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蒙古历史文献学学者都有哪些

蒙古历史文献学学者都有哪些

发布时间:

蒙古历史文献学学者都有哪些

蒙古国不是正宗的蒙古人,因为蒙古独立时在苏军红军的帮助下,进行了反地主的大清洗。基本把蒙古贵族杀光了,也就是把成吉思汗的后代那些有影响力的黄金家族彻底清除了。内蒙的反而有德王一类的贵族后代。

中国明代喀尔喀蒙古人为达延汗六万户之一。应该不是黄金家族的嫡系子孙吧

成吉思汗 统一蒙古 忽必烈 建立大元帝国

成吉思汗

蒙古历史文献有哪些

满族两次入主中原,曾做出过十大贡献 一是营建大清帝国中国少数民族营建大一统皇朝的只有蒙古和满洲,"康乾盛世"的清帝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二是奠定中国版图盛清时疆界,东临大海,南极曾母暗沙,西达葱岭,西北至巴尔喀什湖,北跨大漠,东北连外兴安岭,疆土约1250余万平方公里 三是多民族的统一清帝系少数民族,处理民族关系同汉族皇帝有所不同,清代民族关系是中国皇朝史上最好的时期 四是创制满洲文字当时东北亚通古斯语诸民族均无文字,满文创制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件大事现存满文图书1000余种,满文档案200余万件,其数量与价值是其他少数民族所不能比拟的 五是编纂文化典籍编修《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满文大藏经》,《律历渊源》,《无圈点老档》(又称《旧满洲档》),《满文老档》等为后人留下了重要历史文献 六是英杰人物辈出在中华历史人物星汉中,满族是55个少数民族里贡献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语言学家和科学家最多的一个民族  七是中国人口激增清道光时人口突破4亿,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八是吸收外国科技玉米,白薯普遍推广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西方科技,文化大量传入中国 九是兴建皇家园林满族是游猎民族,继辽,金,元后,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国家一统,国库丰盈,大规模地兴建皇家园林在北京有"三山五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和畅春园,圆明园;在京外有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等,将造园艺术推向中国皇朝园林史上的顶峰,并留下珍贵的园林文化遗产 十是保护历史文物多尔衮一反历代大一统王朝对前朝宫殿焚,毁,拆,弃的做法,对故明燕京紫禁宫阙下令加以保护,修缮和利用纵观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朝之前,所有大一统王朝兴国之君,宸居前朝宫殿,史册盖无一例

早期肃慎王国的第二代王室开始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我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3],距今3000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当是肃慎的文化遗存。

1世界史的诞生:蒙古帝国的文明意义》[日]冈田英弘 著,陈心慧 译北京出版社:2016年2月在冈田英弘看来,历史分别于公元前五世纪与公元前100年,诞生于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而创造历史这项文化的是两位天才。一位是东方中国,以汉文写下《史记》的司马迁,另一位则是在西方地中海世界,以希腊语写下《历史》的希罗多德。司马迁的《史记》是皇帝制度的历史,叙述的是王朝更迭、皇帝变迁。在他所确立的历史叙述中,无论现实世界发生了多大变化,记述时都会尽量规避“正统”的变化。希罗多德所“创造”出的地中海型历史,记叙的是强国变弱、小国变强等命运的转换,确立了“欧洲战胜亚洲是历史的宿命”这样的历史观。就这样,拥有历史的两大文明——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2《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日]杉山正明 著,周俊宇 译“甲骨文”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猝死在征服南宋的前线上,皇弟忽必烈突然有了争夺大汗位的机会,同时忽必烈也面临着威胁与挑战。他面临着什么挑战?他不只要击败竞争者登上大汗之位,还得创造不世之功与巨大财富才能给蒙古共同体带来繁荣与安定。忽必烈不只要克服地形天险才能在军事上打败南宋,还要尽可能减少双方损伤,才能顺利达成接收江南财富的目标。而且,忽必烈面临如何建构世界国家和经济体系——地跨欧亚陆上海上的军事与通商帝国的难题。3《东胡民族考》[日]白鸟库吉 著,方壮猷 译“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白鸟库吉 (Shiratori Kurakichi,しらとり くらきち,元治二年-昭和十七年),日本东洋史学界泰斗,日本东洋史学东京文献学派创始人,北方民族、西域史、朝鲜史、中国神话研究的开拓者。一生在人种、言语、宗教、历史,民俗,神话,传说,考古等领域贡献颇多,世有日本近代东洋史学界的'太阳'尊称。白鸟库吉的研究领域从日本和朝鲜开始,涉及整个亚洲的历史,民俗,神话,传说,语言,宗教,考古学等方面。他精通多种古代民族语言。4《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美]拉铁摩尔 著,唐晓峰 译“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5《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美]巴菲尔德 著,袁剑 译“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

如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族重要历史、文学名著《蒙古秘史》和清代的著名文学作品《一层楼》等。在医学、历算、数学等方面蒙古族也有重要贡献。

蒙古族历史文献有哪些

这个。。。

你可以读这几本书。《蒙古源流》、《汉译蒙古黄金史纲》、《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蒙古源流》《蒙古源流》诞生于明末清初。作者是鄂尔多斯的萨囊彻辰。《蒙古源流》被清朝乾隆皇帝(前称《蒙古汗统宝鉴》)改为《蒙古源流》。该书在清朝被翻译成满语和中文。而后,许多外国人也对此进行了研究。《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蒙古源流 蒙古族史籍》源自蒙语原文殿的直译版本。《汉译蒙古黄金史纲》《汉译蒙古黄金史纲(蒙古族史籍)》原书名为《诸汗源流黄金史纲》,由朱风、贾敬颜翻译,原作者不详。该书成书约在1604一1627年间,与《元朝秘史》《蒙古源流》共称为蒙古文三大历史文献。本书以宗教为立场,将蒙古族与印度、吐蕃联结起来,开创了蒙古源出印藏的说法。本书详尽的描述了蒙古族的源来历史,并且穿插了部分明朝历史。《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作者为金启孮,字麓漴,满族人,本爱新觉罗氏,是清朝乾隆黄帝第五个儿子荣纯亲王永琪的七世孙。本书花费了作者一生的心血,以作者自身的独特视角对现实进行研究比较,真实的重现了满族的历史故事,为我国的满族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依据并对满族文化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希望这几本书能够帮你了解到满族和蒙古族的历史知识。毕竟蒙古族和满族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也属于比较人多的两个民族了,文化传统也保留至今,值得你去了解。

蒙古族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人口480.684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蒙古族历史悠久,13世纪初,成吉斯汗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落,建立了统一的蒙古贵族政权。1219年西征,版图扩大到中亚地区和南俄。1271年,改蒙古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1368年元朝灭亡。  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成为中国建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区。以后又相继成立了9个自治州、县:  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1950年7月29日)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年6月23日)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954年7月13日)  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54年9月10日)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954年10月16日)  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956年9月1日)  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56年12月5日)  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958年4月1日)  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958年4月7日)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  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  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  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  禁忌: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习俗: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宗教: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  服饰: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节庆: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等。  白节: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马奶节: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  日常食俗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特别是在做手把羊肉时,忌煮得过老。但内蒙东部蒙汉杂居地区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时加佐料,并把肉煮成酥烂的手把羊肉。有些地区的蒙古族还喜将羊腰窝的肉切成大片,挂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间称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炖、红烧、做汤。还食用骆驼肉和马肉,油炸驼峰片蘸白糖,视为上肴,有经验的厨师还善于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种食疗菜肴。为便于保存,还常把牛、羊肉制成肉干和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用炒米做“崩”时加羊油、红枣、红、白糖拌匀,捏成小块,就茶当饭。未经蒸炒的糜子多用来与肉丁煮成粥,糜粉可以烙饼;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西部阿拉善、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面粉做成馓子状的“章汝”的习惯。东部的哲里木盟盛产荞麦,用荞麦粉烙制的煎饼是当地较有特色的一种食品。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蒙古族酿制奶酒时,即先把鲜奶入桶,然后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为引子,每日搅动,3—4日待奶全部变酸后,即可入锅加温,锅上盖一个无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内侧挂上数个小罐,再在无底木桶上坐上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酸奶经加热后蒸发遇冷铁锅凝成液体,滴入小罐内,即成为头锅奶酒,如度数不浓,还可再蒸二锅。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节庆、礼仪食俗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和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要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是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全羊宴包括荐骨、四肢、肋骨、胸椎、羊头,有的地区还要加羊心、羊肝、直肠和羊肚。制法是将全羊的各部位倒入大锅,水温上升后,再加入一定量的熟嗜酸奶文火煮开,并经常翻动。肠、肚、心、肝和燎好的羊头另锅煮烂。另配调料。开宴时将煮熟的各部位放入大盘子里,尾巴朝外,羊头上要刻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十”上桌。食用时主人要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先动刀切割,然后大家才同吃。姑娘在出嫁之前,娘家人须煮羊胸脯肉给姑娘吃,以此表示送别。烤全羊过去多用来进行祭典或祭敖包时才用,现在已成为盛大节庆或迎接贵宾用的一种特殊菜肴。  典型食品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打鬃节―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的三大史诗之一。  参考资料:_uYCTYb4VJvBjIlLmyCTPQZ-UnwBCyX0EPOgBRmPGpiHjSSnmY_oLsYfmIRyu4gi_

蒙古文三大历史文献有哪些

我就是蒙古族,蒙古族都在蒙古包居住,会举行那达慕大会,蒙古族喜欢吃牛羊肉,蒙古族的美食就是奶茶奶酪,牛肉干,还有羊蝎子火锅,马奶酒

蒙古族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对亚欧历史进程产生过巨大影响。全球蒙古民族共约有820万,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国(约240万)、俄罗斯(约70万)三个国家。中国境内的蒙古民族总人口目前正在接近或超越500万。主要居住于内蒙古自治区,全区现有蒙古族人口约达到380万;其余多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和布赛尔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也有一部分聚居或散居于云南、河北、北京等省市。 蒙古族自称“蒙古”(mon-gol),其意可解为“永恒之火”;“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于唐代;蒙古族一般还被称为“马背民族”。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剌、蔑儿乞、斡亦剌、克烈、汪古诸部等。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经过多次征战终于完成了蒙古地区诸部的统一大业。1206年春,铁木真召集贵族及诸那颜(官员)在鄂嫩河源举行“忽里勒台”(大会),建九脚白旄纛,即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建立了“伊克·蒙高勒·兀鲁思”,即大蒙古国。从此,蒙古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群雄林立、互相争伐的局面得以结束,近百个大小不一各有名号的诸部都统一在大蒙古国的旌纛之下,按照统一的法律和军事行政机构组合起来。

喝酸奶手抓羊肉,骑马摔跤,用哈达来迎接尊敬的客人。

极其垃圾的民族

蒙古历史文献

蒙古族的起源:十四世纪用波斯文写成的《史集》一书,记载了一个蒙古族的古老传说:蒙古人被其他部落战败,遭到残酷的屠杀,只活下来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他们逃到了一个地方,周围都是山林,中间有良好的草原。这个地方叫做“额尔古涅昆”——“险峻的山坡”。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这个传说里的“额尔古纳”,就是流经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河,它就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根据《史记》记载,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涅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逃到了额尔古涅昆(额尔古纳河畔山岭)一带居住下来,公元8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得不向外迁徙,这时已分出了70个分支了,这70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蒙古秘史》和《旧唐书》记载:苍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们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间。然后共同渡过腾汲思,在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前开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这里所说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实,苍狼和白鹿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为:勃儿帖赤那和豁埃马兰勒,只是汉译为苍狼和白鹿。在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问题上,现代、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东胡。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据《史记》记载:“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公元前5至前3世纪,东胡各部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各部落过着“俗随水草,居无常处”的生活。4世纪中叶,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带的鲜卑人的一支,自号“契丹”。居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一支,称为“室韦”。室韦,始见于《魏书》,作失韦。室韦与契丹同出一源,以兴安岭为界,“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北史》卷94《室韦传》)。6世纪以后,室韦人分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大室韦等5部,各部又分为若干分支。后来,达怛又成为蒙古诸部的总称。因为“他们在远古的大部分时间内,就是大部分部落和地区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伟大、强盛和充分受尊敬”“由于(他们)极其伟大和受尊敬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尽管种类和名称各不相同,也逐渐以他们的名字著称,全都被称为鞑靼”(拉施特《史集》卷1第1册)。由于蒙古部的强大,“达怛”一名逐渐又被“蒙古”所代替,成为室韦诸部的总称。文字记载蒙古之称谓,始见于《旧唐书》,称作“蒙兀室韦”,是大室韦的一个成员,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以南地区。12世纪时,这部分人子孙繁衍,氏族支出,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其中较著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当时与他们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贝加尔湖周围的塔塔儿部,住在贝加尔湖东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儿乞部,活动在贝加尔湖西部地区和叶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这三部都使用蒙古语族语言。另外,还有三个信奉景教的突厥贵族统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据回鹘汗庭故地周围的克烈部、其西边的乃蛮部和靠近阴山地区的汪古部。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发展水平,大致分为“草原游牧民”与“森林狩猎民”两类。第一类包括久住原地过游牧生活的突厥诸部和后来迁入接受突厥影响、完成向游牧生活过渡的蒙古诸部;第二类是留居森林地带,主要从事狩猎的诸部,如鄂温克族。

这个。。。

在内蒙古草原的东部, 有一条沿中俄边境蜿蜒东流的长河,河面宽阔而沉静,这就是额尔古纳河。它被蒙古人视为神圣的母亲河。因为有了额尔古纳河的滋润,呼伦贝尔草原才水草丰美,勤劳勇敢的蒙古族才得以繁衍生息,兴起壮大。蒙古族起源于古老的东胡系蒙兀室韦,在公元七世纪时,其名字已出现于唐代文献,当时活动在额尔古纳河下游的大兴安岭北端,过着半狩猎,半游牧的氏族社会生活,马是他们朝夕与共的伙伴,车帐是他们的居所。大约在公元九世纪时,蒙兀室韦离开额尔古纳河西迁,到达翰难河源的不儿罕山一带驻牧,唐代以后,蒙兀室韦曾先后受过中原王朝及漠北诸游牧部族的管辖统治,其语言中夹杂大量的突厥语汇,辽代时,蒙古部已逐渐强大,分衍出许多部落,其中就有成吉思汗家族的直系祖先- 乞颜部勃儿只斤氏族。公元十三世纪初,在蒙古草原上除蒙古部外,还有很多较为强大的部族。其中最有气势的是塔塔尔部,以至于“鞑靼 ”这个称呼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统称。由于金朝不断的挑起蒙古各部的矛盾和仇杀,当时的蒙古草原充满了深重的灾难。公元1189年,乞颜部贵族推举铁木真为首领。从此,蒙古部逐渐崛起,经过十八年的激烈战争,终于统一了东部草原上的蒙古各部,公元1206年,在翰难河源召开的呼勒里台上,竖起了象征威严和圣洁的九游白旗,铁木真被各部推举为成吉思汗,意为“海洋般的大汗”,创立了声威赫赫的蒙古汗国。

蒙古族的起源:  十四世纪用波斯文写成的《史集》一书,记载了一个蒙古族的古老传说:蒙古人被其他部落战败,遭到残酷的屠杀,只活下来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他们逃到了一个地方,周围都是山林,中间有良好的草原。这个地方叫做“额尔古涅昆”——“险峻的山坡”。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这个传说里的“额尔古纳”,就是流经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河,它就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  根据《史记》记载,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涅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逃到了额尔古涅昆(额尔古纳河畔山岭)一带居住下来,公元8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得不向外迁徙,这时已分出了70个分支了,这70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蒙古秘史》和《旧唐书》记载:苍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们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间。然后共同渡过腾汲思,在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前开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这里所说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实,苍狼和白鹿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为:勃儿帖赤那和豁埃马兰勒,只是汉译为苍狼和白鹿。  在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问题上,现代、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东胡。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据《史记》记载:“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公元前5至前3世纪,东胡各部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各部落过着“俗随水草,居无常处”的生活。  4世纪中叶,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带的鲜卑人的一支,自号“契丹”。居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一支,称为“室韦”。室韦,始见于《魏书》,作失韦。室韦与契丹同出一源,以兴安岭为界,“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北史》卷94《室韦传》)。6世纪以后,室韦人分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大室韦等5部,各部又分为若干分支。  后来,达怛又成为蒙古诸部的总称。因为“他们在远古的大部分时间内,就是大部分部落和地区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伟大、强盛和充分受尊敬”“由于(他们)极其伟大和受尊敬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尽管种类和名称各不相同,也逐渐以他们的名字著称,全都被称为鞑靼”(拉施特《史集》卷1第1册)。由于蒙古部的强大,“达怛”一名逐渐又被“蒙古”所代替,成为室韦诸部的总称。文字记载蒙古之称谓,始见于《旧唐书》,称作“蒙兀室韦”,是大室韦的一个成员,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以南地区。  12世纪时,这部分人子孙繁衍,氏族支出,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其中较著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当时与他们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贝加尔湖周围的塔塔儿部,住在贝加尔湖东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儿乞部,活动在贝加尔湖西部地区和叶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这三部都使用蒙古语族语言。另外,还有三个信奉景教的突厥贵族统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据回鹘汗庭故地周围的克烈部、其西边的乃蛮部和靠近阴山地区的汪古部。  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发展水平,大致分为“草原游牧民”与“森林狩猎民”两类。第一类包括久住原地过游牧生活的突厥诸部和后来迁入接受突厥影响、完成向游牧生活过渡的蒙古诸部;第二类是留居森林地带,主要从事狩猎的诸部,如鄂温克族。

  • 索引序列
  • 蒙古历史文献学学者都有哪些
  • 蒙古历史文献有哪些
  • 蒙古族历史文献有哪些
  • 蒙古文三大历史文献有哪些
  • 蒙古历史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