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参考文献是什么

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参考文献是什么

发布时间:

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参考文献是什么

摘要: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面对新教材的普遍推广,中学政治如何走进新课堂,适应新教材,真正使政治课活起来,让学生对于政治课做到“乐学、善学、勤学”。这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通过一个学期对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摸索,认为讨论式教学方法是突出体现学生主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最好方法。它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一次挑战,也是对新时期政治教师的一次考验。本文从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新课堂中的作用、功能、注意的问题、把握的原则等几个方面,联系教学实践做了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政治教师共同研究、摸索。  关键词:作用 功能 注意的问题 把握的原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要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智育工作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满堂灌”加“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成为多数教师和学生夺取“考试高分”的法宝,它完全忽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为重点: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正是因为如此,政治课成了中学教育中“最容易教”和“最容易学”的课程,在教师心目中成了“政治课哪个上还不是一样,不就是勾、划、背吗”;在学生心目中沦落到了“最不受欢迎”的地步;在领导心目中更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不管谁来上都行,只要见到分数就行。如今,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时期,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就必须走出目前的困境,寻找新的教学模式。我认为,政治教学必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依据教学大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彻底摒弃传统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加强理论创新,认真思考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根据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认为“讨论式教学方法”就值得我们研究与运用。所谓“讨论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各小组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通过讨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过程。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以求得解决问题和深化认识的一种方法。讨论课是一种基于现代教学观念而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达成目标,是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式课堂教学结构(即一种课型)。思想政治讨论课教学,力图通过师生及生生的活动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根本性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思维的广泛性(发散性)和深刻性,使思想政治课焕发出生命活力。通过学生间相互合作探索,使学生相互吸收、相互完善,激发思维碰撞,产生思想火花,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对政治观点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同时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应该是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走进新课堂、转换师生角色,改变教学模式的一种良好方法。下面,我将从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新课堂中的作用、功能、注意的问题、把握的原则等几个方面,联系自身教学实践做一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政治教师共同研究、摸索。  一、讨论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学习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新课改、新教材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既能教给学生科学知识,又能教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更重要的是能达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发展个性特长和道德素质为目标。而传统的应试教育着重思考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忽视思考学生怎么“学”,往往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教一点,学生学一点;学生完全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集气瓶。对学生素质的理解呈现出片面化、狭隘化、单一化的倾向,导致教学方式“简单化”,学习方法“机械化”,教学成果“分数化”,教学质量“低劣化”。这种重知识、轻素质,重成绩、轻能力,重学习、轻品德的教学是与新教学大纲格格不入的,也成为广大学生“苦学、厌学、辍学”的重要思想根源。如何使学生对政治课从“苦学、厌学、辍学”中释放出来而变得“乐学、善学、勤学”呢?我认为,讨论式教学法完全可以克服这一不足,它着重思考学生怎么学?如何学?打破了过去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通过自己去认识问题,发现问题,才能去分析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才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教师在开展讨论式教学活动之前,可以先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每四人一组,或者说八人一组,试班级人数而定,并选一个小组长。对课本中所设计的问题,由四人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代表轮流更换,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对照,发现现问题及时提出,教师从中做适当的指点,最后学生写出正确的答案,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同学们自己归纳的答案即为自己的标准答案。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讨论,主动发言,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我常给学生这样说:“高高兴兴学政治,轻轻松松拿高分”,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从而消除学生对政治课的紧张、枯燥、无味的心理。学生如果对他所学的知识没有兴趣,没有认同感,那么整节课就会成为一溏死水,死气沉沉,没有任何生机,任何活力。教师就真的是在讲书、读书、念书,而不是再教书。相反,如果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有了兴趣,有了认同感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众所周知,学生生活的世界已经是一个五彩缤纷、幸福美满的社会,我们所面对的都是90后的小生(我对我学生的称呼),这批学生多伴是一些独生子女,从小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挫折,可谓是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在爷爷奶奶的娇惯下长大的,如果我们对这批学生一味采取挤、压、填的方法,只会视得其反,让你的教学便得更糟糕。由于立场、思维方式、知识构成、社会环境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所持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学生,他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个人经验也可能与书本上的说法大相径庭。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解决,会使学生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感到无所适从。正如《学记》中所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而讨论式教学法正是抓住学生这一身心特点,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差异,让学生有话就说,有言就发,同学们在讨论中针锋相对、各抒己见,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矛盾能交融在一起,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中,灵感与灵感的交锋中,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归纳综合的过程来共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  其次,讨论式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政治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比较、批判、评价、归纳、表达、运用等七种能力。而能力是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八年级政治课本中,每上完一课都特别安排了探究与实践课,如何做好这些探究与实践课呢?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40页,读材料后讨论,1、小刚所理解的酷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酷的。2、小刚对妈妈说:“你知道什么!”这反映了他的一种什么心态?3、小刚是怎么理解长大的含义的?你又是怎样理解的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着这样进行:第一步,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读题、审题;第二步,学生自己默默思考1分钟;第三步,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进行分组讨论,四人很快将各自答案达成共识;第四步,各小组代表发言5分钟,教师从中针对不同的发言进行点评;最后,学生用3分钟的时间写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标准答案;这样一来,仅仅用了15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真正长大”的内涵。讨论式教学法不仅彻底改变了过去的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念,学生怎么抄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且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人人参与、全情参与、全程参与,学生能够经常达到“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的积极状态学生能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培养个性,发挥特长,达到认识上的深化和知识上的扩展。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享受,当成一种全面性的活动,当成一种创新型活动,当成自已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得到了升华,自己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自己使自己逐步走向完善。  最后, 讨论式教学法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荣誉感、集体感。学生在每次讨论后,教师可以把发言同学的名字记下来,并简单评出优、良、中,适当地加德育学分生。例如:课堂发言主动举手并回答对的加2分,点名回答对的加1分,具体的情况由教师规定。这样以来学生发言积极性高涨,争先恐后的发言,生怕自己落后。而且,教师在组织讨论课时,只需简单安排一下,就可以到学生空位上座下,静静地听学生发言。同学们很快你站起,我坐下;我坐下,你站起。紧张的讨论就开始了,待没有一个同学站起时,或者说适当的时候,教师再对各位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学生最后得出正确答案,本次讨论课就算结束了。一开始,学生怕羞,胆小,不敢说,怕说错,有时即使站起来,也是把自己准备好的读一遍。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给学生以自信,让学生大胆发言,千万不能对说错的同学给予任何批评,评价要适度,要照顾学生情绪,必要时,还要给予学生热烈的掌声。学生必竟是学生,适当的表扬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养。这样,学生的胆识在一次次的发言中,得到了锻炼,口语表达逐渐加强,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生不仅找到了自尊,找回了自信,也从中找到了快乐,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拼搏的动力。  二、讨论式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自身素质和非智力因素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课堂教学除了要授以学生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动机、兴趣、心理、自尊、自强、自信等非智力因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学只会培养出以自我为中心、孤芳自赏、人格不健全、心理严重扭屈的学生;只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不会思考、不会探究、读死书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挖掘非智力因素显得十分重要。而讨论式教学法的功能则在于此。  第一、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提高学生比较、鉴别、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独立思考、明是非、辩美丑的能力。教师在每次讨论结束后,一般不要给出标准答案,更不能出现老师念学生写的现象,切记教政治不是教英语,更不是听写英语单词。答案应当由学生在听取别的同学所说的和教师的点评后,自己归纳出来。在政治课本中,一题多解的现象时有发生,只要同学们作答时,言之有理,语句通顺,语言流畅,紧扣题意,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不必做过多要求,要学会留给学生一定的余地,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不要急于刹车。这样一来,同学们在作答时,往往能够出呼想象的答出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答案,其效果比事先预想的要好的多。  第二,讨论是个学习互动的过程,通过对自我认识的反省与对他人认识的评价,提高学生进行批判和评价的能力。评价方式不拘一格,多种多样,例如,在每次讨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展开自评,相互评价,老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拘一格显才华。既学会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评价,也学会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既学会评价自己的优点,又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既要学会对他人的不足大胆指出,还要学会尊重别人,肯定别人,不能伤害他人的自尊。在比较中找差距,在差距中求进步。而不是自吹自擂,自我抬杠,绝不允许通过贬低别人,否定别人来抬高自己,也不允许明哲保身怕得罪他人而保守,不愿说别人。这种不会对自己找不足,也不愿意去为别人找不足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老师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把握好尺度,正确引导。  第三,参与讨论的关键是学生能清楚明白地向其他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学生要做到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提高自己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防止学生出现口语化,啰嗦话,大话,空话,或者说言不对题东拉西扯,讨论偏离了主题,偏离了方向。讨论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有血有肉,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分析主要矛盾,主题鲜明,详略适当,而不是天马行空。  第四,对时事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力和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中学生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初三的学生要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既要正确认识过去,又要能够预知未来。如“家乡变了”一题,学生不但要知到变的原因,变的结果,还要知到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应重点放在“变”字上下功夫,从“变”字上破题,作文章,就会有话可说,而不是一问三不知,讨论时成聋子的耳朵——摆设;“神舟七号”上天,学生能说出多少原因?对国际、国内的影响知到多少?对我们的中学生的影响又有多少?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自己给自己上了一节思想政治课,何乐而不为呢?  第五,学习不仅是提高学生智力因素的过程,更是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过程。“人才不一定有口才,而有了口才则一定是个人才”同学们的每一次讨论是对自己综合能力的检验,是对自己知识的检验。要想站起来滔滔不绝,朗朗上口的说出来,这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就必须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学生的一节课、一次讨论做起,因为他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的讨论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我们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精心选题。教师对所提问题应做到心中有数, 特别是对学生思想中可能会出现的模糊认识、错误认识及社会生活中的敏感话题更应精心准备,充分估计学生讨论中可能会出现的结论,做好应变准备,以便针对学生的不正确认识及时地予以纠正、教育。我认为,每次所设计的题目大致可分为俩种,一种是需要准备后才能讨论的题目,一种是不需要任何准备就能讨论的题目。对需要准备后才能讨论的题目,要提前一天或俩天就要通知学生,因为这些问题有点难度,往往需要学生查阅资料,提前做好准备,讨论时才不会耽误时间,如:你能说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原因有多少吗?你能说出改革开放政策的好处有多少吗?你能说出家乡变化的表现吗?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什么是和谐社会?什么是新农村建设?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则需要准备,可以设计为课前准备,课堂讨论,现场作答。另一种是不需要任何准备就能做答的题目,或者说课堂上稍作思考,就可以的题目。诸如: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中学生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如何与同学交往?男女同学之间如何正常交往?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则不需要过多准备,可以设计为课堂既兴讨论题,现场作答。  第二,充分准备。首先,选题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难易适中,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水平。尽量做到人人有话说,人人找话说,人人想说话。其次,选题要符合社会实际,选择的内容要尽可能联系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热点,与时俱进。  第三,注重思想教育,学生品行的养成。选择的讨论题要能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诸如:二十九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队为何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些辉煌的成就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学习奥运健儿们的什么精神?“神舟七号”上天,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等问题就是很值得学生讨论的题材。  第四,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及讨论的具体要求,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讨论中,要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注意引导他们围绕中心问题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要努力做到全员参加,机会均等,避免冷落少数学生的情况发生,鼓励学生之间积极开展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的争论,发扬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又不固执己见的学风。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进行归纳、评析,澄清错误观念。也可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研究。任何一种课型都不是不分场合的。正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师不能按照自认为十分圆满的方式去进行每一次教学。  四、作为讨论式教学法也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时,还应坚持适用性原则;  讨论式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在进行讨论式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还应充分把握以下几原则,以防止出现偏离教学大纲,舍本逐未。  第一,要从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切不可脱离教材,脱离大纲,舍本逐末,讨论题目要具有可讨论性,争论性较强,结论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生中有不同的认识,内容应是开放性比的,要适合各年级各年龄断的特点,简单易答,具有共性,但又有一定的深度。学生看是简单,完全回答正确也不易,十分有必要进行争论。  第二,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讨论题目必须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的特点、个性、能力、年龄、水平等相适应,在学生知识水平、年龄特点的基础上确定论题。论题偏易不行,偏难更不行,要保证学生对参与讨论的问题感兴趣,对问题有言可发,有事可议,有话可讲,内心有表达的需求愿望、表现欲望。  第三,资源上的丰富性、易收集性。围绕一定中心问题进行讨论,这一中心内容的资源相对要丰富,接近学生的经验体验,学生容易进入其中。如可以事先准备好一幅漫画,可以通过一个小品表演,可以让学生唱一首歌,可以让学生讲一个故事等方式,切入主题,让学生在兴趣中展讨论。只有资源的丰富多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保证结论的多样性。  第四,适用性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很多内容有可讨论性,学生也有言可发,但对学生的成长价值不大,更没有展开讨论的必要,因为它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或者说不再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内,所以,学生不必花费过多精力去探讨,如: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对于这类题目学生则不必要展开过多的讨论,因为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有限,是不可能将这类题目说清楚的,老师直接给出部分答案作参考即可;对那些教育性不强,对学生意义不大,讨不讨论没多大关系,更不会影响教师教学的问题则应该抛弃,切记死钻牛角尖,打破锣锅问到底。如;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为什么要提出“三个代表”? 等等,对于这类题目作为一个初中生完全没有讨论的必要。  综上所述,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是集体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讨论为中心,以发展为主旨,渗透启发式、研究式、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课堂教学结构。它会使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摆脱自我为中心,增强集体参与意识;讨论教学法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相互论辩组织教学,它要求学生树立团体协作意识、增强竞争意识,培养自信、自强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还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有这些都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知识学习的效果 。

当前,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第一次被严肃地摆在众人面前。 那么,如何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了摆在每一个中学教师面前的至关重要的课题。下面,我就学校实际情况谈谈我的观点和看法。 首先,学校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队伍。俗语说:“正人先正已。”道德教育的实施者必须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在日常言行和规范上发挥表率的作用。因此,每个教师在这项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言行规范的引导。 其次,学校要对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转变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要从重道德规范转变为重道德实践与择善能力的培养,因为单纯的道德规范教育容易使学生方行不一致。学校在道德教育内容上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辨别能力与择善而行的能力,并把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制成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内容,由低到高做起。在道德教育方法上要从灌输与约束为主转变为疏、堵结合,采取潜移默化的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三,要重视发挥学生干部、团员队伍的作用。学生干部、团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的特殊身份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信服。他们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不可轻视和替代,他们的榜样作用鲜活生动,有很强的号召力、感染力,他们对学生的监督与管理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工作者、自我管理。他们与学生平等,不是居高临下式的教育,有利于启发并促进学生沟通、反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第四,要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环境是校园文化应该发挥的作用。要利用宣传阵地,如橱窗、标语牌等促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用树立先进典型感染人、塑造人,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征文、各类比赛等启发人、教育人;用寓教于乐的活动,如演讲、经验介绍等激发人、陶冶人;还要利用网络、广播、文体活动、自办刊物及有关制度规则等软件、硬件,引导学生对自身道德行为进行思考、理解并注重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中。 第五,要严格日常管理,完善评价制度。道德教育不能完全依赖学生的自觉性,要以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与规章制度的约束为保证,管理育人必须到位,并将其进行量化管理。学校德育主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改进管理方法,完善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第六,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巩固。学生不可能只生活在校园中,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社会中接受“开放式”教育,到社会中去体会,去感悟自己的言行、别人的言行正确与否,避免因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脱节而出现的教育问题,这才是最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第七,要利用课堂教学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新课标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语文、政治、历史等课程,很适合利用来对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既完成了学科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但仍需要全社会的配合,保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有效实施,才能真正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

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参考文献是

摘要: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面对新教材的普遍推广,中学政治如何走进新课堂,适应新教材,真正使政治课活起来,让学生对于政治课做到“乐学、善学、勤学”。这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通过一个学期对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摸索,认为讨论式教学方法是突出体现学生主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最好方法。它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一次挑战,也是对新时期政治教师的一次考验。本文从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新课堂中的作用、功能、注意的问题、把握的原则等几个方面,联系教学实践做了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政治教师共同研究、摸索。  关键词:作用 功能 注意的问题 把握的原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要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智育工作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满堂灌”加“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成为多数教师和学生夺取“考试高分”的法宝,它完全忽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为重点: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正是因为如此,政治课成了中学教育中“最容易教”和“最容易学”的课程,在教师心目中成了“政治课哪个上还不是一样,不就是勾、划、背吗”;在学生心目中沦落到了“最不受欢迎”的地步;在领导心目中更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不管谁来上都行,只要见到分数就行。如今,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时期,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就必须走出目前的困境,寻找新的教学模式。我认为,政治教学必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依据教学大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彻底摒弃传统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加强理论创新,认真思考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根据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认为“讨论式教学方法”就值得我们研究与运用。所谓“讨论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各小组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通过讨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过程。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以求得解决问题和深化认识的一种方法。讨论课是一种基于现代教学观念而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达成目标,是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式课堂教学结构(即一种课型)。思想政治讨论课教学,力图通过师生及生生的活动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根本性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思维的广泛性(发散性)和深刻性,使思想政治课焕发出生命活力。通过学生间相互合作探索,使学生相互吸收、相互完善,激发思维碰撞,产生思想火花,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对政治观点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同时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应该是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走进新课堂、转换师生角色,改变教学模式的一种良好方法。下面,我将从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新课堂中的作用、功能、注意的问题、把握的原则等几个方面,联系自身教学实践做一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政治教师共同研究、摸索。  一、讨论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学习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新课改、新教材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既能教给学生科学知识,又能教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更重要的是能达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发展个性特长和道德素质为目标。而传统的应试教育着重思考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忽视思考学生怎么“学”,往往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教一点,学生学一点;学生完全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集气瓶。对学生素质的理解呈现出片面化、狭隘化、单一化的倾向,导致教学方式“简单化”,学习方法“机械化”,教学成果“分数化”,教学质量“低劣化”。这种重知识、轻素质,重成绩、轻能力,重学习、轻品德的教学是与新教学大纲格格不入的,也成为广大学生“苦学、厌学、辍学”的重要思想根源。如何使学生对政治课从“苦学、厌学、辍学”中释放出来而变得“乐学、善学、勤学”呢?我认为,讨论式教学法完全可以克服这一不足,它着重思考学生怎么学?如何学?打破了过去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通过自己去认识问题,发现问题,才能去分析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才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教师在开展讨论式教学活动之前,可以先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每四人一组,或者说八人一组,试班级人数而定,并选一个小组长。对课本中所设计的问题,由四人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代表轮流更换,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对照,发现现问题及时提出,教师从中做适当的指点,最后学生写出正确的答案,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同学们自己归纳的答案即为自己的标准答案。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讨论,主动发言,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我常给学生这样说:“高高兴兴学政治,轻轻松松拿高分”,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从而消除学生对政治课的紧张、枯燥、无味的心理。学生如果对他所学的知识没有兴趣,没有认同感,那么整节课就会成为一溏死水,死气沉沉,没有任何生机,任何活力。教师就真的是在讲书、读书、念书,而不是再教书。相反,如果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有了兴趣,有了认同感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众所周知,学生生活的世界已经是一个五彩缤纷、幸福美满的社会,我们所面对的都是90后的小生(我对我学生的称呼),这批学生多伴是一些独生子女,从小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挫折,可谓是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在爷爷奶奶的娇惯下长大的,如果我们对这批学生一味采取挤、压、填的方法,只会视得其反,让你的教学便得更糟糕。由于立场、思维方式、知识构成、社会环境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所持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学生,他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个人经验也可能与书本上的说法大相径庭。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解决,会使学生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感到无所适从。正如《学记》中所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而讨论式教学法正是抓住学生这一身心特点,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差异,让学生有话就说,有言就发,同学们在讨论中针锋相对、各抒己见,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矛盾能交融在一起,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中,灵感与灵感的交锋中,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归纳综合的过程来共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  其次,讨论式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政治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比较、批判、评价、归纳、表达、运用等七种能力。而能力是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八年级政治课本中,每上完一课都特别安排了探究与实践课,如何做好这些探究与实践课呢?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40页,读材料后讨论,1、小刚所理解的酷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酷的。2、小刚对妈妈说:“你知道什么!”这反映了他的一种什么心态?3、小刚是怎么理解长大的含义的?你又是怎样理解的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着这样进行:第一步,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读题、审题;第二步,学生自己默默思考1分钟;第三步,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进行分组讨论,四人很快将各自答案达成共识;第四步,各小组代表发言5分钟,教师从中针对不同的发言进行点评;最后,学生用3分钟的时间写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标准答案;这样一来,仅仅用了15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真正长大”的内涵。讨论式教学法不仅彻底改变了过去的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念,学生怎么抄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且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人人参与、全情参与、全程参与,学生能够经常达到“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的积极状态学生能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培养个性,发挥特长,达到认识上的深化和知识上的扩展。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享受,当成一种全面性的活动,当成一种创新型活动,当成自已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得到了升华,自己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自己使自己逐步走向完善。  最后, 讨论式教学法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荣誉感、集体感。学生在每次讨论后,教师可以把发言同学的名字记下来,并简单评出优、良、中,适当地加德育学分生。例如:课堂发言主动举手并回答对的加2分,点名回答对的加1分,具体的情况由教师规定。这样以来学生发言积极性高涨,争先恐后的发言,生怕自己落后。而且,教师在组织讨论课时,只需简单安排一下,就可以到学生空位上座下,静静地听学生发言。同学们很快你站起,我坐下;我坐下,你站起。紧张的讨论就开始了,待没有一个同学站起时,或者说适当的时候,教师再对各位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学生最后得出正确答案,本次讨论课就算结束了。一开始,学生怕羞,胆小,不敢说,怕说错,有时即使站起来,也是把自己准备好的读一遍。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给学生以自信,让学生大胆发言,千万不能对说错的同学给予任何批评,评价要适度,要照顾学生情绪,必要时,还要给予学生热烈的掌声。学生必竟是学生,适当的表扬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养。这样,学生的胆识在一次次的发言中,得到了锻炼,口语表达逐渐加强,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生不仅找到了自尊,找回了自信,也从中找到了快乐,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拼搏的动力。  二、讨论式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自身素质和非智力因素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课堂教学除了要授以学生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动机、兴趣、心理、自尊、自强、自信等非智力因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学只会培养出以自我为中心、孤芳自赏、人格不健全、心理严重扭屈的学生;只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不会思考、不会探究、读死书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挖掘非智力因素显得十分重要。而讨论式教学法的功能则在于此。  第一、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提高学生比较、鉴别、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独立思考、明是非、辩美丑的能力。教师在每次讨论结束后,一般不要给出标准答案,更不能出现老师念学生写的现象,切记教政治不是教英语,更不是听写英语单词。答案应当由学生在听取别的同学所说的和教师的点评后,自己归纳出来。在政治课本中,一题多解的现象时有发生,只要同学们作答时,言之有理,语句通顺,语言流畅,紧扣题意,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不必做过多要求,要学会留给学生一定的余地,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不要急于刹车。这样一来,同学们在作答时,往往能够出呼想象的答出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答案,其效果比事先预想的要好的多。  第二,讨论是个学习互动的过程,通过对自我认识的反省与对他人认识的评价,提高学生进行批判和评价的能力。评价方式不拘一格,多种多样,例如,在每次讨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展开自评,相互评价,老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拘一格显才华。既学会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评价,也学会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既学会评价自己的优点,又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既要学会对他人的不足大胆指出,还要学会尊重别人,肯定别人,不能伤害他人的自尊。在比较中找差距,在差距中求进步。而不是自吹自擂,自我抬杠,绝不允许通过贬低别人,否定别人来抬高自己,也不允许明哲保身怕得罪他人而保守,不愿说别人。这种不会对自己找不足,也不愿意去为别人找不足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老师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把握好尺度,正确引导。  第三,参与讨论的关键是学生能清楚明白地向其他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学生要做到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提高自己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防止学生出现口语化,啰嗦话,大话,空话,或者说言不对题东拉西扯,讨论偏离了主题,偏离了方向。讨论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有血有肉,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分析主要矛盾,主题鲜明,详略适当,而不是天马行空。  第四,对时事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力和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中学生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初三的学生要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既要正确认识过去,又要能够预知未来。如“家乡变了”一题,学生不但要知到变的原因,变的结果,还要知到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应重点放在“变”字上下功夫,从“变”字上破题,作文章,就会有话可说,而不是一问三不知,讨论时成聋子的耳朵——摆设;“神舟七号”上天,学生能说出多少原因?对国际、国内的影响知到多少?对我们的中学生的影响又有多少?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自己给自己上了一节思想政治课,何乐而不为呢?  第五,学习不仅是提高学生智力因素的过程,更是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过程。“人才不一定有口才,而有了口才则一定是个人才”同学们的每一次讨论是对自己综合能力的检验,是对自己知识的检验。要想站起来滔滔不绝,朗朗上口的说出来,这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就必须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学生的一节课、一次讨论做起,因为他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的讨论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我们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精心选题。教师对所提问题应做到心中有数, 特别是对学生思想中可能会出现的模糊认识、错误认识及社会生活中的敏感话题更应精心准备,充分估计学生讨论中可能会出现的结论,做好应变准备,以便针对学生的不正确认识及时地予以纠正、教育。我认为,每次所设计的题目大致可分为俩种,一种是需要准备后才能讨论的题目,一种是不需要任何准备就能讨论的题目。对需要准备后才能讨论的题目,要提前一天或俩天就要通知学生,因为这些问题有点难度,往往需要学生查阅资料,提前做好准备,讨论时才不会耽误时间,如:你能说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原因有多少吗?你能说出改革开放政策的好处有多少吗?你能说出家乡变化的表现吗?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什么是和谐社会?什么是新农村建设?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则需要准备,可以设计为课前准备,课堂讨论,现场作答。另一种是不需要任何准备就能做答的题目,或者说课堂上稍作思考,就可以的题目。诸如: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中学生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如何与同学交往?男女同学之间如何正常交往?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则不需要过多准备,可以设计为课堂既兴讨论题,现场作答。  第二,充分准备。首先,选题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难易适中,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水平。尽量做到人人有话说,人人找话说,人人想说话。其次,选题要符合社会实际,选择的内容要尽可能联系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热点,与时俱进。  第三,注重思想教育,学生品行的养成。选择的讨论题要能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诸如:二十九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队为何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些辉煌的成就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学习奥运健儿们的什么精神?“神舟七号”上天,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等问题就是很值得学生讨论的题材。  第四,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及讨论的具体要求,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讨论中,要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注意引导他们围绕中心问题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要努力做到全员参加,机会均等,避免冷落少数学生的情况发生,鼓励学生之间积极开展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的争论,发扬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又不固执己见的学风。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进行归纳、评析,澄清错误观念。也可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研究。任何一种课型都不是不分场合的。正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师不能按照自认为十分圆满的方式去进行每一次教学。  四、作为讨论式教学法也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时,还应坚持适用性原则;  讨论式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在进行讨论式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还应充分把握以下几原则,以防止出现偏离教学大纲,舍本逐未。  第一,要从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切不可脱离教材,脱离大纲,舍本逐末,讨论题目要具有可讨论性,争论性较强,结论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生中有不同的认识,内容应是开放性比的,要适合各年级各年龄断的特点,简单易答,具有共性,但又有一定的深度。学生看是简单,完全回答正确也不易,十分有必要进行争论。  第二,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讨论题目必须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的特点、个性、能力、年龄、水平等相适应,在学生知识水平、年龄特点的基础上确定论题。论题偏易不行,偏难更不行,要保证学生对参与讨论的问题感兴趣,对问题有言可发,有事可议,有话可讲,内心有表达的需求愿望、表现欲望。  第三,资源上的丰富性、易收集性。围绕一定中心问题进行讨论,这一中心内容的资源相对要丰富,接近学生的经验体验,学生容易进入其中。如可以事先准备好一幅漫画,可以通过一个小品表演,可以让学生唱一首歌,可以让学生讲一个故事等方式,切入主题,让学生在兴趣中展讨论。只有资源的丰富多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保证结论的多样性。  第四,适用性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很多内容有可讨论性,学生也有言可发,但对学生的成长价值不大,更没有展开讨论的必要,因为它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或者说不再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内,所以,学生不必花费过多精力去探讨,如: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对于这类题目学生则不必要展开过多的讨论,因为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有限,是不可能将这类题目说清楚的,老师直接给出部分答案作参考即可;对那些教育性不强,对学生意义不大,讨不讨论没多大关系,更不会影响教师教学的问题则应该抛弃,切记死钻牛角尖,打破锣锅问到底。如;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为什么要提出“三个代表”? 等等,对于这类题目作为一个初中生完全没有讨论的必要。  综上所述,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是集体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讨论为中心,以发展为主旨,渗透启发式、研究式、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课堂教学结构。它会使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摆脱自我为中心,增强集体参与意识;讨论教学法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相互论辩组织教学,它要求学生树立团体协作意识、增强竞争意识,培养自信、自强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还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有这些都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知识学习的效果 。

小学生刚入学不久,依赖性和模仿性较强,但由于年龄较小和家庭教育的不当,有些学生身上存在比较自私,不懂礼貌,不爱参加劳动等缺点。所以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小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及习惯一、 好品德的培养(一) 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课堂礼仪来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品质。要求学生在老师宣布上课时要迅速地起立,并鞠躬行礼,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并说“同学们坐下”时再坐下。但学生迟到时,要求学生应该轻敲教室的前门,并立正喊“报告”,待老师允许时进入教室。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发言时要先举手。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不做无关的小动作,更不能取笑别的同学。下课铃响,老师宣布下课时,应端正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离开教室时,让老师先行。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适时地穿插一些有利于学生形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品质的内容。告诉他们一个好孩子、好学生见到老师、长辈应该主动打招呼。当在公交车上碰到老年人时应该主动让座。当别人帮助自己后应该道谢等等。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二) 爱护公物,勤俭节约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好信手涂鸦,因此应教育学生应该爱护公物,不得乱涂、抹、画、刻课桌、墙壁等公共设施。开门、关门时要轻。一旦不小心损坏东西,主动承认,在走廊、教室不玩球等,以免弄坏玻璃。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的意识也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小学生都是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懂得节约。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能向父母经常要钱来买零食。作业本、笔等学习用品在使用的时候要节约,不要浪费。(三) 遵规守纪,热爱劳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该告诉学生,学校作为一个集体要有它的规矩,学生是学校的一分子就应该遵守其规定制度。 例如要求学生预备铃响,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并端坐在教室里安静等待,上课后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各种物品要轻拿轻放,认真做好课堂的笔记。在参加升旗仪式时,要立正脱帽,肃穆庄重,目视国旗行注目礼;唱国歌时要声音洪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但不允许大声喧哗。 现在的家庭里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和长辈都比较溺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的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可能使他们养成自私、懒惰等毛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自己穿衣、盛饭,主动帮父母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涮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学校里要轮流值日,值日生应该认真值日,保持教室和校园的整洁优美。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等良好品德,同时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二、 好习惯的培养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其良好的习惯,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一辈子。(一)社会公德的培养 社会公德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间的道德,就是人们为了维护我们社会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关于个人修养的研究从古代社会就开始了。古人曾经提出过“修身养性”;近代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时,革除了许多社会陋习,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把思想品德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弱,需要对其进行培养。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着重培养其以下方面的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当过马路的时候要首先看一下是否是绿灯,再看一下是否有车辆通过,不追逐打闹,保证自己的安全,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在乘坐公交车时,要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妇及师长让座,不争抢座位。 遵守公共秩序,购票、购物、乘车时要按顺序,不插队,不拥挤。对营业人员要礼貌。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数木,保护动物。不要踩踏花草,不要伤害动物。当观看演出时要做文明的观众,结束时要鼓掌致意。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鼓励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地伸出援手。比方自己的同学遇到不会计算的问题时,自己可以主动上前热心地解答等。(二)注重仪容仪表、仪态的培养 小学生年龄较小,不太注意个人卫生,在仪容仪容方面主要要求其保持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能当着客人面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使其明白人们都喜欢跟干净的人在一起工作、学习都讨厌邋遢的人。 对于小学生来说,仪态主要指坐、立、行走、读书、写字的姿势。“站如松,行细风,坐如钟,卧如弓。” 坐姿要求端正挺直而不死板僵硬,不能半躺半坐,两腿间距与肩同宽,不能叉开,双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体;走路要求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坦捏碎步。这对塑造小学生挺拔的身姿很有益处,特别是坐的姿势会影响他们的脊髓的生长和视力的情况。(三)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使自己终身受益,同时也是自己社会责任心的体现。现代社会由于父母一般都去工作,跟子女交流的时间较少,经常会忽视对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在农村,由于目前卫生状况相对较差、家长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小学生卫生习惯形成较晚,卫生习惯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乱丢纸屑、瓜皮果壳,随地吐痰;乱吃零食以及吃零食后随手乱扔包装袋;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环保意识薄弱等等。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利用家长会进行卫生防疫知识讲座,使家长明确讲究卫生的重要意义。和家长协议:在学校里,学生的教育学习是老师的责任;在家里,孩子的个人卫生是家长的责任。要求家长要注意给孩子讲究个人卫生,防止疾病。在学校,老师针对个别严重的单独进行教育。教育时要耐心、细致,对进步的同学要及时地当众表扬,促进更多的同学向其学习。家长、学校配合教育抓个人卫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环保意识的培养。结合品德课《环保》一课,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展《爱护环境》主题班会,加强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反思自己无视校园卫生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学生保护环境和保持校园卫生的认识,动员学生做到弯弯腰捡出一个洁净的校园;要求学生将零食的包装袋、废纸、铅笔屑等东西要放入指定的垃圾桶中,避免乱扔垃圾,保持整洁的校园。 小学生年龄小,正在学习阶段,什么东西都会向大人学,特别是自己比较信任的老师。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首先要是个讲卫生、爱清洁的老师,那么,他的学生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在个人卫生方面一定会做得很好。(四)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太吃力,以免形成厌学的情绪。如果形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其受益终身,同时坏的学习习惯到中学后也不太容易改进,所以在小学期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要向学生说明应该怎样学习。首先在上课新课之前应该预习,大致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做好标记,看自己那些已经理解了,那些还不是很清楚,那些完全不理解,这样在听课的时候就有了目的性。当上课的时候课时,准备好必需的文具。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不带到学校来,上课时不摆弄文具。专心听讲,不小声说话。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动脑思考,积极举手发言,积极思考老师提到的问题,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要适时地向老师提出,认真做好上课时的笔记以便课下复习时使用。课后要认真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同时及时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学生有时可能在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要认真辅导、耐心指导,对预习、认真听课、作业完成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也可适当地给予物质的奖励,促进更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维习惯、礼仪教育、读书习惯等方面老师也应该适当地引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好品德、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其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只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品德和好习惯,就一定可以培育出一棵棵参天大树,一位位国之栋梁。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是并不是一个很难的任务,只要抓紧时间,从小培养就可以将孩子塑造成一个优秀的、有良好品德的人。

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参考文献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摘要】思想品德课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探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品德;心理健康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随着计划生育国策成效的显现,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令人堪忧,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基于日常教学所见所闻,本文论述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着重就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策略,希望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之中。 一、当前初中学生心理现状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对自己的子女无计可施,越来越多的老师感叹:现在的孩子不好教。在我看来,当前中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异常表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以自我为中心 初中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缺乏全面性,对外界住处的判断缺乏公允性,对自己的估价缺乏客观性。在今年的初三学生中,我就认识一位学生,在她的世界里没有好人,总喜欢用负面思想来思考问题,而且是个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人,不能用公正而全面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事物,以至于她在这个班集体中没有一个支持者。 (二)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 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吃苦能力差,依赖性强,对新情况适应力弱,对新事物产生不正常的强烈反感和抵触情绪。这一情况在初一新生中表现较为突出,主要因为初一新生刚刚脱离小学生活,他们长期习惯于家长辅导式学习;而初中科目增多,难度增大,从而要求学生自学能力要增强。有的学生难以接受巨大的反差和转变,而产生本能的反感,产生心烦意乱的情绪,导致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困难,不能很好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要求。 (三)情绪自控能力差 情绪自控能力差主要表现在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强烈反差反应。这类学生,他们情绪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剧烈变化,比如当他当了班班干部、考试成绩好、受到老师表扬等高兴的事情时,往往兴奋不已,手舞足蹈;当学习下降或受到老师批评时,又表现出悲观失望,痛不欲生的情绪。而这些情绪,他们不能自我调控,在学习中表现出明显的个人情绪,降低了学习质量,影响了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在我班上就有这样的一位学生,他的成绩在全年段名列前茅,动不动就把自己考了年段第一挂在嘴边,同学们总是群起而攻之。而老师同学批评他时,马上情绪就低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四)人际关系不和谐 人际关系不和谐主要表现为不愿与人敞开心扉、推心置腹,喜欢自我深思,难与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迫切希望显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二者往往产生激烈冲突,从而造成孤僻怪异、格格不入等等。这样的学生,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班上一位女生,无论她做什么,同学们都不喜欢她。又一次,她和某调皮的男生打架,其他同班同学不是去帮忙劝架,而是在旁边鼓掌叫好。虽然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但这也折射出了一个问题,这个学生的人际关系很差。 (五)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 现在一说到“90”后的学生,便会有一大堆负面的词汇涌上人们的脑海,“垮下去的一代”是一些对他们失去信心的人冠以他们的名称。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优越,不愁吃、不愁穿,甚至连上学都有政府给他们买单。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他们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读不了书、吃不了苦、挨不起批评,成了这些学生的通病。前几天第一次单元考,有个学生在写政治小论文的时候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写下来,讲评的时候,我以此为典型讲述小评论的写作,并指出这个学生的名字。结果这个学生反应相当激烈,认为我不应该以他为典型,这样上了他的自尊。 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心理缺陷成为影响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大障碍。大力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并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老师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巧设计课堂教学,营造快乐教学氛围 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如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三节的有关情绪的多样性,情绪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调节情绪的方法;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节有关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有关正确认识困境、逆境、挫折,磨练意志,锻炼个性;九年级第五单元第一节有关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一节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竞争与合作,养成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的品质;八年级上第二单元有关珍爱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等。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组合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辩论、典型事例评析、榜样人物故事等给学生进行心理指导,让学生形成正确心理导向。 在新课教学的环节,老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分组辩论、演小品,说快板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愉快、满意、自信、宽容、乐于助人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我在每周一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设计新课前3-5分钟“每周一歌”,每周安排一人。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创造一歌轻松愉快的氛围,锻炼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态度目标,而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作用。他们开始有些胆怯,表达不流畅,但在老师和同学的不断鼓励、点拨下逐渐树立自信,并能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 (二)教师修炼自身心理素质,以自己健康的心态影响学生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以自身的体会为教师树立了榜样,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正所谓: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不是神,一样的有喜怒哀乐。问题不在于是否有消极的情绪,而在于如何化解它们。虽然工作、生活中总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也会被调皮学生气个半死,但我始终坚持带着微笑去上每一堂课,希望这样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 (三)寻找思品教学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点,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工作 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小学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不再把老师的话风味“圣旨”。随着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到的发展,以及知识、经验、阅读、能力的增加,初中生对教师、家长的态度有了变化,开始用独立、平等的态度的眼光来评价教师和父母。更多倾向于同伴群体的交流,渴望了解异性同伴。但是由于他们思维的批判性不够成熟,他们有时会以执拗的、偏激的,甚至是对立的态度来对待老师和家长,出现了所谓的逆反心理,于是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可能出现矛盾冲突和隔阂。这个时候,家校联系成了必不可少的教育途径之一,教师应经常和家长联系,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建立良性同伴群体,对于正常的男女生的交流,教师和家长应予以鼓励,而不是横加干涉。 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能力,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 人总在不断地试图认识自己,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渴望认识自我的要求更为迫切,但由于现代家庭、教师对孩子的过高要求,以及少年学生自身心理水平的不成熟、思维的片面性、表面性,常常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就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又看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做到扬长避短。 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在挫折中学会成长 教育家卢梭说:“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疾病,惧怕不测事件,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什么也不能忍受。”因此,针对当今学生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这一现状,我们应加强对初中生的意志品质的训练。通过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使学生明白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所谓“心想事成,一帆风顺”等等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要使学生认识到挫折对个体的影响具有两重性,教育学生以乐观的态度、灵活、理智、现实的对待挫折,特别要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耐挫教育。 总之,面对日益突现的中学生心理问题,初中思想品德课应当成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我们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营,让学生们都拥有健康的心理。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也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逐渐形成,自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长期进行。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当然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九年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七—九年级 徐光兴著《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p201-210 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版,p387-424 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p373-381 侯玉波编著《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程利国主编,李雅林、李文虎副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p352-382 李献林、张竖情著《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P201-211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基本数学思想则是体现或应该体现于基础数学中的具有奠基性、总结性和最广泛的数学思想,它们含有传统数学思想的精华和现代数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并且是历史地发展着的。通过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的能力才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掌握数学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

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参考文献是啥

参考文献“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扩展资料:书写格式:(1)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2)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基本数学思想则是体现或应该体现于基础数学中的具有奠基性、总结性和最广泛的数学思想,它们含有传统数学思想的精华和现代数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并且是历史地发展着的。通过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的能力才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掌握数学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

摘要: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面对新教材的普遍推广,中学政治如何走进新课堂,适应新教材,真正使政治课活起来,让学生对于政治课做到“乐学、善学、勤学”。这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通过一个学期对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摸索,认为讨论式教学方法是突出体现学生主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最好方法。它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一次挑战,也是对新时期政治教师的一次考验。本文从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新课堂中的作用、功能、注意的问题、把握的原则等几个方面,联系教学实践做了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政治教师共同研究、摸索。  关键词:作用 功能 注意的问题 把握的原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要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智育工作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满堂灌”加“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成为多数教师和学生夺取“考试高分”的法宝,它完全忽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为重点: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正是因为如此,政治课成了中学教育中“最容易教”和“最容易学”的课程,在教师心目中成了“政治课哪个上还不是一样,不就是勾、划、背吗”;在学生心目中沦落到了“最不受欢迎”的地步;在领导心目中更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不管谁来上都行,只要见到分数就行。如今,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时期,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就必须走出目前的困境,寻找新的教学模式。我认为,政治教学必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依据教学大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彻底摒弃传统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加强理论创新,认真思考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根据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认为“讨论式教学方法”就值得我们研究与运用。所谓“讨论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各小组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通过讨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过程。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以求得解决问题和深化认识的一种方法。讨论课是一种基于现代教学观念而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达成目标,是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式课堂教学结构(即一种课型)。思想政治讨论课教学,力图通过师生及生生的活动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根本性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思维的广泛性(发散性)和深刻性,使思想政治课焕发出生命活力。通过学生间相互合作探索,使学生相互吸收、相互完善,激发思维碰撞,产生思想火花,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对政治观点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同时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应该是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走进新课堂、转换师生角色,改变教学模式的一种良好方法。下面,我将从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新课堂中的作用、功能、注意的问题、把握的原则等几个方面,联系自身教学实践做一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政治教师共同研究、摸索。  一、讨论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学习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新课改、新教材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既能教给学生科学知识,又能教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更重要的是能达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发展个性特长和道德素质为目标。而传统的应试教育着重思考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忽视思考学生怎么“学”,往往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教一点,学生学一点;学生完全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集气瓶。对学生素质的理解呈现出片面化、狭隘化、单一化的倾向,导致教学方式“简单化”,学习方法“机械化”,教学成果“分数化”,教学质量“低劣化”。这种重知识、轻素质,重成绩、轻能力,重学习、轻品德的教学是与新教学大纲格格不入的,也成为广大学生“苦学、厌学、辍学”的重要思想根源。如何使学生对政治课从“苦学、厌学、辍学”中释放出来而变得“乐学、善学、勤学”呢?我认为,讨论式教学法完全可以克服这一不足,它着重思考学生怎么学?如何学?打破了过去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通过自己去认识问题,发现问题,才能去分析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才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教师在开展讨论式教学活动之前,可以先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每四人一组,或者说八人一组,试班级人数而定,并选一个小组长。对课本中所设计的问题,由四人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代表轮流更换,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对照,发现现问题及时提出,教师从中做适当的指点,最后学生写出正确的答案,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同学们自己归纳的答案即为自己的标准答案。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讨论,主动发言,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我常给学生这样说:“高高兴兴学政治,轻轻松松拿高分”,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从而消除学生对政治课的紧张、枯燥、无味的心理。学生如果对他所学的知识没有兴趣,没有认同感,那么整节课就会成为一溏死水,死气沉沉,没有任何生机,任何活力。教师就真的是在讲书、读书、念书,而不是再教书。相反,如果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有了兴趣,有了认同感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众所周知,学生生活的世界已经是一个五彩缤纷、幸福美满的社会,我们所面对的都是90后的小生(我对我学生的称呼),这批学生多伴是一些独生子女,从小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挫折,可谓是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在爷爷奶奶的娇惯下长大的,如果我们对这批学生一味采取挤、压、填的方法,只会视得其反,让你的教学便得更糟糕。由于立场、思维方式、知识构成、社会环境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所持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学生,他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个人经验也可能与书本上的说法大相径庭。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解决,会使学生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感到无所适从。正如《学记》中所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而讨论式教学法正是抓住学生这一身心特点,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差异,让学生有话就说,有言就发,同学们在讨论中针锋相对、各抒己见,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矛盾能交融在一起,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中,灵感与灵感的交锋中,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归纳综合的过程来共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  其次,讨论式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政治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比较、批判、评价、归纳、表达、运用等七种能力。而能力是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八年级政治课本中,每上完一课都特别安排了探究与实践课,如何做好这些探究与实践课呢?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40页,读材料后讨论,1、小刚所理解的酷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酷的。2、小刚对妈妈说:“你知道什么!”这反映了他的一种什么心态?3、小刚是怎么理解长大的含义的?你又是怎样理解的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着这样进行:第一步,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读题、审题;第二步,学生自己默默思考1分钟;第三步,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进行分组讨论,四人很快将各自答案达成共识;第四步,各小组代表发言5分钟,教师从中针对不同的发言进行点评;最后,学生用3分钟的时间写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标准答案;这样一来,仅仅用了15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真正长大”的内涵。讨论式教学法不仅彻底改变了过去的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念,学生怎么抄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且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人人参与、全情参与、全程参与,学生能够经常达到“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的积极状态学生能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培养个性,发挥特长,达到认识上的深化和知识上的扩展。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享受,当成一种全面性的活动,当成一种创新型活动,当成自已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得到了升华,自己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自己使自己逐步走向完善。  最后, 讨论式教学法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荣誉感、集体感。学生在每次讨论后,教师可以把发言同学的名字记下来,并简单评出优、良、中,适当地加德育学分生。例如:课堂发言主动举手并回答对的加2分,点名回答对的加1分,具体的情况由教师规定。这样以来学生发言积极性高涨,争先恐后的发言,生怕自己落后。而且,教师在组织讨论课时,只需简单安排一下,就可以到学生空位上座下,静静地听学生发言。同学们很快你站起,我坐下;我坐下,你站起。紧张的讨论就开始了,待没有一个同学站起时,或者说适当的时候,教师再对各位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学生最后得出正确答案,本次讨论课就算结束了。一开始,学生怕羞,胆小,不敢说,怕说错,有时即使站起来,也是把自己准备好的读一遍。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给学生以自信,让学生大胆发言,千万不能对说错的同学给予任何批评,评价要适度,要照顾学生情绪,必要时,还要给予学生热烈的掌声。学生必竟是学生,适当的表扬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养。这样,学生的胆识在一次次的发言中,得到了锻炼,口语表达逐渐加强,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生不仅找到了自尊,找回了自信,也从中找到了快乐,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拼搏的动力。  二、讨论式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自身素质和非智力因素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课堂教学除了要授以学生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动机、兴趣、心理、自尊、自强、自信等非智力因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学只会培养出以自我为中心、孤芳自赏、人格不健全、心理严重扭屈的学生;只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不会思考、不会探究、读死书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挖掘非智力因素显得十分重要。而讨论式教学法的功能则在于此。  第一、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提高学生比较、鉴别、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独立思考、明是非、辩美丑的能力。教师在每次讨论结束后,一般不要给出标准答案,更不能出现老师念学生写的现象,切记教政治不是教英语,更不是听写英语单词。答案应当由学生在听取别的同学所说的和教师的点评后,自己归纳出来。在政治课本中,一题多解的现象时有发生,只要同学们作答时,言之有理,语句通顺,语言流畅,紧扣题意,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不必做过多要求,要学会留给学生一定的余地,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不要急于刹车。这样一来,同学们在作答时,往往能够出呼想象的答出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答案,其效果比事先预想的要好的多。  第二,讨论是个学习互动的过程,通过对自我认识的反省与对他人认识的评价,提高学生进行批判和评价的能力。评价方式不拘一格,多种多样,例如,在每次讨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展开自评,相互评价,老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拘一格显才华。既学会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评价,也学会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既学会评价自己的优点,又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既要学会对他人的不足大胆指出,还要学会尊重别人,肯定别人,不能伤害他人的自尊。在比较中找差距,在差距中求进步。而不是自吹自擂,自我抬杠,绝不允许通过贬低别人,否定别人来抬高自己,也不允许明哲保身怕得罪他人而保守,不愿说别人。这种不会对自己找不足,也不愿意去为别人找不足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老师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把握好尺度,正确引导。  第三,参与讨论的关键是学生能清楚明白地向其他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学生要做到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提高自己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防止学生出现口语化,啰嗦话,大话,空话,或者说言不对题东拉西扯,讨论偏离了主题,偏离了方向。讨论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有血有肉,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分析主要矛盾,主题鲜明,详略适当,而不是天马行空。  第四,对时事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力和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中学生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初三的学生要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既要正确认识过去,又要能够预知未来。如“家乡变了”一题,学生不但要知到变的原因,变的结果,还要知到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应重点放在“变”字上下功夫,从“变”字上破题,作文章,就会有话可说,而不是一问三不知,讨论时成聋子的耳朵——摆设;“神舟七号”上天,学生能说出多少原因?对国际、国内的影响知到多少?对我们的中学生的影响又有多少?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自己给自己上了一节思想政治课,何乐而不为呢?  第五,学习不仅是提高学生智力因素的过程,更是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过程。“人才不一定有口才,而有了口才则一定是个人才”同学们的每一次讨论是对自己综合能力的检验,是对自己知识的检验。要想站起来滔滔不绝,朗朗上口的说出来,这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就必须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学生的一节课、一次讨论做起,因为他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的讨论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我们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精心选题。教师对所提问题应做到心中有数, 特别是对学生思想中可能会出现的模糊认识、错误认识及社会生活中的敏感话题更应精心准备,充分估计学生讨论中可能会出现的结论,做好应变准备,以便针对学生的不正确认识及时地予以纠正、教育。我认为,每次所设计的题目大致可分为俩种,一种是需要准备后才能讨论的题目,一种是不需要任何准备就能讨论的题目。对需要准备后才能讨论的题目,要提前一天或俩天就要通知学生,因为这些问题有点难度,往往需要学生查阅资料,提前做好准备,讨论时才不会耽误时间,如:你能说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原因有多少吗?你能说出改革开放政策的好处有多少吗?你能说出家乡变化的表现吗?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什么是和谐社会?什么是新农村建设?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则需要准备,可以设计为课前准备,课堂讨论,现场作答。另一种是不需要任何准备就能做答的题目,或者说课堂上稍作思考,就可以的题目。诸如: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中学生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如何与同学交往?男女同学之间如何正常交往?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则不需要过多准备,可以设计为课堂既兴讨论题,现场作答。  第二,充分准备。首先,选题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难易适中,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水平。尽量做到人人有话说,人人找话说,人人想说话。其次,选题要符合社会实际,选择的内容要尽可能联系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热点,与时俱进。  第三,注重思想教育,学生品行的养成。选择的讨论题要能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诸如:二十九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队为何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些辉煌的成就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学习奥运健儿们的什么精神?“神舟七号”上天,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等问题就是很值得学生讨论的题材。  第四,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及讨论的具体要求,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讨论中,要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注意引导他们围绕中心问题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要努力做到全员参加,机会均等,避免冷落少数学生的情况发生,鼓励学生之间积极开展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的争论,发扬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又不固执己见的学风。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进行归纳、评析,澄清错误观念。也可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研究。任何一种课型都不是不分场合的。正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师不能按照自认为十分圆满的方式去进行每一次教学。  四、作为讨论式教学法也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时,还应坚持适用性原则;  讨论式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在进行讨论式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还应充分把握以下几原则,以防止出现偏离教学大纲,舍本逐未。  第一,要从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切不可脱离教材,脱离大纲,舍本逐末,讨论题目要具有可讨论性,争论性较强,结论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生中有不同的认识,内容应是开放性比的,要适合各年级各年龄断的特点,简单易答,具有共性,但又有一定的深度。学生看是简单,完全回答正确也不易,十分有必要进行争论。  第二,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讨论题目必须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的特点、个性、能力、年龄、水平等相适应,在学生知识水平、年龄特点的基础上确定论题。论题偏易不行,偏难更不行,要保证学生对参与讨论的问题感兴趣,对问题有言可发,有事可议,有话可讲,内心有表达的需求愿望、表现欲望。  第三,资源上的丰富性、易收集性。围绕一定中心问题进行讨论,这一中心内容的资源相对要丰富,接近学生的经验体验,学生容易进入其中。如可以事先准备好一幅漫画,可以通过一个小品表演,可以让学生唱一首歌,可以让学生讲一个故事等方式,切入主题,让学生在兴趣中展讨论。只有资源的丰富多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保证结论的多样性。  第四,适用性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很多内容有可讨论性,学生也有言可发,但对学生的成长价值不大,更没有展开讨论的必要,因为它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或者说不再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内,所以,学生不必花费过多精力去探讨,如: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对于这类题目学生则不必要展开过多的讨论,因为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有限,是不可能将这类题目说清楚的,老师直接给出部分答案作参考即可;对那些教育性不强,对学生意义不大,讨不讨论没多大关系,更不会影响教师教学的问题则应该抛弃,切记死钻牛角尖,打破锣锅问到底。如;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为什么要提出“三个代表”? 等等,对于这类题目作为一个初中生完全没有讨论的必要。  综上所述,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是集体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讨论为中心,以发展为主旨,渗透启发式、研究式、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课堂教学结构。它会使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摆脱自我为中心,增强集体参与意识;讨论教学法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相互论辩组织教学,它要求学生树立团体协作意识、增强竞争意识,培养自信、自强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还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有这些都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知识学习的效果 。

”参考文献“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扩展资料:书写格式:(1)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2)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参考文献是多少

摘要: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面对新教材的普遍推广,中学政治如何走进新课堂,适应新教材,真正使政治课活起来,让学生对于政治课做到“乐学、善学、勤学”。这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通过一个学期对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摸索,认为讨论式教学方法是突出体现学生主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最好方法。它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一次挑战,也是对新时期政治教师的一次考验。本文从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新课堂中的作用、功能、注意的问题、把握的原则等几个方面,联系教学实践做了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政治教师共同研究、摸索。  关键词:作用 功能 注意的问题 把握的原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要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智育工作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满堂灌”加“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成为多数教师和学生夺取“考试高分”的法宝,它完全忽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为重点: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正是因为如此,政治课成了中学教育中“最容易教”和“最容易学”的课程,在教师心目中成了“政治课哪个上还不是一样,不就是勾、划、背吗”;在学生心目中沦落到了“最不受欢迎”的地步;在领导心目中更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不管谁来上都行,只要见到分数就行。如今,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时期,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就必须走出目前的困境,寻找新的教学模式。我认为,政治教学必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依据教学大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彻底摒弃传统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加强理论创新,认真思考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根据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认为“讨论式教学方法”就值得我们研究与运用。所谓“讨论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各小组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通过讨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过程。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以求得解决问题和深化认识的一种方法。讨论课是一种基于现代教学观念而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达成目标,是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式课堂教学结构(即一种课型)。思想政治讨论课教学,力图通过师生及生生的活动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根本性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思维的广泛性(发散性)和深刻性,使思想政治课焕发出生命活力。通过学生间相互合作探索,使学生相互吸收、相互完善,激发思维碰撞,产生思想火花,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对政治观点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同时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应该是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走进新课堂、转换师生角色,改变教学模式的一种良好方法。下面,我将从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新课堂中的作用、功能、注意的问题、把握的原则等几个方面,联系自身教学实践做一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政治教师共同研究、摸索。  一、讨论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学习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新课改、新教材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既能教给学生科学知识,又能教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更重要的是能达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发展个性特长和道德素质为目标。而传统的应试教育着重思考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忽视思考学生怎么“学”,往往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教一点,学生学一点;学生完全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集气瓶。对学生素质的理解呈现出片面化、狭隘化、单一化的倾向,导致教学方式“简单化”,学习方法“机械化”,教学成果“分数化”,教学质量“低劣化”。这种重知识、轻素质,重成绩、轻能力,重学习、轻品德的教学是与新教学大纲格格不入的,也成为广大学生“苦学、厌学、辍学”的重要思想根源。如何使学生对政治课从“苦学、厌学、辍学”中释放出来而变得“乐学、善学、勤学”呢?我认为,讨论式教学法完全可以克服这一不足,它着重思考学生怎么学?如何学?打破了过去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通过自己去认识问题,发现问题,才能去分析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才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教师在开展讨论式教学活动之前,可以先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每四人一组,或者说八人一组,试班级人数而定,并选一个小组长。对课本中所设计的问题,由四人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代表轮流更换,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对照,发现现问题及时提出,教师从中做适当的指点,最后学生写出正确的答案,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同学们自己归纳的答案即为自己的标准答案。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讨论,主动发言,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我常给学生这样说:“高高兴兴学政治,轻轻松松拿高分”,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从而消除学生对政治课的紧张、枯燥、无味的心理。学生如果对他所学的知识没有兴趣,没有认同感,那么整节课就会成为一溏死水,死气沉沉,没有任何生机,任何活力。教师就真的是在讲书、读书、念书,而不是再教书。相反,如果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有了兴趣,有了认同感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众所周知,学生生活的世界已经是一个五彩缤纷、幸福美满的社会,我们所面对的都是90后的小生(我对我学生的称呼),这批学生多伴是一些独生子女,从小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挫折,可谓是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在爷爷奶奶的娇惯下长大的,如果我们对这批学生一味采取挤、压、填的方法,只会视得其反,让你的教学便得更糟糕。由于立场、思维方式、知识构成、社会环境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所持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学生,他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个人经验也可能与书本上的说法大相径庭。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解决,会使学生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感到无所适从。正如《学记》中所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而讨论式教学法正是抓住学生这一身心特点,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差异,让学生有话就说,有言就发,同学们在讨论中针锋相对、各抒己见,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矛盾能交融在一起,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中,灵感与灵感的交锋中,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归纳综合的过程来共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  其次,讨论式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政治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比较、批判、评价、归纳、表达、运用等七种能力。而能力是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八年级政治课本中,每上完一课都特别安排了探究与实践课,如何做好这些探究与实践课呢?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40页,读材料后讨论,1、小刚所理解的酷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酷的。2、小刚对妈妈说:“你知道什么!”这反映了他的一种什么心态?3、小刚是怎么理解长大的含义的?你又是怎样理解的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着这样进行:第一步,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读题、审题;第二步,学生自己默默思考1分钟;第三步,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进行分组讨论,四人很快将各自答案达成共识;第四步,各小组代表发言5分钟,教师从中针对不同的发言进行点评;最后,学生用3分钟的时间写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标准答案;这样一来,仅仅用了15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真正长大”的内涵。讨论式教学法不仅彻底改变了过去的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念,学生怎么抄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且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人人参与、全情参与、全程参与,学生能够经常达到“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的积极状态学生能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培养个性,发挥特长,达到认识上的深化和知识上的扩展。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享受,当成一种全面性的活动,当成一种创新型活动,当成自已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得到了升华,自己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自己使自己逐步走向完善。  最后, 讨论式教学法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荣誉感、集体感。学生在每次讨论后,教师可以把发言同学的名字记下来,并简单评出优、良、中,适当地加德育学分生。例如:课堂发言主动举手并回答对的加2分,点名回答对的加1分,具体的情况由教师规定。这样以来学生发言积极性高涨,争先恐后的发言,生怕自己落后。而且,教师在组织讨论课时,只需简单安排一下,就可以到学生空位上座下,静静地听学生发言。同学们很快你站起,我坐下;我坐下,你站起。紧张的讨论就开始了,待没有一个同学站起时,或者说适当的时候,教师再对各位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学生最后得出正确答案,本次讨论课就算结束了。一开始,学生怕羞,胆小,不敢说,怕说错,有时即使站起来,也是把自己准备好的读一遍。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给学生以自信,让学生大胆发言,千万不能对说错的同学给予任何批评,评价要适度,要照顾学生情绪,必要时,还要给予学生热烈的掌声。学生必竟是学生,适当的表扬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养。这样,学生的胆识在一次次的发言中,得到了锻炼,口语表达逐渐加强,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生不仅找到了自尊,找回了自信,也从中找到了快乐,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拼搏的动力。  二、讨论式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自身素质和非智力因素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课堂教学除了要授以学生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动机、兴趣、心理、自尊、自强、自信等非智力因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学只会培养出以自我为中心、孤芳自赏、人格不健全、心理严重扭屈的学生;只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不会思考、不会探究、读死书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挖掘非智力因素显得十分重要。而讨论式教学法的功能则在于此。  第一、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提高学生比较、鉴别、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独立思考、明是非、辩美丑的能力。教师在每次讨论结束后,一般不要给出标准答案,更不能出现老师念学生写的现象,切记教政治不是教英语,更不是听写英语单词。答案应当由学生在听取别的同学所说的和教师的点评后,自己归纳出来。在政治课本中,一题多解的现象时有发生,只要同学们作答时,言之有理,语句通顺,语言流畅,紧扣题意,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不必做过多要求,要学会留给学生一定的余地,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不要急于刹车。这样一来,同学们在作答时,往往能够出呼想象的答出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答案,其效果比事先预想的要好的多。  第二,讨论是个学习互动的过程,通过对自我认识的反省与对他人认识的评价,提高学生进行批判和评价的能力。评价方式不拘一格,多种多样,例如,在每次讨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展开自评,相互评价,老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拘一格显才华。既学会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评价,也学会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既学会评价自己的优点,又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既要学会对他人的不足大胆指出,还要学会尊重别人,肯定别人,不能伤害他人的自尊。在比较中找差距,在差距中求进步。而不是自吹自擂,自我抬杠,绝不允许通过贬低别人,否定别人来抬高自己,也不允许明哲保身怕得罪他人而保守,不愿说别人。这种不会对自己找不足,也不愿意去为别人找不足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老师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把握好尺度,正确引导。  第三,参与讨论的关键是学生能清楚明白地向其他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学生要做到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提高自己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防止学生出现口语化,啰嗦话,大话,空话,或者说言不对题东拉西扯,讨论偏离了主题,偏离了方向。讨论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有血有肉,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分析主要矛盾,主题鲜明,详略适当,而不是天马行空。  第四,对时事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力和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中学生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初三的学生要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既要正确认识过去,又要能够预知未来。如“家乡变了”一题,学生不但要知到变的原因,变的结果,还要知到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应重点放在“变”字上下功夫,从“变”字上破题,作文章,就会有话可说,而不是一问三不知,讨论时成聋子的耳朵——摆设;“神舟七号”上天,学生能说出多少原因?对国际、国内的影响知到多少?对我们的中学生的影响又有多少?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自己给自己上了一节思想政治课,何乐而不为呢?  第五,学习不仅是提高学生智力因素的过程,更是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过程。“人才不一定有口才,而有了口才则一定是个人才”同学们的每一次讨论是对自己综合能力的检验,是对自己知识的检验。要想站起来滔滔不绝,朗朗上口的说出来,这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就必须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学生的一节课、一次讨论做起,因为他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的讨论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我们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精心选题。教师对所提问题应做到心中有数, 特别是对学生思想中可能会出现的模糊认识、错误认识及社会生活中的敏感话题更应精心准备,充分估计学生讨论中可能会出现的结论,做好应变准备,以便针对学生的不正确认识及时地予以纠正、教育。我认为,每次所设计的题目大致可分为俩种,一种是需要准备后才能讨论的题目,一种是不需要任何准备就能讨论的题目。对需要准备后才能讨论的题目,要提前一天或俩天就要通知学生,因为这些问题有点难度,往往需要学生查阅资料,提前做好准备,讨论时才不会耽误时间,如:你能说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原因有多少吗?你能说出改革开放政策的好处有多少吗?你能说出家乡变化的表现吗?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什么是和谐社会?什么是新农村建设?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则需要准备,可以设计为课前准备,课堂讨论,现场作答。另一种是不需要任何准备就能做答的题目,或者说课堂上稍作思考,就可以的题目。诸如: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中学生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如何与同学交往?男女同学之间如何正常交往?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则不需要过多准备,可以设计为课堂既兴讨论题,现场作答。  第二,充分准备。首先,选题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难易适中,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水平。尽量做到人人有话说,人人找话说,人人想说话。其次,选题要符合社会实际,选择的内容要尽可能联系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热点,与时俱进。  第三,注重思想教育,学生品行的养成。选择的讨论题要能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诸如:二十九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队为何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些辉煌的成就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学习奥运健儿们的什么精神?“神舟七号”上天,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等问题就是很值得学生讨论的题材。  第四,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及讨论的具体要求,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讨论中,要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注意引导他们围绕中心问题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要努力做到全员参加,机会均等,避免冷落少数学生的情况发生,鼓励学生之间积极开展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的争论,发扬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又不固执己见的学风。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进行归纳、评析,澄清错误观念。也可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研究。任何一种课型都不是不分场合的。正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师不能按照自认为十分圆满的方式去进行每一次教学。  四、作为讨论式教学法也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时,还应坚持适用性原则;  讨论式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在进行讨论式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还应充分把握以下几原则,以防止出现偏离教学大纲,舍本逐未。  第一,要从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切不可脱离教材,脱离大纲,舍本逐末,讨论题目要具有可讨论性,争论性较强,结论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生中有不同的认识,内容应是开放性比的,要适合各年级各年龄断的特点,简单易答,具有共性,但又有一定的深度。学生看是简单,完全回答正确也不易,十分有必要进行争论。  第二,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讨论题目必须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的特点、个性、能力、年龄、水平等相适应,在学生知识水平、年龄特点的基础上确定论题。论题偏易不行,偏难更不行,要保证学生对参与讨论的问题感兴趣,对问题有言可发,有事可议,有话可讲,内心有表达的需求愿望、表现欲望。  第三,资源上的丰富性、易收集性。围绕一定中心问题进行讨论,这一中心内容的资源相对要丰富,接近学生的经验体验,学生容易进入其中。如可以事先准备好一幅漫画,可以通过一个小品表演,可以让学生唱一首歌,可以让学生讲一个故事等方式,切入主题,让学生在兴趣中展讨论。只有资源的丰富多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保证结论的多样性。  第四,适用性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很多内容有可讨论性,学生也有言可发,但对学生的成长价值不大,更没有展开讨论的必要,因为它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或者说不再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内,所以,学生不必花费过多精力去探讨,如: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对于这类题目学生则不必要展开过多的讨论,因为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有限,是不可能将这类题目说清楚的,老师直接给出部分答案作参考即可;对那些教育性不强,对学生意义不大,讨不讨论没多大关系,更不会影响教师教学的问题则应该抛弃,切记死钻牛角尖,打破锣锅问到底。如;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为什么要提出“三个代表”? 等等,对于这类题目作为一个初中生完全没有讨论的必要。  综上所述,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是集体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讨论为中心,以发展为主旨,渗透启发式、研究式、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课堂教学结构。它会使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摆脱自我为中心,增强集体参与意识;讨论教学法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相互论辩组织教学,它要求学生树立团体协作意识、增强竞争意识,培养自信、自强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还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有这些都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知识学习的效果 。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如何渗透情感教育【摘要】教育离不开情感的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情感的教育。本文主要论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探讨了如何在该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具有先天优势。【关键词】情感、情感教育、初中思想政治、知行统一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的情感是后天形成和变动的一种心理现象。任何认识事物的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养成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 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笔者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注重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的情感,最大的特点是直觉性与不稳定性,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地分析,而且一旦他们觉得外界事物不合自己的口味,就会变得兴趣索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正是因为这种特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与学生的情感协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久而久之,教师的情感影响学生,反过来学生的情感又对学习产生反作用。  情感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所追求高境界的理想教学,并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实践磨练,探索与研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形成师生合作,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实现教学精神与教学能力新的突破。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教学性质决定了必须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情感教育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德育工作能真正体现实效性,情感教育必不可少,”教育就“爱”,缺乏“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课在教学上更应该体现出情感的渗透,否则就变成空洞的理论说教,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能达到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2、教学原则决定了必须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情感教育  知行统一原则是政治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融入情感,才能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只有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有机地结合起来,政治课的实效性才能体现出来。  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还要解决“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矛盾,如八年级的政治课“采用以例说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虽然“法”是严肃的,但如果没有动之以“情”,就不能晓之以“理”和晓之以“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情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  1、气氛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的、积极的、亲切的,这样才能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状态下学习,当老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时,学生也会因此感染了老师这一积极情绪,从而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学生神经放松,情绪饱满,也就会敞开心扉,是课堂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主体功能。  2、语言  语言能够打动人的心,完全是因为它包含着一种激情、一种心灵深处的心声,是一种灵魂和情感的流露。一堂课效果的好坏,教师的激情性语言往往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能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修养、运用语言的艺术在课堂中往往起到特别的作用。  不仅要注意讲课的教育性、逻辑性、规范性等,更应重视讲课的语音、语调、动作、表情的感染作用,或如小桥流水,娓娓动听,清新自然,或慷慨陈词,高亢激昂,或喜笑怒骂,尽现于色,或储蓄委婉于内,来渲染气氛,增强号召力和感染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施教于学生,教师自己首先要进入角色,挥洒真情,用激发学生情感的语言,把课本中无声无情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以此来感染学生,增强其艺术表演力。  如在初三讲述“捍卫国家尊严”一节时,我谈到旧上海外滩码头轮船上遍布外国国旗,公园门口竖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慷慨激昂,义愤填膺;讲的新中国的成就与辉煌,扬眉吐气,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样较那种平铺直叙地讲解,更富启发性,更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学以致用,真正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且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师生之间也多了一次情感交流。  3、事例  拣取一些学生所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件和典型事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体验,更好地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课堂活起来。  如在讲授初二《思想政治》第二单元“法与学校生活”一节时,我播放了一段从中央电视台《大家观察》栏目录制的一个典型案例,它讲述了某市一职业高中里发生的骇人听闻的事件:仅仅因为偷拿了同学的5元钱,一女生在半夜的寝室里被全班女生集体虐待凌辱了四个多小时……  短短十分钟不到的录像,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反响,看的时候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全神贯注,而看完之后全班沸腾了,似乎每个人都要表达内心的激动与感想。于是我趁热打铁提出几个问题要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这节课的效果之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究其原因,不外乎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学生也才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也就能按照老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进行,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才会圆满完成  4、方法  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采用灵活多变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和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受到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如在各年级的教学中我都曾尝试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在预习讨论的基础上,派一位代表上来给同学讲课。虽然讲的不一定很好,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初二教学过程中,我还根据教学内容和同学的要求,组织了模拟法庭活动,通过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政治课教学的乐趣与魅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在活动中,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才干,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学中,使用电影、电视等电教媒体以及挂图、实物等直观形象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以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请英雄模范等先进人物走进课堂,联系高中生的思想实际作报告,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心理历程,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洗礼。  讲述初一第一课家庭与父母时,腾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当你受到父母的关爱时的感受如何?当你孤独无助的时候又是怎样的感受?想想父母在受到孩子的孝敬的时候,他们的心里有些什么感受?(劳累时捶捶背;端上一杯茶;知道家里经济困难,主动不要零用钱……)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放一段事先录制好的学生家长感受的录音,必将更加激发学生内在的孝敬父母之心。讨论:我们现在和将来分别可以为孝敬父母做些什么?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鼓励学生从现在做起,从小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少年,将来使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在自己身上闪闪发光。(按道理行事),这样实实在在的情感意通,有效地激发和提升了学生内在的美好道德情感,也使教材和学生的距离很近很近。 1 )以情激学 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两难:1)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2)社会上的某些重金钱、实惠的诱惑,重经济轻政治倾向的影响,导致学生轻视思想政治课。有些政治课教师也心灰意冷,抱着“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支差应付,造成恶性循环。作为一名老教师,笔者自然也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但终究还是“一定要把思想政治课教好”的意识战胜了自己。笔者坚信:事在人为,唯其难教,方能见真功夫。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笔者首先运用以情激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笔者利用值班时间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像妈妈一样嘘寒问暖,与学生一起搞卫生、做游戏、侃大山、说故事。他们把笔者当成知心朋友,有悄悄话也愿对笔者说,发生争论请笔者评判。笔者的话,他们爱听,且坚信不疑。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笔者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课,首先在黑板上写出“四有”两个大字,微笑着问其含义。当学生说出它的内容时,笔者亲切地说:“同学们都应当把自己培养成‘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你们知道吗,这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逐渐确立,而这恰恰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接着,笔者介绍一些革命老前辈努力学习马列主义,赴汤蹈火投身革命的事迹;讲了雷锋努力读毛主席的书,终于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故事。笔者又举了个反面的例子:有个大学生,由于不关心政治,最后堕落成一个偷书贼并杀了新华书店的营业员,而被判处死刑。笔者提高声音说:“毛主席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你们看,学习思想政治课重要不重要?”学生异口同声:“重——要——”这堂课,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不断“升温”,使学生一直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2) 以情明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笔者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 笔者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或深沉凝重,或重炮似的排比,或雨丝般的描述,娓娓道来,使学生的情绪随笔者的语调而变化。如讲“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笔者以悲愤的语调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疯狂掠夺,愤怒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南京30万同胞的暴行。“侵略者展开杀人比赛,尸横街巷,血流成河。血泊中的婴儿哭声伴着刽子手的狂笑……”随着笔者声音的颤抖和拳头的挥动,学生个个绷紧小嘴,闪动泪花。笔者点明“落后会挨打,贫穷就受辱”的道理,话锋一转:“沉睡的雄狮苏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东方!”笔者兴奋地讲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学生脸上绽出欣喜的笑容。最后,笔者在黑板上写了“国耻我辱,国兴我荣”8个字,让学生高声朗诵。 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例子时间较远,笔者就进行增补或系统形象化。如讲礼貌,笔者会让学生通过演小品这样的形式来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礼貌的,怎么样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讲“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时,笔者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把自己的棉大衣脱下给90多岁的藏族老奶奶穿上;讲徐洪刚为了保护受辱妇女,赤手空拳同4个持刀歹徒搏斗,身中14刀,用背心托着流出的肠子追歹徒达50多米,最后倒在血泊里。悲壮的语调、赞叹的表情、形象的手势像磁铁般地吸引住学生。有的内容笔者也让学生讲自己身边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反映的精神来教育学生。 笔者还注意选用教具,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讲“为人民服务”,用投影机打出周总理的大幅画像,那浓眉英姿、微笑神态,使学生感到他那博大胸襟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讲“发挥艰苦奋斗精神”时,笔者把从校园里拾来的大块面包摆上讲台,让学生背诵“锄禾日当午……”的诗句,并展开讨论。 3) 以情导行 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增强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因此,笔者竭力以情感化,导之以行。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作为一名母亲,笔者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思想上鼓励他们进步;学习上耐心辅导;晚自习后,还经常找思想上有波动的学生谈心,认真记下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在学校大扫除中,笔者不怕脏累干在前,从自己的行动中,让学生懂得热爱劳动。在笔者的影响下,现在班里的学生每到值日、大扫除都是争先恐后,班里的卫生评比每周都是学校的先进。   总而言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在政治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是提高政治课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样,也是加强学生道德情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发展,关注社会、关注国家,为共建美好和谐的社会主义而塑造自身,提高自我,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现代人,当代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报效社会,也实现做人的价值。【参考文献】【1】《道德情感教育初论》《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4期【2】《关于当前上海中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报告》《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7期【3】议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中国科学教育研究  【4】情感教学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与研究《江南教育资源网》

  • 索引序列
  • 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参考文献是什么
  • 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参考文献是
  • 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参考文献
  • 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参考文献是啥
  • 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参考文献是多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