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美学核心自然美

中国美学核心自然美

发布时间:

中国美学核心自然美

答:  (1)“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重要范畴的原因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诗、画、文、赋、书法、音乐、建筑、戏曲都十分重视意境。  意境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情”和“境”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2)艺术意境的特点  ①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意境首先是作为文学艺术中一种空灵境界出现的,在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思想中,理性与感性、精神与物质、形而上与形而下,从来都是彼此依存、相互联系的,二者总是在不同层次上处于高度的统一之中。在中国传统艺术境界里,更多地将其分为虚与实两个部分。  虚与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大要素的区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神与形等等,大体上讲,前者为虚,后者为实。意境的实部分存在于画面、文字、乐曲及想象的意象之中;虚的部分,即意境之重要或本质的部分存在于想象和感悟之中。  ②意境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  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理论追求一种“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魏晋时期王弼就提出了“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就是力求突破言、象的有限性,追求意的无限性。中国古典诗文追求言外之意,中国古典音乐追求弦外之音,中国古典绘画追求画外之情,都是要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达到无限的艺术意境。  意境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由于历代艺术家们抓住了自然形象中富有诗意的特征,融情人景,以景传情,使这些自然形象更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产生出余意不尽的韵味,使欣赏者能够从有限的艺术形象中领悟到无限的艺术意蕴。  ③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中国美学史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美的理想,一种是“错采镂金,雕绩满眼”的美,另一种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意境中的情是“景中情”,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在客观意象中体现出主观情感,在艺术形象中蕴含着艺术意蕴,它是凭借艺术家的技巧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情与景契合无间、高度统一,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秀色可餐,…

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都只属于一种独特的“意图模式”,无论是音乐中所追求的节奏、旋律、反复或是诗歌中“一唱三叹”的惯例和模本,都是在不停地提炼一款最美的程式和类型,而这种美的纯粹形式最终还是在锤炼和塑造人的情感,这便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

你若喜欢怪人,其实俄很美

中国美学核心自然美在哪

你附近有花园么?早上早点起床,踏踏露珠,闻闻花香,看看朝霞,听听鸟鸣,摸摸心跳你就会感知自然有多美!!!试试咯,分不给我也不所谓~——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若在花下死,没白走一遭

1、客观派认为自然美就在于自然事物本身它是自然事物的形式和属性,如线条、色彩、形体等的符合比例、对称等。代表:毕达哥拉斯学派2、主观派认为自然美的实质在于人的心灵和主观意识。代表: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3、主客观统一派认为自然事物的美是人的主观作用和客观事物本身的某些属性相结合的结果。代表:车尔尼雪夫斯基。4、肯定派20世纪英美学界指出,肯定自然事物的美,反对对自然事进行评价。他们认为: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有肯定的价值,自然事物所具有的全面的、肯定的审美价值是不可比较和不可分级的。5、实践派依据马克思实践的观点和自然的人化思想产生。认为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类实践。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之前无所谓美丑,只有人类出现以后,人具有了审美意识,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通过人的劳动实践而被“人化”,这就是自然的人化的过程。美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自然美的形态1、经过人类生产直接加工改造的自然事物的美。比如麦田、梯田导。2、经过人类艺术直接加工改造的自然事物的美。比如泰山石刻、园林、麦田怪圈等。3、未经过人类直接加工改造的自然事物的美。比如原始森林、名山大水等等。

什么是美学中的自然美?就自然美的存在领域而言,它存在于自然中,凭借自然而存在,是自然形态。它具有自然的属性。这个自然是与社会对称的自然。花、草、山、水、鱼等。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个领域中的美有何特点?这个领域的美是完全因为对象本身,还是因其与人构成特殊关系才美,观点完全不同。 其一,认为美完全是自然的,自然美美在自然本身。月亮美,是因为有独特的光;杏花美是其独特的色彩形状。在人类之外,与人无关的东西可以是美的。 其二,美是因与人构成了某种关系,即美在自然的人化,这是常见的一种观点。认为人把自身的东西加于自然,自然才成为美的,美不是自然本身原本就有的,是和人构成对象化关系时才有的,是人化的美。 那么,人能否使一切自然对象均成为美的关系呢?自然美的对象条件是不可忽视的。自有人类始,无人不认为月亮是美的,太阳有时被认为是不美的。如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均不把太阳作为美的对象。而月亮在各民族神话中没有认为它不美的。如的嫦娥奔月,人在那里得到一个宁静、温馨的处所。只苏轼“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除猜度那里可能温度略低外,还没有太多的贬词。“嫦娥应悔偷灵药”,是出于寂寞难耐,也只是与人间的欢乐、无烦恼相比较而言。如果在人间已是烦恼不堪,那月亮就是绝好的超脱之所。月亮其光不强不弱,是非常可人的空间,而且它特别能与人亲近,可进入人的心灵的空间。因它总是出现在夜间,是人放下白天的琐事,清心、闲暇、孤寂之时,从而成为人的一个可以倾诉、渴望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象虽有自身美的条件,但与人没有分开,它是人的对象,人在其身上发现许多人的东西,或说人将自己的东西加于其上,才能使自然对象的自身的条件显现为美的条件。既不能脱离自然条件,也不能完全归于自然条件。因而将自然美定义为:它是自然对象所具有的底蕴和人对这个自然对象的人化的统一。完全归结为人化那就和“移情论”没有区别了,以为可以完全无视自然对象,只要将情移入,就产生了美。 所以考察自然美,不能脱离对象自身。它是自然美的底蕴,但只有成为人的对象,对人才产生美与不美的问题。没有人,就无所谓美与不美。如牛、羊在草原上,对草原上盛开的花并不欣赏。牛、羊不存在对花审美的问题。说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就产生了美,美就存在在那里了,这美对谁而言呢?只是人类产生后,在自然界中寻找到美的条件。不同、不同民族面对同一对象,其美丑关系也不同。如在西方,将猫头鹰作为审美的对象;在中国,它则是凶讯的象征,不是审美对象。 这里所说的人化,还包括人对自然的改造、加工。自然进入人类生活,人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后的自然与原本的自然是不同的;与艺术中原本的自然未经实际加工改造、尚未发生性质变化的自然人化不同。对自然进行实际的高度人化的东西,不论过程以至结果,人们除了注重其实用价值外,也都按照美的要求进行加工。不论人是否意识到是在创造,其结果都是通向美的。因而在人化过程中,虽不都是艺术创造,但都是美的创造。如博览会,展品都是取自自然的材料做成,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虽然美附于用上,但追求用的同时,也追求着美,使自然空间无不留下美的创造的痕迹。 在艺术创造中,自然成为艺术的审美表现材料,和人的审美情感结合,而创造出审美作品,也是自然人化。自然人化后,在自然美上所体现的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即非单纯的自然美,也非单纯的艺术美。这就是艺术的自然人化。这在美学中,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复杂的艺术实践问题,形成了独有的领域。如风景诗、山水画,这在中国尤其突出。如魏晋南北朝时,山水诗、画突出表现出来,同时产生了该领域的美学理论——风景诗、山水画理论。发展到明清时代,理论上达到极致的一个表现,就是石涛所讲的山、水等自然对象中都有它的精神。“山之神”、“水之韵”在哪里?怎么发现?如从物的本质特点说,黄山、华山势态不同,更重要的是人对其势态的把握不同,画山而运势,相当大的程度在于人对势的挖掘和发挥,人将自身 的东西加入其中,这就是自然的人化。这正是自然美创造的核心问题。 在网上找的,希望对你有点帮助,呵呵!

读过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吗,自然美是不加雕饰的出水芙蓉,是李白的将进酒和蜀道难,是黄山的晨风,是洛水的浅吟

中国美学核心自然美是什么

像“自然”概念具有自然界与内在天性两种含义一样,有史以来人们欣赏的“自然美”差不多可以概括为作为自然事物之美的自然美与作为自然天性之美的自然美两种。鲜明的自然性,内容的相对朦胧宽泛性,形态的多变性与变异性,处身性与不可传达性是自然审美与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撒趴尿自己照照就知道了

读过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吗,自然美是不加雕饰的出水芙蓉,是李白的将进酒和蜀道难,是黄山的晨风,是洛水的浅吟

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是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自然性指自然的某些属性、特征,即人的感官所能辨认的或实践中肢体所能运用的那些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它们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的主要特点侧重于形式,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天然美: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答:是意象之美。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

像“自然”概念具有自然界与内在天性两种含义一样,有史以来人们欣赏的“自然美”差不多可以概括为作为自然事物之美的自然美与作为自然天性之美的自然美两种。鲜明的自然性,内容的相对朦胧宽泛性,形态的多变性与变异性,处身性与不可传达性是自然审美与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什么是美学中的自然美?就自然美的存在领域而言,它存在于自然中,凭借自然而存在,是自然形态。它具有自然的属性。这个自然是与社会对称的自然。花、草、山、水、鱼等。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个领域中的美有何特点?这个领域的美是完全因为对象本身,还是因其与人构成特殊关系才美,观点完全不同。 其一,认为美完全是自然的,自然美美在自然本身。月亮美,是因为有独特的光;杏花美是其独特的色彩形状。在人类之外,与人无关的东西可以是美的。 其二,美是因与人构成了某种关系,即美在自然的人化,这是常见的一种观点。认为人把自身的东西加于自然,自然才成为美的,美不是自然本身原本就有的,是和人构成对象化关系时才有的,是人化的美。 那么,人能否使一切自然对象均成为美的关系呢?自然美的对象条件是不可忽视的。自有人类始,无人不认为月亮是美的,太阳有时被认为是不美的。如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均不把太阳作为美的对象。而月亮在各民族神话中没有认为它不美的。如的嫦娥奔月,人在那里得到一个宁静、温馨的处所。只苏轼“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除猜度那里可能温度略低外,还没有太多的贬词。“嫦娥应悔偷灵药”,是出于寂寞难耐,也只是与人间的欢乐、无烦恼相比较而言。如果在人间已是烦恼不堪,那月亮就是绝好的超脱之所。月亮其光不强不弱,是非常可人的空间,而且它特别能与人亲近,可进入人的心灵的空间。因它总是出现在夜间,是人放下白天的琐事,清心、闲暇、孤寂之时,从而成为人的一个可以倾诉、渴望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象虽有自身美的条件,但与人没有分开,它是人的对象,人在其身上发现许多人的东西,或说人将自己的东西加于其上,才能使自然对象的自身的条件显现为美的条件。既不能脱离自然条件,也不能完全归于自然条件。因而将自然美定义为:它是自然对象所具有的底蕴和人对这个自然对象的人化的统一。完全归结为人化那就和“移情论”没有区别了,以为可以完全无视自然对象,只要将情移入,就产生了美。 所以考察自然美,不能脱离对象自身。它是自然美的底蕴,但只有成为人的对象,对人才产生美与不美的问题。没有人,就无所谓美与不美。如牛、羊在草原上,对草原上盛开的花并不欣赏。牛、羊不存在对花审美的问题。说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就产生了美,美就存在在那里了,这美对谁而言呢?只是人类产生后,在自然界中寻找到美的条件。不同、不同民族面对同一对象,其美丑关系也不同。如在西方,将猫头鹰作为审美的对象;在中国,它则是凶讯的象征,不是审美对象。 这里所说的人化,还包括人对自然的改造、加工。自然进入人类生活,人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后的自然与原本的自然是不同的;与艺术中原本的自然未经实际加工改造、尚未发生性质变化的自然人化不同。对自然进行实际的高度人化的东西,不论过程以至结果,人们除了注重其实用价值外,也都按照美的要求进行加工。不论人是否意识到是在创造,其结果都是通向美的。因而在人化过程中,虽不都是艺术创造,但都是美的创造。如博览会,展品都是取自自然的材料做成,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虽然美附于用上,但追求用的同时,也追求着美,使自然空间无不留下美的创造的痕迹。 在艺术创造中,自然成为艺术的审美表现材料,和人的审美情感结合,而创造出审美作品,也是自然人化。自然人化后,在自然美上所体现的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即非单纯的自然美,也非单纯的艺术美。这就是艺术的自然人化。这在美学中,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复杂的艺术实践问题,形成了独有的领域。如风景诗、山水画,这在中国尤其突出。如魏晋南北朝时,山水诗、画突出表现出来,同时产生了该领域的美学理论——风景诗、山水画理论。发展到明清时代,理论上达到极致的一个表现,就是石涛所讲的山、水等自然对象中都有它的精神。“山之神”、“水之韵”在哪里?怎么发现?如从物的本质特点说,黄山、华山势态不同,更重要的是人对其势态的把握不同,画山而运势,相当大的程度在于人对势的挖掘和发挥,人将自身 的东西加入其中,这就是自然的人化。这正是自然美创造的核心问题。 在网上找的,希望对你有点帮助,呵呵!

中国美学核心自然美范畴的天然美和天成之美

美的自然对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对象;另一种是未经直接改造的自然。前一种与社会事务的美接近。这种景物凝聚着人的劳动,经常作用于人们的感性和理性,唤起人们的审美愉悦。如春天生机蓬勃的秧苗,秋日金黄的硕果,绿色的山林,雪白的羊群。民歌中写道:“麦田好似万丈锦,锄头就是绣花针,公社姑娘手艺巧,绣的麦苗根根青。”高尔基在论述这类自然美时说:“打动我的并非山野风景中所形成的一堆堆的东西,而是人类想象力赋予它们的壮观。令我赞赏的是人如何轻易地与如何伟大地改变了自然”。后一种自然美的根源仍离不开自然和生活的联系。它们作为人们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是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它们是人类生活劳动不可缺少的东西,因而给人以美感。 例如太阳,正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美得令人心旷神怡”。是因为它是“自然界的生机的源泉,恩泽万物,也是我们的生活温暖,没有它,我们的生活便暗淡而悲哀。总之,太阳是直接有益于人的生命机能,增进体内器官的活动,因而也有益于我们的精神状态。”扩展资料欣赏美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看。无论是云烟缭绕的山峦还是恬静幽深的园林,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双眼去发现自然之美。抬头或低头,大能望见蔚蓝的天际,小能欣赏摇曳的野花。美的确无处不在。我们要善于利用眼睛去发现最真实的自然,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自然的美景,这里说的看,除了用眼睛看,更要用心看,不是只有奔腾的江河和魏峦的山川才能被称之为美丽,即使是一颗随处可见的香樟树,只要用心看,你都能看见它在风中摆动时妖娆的弧线和光与影的舞蹈。

如何从美学的角度鉴赏自然美 自然美是美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和黑格尔都有详细论述,有趣的是,两人对自然美的态度截然相反。康德对自然美评价很高

1、外在自然事物之美:分为狭义的非人工的自然事物之美和广义的自然界或现实世界之美。是近现代美学热衷考虑的一般与艺术美相对的自然改变。是在于自然事物及其自然而然的天性,为审美客体的审美活动中产生的美。是自然的外在自然性与人的社会性在审美活动中的结晶。是人对自然的由衷赞。2、内在事物天性之美:分为宇宙本体论美学范畴的天然天成之美、社会存在论美学范畴的自由存在之美和艺术风格论美学范畴的天然少饰之美。自然天成,本性之美的自然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代表。他涵盖了各种审美类型。有关于自然界事物内在的自然而然,本性天成,不假或不造作的美,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本真状态,自然境界的最高目标,是一些艺术学竭力追求的最高理想城理想。作者:dorr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什么是美学中的自然美?就自然美的存在领域而言,它存在于自然中,凭借自然而存在,是自然形态。它具有自然的属性。这个自然是与社会对称的自然。花、草、山、水、鱼等。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个领域中的美有何特点?这个领域的美是完全因为对象本身,还是因其与人构成特殊关系才美,观点完全不同。 其一,认为美完全是自然的,自然美美在自然本身。月亮美,是因为有独特的光;杏花美是其独特的色彩形状。在人类之外,与人无关的东西可以是美的。 其二,美是因与人构成了某种关系,即美在自然的人化,这是常见的一种观点。认为人把自身的东西加于自然,自然才成为美的,美不是自然本身原本就有的,是和人构成对象化关系时才有的,是人化的美。 那么,人能否使一切自然对象均成为美的关系呢?自然美的对象条件是不可忽视的。自有人类始,无人不认为月亮是美的,太阳有时被认为是不美的。如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均不把太阳作为美的对象。而月亮在各民族神话中没有认为它不美的。如的嫦娥奔月,人在那里得到一个宁静、温馨的处所。只苏轼“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除猜度那里可能温度略低外,还没有太多的贬词。“嫦娥应悔偷灵药”,是出于寂寞难耐,也只是与人间的欢乐、无烦恼相比较而言。如果在人间已是烦恼不堪,那月亮就是绝好的超脱之所。月亮其光不强不弱,是非常可人的空间,而且它特别能与人亲近,可进入人的心灵的空间。因它总是出现在夜间,是人放下白天的琐事,清心、闲暇、孤寂之时,从而成为人的一个可以倾诉、渴望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象虽有自身美的条件,但与人没有分开,它是人的对象,人在其身上发现许多人的东西,或说人将自己的东西加于其上,才能使自然对象的自身的条件显现为美的条件。既不能脱离自然条件,也不能完全归于自然条件。因而将自然美定义为:它是自然对象所具有的底蕴和人对这个自然对象的人化的统一。完全归结为人化那就和“移情论”没有区别了,以为可以完全无视自然对象,只要将情移入,就产生了美。 所以考察自然美,不能脱离对象自身。它是自然美的底蕴,但只有成为人的对象,对人才产生美与不美的问题。没有人,就无所谓美与不美。如牛、羊在草原上,对草原上盛开的花并不欣赏。牛、羊不存在对花审美的问题。说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就产生了美,美就存在在那里了,这美对谁而言呢?只是人类产生后,在自然界中寻找到美的条件。不同、不同民族面对同一对象,其美丑关系也不同。如在西方,将猫头鹰作为审美的对象;在中国,它则是凶讯的象征,不是审美对象。 这里所说的人化,还包括人对自然的改造、加工。自然进入人类生活,人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后的自然与原本的自然是不同的;与艺术中原本的自然未经实际加工改造、尚未发生性质变化的自然人化不同。对自然进行实际的高度人化的东西,不论过程以至结果,人们除了注重其实用价值外,也都按照美的要求进行加工。不论人是否意识到是在创造,其结果都是通向美的。因而在人化过程中,虽不都是艺术创造,但都是美的创造。如博览会,展品都是取自自然的材料做成,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虽然美附于用上,但追求用的同时,也追求着美,使自然空间无不留下美的创造的痕迹。 在艺术创造中,自然成为艺术的审美表现材料,和人的审美情感结合,而创造出审美作品,也是自然人化。自然人化后,在自然美上所体现的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即非单纯的自然美,也非单纯的艺术美。这就是艺术的自然人化。这在美学中,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复杂的艺术实践问题,形成了独有的领域。如风景诗、山水画,这在中国尤其突出。如魏晋南北朝时,山水诗、画突出表现出来,同时产生了该领域的美学理论——风景诗、山水画理论。发展到明清时代,理论上达到极致的一个表现,就是石涛所讲的山、水等自然对象中都有它的精神。“山之神”、“水之韵”在哪里?怎么发现?如从物的本质特点说,黄山、华山势态不同,更重要的是人对其势态的把握不同,画山而运势,相当大的程度在于人对势的挖掘和发挥,人将自身 的东西加入其中,这就是自然的人化。这正是自然美创造的核心问题。 在网上找的,希望对你有点帮助,呵呵!

  • 索引序列
  • 中国美学核心自然美
  • 中国美学核心自然美在哪
  • 中国美学核心自然美是什么
  • 天然美: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 中国美学核心自然美范畴的天然美和天成之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