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编辑部主任级别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编辑部主任级别

发布时间: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编辑部主任级别

不是的

这得看是那个单位的办公室主任。大国企集团总公司的办公室主任,与一般城市的市长级别相近(企业不设行政级别)。省级企业的办公室主任,与县处级干部相近。地市级企业的办公室主任,与县区各局的局长(科)相近。县区级企业的办公室主任,与股级干部相近(近似村长)。

现任总编:周跃敏,男,1958年7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高级编辑。1982年2月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新华日报社工作,先后任新华日报体育记者,扬子晚报文体部副主任、第一新闻部主任、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编委兼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副总编辑,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2006年6月,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原总编:周正荣同志:1995年7月—2006年6月任总编辑1997年7月—2006年6月任党委书记2001年8月—2006年6月任董事长2006年6月13日卸任。2002年12月,新华日报在整合原有版面的基础上,由10—12版增加到16个版 。这是自1995年以来的第三次改版。这是新华日报自1995年以来第三次改版。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编辑部主任

社长和总编最牛

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团体的最高负责人,如××出版社社长。

张天禄,汉族,1926年5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一个普通的农、商家庭,父亲经商,其兄务农。念初中时,一天,身体一贯康健的母亲突患腹泻病,找遍镇上名医用遍良药均不见效,拖延月余终因衰竭而亡。张天禄极为悲痛,从此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学习医药,为病患者和家人解除疾苦。1944年冬,高中毕业,因寒假各大学均不招生,他便报名参加了华西协和大学先修班学习(半年)。他学习用功,从未缺席一堂课,期终考试名列全班第二。当时,学校规定,凡先修班考试成绩前两名的学生有权选择学校的任何院系。张天禄起先自己选择了当时最为著名的医学院口腔系。后与家人商议,认为牙科学习年限较长,且无公费资助,当时家境不太好,恐难支撑常年的学、食费用,便在入学后转到惟一有公费资助的理学院药学系学习,终于实现了自己学习医药的志愿。入学后不久,抗日战争胜利,全校同学无不欢欣鼓舞,喜形于色,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但这样美好的日子并不太久,国民党便发动了内战。爱国学子无不痛恨蒋介石大逆不道,不顾人民死活,重又点燃战火,把人民拖回到水深火热之中。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校园里反饥饿、反内战的浪潮,爱国学生纷纷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张天禄也不例外,类似这样的活动参加了3次。1949年夏大学毕业,随即于7月应聘于成都标准药房工作,任营业主任。12 月成都解放,便转入泽生药房工作,1950年5月又转到新建立的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任技师工作。该厂生产的品种不多,只有注射用水、磺胺噻唑、维生素C、维生素B1及阿司匹林片等十几种产品。由于该厂产品质量好,故销路比一般老厂的要好,名声也较大,很快便成为成都地区有影响的药厂之一。1952年,张天禄经厂方同意外出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学习的路线是北京、大连、上海。在北京除了参观数家药厂外,还拜访了当时中国药学会(以下简称药学会)的理事长孟目的老前辈及秘书魏鉴明同志。孟目的对他说学会缺人,正需要有志向的年轻人来创办刊物。并说:“学会是人才荟萃之地,专家教授云集,是年轻人学习最好的地方。另外学会要办的刊物是向广大会员、作者、读者传播药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媒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园地。”孟老的一席话,使爱学习的张天禄动了心,同时创办的刊物又是在北京出版,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最热爱、最向往的地方。1952年5月,在到北京工作是无上荣光的思想驱使下,张天禄舍下多年生活的故乡成都,舍下众多老师及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舍下1951年当选为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职的机会,赴北京中国药学会工作。是年11月,学会在北京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即第13届年会),张天禄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创办两种刊物,即《药学学报》和《药学通报》。张天禄有志于刊物的编辑工作,随即与陈新谦先生等共同筹划《药学通报》的创刊和出版,并担任该刊的专职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1953年《药学通报》正式出版发行,“文化大革命”期间,杂志停刊。1968年他和学会的同志一起到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学习和劳动,后又调到干校五七医院药房工作。再后同五七医院一起下放在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从事了近十年的中医临床工作。1978年7月《药学通报》复刊后才调回北京继续从事编辑工作。张天禄历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编辑部主任、编审、《中国药学杂志》(药学通报易名)副主编、主编。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专门从事药学期刊编辑工作屈指可数的几位前辈之一。张天禄曾先后任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代理副秘书长,中国药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制药企业概况》、《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药学卷》、《中国新药杂志》等书刊副主编,《新编药物学》、《医院药物手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药学年鉴》、《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等书刊的编委及常务编委。还曾担任成都药业工会、中国药学会工会、中华医学会工会副主席及主席。张天禄事迹曾被载入中宣部出版局编、陈云同志题写书名的《编辑家列传》(1986)及《中国药学杂志》药学人物栏目中(1996)。由于他工作较突出,成果显著,曾多次获奖及先进工作者称号,如获卫生部先进工作者(1959),北京新闻出版局、北京科学技术编辑学会编辑金奖(1992)等。1995年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编辑部主任是谁

詹天佑,字眷诚,江西婺源人。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目睹北美西欧科学 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产生悲观情绪,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怀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6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指挥操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蠢蠢欲动。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这时,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舰长)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作好了战斗准备。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从战后到1888年,詹天佑儿经周折,转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刚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验。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铁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衽实行包工,也不顶用,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不久也败下阵来。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搞,负责工程的英国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詹天佑来试试。 詹天佑是一个认真踏实的人,他分析总结了三个外国工程师失败的原因后,身着工作衣与工人一起实地调查,(P116)密测量。夜晚,借着幽暗的油灯,又仔细研究滦河河床的地质构造,反复分析比较,最后才确定桥墩的位置,并且大胆决定采用新方法——“压气沉箱法”来进行桥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了滦河大桥建成了。这件事震惊了世界:一个中国工程师居然解决了三个外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大难题。 詹天佑初战告捷后,立刻遇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的企图没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胁的口吻说:“如果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自己建造,那么与英俄两国无关。”他们原以为这么一来,中国就无法建造这条铁路了。在这关键时刻,詹天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消息传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及英国报刊挖苦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在娘胎里没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们甚至攻击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并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带着测量队,身背仪器,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接着,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复勘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当他下来时,嘴唇也冻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迭,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多米。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凿洞时,大量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 为了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詹天佑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从而减少了隧道的开挖,降低了坡度。列车开到这里,配合两台大马力机车,一拉一推,保证列车安全上坡。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一些欧美工程师乘车参观后啧啧称道,赞誉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却谦虚地说:“这是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光荣是应该属于大家的。”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又继任了粤汉铁路督办兼总工程师。这时,美国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要他亲自去美国参加授衔仪式。为了全力参加祖国铁路建设,他放弃了这一荣誉。 辛亥革命后,詹天佑为了振兴铁路事业,和同行了起成立中华工程学会,并被推为会长。这期间,他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外,还勉励青年“精研学术,以资发明”,要求他们“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例。” 詹天佑从事铁路事业三十多年,几乎和当时我国的每一条铁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到晚年,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19年病逝。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詹天佑的功绩,说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杂志是由国家科技部主管、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和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办的指导性科技期刊。  该刊不属于省级期刊,科技部主管的可以算作国家级期刊。但没有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收录,不算核心期刊。

姓名: 赵国欣性别: 男主管部门:陕西省西安市政府技术职称: 教授出生地:黑龙江绥化出生日期: 19311110 专业领域: 心血管, 专业代码:24 外语: 英语, 日语行政地区: 陕西西安职务: 山海丹企业集团公司, 二炮西安中医多学科研究所学历: 8-10第四军医大学学士中国任职: 1992- 中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国, 1990- 国际心脏保护协会名誉主席中国, 1991 世界中医心病学会副主席中国成就: 1990-1994 主持山海丹饮料, 1990-1994 主持健脑益智冲剂, 1990-1993 主持山海丹口服液, 1983-1990 主持山海丹胶囊。

赵国欣 性别:男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地址:河北省定州大鹿庄乡东寨里人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编辑部

不是的

此问题先前有人问过,从名称可以判断不会是核心期刊,楼主连名字都不敢留下,呵呵,有意思。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编辑部邮箱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中文期刊,集政策指导性、学术理论性和应用服务于一身,是教育部指导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是服务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主要阵地。自创办发行以来,主要面向全国各级职教行政部门和科研机构。投稿邮箱不是目的我们必须通过咨询才行,你还是咨询下吧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杂志(半月刊)1月版面收录中国知网,万方,龙源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办单位: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国际刊号:ISSN 1673-9957国内刊号:CN 11-5601/T邮发代号:18-79主要栏目:信息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现代农业、资源环境等

《湖南农机》月刊(知网,万方)1月版面主管单位:湖南省机械工业局 主办单位:湖南省农机研究所;湖南省农机管理局国际刊号:ISSN 1007-8320国内刊号:CN 43-1093/S创刊时间:1974咨询:1507823030

我也在找,好多都是假的或者是中介。

  • 索引序列
  •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编辑部主任级别
  •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编辑部主任
  •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编辑部主任是谁
  •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编辑部
  •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编辑部邮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