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齐鲁周刊杂志社

齐鲁周刊杂志社

发布时间:

齐鲁周刊杂志社

4月29日,日照银行济南分行开业庆典在舜耕山庄举行。这是日照银行设立的第二家分行,也是济南市第三家外地城市商业银行。从4月14日起,济南分行开始试营业,短短半个月间,目前各项存款已突破10亿元,办理授信5亿元。作为一家初来乍到的城商行,日照银行怎样拿到这个数字的?近日,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日照银行董事长费洪军。《齐鲁周刊》:日照银行成立九年,连续五年被山东省银监局树为标杆的良好银行,这一成绩是如何做到的?费洪军:我们用数据说明可能更有说服力。日照银行在全国140余家城商行中竞争力居前5位,在日照当地存贷款份额占比是20%,而且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高达583%,不良贷款率只有0.84%,资产利润率高达1.98%的优秀银行。日照银行成立九年,2006年引进南京银行为战略投资者,是手里全国城商行之间战略合作。去年三月更名为日照银行后,4月设立首家异地分行青岛分行,开始由一家地方性银行发展成一家区域性银行。《齐鲁周刊》:成立之初日照银行是一家地方性银行,当时是如何定位的?费洪军:我们的市场定位是“立足地方经济、支持中小企业、服务广大市民”。其实成立之初我们便有一个初步却深远的愿景:“打造精品银行,成就百年老店”,这就需要我们坚持质量为本、稳健经营。日照银行的员工都得理解一句话,就是“不求最大、但求做精”,也许在规模上比不过其他银行,但是服务质量却要保证。所以啊,“中小企业银行”、“市民自己的银行”、“货币市场特色银行”成了我们的三大品牌,说出去不出众,但是却稳扎稳打。现在,我们银行的资产总额达300亿元,是成立时的25倍。《齐鲁周刊》:为何选择在济南设立分行?费洪军:济南是山东省政治、经济、文化、金融、教育中心,怎么能忽视?设立济南分行也是日照银行“立足日照、面向山东、走向全国”跨区域战略的重要一步,是日照银行服务半岛城市群、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建设等全省重点战略区域发展的实际行动。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为日照银行打开了一扇零距离学习济南银行业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产品的窗口。这对于日照银行借助济南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资源集聚优势,增强科技支撑、业务创新、战略研究能力,引进优秀人才,提高管理水平,推动业务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齐鲁周刊》:目前济南金融市场上银行比较多,四大国有银行不用说,兴业、中信等多家商业银行也都有比较成熟的产品和市场。相比来说,日照银行有何产品优势?费洪军:除去刚刚说过的个人业务外,我们还具备公司业务、资金业务、国际业务四大优势。我们的公司业务以客户为中心,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加大与银政、银企及同业的合作力度,在客户服务、资源共享、拓展业务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发创新了如银团贷款、保兑仓、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存货质押贷款、中小企业联合担保贷款、国内信用证、票据包、一票通、银港通、成长宝、企业网上银行等多种产品,产品组合日趋丰富;中小企业是日照银行的重要服务对象,对公贷款总量的80%投向了中小企业。而资金业务则开办了债券交易、回购拆借、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是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债券市场成员和中国票据网成员。票据业务在日照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资金业务收入在日照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已达30%以上。再就是国际业务,自2004年10月起开办外汇业务,业务范围包括外汇存款、贷款、汇款、兑换、担保,结售汇,国际结算,同业外汇拆借,外汇票据承兑及贴现等。2009年办理国际结算业务量14.26亿美元,在全省城商行中名列前茅,国内外代理行发展到490家。(《齐鲁周刊》:《费洪军:打开日照银行的窗口》,记者王欣芳,2010年5月)

没有

[1] 中国绿色人本发展“四方位”推进策略,载《2012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2] 现代组织薪酬管理演化的历史脉络及前沿走势:基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文献梳理机理论透视,《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7期。  [3] 从“利己”构建和谐利益关系,《北大商业评论》,2012年4月号  [4] 人本绿色发展论:人类文明与大国崛起的绿色化指向、经验及任务(与蒯鹏州、李晓婷合作),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8期。  [5] 绿色发展的人本意义,《2011中国绿色发展报告:区域比较》(本书获得第二届(2011年)中国软科学奖),专题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  [6] 人力资源国际竞争力四维指数测算及比较研究(与蒯鹏州、李晓婷合作),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4期。  [7] 关于”平衡计酬卡”的构想:基于战略性广义薪酬整合激励的综合平衡设计,《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年3月号。  [8] 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三大战略要点,《经济研究参考》2010第62期。  [9] 应试教育四大危机: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最大困境,《经济研究参考》2010第62期。  [10] 劳动大军职业培训:中国人力资源教育开发的挑战性任务,《经济研究参考》2010第62期。  [11] 城镇化、人口流动与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经济研究参考》2010第62期。  [12] 户籍制度约束、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人力资源配置低效率,《经济研究参考》2010第62期。  [13] 中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未来走势测算和展望,《经济研究参考》2010第62期。  [14] 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10期。  [15] 危机中的领导,《新资本》2009年第2期。  [16]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对策,《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17] 人力资本国际流动与中国人才外流危机,《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5期。  [18]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契机:关于近年来“民工(技工)荒”现象的劳动经济学分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9] 灾害危机管理与长期稳定发展:基于近年来抗击灾害实践的理论探索及宏观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11期。  [20] 关于组织行为研究的五大前沿走势,《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第10期。  [21] 在改革进程中探索民生之路,《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72P-13期。  [22] 制度创新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51G-4期。  [23] 学做人之道,问处事之理,《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24] “以人为先”: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中石化人事管理》,2008年第3期。  [25] 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年第6期。  [26] 三“动”学习:激活培训开发的法门,《人力资源》,2008年第4期。  [27] 中国应试制度评析,《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28] 走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历史路径、主要成就和战略思路,《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7P-2期(2月1日出版)。  [29] 相亲与选人,《中石化人事管理》,2007年第6期。  [30] 北京市行业企业统计分析报告,主笔,《数据》杂志社2007年11月特刊。  [31] 中国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变革三次浪潮评析,《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5期,第24卷、总第140期。  [32] 尊重是人力资源管理之本,《东方企业文化》,2007年第10期。  [33] 明确价值判断,平和心选择职业,《新资本》,2007年第期。  [34] 人事自有“学问”在,《中石化人事管理》,2007年第4期。  [35] 中国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变革三次浪潮评析,《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7期。  [36] 关于高考制度改革若干基本问题的战略思考,《新华文摘》2007年第11期。  [37] 加强劳动法规建设,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北京劳动保障》,2007年第5期。  [38] 从战略高度谋划国企人事制度改革: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宝元;创新不是无中生有(署名鲍源),《中石化人事管理》,2007年第3期。  [39] 国企改革再掀“股权激励”新浪潮,《中国报道》,2007年第5期。  [40] 中国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与机会均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0期观点摘编。  [41] 关于高考制度改革若干基本问题的战略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42] 市场经济广域性与体制改革新突破,《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43] 树立广义薪酬概念,注意内在激励作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劳动工资动态》2006年第10期。  [44] 中国市场化改革:新时期要有新突破,《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83G-4期。  [45] 回归人本管理:百年管理史从“科学”到“人文”的发展趋势,《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6] 人本发展经济学要义:阿马迪亚·森“以自由看发展”思想的一个理论拓展,《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9期。  [47] 矿难频发的宏观制度根由及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54P-5期。  [48] 中国市场化改革: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49] 转型期企业人力资源契约化管理的法规环境约束,《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50] 以人为本:高校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年第9期。  [51] 论现代公共组织民主化变革与整合,《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68I-2期。  [52] 拨开蒙在理论上的迷雾,《企业管理》2005年第7期。  [53] 关于首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52P-8期。  [54] 中国企业改革战略格局中MBO的制度逻辑解义,《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7期。  [55] 发展繁荣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若干战略问题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56] 从“授权”到“竞合”:关于组织中人际沟通的两个焦点问题,《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年第3期。  [57] 公共组织及其变革:一个制度经济学视角与解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7期以“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特点”转摘。  [58] 关于MBO:朗咸平之错,《齐鲁周刊》,2005年第1期。  [59] 组织学习论:组织行为在社会生态学意义上的一个解说,《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1期。  [60] 政府再造,公民社会浪潮与中国公共组织变革,《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61] 教育危机与行政垄断,《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40P-4期。  [62] 关于教育产业的经济学意义,《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63] 论三层四维战略性绩效评估,(2)《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22P-2期。  [64] 我们距离卓越有多远:转型期中国企业家的行为缺陷,《企业管理》,2004年第1期。  [65] 简论腐败的制度性根源及其治理战略,《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66] 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制度激励,《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1期。  [67] 战略性激励: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精要,《生产力研究》2003年第12期。  [68] 现代化,国际竞争力与人本方略,《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12期。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1期转摘。  [69]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团队整合力,《中国中小企业》,2003年第11期。  [70] 现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要义探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71] 战略性激励论,《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4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3年第6期转载。  [72] 制度创新与小康建设,《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2期。  [73] 浅谈全方位市场化制度创新,《人民日报(内部参阅)》,2003年第8期。  [74] 投资经营教育产业得回报合乎经济学情理,《教育与经济》,2002年第4期。  [75] 不学张瑞敏,《企业管理》,2002年第12期。  [76] 现代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简论,《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76G-5期。  [77] 教育产业化的经济学诠释。《人民日报(内部参阅)》,2002年第41期。《科学新闻》,2003年第3期(转载)。  [78] 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史论解析,《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10期。  [79] 国家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战略视界,《经济学家》,2002年第5期。  [80] 国有企业人力资本运营转型研究,载《转型期中日发展比较》,经济科学出版社(中文版)2002年9月;日本学文社(日文版),2002年9月。  [81] 正面审视教育产业化运作的制度逻辑,《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36期。  [82] 人力资本产权安排与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新华文摘》,2002年第1期。※  [83] 三域社会再生产网络与新型国家发展规划体系,《经济问题》,10。  [84] 转型期国有企业人力资本运营问题研究,《国有经济论丛》(2001),吉林人民出版社。  [85] 创新即成企业家,《商界》,2001年第11期。  [86] 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股权化:制度意义与实现途径,《管理现代化》,2001年第5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2年第1期转载。  [87] 人力资本产权安排与国有企业制度改革,《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8期。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6期以“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安排构想”为题转摘。  [88] 杜拉克教你当企业家,《中外管理》,2001年第8期。  [89] 新型国家发展规划体系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60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1年第5期转载。  [90] 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跨世纪审视与前瞻,《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91] 人力资本约束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92]关于中长期规划内容体系的思考与设计,《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1年第3期  [93] 人本方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第3期  [94]转型发展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及转换,《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1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1年第5期转载,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2期转摘。  [95]比较优势、科教兴国与人本经济发展方略,《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37期。  [96]如何形成合理的教育收费机制,《前线》,2000年第5期。  [97]人力资本产权与中国企业改革,《学术论坛》,2000年第3期。

齐鲁晚报济南时报(有招聘专刊)山东商报生活日报

齐鲁周刊杂志社地址

你好。齐鲁护理杂志现在是统计源核心期刊的,齐鲁护理杂志就在咱济南的。如想要发稿子可以投稿邮箱:咨询齐鲁医学期刊社电话:0531-62308167祝你工作顺利!

潍坊日报 潍坊晚报 齐鲁晚报潍坊版 山东商报潍坊版 晨鸿信息 潍坊保健 潍坊科技报 名牌时报品牌潍坊8月8日创刊 鸢风 时代观察杂志 追风 引领 潍坊房地产等

在济南,主要是买“齐鲁晚报”和“济南时报”。我家从“济南时报”刚发行就定,到现在。不错的

齐鲁晚报济南时报(有招聘专刊)山东商报生活日报

齐鲁周刊杂志社在哪

济南的报纸机关单位一般都定《齐鲁晚报 》 但要说可看性是《济南时报》和《山东商报》尤其是 《山东商报》因为价格便宜消息贴和百姓生活销量很好china daily 二十一世纪英语报《三湘都市报》。《齐鲁周刊》

齐鲁周刊不错,有品味,但今年涨价了,从两块直接涨到三块,太黑了,不买了。新出了一本城色,还可以吧。另外,咖啡厅里的一些不错,但忘记名字了。

齐鲁晚报济南时报(有招聘专刊)山东商报生活日报

4月29日,日照银行济南分行开业庆典在舜耕山庄举行。这是日照银行设立的第二家分行,也是济南市第三家外地城市商业银行。从4月14日起,济南分行开始试营业,短短半个月间,目前各项存款已突破10亿元,办理授信5亿元。作为一家初来乍到的城商行,日照银行怎样拿到这个数字的?近日,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日照银行董事长费洪军。《齐鲁周刊》:日照银行成立九年,连续五年被山东省银监局树为标杆的良好银行,这一成绩是如何做到的?费洪军:我们用数据说明可能更有说服力。日照银行在全国140余家城商行中竞争力居前5位,在日照当地存贷款份额占比是20%,而且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高达583%,不良贷款率只有0.84%,资产利润率高达1.98%的优秀银行。日照银行成立九年,2006年引进南京银行为战略投资者,是手里全国城商行之间战略合作。去年三月更名为日照银行后,4月设立首家异地分行青岛分行,开始由一家地方性银行发展成一家区域性银行。《齐鲁周刊》:成立之初日照银行是一家地方性银行,当时是如何定位的?费洪军:我们的市场定位是“立足地方经济、支持中小企业、服务广大市民”。其实成立之初我们便有一个初步却深远的愿景:“打造精品银行,成就百年老店”,这就需要我们坚持质量为本、稳健经营。日照银行的员工都得理解一句话,就是“不求最大、但求做精”,也许在规模上比不过其他银行,但是服务质量却要保证。所以啊,“中小企业银行”、“市民自己的银行”、“货币市场特色银行”成了我们的三大品牌,说出去不出众,但是却稳扎稳打。现在,我们银行的资产总额达300亿元,是成立时的25倍。《齐鲁周刊》:为何选择在济南设立分行?费洪军:济南是山东省政治、经济、文化、金融、教育中心,怎么能忽视?设立济南分行也是日照银行“立足日照、面向山东、走向全国”跨区域战略的重要一步,是日照银行服务半岛城市群、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建设等全省重点战略区域发展的实际行动。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为日照银行打开了一扇零距离学习济南银行业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产品的窗口。这对于日照银行借助济南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资源集聚优势,增强科技支撑、业务创新、战略研究能力,引进优秀人才,提高管理水平,推动业务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齐鲁周刊》:目前济南金融市场上银行比较多,四大国有银行不用说,兴业、中信等多家商业银行也都有比较成熟的产品和市场。相比来说,日照银行有何产品优势?费洪军:除去刚刚说过的个人业务外,我们还具备公司业务、资金业务、国际业务四大优势。我们的公司业务以客户为中心,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加大与银政、银企及同业的合作力度,在客户服务、资源共享、拓展业务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发创新了如银团贷款、保兑仓、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存货质押贷款、中小企业联合担保贷款、国内信用证、票据包、一票通、银港通、成长宝、企业网上银行等多种产品,产品组合日趋丰富;中小企业是日照银行的重要服务对象,对公贷款总量的80%投向了中小企业。而资金业务则开办了债券交易、回购拆借、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是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债券市场成员和中国票据网成员。票据业务在日照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资金业务收入在日照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已达30%以上。再就是国际业务,自2004年10月起开办外汇业务,业务范围包括外汇存款、贷款、汇款、兑换、担保,结售汇,国际结算,同业外汇拆借,外汇票据承兑及贴现等。2009年办理国际结算业务量14.26亿美元,在全省城商行中名列前茅,国内外代理行发展到490家。(《齐鲁周刊》:《费洪军:打开日照银行的窗口》,记者王欣芳,2010年5月)

齐鲁周刊杂志社官网

齐鲁护理杂志只是省级期刊。只要是北大中文核心护理期刊,都可算作是国家级核心期刊。国家级核心期刊只有 2种 (北大中文核心目录--全国各单位公认的):1、中华护理杂志 2、中国实用护理杂志只要是科技核心护理期刊,都可算作是普通国家级期刊。科技核心总共只有12种:普通国家级期刊:1、中国护理管理 2、护理管理杂志 3、护理学报 4、护理学杂志5、护理研究 6、国际护理学杂志 7、现代临床护理 8、解放军护理9、护士进修杂志 10、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11、上海护理(07年进入科技核心)12、中国护理教育 (中华护理协会主办,也算国家级) 省级期刊:1、齐鲁护理杂志 2、天津护理 3、护理与康复 4、临床护理杂志5、护理实践与研究 6、全科护理 7、当代护士(学术版)总共就这么点中文护理期刊。网上有大量的非法护理期刊,小心别上当了,只有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上能查到的期刊,才是正规的合法期刊,如果查不到,就是非法期刊,发表了也没有任何用处,评职称是无法使用的。如果你以后评上高级职称,被发现曾发表非法期刊,会被当作丑闻的!

4月29日,日照银行济南分行开业庆典在舜耕山庄举行。这是日照银行设立的第二家分行,也是济南市第三家外地城市商业银行。从4月14日起,济南分行开始试营业,短短半个月间,目前各项存款已突破10亿元,办理授信5亿元。作为一家初来乍到的城商行,日照银行怎样拿到这个数字的?近日,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日照银行董事长费洪军。《齐鲁周刊》:日照银行成立九年,连续五年被山东省银监局树为标杆的良好银行,这一成绩是如何做到的?费洪军:我们用数据说明可能更有说服力。日照银行在全国140余家城商行中竞争力居前5位,在日照当地存贷款份额占比是20%,而且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高达583%,不良贷款率只有0.84%,资产利润率高达1.98%的优秀银行。日照银行成立九年,2006年引进南京银行为战略投资者,是手里全国城商行之间战略合作。去年三月更名为日照银行后,4月设立首家异地分行青岛分行,开始由一家地方性银行发展成一家区域性银行。《齐鲁周刊》:成立之初日照银行是一家地方性银行,当时是如何定位的?费洪军:我们的市场定位是“立足地方经济、支持中小企业、服务广大市民”。其实成立之初我们便有一个初步却深远的愿景:“打造精品银行,成就百年老店”,这就需要我们坚持质量为本、稳健经营。日照银行的员工都得理解一句话,就是“不求最大、但求做精”,也许在规模上比不过其他银行,但是服务质量却要保证。所以啊,“中小企业银行”、“市民自己的银行”、“货币市场特色银行”成了我们的三大品牌,说出去不出众,但是却稳扎稳打。现在,我们银行的资产总额达300亿元,是成立时的25倍。《齐鲁周刊》:为何选择在济南设立分行?费洪军:济南是山东省政治、经济、文化、金融、教育中心,怎么能忽视?设立济南分行也是日照银行“立足日照、面向山东、走向全国”跨区域战略的重要一步,是日照银行服务半岛城市群、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建设等全省重点战略区域发展的实际行动。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为日照银行打开了一扇零距离学习济南银行业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产品的窗口。这对于日照银行借助济南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资源集聚优势,增强科技支撑、业务创新、战略研究能力,引进优秀人才,提高管理水平,推动业务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齐鲁周刊》:目前济南金融市场上银行比较多,四大国有银行不用说,兴业、中信等多家商业银行也都有比较成熟的产品和市场。相比来说,日照银行有何产品优势?费洪军:除去刚刚说过的个人业务外,我们还具备公司业务、资金业务、国际业务四大优势。我们的公司业务以客户为中心,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加大与银政、银企及同业的合作力度,在客户服务、资源共享、拓展业务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发创新了如银团贷款、保兑仓、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存货质押贷款、中小企业联合担保贷款、国内信用证、票据包、一票通、银港通、成长宝、企业网上银行等多种产品,产品组合日趋丰富;中小企业是日照银行的重要服务对象,对公贷款总量的80%投向了中小企业。而资金业务则开办了债券交易、回购拆借、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是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债券市场成员和中国票据网成员。票据业务在日照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资金业务收入在日照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已达30%以上。再就是国际业务,自2004年10月起开办外汇业务,业务范围包括外汇存款、贷款、汇款、兑换、担保,结售汇,国际结算,同业外汇拆借,外汇票据承兑及贴现等。2009年办理国际结算业务量14.26亿美元,在全省城商行中名列前茅,国内外代理行发展到490家。(《齐鲁周刊》:《费洪军:打开日照银行的窗口》,记者王欣芳,2010年5月)

齐鲁晚报济南时报(有招聘专刊)山东商报生活日报

对,济南时报,最爱。

齐鲁周刊杂志

不是个好人

巴基斯坦“铁蝴蝶”,两度出任总理,贝·布托的跌宕人生

就是慢慢的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瘫痪

  • 索引序列
  • 齐鲁周刊杂志社
  • 齐鲁周刊杂志社地址
  • 齐鲁周刊杂志社在哪
  • 齐鲁周刊杂志社官网
  • 齐鲁周刊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