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春秋时期文献的载体

春秋时期文献的载体

发布时间:

春秋时期文献的载体

(楚帛书)是目前出土最早的古代帛书,虽只有900多字,而内容丰富,对研究战国楚文字以及当时的神话传说、历史、天文、五行和阴阳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战国)竹简全部是书籍类文献,包括《诗经》、孔子语录和儒家著作、楚史、楚辞佚篇以及相术等,涉及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和语言文字学等不同学科。

在春秋前期产生的正式典籍,由于文字内容的增多,其载体已不再是早期典籍所用的甲骨材料。《礼记·王制》称:“太史典礼,执简记奉讳忌。”《周礼·司民》称:“司民掌登易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仪礼·聘礼》称:“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左传·隐公十一年》曰:“灭不告败,克不告胜,不书于策。”这些记载都间接说明,产生于春秋前期的正式典籍的书写材料是竹质的简、策和木质的版、方。从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记载看,当时正式典籍的载体材料当是编连的竹木简。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字的载体及其主要内容在春秋战国战乱不一诸侯割据的五百多年里,汉字的发展也受到了动乱的影响,文字异形、书体多样的景况日甚一日。从书法发展的多样化上讲不无好处。但语言文字毕竟是人们交流思想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人们的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是不方便的。因之,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之初,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沿袭西周文字的秦系文字的基础上统一了全国的文字。以小篆作为学童启蒙的识字课本,以为推广应用的楷模。从此,与大篆相对而言的小篆就成了秦代的通行书体。这种书体,比前代文字,有了书写线条圆匀,结构统一定型,字型呈纵势长方等特点。从汉字发展上讲,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秦代书体并不只此一种。东汉许慎说:“秦书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说明当时与小篆并行的还有:大篆、隶书(称古隶或秦隶)。“虫书”又叫鸟虫书、鸟篆,以鸟虫头起笔,以虫身区曲为线的篆书美术字。是赵国越王勾践铭文一类书体的延续;“刻符”为小篆;“摹印”为结体方正的小篆,开汉印篆体的先河;用于门榜、封简题字的“署书”,刻于兵器的“#书”,都是大篆、小篆或隶书应用范围的变化而已。许慎说的“秦书八体”,以汉字形体论,不外大篆、小篆、隶书三体。 2:新中国建立以后地下出土的简帛资料有哪些?简帛墨迹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牛筋、丝线、麻绳。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 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中国书法经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於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的文字,在诸侯各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北方的晋国的"蝌蚪文",吴、越、楚、蔡等国的"鸟书",笔划多加曲折和拖长尾。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种浓厚的形态,替之以修长的体态,显示出一种圆润秀美,如《攻吴 王夫差鉴 》。这时期留存的大量墨迹,为简、帛、盟书等。

而且文献的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前后时代的文化的延续,就像今天习惯于阅读白话文的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会感到吃力、晦涩一样。当唐朝的人去阅读汉代的文学典籍例如史记的时候同样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对前代的文章进行解释、注释等。而且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古典文献的载体大多是纸质书籍,但是作为文献的载体实则有过众多的变迁,因为纸张没发明之前,古人所采用的记录用品可谓多种多样,例如兽骨、竹简等,这些记录品各有优缺点,而且不易书写,极大的影响了当时文化的发展以及文学的传播。古典文献而且文献的发展以及应用一直都是由文人来攥写的,文献越往后期发展则越成熟,越来越标准化,但是也就造成了后面的编纂文献的人不得不按照前人已有的格式来进行攥写,但是有的人却觉得这样过于形式单一,过于单调,反而不愿意采用相同的格式。因此就有着众多的大学者开始想办法自创一种文献编纂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因此在文献的编纂中就出现了众多不同的文献类型。从甲骨文到纸质文献的演变甲骨文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古典文献以及较为成熟的系统文字,迄今为止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以及其上面所刻写的文字多达四千五百个,但是真正可以被解读的甲骨文字却不到一半,由此可见甲骨文的考证之艰难。但是通过已经解读出的文字依旧可以推算出甲骨文上面主要记载的是殷商时期的统治者进行占卜的相关事宜,一大部分是卜辞,有一部分也记载了当时的一些事件,对于研究商代的历史文化有着巨大的意义。之所以称其为甲骨文主要是由于这些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之上,主要是龟的腹板以及牛羊的肩胛骨等,这是我国最早的文献载体,而且甲骨相对之后的竹简等便于保存不易腐烂,但是却不容易获得,数量有限。甲骨文十二生肖而在甲骨文之后主要是将文学刻写于金石之上的,金,主要是指当时的青铜器皿,而且上面刻写的也大多是有关祭祀的事件,但是更为详尽,内容丰富;石,则是主要指雕刻于石头上的文字,例如秦刻石鼓文、曹魏时期的"三体石经"等皆是石刻文字,但是金石文字其最大的缺点就是难以刻写尤其是青铜器皿之上的文字,极为耗费人力,而石刻文字又极易磨损,而且重量太大,难以挪动,在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风吹日晒中,早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样子。青铜器皿在先秦以及汉代的时候最为常见的书写物品乃是竹简以及帛书,但是其中缣帛作为书写材料极为不便,而且价格昂贵,不易保存,哪怕其质

春秋时期的文献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 不过春秋 左传 保留下来了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一段时期,其中留下了很多的文献,比如《左传》等等

春秋时期文献

战国策

西周初分封“八百诸侯”,春秋时并为一百七十余大小侯国。一些小国又成为大国的附庸,大国争强称霸,形成了春秋时期五个大国争强的情形,史称“春秋五霸”。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

我收藏有好多这种电子书,诸子百家,四书五经,春秋,左传,战国策,先秦兵法典籍等书籍的白话文译著。如果需要可以留言,链接么倒是没有,都存在电脑上。

《春秋战国》是部长篇历史纪实小说(套装三册),已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分《初霸》、《问鼎》、《归一》三卷,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人物、事件、思想、智慧、知识,夹叙宫廷斗争、女色祸国、官场沉浮、军事作战等等。书稿中的一个个诸侯国各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君主、政客、将军、说客、刺客、壮士、美女、平民、少儿等一个个历史人物出场简短而且有力。整部小说,没有生拼硬凑,而是一环紧扣一环,段与段紧密相接。本书中心思想是弘扬仁、义、礼、智、信、勇精神。

《吴越春秋史话》《史记》《左传》《战国策》《东周列国》《春秋》《吕氏春秋》

春秋时期文献史料

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从平王东迁到始皇统一六国这段历史。略去其中关于神怪的部分,其余的真实性还是可以的。其中的一些谬误在注释中也有纠正,可以参考。

《史记》《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 《吴越春秋》《绝越书》 《中国通史简编》《左传》《中国上下五千年》这些都是,百度国学里也有一些。

因为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一下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又有了丰富的补充,

资治通鉴,治国比较详尽,战役也有很多。史记里的一些列传,比如司马穰苴与吴子,武安君白起,孙子孙膑等的记载作战比较真实详细,战国策也很好,有许多经典战役记载,其他的公羊传,谷梁传可作参考

  • 索引序列
  • 春秋时期文献的载体
  • 春秋时期的文献
  • 春秋时期文献
  •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
  • 春秋时期文献史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