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发布时间: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一个是国立,一个是私立

1982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理论作曲专业本科并留校任教,历任云南艺术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音乐学院院长、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 长期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等职务。2011年1月任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分管校长办公室、研究生工作部、图书馆、档案馆、学报编辑部。联系艺术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2015年8月,免去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职务。

云南艺术学院始建于1959年,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所特色鲜明、艺术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截至2010 年9月,学院本专科学生总数为6375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5862人,专科生513人,研究生376(其中在职59)人,成人教育在册学生达到710 人(其中本科682人,专科28人)。中专学生1058人,独立二级学院学生2853人。  建院以来,学院汇聚了一大批著名艺术家,共为社会培养了各类艺术人才2万多名。同时也培养了包括傣、哈尼、纳西、傈僳、拉祜、佤、景颇、布朗、普米、阿昌、怒、基诺、德昂、独龙等云南独有少数民族的艺术人才。为云南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以及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留法归来的油画家、雕塑家廖新学教授,小提琴家李丹教授,声乐家方于教授夫妇(《悲惨世界》译者),知名国画家、雕塑家袁晓岑教授,云南画派代表人物丁绍光和蒋铁锋等专家学者先后在此执教。学院现有教职工655人,其中大学本部有教职工566人,附属学校有教职工89人。大学本部347名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职称的53人,具有副教授职称的13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5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 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1人,1人荣获“云南教育功勋奖,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  云南艺术学院办学专业设置齐全,培养层次多样,现有的 23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艺术类的所有专业,涉及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等综合艺术学科,艺术类学科门类齐全。具有全日制普通硕士研究生教育、艺术硕士研究生(MFA)教育、高校教师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普通本专科教育、留学生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函授教育、专升本教育等各类层次的、面向全国及世界各国招生的办学资格。  云南艺术学院现有10个教学单位: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电影电视学院、艺术文化学院、继续教育与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学院、文华学院(独立学院、与企业合办)和附属艺术学校(中等职业专业学校);有音乐学、美术学、戏剧戏曲学、舞蹈学、艺术学、设计艺术学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有音乐、美术2个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有1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有音乐学、美术学、戏剧戏曲学和艺术学4个省级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表演;有3个省级重点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绘画、戏剧影视文学;有4个省级特色专业:艺术设计、绘画、美术学、音乐表演;有10门省级精品课程:《绝版套色木刻》、《视听语言》、《戏剧概论》、《和声》、《图形创意》、《普通艺术学》、《云南少数民族代表性民间舞蹈》、《演唱》、《云南特色民间工艺》、《音乐美学》;有3个省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音乐教学与展演实验中心”、“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有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4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有3个云南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有1个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建设项目;有5部云南省高等院校优秀教材;有1个省级艺术师资基地。  云南艺术学院设有专职科研机构“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所”,下设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研究室及民族民间艺术陈列馆,有较为齐备的实验实践场所和科研仪器设施,为学院师生在教学、研究和创作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提供了条件。2008年经云南省政府批准,学院成为云南省民族艺术国际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学院成为云南省艺术类师资培训基地;2009年经省政府批准,学院成为云南省招收周边国家留学生政府奖学金院校;2006年省委宣传部挂牌把学院作为全国CCTV电视歌手大赛云南参赛选手的专业培训基地。  云南艺术学院在版画、油画、民族戏剧、音乐创作和表演、舞蹈编导和表演等学科专业创作和研究领域,有着广泛而独特的影响。在全国各类重大艺术类专业赛事中,学院皆有重大收获。2000年至2009年,学院研究、创作、表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186项;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30余项,截止2009年12月底,全院共有在研项目108项;参加国际、国内各类活动展览、演出600余场次。  云南艺术学院主办的《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是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近年来,学院一直坚持学术标准、艺术原则办学报,其强烈的学术意识,开放的学术胸襟,赢得学界的重视和赞誉。2009年,学报正式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在学院改革发展历程中,《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正成为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高地,云南艺术学院学术、研究、创作的一扇窗口,云南艺术学院学术风景的名片。  云南艺术学院老校区占地98亩,建筑总面积70,306平方米。正在建设的呈贡新校区占地800亩,第一期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学院图书馆现有印刷类图书近30万册,电子类图书10余万册(片),每年订阅数百种各类期刊,每年投入学费收入的3%专款进行图书建设。在建有演播厅、戏剧实验剧场、小型音乐厅、美术馆等教学实践场地的基础上,2008年学院新建竣工的集演出、展览为一体的实验剧场共12,068平方米,实验剧场内配置了专业的音响、灯光等舞台设备设施,三块分离式升降舞台,为云南省最具专业水准的剧场。杨丽萍的《云南的响声》的首演、英国威尔士现代舞团的演出、云南省2009年新剧(节)目展演的开幕演出、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国际参赛归来演出等等国际国内高水平的演出在这里举办,为师生学习观摩、拓展眼界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云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渠道,为学术创作成果的高水准展示提供了理想的展示中心。  云南艺术学院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负责对外交流与合作及留学生教育。有20余个国家500余名长短期留学生先后在这里学习。我院与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泰国、越南等国家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在各个层次上进行交流与合作,并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设立工作室,为艺术家走向世界搭建平台。学院投资 2,969万元建设的建筑面积为14,620平方米的留学生楼,配置了齐全的设施设备,为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硬件保障。  云南艺术学院遵循“继承传统、学习民间、兼容中外、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立足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壤,以传承民族艺术文化和培养艺术教育人才为使命,为云南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以及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作出不懈的努力。2004年,学院以“良好”等次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院的教学水平与发展特色得到专家考评组的高度评价。目前云南艺术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在2020年把学校办成能适应云南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能辐射到全国和东南亚地区,艺术学科专业齐全,设置有文学、教育学、民族学、历史学、管理学、工学等一级学科门类相关专业,有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有云南民族文化特色,集教学、研究、创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大学。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1997年5月,获得安徽师范大学“皖泰杯”教学优秀奖特等奖。2001年8月,论文“《红楼梦》接受史研究”获得安徽省比较文学学会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3年11月,专著《形象:文化的投影》获得安徽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994年,省教委科研重点项目“明清小说的个性表现”,项目主持人;1996年,国家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红楼梦与传统文化”,项目主持人;1997年,安徽省教育厅古籍整理研究项目“《红楼梦》意象研究”,项目主持人;1999年,安徽师大教研项目“古典名著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主持人;2005年,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唐五代白话小说辑释”,项目主持人。2006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佛典的传译、流播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的形成研究”(项目批号2006sk061),项目主持人。 1.《形象:文化的投影——古典小说人物批评与再批评》,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2.《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中华书局,20043.《古代白话小说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4.《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5.《红楼梦意象的文化阐释》,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1.《任是无情也动人——试探薛宝钗情感世界的发展》,《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3辑2.《浅谈中学语文课中的红楼梦教学》,《学语文》1990年第6期3.《矛盾运动:论〈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安徽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4.《问渠那得清如许——略论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兼及警幻赋的审美意蕴》,《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2辑5.《赵姨几曾是宝珠》,《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3期6.《天光云影共徘徊——简论薛宝钗气质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上),《中国语文》(台湾)1993年第7期7.《天光云影共徘徊——简论薛宝钗气质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下),《中国语文》(台湾)1993年第8期8.《徘徊在类型和个性之间——试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个性描写艺术境界之异同》,《诸家汴梁论水浒》,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9.《“扑蝶”辨讹》,《红楼》1994年第4期10.《红楼梦设色说》,《红楼梦学刊》1995年第3期11.《明清小说女性形象论略》,《求是学刊》1995年第4期12.《“护前”辨析》,《学语文》1995年第5期13.《因枝以振叶 沿波而讨源——中国古代小说个性表现艺术源流辨略》,《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1996年第2期全文转载)14.《〈红楼梦〉红玉意象撷美》,《名作欣赏》1996年第2期15.《也说“侃”》,《语文学习》1996年第2期16.《横云断山 异曲同工──〈窦娥冤〉与〈哈姆雷特〉“鬼魂诉冤”比较谈》,《语文月刊》1996年第4期17.《悲歌一曲水国吟——〈红楼梦〉水意象探幽》,《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2辑18.《〈红楼梦〉玉意象与文化蕴涵》,《东方丛刊》1997年第3期19.《〈红楼梦〉花园意象解读》,《红楼梦学刊》1997年增刊(97北京国际红学研讨会专集)20.《食色:明代小说性格描绘的人性深度一说》,《海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21.《昨夜西风凋碧树——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解读》,《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2期22.《王思任与晚明尺牍小品》,《学语文》1999年第2期23.《中国姓名溯源》,《安徽画报》1999年第3期24.《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解说之二》,《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4辑25.《谑而能雅 清味自悠——王思任〈古月临松赋〉赏析》,《名作欣赏》1999年第6期26.《21世纪红学新路径——〈红楼梦〉接受史研究》,《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1期27.《王思任序文说》,《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28.《20世纪上半叶红学批评专论述评》,《安徽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29.《“呆”字随想》,《学语文》2000年第1期30.《古代文学鬼魂意象的文化索解》,《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31.《红楼索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32.《永远的天性——〈红字〉与〈红楼梦〉意象比较谈》,《国外文学》2003年第1期33.《从〈红楼梦〉题名的变迁看作品的主题倾向》,《学语文》2003年第3期34.《〈金枝〉读解》,《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35.《一个世纪的观照——写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100周年之际》,《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1期36.《中土佛经翻译的主要方式》,《海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37.《论佛经传译中的文化取向》,《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38.《像教、变像与变相》,《黄海学术论坛》(威海大学)2004年第2期39.《释“变”与“变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40.《敦煌藏卷目连题材作品论疏》,《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41.《红楼说镜》,《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3辑42.《论敦煌变文叙事体制的渊源与衍变》,《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43.《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释家人生观》,《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44.《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释家时空观》,《郧阳师专学报》2004年第5期45.《古典文学中的倒反艺术》,《学语文》2004年第4期46.《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伦理观》,《安徽师大学报》2004年第6期47.《试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果报观》,《古籍研究》2004年第2卷48.《神仙:在调侃中遁形》,《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4日49.《唐五代白话小说的佛传题材论源》,《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50.《红学史研究的三个层面》,《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51.《论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观念世界的影响》,《东方丛刊》2005年第2期52.《敦煌变文“处”字解》,《学语文》2006年第1期53.《敦煌变文叙事形式叙略》,《洛阳师院学报》2006年第1期54.《论敦煌变文语汇的佛典渊源》,《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1期55.《从寺院讲唱到俗讲、转变》,《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56.《论变文是俗讲的书录本》,《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当代新学科大辞典》(撰写3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中国近代文学大辞典》(撰写5万字),黄山书社,1995《中国艺术文化大辞典》(撰写3万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中华治国方略》(勤政卷主编,撰写12万字),当代出版社,1998《比较文学新论》(撰写3万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中国古代戏曲故事集》(副主编,编撰15万字),齐鲁书社,2005

张诚,男,1946年2月生,云南省昆明市人。现为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对外联络委员会委员,昆明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全国颜体书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钱南园研究会会长,云南省老干部书画协会顾问,云南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陶瓷设计师。1980年颜体楷书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1981年创建云南省第一个书法组织—昆明青年书协,1983年楷书《昆明大观楼长联》被联合国收藏。自1986年至2000年,每年为云南美术出版社书写春联,并有30篇论文在台湾《云南文献》发表, 28篇文章在美国《世界日报》发表,200多篇书论、艺术评论及书法作品分别在《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书法艺术报》、《书法博览》、《书法艺术》、《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文物》、《贵州文史丛刊》、《云南文史丛刊》、《云岭拾穗》、《昆明社科》等专业报刊上发表。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

云南艺术学院和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最大的不同在于:云南艺术学院是公办高校;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是民办高校。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是由云南艺术学院申办,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按新机制、新模式运行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具有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资格,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历发证资格,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按国家规定授予学士学位。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位于云南昆明,创建于2002年,是经云南省教育厅代表省政府批准,由云南艺术学院与社会力量合作成立,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创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确认为独立学院,201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3至2015年,在全国独立学院艺术学A等学校中蝉联第一。

后者是独立院校,应该不会发云南艺术学院的证。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和教育部有关招生工作规定,为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规范学校本科招生行为,维护考生合法权益,保证招生工作阳光透明,结合学校办学和招生工作实际,特制定本章程。第二章 学校基本情况第二条 学校全称:云南艺术学院;办学地点:昆明市;学校部委码:10690;校址(校区名称):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路1577号(呈贡校区),昆明市科业路23号(麻园校区)。第三条 办学类型:普通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具有普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等培养层次;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云南艺术学院;证书种类:本科学历颁发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证书。第四条 我校是教育部确定的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2020年面向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广西、福建、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吉林、辽宁、甘肃16个省、自治区(以下简称“省区”)招生。第三章 招生机构第五条 云南艺术学院设立招生委员会,负责贯彻执行并制定本科招生政策,决策本科招生重大事宜。第六条 云南艺术学院招生办公室是学校常设机构,负责普通本科招生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 学校纪委全程参与招生考试和录取工作,对招生考试和录取过程中各项政策和法规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广大考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第四章 报考条件及入学考试第八条 考生身体健康状况须符合教育部和卫生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等有关要求。另外,根据我校艺术类专业培养需要,部分专业(招考方向)身体条件要求为:声乐演唱类专业要求发声器官无疾病,男生身高165cm以上、女生身高155cm以上;舞蹈表演专业要求男生身高170cm以上、女生身高160cm以上;戏剧表演及播音主持类专业要求五官端正、身材匀称、口齿清楚、发声器官无疾病;美术学类、设计学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和影视摄影与制作等专业要求无色盲。第九条 我校2020年本科招生专业、考试科目按照《云南艺术学院2020年本科招生简章》和云南艺术学院招生资讯网发布的专业考试要求等相关规定执行。第十条 各省区考生报考的我校艺术类本科专业,若考生所在省区有省级统考达标要求的,按照考生所在省区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一条 报考我校艺术类本科专业的考生,须参加我校组织的艺术类专业考试和生源省区组织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其中,因疫情影响,我校对专业考试方案作出如下调整:(一)取消校考的省区、专业。1.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河北、吉林6省:取消戏剧学、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考。2.湖南、安徽、山东、山西、河北、吉林、甘肃7省:取消美术设计类(含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美术学、绘画、中国画、雕塑、摄影、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校考。3.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河北5省:取消艺术管理专业校考。上述省区、专业,若相应省区有省级统考,则专业成绩使用统考成绩,否则相应省区的“艺术类考生”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即可报考我校。(二)除上述省区、专业以外,我校对其他省区、专业均组织过校考,专业成绩使用校考成绩。第十二条 入学外语考试语种不限,但入学后我校只提供英语教学,请外语语种为非英语的考生慎重报考。第五章 招生计划第十三条 根据教育部规定,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规模内,我校除取消校考的省区、专业和云南省的所有艺术类本科专业以外,其他在相应招生省区组织过校考的艺术类本科专业不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视各省各专业生源情况安排招生计划。第六章 录取规则第十四条 我校招生录取工作按照教育部“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原则,在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的统一组织下进行。录取时,根据考生的高考文化课成绩和专业成绩,德、智、体、美全面衡量,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第十五条 除湖南省取消校考的专业分文、理科进行招生以外,其余省区、专业均实行文理兼招,文理科统一排序录取。第十六条 我校根据教育部、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艺术类招生有关文件规定,云南省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其他省区按照专业志愿优先原则进行录取。录取结果通过各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查询。第十七条 各省各艺术类本科专业的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由我校根据生源情况自行划定。云南省分文、理科划定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外省不分文理科划定执行同一条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文化分数线原则上不低于生源省区同科类本科专业录取控制分数线,并报生源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备案。各专业录取办法如下:(一)组织过校考的省区、专业,专业成绩使用校考成绩。所有艺术类本科专业(招考方向)考生须校考成绩合格,高考文化课成绩达到我校划定的相应专业的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前提下,按照不同专业(招考方向)实行两种录取规则:1.达到上述前提后,按照专业成绩与文化成绩相加的综合分从高到低排序择优录取的专业有:戏剧学、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广播电视编导、摄影、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艺术管理。其中综合分同分时,按文化成绩排序,文化成绩也同分时,按文化成绩中的语文、数学和外语三个科目成绩相加的总和排序。2.达到上述前提后,按照专业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择优录取的专业有: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学、舞蹈编导、舞蹈表演、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影视摄影与制作、录音艺术、美术学、绘画、中国画、雕塑、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其中专业成绩同分时,按文化成绩排序,文化成绩也同分时,按文化成绩中的语文、数学和外语三个科目成绩相加的总和排序。(二)取消校考的省区、专业,鉴于相关省区的艺术类统考涵盖专业范围不一,将根据各省区的艺术类统考专业涵盖情况与相应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协调确认各专业的录取规则,确认后于录取前在我校招生资讯网上公布。第十八条 对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按照教育部和各省区普通高校招生的有关政策规定执行。第七章 入学及学费标准第十九条 按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持录取通知书,按照我校有关要求和规定的期限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入学者,应当向学校请假。未请假或者请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第二十条 新生入学后3个月内,我校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进行新生入学复查。凡通过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方式取高考加分资格、录取资格或冒名顶替入学的新生、未经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办理手续的新生,一经查实,确定为复查不合格,坚决取消入学资格或学籍。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第二十一条 我校各专业学费按照云发改收费〔2004〕536号文件规定的标准执行,其中理论类和师范类专业为8500元/学年;应用类专业为10000元/学年(具体详见我校招生资讯网公布的《云南艺术学院2020年本科招生简章》)。第二十二条 住宿费按照云发改收费〔2008〕1322号文件规定的标准执行,其中4人间为1200元/学年,6人间为800元/学年,宿舍用品自备。第八章 附则第二十三条 我校从未委托任何机构和个人代理招生工作事务,招生信息统一在我校招生资讯网及微信公众号发布。对任何以云南艺术学院名义进行非法招生及宣传等活动的机构和个人,我校保留依法追究其责任的权利。请考生及家长保持警惕,谨防上当。第二十四条 本章程若与生源所在省区的相关政策有不符的,按照生源所在省区的相关政策执行。第二十五条 云南艺术学院招生咨询联系电话0871-65937127,传真: 0871-65937128;联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路1577号,邮编:650500;电子邮箱:;监督电话和电子邮箱:0871-65937136,;招生网址:。第二十六条 本章程由云南艺术学院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云南艺术学院始建于1959年,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所特色鲜明、艺术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截至2010 年9月,学院本专科学生总数为6375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5862人,专科生513人,研究生376(其中在职59)人,成人教育在册学生达到710 人(其中本科682人,专科28人)。中专学生1058人,独立二级学院学生2853人。  建院以来,学院汇聚了一大批著名艺术家,共为社会培养了各类艺术人才2万多名。同时也培养了包括傣、哈尼、纳西、傈僳、拉祜、佤、景颇、布朗、普米、阿昌、怒、基诺、德昂、独龙等云南独有少数民族的艺术人才。为云南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以及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留法归来的油画家、雕塑家廖新学教授,小提琴家李丹教授,声乐家方于教授夫妇(《悲惨世界》译者),知名国画家、雕塑家袁晓岑教授,云南画派代表人物丁绍光和蒋铁锋等专家学者先后在此执教。学院现有教职工655人,其中大学本部有教职工566人,附属学校有教职工89人。大学本部347名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职称的53人,具有副教授职称的13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5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 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1人,1人荣获“云南教育功勋奖,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  云南艺术学院办学专业设置齐全,培养层次多样,现有的 23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艺术类的所有专业,涉及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等综合艺术学科,艺术类学科门类齐全。具有全日制普通硕士研究生教育、艺术硕士研究生(MFA)教育、高校教师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普通本专科教育、留学生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函授教育、专升本教育等各类层次的、面向全国及世界各国招生的办学资格。  云南艺术学院现有10个教学单位: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电影电视学院、艺术文化学院、继续教育与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学院、文华学院(独立学院、与企业合办)和附属艺术学校(中等职业专业学校);有音乐学、美术学、戏剧戏曲学、舞蹈学、艺术学、设计艺术学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有音乐、美术2个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有1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有音乐学、美术学、戏剧戏曲学和艺术学4个省级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表演;有3个省级重点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绘画、戏剧影视文学;有4个省级特色专业:艺术设计、绘画、美术学、音乐表演;有10门省级精品课程:《绝版套色木刻》、《视听语言》、《戏剧概论》、《和声》、《图形创意》、《普通艺术学》、《云南少数民族代表性民间舞蹈》、《演唱》、《云南特色民间工艺》、《音乐美学》;有3个省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音乐教学与展演实验中心”、“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有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4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有3个云南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有1个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建设项目;有5部云南省高等院校优秀教材;有1个省级艺术师资基地。  云南艺术学院设有专职科研机构“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所”,下设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研究室及民族民间艺术陈列馆,有较为齐备的实验实践场所和科研仪器设施,为学院师生在教学、研究和创作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提供了条件。2008年经云南省政府批准,学院成为云南省民族艺术国际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学院成为云南省艺术类师资培训基地;2009年经省政府批准,学院成为云南省招收周边国家留学生政府奖学金院校;2006年省委宣传部挂牌把学院作为全国CCTV电视歌手大赛云南参赛选手的专业培训基地。  云南艺术学院在版画、油画、民族戏剧、音乐创作和表演、舞蹈编导和表演等学科专业创作和研究领域,有着广泛而独特的影响。在全国各类重大艺术类专业赛事中,学院皆有重大收获。2000年至2009年,学院研究、创作、表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186项;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30余项,截止2009年12月底,全院共有在研项目108项;参加国际、国内各类活动展览、演出600余场次。  云南艺术学院主办的《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是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近年来,学院一直坚持学术标准、艺术原则办学报,其强烈的学术意识,开放的学术胸襟,赢得学界的重视和赞誉。2009年,学报正式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在学院改革发展历程中,《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正成为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高地,云南艺术学院学术、研究、创作的一扇窗口,云南艺术学院学术风景的名片。  云南艺术学院老校区占地98亩,建筑总面积70,306平方米。正在建设的呈贡新校区占地800亩,第一期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学院图书馆现有印刷类图书近30万册,电子类图书10余万册(片),每年订阅数百种各类期刊,每年投入学费收入的3%专款进行图书建设。在建有演播厅、戏剧实验剧场、小型音乐厅、美术馆等教学实践场地的基础上,2008年学院新建竣工的集演出、展览为一体的实验剧场共12,068平方米,实验剧场内配置了专业的音响、灯光等舞台设备设施,三块分离式升降舞台,为云南省最具专业水准的剧场。杨丽萍的《云南的响声》的首演、英国威尔士现代舞团的演出、云南省2009年新剧(节)目展演的开幕演出、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国际参赛归来演出等等国际国内高水平的演出在这里举办,为师生学习观摩、拓展眼界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云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渠道,为学术创作成果的高水准展示提供了理想的展示中心。  云南艺术学院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负责对外交流与合作及留学生教育。有20余个国家500余名长短期留学生先后在这里学习。我院与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泰国、越南等国家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在各个层次上进行交流与合作,并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设立工作室,为艺术家走向世界搭建平台。学院投资 2,969万元建设的建筑面积为14,620平方米的留学生楼,配置了齐全的设施设备,为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硬件保障。  云南艺术学院遵循“继承传统、学习民间、兼容中外、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立足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壤,以传承民族艺术文化和培养艺术教育人才为使命,为云南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以及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作出不懈的努力。2004年,学院以“良好”等次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院的教学水平与发展特色得到专家考评组的高度评价。目前云南艺术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在2020年把学校办成能适应云南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能辐射到全国和东南亚地区,艺术学科专业齐全,设置有文学、教育学、民族学、历史学、管理学、工学等一级学科门类相关专业,有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有云南民族文化特色,集教学、研究、创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大学。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邮箱

同学。上百度查云南艺术学院最新版。里面有介绍的。据我所知。貌似今年开学就搬。只是搬部分学院,好像哦。你们学院是要搬的。新校区的宿舍应该会很好。放心吧。

后者是独立院校,应该不会发云南艺术学院的证。

云南艺术学院和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最大的不同在于:云南艺术学院是公办高校;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是民办高校。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是由云南艺术学院申办,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按新机制、新模式运行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具有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资格,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历发证资格,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按国家规定授予学士学位。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位于云南昆明,创建于2002年,是经云南省教育厅代表省政府批准,由云南艺术学院与社会力量合作成立,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创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确认为独立学院,201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3至2015年,在全国独立学院艺术学A等学校中蝉联第一。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1997年5月,获得安徽师范大学“皖泰杯”教学优秀奖特等奖。2001年8月,论文“《红楼梦》接受史研究”获得安徽省比较文学学会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3年11月,专著《形象:文化的投影》获得安徽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994年,省教委科研重点项目“明清小说的个性表现”,项目主持人;1996年,国家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红楼梦与传统文化”,项目主持人;1997年,安徽省教育厅古籍整理研究项目“《红楼梦》意象研究”,项目主持人;1999年,安徽师大教研项目“古典名著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主持人;2005年,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唐五代白话小说辑释”,项目主持人。2006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佛典的传译、流播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的形成研究”(项目批号2006sk061),项目主持人。 1.《形象:文化的投影——古典小说人物批评与再批评》,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2.《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中华书局,20043.《古代白话小说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4.《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5.《红楼梦意象的文化阐释》,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1.《任是无情也动人——试探薛宝钗情感世界的发展》,《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3辑2.《浅谈中学语文课中的红楼梦教学》,《学语文》1990年第6期3.《矛盾运动:论〈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安徽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4.《问渠那得清如许——略论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兼及警幻赋的审美意蕴》,《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2辑5.《赵姨几曾是宝珠》,《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3期6.《天光云影共徘徊——简论薛宝钗气质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上),《中国语文》(台湾)1993年第7期7.《天光云影共徘徊——简论薛宝钗气质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下),《中国语文》(台湾)1993年第8期8.《徘徊在类型和个性之间——试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个性描写艺术境界之异同》,《诸家汴梁论水浒》,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9.《“扑蝶”辨讹》,《红楼》1994年第4期10.《红楼梦设色说》,《红楼梦学刊》1995年第3期11.《明清小说女性形象论略》,《求是学刊》1995年第4期12.《“护前”辨析》,《学语文》1995年第5期13.《因枝以振叶 沿波而讨源——中国古代小说个性表现艺术源流辨略》,《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1996年第2期全文转载)14.《〈红楼梦〉红玉意象撷美》,《名作欣赏》1996年第2期15.《也说“侃”》,《语文学习》1996年第2期16.《横云断山 异曲同工──〈窦娥冤〉与〈哈姆雷特〉“鬼魂诉冤”比较谈》,《语文月刊》1996年第4期17.《悲歌一曲水国吟——〈红楼梦〉水意象探幽》,《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2辑18.《〈红楼梦〉玉意象与文化蕴涵》,《东方丛刊》1997年第3期19.《〈红楼梦〉花园意象解读》,《红楼梦学刊》1997年增刊(97北京国际红学研讨会专集)20.《食色:明代小说性格描绘的人性深度一说》,《海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21.《昨夜西风凋碧树——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解读》,《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2期22.《王思任与晚明尺牍小品》,《学语文》1999年第2期23.《中国姓名溯源》,《安徽画报》1999年第3期24.《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解说之二》,《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4辑25.《谑而能雅 清味自悠——王思任〈古月临松赋〉赏析》,《名作欣赏》1999年第6期26.《21世纪红学新路径——〈红楼梦〉接受史研究》,《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1期27.《王思任序文说》,《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28.《20世纪上半叶红学批评专论述评》,《安徽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29.《“呆”字随想》,《学语文》2000年第1期30.《古代文学鬼魂意象的文化索解》,《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31.《红楼索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32.《永远的天性——〈红字〉与〈红楼梦〉意象比较谈》,《国外文学》2003年第1期33.《从〈红楼梦〉题名的变迁看作品的主题倾向》,《学语文》2003年第3期34.《〈金枝〉读解》,《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35.《一个世纪的观照——写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100周年之际》,《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1期36.《中土佛经翻译的主要方式》,《海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37.《论佛经传译中的文化取向》,《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38.《像教、变像与变相》,《黄海学术论坛》(威海大学)2004年第2期39.《释“变”与“变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40.《敦煌藏卷目连题材作品论疏》,《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41.《红楼说镜》,《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3辑42.《论敦煌变文叙事体制的渊源与衍变》,《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43.《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释家人生观》,《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44.《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释家时空观》,《郧阳师专学报》2004年第5期45.《古典文学中的倒反艺术》,《学语文》2004年第4期46.《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伦理观》,《安徽师大学报》2004年第6期47.《试论唐五代白话小说的果报观》,《古籍研究》2004年第2卷48.《神仙:在调侃中遁形》,《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4日49.《唐五代白话小说的佛传题材论源》,《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50.《红学史研究的三个层面》,《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51.《论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观念世界的影响》,《东方丛刊》2005年第2期52.《敦煌变文“处”字解》,《学语文》2006年第1期53.《敦煌变文叙事形式叙略》,《洛阳师院学报》2006年第1期54.《论敦煌变文语汇的佛典渊源》,《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1期55.《从寺院讲唱到俗讲、转变》,《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56.《论变文是俗讲的书录本》,《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当代新学科大辞典》(撰写3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中国近代文学大辞典》(撰写5万字),黄山书社,1995《中国艺术文化大辞典》(撰写3万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中华治国方略》(勤政卷主编,撰写12万字),当代出版社,1998《比较文学新论》(撰写3万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中国古代戏曲故事集》(副主编,编撰15万字),齐鲁书社,2005

1982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理论作曲专业本科并留校任教,历任云南艺术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音乐学院院长、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 长期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等职务。2011年1月任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分管校长办公室、研究生工作部、图书馆、档案馆、学报编辑部。联系艺术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2015年8月,免去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职务。

  • 索引序列
  •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
  •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邮箱
  •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