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江淮时报总编辑是谁

江淮时报总编辑是谁

发布时间:

江淮时报总编辑是谁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龙应台    在昨晚的电视新闻中,有人微笑着说:“你把检验不合格的厂商都揭露了,叫这些生意人怎么吃饭?”     我觉得恶心,觉得愤怒。但我生气的对象倒不是这位人士,而是台湾一千八百万懦弱自私的中国人。     我所不能了解的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包德甫的《苦海余生》英文原本中有一段他在台湾的经验:他看见一辆车子把小孩撞伤了,一脸的血。过路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帮助受伤的小孩,或谴责肇事的人。我在美国读到这一段。曾经很肯定地跟朋友说:不可能!中国人以人情味自许,这种情况简直不可能!     回国一年了,我睁大眼睛,发觉包德甫所描述的不只可能,根本就是每天发生、随地可见的生活常态。在台湾,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蝉螂,而是“坏人”,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假寐。     我看见摊贩占据着你家的骑楼,在那儿烧火洗锅,使走廊垢上一层厚厚的油污,腐臭的菜叶塞在墙角。半夜里,吃客喝酒猜拳作乐,吵得鸡犬不宁。     你为什么不生气?你为什么不跟他说“滚蛋”?     哎呀!不敢呀!这些摊贩都是流氓,会动刀子的。     那么为什么不找警察呢?     警察跟摊贩相熟,报了也没有用;到时候若曝了光,那才真惹祸上门了。     所以呢?     所以忍呀!反正中国人讲忍耐!你耸耸肩、摇摇头!     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受折磨的你首先应该双手叉腰,很愤怒地对摊贩说:“请你滚蛋!”他们不走,就请警察来。若发觉警察与小贩有勾结——那更严重。这一团怒火应该往上烧,烧到警察肃清纪律为止,烧到摊贩离开你家为止。可是你什么都不做;畏缩地把门窗关上,耸耸肩、摇摇头!     我看见成百的人到淡水河畔去欣赏落日、去钓鱼。我也看见淡水河畔的住家整笼整笼地把恶臭的垃圾往河里倒;厕所的排泄管直接通到河底。河水一涨,污秽气直逼到呼吸里来。     爱河的人,你又为什么不生气?     你为什么没有勇气对那个丢汽水瓶的少年郎大声说:“你敢丢我就把你也丢进去?”你静静坐在那儿钓鱼(那已经布满癌细胞的鱼),想着今晚的鱼场,假装没看见那个几百年都化解不了的汽水瓶。你为什么不丢掉鱼竿,站起来,告诉他你很生气?     我看见计程车穿来插去,最后停在右转线上,却没有右转的意思。一整列想右转的车子就停滞下来,造成大阻塞。你坐在方向盘前,叹口气,觉得无奈。     你为什么不生气?     哦!跟计程车可理论不得!报上说,司机都带着扁钻的。     问题不在于他带不带扁钻。问题在于你们这廿个受他阻碍的人没有种推开车门,很果断地让他知道你们不齿他的行为,你们很愤怒!     经过郊区,我闻到刺鼻的化学品燃烧的味道。走近海滩,看见工厂的废料大股大股地流进海里,把海水染成一种奇异的颜色。湾里的小商人焚烧电缆,使湾里生出许多缺少脑子的婴儿。我们的下一代——眼睛明亮、嗓音稚嫩、脸颊透红的下一代,将在化学废料中学游泳,他们的血管里将流着我们连名字都说不出来的毒素——     你又为什么不生气呢?难道一定要等到你自己的手臂也温柔地捧着一个无脑婴儿,你再无言地对天哭泣?     西方人来台湾观光,他们的旅行社频频叮咛:绝对不能吃摊子上的东西,最好也少上餐厅;饮料最好喝瓶装的,但台湾本地出产的也别喝,他们的饮料不保险……     这是美丽宝岛的名誉;但是名誉还真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健康、我们下一代的傻康。一百位交大的学生食物中毒——这真的只是一场笑话吗?中国人的命这么不值钱吗?好不容易总算有几个人生起气来,组织了一个消费者团体。现在却又有“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卫生署、为不知道什么人做说客的立法委员要扼杀这个还没做几桩事的组织。     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你以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为你不生气、你忍耐、你退让,所以摊贩把你的家搞得像个破落大杂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切乌烟瘴气,所以淡水河是条烂肠子;就是因为你不讲话、不骂人、不表示意见,所以你疼爱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学毒素,你还在梦想他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你忘了,几年前在南部有许多孕妇,怀胎九月中,她们也闭着眼梦想孩子长大的那一天。却没想到吃了滴滴纯净的沙拉油,孩子生下来是瞎的、黑的!     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     你一定要很大声地说。              原载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中国时报·人间》               ·回应与挑战·   中国人当然不生气   罗肇锦        一个人的人格成长,受家庭影响最大,而家庭的观念又被社会上的风习和制度所支配。这里仅从家庭与个人这个关系面来看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     中国人常说“自己”叫“自家”,研究中国社会的学者也认为中国是一个以“家”为中心的家族社会,所以家族的观念左右着个人的行为,家族长辈根深蒂固的想法自然成了个人立身行事的不二目标。如此一代传一代。反复实施,才造就今天这种“不会生气”的性格。这种性格相袭传衍太久远了,所以平日立身行事只知道遵行而毫无自觉,只知接受而没有是非,只懂得“照着做”却说不出“为何做”的道理。当然对他所做所为更无所谓生气或不生气了。所以中国人是“不会生气”的民族。譬如:     家里希望我努力读书,将来赚钱,光耀门楣,是为我好,我为什么要生气?     家里告诉我出外坏人多,不可轻易相信别人的话,是担心我上当;我为什么要生气!     家里叮吟我不可随便救助陌生人,免得惹祸上身,是怕我吃亏,我为什么要生气?    家里教导我不可乱说话,“小孩子有耳无嘴”才不会得罪人家,更是替我设想,我更不会因此生气。     于是,我现在努力读书,将来努力赚钱,大家都会说我有出息,不像那些喜欢打抱不平,整天社会国家的人,虽然急公好义,到头来不是被排挤就是被看成异端,不得善终。日常生活里,每一个聪明人都是快快乐乐出门,不乱听言论,不乱说意见,不乱帮助陌生人,然后平平安安地回家。只有傻瓜和笨鸟才会去救人之难,去谈论批评,去惹是非,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大家如此这般,自私自利,而把除自己有利以外的全置之度外。,可记得幼年时上街,许多长辈们鼓励孩子插队买票,上车抢座位(有人说这是逃难心理),结果孩子身手矫捷不落人后,赢来不少赞赏,俨然自己就是国家未来主人翁一般。这种可以骄其父母的行为,身为一个中国人看来怎么会生气呢?     长大后占人便宜说是为了家计,插队上车是为了早点赶回家照顾子女,亏空公款是为了弥补家庭拮据,遇到困难,找有力人士关说,也是为了这个家。这个想法早年管仲对鲍叔就曾说过,我只能借大家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我努力打拼赚钱,劳累委屈,为的还不是这个家。”听来如此冠冕堂皇,扣人心弦,谁曰不宜,谁会生气。     “为了家”是个很管用的口实、有了它可以做出一切“自我”“利己”的弊情而不会令人生气,因为顾家的爸爸就是好爸爸,不管他在外面如何不守公共秩序,如何见死不救,如何为了赚钱而贪赃枉法,瞒上欺下。而顾家的妈妈必定是好妈妈,不管她平日如何喜欢占人小便宜,如何假公济私、挑拨离间,只要她的行为是以“为了家”做出发,那么她所做的一切不合情理法的事都可以被原谅了。     研究中国人性格的社会学者,大都认为人口过剩,灾害频仍及社会贫穷是养成中国人的自我、自利性格的原因。     就以台湾老一辈人的生活背景来看,这种说法的确有其道理。大陆来台的长辈,在幼青年时大多在战乱、饥饿、流离、逃难中长大,在台的老一辈也是战乱、饥饿中挣扎出来的,所以他们常以自己的经验向子女谆谆告诫,希望子女努力读书,将来赚钱容易;所以希望子女除了读书赚钱以外的事最好少管,因此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只紧握那一份自己谋生的资源,死也不肯放松。     他们从战乱饥荒中取得的经验是:“凡是自私自利的心越重,生存的机会越大。”因为在战乱或荒年里如果有一家肯分些粮食去帮助别一家,这慷慨的一家就要减少他们自己生存的价会,要是太慷慨,生存机会便相对减少,甚而不免饿死。所谓物竞天择,在战乱荒年里,有慷慨性格肯于帮助别人的人往往被淘汰,而专为自己打算的人反而得到选择,这种畸形的自我选择与淘汰使得自私自利主义特别发达。     经过割据、抗日等饥饿灾荒而死里逃生的人。对生命当然特别的珍惜、所以他们清楚地知道要生存就要抓住生存的资源——知识和钱财(他们认为知识可以取得高社会地位,代表一份优异的生存机会;钱财可以买通一切急难之需,也是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所以由小到大都为这个生存资源钻营不休,至于社会的公义,人群的互惠互助,都可用冷漠对待它。     如此一来,整个社会风气都从以自我、自家、自私、自利出发,所以一方面用自私自利、见死不救的心态去过现代社会生活,二方面以假公济私、贪赃任法的心理去面对公众,三方面以守旧苟安的心态去保住既得的利益。加上没有很好的法律制度去限制,人人以为自私自利有百利而无一害,你自私我自利,上下交征利,一点也不知道生气。倒是要他们抛弃狭隘的、自利的、“为了家”的自私心态去过合理的现代社会生活,他们会很生气。或者要他们改正以前那种逃难的、饥荒的、自顾不暇的穷人自私心态去过现代生活,他们会很生气。     中国人,已经把自私自利看成天经地义,那么见到别人自私自利,怎么还会生气;身为中国人自私自利可以存身、可以保家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看到自私自利的事,怎么还会生气。     这下你应当知道,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了吧?              原载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中国时报·人间》                        生气,没有用吗?   龙应台           想一想,在一个只能装十只鸡的笼子里塞进一百只鸡,会是什么光景?”台湾。就是这样一个笼子:你与我。就是这笼子里掐着脖子、透不过气来的鸡……        如果你住在台湾,如果你还没有移民美国或巴拉圭,如果你觉得你的父母将埋葬于此,你的子女将生长于此,那么,这是我给你的一封信。     写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之后;有些人带着怜悯的眼光,摇着头对我说:生气,没有用的!算了吧!     他们或许是对的。去国十年,在回到台湾这一年当中,我有过太多“生气”失败的经验。有些是每天发生的小小的挫败:     在邮局窗口,我说:“请你排队好吧?”这个人狠狠地瞪我一眼,把手挤进窗里。     经过养狗的人家,看见一只巨大的圣伯纳狗塞在一个小笼子里;鼻子和尾巴都抵着铁栏,动弹不得。找到狗主人,我低声下气地说:“这太可怜了吧!”他别过脸去,不说话。狗在一旁呜呜叫着。     有人把空罐头丢在大屯山里,我伸出头大叫:“这么美的景色,别丢垃圾!”没有回音,我只好走过去,自己捡起来,放回我的车上。     南部的商人屠杀老虎,我问环保局:“没有法令保护这些稀有动物吗?”回答是:“没有。”     有些是比较严重、比较激烈的失败:     回台湾第二天,计程车经过路口时,猛然发觉有个人躺在马路中间,黑衫黑裤,戴着斗笠,像是乡下来的老农夫,姿态僵硬地朝天躺着。流水似的车马小心而技巧地绕过他,没有人停下来。我急忙大叫:“赶快停车,我去给警察打电话!”     司机狠狠地往窗外吐了口槟榔,回头对我哈哈大笑:“免啦!大概早就死了。打电话有什么落用!”油门一踩,飞驰而去。     《英文邮报》登了一则消息:发现“乌贼”者,抄下车牌号码,请打这两个环保局的电话。几个星期之后,我拨了其中一个号码,正要把“乌贼”报出,那边打断我的话:     “有这样的事吗?哪家报纸登的?”     “《英文邮报》。”我说,于是重新解释一遍。对方显然不知所措,于是要我拔另一个号码——另一个电话也不知道怎么办。最后,接第四通电话的人犹疑地说:     “那你把号码给我好了,我们看着处理。”     我并没有把“乌贼”号码给他;我把电话摔了。     有一段时候我们住在临着大街的十楼上。搬进去之后,发觉对街的夜摊每至午夜,鼓乐喧天,大放流行歌曲。于是我夜夜打电话到警察局去;电话那头总是说:好,就派人去。可是,站在阳台上观望,我知道,没有人去。     失眠一个月以后,我直接打电话给分局长,请他对我这个小市民解释为什么他不执法。这位先生很不耐烦地说:“咱们台湾实情如此,取缔是办不到的。”     过了不久,我打开门,发现上个满脸长横肉的人站在门口,凶狠地说:“哇宰样你报警察。给你讲,哇是会宰人的,哇不惊死!”     走在人行道上,有辆计程车扫着我的手臂飞过,马上又被红灯挡住。我生气地走过去,要他摇下窗户,说:“你这样开车太不尊重行人;我们的社会不要你这样没有水准的国民……”     很可笑的,知识分子的调调,我知道。灯绿了,这个司机把车停到街口,推开车门走了出来,手里守着一根两尺长的铁棍,向我走来……     分析一下这些经验。造成我“生气”失败的原因大致有三个:第一,这个社会有太多暴戾的人,不可理喻。当司机拿着铁棒向我走来的时候,我只能默默地走开。第二,我们的法令不全。老虎如果没有立法来保护,跟唯利是图的人谈人道与生态毫无意义。第三,执法的人姑息。明令摊贩不准随地设摊、污染环境,但是当执法人本身都观念不清的时候,你怎么办?     这些都造成我的失败,可是,你知道吗?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气”的人太少。     如果打电话到环保局去的不只我一个,而是一天有两百通电话、三百封信,你说环保局还能支吾其事吗?如果对分局长抗议的不只我一个,而是每一个不甘心受气的市民;——他还能执迷不悟地说“中国台湾实情如此”吗?如果那个养狗的人家,每天都有路人对他说:“换个笼子吧!”他还能视若无睹吗?如果叫阿旺的这个人一插队,就受人指责,一丢垃圾,就遭人抗议,阿旺一天能出几次丑呢?     想一想,在一个只能装十只鸡的笼子里塞进一百只鸡,会是什么光景?台湾,就是这样一个笼子;你与我就是这笼子里掐着脖子、透不过气来的鸡;我们既不能换一个较大的笼子,又不能杀掉—半的鸡(不过,我们混乱的交通倒是很有效率地在为我们淘汰人口)。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要维持一点基本的人的尊严,我们就不得不仰靠一个合理的社会秩序。这个社会秩序不仅只要求我们自己不去做害人利己的事,还要求我们制止别人做害人利己的事。你自己不做恶事才只尽了一半的责任;另一半的责任是,你不能姑息、容忍别人来破坏这个社会秩序。     最近碰到一位乘告开学术会议的欧洲学者。他自一九六○年起,大概每五年来台湾考察或开会一次。台湾的繁荣蒸蒸日上,他说,可是台北,一年比一年难看。我微笑——你要我说什么?我住过美国的纽约、西德的幕尼黑,到过欧洲的罗马、雅典、欧亚交界的伊斯坦堡、非洲的卡萨布兰卡、埃及的开罗、日本的东京;我知道:台北是我所见最缺乏气质、最丑陋、最杂乱的都市。当我站在十字路口,看见红灯未灭就在乌烟瘴气中冲过街去的一张张杀气腾腾的脸,我觉得惊骇:是什么,使这个城市充满着暴戾与怨气?     但是我爱台湾,无可救药地爱着这片我痛恨的土地,因为我生在这里,因为我的父母兄弟、我的朋友同事、学校里每天为我倒杯热茶的工友、市场里老是塞给我两把青葱的女人———他们,还有他们一代一代的子女,都还要在这个受尽破坏的小岛上生长、生活。可是,我是一个渴望尊严的“人”;我拒绝忍气吞声地活在机车、工厂的废气里,摊贩、市场的污秽中,我拒绝活在一个警察不执法、官吏不做事的野蛮的社会里。     我可以从皮夹里拿出护照来一走了之,但是我不甘心,我不相信“台湾实情”就是污秽混乱,我不相信人的努力不能改变环境。     我并不要求你去做烈士——烈士是傻瓜做的。看见那人拿着铁棒来了,夹起尾巴跑吧!我只是希望你不要迷信“逆来顺受”;台湾的环境再这样败坏下去,这个地方,也真不值得活了。我只是谦卑地希望你每天去做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拍拍司机的肩膀。请他别钻前堵后,打个电话到环保局去,告诉他淡水的山上有人在砍树造墓,写封信到警察局去,要他来取缔你家楼下莫名其妙冒出来的地下工厂,捡一片红砖道上的垃圾,扶一个瞎子过街,请邻座不要吸烟,叫阿旺排队买票……     我只想做一个文明人,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罢了。你说,我的要求过分吗?              原载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中国时报·人间》

张正军,安徽巢湖人,1972年2月8日出生,中国资深影视制作人,历任编辑记者、制片人。曾任安徽省政协经济服务中心主任。现任中艺光影(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电视剧作品:《政协主席》、监察局长》、《血色蔷薇》、《国家宝藏》、《密令》、《刘伯承元帅》;电影《村支书金岚岚》、《圩堡枪声》、《找驴》等;记录片作品:《社会与法制》、《挺进大别山》等;主编作品:《社会与法制》、《法律法规知识》丛书、《中国影视名人》丛书(老电影院的故事)、小说《政协主席》等;首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总策划、首届安徽电视电影剧本大奖赛首席评委。 从1996年进入省政协江淮时报做记者编辑,写了20万多字文稿,做了《政协委员风采》、《两会特别报道》、《县市长访谈录》一些栏目和增刊,不仅增加报社收入,也为我增加了广泛的社会接触。我还先后与安徽省人大法工委、省政协法制委、省司法厅、省法制办共同举办了系列普法活动,出版发行《社会与法制》和《法律法规知识》,与安徽电视台联合拍摄纪录片《社会与法制》,发起创办《法眼看天下》栏目。2002年发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并为以后连续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奠定基础,该项目成为安徽省政府最大招商品牌,并延伸出徽商论坛、中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2003年与安徽省纪委、监察厅、长春电影厂创作电视剧《监察局长》,2004年与六安市政府、宣传部创作《大别山密令》。2005年定居北京后,策划了电视剧《暗算》、《中国兄弟连》、《新安家族》、《金婚》、《第一书记》、《刘伯承元帅》;2007年与实力派演员于震合作投资拍摄电视剧《血色蔷薇》;2009年与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合作投资拍摄23集电视剧《政协主席》,作为政协成立60周年献礼片在央视播出并获全国政协领导好评,受邀出席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开幕式。 2012年合肥市宣传部、广播电视台请我参与策划筹办安徽电视电影剧本大赛,2013年在中国影协和安徽省广电局支持下大赛成功举办。同年投资拍摄了励志青春电影《村支书金岚岚》,该片被安徽省委宣传部列为文化强省扶持电影项目、四个一工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荐影片。2014年在合肥市宣传和广电部门支持下成立中艺光影文化传媒安徽有限公司,实现了我深耕安徽、面向全国的初衷。最近,电影《圩堡枪声》获国家广电总局立项,《找驴》剧本央视电影频道审查通过,也算好戏连台。人民网:2015年1月30日-01/30/c_htm

十多年来,《江淮时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内容上追求思想的深度和信息的广度,风格上力争做到“儒雅、大气、亮丽”。改版后的《江淮时报》,在坚持突出“大文化”特色的宗旨下,努力把报纸打造成为“社情民意的窗口,政协委员的讲坛;古今文化的长廊,儒雅大气的品味;可管理性的视野,主流媒体的深度。”

江淮时报总编辑

张正军,安徽巢湖人,1972年2月8日出生,中国资深影视制作人,历任编辑记者、制片人。曾任安徽省政协经济服务中心主任。现任中艺光影(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电视剧作品:《政协主席》、监察局长》、《血色蔷薇》、《国家宝藏》、《密令》、《刘伯承元帅》;电影《村支书金岚岚》、《圩堡枪声》、《找驴》等;记录片作品:《社会与法制》、《挺进大别山》等;主编作品:《社会与法制》、《法律法规知识》丛书、《中国影视名人》丛书(老电影院的故事)、小说《政协主席》等;首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总策划、首届安徽电视电影剧本大奖赛首席评委。 从1996年进入省政协江淮时报做记者编辑,写了20万多字文稿,做了《政协委员风采》、《两会特别报道》、《县市长访谈录》一些栏目和增刊,不仅增加报社收入,也为我增加了广泛的社会接触。我还先后与安徽省人大法工委、省政协法制委、省司法厅、省法制办共同举办了系列普法活动,出版发行《社会与法制》和《法律法规知识》,与安徽电视台联合拍摄纪录片《社会与法制》,发起创办《法眼看天下》栏目。2002年发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并为以后连续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奠定基础,该项目成为安徽省政府最大招商品牌,并延伸出徽商论坛、中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2003年与安徽省纪委、监察厅、长春电影厂创作电视剧《监察局长》,2004年与六安市政府、宣传部创作《大别山密令》。2005年定居北京后,策划了电视剧《暗算》、《中国兄弟连》、《新安家族》、《金婚》、《第一书记》、《刘伯承元帅》;2007年与实力派演员于震合作投资拍摄电视剧《血色蔷薇》;2009年与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合作投资拍摄23集电视剧《政协主席》,作为政协成立60周年献礼片在央视播出并获全国政协领导好评,受邀出席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开幕式。 2012年合肥市宣传部、广播电视台请我参与策划筹办安徽电视电影剧本大赛,2013年在中国影协和安徽省广电局支持下大赛成功举办。同年投资拍摄了励志青春电影《村支书金岚岚》,该片被安徽省委宣传部列为文化强省扶持电影项目、四个一工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荐影片。2014年在合肥市宣传和广电部门支持下成立中艺光影文化传媒安徽有限公司,实现了我深耕安徽、面向全国的初衷。最近,电影《圩堡枪声》获国家广电总局立项,《找驴》剧本央视电影频道审查通过,也算好戏连台。人民网:2015年1月30日-01/30/c_htm

230000d到230023

11、安徽11-1 230061《安徽日报》合肥金寨路206号 黄山(散文、随笔、诗)严凌志 休闲周刊 百姓茶座 社会周刊·婚恋家庭 休闲 李丽鑫 大众茶座 孙玉宝 社会周刊部 11-2 230061《新安晚报》合肥市安庆路82号 电话:0551-2639515 人生百味、百姓故事:黄从慎 马丽春 文学之舟:黄从慎 , 女性心语、婚恋家园:闫红11-3 11-4 230001《合肥晚报》合肥市新站开发区临泉中路 1杏花村·散文、小小说、诗歌 王小波 廖且为2杏花村·网络文学:张小石3杏花村·晚会版、轻松一刻:吴达丽4新好男人版:张小石5感觉版:廖且为6科学视窗版:廖且为7左邻右舍版、养儿育女版:萧芸8主妇天地版:赵应雯 (其实编辑叫藏潇)9品位版、心情版、闲趣版:刘睿10周末刊《逍遥津》心空版(都市散文随笔) 11栏目名称:档案解密 庐州夜话 副刊 汪济银11-5 230001《江淮晨报》合肥市新站开发区临泉中路 电话:0551-4249549 文学副刊(散文、随笔、杂谈、)戴煌、李春 文学副刊(散文、随笔、杂谈、诗)戴煌、王妤婕 你说我说(时评): 黄开平 丽人(女性文章、诗):戴煌 李春 阅读: 郭明辉 娱乐(文艺杂谈) : 晚霞 : 王妤捷 电话:424954911-6 246003《安庆日报》安徽安庆市西围墙街2号 百花亭(散文、随笔、书评、诗)沈天鸿 张明润 生活小品: 岁岁重阳: 周末刊·家(生活文章)张明润 皖江周末/人生 赵家宽11-7 246003《安庆日报·下午版》安徽安庆市西围墙2号 月光城(散文、随笔)金肽频 , 月光城·阅读:金肽频 月光城·城市笔记:黄复彩 月光城·杂说(杂谈)黄复彩 女性网页(情感文章)金肽频、李徐今日生活、岁岁重阳(生活文章) 黄复彩 杂感散文:叶卫东 家政经纬 钱英11-8 241000《芜湖日报》安徽芜湖市华兴街4号 副刊主任 汤修宪 鸠兹·随笔副刊 唐玉霞 星期刊·多维人生(生活随笔)汪超11-9 241000《大江晚报》安徽芜湖市华兴街4号 人生走笔(生活文章)何东 镜月星湖(随笔) 曹德华 djwb*** 百姓手记 董金义 读书周刊 董金义 民间语文(幽默搞笑类\怀旧类):谈正衡 小说版: 职场众生版:曹德华 djwb*** 女性时尚 汪冰 女友·扮靓 汪冰 女性·婚恋 汪冰 沧海苍天(法制大稿)张杰 11-10 243011《马鞍山日报》安徽马鞍山市湖南路16号 采石矶(散文、随笔、小小说、诗)顾鸣11-11 243011《皖江晚报》安徽马鞍山市湖南路16号 天门山·市井(随笔):吴晓平 天门山·读书:吴晓平 11-12 245041《黄山日报》安徽黄山市屯溪区新安南路21号 天都(散文、随笔、诗) 天都周末 黄山晨刊·新安花雨(散文、随笔、诗)方任飞(留云) 黄山晨刊·徽苑:方任飞(留云) 黄山晨刊·生活:方任飞(留云) 旅游周刊“旅游文化”:王莉 电话:234866111-13 233000《蚌埠日报》安徽蚌埠市胜利路189号 文学副刊 敬勇 233000《江淮晨刊》安徽蚌埠市胜利路189号 晨风副刊 刘彬彬 电话:4034478 珠城周末·生活潮(生活文章)江锡钰11-14 239000《滁州日报》安徽滁州市丰乐北路1号11-15 236008《阜阳日报》安徽阜阳市清河西路 平原副刊 韩修勇 电话:(0558)2182902-811011-16 236008《颖州晚报》安徽阜阳市清河路8号 副刊 李蕾蕾11-17 234000《拂晓报》安徽宿州市汴河路298号 副刊 皖北晨刊副刊张秀云 11-18 232001《淮南日报》安徽淮南市洞山刘家山路 副总编:韩平 电话:6660682 副刊主任:郑兰新 电话:664409911-19 235000《淮北日报》安徽淮北市古城路153号 相城副刊 梁松涛 (13856105110) 北方周末·万家灯火 林敏 北方周末·健康 林敏 北方周末·旅游玩赏 傅康11-20 242000《皖东南日报》安徽宣城市鳌峰路31号 242000《宣城日报》安徽宣城市鳌峰东路31号11-21 237001《皖西日报》安徽六安市人民路166号 副刊主任:文济齐 (13956131100) 下午版 百姓纪事副刊: 徐俭 (公用) 情感释放副刊: 郑红梅 (公用)11-22 237001《六安晚报》安徽六安市人民路57号11-23 244000《铜陵日报》安徽铜陵市淮河北路30号 副刊 卢达甫 操利群 《铜都生活》城市笔记 毛士云 万家灯火 杨梦平11-24 247100《池州日报》安徽贵池市东湖路九华副刊 杨齐智(13305669822) 教育周刊 (散文,与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魏振强 九华周刊(旅游文化、美食专刊)余同友 11-25 236500《界首日报》安徽界首市大桥北路163号11-26 236500《中原晚报》安徽界首市大桥北路163号 中原副刊11-27 238000《巢湖日报》安徽巢湖市政府广场南侧11-28 230001《江淮时报》合肥市宿州路317号(省政府五楼) 副刊 张勇 电话:2226153 文史 张勇 电话:222615311-29 230001《文化周报》合肥市青年路120号11-30 230001《工商导报》安徽合肥淮河路260号11-31 230061《安徽青年报》合肥长江路419号 副刊 马振宇 电话:282757711-32 230061《安徽科技报》合肥市金寨路248号8楼11-33 230061《安徽法制报》合肥市淮河路377号5楼 星期天版 11-34 230009《安徽经济报》合肥市屯溪路迪迈达新村8号 黄山松副刊·人在旅途副刊 (公共)11-35 230001《安徽老年报》合肥市阜南路40号 枫林(散文、随笔、旧诗)白苇11-36 230061《安徽商报》合肥金寨路206号寂寞文章 副刊·笔记(城市笔记、感悟、随笔): 文章·阅读: 文章有思想性,记事,游记,感悟,随笔 青春飞扬(青春与时尚、故事与感悟,叙事为主):胡霈霖 11-37 230001《安徽市场报》合肥市红星路92号 市井漫笔 苏宁 副刊 11-38 230001《安徽科技信息》合肥市巢湖路287号11-39 230001《体育信使报》合肥市芜湖路97号11-40 230061《安徽旅游报》合肥市屯溪路101号11-41 230022《世界报》合肥市桐城南路446号人在他乡(关于外国的生活经历,国外风土人情)白颖 世界风情:王翰霖 外国比较奇特的风俗风情趣闻动情地带:柯榜凯 随笔散文,和翻译作品,类似读者的老派欧美笔法文化时代 白颖 3000字左右的中国人对国外文化风俗的理解观察文字 时事热点 胡锦洋 对国际时事的评论文 11-42 230061《安徽邮电报》合肥市城隍庙徽光阁三楼11-43 230074《安徽工人日报》合肥市长江路247号 生活时刻(有时评) 臧潇,acb-11-44 230074《展望(周末)》合肥市长江路247号11-45 11-46 230031《安徽人口报》合肥市淠河路14号 百姓 11-47 230001《安徽广播电视报》合肥市庐江路69号 生活周刊·情感人生 汪健 副刊 11-48 230001《合肥广播电视报》合肥市富康大厦6楼11-49 230009《皖西广播电视报》安徽六安市人民路11-50 232001《淮南广播电视报》安徽淮南市洞山广电中心

新蕾STORY101:广州市建设大马路邮局0405邮箱 《新蕾STORY101》组(收) 邮编:510060

江西日报总编辑是谁

许申高, 湖南省作家,主要从事小小说、散文的创作。70年代初生于江西省莲花县荷塘乡万里村深塘冲,典型农民后裔,受祖母朱冬秀影响颇深。1990年毕业于江西省永新师范学校。大学文化。国家公务员。中共党员。曾在莲花县南岭中学、莲花县教育局、中共莲花县委宣传部等工作过,并在地方开过火锅店、音乐茶吧等。1992年底至1993年,曾南下广东打工。2001年2月至2006年2月,根据县委有关文件精神外出锻炼,并受聘于温州百强民企杰豪集团有限公司,任公司副总经理兼企划部经理、公司企业报总编。2006年3月回到故乡莲花,创办萍乡星宇实业有限公司,并出任公司总经理。自1987年发表第一首歌词以来,迄今,他共在《词刊》、《歌曲》、《儿童音乐》、《北方音乐》、《音乐世界》、《祁连歌声》、《流行歌曲》、《心声歌刊》、《音乐周报》、《中国原创音乐报》、《电脑音乐报》、《旅游网络音乐报》、《音乐教育与创作》等全国40余家专业音乐(或音乐文学)刊报发表创作歌词300余首,并有30余首歌词(含已被谱曲)在全国各级各类征词征歌赛中获奖,电台录音或在中央电视台演播。1999年,出版第一部歌词集《不喊再见》。系《中国当代歌词选》(1989年版)最年轻的入选者,全国第一张校园词报《井冈山词报》创办者,有歌词入选《2003中国年度最佳歌词选》、《2005年中国歌词精选》等,并有歌词作品获“2005年歌词佳作”奖、中国音乐家协会词曲新作“晨钟奖”(2005年),第四届国际合唱比赛节组委会“相约厦门”征歌多个等级奖等。先后为江西省永新师范学校、江西萍乡钢铁厂、中国杰豪鞋业有限公司、楠溪江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等写过校歌、厂歌、形象推广歌曲歌词,其中《微笑的理由》(杰豪企业形象歌)获浙江省“十佳”企业形象歌曲奖,被誉为“江西最有实力的青年词作家”之一,中国音协《歌曲》杂志、陕西《黄土地词报》、江西《心声》歌刊杂志社、吉林《长白山词林》月刊、《北京电脑音乐报》等国内数家专业音乐传媒对他的歌词创作业绩予以了隆重介绍。1996年开始,他由歌词转入现代散文创作,先后在《星火》、《创作评谭》、《江西日报》、《神剑》、《当代青年》、《人生与伴侣》、《涉世之初》等全国数十家文学刊报发表散文作品150余篇,并有作品被《青年文摘》、《禅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台湾《世界论坛报》等选载,《江西青年报》曾为其开辟过个人作品专版。有散文作品曾获萍乡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文艺作品奖,其最新个人散文集《带你去天堂》也即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表诗歌100余首,连续多年参加市、省“谷雨诗会”,并有诗入选《中国当代儿童诗选》、《江西新诗派诗选》、《百年中国新诗流派作品金库》等。2001年,在由浙江省作协主办的“中国奥康杯”全国(含日本、新加坡等)诗歌大奖赛中,获第2名,并出席在温州市体育中心举办的大型颁奖晚会。文艺创作之余,他坚持新闻写作,先后在《人民日报》、《江西日报》、《萍乡日报》等发表各类新闻作品600余篇,有新闻作品曾获《人民日报》华东六省一市“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优秀奖”,多次被评为全市对外宣传报道工作一等奖,并先后被《消费日报》、《中国皮革》杂志、《江西日报》、《萍乡日报》等聘为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此外,1997年他执行主编过江西地方志丛书《莲花县教育志》(黄山书社出版,50万字),2001年还主编过《中国服饰文化》创刊号,2005年,由他亲手创办并担任主编的杰豪鞋业有限公司企业内刊《杰豪人》,被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评为“第四届全国优秀企业内刊一等奖”。《创作评谭》“今日写作”专栏、《萍乡日报》副刊“萍乡作家辞典”专栏等推出过他的作品和创作简介。

中国:王韬、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戈公振、陶菊隐、邹韬奋、王芸生、浦熙修、范长江、穆青外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约翰•里德、奥利亚娜•法拉奇、塔马尔•斯蒂贝尔、海伦•福斯特•斯诺、奥帕拉•温弗丽、本多胜一、伍德沃德、劳伦斯•埃德蒙•艾伦、埃德加•斯诺、爱德华•默罗、沃尔特•李普曼、罗伯特•卡帕

大漠谣里原名是孟九

许申高, 湖南省作家,主要从事小小说、散文的创作。 70年代初生于江西省莲花县荷塘乡万里村深塘冲,典型农民后裔,受祖母朱冬秀影响颇深。1990年毕业于江西省永新师范学校。大学文化。国家公务员。中共党员。曾在莲花县南岭中学、莲花县教育局、中共莲花县委宣传部等工作过,并在地方开过火锅店、音乐茶吧等。1992年底至1993年,曾南下广东打工。2001年2月至2006年2月,根据县委有关文件精神外出锻炼,并受聘于温州百强民企杰豪集团有限公司,任公司副总经理兼企划部经理、公司企业报总编。2006年3月回到故乡莲花,创办萍乡星宇实业有限公司,并出任公司总经理。 自1987年发表第一首歌词以来,迄今,他共在《词刊》、《歌曲》、《儿童音乐》、《北方音乐》、《音乐世界》、《祁连歌声》、《流行歌曲》、《心声歌刊》、《音乐周报》、《中国原创音乐报》、《电脑音乐报》、《旅游网络音乐报》、《音乐教育与创作》等全国40余家专业音乐(或音乐文学)刊报发表创作歌词300余首,并有30余首歌词(含已被谱曲)在全国各级各类征词征歌赛中获奖,电台录音或在中央电视台演播。1999年,出版第一部歌词集《不喊再见》。系《中国当代歌词选》(1989年版)最年轻的入选者,全国第一张校园词报《井冈山词报》创办者,有歌词入选《2003中国年度最佳歌词选》、《2005年中国歌词精选》等,并有歌词作品获“2005年歌词佳作”奖、中国音乐家协会词曲新作“晨钟奖”(2005年),第四届国际合唱比赛节组委会“相约厦门”征歌多个等级奖等。先后为江西省永新师范学校、江西萍乡钢铁厂、中国杰豪鞋业有限公司、楠溪江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等写过校歌、厂歌、形象推广歌曲歌词,其中《微笑的理由》(杰豪企业形象歌)获浙江省“十佳”企业形象歌曲奖,被誉为“江西最有实力的青年词作家”之一,中国音协《歌曲》杂志、陕西《黄土地词报》、江西《心声》歌刊杂志社、吉林《长白山词林》月刊、《北京电脑音乐报》等国内数家专业音乐传媒对他的歌词创作业绩予以了隆重介绍。 1996年开始,他由歌词转入现代散文创作,先后在《星火》、《创作评谭》、《江西日报》、《神剑》、《当代青年》、《人生与伴侣》、《涉世之初》等全国数十家文学刊报发表散文作品150余篇,并有作品被《青年文摘》、《禅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台湾《世界论坛报》等选载,《江西青年报》曾为其开辟过个人作品专版。有散文作品曾获萍乡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文艺作品奖,其最新个人散文集《带你去天堂》也即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表诗歌100余首,连续多年参加市、省“谷雨诗会”,并有诗入选《中国当代儿童诗选》、《江西新诗派诗选》、《百年中国新诗流派作品金库》等。2001年,在由浙江省作协主办的“中国奥康杯”全国(含日本、新加坡等)诗歌大奖赛中,获第2名,并出席在温州市体育中心举办的大型颁奖晚会。

金融时报总编辑是谁

《泰晤士报》-----TIMES 《太阳报》----SUN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张力奋:中国与西方利益已微妙结合曾瀞漪: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增长还是超过了8%,这使得全世界从媒体报道、金融投资,只要提到中国都会吸引更加的眼球聚焦在中国,大家都希望在当中寻找未来的机会。世界到底如何看待中国,中国又如何更加理解外面对我们的看法。今天请来的是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的总编辑张力奋先生为我们谈一谈,力奋,你好。张力奋:你好,瀞漪。曾瀞漪:我谈到大家对中国的兴趣,我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头行的经济学家告诉我,他们到欧美去巡回路演的时候,譬如说,一个星期下来有上百场大大小小的会议,不管台下的观众是不是跟中国的业务或者分析有关系的,每一场都是爆满的。然后,他们都很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最新情况,这样的情况即便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更加、更加的盛况。你在英国10、20年的时间,是不是真的觉得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深厚,英国人对于中国是不是越来越友善了一些呢?你怎么看?张力奋(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总编辑):我想在过去的10、20年当中,中国应该是从一个非常遥远的一个存在,2002年,它变成了一个概念,如今是一个现实。所以你刚才提到不管是欧美在政坛也好,在商界也好,在任何重要的场合,中国都成为一个不可获缺的因素。我想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他们谈中国,其实是他们在谈自己,是在谈他们的现实,在谈他们的利益。因为中国和他们的利益之间,已经是非常非常微妙的结合在了一起。我想不管是中国的CPI也好,还是中国的PPI也好,还是中国的GDP也好,这样的一些数据,我想很难在历史上看到有这样的一个时期,任何其它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经济的一些细节的关注,到了像对中国这样的一个程度。不管你是在博鳌也好,在达沃斯也好,我想这样的一种对中国不管是激情也好,关注也好,最关键的是在于中国的存在已经很切身的关注到他们自己的利益。张力奋:中国房地产犹如被宠坏的孩子曾瀞漪:确实就像这样子的情况,所以我们看到像FT中文网,你们一直扮者世界跟中国之间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的角色,当中这段时间大家最关注的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会涨的这么的快?在你们报道当中,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和探讨的部分,所以你看看中国的房价为什么涨的这么的多。我从你们的分析当中,从我们对经济学家的访问当中,大多都很难有一个共识,说出个所以然。你在英国伦敦看到房价也曾经这么高,你觉得中国的房价,你看得出所以然出来吗?张力奋:对,我在伦敦呆了很多年,但是我想中国的房地产可能和中国的很多问题一样,有的时候是想破头,用各种理论都是拿不出一个解答的问题。比如说,伦敦的股市也好、房市也好,它至少是有涨有落,我们曾经看到它在90年代,伦敦的房市曾经有一个阶段跌过60%,但是中国的问题,可能让全世界人都感觉困惑的是,在全世界有那么个地方叫中国,它的房市是只涨不落的。这可能是一般的常规的经济学,常规的我们对市场的认识,所不能解答的。我想这可能不管是对中国的政府也好,对中国的老百姓也好,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有意思的就是说,中国可能已经过了,比如你靠《人民日报》发社评,靠发社论能够降物价的时候,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次两会期间温总理在人大的报告当中非常明确表示,要通过一些手段来抑制中国的房价,但是两天以后,北京和其它一些地方就出现了创记录的地王。所以我想用口号和纯粹是字面的政策来抑制物价,这个时代已经过去。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地产问题,在过去的10年当中,地产就像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家长不知道到底在什么样的时候,是对它惩罚,还是有赏罚。长期下来以后就造成一个小孩不知道家长到底要干什么,什么时候会做什么。这个鞭子高高举起慢慢打下,如果这种情况很多次,市场和公众对政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我认为信任度已经非常之低,我想这可能是中国房地产背后的一个政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问题。房地产的问题不管它是土地财政问题也好,还是地产商的贪婪问题也好,追根结底绝大部分的中国人要有地方住。第二,中国的土地是国有的,我认为这个是中国地产问题的两个基本点,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是一个公共政策的选择问题,是看政府是不是真的有它的一个政治的决断和意愿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其它都免谈。曾瀞漪:我们看到一个情况就是国家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增加对于房屋住宅的土地供应,尤其在譬如说保障性住房,这个比例要加大,另外就是棚户的改造等等,对于这些中低收入户的民众都有更多的支持在里面,不过现实的情况是中国的房价跟老百姓的收入比是在20倍,我想伦敦大概有多少,伦敦会这么高吗?张力奋:对,我想如果是收入和房价的收入比,我想要中国可能已经超过了伦敦和纽约,这样的一些地方。比如说,第一季度伦敦,就是大伦敦地区的平均的一个房价统计,大概价格将近是32万英镑。比照如果1个英镑对10个人民币,也就是将近320万人民币。如果你到北京、上海,这样的一些大城市的房产中介商里面去看,你大概只能买一个非常小的公寓房,所以如果中国这样的一个收入水平,你这样的一个房价之间,显然这样的情况是很难再持续下去,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在于那些对中国股市悲观的人,还是没有看到那天,说中国的股市还是会按照一个比较基本的、常规的市场规则来运行,这是为什么?我想有很多理由,但很重要的一个理由,我认为如果政府本身在这个过程当中成为一个很大的利益集团,我想它既是一个游戏的制定者,它同时又是球场上一个非常活跃的球员,这两者之间就会给中国带来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张力奋:料美国主流认为中国操纵汇率曾瀞漪:在中国的这些变化当中,我想对于中国来讲,比较比,比较难的抉择或者可能会面临的挑战,从政府,到企业,到老百姓都需要有个方向,那就是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调整。这个问题中美双方已经争执了一段时间,虽然后来温和下来,但是它确实是中国跟美国之间仿佛有点战略博弈的味道。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到,中国跟美国之间什么样关系的变化吗?张力奋:我想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因为第一我想不管是华盛顿还是北京,我想他们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也就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双边关系的话,而不仅仅是目前全球地缘政治当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甚至也可能是对今后的10年、15年,甚至50年,将越来越多的决定整个全球的一个政经的格局。当然可以看到在过去的30年当中,中美之间不管是由于利益,还是意识,还是很多政治观念之间引发的冲突其实越来越多。当然因为中国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跟美国之间利益的一个绑和的程度很大,所以有些大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是以某种利益来体现出来。我觉得不管是美国国会也好,美国的学界也好,美国的政策研究界和智库,我相信认为中国在操纵货币,这样一种意见应该来说还是大多数。我们目的在媒体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中国的市场做一些辩护的这样一个看法,但是私下如果比较放松的对这个问题做一些讨论的话,可能他们还是会觉得中国实际上的确是在操纵货币。如果这个症结不解决,我认为双方在今后的几年当中,这个问题会不断的浮现出来。还有一个问题,我不是一个经济学家,我只是一个中国经济问题的观察者,我的一个看法就是在美国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政府制度,美英的看法没有一个根本转变之前,两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难以避免的。我觉得不管是在对人民币上也好,包括是对中国非常巨额的外汇储备问题也好,其实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我认为还有一个很大的背景。就是美国的政治、美国的社会、美国的国会,他对中国的这样一个政体、国体,他背后的政治制度,他还是有很多疑虑,有很多不放心,这点我觉得很重要。张力奋:美国或改变与中国打交道方式曾瀞漪:我们看到西方对于中国真的是既期待又怕受伤害,所以在这过程当中,有一些评论就会特别的吹捧中国,有一些批评就会特别的尖锐,中国人好像都不太能够完全接受,中国真的是这样吗?如何看待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差距,西方又如何看待真正的中国,继续请FT中文网的总编辑,张力奋博士来谈一谈。力奋,在上一节,我们谈到了中国跟美国,在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当中的争议,记得国家主席胡锦涛到美国之后,第二天报纸的标题其实很清楚这么说,中国不会在外国的压力之下,改变自己的政策。也就是说好像没有给美国很清楚的一个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回答。怎么看美国有这样的期待,然后,后来中国又这样的表态呢?张力奋:我想在人民币,这个问题上,中美之间双边的领导人其实已经有了非常多次的会合。有的是公开的,有的是在闭门会议上彼此的一些交换意见。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访问期间,似乎美国的媒体,美国的国会和政治都有一种期待,认为中国一定会利用这样的一个场合会释放出某种信息,能够满足美国国会,华盛顿和公众有所期待。但是,我觉得中美之间打交道,中美邦交正常化已经40多年,但是美国可能还没有能够理解一点,就是要一个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在异国的国土上,就这样一个大的问题,发表一个可能会被视作为让步的看法,这我想不仅仅是中国政治的大计,我想也是因为他对1840年以后,中国的历史还是不够了解。所以我认为美国可能在跟中国就人民币问题打交道5、6年以后,可能也感觉到是否应该改变一个方式跟中国打交道的时候。也就是说,中国有松动的一些迹象的时候,该给中国面子的时候,应该给中国面子。有的一些中国文化和政治上的大计,不要太轻易的去碰它,似乎这个结果可能会更好一些。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四个月当中,其实增持美国国债的幅度是在降低,四个月当中每个月都在降低。我想可能是从市场的角度,已经是放出一个很明显的信号,也就是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因为很多的一些机构,特别是一些跟中国利益非常相关的大机构,它已经开始把钱收回来,期待在稳定上会有所松动。张力奋:中国高能耗高劳力加工模式难持续曾瀞漪:我记得在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之后的一个星期,有媒体这么说,哎呀,你们这些人不要再对中国批评了,你越批评中国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它是越不会升的,给中国一个空间吧,你们要了解中国。所以我们也许在这样一来一往的过程当中,西方真的是比较能够了解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的政治操作或者他们的表达方式会是怎么样的。我们就看到在金融海啸之后,很多人在提出是不是有所谓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一旦有西方国家或者是有中国的学者提出所谓中国模式的时候,有一些中国的学者说,是,我们有中国模式,但是有一些中国学者也比较清醒,说我们不认为有所谓的中国模式,大家应该清楚的看到。所以在西方一种比较吹捧的过程当中,你怎么看,应该怎么去理解中国所谓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呢?张力奋:唱好的有些东西可能会为中国今后的10年和5年留下一些不好的东西,或者埋下了一些问题的种子。所以比如说,像在过去的两三年的时间当中,比较多的一个讨论,也就是中国的增长模式能不能持续。所以我们谈中国模式,我觉得这个概念非常模糊。当然,第一个层面比较简单的,我们可以是说一个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这一点,我想彼此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不管是学界,还是政界,几乎已经有了一个共识。认为以这样的一个高能耗、高劳力成本,这样的一种以加工和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模式,中国是很难再持续下去,所以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个模式本身来来说,几乎大家已经是说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第二个层面,我认为是一个比较制度性的问题,中国模式曾经有一个说法是北京共识。基本上是指在一个社会从比较专权向自由经济的过渡当中,如果政府还是能够保持住它非常强有力的市场和经济的干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它可能能够产生高增长和高效率。这个可能是目前有不少西方的领导人,特别是在金融海啸之后,会觉得很羡慕中国领导人,它能够对整个社会的资源,经济的资源,市场的干预,它能够有那么大的自由度。但是,如果我们讨论中国所谓的发展模式,开始在对整个一个基本的市场,资本主义的价值采取一个完全否定的态度。我想这个问题可能就是这样一个状况下,要把整个一个西方的经济制度,一个市场制度就把它笔抹去,我认为这个时间过早。所以我自己个人的看法,讨论中国的模式可能还是件过早的事情。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过去的10、20年当中,在谈到中国的发展的时候,往往有一种感觉,有一种做法,似乎中国的经验是很独特的,几乎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其他文化都不能涵盖这种经验。其实这种说法我认为是比较片面的,不管是我们看70年代以后,四小龙的经济崛起也好,包括拉美的巴西在70年代曾经也有过6、7年时间,这样的一个经济奇迹,年增长率都是超过10%,其实中国过去10、20年所经历的东西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这样的一种高增长是否能够持续,而这种持续以后,是否这个增长本身已经埋下了很多问题的影子。我们就可以看到巴西其实在70年代以后,80年代末期,它是经历过一个非常、非常低荡的经济萧条,特别是一个非常高的通胀时期,而这些情况在中国以后是否会出现,我们可能都会打一个问号。张力奋:外宾访华常投其所好 评价未必客观曾瀞漪:所以我们来看,西方看中国的时候,是不是中国应该特别注意,当西方一致在批评中国的时候,中国不要没有信心,不代表中国完全不好,但是西方一致在称赞中国的时候,中国可以要小心,并不代表中国真的很好了?张力奋:对,我想这个问题最后的一个决定权是在中国,就是中国到底想听什么。第二,他对于这些西方的看法。比如我们看一些中国的报纸,你可以看到以他的编辑判断,你可以看到这份报纸非常清楚的知道中国到底想听什么。其实你仔细的去看一下西方的媒体,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它是五花八门,它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但是就在于哪些观点、哪些声音,他最后听到了,哪些他最后对决策本身来说出现了一些实际的作用。另外,还有一点我觉得比较有意思,因为自己在国际媒体工作。我就发现国外的跨国企业的老板也好,主管也好,包括国外西方重要的政治领导人,他们一般到北京去访问的时候,他们可能觉得在一些外交场合,他们可能会经常讲一些个人特别喜欢要听的话,我觉得这也是礼尚往来。但是,如果这些酒桌之间非常客套的一些评价,到底真的是否反映他们对中国实情的了解和评价,这个之间我觉得有的时候还会有距离。所以有的时候,不管是对中国领导人来讲,有的时候也可以听听而已。曾瀞漪:确实,很多时候是信息在你的面前,第一你是不是看到了,第二你是不是听的进去,第三你是不是决定要采用,变成你决策的一个关键的部分。我想对于《金融时报》中文网来说,在全球讯息这么多的时候,你们到底怎么样,信息变化的过程当中,发挥你们对于中国和世界交流的作用,怎么样又能够继续掌握比较准确的,全球化的视野呢?张力奋:对,这个是一个比较难的,其实像我们不管是自己在中国长大,在中国受的教育,我们自己要来看中国的情况,都会觉得中国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要真的了解中国的一个内情,国情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上海是不是中国,北京是不是中国,其实要有多少个中国才能构成一个相对完全的对中国的印象。所以,我觉得像《金融时报》这样一种报纸,我觉得有那么几点,它是比较坚持的。第一它是一个非常信奉全球化的报纸。它认为整个全球,不管是经济的运作,资源的互相沟通,人员的互相沟通,思想的互相沟通可能会帮助这个世界克服由于地缘政治、文化、宗教,政治制度的分歧,传统上所带来了一些障碍。我想这一点中国在过去30年逐步全球化的过程,其实已经反映了一点,中国的利益已经跟外部的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第一是我们相信全球化,能够克服很多、很多以往大家认为不太能够克服的东西。第二点,我们认为中国的信息量,信息的选择已经多了很多,但是不管是决策者,商界,管理者他要用来对中国的现实情况做判断,资讯的质量,我们认为是比较层次不齐。所以我们不敢说,我们能够为中国的读者了解自己,提供一个权威的解读,我们是说我们能够提供一个选择。这点可能是我们,不管是我们FT也好,还是FT中文网,我们在对中国报道当中是比较坚持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对一些问题的判断,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有的时候不一定听起来都是美好的音乐,但是我觉得以中国这样的一个全球的趋势越来越高的国家。我认为多听一些不同的声音没有坏处。我想在过去的三十年当中,其实从历史上来讲,是中国听到不同的声音最多的一个时期,并且我认为可能也是中国看来,虽然有问题,也是发展最顺利的一个时期,我想这可能也就是我所认为的信心的一个来源。

英国的《泰吾士报》,《卫报》《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每日邮报》----Daily Mail《每日镜报》----Daily Mirror《每日星报》----Daily Star《太阳报》----SUN《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每日电讯报》--- Daily Telegraph《卫报》--- Guardian《独立报》---Independent《泰晤士报》-----TIMES《世界新闻》--- News of the World《星期日快报》----Sunday Express《星期日镜报》-----Sunday Mirror《星期日邮报》----Sunday Mail《人民报》--- People《星期日电讯报》----Sunday Telegraph《观察家报》---Observer《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改革时报总编辑是谁

农历生日:丁未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星座:水瓶座  属相:羊  身高:165cm  体重:49kg  籍贯:浙江省杭州市  业余爱好:锻炼、聊天、发烧音响  座右铭:认真、敬业、合作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  血型:AB型  最喜欢的颜色:灰、宝兰、桔红  最喜欢的食品:羊肉  最喜欢的服饰:带有一些随感的职业装  最喜欢的书:很多,每个阶段都不同  最欣赏的人:答对12道题的人  最喜欢的事:有朋自远方来  最难忘的事:去唐古拉山和敦煌 王小丫(1968年1月22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曾经在一家经济类报社当记者。1997年王小丫到中央电视台经济部工作,从主持《金土地》到《开心词典》,她做的都很出色,是中央电视台最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之一。 基本信息栏中文名:王小丫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出生日期:1968年1月22日职业:主持人CCTV2 《经济半小时》   首播:每日21:25  CCTV2 《今日观察》   首播:周一至周五21:55  重播:周一至周五23:50   次日 13:00  CCTV3 《开心辞典》   首播:周二20:36  重播:周四 09:42  CCTV一周六17:10毕业院校:四川大学1998::主持人十佳奖2000::最佳财经节目主持人2001::金话筒提名奖2003::第五届金话筒奖2007::时尚成功人士奖 王小丫,女,汉族,生于1968年1月22日,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  王小丫的爸爸是《凉山日报》的编辑,在给她起名时,认为“大俗即是大雅”,于是取名“小丫”,结果果然,这个好记的名字让小丫红透了半边天;  大学学经济。爱好写作,在校期间曾获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散文奖。毕业后在一家经济类报社当记者,曾在北京广播学院研修电视文学。  ●1986年9月——1990年7月●   四川大学学习经济。爱好写作,在校期间曾获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散文奖。  ●1990年9月——1996年7月●  四川《改革时报》工作,后改成《新经济时报》,后又变成现在的《城市购物导报》。  ●1996年●  进入北京广播学院广电文学系研修电视文学。  ●1997年7月●  到中央电视台经济部工作  ●1998年●  王小丫在“华鹤杯”全国优秀经济节目大赛中崭露头角    央视经济节目改版,小丫被调入重头栏目《经济半小时》。  小丫曾先后主持过《商务电视》、《供求热线》、《金土地》、《经济半小时》、《开心辞典》等栏目  客串主持了《对话》等栏目;  主持过至今10年 “15”消费者权益日直播晚会  ●1999年●  上海财富论坛  ●2000年●  科技下乡。  “5”环境日特别节目  《证券法》实施特别节目  ●2002年●  主持《2002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春晚于李咏搭档演出小品《智力闯关》  主持《2002年元宵晚会》  ●2000年至2009年●  小丫主持的晚会  ★CCTV2  2000-2007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庆典等大型节目。   《小丫跑两会》作为经济频道两会报道的品牌节目已经进行了8年。  小丫主持的经济频道的晚会节目还有  《CCTV年度汽车颁奖》  《CCTV模特大赛》  《春暖2007大型直播》  《全民节约,共同行动》  《节能减排,共同行动》启动仪式  ★CCTV3  《2001志愿者年晚会》  《主持人形象设计大赛》  ★CCTV4  《2004海峡两岸知识大赛》  ★CCTV5  《2001年体坛龙之队颁奖典礼》  《2003站在第三极》  《雅典奥运会观众互动节目》  《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发布会晚会》  ★CCTV6  《庆祝回归十周年晚会》  ★CCTV7  《2001全国律师辩论大赛》  《2004十大杰出青年颁奖》  ★CCTV10  《2007平安中国》  ●2009年●   小丫与王刚再次推选为中国普通话形象大使。  央视2套财经频道的《开心辞典》《咏乐汇》《非常6+1》整体移师央视3套文艺频道。  主持CCTV2《今日观察》  参加湖南卫视《鲁豫有约 说出你的故事》节目录制  《开心辞典》特别节目《开心学国学》暑假期间全国火热开赛,小丫与高博搭档主持。  10月24日,第二届“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启幕,张宏民、王小丫担任主持人。  11月7日晚,两岸三地明星汇聚江苏盐城 唱响环保主题演唱会,朱军 小丫担任主持工作。  11月22日,中国电视“60年60人”主持人评选颁奖典礼在浙江桐乡市隆重举行,中央电视台魅力主考官王小丫榜上有名。 曾荣获  々1998年获得“华鹤杯”全国电视经济节目主持人十佳奖、最佳评论奖和1998年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抗洪先进人物;  々2000年获“2000中国电视榜”最佳财经节目主持人;  々2001年获得大学生电视节最受欢迎女主持人奖;  々2001年获第四届金话筒提名奖、最受欢迎电视节目主持人,  々2002年初获得“首届央视十佳主持人”评选第一名和“全国电视榜”最佳财经节目主持人;  々2003年第五届金话筒奖;  々2003年和2004连续两年在中央电视台被评为十佳主持人;   々2004年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十大巾帼标兵,并被全国妇联和妇女杂志评为2004年全国十大经济女性;  々2006年获得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25年25人“最具亲和睿智主持”、在“2006中国十大魅 力女人”评选中被评为“睿智之魅”;  々2007年获中央电视台十佳节目主持人,在2007中国时装周获得“时尚成功人士奖”。  々王小丫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担任了。  々中国青年志愿者形象大使,  々全国青联委员以及中央直属机关青联常委,  々视协副会长,还担任  々全国爱护母亲河形象大使,以及  々全国推广普通话终身形象大使,同时还是  々中国红十字会捐献造血干细胞宣传员。

主持人王小丫,1968年1月22日出生,所以现在48岁。

王小丫,女,1968年1月22日出生于四川省昭觉县,中央电视台主持人。199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四川改革时报报社当了6年记者。1996年,从报社辞职并到北京广播学院进修,1997年进入中央电视台经济部进行实习,主持从《金土地》到《开心辞典》等节目。1998年,凭借主持的《经济半小时》荣获1998年全国经济节目优秀主持人第一名。2009年,王小丫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低调再婚。

王小丫同志简历 姓名:王小丫 民族:汉 出生地:四川凉山 籍贯:浙江杭州 业余爱好:锻炼,聊天,发烧音响 座右铭:认真,敬业,合作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 身高:165cm 体重:49kg 星座:水瓶座 血型:AB型 最喜欢的颜色:灰,宝兰,桔红 最喜欢的食品:羊肉 最喜欢的服饰:带有一些随感的职业装 最喜欢的书:很多,每个阶段都不同 最欣赏的人:答对12道题的人 最喜欢的事:有朋自远方来 最难忘的事:去唐古拉山和敦煌 央视最成功的财经、益智类著名节目主持人。曾获"华鹤杯"全国电视经济节目主持人十佳奖、最佳评论奖,"2000中国电视榜"最佳财经节目主持人、"首届央视十佳主持人"第一名等荣誉。

  • 索引序列
  • 江淮时报总编辑是谁
  • 江淮时报总编辑
  • 江西日报总编辑是谁
  • 金融时报总编辑是谁
  • 改革时报总编辑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