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美学核心自然美范畴的天然美和天成之美

中国美学核心自然美范畴的天然美和天成之美

发布时间:

中国美学核心自然美范畴的天然美和天成之美

美的自然对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对象;另一种是未经直接改造的自然。前一种与社会事务的美接近。这种景物凝聚着人的劳动,经常作用于人们的感性和理性,唤起人们的审美愉悦。如春天生机蓬勃的秧苗,秋日金黄的硕果,绿色的山林,雪白的羊群。民歌中写道:“麦田好似万丈锦,锄头就是绣花针,公社姑娘手艺巧,绣的麦苗根根青。”高尔基在论述这类自然美时说:“打动我的并非山野风景中所形成的一堆堆的东西,而是人类想象力赋予它们的壮观。令我赞赏的是人如何轻易地与如何伟大地改变了自然”。后一种自然美的根源仍离不开自然和生活的联系。它们作为人们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是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它们是人类生活劳动不可缺少的东西,因而给人以美感。 例如太阳,正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美得令人心旷神怡”。是因为它是“自然界的生机的源泉,恩泽万物,也是我们的生活温暖,没有它,我们的生活便暗淡而悲哀。总之,太阳是直接有益于人的生命机能,增进体内器官的活动,因而也有益于我们的精神状态。”扩展资料欣赏美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看。无论是云烟缭绕的山峦还是恬静幽深的园林,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双眼去发现自然之美。抬头或低头,大能望见蔚蓝的天际,小能欣赏摇曳的野花。美的确无处不在。我们要善于利用眼睛去发现最真实的自然,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自然的美景,这里说的看,除了用眼睛看,更要用心看,不是只有奔腾的江河和魏峦的山川才能被称之为美丽,即使是一颗随处可见的香樟树,只要用心看,你都能看见它在风中摆动时妖娆的弧线和光与影的舞蹈。

如何从美学的角度鉴赏自然美 自然美是美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和黑格尔都有详细论述,有趣的是,两人对自然美的态度截然相反。康德对自然美评价很高

1、外在自然事物之美:分为狭义的非人工的自然事物之美和广义的自然界或现实世界之美。是近现代美学热衷考虑的一般与艺术美相对的自然改变。是在于自然事物及其自然而然的天性,为审美客体的审美活动中产生的美。是自然的外在自然性与人的社会性在审美活动中的结晶。是人对自然的由衷赞。2、内在事物天性之美:分为宇宙本体论美学范畴的天然天成之美、社会存在论美学范畴的自由存在之美和艺术风格论美学范畴的天然少饰之美。自然天成,本性之美的自然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代表。他涵盖了各种审美类型。有关于自然界事物内在的自然而然,本性天成,不假或不造作的美,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本真状态,自然境界的最高目标,是一些艺术学竭力追求的最高理想城理想。作者:dorr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什么是美学中的自然美?就自然美的存在领域而言,它存在于自然中,凭借自然而存在,是自然形态。它具有自然的属性。这个自然是与社会对称的自然。花、草、山、水、鱼等。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个领域中的美有何特点?这个领域的美是完全因为对象本身,还是因其与人构成特殊关系才美,观点完全不同。 其一,认为美完全是自然的,自然美美在自然本身。月亮美,是因为有独特的光;杏花美是其独特的色彩形状。在人类之外,与人无关的东西可以是美的。 其二,美是因与人构成了某种关系,即美在自然的人化,这是常见的一种观点。认为人把自身的东西加于自然,自然才成为美的,美不是自然本身原本就有的,是和人构成对象化关系时才有的,是人化的美。 那么,人能否使一切自然对象均成为美的关系呢?自然美的对象条件是不可忽视的。自有人类始,无人不认为月亮是美的,太阳有时被认为是不美的。如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均不把太阳作为美的对象。而月亮在各民族神话中没有认为它不美的。如的嫦娥奔月,人在那里得到一个宁静、温馨的处所。只苏轼“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除猜度那里可能温度略低外,还没有太多的贬词。“嫦娥应悔偷灵药”,是出于寂寞难耐,也只是与人间的欢乐、无烦恼相比较而言。如果在人间已是烦恼不堪,那月亮就是绝好的超脱之所。月亮其光不强不弱,是非常可人的空间,而且它特别能与人亲近,可进入人的心灵的空间。因它总是出现在夜间,是人放下白天的琐事,清心、闲暇、孤寂之时,从而成为人的一个可以倾诉、渴望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象虽有自身美的条件,但与人没有分开,它是人的对象,人在其身上发现许多人的东西,或说人将自己的东西加于其上,才能使自然对象的自身的条件显现为美的条件。既不能脱离自然条件,也不能完全归于自然条件。因而将自然美定义为:它是自然对象所具有的底蕴和人对这个自然对象的人化的统一。完全归结为人化那就和“移情论”没有区别了,以为可以完全无视自然对象,只要将情移入,就产生了美。 所以考察自然美,不能脱离对象自身。它是自然美的底蕴,但只有成为人的对象,对人才产生美与不美的问题。没有人,就无所谓美与不美。如牛、羊在草原上,对草原上盛开的花并不欣赏。牛、羊不存在对花审美的问题。说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就产生了美,美就存在在那里了,这美对谁而言呢?只是人类产生后,在自然界中寻找到美的条件。不同、不同民族面对同一对象,其美丑关系也不同。如在西方,将猫头鹰作为审美的对象;在中国,它则是凶讯的象征,不是审美对象。 这里所说的人化,还包括人对自然的改造、加工。自然进入人类生活,人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后的自然与原本的自然是不同的;与艺术中原本的自然未经实际加工改造、尚未发生性质变化的自然人化不同。对自然进行实际的高度人化的东西,不论过程以至结果,人们除了注重其实用价值外,也都按照美的要求进行加工。不论人是否意识到是在创造,其结果都是通向美的。因而在人化过程中,虽不都是艺术创造,但都是美的创造。如博览会,展品都是取自自然的材料做成,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虽然美附于用上,但追求用的同时,也追求着美,使自然空间无不留下美的创造的痕迹。 在艺术创造中,自然成为艺术的审美表现材料,和人的审美情感结合,而创造出审美作品,也是自然人化。自然人化后,在自然美上所体现的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即非单纯的自然美,也非单纯的艺术美。这就是艺术的自然人化。这在美学中,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复杂的艺术实践问题,形成了独有的领域。如风景诗、山水画,这在中国尤其突出。如魏晋南北朝时,山水诗、画突出表现出来,同时产生了该领域的美学理论——风景诗、山水画理论。发展到明清时代,理论上达到极致的一个表现,就是石涛所讲的山、水等自然对象中都有它的精神。“山之神”、“水之韵”在哪里?怎么发现?如从物的本质特点说,黄山、华山势态不同,更重要的是人对其势态的把握不同,画山而运势,相当大的程度在于人对势的挖掘和发挥,人将自身 的东西加入其中,这就是自然的人化。这正是自然美创造的核心问题。 在网上找的,希望对你有点帮助,呵呵!

中国美学核心范畴的天然美与天成之美

答:是意象之美。

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在于对美的意境体验。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即“所谓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意象世界;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自然”,它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是一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扩展资料:注意事项意象世界不是物理世界。一树梅花的意象不是梅花的物理的实在,一座远山的意象也不是远山的物理的实在。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王国维说,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陶潜的菊是陶潜的世界,林逋的梅是林逋的世界。这就象莫奈画的睡莲是莫奈的世界,梵高画的向日葵是梵高的世界一样。没有陶潜、林逋、莫奈、梵高,当然也就没有这些意象世界。正因为它们不是的实在物,而是非实在的意象世界,所以王国维说“境界之生于吾心而见诸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意象世界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浅浅谈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异同  俗话说的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早在三百多年前的18世纪在西方世界就较早地形成了具有学科性质的逻辑严整的美学。他们对美的本质、审美有了刻意的研究和探索。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没有“美学”这一概念,但是广泛地、深入地探讨美学问题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中却从未不间断过。可以说是处于一种“有美无学”的状况。因此总的来说对有关“美”的理解、对自然、生活现象的“审美”无论是西方还是中方都有各自的独到的研究。这也引起了诸多中西方美学家们对寻求跨文化美学思想异同的极大兴趣。到了20世纪50年代,甚至掀起了西方美学界重建美学体系的热潮。中国学者们从美学从西方输入中国始就感到了中西美学比较对寻求跨文化间的共同的美学思想规律的重要意义。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就是寻求中西美学异同的翘楚。本文将主要通过从实体与虚体的宇宙观、以及形、神在诗画艺术上的体现两大方面比较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异同。  一、从宇宙观看美学思想差异  “有”和“无”给中西方文化带来了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差异就是宇宙观的差异。通样从中西方宇宙观的差异上我们就不难看出中西方在美学思想的差异。“有”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西方人把“存在”作为宇宙的本体,认识世界就是认识存在。以存在和“有”作为认识的世界对象。并且把稳定的、不变的、恒常的作为存在的根本。这就是“实体论”。 “实体论”的思想影响了西方美学史 “本体论”阶段中杰出的美学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归纳起来就是“实体论”。他认为:世界的本源即实体是由质料加形式所构成的,美在于事物体积的大小和秩序,“秩序和比例的明确”是美的形式特征。确定事物是否美,必须依据量(体积大小)的原则和秩序(把事物各个不同的因素、部分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的原则。  除了本体论阶段外,认识论阶段的美学思想也可以找到“实体论”的身影。该阶段的古典美学认为:美具有实体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美学应当以客观的美为研究对象,探索美的本质和规律。总之西方人的这种以“实体论”来认识美的本质和审美就是来源于他们认为客观世界的宇宙观。认为对宇宙的认识可以用一套概念系统表达出来,这套概念系统是明晰的具有一定逻辑一致性的。  中国人的宇宙观与西方人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这从老子的“道生”思想就不难看出。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本源,万物均中“道”演化而来,即著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用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点出“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令人捉摸不透的,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可道,非常道”。说的就是“道”是可以阐述出来的,但是能被阐述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中国人这种“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宇宙观与西方人对宇宙的认识可以用一套概念系统表达出来的宇宙观上的南辕北辙就势必导致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差异。  老子崇尚自然为美,排斥人为之乐、有声之乐,推崇“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倡导自然、无为、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庄之道一脉相传,庄子以无为虚淡为合天德,标举“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认为宇宙太空的广漠虚廓,无始无终默然有序地运行,不有意为之而形成了至高无上的自然美品格,这种品格使天地成为美的极致、成为众美之源。总之道家的这种美学思想已经超脱出物质本身的形貌,将“美”、以何为美的鉴定升华到了对天地万物“神格”的感悟上,他们的美不再是西方人那种可观的外在美,更多的是对内在的心性美、品格美。  总的说来,中国古典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对于宇宙自然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哲学,这也就造成中西审美趣味的不同。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将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美的最高境界。  二、从诗画艺术看中西美学思想差异  “模仿”学说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 他在的《诗学》中提出:艺术的模仿是再现“应当有的事”,认为模仿自然是一种求知的认识活动,处于求知的目的,人们把自然模仿下来,创造为艺术。从而提升了艺术的地位,使艺术高于自然。《诗学》中提出的“诗歌中悲剧色彩来源与生活,但这种悲剧却能引起人们的怜悯或恐惧达到“净化”的效果印证的就是艺术模仿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美是以现实世界为蓝本,模仿的越惟妙惟肖就越美。“模仿自然”学说除了在诗歌之外,在西洋画也中同样有所体现。从17世纪至19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的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素描与严谨的外表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  与西方人关外在的形貌不同,艺术并非起于模仿,而是心与物片刻交感的宁馨。中国的艺术家们追求的更多是“神似”。力求通过有限的笔墨传达“韵外之旨”、“味外之味”的效果。绘画艺术把“气韵”作为第一原则,讲究的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有妙境”,整幅画卷上往往留下大片的空白,以虚无体现宇宙的空灵意境。诗歌同样是如此无论是从题材上还是诗歌的形式上讲究的都是心与物的交融。大诗人陆游就曾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诗歌艺术上的寒江独钓、流泉飞瀑、幽亭古刹等等美的题材,诗人们很少对其外形上做过多的描述,更多的是表达人物处在静谧的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的感悟。形式上更是不拘泥与特定的规格,大词人辛弃疾放言“文章体制本天成,模宋规唐徒自苦”。  对宇宙自然不同的认识,导致了中西方对美的不同认识。西方人较为喜欢去反映自然之美,去刻画外在的形式美,而中国人则更为喜欢去靠近自然、融入自然,感悟内在的神韵美。  上诉两点的阐述尚不能表达中西美学思想差异之万一,中西美学思想上的差异给两地带来的影响也远非两点所能体现。但是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是造成美学思想差异根本原因是可以肯定。毕竟,哲学美学是美学的理论基础。当然除了哲学之外,文化、宗教也是造成美学思想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都只属于一种独特的“意图模式”,无论是音乐中所追求的节奏、旋律、反复或是诗歌中“一唱三叹”的惯例和模本,都是在不停地提炼一款最美的程式和类型,而这种美的纯粹形式最终还是在锤炼和塑造人的情感,这便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

天然美: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答:是意象之美。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

像“自然”概念具有自然界与内在天性两种含义一样,有史以来人们欣赏的“自然美”差不多可以概括为作为自然事物之美的自然美与作为自然天性之美的自然美两种。鲜明的自然性,内容的相对朦胧宽泛性,形态的多变性与变异性,处身性与不可传达性是自然审美与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什么是美学中的自然美?就自然美的存在领域而言,它存在于自然中,凭借自然而存在,是自然形态。它具有自然的属性。这个自然是与社会对称的自然。花、草、山、水、鱼等。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个领域中的美有何特点?这个领域的美是完全因为对象本身,还是因其与人构成特殊关系才美,观点完全不同。 其一,认为美完全是自然的,自然美美在自然本身。月亮美,是因为有独特的光;杏花美是其独特的色彩形状。在人类之外,与人无关的东西可以是美的。 其二,美是因与人构成了某种关系,即美在自然的人化,这是常见的一种观点。认为人把自身的东西加于自然,自然才成为美的,美不是自然本身原本就有的,是和人构成对象化关系时才有的,是人化的美。 那么,人能否使一切自然对象均成为美的关系呢?自然美的对象条件是不可忽视的。自有人类始,无人不认为月亮是美的,太阳有时被认为是不美的。如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均不把太阳作为美的对象。而月亮在各民族神话中没有认为它不美的。如的嫦娥奔月,人在那里得到一个宁静、温馨的处所。只苏轼“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除猜度那里可能温度略低外,还没有太多的贬词。“嫦娥应悔偷灵药”,是出于寂寞难耐,也只是与人间的欢乐、无烦恼相比较而言。如果在人间已是烦恼不堪,那月亮就是绝好的超脱之所。月亮其光不强不弱,是非常可人的空间,而且它特别能与人亲近,可进入人的心灵的空间。因它总是出现在夜间,是人放下白天的琐事,清心、闲暇、孤寂之时,从而成为人的一个可以倾诉、渴望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象虽有自身美的条件,但与人没有分开,它是人的对象,人在其身上发现许多人的东西,或说人将自己的东西加于其上,才能使自然对象的自身的条件显现为美的条件。既不能脱离自然条件,也不能完全归于自然条件。因而将自然美定义为:它是自然对象所具有的底蕴和人对这个自然对象的人化的统一。完全归结为人化那就和“移情论”没有区别了,以为可以完全无视自然对象,只要将情移入,就产生了美。 所以考察自然美,不能脱离对象自身。它是自然美的底蕴,但只有成为人的对象,对人才产生美与不美的问题。没有人,就无所谓美与不美。如牛、羊在草原上,对草原上盛开的花并不欣赏。牛、羊不存在对花审美的问题。说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就产生了美,美就存在在那里了,这美对谁而言呢?只是人类产生后,在自然界中寻找到美的条件。不同、不同民族面对同一对象,其美丑关系也不同。如在西方,将猫头鹰作为审美的对象;在中国,它则是凶讯的象征,不是审美对象。 这里所说的人化,还包括人对自然的改造、加工。自然进入人类生活,人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后的自然与原本的自然是不同的;与艺术中原本的自然未经实际加工改造、尚未发生性质变化的自然人化不同。对自然进行实际的高度人化的东西,不论过程以至结果,人们除了注重其实用价值外,也都按照美的要求进行加工。不论人是否意识到是在创造,其结果都是通向美的。因而在人化过程中,虽不都是艺术创造,但都是美的创造。如博览会,展品都是取自自然的材料做成,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虽然美附于用上,但追求用的同时,也追求着美,使自然空间无不留下美的创造的痕迹。 在艺术创造中,自然成为艺术的审美表现材料,和人的审美情感结合,而创造出审美作品,也是自然人化。自然人化后,在自然美上所体现的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即非单纯的自然美,也非单纯的艺术美。这就是艺术的自然人化。这在美学中,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复杂的艺术实践问题,形成了独有的领域。如风景诗、山水画,这在中国尤其突出。如魏晋南北朝时,山水诗、画突出表现出来,同时产生了该领域的美学理论——风景诗、山水画理论。发展到明清时代,理论上达到极致的一个表现,就是石涛所讲的山、水等自然对象中都有它的精神。“山之神”、“水之韵”在哪里?怎么发现?如从物的本质特点说,黄山、华山势态不同,更重要的是人对其势态的把握不同,画山而运势,相当大的程度在于人对势的挖掘和发挥,人将自身 的东西加入其中,这就是自然的人化。这正是自然美创造的核心问题。 在网上找的,希望对你有点帮助,呵呵!

天然之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1、外在自然事物之美:分为狭义的非人工的自然事物之美和广义的自然界或现实世界之美。是近现代美学热衷考虑的一般与艺术美相对的自然改变。是在于自然事物及其自然而然的天性,为审美客体的审美活动中产生的美。是自然的外在自然性与人的社会性在审美活动中的结晶。是人对自然的由衷赞。2、内在事物天性之美:分为宇宙本体论美学范畴的天然天成之美、社会存在论美学范畴的自由存在之美和艺术风格论美学范畴的天然少饰之美。自然天成,本性之美的自然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代表。他涵盖了各种审美类型。有关于自然界事物内在的自然而然,本性天成,不假或不造作的美,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本真状态,自然境界的最高目标,是一些艺术学竭力追求的最高理想城理想。作者:dorr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答:是意象之美。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在唐代形成的。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怎样理解作为中国美学核心自然美范畴的天然美

1、客观派认为自然美就在于自然事物本身它是自然事物的形式和属性,如线条、色彩、形体等的符合比例、对称等。代表:毕达哥拉斯学派2、主观派认为自然美的实质在于人的心灵和主观意识。代表: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3、主客观统一派认为自然事物的美是人的主观作用和客观事物本身的某些属性相结合的结果。代表:车尔尼雪夫斯基。4、肯定派20世纪英美学界指出,肯定自然事物的美,反对对自然事进行评价。他们认为: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有肯定的价值,自然事物所具有的全面的、肯定的审美价值是不可比较和不可分级的。5、实践派依据马克思实践的观点和自然的人化思想产生。认为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类实践。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之前无所谓美丑,只有人类出现以后,人具有了审美意识,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通过人的劳动实践而被“人化”,这就是自然的人化的过程。美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自然美的形态1、经过人类生产直接加工改造的自然事物的美。比如麦田、梯田导。2、经过人类艺术直接加工改造的自然事物的美。比如泰山石刻、园林、麦田怪圈等。3、未经过人类直接加工改造的自然事物的美。比如原始森林、名山大水等等。

你好!人们是生活在自然当中的,所以人们努力的追求能够像美得很自然,不能让人看出是经过人工加工的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表现在哪个方面

自然美,是指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自然美的特征,在于自然性、形式性和变易性。自然性和形式性较好掌握,对于变易性则需要重点理解。 自然美是天然物质符号的美,它的活跃多变往往并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一方面,客观的自然事物在变;另一方面,主体的情感也在变,从而主体赋予自然客体的意义也在变,这就必然使得自然美呈现为千姿百态的物质符号形态,充满着朦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美的变易性。 第一,自然事物充满活力。自然美是活的形象,是生命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和变化的形象。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产生、发展、衰朽、死灭和复苏的过程,这种过程都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就像应和着宇宙生命的某种秘密旋律,形成富于变化的节奏感,使自然美呈现出变易的特征。 例:花。以“美不自美”对中唐诗美现象作总体把握,是中唐诗歌现象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的。“美不自美”观,是中唐诗歌诸流派所共同遵守的一个审美原则。这种诗美观,充分体现了人类自我中心的意识,标志着儒家伦理诗观在中唐诗美学中的胜利。“美不自美”最大限度地强化了人的本质力量,最大极限地张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对自然役使和赋形为诗歌创作的审美特征,其美学效果是抒情者的心理真实代替了山水对象的客观真实,因此,他们诗中的山水自然,大多有被扭曲了的遭遇,呈现出形意失谐、意象失衡的诗美形态,被强加上哲性化的理解而成为意义的象征。

  • 索引序列
  • 中国美学核心自然美范畴的天然美和天成之美
  • 中国美学核心范畴的天然美与天成之美
  • 天然美: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 天然之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 怎样理解作为中国美学核心自然美范畴的天然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