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国际汉语学报电子版官网在线看

国际汉语学报电子版官网在线看

发布时间:

国际汉语学报电子版官网在线看

(1)两岸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的建构机制与运作模式研究报告之四 ,《海外华文教育》,2015年第四期   (2)两岸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的建构机制与运作模式研究报告之三,《海外华文教育》,2015年第三期   (3)两岸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的建构机制与运作模式研究报告之二 ,《海外华文教育》,2015年第二期   (4)两岸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的建构机制与运作模式研究报告之一 ,《海外华文教育》,2015年第一期   (5)类型学视野下的广义名词谓语句框架,《厦门大学学报》,2015年第一期   (6)“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ffordances”,《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Reform and Modern Management (ERMM 2015)CPCI-SSH收录》,2015年4月   (7)Is Skill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Main Proble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gs?,《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5年9月   (8)认知技能和汉语教学,《国际汉语学报》,2015年第六卷第一辑   (9)语言演化:多元视角之下--第六届演化语言学国际研讨会,《海外华文教育》,2015年第四期   (10)《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制定与《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的实施,《华文世界》,2015年6月   (11)探索以效果为导向的跨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外教育合作》,2015年第一期   (12)认知负荷理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新视角,《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2014年第12卷第五期   (13)加强跨境教育监管,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外教育合作研究》,2014年第一期   (14)复杂动态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 ,《国际汉语学报》,2014年第五卷第二辑   (15)东南亚汉语教学年度报告之四,《海外华文教育》,2014年第四期   (16)东南亚汉语教学年度报告之三,《海外华文教育》,2014年第三期   (17)东南亚汉语教学年度报告之二,《海外华文教育》,2014年第二期   (18)东南亚汉语教学年度报告之一,《海外华文教育》,2014年第一期   (19)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承、文化传播的协同创新,《海外华文教育》,2013年第四期   (20)论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东亚汉学研究》第三号,2013年   (21) 孔子学院云管理模式的探讨,《孔子学院发展研究》,2013年01月   (22) Expanding education openness to the foreign countries through innovating university training model--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utual recognition of credits and mutual/joint granting of degrees,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3年01月   (23) 以效果为基础的对外汉语国别化教材开发 ,《国际汉语学报》,2012年12月   (24) 语言的模糊性及其成因探讨,《海外华文教育》,2012年06月   (25) On Quality Assurance Issues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Operating Schools,Qua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2年06月(28)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学分互认与学位互授的视角,2011中国留学论坛,2011年03月   (29) “国外汉语教师教材培训”特色及启示,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03月   (30) EDU0时代华文教学平台构建探讨,国际汉语学报,2011年01月   (31) 2010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高级研修班纪实,海外华文教育,2010年06月   (32) 华文教育:汉语言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的协奏曲,《海外华文教育》,2010年06月   (33) 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趋势,海外华文教育,2010年01月   (34) 对外汉语国别化教材开发的启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10年01月   (35) 厦门大学数字校园建设报告,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2009年08月   (36) 东盟十国教师需求分析报告,国家汉办邀请的调研报告,2009年04月   (37) 高校网络课程的有效应用研究,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论文集,2009年03月   (38) 世界汉语数字化运营平台网络建设与分析报告,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论文,2009年03月   (39) Relationship between Semantics and Syntax Categories,Proceeding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New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2007年06月   (40) 对外汉语教学能力认定的问题及其思考,香港理工大学《两岸四地语文政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05月   (41) 对外汉语网络教学平台的技术与应用,海外华文教育,2006年01月   (42) Designing Chinese Online Course: New roles for Educators,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2005年04月   (43) 特邀文章:中国新建理工大学改革与发展的一些思路,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4月   (44) 闽南文化定义的研究,«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01月   (45) Tell Me More Chinese-Beginner and Advanced,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onsortium,,2004年12月   (46) Current Developments of Chinese Internet and the emerging of Virtual Chinese Internet Culture ,Proceedings of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Conference,2001年12月   (47) The Setting Sun is Glorious,Australian Council for the Arts,2001年01月   (48) Characteristics of Australian Political rhetoric: Tactics of gaining public support and shirking responsibility,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00年09月   (49) State mixture modeling applied to speech and speaker recognition ,Journa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1999年12月 Fuzzy nearest prototype classifier applied to speaker indentification[C]Greece: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techniques(ESIT' 99), DAT T,MICHAEL W,ZHENG TState mixture modelling applied to speech and speaker recognition, Journa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0, (11-13) 1449- ISSN 0167-8655 (1999)Tran, D and Wagner, M and Zheng, TA Fuzzy Approach to Statistical Models in Speech and Speaker Recognition, Proceedings of the FUZZ-IEEE'99 Conference, 1999, Korea, 1275- (1999)Tran, D and Wagner, M and Zheng, T The Passage to China: Protocols, Culture and Language for Business, Calico Journal, 16, (4) 614-623 (1999)A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aesthetic features, Haifeng Publishing House, Fuzhou, ISBN 7-80597-226-5/8 (1999)Characteristics of Australian Political Language Rhetoric:Tactics of gaining support and shirking 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4 EJ ISSN 1404-1634 (2000)Proposal: new Novel: Dreams of Gold,Australia Council for the Arts, 1 (2000)Current Developments of Chinese Internet and the emerging of Virtual Chinese Internet Culture Proceedings of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Conference, 4-6 December 2000,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EJ (2001),UK:NTell Me More Chinese, CALICO Journal, Volume 21 Number 3, 671-680 Beginning Chinese (Mandarin), CALICO, 8/00, (8) 1-9 (2000) Zheng, T,The Nine Songs: its mystery and the Form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2002,AIssues related to visual and phonological channel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2004,USA Designing On-line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New Roles for Educators Journal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2005, The SettingSun is Glorious,Australian Council for the Arts,2001,01; Expanding education openness to the foreign countries through innovatinguniversity training model--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utual recognition ofcredits and mutual/joint granting of degrees,Journal of ChineseStudies,2013,01; Relationship between Semantics andSyntax Categories,Proceeding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New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2007,06; On QualityAssurance Issues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Operating Schools,Journal ofChinese Studies,2012,

人民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导师组最新介绍(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网站招生专业、导师介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介绍 一、本专业是博士学位授予点二、本专业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培养目标 本专业有语言学理论研究、句法语义研究、音系学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计算语言学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等研究方向。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学专业知识、独立的科研能力、良好的理论素养、能够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理论研究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三、专业背景、专业概况、建设成果 本专业由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同志于50年代亲手创建,著名语言学家胡明扬先生曾长期担任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在本专业工作过的老一辈著名学者还有瞿霭堂、谢自立、郭锦桴先生等。近年来,本专业已顺利完成了学术队伍的新老更替,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已担当起学科发展的重任,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贺阳教授的间接语言接触研究和句法语义研究、劲松教授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李泉教授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陈满华教授的普通语言学、语法学研究都已产生一定的学术影响。本专业已完成和正在承担的国家或省部级研究项目主要有“北京话研究”、“现代汉语词类研究”、“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智能化中文信息处理平台?名词槽关系研究”、“间接语言接触的个案调查与理论研究”、“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体研究”、“汉语国际推广研究”、“高校母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等。本专业1981年即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至今已招收培养30届、150多名硕士研究生,从2007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目前在读博士生10余名,已获得博士学位的8名。本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可以为有志于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研究平台。四、师资力量本专业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硕士生导师7人,现有贺阳教授、劲松教授、李泉教授、陈满华教授等博士生导师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五、导师介绍贺阳教授,1955年生,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接触研究、句法语义研究。先后发表《北京牛街回民的北京话调查》(1992年)、《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1992年)、《汉语完句成分试探》(1994年)、《性质形容词句法成分功能统计分析》(1996年)、《动趋式‘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其句法表现》(2004年)、《从现代汉语介词中的欧化现象看间接语言接触》(2004年)、《现代汉语DV结构的兴起及发展与印欧语言的影响》(2006年)等数十篇论文和专著《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目前主持教育部社科项目“高校母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劲 松教授,1956年出生于北京,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1、当代北京话及普通话规范问题,侧重研究北京话和普通话的语音现象,如语调、轻声、儿化韵等。2、语言学理论研究,侧重于音系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主要著作:《马学良学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名家学述》(与瞿霭堂合作),《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与瞿霭堂合作),《现代汉语轻声动态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等。李泉教授,1962年生,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句法语义研究。先后发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单音形容词祈使句及相关的语法化问题》等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汉语语法考察与分析》(2001年)、《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2004年)。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汉语单音形容词句法语义研究”。陈满华教授, 1963年生,文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语法学,先后发表《关于构式语法理论的几个问题》、《从构式“爱谁谁”看句法异质现象》、《“X哪儿来的?”与“哪儿来的X?”的构式差异及相关问题》、《汉语习语互文及其构式解读》、《由背景化触发的非反指零形主语小句》等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 《安仁方言》、《汉语事实的描写和考察》、《体词谓语句研究》等。六、对外学术交流本专业与国外高校有着广泛的交流,先后有近10名教师赴美国、英国、日本、韩国进行讲学或学术交流活动,并经常邀请海外学者开设学术讲座和进行学术研讨。七、毕业生就业去向博士和硕士主要就业去向是国内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国家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等。八、主要开设课程本专业硕士阶段的主要课程有:现代语言学论著选讲、语言研究的问题与方法、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语法学、音系学、语义学、社会语言学、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等。导师介绍: 陈满华、贺阳、劲松、李泉 (详情略)

国际汉语教育硕士在苏州学院,那里没什么导师。导师都是在人民大学,他们一般都不愿意到那里上课,写论文时学院制定导师,导师从教授到讲师都有,有的不是搞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都是网上指导,看起来老师积极性也不高,不知道文学院怎么搞得。比较厉害的导师有李泉、罗青松、张庆旭、李禄兴、陈满华、高增霞等等。

国际汉语学报电子版官网在线

方环海,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汉语学报》《海外华文教育》编辑部主任、《海外华文教育动态》《孔子学院发展研究》以及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副主编。兼任教育部国家语委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际饶宗颐研究学会副会长、国际汉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音韵学会理事、Journal of Critical Methodology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国际编委等。

(1)Mechanisms underlying syntactic and semantic processing of Chinese simple sentence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1年09月(2)周梦蝶诗歌中“雪”的物质想象研究,《台湾诗学学刊》,2010年10月(3)语言符号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台湾学生书局,2010年10月(4)现代汉语位移结构的范畴化及其认知解释,《国际汉语学报》,2010年09月(5)猫族隐喻与都市生态,《南国人文学刊》,2010年08月(6)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与展望,《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08月(7)语言认知的认知特性与教材编写策略 《海外华文教育》2010年第3期(8) “法”的词缀功能与相关动词语义结构,香港大学《中西文化》,2009年11月(9)汉语句法的认知加工及其脑区机制,《阅江学刊》,2009年10月(10)大脑枕叶语言功能的研究进展,《中国康复与理论研究》,2008年12月(11) 从名词小句看汉语动词不定式结构,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2008年10月(12) An event-related neuronimaging study of prepositions processing in Chinese: Is N280 a specific component for closed-class word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08年09月(13) 余光中诗歌的一种社会心理解读,《韩中言语文化研究》,2008年09月(14) V法结构的演变及其动因,《中国语言学报》,2008年07月(15) 从名词小句看汉语动词不定式结构,《汉语学报》,2008年06月(16) 现代语法理论下的汉语被动句研究的走向,《理论月刊》,2008年03月(17) 非谓谓语句的空主语的句法语义特征,《语言科学》,2008年03月(18) The State of “Prepositions” in Modern Chinese: 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Neuroscience Bulletin,2007年10月(19) 犁青诗歌诗意风格的心理语义分析,台湾大安出版社,2007年08月(20) 可靠的改良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7月(21) “X了”的词化、虚化及其机制,《汉语学习》,2007年06月(22) 言语障碍的语义加工的神经机制,《中国康复》,2007年06月(23) 操汉语失语症患者动词配价的神经语言学研究,《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2007年05月(24) 痖弦诗歌的语义风格解析,《痖弦诗歌神性与魔性》,2007年05月(25) 论知识管理框架下的知识创新与人的认知因素,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月(26) 解释学视野下的今古文经学之争,《先秦两汉学术》(台湾),2007年03月(27) 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观,《语言文字学》,2007年02月(28) 语言机制与脑区功能的动态结构分布关系述论,《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年01月(29) 中国语言学2005年研究概况,《中国学术年鉴》,2006年12月(30) 空主语的性质、分类及其相关问题,《外语研究》,2006年11月(31) 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观,《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月(32) On the Studies of the Cerebellum and Its Linguistic Function,Trends in Neurosciences,2006年07月(33) 清代江淮官话与《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韵母系统,《音韵论集》,中华书局,2005年10月(34) 《小脑与认知》述评,《当代语言学》,2005年10月(35) 试论“完了”的虚化过程,《语言科学》,2005年07月(36)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声母系统的几个问题,《语言研究》,2005年06月(37) 依人写史,开启后学,《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4月(38) 神经语用学及其相关问题,《语言科学》,2003年01月(39) 论诗歌语言对普通语言的性质与意义之超越,《异端与开拓:中国语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12月(40) 《中原音韵》研究述评,《汉语史研究集刊》,巴蜀书社,2002年11月(41) 论诗歌语言的建构及其对语法意义的消解,《国文学报》(台湾),2002年11月(42) 民族对音比较法与汉语音韵学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04月(43) 透视分离法与近代汉语语音研究,《古汉语研究》,2002年03月(44) 论《史记》中“VP之NP”结构的句法语义功能,《纪实与浪漫——史记国际研讨会论文》,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03月(45) 《尔雅》与汉语语源学研究方法,《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2月(46) 论《尔雅》的语源训释条例及其方法论价值,《语言研究》,2001年12月(47) 《尔雅》成书时代新论,《辞书研究》,2001年12月(48) 20世纪大陆《中原音韵》研究的历史回顾,《汉字文化》,2001年09月(49)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音研究的历史分期,《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08月(50)国语运动与汉语语音研究,文史杂志,2000年08月(51) 1870: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分期论说,《外语学刊》,1999年09月(52)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体例与性质,《辞书研究》,1999年02月(53) 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反切特点,《中国学研究》,1998年10月(54) “什么”语源的方言补正,《中国语文》,1998年06月(55) 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音系性质及其语音史地位,《古汉语研究》,1998年06月(56)词库与句法关系的新视野——平行构架理论的词汇及语义倾向性分析,(同高明乐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57) 隐喻的终极——论诗歌文本的“彼岸”想象,台湾尔雅出版公司,2011年06月(58) 隐地诗歌的“时间词”隐喻,台湾尔雅出版公司,2011年06月(59) 萧萧诗歌的“白色”想像,《简约书写与空白美学》,台湾万卷楼出版公司,2011年04月(60) 身世同构及其文化隐喻,《中语中文学》(韩国)总第48期,2011年04月(61)18-19世纪欧洲汉语教学研究:《汉语手册》前言(1863),《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第1期(62) 十九世纪汉语的传播与流变:《汉语手册》绪论(1863),《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第3期(63) 从言意之辨到语义解构——对钱钟书“字名论”的阐释,《东亚汉学研究》(日本),2012年05月(64) 汉语“V双+N单”结构歧义的认知研究,《中文学术前沿》(第三辑),2012年04月 (65) 汉语“V上/下”动趋构式的语义类型及其范畴化,《槿山安秉均荣休纪念文集》韩国首尔,2012年01月(66) “X以”的成词过程——以“加以”为例,《古汉语研究》,2011年11月(67) On the Infinitive Structure in Chinese from the Noun Small Clause,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2年06月(68) 十九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上海方言的音类与词类(译文),《国际汉语学报》,2012年06月(69) 十九世纪英国汉学中的汉语与汉字特征述论(译文),《海外华文教育》,2012年06月 (70) Cognitive analysis on the syntactic property of preposition i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汉语二语习得中介词的词类属性及其认知机制),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CASLAR,NEW YORK),2012年06月(71)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构建,《阅读白灵》,台湾秀葳出版公司,2012年06月(72)汉语特征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报【报纸日期】2012-11-26 (73)语言艺术学科构建的历史观照——《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述评 方环海; 张洁琳; 林馨 国际汉语学报 2013-01-31   (74) 西方汉学中汉语词类研究的特征意识,《东亚汉学研究》(日本),2013年09月   (75) 认知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海外华文教育》,2013年06月 (76) The Nature,Distribution and Relevant Questions on Null Subject in Chinese,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3年06月 (77) 中国语言艺术学科的历史观照,《国际汉语学报》,2013年01月 (78) 17-18世纪西方汉学中的汉语词类观,《东亚人文学》(韩国),2013年01月

国际汉语学报电子版在线阅读官网

论汉语词汇的多元系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词价研究与汉语词汇知识的深度习得(与苏向丽合作)语言文字应用 2011年第2期从方言和地域文化看海峡两岸的文缘(与林天送合作)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学导入 国际汉语学报 2011年3月华语的研究和华语的教学 海外华文教育 2011年第1期从英汉词汇对比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于海阔合作)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谈规范意识——兼评两部规范性辞书 辞书研究 2011年第3期量词“片”的语法化(与孟繁杰合作) 语言研究 2011年第3期论混合型方言——兼谈湘粤桂土语群的性质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05期论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2年第5期繁简字并非两岸语文鸿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09-10关于方言基本词汇的比较和方言语法的比较 汉语学报 2012年第3期论对外汉语的阅读教学 国际汉语学报 2012年第1期闽语的“卜”和“挃”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黄典诚先生对音韵学的重要贡献 古汉语研究 2012年第4期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教材几个问题的探析(与于海阔合作) 民族教育研究 2012年第6期海外汉语方言研究的新视野——读《全球华语词典》辞书研究 2013年第1期 辞和辞的研究 李如龙 国际汉语学报 2013年第1期 论语言接触的类型、方式和过程 青海民族研究 2013年第4期 关于宾语前置 汉语学报 2013第4期 社会语言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国际汉语学报 2013年第1期 汉语特征研究论纲 语言科学 2013年第5期 略论官话方言的词汇特征———官话方言词汇论著读书札记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2期   衡山方言的轻重音及与其有关的变调 (与刘娟合作)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4年第3期 论方言特征词的特征——以闽方言为例 方言 2014年第2期 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 光明日报 2014-12-08 略论汉语的字辞构造特征 李如龙 国际汉语学报 2014年第2期 新界客家话百年接触演变的启发 李如龙 龙岩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 从语音特征出发设计语音教学 李如龙; 陈瑶 学术研究 2015年第3期 汉字的发展脉络和现实走向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

(1)Mechanisms underlying syntactic and semantic processing of Chinese simple sentence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1年09月(2)周梦蝶诗歌中“雪”的物质想象研究,《台湾诗学学刊》,2010年10月(3)语言符号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台湾学生书局,2010年10月(4)现代汉语位移结构的范畴化及其认知解释,《国际汉语学报》,2010年09月(5)猫族隐喻与都市生态,《南国人文学刊》,2010年08月(6)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与展望,《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08月(7)语言认知的认知特性与教材编写策略 《海外华文教育》2010年第3期(8) “法”的词缀功能与相关动词语义结构,香港大学《中西文化》,2009年11月(9)汉语句法的认知加工及其脑区机制,《阅江学刊》,2009年10月(10)大脑枕叶语言功能的研究进展,《中国康复与理论研究》,2008年12月(11) 从名词小句看汉语动词不定式结构,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2008年10月(12) An event-related neuronimaging study of prepositions processing in Chinese: Is N280 a specific component for closed-class word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08年09月(13) 余光中诗歌的一种社会心理解读,《韩中言语文化研究》,2008年09月(14) V法结构的演变及其动因,《中国语言学报》,2008年07月(15) 从名词小句看汉语动词不定式结构,《汉语学报》,2008年06月(16) 现代语法理论下的汉语被动句研究的走向,《理论月刊》,2008年03月(17) 非谓谓语句的空主语的句法语义特征,《语言科学》,2008年03月(18) The State of “Prepositions” in Modern Chinese: 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Neuroscience Bulletin,2007年10月(19) 犁青诗歌诗意风格的心理语义分析,台湾大安出版社,2007年08月(20) 可靠的改良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7月(21) “X了”的词化、虚化及其机制,《汉语学习》,2007年06月(22) 言语障碍的语义加工的神经机制,《中国康复》,2007年06月(23) 操汉语失语症患者动词配价的神经语言学研究,《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2007年05月(24) 痖弦诗歌的语义风格解析,《痖弦诗歌神性与魔性》,2007年05月(25) 论知识管理框架下的知识创新与人的认知因素,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月(26) 解释学视野下的今古文经学之争,《先秦两汉学术》(台湾),2007年03月(27) 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观,《语言文字学》,2007年02月(28) 语言机制与脑区功能的动态结构分布关系述论,《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年01月(29) 中国语言学2005年研究概况,《中国学术年鉴》,2006年12月(30) 空主语的性质、分类及其相关问题,《外语研究》,2006年11月(31) 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观,《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月(32) On the Studies of the Cerebellum and Its Linguistic Function,Trends in Neurosciences,2006年07月(33) 清代江淮官话与《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韵母系统,《音韵论集》,中华书局,2005年10月(34) 《小脑与认知》述评,《当代语言学》,2005年10月(35) 试论“完了”的虚化过程,《语言科学》,2005年07月(36)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声母系统的几个问题,《语言研究》,2005年06月(37) 依人写史,开启后学,《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4月(38) 神经语用学及其相关问题,《语言科学》,2003年01月(39) 论诗歌语言对普通语言的性质与意义之超越,《异端与开拓:中国语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12月(40) 《中原音韵》研究述评,《汉语史研究集刊》,巴蜀书社,2002年11月(41) 论诗歌语言的建构及其对语法意义的消解,《国文学报》(台湾),2002年11月(42) 民族对音比较法与汉语音韵学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04月(43) 透视分离法与近代汉语语音研究,《古汉语研究》,2002年03月(44) 论《史记》中“VP之NP”结构的句法语义功能,《纪实与浪漫——史记国际研讨会论文》,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03月(45) 《尔雅》与汉语语源学研究方法,《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2月(46) 论《尔雅》的语源训释条例及其方法论价值,《语言研究》,2001年12月(47) 《尔雅》成书时代新论,《辞书研究》,2001年12月(48) 20世纪大陆《中原音韵》研究的历史回顾,《汉字文化》,2001年09月(49)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音研究的历史分期,《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08月(50)国语运动与汉语语音研究,文史杂志,2000年08月(51) 1870: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分期论说,《外语学刊》,1999年09月(52)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体例与性质,《辞书研究》,1999年02月(53) 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反切特点,《中国学研究》,1998年10月(54) “什么”语源的方言补正,《中国语文》,1998年06月(55) 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音系性质及其语音史地位,《古汉语研究》,1998年06月(56)词库与句法关系的新视野——平行构架理论的词汇及语义倾向性分析,(同高明乐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57) 隐喻的终极——论诗歌文本的“彼岸”想象,台湾尔雅出版公司,2011年06月(58) 隐地诗歌的“时间词”隐喻,台湾尔雅出版公司,2011年06月(59) 萧萧诗歌的“白色”想像,《简约书写与空白美学》,台湾万卷楼出版公司,2011年04月(60) 身世同构及其文化隐喻,《中语中文学》(韩国)总第48期,2011年04月(61)18-19世纪欧洲汉语教学研究:《汉语手册》前言(1863),《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第1期(62) 十九世纪汉语的传播与流变:《汉语手册》绪论(1863),《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第3期(63) 从言意之辨到语义解构——对钱钟书“字名论”的阐释,《东亚汉学研究》(日本),2012年05月(64) 汉语“V双+N单”结构歧义的认知研究,《中文学术前沿》(第三辑),2012年04月 (65) 汉语“V上/下”动趋构式的语义类型及其范畴化,《槿山安秉均荣休纪念文集》韩国首尔,2012年01月(66) “X以”的成词过程——以“加以”为例,《古汉语研究》,2011年11月(67) On the Infinitive Structure in Chinese from the Noun Small Clause,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2年06月(68) 十九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上海方言的音类与词类(译文),《国际汉语学报》,2012年06月(69) 十九世纪英国汉学中的汉语与汉字特征述论(译文),《海外华文教育》,2012年06月 (70) Cognitive analysis on the syntactic property of preposition i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汉语二语习得中介词的词类属性及其认知机制),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CASLAR,NEW YORK),2012年06月(71)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构建,《阅读白灵》,台湾秀葳出版公司,2012年06月(72)汉语特征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报【报纸日期】2012-11-26 (73)语言艺术学科构建的历史观照——《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述评 方环海; 张洁琳; 林馨 国际汉语学报 2013-01-31   (74) 西方汉学中汉语词类研究的特征意识,《东亚汉学研究》(日本),2013年09月   (75) 认知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海外华文教育》,2013年06月 (76) The Nature,Distribution and Relevant Questions on Null Subject in Chinese,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3年06月 (77) 中国语言艺术学科的历史观照,《国际汉语学报》,2013年01月 (78) 17-18世纪西方汉学中的汉语词类观,《东亚人文学》(韩国),2013年01月

国际汉语学报电子版官网在线查询

网络环境下的汉语学习策略研究,《汉语教学学刊》第5辑,李晓琪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意义与形式、流利与准确——关于任务型教学法的两个问题,《海外华文教育》2008年第1期国外汉语师资远程培训网络资源建设,《汉语教学学刊》第3辑,李晓琪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基于网络的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制作与应用,《对美汉语教学论集》,程爱民等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基于资源策略的网络学习模式,《海外华文教育》2007年第2期。基于WEB的对外汉语教材编著系统:理论依据与设计开发,《外语电化教学》2006年第6期。 国外汉语师资培训网上测试系统设计(第一作者), 《海外华文教育》2006年第4期。汉语教材编写研究,《中国语言学年鉴》(1999-2003)上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言学年鉴》编委会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10月出版。 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师培训与教学考察报告(第二作者),《海外华文教育》2006年第1期。 “乘风汉语”的中国文化教学研究,《<乘风汉语>教学设计与研究》,刘颂浩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7月出版。美国常用汉语教材分析,《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三辑,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12 以网络为媒介的对外中国文化教学研究,《文艺报》(理论建设版),2005年6月2日第59期第7版。网络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交互”,《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张普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文学语言的语料库研究方法,《文艺报》(理论与争鸣版),2004年3月25日第33期第2版。基于WEB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料库建设及在线检索程序开发,《海外华文教育》2003年第3期。 因特网第二语言学习课件的设计原则与制作方法刍议,《对外汉语论丛》第二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祝颂”言语行为的汉英对比,《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计算机自适应测试及其在因特网第二语言测试中的应用,《海外华文教育》2001年第3期。基于因特网的华文现代远程教学实践,《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增刊(教学论文专辑)。 略论东南亚华裔学生华语学习词典的编纂,《辞书研究》2001年第4期。21《华语学习词典》简介,《海外华文教育》2000年第2期。22 略论华文现代远程教学网站的建设,《海外华文教育》2000年第1期。 语料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23《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24 因特网与远程教育概观,《海外华文教育》1998年第1期。2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2期。26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华语教育个案调查与分析,《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2期。 《英汉对比研究》的特色,《现代外语》1995年第2期。27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词语汉译英的原则与方法,《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28汉英时间观念差异及其在词语中的反映,《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第一集,第67—71页,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编,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29功能和形式的关系及其处理原则——编写对外汉语功能教材的几点体会,《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30英美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负迁移,《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3期。31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功能——形式关系及其处理原则,《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2期。32用复合词表示的明喻,《大学英语》1987年第4期。 小议多余否定,《大学英语》1987年第2期。33论汉语教材开发的技术支撑,国际汉语学报,2010年11月。

2000年创办《海外华文教育》学术刊物,为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依据,2010创办了学术杂志《国际汉语学报》。2011年《海外华文教育》全面改版,改版后的刊物版面大,容量大,更加适应汉语教学的发展,该刊现由海外教育学院与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联合主办,主编:郑通涛;执行编委:方环海。编印《国际汉语学报》(已出两卷)与《海外华文教育动态》(已出124期)等学术性刊物,共达1000多万字,深化与补充了教学内容。历年的建设与开拓,使学院的对外教学成为开不败的花朵。中文远程教学,催促海外华文作家、文化新人辈出。对外汉语教学,经过培训的外国留学生,在参加全国每年举行的汉语水平考试(HSK)中合格率都达95%以上。

国际汉语学报电子版官网在线阅读

论汉语词汇的多元系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词价研究与汉语词汇知识的深度习得(与苏向丽合作)语言文字应用 2011年第2期从方言和地域文化看海峡两岸的文缘(与林天送合作)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学导入 国际汉语学报 2011年3月华语的研究和华语的教学 海外华文教育 2011年第1期从英汉词汇对比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于海阔合作)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谈规范意识——兼评两部规范性辞书 辞书研究 2011年第3期量词“片”的语法化(与孟繁杰合作) 语言研究 2011年第3期论混合型方言——兼谈湘粤桂土语群的性质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05期论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2年第5期繁简字并非两岸语文鸿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09-10关于方言基本词汇的比较和方言语法的比较 汉语学报 2012年第3期论对外汉语的阅读教学 国际汉语学报 2012年第1期闽语的“卜”和“挃”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黄典诚先生对音韵学的重要贡献 古汉语研究 2012年第4期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教材几个问题的探析(与于海阔合作) 民族教育研究 2012年第6期海外汉语方言研究的新视野——读《全球华语词典》辞书研究 2013年第1期 辞和辞的研究 李如龙 国际汉语学报 2013年第1期 论语言接触的类型、方式和过程 青海民族研究 2013年第4期 关于宾语前置 汉语学报 2013第4期 社会语言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国际汉语学报 2013年第1期 汉语特征研究论纲 语言科学 2013年第5期 略论官话方言的词汇特征———官话方言词汇论著读书札记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2期   衡山方言的轻重音及与其有关的变调 (与刘娟合作)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4年第3期 论方言特征词的特征——以闽方言为例 方言 2014年第2期 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 光明日报 2014-12-08 略论汉语的字辞构造特征 李如龙 国际汉语学报 2014年第2期 新界客家话百年接触演变的启发 李如龙 龙岩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 从语音特征出发设计语音教学 李如龙; 陈瑶 学术研究 2015年第3期 汉字的发展脉络和现实走向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

2000年创办《海外华文教育》学术刊物,为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依据,2010创办了学术杂志《国际汉语学报》。2011年《海外华文教育》全面改版,改版后的刊物版面大,容量大,更加适应汉语教学的发展,该刊现由海外教育学院与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联合主办,主编:郑通涛;执行编委:方环海。编印《国际汉语学报》(已出两卷)与《海外华文教育动态》(已出124期)等学术性刊物,共达1000多万字,深化与补充了教学内容。历年的建设与开拓,使学院的对外教学成为开不败的花朵。中文远程教学,催促海外华文作家、文化新人辈出。对外汉语教学,经过培训的外国留学生,在参加全国每年举行的汉语水平考试(HSK)中合格率都达95%以上。

  • 索引序列
  • 国际汉语学报电子版官网在线看
  • 国际汉语学报电子版官网在线
  • 国际汉语学报电子版在线阅读官网
  • 国际汉语学报电子版官网在线查询
  • 国际汉语学报电子版官网在线阅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