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读者杂志副主编是谁

读者杂志副主编是谁

发布时间:

读者杂志副主编是谁

简介1963年生,营口市人,198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曾为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副主编,编审。现为鲁迅美术学院插图工作室主任 ,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读者》杂志签约插图画家。

回答 亲亲你好,小度为你查询到 刘湛秋,男,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他结集出版有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小说等三十余种,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他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为广大读者喜爱,并一度成为畅销书

诗人刘湛秋:放歌生命 追寻自然千 龙与诗人刘湛秋第一次相逢是在春节前的一个寒冷夜晚。在暖暖的火锅旁,刘先生高声吟颂着自己的诗歌。他谈吐自如,言语中充满了对生活、对自然的渴望。虽然刘先生已是64岁的高龄,但在他爽朗的笑声中,笔者分明看到了一种年轻。 这位几十年前就已闻名天下的诗人、《诗刊》杂志社原常务副主编,在他年逾花甲时出版了三本诗集,用人、风景、爱情来描绘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和美好的祝愿。其中诗集《大自然之恋》是刘先生用了10年心血汇集而成的,而诗中那些纯抒情和唯美的东西则是他10年来对美好生活的体验。 刘先生没有“腕”的架子,采访他几乎没有费一点儿周折。 采访地点就约定在刘先生的家里。走进刘先生的家中,就像走进了书的海洋——几个巨大的书架把房间塞得满满的。这是笔者第二次和刘先生见面,但他丝毫也没有掩饰起一头“飞舞”的乱发,而家中的凌乱不堪更显他桀骜不逊的个性。 刘先生自50年代就开始诗歌的写作,最初创作的作品主要以风花雪月的事情为主。和大多数文人一样,他在文革期间的创作也受到了许多挫折和打击。刘先生形容说,他的作品就像树和小草一样,越有压力就越能顽强地生长。 人、爱情、风景是刘先生诗歌里的主题,这和刘先生早期喜爱俄罗斯文学,翻译著名诗人普希金、叶塞其的诗集有关。同时,刘先生也受意大利风格的影响,喜欢很休闲的东西。从刘先生诗歌里浪漫的笔调不难看出,他追求着一种随意的生活。 来北京生活有23年了,刘先生曾经担任《诗刊》杂志常务副主编,先后出版过22本散文、诗歌、评论和小说集。其中,小说《错爱的伊甸园》讲述了一个有关人性和道德的故事,曾被圈内人士誉为“东方的《廊桥遗梦》”。刘先生笑称,这本书有别人的经历,也有自己的体验。 这次刘先生出版的三本诗集被他称为“轻诗歌”。刘先生对此自有一番见解。他认为,诗歌在开拓人性、拓展人和自然的关系、意象选择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放之事业、爱情而皆准,天衣无缝,这种形象的比喻,一流的意韵,是其他文学体裁无法比拟的。而“轻诗歌”与其他诗歌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烈酒,而是像清茶一般的软性饮料,值得慢慢地品味。 沉寂诗坛10年后,刘先生想用这套“轻诗歌”系列来呐喊真诚,也想通过这些为沉默已久的诗坛注入一丝新的活力。 当笔者问刘先生:什么是苦难,他曾经经历过什么苦难;刘先生回答说:“苦难并不是一种痛苦,因为痛苦一旦倾诉就已经得到解脱,所以说,在我身上没有什么苦难而言。” 刘先生天生有着与人为善的个性,他从不愿伤害别人。同时,他也非常喜欢结交各界的朋友。正因为有这样的性格,刘先生和已故诗人顾城的情人英儿之间的一段情感曾被一些媒体记者炒得沸沸扬扬。 两年前的一天,刘先生在西部某城出席一个文化界的会议。晚上就餐时,南方某报的记者半开玩笑地问刘先生,是否与顾城的情人英儿有过情感的碰撞。刘先生原以为大家是说笑聊天的谈话,便一边喝酒一边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公布了埋藏在心底里和英儿一段最隐私的感情。可是令刘先生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不久后,这段话被刊登在南方某报的首要位置,并在大江南北刮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波。刘先生为此伤心不已。他觉得,自己的一片真心被亵渎了。 “虽然他(南方某报记者)在我并不愿意的情况下公开了我的隐私,但我并不想回击。因为我不想伤害别人。”刘先生说。 对于自己的情感生活,刘先生在一首诗中写道:“女人使男人快乐,男人也使女人快乐,谁对谁都不是奉献,谁对谁都不是占有……” 在刘先生的诗歌中,有一部分是赞美感情和爱情的。他说,人生有很多的成分要依托一种情感——爱情。爱情是双方面给予的,男人和女人,谁也离不开谁。 当笔者的问题谈及性、爱方面时,刘先生的回答很干脆:“性有偶然的关系,爱是相对的永恒。性和爱有很统一的方面,如果能够拥有统一和谐的爱是最好的,就像我国儒家思想中提到的天人合一。” 或许,这就是刘先生几十年来对生活、对爱情的领悟。 “为大自然而歌,为环境美好与生态平衡而歌,为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存而歌是我毕生的追求。”这是刘先生在诗集《大自然之恋》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刘先生很喜欢亲近自然。他觉得,只有处身在世外桃源的诗人,才能摆脱外界的干扰,写出美丽动人的诗歌。诗集《大自然之恋》就是刘先生跑遍大江南北,用10多年心血潜心创作完成的。 “有一年冬天,我在公园里看见了一只小鸟。它很可怜,站在枝桠上看着我。当时,我突然觉得,我们同病相怜。在那一刻,我们开始了交流。”刘先生亲近自然的方式让人觉得有些不可琢磨。 刘先生说:“我经常一个人出去采风。有时候,也是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出去玩。那样看到的东西才是最自然的。当然,这些都成为我写作的素材了。其实灵感就在和自然亲近的刹那之间。” 刘先生告诉了笔者他下一步的计划:准备用一年时间写一部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报告文学。他说,其实北京在70年代就有很强的沙尘暴,只不过当时没有人关心过,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身边的环境。通过对全国20几个省的走访调查,他想告诉世人该如何合理利用国土、保护身边环境;同时,他也希望通过此文展示我国天空、湖泊、海洋及疆域的变迁。 刘先生的生活也像他的诗歌一样浪漫多姿。在他家中,笔者看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刘先生一身打扮根本看不出来他是个浪漫的诗人,相反,映入笔者的眼帘的则是个地地道道的球迷。 “足球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0年前,我就想办一份足球的报纸。”刘先生笑呵呵地对笔者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没有实现。到现在为止,还是要在各种媒体上看别人的文章,过不了提笔写足球报道的瘾,十足是个遗憾。” 在短短半天的采访时间里,刘先生给笔者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对人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刘先生告诉笔者,他现在有个计划,要在自己的生活视野里添加几项新内容:电脑、开车、英语、打官司、股票。他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重新找回自己的青春。

小读者简介 《小读者》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中国第一本18k圆角的类似《读者》、《青年文摘》那样以文摘为主的国家级少年综合性月刊。 国内统一刊号:CN—4562/G2邮发代号:18-168创办者:中国福利会主 管: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主 办:今日中国杂志社编辑出版:小读者杂志社编辑部邮购地址与电话:100013北京市和平里北街甲5号010-64288843 64216945社 长:宫喜祥主 编:方允仲执行主编:杨 宗 李荣胜 申宏磊副社长:张健民副主编:闫旭临 赵岩平 乔玉昌 陆松岳广告总监:李小华 李秀萍业务总监:盛春莲 陈京京发展总监:胡朝峰 杨晓舫 陈 靳主编助理:李丽瑜 李秀萍法律顾问:赵震江 蒋洪义责任编辑:祁 娟 张 洪 金 凤排版制作:北京宝蕾元公司出版发行:010-64288843邮局发行:0316-2227402

读者杂志主编是谁

读者杂志副主编

其实准确地说,《读者》杂志的创始人是曹克己、胡亚权和郑元绪三位出版界的前辈。当时(1981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即如今的读者出版集团前身)总编辑曹克己先生先有了办杂志的创意,他将自己想法的雏形告诉胡、郑二人,由他们俩具体执行的。

和唯一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的人一起散步

彭长城男,汉族,1953年12月出生,河南信阳罗山人,大学学历,编审,中共党员。  1969年12月兰州工农轴承厂工人。 1978年3月兰州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学习。 1982年1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文摘》杂志社编辑。 1986年7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杂志社副主编(副处)。 1995年4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杂志社副主编、经营部主任(正处)。 2001年3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杂志社常务副主编(正处)。 2002年1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杂志社主编。 2005年4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杂志社社长。拟任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甘肃人民出版社)副总经理(副总编辑)、党委委员。  彭长城这个名字,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读者》这个名字,知道的人绝不会少。2003年10月和11月,《读者》的月发行量分别达到了802万份和806万份,这一数字稳居我国9000多种期刊发行量的首位,而来自世界期刊联盟(FIPP)的最新统计更将亚洲第一的桂冠戴在了《读者》头上。  彭长城,作为主编,正是《读者》的第一读者。  点亮人性的光辉———  “真、善、美”是《读者》始终坚持的理念;让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是他们努力的目标  原以为《读者》的主编应该是个会享受生活,懂得生活情调的人。走近彭长城,才发现他的生活是这样的简单而质朴。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办公室,布置非常简单:一张办公桌、一组文件柜、一套沙发、几乎占据了半面墙壁的大书柜。墙上,是西北地区随处可见的木雕饰品,造型质朴而率真。他用的水杯,用水果罐头瓶改装而成。  看过《读者》的人都知道,这是本弥漫着浓浓人情味,在艺术的氛围里,给人一种轻松感觉的杂志。“真、善、美”是《读者》的理念,人性向善也是彭长城的生活理念。从1982年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到《读者文摘》杂志社(《读者》的前身)做编辑,彭长城一直没有离开过杂志。20多年的朝夕相处,让彭长城在生活中也像《读者》一样,“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人性是人类的一种终极的基本道德点。它可以征服人心,穿越时空。”  从1985年开始,彭长城和郑元绪两个人带领着《读者文摘》在“真、善、美”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全力寻找在文章中能体现人性光芒的东西,让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是他们努力的目标。  老读者都还记得《一碗清汤荞麦面》这个故事,一个最好诠释人性的故事:北海道的一家面馆里,夫妻二人连续14年每逢除夕都会为贫穷的母子三人留下一碗清汤荞麦面。正是这碗面,鼓励着母子俩顽强地生活下来,还清了债务,挺过了生活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这是彭长城的得意之作,他仍然记得,当年初次看见这篇文章时,在编辑部里热泪盈眶的场景。他说,这就是他对人性的全部理解:真,善,然后自然会美。  寻找常青之路———  让传统与现代融合,在贴近读者的同时,贴近社会,贴近现实,用新视野、新观念展现现代社会  1986年7月,彭长城担任《读者文摘》副主编。这对他而言,是第一次飞跃的开始。做编辑,只考虑稿子怎么样,文章好不好的问题。可做了副主编,彭长城意识到,自己必须跳出来看杂志,必须要考虑杂志怎样才能吸引住读者。他研究起了读者的阅读心理,想探寻一条让《读者》常青的道路。彭长城分析别人的得失成败,对照、学习。近6年中,他和同事们一直在不停地寻找《读者》和时代间的结合点。彭长城尝试着让《读者》从平民视角介绍一些伟人人格精神层面与众不同的东西,发表一些领导人作为普通人一面的文章,让人们穿过政治的光环,从更深层次的人性意义上去重新认识伟人的一生。  这是冒险的一步,也是彭长城深思熟虑的一步。他认为,时代在进步,编辑思想也要不断地“升级”,与社会的变革同步前进。一方面,杂志要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就一定要贴近百姓,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而另一方面《读者》只有贴近社会,贴近现实,用新视野、新观念看待现代社会,才能在价值观上与现代社会保持合拍。彭长城说服了同事,也改变着《读者》。  如今的《读者》已是国内少有的将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杂志,既包含了对社会发展方向的认识,又容纳了对社会底层的关怀。《读者》在给社会带来一种新时尚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981年到1985年,发行量维持在150万份左右,而进入90年代,杂志开始快速发展,发行量陆续突破200万、300万、400万。从1991年至2000年,《读者》连续10年排在中国杂志发行量的前5名,其中有3次名列榜首。  学会与世界接轨———  改名事件,给了《读者》也给了彭长城一个放眼世界、重新认识自己的机遇  1993年7月,彭长城与《读者文摘》一起,遭受了事业上一次巨大的压力。  《读者文摘》受到美国《读者文摘》的压力将被迫更名。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震动,彭长城和编辑部处在旋涡的中央。美国方面一再地催,国家商标局表示仲裁无法再拖延,希望杂志尽快更名。  征名启示发出去了,读者的来信像雪花一样飞进编辑部。彭长城负责对征名的收集和整理,看过一封封饱含深情的来信,彭长城好几个夜晚难以入眠,心情始终难以平静下来。认识现实,直面压力,再创辉煌,这就是彭长城和他的同事们所要做的事业。  1993年7月号,《读者文摘》杂志启用新刊名,《读者》正式诞生。  谈及这次风波,彭长城觉得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这件事情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开放。”彭长城意识到改革开放正以不可逆转的态势推进,既给了出版界跻身国际社会,进行国际间交流合作的机遇,但也对保护知识产权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扩大开放的中国将迎来一种新的秩序。对《读者》来说,改名只是这种秩序的开始。这次事件,给了《读者》也给了彭长城一个放眼世界、重新认识自己的机遇。  1994年,彭长城脱离编辑工作,开始负责《读者》的经营,包括广告、发行,还有印务及其它开拓性事务。在这个岗位上,彭长城显示了他与世界接轨的现代办刊意识。  在1994年以前,《读者》杂志是不刊登广告的。彭长城接手后,提出要在杂志上刊登广告,顿时在内部引起轩然大波。反对的声音和赞同的声音同样强烈。反对的人认为广告会损坏《读者》的文化品位。也有人担心,《读者》的读者不会接受广告。彭长城在坚持。他认为,广告是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广告可以维持杂志的低售价策略;面对中国将更加开放的现实,《读者》应与国际上广告养刊的惯例接轨。  为统一意见,彭长城开始游说。在讨论会上,彭长城据理力争;在讨论会下,彭长城耐心解释。一番努力终于得到上级批准。《读者》的第一个广告是杜邦的广告,广告语是:“杜邦,开创美好生活”,广告中的人物是中国科学家,风格跟《读者》杂志一脉相承。  此后,《读者》的广告业务在彭长城的领导下慢慢地发展,形成品牌效应。广告收入连年翻番,1994年收入110万,1995年200万,到2001年,广告收入已接近2000万了。  怎样才算一本好杂志———  好的杂志不仅要有好的主题、好的思想,还要有社会责任感,彭长城这样思考  怎样的期刊才算是一本好杂志?这个问题彭长城问了自己20多年!  2001年4月,彭长城受命担任《读者》主编。  在办刊的经历中,彭长城不断积累沉淀,逐渐意识到,好的杂志不仅要有好的主题、好的思想,还要有社会责任感,懂得去关爱整个社会。彭长城想到了,也做到了。  他的一个愿望就是为农民、农村教师、乡村干部、农村学生、务工农民等农村人办一份属于他们的杂志。他希望这本杂志是一本真正的办给农民看的杂志,“帮助农民和城里人一起跨入充满神奇希望的新世纪”。经过前期准备和近一年时间的运作,2000年1月份《读者·乡村版》正式宣告诞生。乡村版投放市场后,很快在农村市场拥有8万份的销量,就连上海、深圳等城市,每期均有近万本的销量。《读者》杂志还推出了维文版、盲文版两个版本。  2002年,彭长城策划了“保护母亲河、共建读者林”大型公益活动。这是由《读者》杂志社与中国青基会联合举办的,目的就是植树造林,绿化黄河两岸的荒山。活动吸引读者参加,累计达100万人次,捐款400多万元,近2万亩新绿绵延在黄河两岸。  读者钟情于《读者》,不少家庭订阅持续20多年,三代人同堂阅读;兰州人钟爱《读者》,常说甘肃有三个著名的“一”:一个窟,是莫高窟;一碗面,是牛肉面;一本“书”,就是《读者》杂志。截至今年第六期的最新统计表明,《读者》杂志已连续发行323期,总发行量突破8亿份。《读者》已成为继美国《读者文摘》、《国家地理》、《时代周刊》之后世界发行量排名第四的综合类期刊。  20多年的朝夕相处,彭长城理清了《读者》的发展脉络。在他的设想里,未来的《读者》杂志应当走向集团化的集约经营,而且他计划,至少要有五份子杂志才能算形成规模。

胡亚权老师

读者杂志主编是谁啊

我也不知道,看读者其实已经是我的一种习惯,每次晚饭后随手翻翻阅读总会无数个灵光一现瞬间

读者》杂志简况 《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3月,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在广大读者和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迄今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从创刊时月发行量3万册,到2005年4月份月发行量已达910万册,居中国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位,在海内外亿万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这种高速增长、经久不衰的“《读者》现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 《读者》在海外华文期刊市场中也占有很大份额,行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 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拥有众多读者,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读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2003年起在美国、加拿大同步印制。 《读者》杂志多年以来,始终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为己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遵循“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优秀的文化”这一办刊理念,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 《读者》杂志社与中国邮政及发行商紧密合作,通过遍布全国的发行网络发行。 1995年《读者》月发行量突破400万册。2001年以来,读者杂志社积极调整办刊思路,适时整合刊物内容,在市场营销和品牌经营方面加大力度,不断创新,策划推出了一系列大的改革举措。在国内期刊种数快速增长,但期刊总印数并未同步增长,许多大众刊物发行量下滑,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读者》杂志一枝独秀,发行量持续攀升。2002年10月月发行量突破600万册大关,创历史新高。2003年10月突破800万册大关,11月达到创纪录的806万册,同比增长近200万册,创造了中国期刊发展史上的奇迹。《读者》杂志近年的广告经营额也稳步上升,2002年广告经营额达2800余万元。与此同时,《读者》杂志年利税也达到3000余万元,增长9%,创造了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读者》已经成为甘肃乃至全国的一个著名品牌。据目前数据统计,《读者》杂志2000——2003年已连续六年稳居全国期刊月发行量首位。 《读者》杂志的成功得到了政府、社会各界及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赞誉。1998年至2001年连续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一、第二届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奖,2000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中国期刊业最高奖),200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定为“双高” (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2002年底,再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 20多年来,读者走向了成熟, 《读者》走向了成熟,读者、作者和编者正齐心协力打造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编写着一本中国人自己的心灵读本。 《读者》的高速成长同样也得到了众多跨国及国内知名企业的认同,十多年来,《读者》已经富有成效的为杜邦、摩托罗拉、索尼、宝洁、中国联通、平安保险、步步高、红河等诸多国内外客户提供了广告服务,其成绩得到了一致首肯。 《读者》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与信赖。 新世纪里, 《读者》正在向打造期刊产业集团的目标坚实迈进,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信心无限、商机无限。《读者》愿与各界携手合作,共同分享成长的喜悦!

1981

读者创办于1981年,是综合性的文摘杂志,以转摘各类杂志、书刊的精彩段落或文章为主,其风格隽逸、定位面广,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根据2001年1月至6月央视调查咨询中心对30个城市读者调查数据,归纳出《读者杂志主要特点如下:发行量:读者自创刊以来,发行量逐步上升,2001年读者期平均发行量在300万册左右。1991年至2001年始终在中国杂志发行量中位居首位,在英国公布的全世界杂志发行量排行中位居第七,在世界综合性期刊杂志排行榜中位居第四。�阅读率:每百人中有28%人阅读,其阅读率排名各类杂志第一。�曾获奖项:国家期刊奖国家百种重点社科期刊1985年以来在各类杂志全国性评刊活动中多次名列首位

读者杂志的主编是谁

甘肃人民出版社 我手边刚好有一本读者希望能帮上你的忙

胡亚权老师

甘肃人民出版社是人都知道。啊~~~

我也不知道,看读者其实已经是我的一种习惯,每次晚饭后随手翻翻阅读总会无数个灵光一现瞬间

  • 索引序列
  • 读者杂志副主编是谁
  • 读者杂志主编是谁
  • 读者杂志副主编
  • 读者杂志主编是谁啊
  • 读者杂志的主编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