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投稿查询时间多长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投稿查询时间多长

发布时间: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投稿查询时间多长

刊名: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主办: 浙江外国语学院周期: 双月出版地:浙江省杭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1-6574CN: 33-1376/Z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曾用刊名:浙江教育学院学报创刊时间:1983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投稿邮箱:

35mm杜比环绕立体声故事片《妈妈》(副录音 2005年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 获2006年度以色列特拉维夫国际学生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2006年度韩国国际学生电影节苹果电脑奖;第三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大学生电影节一等奖)故事片《太阳》(录音师 2005年出品 2006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影像艺术展展映)故事片《沸点》(录音师 2006年出品 2007年5月入围第四届独立影像年度展;2007年6月获得“影想·放映”中国独立电影优秀作品奖;2007年6月获山西省第十五届电视艺术评奖文学专题类三等奖;于2007年7月入选挪威奥斯陆电影节)数字电影《夏至》(录音师 2006年出品 2007年9月获国际独立电影人电影节特别故事片奖;入围悉尼国际电影节、布里斯班国际电影节、31届圣保罗国际电影节、第二届中国独立电影论坛、柏林热门电影节、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被美国UCSD收藏)电视剧《女检察官手记》(录音师、作曲 2007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品 2009年6月获山西省第十七届电视艺术评奖文学专题类一等奖)电视剧《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音乐编辑 2007年广东风之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州市打击走私办公室联合出品)数字电影《101朵玫瑰》(录音师、作曲 2009年北京怡力平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 电审数字[2009]第205号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数字院线发行;(2009)影字701号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09年第三批推荐影片片目)电视栏目《陕北民歌》(录音师 2009年9月山西卫视播出 文化部民歌展演项目)数字电影《暗夜》(录音师 2010年)数字电影《黑色塑料袋》(作曲2011年)(以上作品并非全部作品)1、浅析艺术传播视野观照下的晋商文化——从话剧《立秋》内外看晋商文化传播中国校外教育,2009,(07) ;2、“高雅艺术进校园”之我见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05);3、影视同期录音中传声器的设置和景别的关系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6);4、浅析分镜头剧本在影视声音创作与制作中的作用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5、电影与小提琴契合共鸣黄河之声 2009,(24);6、跟着走跟党走——电影《我的长征》声音艺术创作分析电影评介 2010,(24);7、文学艺术小百科山西教育出版社(参编)。科研: 1、影视同期录音传声器的设置和景别的关系;2、高职高专院校非录音专业录音类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3、不同景别下影视同期录音传声器设置的模型构建4、省级精品课《影视作品分析》;5、国家级精品课《电视栏目策划》。

面对新的趋势,适应新的需要,吕梁教育学院调整办学结构、优化办学模式。提升办学层次、强化办学特色,逐步形成了集普通高等师范教育、成人高等师范教育和远程网络教育、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及职后培训为一体的完整的教育体系。现有各类在校在册学生2200余名,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师范类专科生717名。学院地处吕梁市中心,交通便捷,环境优越。全院有教职工150人,副厅级干部2名,副处级干部6名,科级干部18名。专职教师98人,正、副教授52人,讲师31人;现设数学、物理、外语、中文、政史五个教学系和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函授处、体卫处、院务处、团委、工会、人事处十六个处室系及附属育英中学。建有计算机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语音实验室等教学配套设施和设备;《吕梁教育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对外进行学术和科研交流的重要窗口;内涵丰富,别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吕梁教育学院创设了特有的人文环境和育人氛围。根据山西省教育厅和吕梁市政府关于吕梁市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和规划意向,吕梁教育学院将与吕梁高专合并组建本科大学——吕梁学院。面对新的机遇和发展前景,吕梁教育学院将继续秉承“博学厚德,励志树人”的校训精神和办学理念,进一步发挥优势、不断创新,在吕梁教育发展史上写下更加光辉的一页。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投稿查询时间

面对新的趋势,适应新的需要,吕梁教育学院调整办学结构、优化办学模式。提升办学层次、强化办学特色,逐步形成了集普通高等师范教育、成人高等师范教育和远程网络教育、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及职后培训为一体的完整的教育体系。现有各类在校在册学生2200余名,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师范类专科生717名。学院地处吕梁市中心,交通便捷,环境优越。全院有教职工150人,副厅级干部2名,副处级干部6名,科级干部18名。专职教师98人,正、副教授52人,讲师31人;现设数学、物理、外语、中文、政史五个教学系和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函授处、体卫处、院务处、团委、工会、人事处十六个处室系及附属育英中学。建有计算机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语音实验室等教学配套设施和设备;《吕梁教育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对外进行学术和科研交流的重要窗口;内涵丰富,别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吕梁教育学院创设了特有的人文环境和育人氛围。根据山西省教育厅和吕梁市政府关于吕梁市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和规划意向,吕梁教育学院将与吕梁高专合并组建本科大学——吕梁学院。面对新的机遇和发展前景,吕梁教育学院将继续秉承“博学厚德,励志树人”的校训精神和办学理念,进一步发挥优势、不断创新,在吕梁教育发展史上写下更加光辉的一页。

中日近代化改革之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摘要: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起步相同,但结果迥异,其中原因很多。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是主要因素,领导人的因素一是不容忽视的,外部的列强对两国近代化进程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近二十年 中日 近代化 比较 19世纪60年代起,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改革的进程。这不是偶然的,两国都是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而走上改革道路的。然而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强大,中国屡次改革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反而加剧了列强的瓜分脚步。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大化改新中的全盘中化,明治维新中的全盘引进西方文化,将西方先进技术引进国内产业,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与国内天皇制相结合而成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君主立宪制,使日本统一于以天皇为中心的统治阶级之下。 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是文化大革命后才广泛展开的,在近代中外关系研究中是取得成果最多的一块,近二十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方面进行了大量论述。主要的论著有依田憙家著《近代日本与中国 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近代日本的历史问题》等史学专著。论述的主要论文主要有,高旺著《晚清宪政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发展中的影响因素分析》、田毅鹏著《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一百年》、董以山著《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刘越英著《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等。 一、改革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在改革前,中日两国都面临着国内人民起义不断和外部列强侵略加剧。因此,两国近代化道路上都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但由于两国的传统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不同而又有所差异,并对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近代前,对两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传统的政治制度。改革前,中日两国都是封建专制的国家。日本的传统体制属于封建世袭领主制。在幕藩体制下,日本是一个松散的有多个藩地组成的国家,藩主有很大的自治权,可以说是地方自治;但是这些藩地有很强的天皇中心观念,这使得明治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相对简单得建立起来。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属于集权官僚型的政体,权利集中于皇帝一人,官僚机构庞大,民间难以形成类似明治维新中的各种社会势力,政权的社会基础难以扩大,改革的道路必将曲折。日本政府统治阶层面临人民斗争不断。30年代大规模的农民暴动此起彼伏,加上藩主的自治权大,促成了后来的强藩改革,这些小规模的改革也为明治维新培养了一批有实践经验的领导者。 幕藩体制下等级森严,被统治阶级受着本国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的双重压迫,日本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高涨,成为明治维新成功的最根本动力。这一系列的反抗,使本身已经危机重重的统治秩序更加不稳定。 中日两国都是“后发型”现代化,但日本“后发”的同时又是“外生”的,有学者认为日本实现较彻底改革的关键是立志推进现代化的领导人掌握了国家实际的政治权力,能将传统政治领导转化为具有现代化倾向的政治领导,并维持领导集团内部的高度团结。[高旺:《晚清宪政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发展中的影响因素分析》求索,5] 日本在幕府时代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并无实权,幕府末期,掌握实权的幕府统治者又不得人心,在对内对外的政策上引起了国内人民的不满,出现了统治危机。这使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得以发动并成功。无实权的天皇和下层资产阶级可以联合以夺取实权,下层的资产者可以利用天皇的名义去反对幕府统治者,这些条件在中国是没有的。[董以山:《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山东大学学报,1〕在“尊王”的口号下,各阶层很自然得都拥戴天皇,使天皇在实际上取得了统治权。 中国的清末宪政只是一场统治阶层的自救运动,其目标不是改变落后面貌,而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清政府发布的政令都流于书面,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戊戌变法虽然有涉及政体方面,但光绪皇帝没有实权,他颁布的诏书对各地官员没有约束力,得不到实行;维新派没有注意到发动群众,改革仅局限于部分知识分子阶层,没有像明治维新那样强大的基础力量,康梁等人提出的改革措施很少涉及农民阶级的切身利益。 日本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较早,试图组织商品生产或商品流通的现象,主要只是在江户时代的初期才能见到,到了幕府末年,无论是幕府还是诸藩,都承认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现实。中国传统的经济观主要以刘锡鸿为中心,他提出“农务久安”的观点,反对发展工商业,其主要观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强化对农民的封建剥削,为防止封建社会瓦解而极力反对采用新的交通手段去促进商品流通,阻止工商业的发展。 日本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以次为背景商业资本也获得长足发展,并为求得利润的扩大而重视海外贸易,到了幕府末年出现了贸易振兴论和商品立国论等思想。随着传统的经济观逐步崩溃,中国的传统经济观在经历了林则徐、魏源等人之后也有所动摇,但是始终不能像日本那样彻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封建的自然经济观仍然占统治地位。[依田憙家:《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1月)第233、240-241、252页〕 中国戊戌变法时期与幕府末年经济水平相当,当时中国已经拥有一些正规的资本主义企业,而幕府时期的“日本资本主义还处于它的前身阶段--商业高利贷资产阶级的阶段”,然而这个阶级却“成了维新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吴嘉延:《戊戌与明治时期的中日维新运动之比较》世界历史,4]中国农村自然经济接替过程缓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强大的抵制力量,日本幕府的商品资本却冲破樊篱,侵占了生产领域。不像中国的商业资本停留在奢侈性消费,日本商业资本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大生产,促使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中国商业分散,且规模小,多与农业生产和家庭副业结合起来,成为资本主义资金积累的障碍。 中国洋务运动在国家出资兴办近代企业后,实行垄断经营,排斥商人投资新式企业,而明治维新时期,政府不但引进技术,而且鼓励和支持私人资本的经营。 二、传统和改革派的态度 从传统文化及改革派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来看,中日两国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由于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历史,统治者素以天朝上国自居,视外国为“夷”,加上长期的出超,使统治者一直以为中国无所不有,甚至资方的富裕也以来于中国。观念上的自大,一直束缚着统治阶层,改变现存的体制是难上加难。郭沫若曾指出:“中国固有文化的负担太重了,资本主义以前的文化,年代太久,至少有3000年,所以对过去的文化怀着一种崇敬,对新的文化发生抵触,往往视欧美文化为夷狄之邦。在资本主义以前的中国文化诚然是光辉的,但就因为太有光辉,在变革时期便不免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日本虽然有它的固有文化,有外国传来的文化,但细的说来,日本的负担没有中国那样重,所以便走得快些。” 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日本曾有过三次学习外来文化的高潮:一次是古代有选择地吸收我国古代文化、技术和政治制度,却没有完全“汉化”;一次是近代向西方学习,从中吸收和引进了近代文化思想与科技,但并没有完全“西化”;一次是二战后全面引进和吸收以美国文化思想和科技、制度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文化和科技,但仍然未“美化”。[袁艳、胡汉昌:《中日近代化之制度模仿比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vol57〕过去,日本一直都是以中国为师的,同时也从朝鲜、印度学到不少东西,幕府时期虽然实行锁国政策,但仍从荷兰等国学到一些新知识,并形成了要求革新的“兰学”派,兰学家们主张学习西方制度的理论成了明治维新的舆论准备。[刘越英:《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1] 1840年鸦片战争中,中国为英国所败,1853年,美国佩理舰队打开了日本大门,日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直被日本人作为楷模的中国居然被西洋的船坚炮利所破,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先进文化伴随这殖民主义在古老的中国面前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廖丹青《试论近代中日两国向西方学习的差异》]自此,日本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技术迅速被幕府和诸藩所引进。19世纪40年代后,西方的政治制度开始为日本关注,并逐步引进吸收。 两国的文化传统对近代化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西方诸国经历了工业革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时,中日等国东方国家要从封建时代过渡到资本主义时代的唯一途径进是吸收西方文化。因此,对西方文化吸取的方式,吸取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两国的现代化进程。 从中日两国吸收西方文化的历程来看,日本大致经理了“南蛮时期”(1543-1639);“锁国时期”(1639-1720);“兰学时期”(1720-1861);“洋学时期”(1861-年以后)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是日本向西方学习层层推进的进程,其文化一步步西化,国内各阶层都或多或少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从16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西方殖民者陆续来到日本,把西方的武器、消费品、文化传到日本,日本西海岸的一些封建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引进西方的新科技,发展对外贸易,扩大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于是西方问民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侵入日本社会的土壤之中,日本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与西方文明的接触中打开了自己的眼界,热心学习传入日本的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而中国只出现过向西方学习的高潮,而高潮之外的时期出现了文化学习的中断。[田毅鹏:《鸦片战争前后中日世界史地研究比较论》,《社会科学辑刊》1993第3辑]因此,中国学习西方文化不连续而且不系统,受到影响的阶层也基本上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统治者由于传统的文化观,对西方较为“漠视”,而下层人民往往对统治者有盲从的习惯,对后来的历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阻碍。在吸收西洋文化的形态上,日本是“全面摄取型”,中国则是属于“部分摄取型”,日本的“和魂洋才”与中国的“中体西用”,在坚持传统、学习西方上是相同的。但“和魂”强调的是精神上的“民族性”,而“中体”所体现的是封建制度,这也就限制了两国所能学习的内容。同样的形式大却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田毅鹏:《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一百年》世界历史,3] 三、改革中的比较 在19世纪后办期,中日两国都大力推进了工业化政策。但其结果是,日本在90年代确立了资本主义,20世纪初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而中国在同一时期却未能建立资本主义,进而在欧美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发展面前,增强了其半殖民地的程度。[依田憙家:《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 19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近代化文明中的制度、精神越来越成为日本人关注的对象。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政策、人文社会学说的倾向也日益增强。到了明治变革时期,日本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现出从物质、制度、精神各阶层全面吸收西方。在政治方面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内阁制,由在国会里获得多数票的政党组成内阁;经济上建立西方现代化的银行制度,引进西方的工厂和企业制度;军事上,政府聘请德国陆军教官来教导日本军队,军队从原来的属于割地贵族变成属于国家;教育方面推行了西方的义务教育制度。[袁艳、胡汉昌:《中日近代之制度模仿比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vol57] 从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宪政等改革也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对封建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上起了一顶的积极作用。然而最终都归于失败。 (一)政治方面 明治维新时期政治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制定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制定宪法的核心人物依藤博文在1888年(明治二十一年)的枢密院会议上说:“创立宪法的精神,第一是限制君权,第二是保护臣民的权利。”明治宪法规定大臣的任免权、对外缔约权、宣战、媾和、议会的开闭幕和解散权归天皇,但同时又规定天皇的权限要由国务大臣辅佐实施;规定统帅权归天皇,但“军人敕谕”中说:“朕统帅兵马大权,但其司掌委之臣下。”由此可见,明治宪法中相当强调“限君权”。在这样的明知体制下,操纵这一体制的元老们借助于天皇的权威逐步形成了后来的军部独裁。[依田憙家:《近代日本的历史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1868年3月,新成立的天皇政府发表了《五条御誓文》,阐明了新政府的基本方针,表明了“天皇亲政”和“广兴议会,万机决于公论”的大政方针。[王金林:《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太政官制和内阁制的确立》世界史,5]同年闰4月又公布了《政体书》,整顿和充实了政府组织,确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此后又通过建立常备军和警察制度进行了军事改革和警察治安制度的改革。通过“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完成了建立现代资产阶级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任务。同时明治政府通过颁布“征兵令”和实行“佚禄处分”等措施把旧有的饿剥削转变成新型资产阶级和新式地主。1885年起,政府又实行了内阁制,第二年开始设国会,从而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的国家制度,完成了政治制度领域的改革。[董以山:《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1] 与明治维新相比,同样是由一个皇帝领导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问题的戊戌变法却走向失败。在政治方面,中国维新派提出了开言路、兴民权、裁撤臃肿机构,以及在百日维新之前作为运动先声所提出的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等等,所涉及的都显然不是社会生活的个别问题或枝节问题,而是重大政治问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知识分子精英们,簇拥着光绪皇帝在政坛上兴云布雨,以期达到运动的目的,而日本则是得到武士支持的长州、萨摩二藩以及一些有识之士,把天皇推到历史前沿,以实现自身的抱负。[孙光礼:《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研究》,世界史,5] 两国在同样走过了围绕皇帝、发布政令之后,由“同途”走上了“殊归”。 (二)经济方面 经济改革是政治改革及其它一系列改革的基础。经济状况与社会稳定有着直接联系,中日两国在近代化改革中都涉及到了经济,但是由于两国改革的目的不同,引起的社会反响和结果也不相同。 明治维新是一场大规模流血的暴力革命,而不是和平改良;通过战争,扫除了腐朽势力,日本才得以全新的面貌励精图治,奋发求强。对比之下,中国的洋务运动是通过太平天国战争,改组了清统治集团后,进行的经济方面慢步调整的改革。[罗肇前:《中日两国近代化殊途原因》,史学月刊6] 明治政府在经济方面首先改革了土地制度。1870年明治政府提出了田租改革方案,接解除了幕府规定的土地永世不得买卖的禁令,推行了新的有利于政府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货币地租制度。在工商业方面,明治政府成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直接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措施,成立了国家银行,创办了国营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使日本的工商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董以山:《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1] 洋务派首先创办的是军事工业,而不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之后创办的民用工业其目的也不是单纯为了“求富”,而是为军事工业服务的。因此,得不到广大人民的赞同。洋务派的改革几乎没有涉及到工商业,也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创办的企业多为官办或官督商办,实际经营权都在官府手里,且生产不计成本利益,导致官员腐败贪污成风,最终洋务派的改革消沉下去。 (三)军事方面 近代化改革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建立新式的军队,掌握了武装才是巩固政权的最有力手段。甲午战争是中日近代化改革以来第一次大规模交锋,两国军备不相上下,但是由于 中国军制建设不如日本完善,致使官兵素质、指挥系统、舰队作战能力逊于日本,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这不得不对中日两国军事制度及其形成作分析比较。 明治政府成立之后,在军制上作了重大调整。军政制度方面,将海域划分为若干海军区,并颁布条例规定了镇守府指责,完善了海军组织体制;舰队编制方面根据作战能力和任务来划分,以最大限度发挥海军作战能力。中国洋务运动中虽然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力量,但力量过于分散,各省督抚的抗命使海军衙门形同虚设。[姚锦祥:《十九世纪中晚期中日两国近代海军军制之比较》,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 武器装备上,日本政府比较注重实战,从炮火和速度上着眼编制,在训练中制定了《军人敕谕》,规定了必须遵守“忠节”、“礼仪”、“勇武”、“信义”和“质朴”五德,要求士兵一切行动唯天皇是从。并且,日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兵役制度,给了志愿兵种种照顾,既保证了充足的兵源,又提高了海军士兵的素质。相对来说,清政府海军装备在实力上很强,但只知装配不知活用,再加上恤奉制度不完善,训练上军纪废弛,导致舰队实力上的下降。 两国海军建设内容大致相同,但成效迥异,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已经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层要求改革建立新式军队,而中国的洋务运动之所以建立海军完全是依赖封建皇帝的“恩准”,其次,两国建立海军的目的不同,同时也导致了建设纲领的不同。日本建立海军完全是为了求强,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扩张;洋务派形式海军的建立则是为了维护旧式政权的统治,因此在更新完善上不能同日本相比。黄海海战后镇远舰枪炮官曹嘉祥、守备饶鸣衢总结道:“既设海军,必全按西法,庶足以御外侮,西人创立海军多年,其中利弊,著书立说,无微不至。我国海军章程与泰西不同,缘为我国朝制所限,所以难而尽仿,所以难而操胜算也。”[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甲午中日战争》下册,第400页] (四)教育方面 19世纪60年代,两国在内外交困中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契机启动了近代化教育的巨轮。日本在明治时期的40多年里不断更新教育制度,并由此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教育系统;而中国虽然前有洋务运动后有戊戌变法先后对教育进行改革,但始终没能彻底改变封建的教育制度。 在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之后,政府把教育作为文明开化政策的重心,并派考察团到欧美各国学习考察,有力得推动了改革。1871年废藩置县刚结束,明知政府立即设立了文省声,统辖全国的教育事业,第二年又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正式开始改革。1879年又以《教育令》取代《学制》,1880年的《改正教育令》又对《教育令》作了修改。为了维护新建立的近代天皇制,1890年以天皇的名义颁布《教育敕语》。除此之外为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政府在资金投入上也不遗余力,在经费的筹集和投入上采取了强制性和保护性的措施,教育经费的来源有了充分的保障;不但中央拨款,民间的赞助也成为学校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何桂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教育改革比较研究》,哈尔滨学院学报,6] 而在中国,洋务派虽然也很重视教育改革,设立了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技术学堂等30多所学校,但是始终没有统一的学制来对教育进行管理,并且,改革是在西太后的“授权”的情况下进行的不可能初级封建专制及其相关联的封建教育制度,改革流于形式,新式学堂没有得到发展。 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虽然一次又一次得上书要求进行教育改革,但他们他出的教育措施只局限于知识分子,没有涉及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政府对教育改革也不够重视,兴办的新式学堂大多夭折。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为了改变日本的落后状态,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发展资本主义,明治政府采取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吸收方式,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推行了西方的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与此相比,中国则是伴随着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片面、孤立地吸收,在不同时期所吸收的西方文化是割裂的,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加上受到当时种种政治力量的牵制和阻碍,致使中国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政治体制和落后状态。 四、人物及思想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突出,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上所出现的人物或类似落迥异,存在着解很大的可比性。 中日两国改革中的领导阶层具有很多不同点,这也是两国改革朝着不同方向发展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有无统一并且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明治维新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进行的;中国的洋务运动却始终缺乏有力的规划和领导,戊戌变法的领导者是被几个知识分子 拥护的没有经验没有实权的皇帝。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功地实现了领导核心的转换,将政治权力集中于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具有改革开放的下级武士的手中。[高旺:《晚清宪政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发展中的影响因素分析》,求索,5]他们相信即使现代化以为着丧失他们的特权也是值得向往的。因此,国家政权掌握在下层武士手中,对改革是相当有利的。明治维新是一种国家的行为,自始至终贯穿着国家政权的权威。[何明良:《浅论中国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差异性》,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2]洋务运动时期虽然名义上有清政府的各项政令及总理衙门的管理,但实际上只是李鸿章等人在地方上的各自为政,兴办“洋务”,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力量分散,难以对清政府的统治构成威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戊戌变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了大量的宣传,使维新思潮传播开来,但由于反动势力强大,光绪皇帝及康梁等人对于慈禧太后为首的的顽固势力所发动的政变无能为力。 清末宪政改革中,政治领导集团并没有彻底现代化的决心和勇气,在改革上就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在内忧外患必须改革,另一方面又必须巩固原有的体制,以至于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其次,领导人本身的能力和经验也有很大的差异。 明治维新领导人同藩主有较密切的联系,对藩内政治改革也有较多的发言权,同时又比较了解下层武士的动向;在参与藩镇改革中比较巩固得掌握了藩内实权,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的政治谋略和行政才干是戊戌变法领导人所不能比的,他们善于利用形势,维新前,矛头直指幕府,争取和利用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平民乃至农民的武装。维新成功后,对封建贵族采取赎买政策,显著减少了封建阶级的反抗激烈程度,保证了实施改革所必须的政治安定局面。对西方有进一步的了解,从1871年到1873年,明知政府曾派改革派大臣木户孝允等人组成考察团到欧美各国考察。[方雪利:《近代日本和中国社会变革一成一败原因浅析》,吕梁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 相对来说,戊戌变法人物则缺少谋略。他们不注意团结社会各种势力,以减轻维新的阻力。在维新运动初期,对实力最强的李鸿章派系加以排斥。在处理翁同合问题上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至于同民众运动的联系就更谈不上了。中国维新派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对封建势力的反动性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心里准备,在顽固势力发动的无须政变时,大多没有勇气面对而到处寻求庇护。在策略上,没有条理,维新短短的103天中,上书无数,,内部分轻重缓急,并且几乎没有一条能够扎实贯彻下去的。[刘越英:《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1]作为书斋型的改革派,康梁等人没有到国外做系统考察的经历,完全凭自己的主观发动维新,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如李鸿章、张之洞等,本身就是封建官僚,虽然学习西方,但引进的只有技术,不可能初级封建统治,各派系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又不断斗争,削弱了改革的力量,最终免不了失败。 再次,领导人人的对比。 佐久间象山和魏源。两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所持观点也有所不同,佐久间象山认识到了研究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形成了与传统儒学相抵触的思想;而魏源始终认为“师夷长技”,信奉“器变道不变”,没有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精神和理性思想。 吉田阴松和康有为。他们都是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者和改革者。吉田久经政治风浪的考验,富于大无畏的精神,他以他的声明实践了“由当杀身成仁”的誓言,并影响他的学生继续战斗。中国的维新派也富于献身精神,但一旦事到临头,惟有“大众痛哭不成声”,戊戌政变后,康有为到处寻求庇护以保其身,无一人挺身而出收拾残局。[吴嘉延:《戊戌与明治时期中日维新运动之比较》,世界历史,4] 明治天皇与慈禧太后。明治天皇学习新知识,对当时社会形势有相当的了解,具有改革精神,大力推行明治维新运动,终于实现了日本的近代化。而慈禧太后却相形见绌,作为封建旧势力的代表,所希望的只是如何巩固自己的势力,维护封建专制,因循守旧,排斥西方近代思想,根本不可能推动中国近代化顺利实现。[姜铎:《慈禧与洋务运动》,历史研究,4] 福泽谕吉和梁启超。他们分别是中日两国近代化思想的启蒙,并对本国的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投稿查询时间表

2002 年 稼轩词与屈骚:辛词探源之一/李松扬//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55-58 英雄失路的悲歌:论稼轩的英雄主义和稼轩词的个人主体意识/杨新民//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1-7 试论苏辛的“以词还词”/叶帮义//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81-84 “摧刚为柔”与“健笔柔情” :稼轩词、白石词异同论/李冬红//江淮论坛,104-109 忍把豪气化归思:辛弃疾归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张廷杰(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大学学 报:人文社科版,24(2)15-19 刚柔相济诉衷情:稼轩词《水龙吟》、《摸鱼儿》之比较/张书萍//淮南师范学院学 报,2002,79-80 词人本色是将军:读辛弃疾《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李俊//集宁师专学 报 ,27-29 浅论辛词之“豪”/李颖//继续教育研究,104-106 辛派词人词学思想初探/陈鑫;刘尊明//阴山学刊:社科版,5-9 辛弃疾赋词说财富/向洋//党风通讯,2 壮士报国恨无门,徒留泪痕满襟裳--辛弃疾悲剧人生轨迹探幽/刘畅//焦作工学院学报: 社 科版,3 辛词接受史导论/程继红//上饶师范学院学报,47-51 辛弃疾诗词创作的不同心态及表现/曾子炳//上饶师范学院学报,52-55 辛弃疾师承序考/程继红//南昌大学学报: 社科版,96-100 论清代三大词派对辛词的接受与评价/程继红//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78-82 论晚清陈廷焯的辛词批评/程继红//江西社会科学,88-90 辛弃疾《摸鱼儿》词“君莫舞”新解/邓新跃//中国韵文学刊,86-88 试论辛弃疾婉约词的贡献/覃问秋//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2-24 辛词以文为词的语篇分析:[辛弃疾]/易匠翘//社会科学战线,270-272 2001 年 稼轩归隐心迹新论/李青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83-86 辛弃疾与博山寺/苏家琪//贵州文史丛刊(贵州),80 辛弃疾词的艺术技巧/张景艳,鞠振永//语文学刊(呼和浩特),20-21 稼轩词暗示手法的运用及其美学效应/熊黎明//楚雄师专学报,24-27 稼轩词中“见底道”的结构和意义献疑/袁毓林//语文研究(太原),1-4 稼轩词用典艺术赏析/朱玉//淮南师范学院学报,115-117 稼轩词俗语语词辨析/辛更儒//中国典籍与文化(京),62-71 美的“替代物”和乐的“消愁物”:试析辛弃疾农村词的局限性/叶志衡//湖州师范学院学 报,6-10 辛弃疾、姜夔咏花词比较/滕春红//唐都学刊(西安),90-93 夏夜的图景,丰收的欢乐:辛弃疾《西江月》赏析/郭杰//古典文学知识(南京), 34-36 情绪 外物 幻境:辛弃疾《祝英台近 晚春》赏析/梅子满//名作欣赏(太 原),105-106 深广的内涵与炽烈的情感--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区别/杨小青//重庆工学院学 报15 (1)99-101 “莫望中州叹黍离” :辛弃疾词的“故土情结”/朱丽霞//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6 略论稼轩谐谑词/范学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66-69 “别夜”新释:[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刘德禄;俞继红//高等函授学报: 哲社版,13-14 够了吗?不够看这个—— 绝对够了。

面对新的趋势,适应新的需要,吕梁教育学院调整办学结构、优化办学模式。提升办学层次、强化办学特色,逐步形成了集普通高等师范教育、成人高等师范教育和远程网络教育、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及职后培训为一体的完整的教育体系。现有各类在校在册学生2200余名,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师范类专科生717名。学院地处吕梁市中心,交通便捷,环境优越。全院有教职工150人,副厅级干部2名,副处级干部6名,科级干部18名。专职教师98人,正、副教授52人,讲师31人;现设数学、物理、外语、中文、政史五个教学系和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函授处、体卫处、院务处、团委、工会、人事处十六个处室系及附属育英中学。建有计算机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语音实验室等教学配套设施和设备;《吕梁教育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对外进行学术和科研交流的重要窗口;内涵丰富,别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吕梁教育学院创设了特有的人文环境和育人氛围。根据山西省教育厅和吕梁市政府关于吕梁市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和规划意向,吕梁教育学院将与吕梁高专合并组建本科大学——吕梁学院。面对新的机遇和发展前景,吕梁教育学院将继续秉承“博学厚德,励志树人”的校训精神和办学理念,进一步发挥优势、不断创新,在吕梁教育发展史上写下更加光辉的一页。

中文名: 马丽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山西阳泉  出生日期: 1966年03月15日  职业: 影视演员  毕业院校: 中央戏剧学院  代表作品: 《武则天》、《突出重围》、《书剑恩仇录》等等  体重: 60公斤  身高: 170cm  星座: 双鱼座  工作单位: 中国国家话剧院  目录  影视演员马丽电视作品  电影作品  女画家马丽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浙江教育学院副教授  舞蹈家马丽  北京邮电大学高级工程师  广东医学院教师  青年古筝演奏家  南广学院阿拉伯语副教授  广州大学社科部副主任  市场营销领域实战派讲师  影视演员/话剧演员 马丽  红楼梦中人选手  秦腔花旦马丽  榆林学院艺术系教师影视演员马丽 电视作品  电影作品  女画家马丽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浙江教育学院副教授  舞蹈家马丽  北京邮电大学高级工程师  广东医学院教师  青年古筝演奏家  南广学院阿拉伯语副教授广州大学社科部副主任市场营销领域实战派讲师影视演员/话剧演员 马丽红楼梦中人选手秦腔花旦马丽榆林学院艺术系教师展开 编辑本段影视演员马丽  姓名:马丽 籍贯:北京 出生地:山西阳泉固庄煤矿 身高:170cm 体重:60公斤 出生:1966年03月15日 星座:双鱼座 毕业院校:中央戏剧学院 所属公司:中国国家话剧院  电视作品  《男人没烦恼》——上官云秀 1993年《爱到尽头》——韩颖 1993年《趟过男人河的女人》——大妮儿 1993年《武则天》——高阳公主 1994年《书剑恩仇录》(黄海冰版)——骆冰 1996年《我家的故事》——工友 1996年《影后胡蝶》——胡蝶 1996年《其实男人最辛苦》——艳丽 1997年《黄河人》——梅芯 演员马丽(9张) 《豁口》——乔月 《欲望女人》——钱小茹 《一马走江湖》——普金秋 《岁月长长路长长》——马经理 《姊妹行》——冯克娜 《御花子》——老伴娘 《三喜临门》——陶妻 《情洒云之南》——姚凤英 1999年《红旗漫卷西风》——叶成妻 1999年《突出重围》——方怡 2001年《欲罢不能》——郑广琴 2001年《威胁》——李翠瑛 2002年《我这一辈子》——二太太 2002年《情有千千劫》——曾慧娟 2002年《祥符春秋》——邢巧梅 2003年《追捕》—— 《英雄有泪》——万陵菲 《浴血男儿》——李岚 《好事多磨》——许萍 《斩立决》——弘菱 《内幕》——鲍雨桐 2004年《吕梁英雄传》——小算盘 2006年《女人不哭》——潘红棉 2007年《君子好逑》——太后 《爆炸年代》—— 《阳光总在风雨后之天堂鸟》—— 2007年 《秋海棠》——袁宝藩二姨太 《恋爱兵法》——波波  电影作品  《奇案未终止》——林娜 《六盘山》——大姐大 《世纪之战》——田聪 《新甜蜜的事业》——唐盼弟 《限期结婚》——柳晓凤 《缉毒追凶》——刘扬 《浪漫女孩》——李开惠 《皇城草医》——慈禧太后 《父子神探》——于彩莲 话剧作品 《关东大集》——方馨  编辑本段女画家马丽  女,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漫画家协会会员,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2006年作品《宋庆龄》获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教育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共同协办的“纪念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逝世二十五周年中华妇女书画作品展”最高奖----特等奖 受到国家领导人郝建秀同志的接见。 2006年,第十届上海艺术博览会 2005年作品《新来的学生》入选“山东省第三届写生作品展”; 2005年作品《同一个梦想》入选“山东省体育美术作品展览”; 2005年作品《车迷卡尔》入选“山东省首届漫画大展”; 2005年作品《花解语》、《惊蛰》入选“五月的风”青岛市首届现代绘画作品展; 2005年 参加“第九届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 2004年作品《花解语》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展”; 2004年作品《加班时间》、《原色》两幅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山东预选作品展”; 2004年作品《花解语》入选“青岛韩国周中韩书画交流展”; 2002年作品《星星火》获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收藏奖; 2000年作品《星星火》入选“山东省庆祝建党80周年画展”;  编辑本段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女,198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现任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曾在日本、美国留学深造,行医近20年,一直从事风湿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在红斑狼疮、皮肌炎、系统性血管炎、各种关节炎(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牛皮癣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诊治方面有深入研究。兼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审委员。  编辑本段浙江教育学院副教授  马丽:女,1977年7月出生,汉族,浙江嵊州人,博士,副教授。2002年3月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6月复旦大学古籍所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2005年参加工作至今。 学术兼职/入选人才项目: 2008年入选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2008-2010年,进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博士后 主要任教课程:《古代汉语》、《训诂学》 现从事专业及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汉语史方向 主要科研成果: 一论文、著作: 试论未成年人语义场的演变,1/1,《浙江学刊》2004(5),10 说“姊”,1/1,《古籍整理》2004(下),1 汉语称谓研究十年,1/1,《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5年1月25日 《三国志》称谓略说,2/2,《语言研究集刊》第2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从《三国志》亲属称谓看《汉语大词典》编纂之缺失,1/1,《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3),5 “姊”之流变考,1/1,《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3),5 《经律异相》称谓词研究,1/1,《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汉语性别称谓词研究,1/1,《兰州学刊》2007(5),5 试论有关“兄”“弟”“姊”“妹”的语言学问题,1/1,《江南大学学报》2007(3),6 古汉语年龄称谓词研究,1/1,《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10 东汉魏晋南北朝亲属称谓研究,1/1,《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3 二获奖: 课程《古代汉语》获浙江教育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二等奖,1/1,10[1]

我来补充,马丽的资料话剧演员姓名:马丽   籍贯:辽宁省   身高:171cm   体重:48kg马丽 Mary(8张)  出生:06月28日   星座:巨蟹座   民族:满族   出生地:丹东市   个性:开朗、幽默、偶尔忧郁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投稿查询时间是几点

面对新的趋势,适应新的需要,吕梁教育学院调整办学结构、优化办学模式。提升办学层次、强化办学特色,逐步形成了集普通高等师范教育、成人高等师范教育和远程网络教育、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及职后培训为一体的完整的教育体系。现有各类在校在册学生2200余名,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师范类专科生717名。学院地处吕梁市中心,交通便捷,环境优越。全院有教职工150人,副厅级干部2名,副处级干部6名,科级干部18名。专职教师98人,正、副教授52人,讲师31人;现设数学、物理、外语、中文、政史五个教学系和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函授处、体卫处、院务处、团委、工会、人事处十六个处室系及附属育英中学。建有计算机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语音实验室等教学配套设施和设备;《吕梁教育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对外进行学术和科研交流的重要窗口;内涵丰富,别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吕梁教育学院创设了特有的人文环境和育人氛围。根据山西省教育厅和吕梁市政府关于吕梁市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和规划意向,吕梁教育学院将与吕梁高专合并组建本科大学——吕梁学院。面对新的机遇和发展前景,吕梁教育学院将继续秉承“博学厚德,励志树人”的校训精神和办学理念,进一步发挥优势、不断创新,在吕梁教育发展史上写下更加光辉的一页。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投稿查询

35mm杜比环绕立体声故事片《妈妈》(副录音 2005年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 获2006年度以色列特拉维夫国际学生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2006年度韩国国际学生电影节苹果电脑奖;第三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大学生电影节一等奖)故事片《太阳》(录音师 2005年出品 2006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影像艺术展展映)故事片《沸点》(录音师 2006年出品 2007年5月入围第四届独立影像年度展;2007年6月获得“影想·放映”中国独立电影优秀作品奖;2007年6月获山西省第十五届电视艺术评奖文学专题类三等奖;于2007年7月入选挪威奥斯陆电影节)数字电影《夏至》(录音师 2006年出品 2007年9月获国际独立电影人电影节特别故事片奖;入围悉尼国际电影节、布里斯班国际电影节、31届圣保罗国际电影节、第二届中国独立电影论坛、柏林热门电影节、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被美国UCSD收藏)电视剧《女检察官手记》(录音师、作曲 2007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品 2009年6月获山西省第十七届电视艺术评奖文学专题类一等奖)电视剧《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音乐编辑 2007年广东风之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州市打击走私办公室联合出品)数字电影《101朵玫瑰》(录音师、作曲 2009年北京怡力平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 电审数字[2009]第205号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数字院线发行;(2009)影字701号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09年第三批推荐影片片目)电视栏目《陕北民歌》(录音师 2009年9月山西卫视播出 文化部民歌展演项目)数字电影《暗夜》(录音师 2010年)数字电影《黑色塑料袋》(作曲2011年)(以上作品并非全部作品)1、浅析艺术传播视野观照下的晋商文化——从话剧《立秋》内外看晋商文化传播中国校外教育,2009,(07) ;2、“高雅艺术进校园”之我见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05);3、影视同期录音中传声器的设置和景别的关系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6);4、浅析分镜头剧本在影视声音创作与制作中的作用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5、电影与小提琴契合共鸣黄河之声 2009,(24);6、跟着走跟党走——电影《我的长征》声音艺术创作分析电影评介 2010,(24);7、文学艺术小百科山西教育出版社(参编)。科研: 1、影视同期录音传声器的设置和景别的关系;2、高职高专院校非录音专业录音类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3、不同景别下影视同期录音传声器设置的模型构建4、省级精品课《影视作品分析》;5、国家级精品课《电视栏目策划》。

人要勤奋,要坚持,要乐观,要坚强 读勃朗特三姐妹作品有感-《简爱》《呼啸山庄》 第一次接触勃朗特三姐妹的作品,是中学时阅读大姐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著作《简爱》。 正值青春年少的自己,一捧起这本书便沉溺进去。整晚熬夜把它读完,也觉得意犹未尽。此后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阅读,甚至把它偷带去学校。当我们可尊敬的语文老师对着篇乏味的文章,大谈其中心思想扬漾着革命主义精神的时候,我就把头埋在桌洞里,沉浸在故事当中。我为幼年的简爱所受到的虐待而悲愤,感同身受般的体会着简爱那幼小敏感的心灵所受的伤害。多么不公平啊!我在心里和简爱一起呐喊。我也为成年的简爱而倾倒。喜欢她在地位比她高的所谓上流社会人士面前表现出的那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喜欢她在面对爱时表现出的的那种自尊自强的精神,心中不禁感叹在距离她所处的年代进步了二百年的现代,又有几个女人有勇气为了自己的尊严而对一个心爱又富有的男人说不呢?简爱就可以!总之,那一段时间的我,完全被小说俘虏了。在阅读中随着情节的发展,为她所遭受的伤害而泣,为她在待人和谈吐中流露出的自信和少许的俏皮而会心微笑。不过因为在上课时间我所表现出的这种时而眼角挂泪,时而嘴角留笑的疯癫表情,倒着实让我当时的同桌担心了好一段时间。 我因为喜欢《简爱》这本小说,就想要进一步了解它的作者。从而知道了她是一个贫穷牧师的女儿,有一个荒唐的拖累家庭的兄弟,还有两个同样会写书的妹妹。她和她的妹妹们在人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里都生活在英国北部荒凉的乡村。在旷野里散步,似乎就是她们最好的运动和娱乐。封闭的环境、糟糕的家庭、平淡的生活,这一切同我心目中的那个充满热情的女作家是多么不相称啊!就像沙漠里开出玫瑰一样让人意想不到。 我试图通过阅读她妹妹的作品来更好的了解她。抱着这种心理我先是在书店里找到了夏洛蒂的小妹安妮·勃朗特所写的小说。小说的内容是讲一个因生活所迫而从事家庭教师工作的女孩子,在经历了几个难管教的坏孩子和不讲道理的父母后,顺利结识了令自己倾心的富有绅士,并最终缔结良缘的故事。总体上来说算是琼瑶小说的19世纪古典英国版。这是一本让人沮丧的书。她的大姐夏洛蒂书中优美的细节描写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在这里都是找不到的。因为只勉强看了一遍,索性我把书名也忘了,只记得好像是女主人公自己那长长的啰哩啰嗦的名字。 一位文采平庸的妹妹并没能让我退缩,我又找到了夏洛蒂的大妹艾米莉·勃朗特所写的《呼啸山庄》。 那是怎样的一本书啊!我第一遍读它的时候只觉得像是有乌云在头上笼罩。沉重和压抑的感觉渗透在字里行间,弥漫在整本书中。我虽然强忍着把书看完 ,却留下了后遗症——此后的整个星期看到的天空都是灰色的。虽然如此,我仍要公平的说,这本书振撼了我的灵魂。 首先它是特立独行的。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希克厉和凯瑟琳既邪恶又自私,人类美德的光辉绝照不到他们身上。但他们彼此之间的爱情却又是可以超越一切的。凯瑟琳口中的“我就是希克厉,希克厉就是我。”和“我不知道灵魂是什么料子的,但我和希克厉的一定是一种料子。”像这种炙热的情感表达,完全有别于同时期的英国作品。其次它是离经叛道的。当其它作品中的人物追求自己的灵魂能在天堂里得到安宁的时候,凯瑟琳却作了个可怕的恶梦——她梦见自己到了天堂,她痛苦的大哭,尖叫,她要回家,回那个在读者眼中像是地狱的家。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可能出自一个起义天使之手,而不是一位牧师女儿的作品。总之,它颠覆了世俗的德道观,要把人们心上那道狭窄的感情之门完全撕开,跟随它的主人公一起去体会那像火一样 奔放的灵魂和燃烧的激情。读过它才让我发觉,看书的过程有时候就像是一种爱情。《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原以为他用‘月光宝盒’回到500年前,是要找他的娘子白晶晶,结果却找到了一生的至爱紫霞仙子。 我因为想了解《简·爱》的作者而找到《呼啸山庄》,才发现后者在思想深度和情感表达方面远超过前者。如同月亮无法在太阳面前争辉。那一刻,我完全能体会至尊宝的心情。 直到现在,我也无法了解在英国北部那样保守、闭塞的环境下何以会孕育出像勃朗特姐妹那种情感丰富的,只用一部作品便可划亮文坛的天才女作家。我只能说,可以让人感动的作品,往往来自于作者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来自于外界的浮华。 勃朗特三姐妹的女性独立意识

《张掖邵家杖头木偶戏班初探》发表于《河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比较儒家礼乐思想与道家自然乐论》发表于《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论汉代乐府的衰落与诗体乐府的流变》发表于《歌海》2010年第2期;《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式刍议》发表于《河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河西民间小戏调查综述》发表于《丝绸之路》2010年第18期。主持科研项目主持2010年度河西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张掖邵家杖头木偶戏班的调查与研究》;主持2011年度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河西民间木偶戏班的调查与研究》;主持2011年度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河西民间小戏研究》。

  • 索引序列
  •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投稿查询时间多长
  •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投稿查询时间
  •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投稿查询时间表
  •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投稿查询时间是几点
  •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投稿查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