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乾陵文化研究投稿经验介绍英文

乾陵文化研究投稿经验介绍英文

发布时间:

乾陵文化研究投稿经验介绍英文

乾陵博物馆是中国陵墓博物馆。位于陕西省乾县乾陵东南方的永泰公主墓处,1978年建立。它的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乾陵文物管理所。乾陵是唐朝皇帝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陵当初地面建筑 378间。东南有17座子孙儿女王公大臣陪葬墓。陵园内现尚存 124件精美的大型石刻群,从南往北有八棱柱形华表1对、翼马和朱雀各1对、石马5对、戴冠着袍持剑中郎石人像10对,并有两通高达 7米以上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或友好国家特使石刻像61尊。内城四门各有石狮 1对。这些石刻,造型逼真,神态生动。  1960年以来,先后发掘了陪葬乾陵的永泰公主李仙蕙、章怀太子李贤、 懿德太子李重润、 中书令薛元超、右卫将军李瑾行等 5座墓葬,出土有大量的壁画、三彩和石刻艺术等重要文物。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表现了唐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状况。其中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的壁画以及石 ⑹�拧⒛怪旧暇�傅南呖倘宋铩⒍�参锏然�娑际翘拼�帐醯恼淦贰  该馆藏品主要是已发掘的 5座陪葬墓出土文物4000多件。藏品还包括该馆征集的文物共计4598件,其中一级品27件。有一面 25 千克重的铜镜,镜上铸有麒麟、龙凤等图案,并有铭文。  景区资质:  4A景区 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玩法:  访古 看窑洞  关键字:  一代女皇武则天  景区服务:  在乾陵各景点导游服务处可以请到导游。 更多  交通:  在西安火车站乘旅游专线车可以到达乾陵。 更多  中心城市:  西安 咸阳  门票:  淡季12月至次年2月,联票每张40元;单票大陵每张25元(含环陵路每张10元),永泰墓、懿德墓15元,章怀墓5元。旺季3月至11月,联票每张70元;单票大陵45元(含环陵路每张10元),永泰墓、懿德墓至25元,章怀墓15元。学生凭学生证、残疾人凭残疾证可以购买半价门票,军人(出示士官证)以及70岁以上的老人(出示身份证)免收门票。  开放时间:  一年四季全年开放,旺季:4月~11月。 更多  行知提示:  乾陵景区内提供各种旅游服务,服务项目齐全。 更多  行知牛派:  最适合行知流里的行知牛:倾听牛、书生牛  乾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墓因山为陵,气势雄伟壮观。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高宗和武则天两帝的合葬墓就在此峰中。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驼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  乾陵这座合葬墓至今未被盗过。1966年至1971年,我国考古学家曾多次对此墓进行勘察,结论是其墓坚固异常,据勘查从墓道口到墓门长631米,宽3.9米,共39层,全用石条填砌,各层石条再用铁栓板固定,并灌注了铁汁,这些情况与文献所载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确信此墓确实难以开掘。  乾陵附近还有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及懿德太子墓。  乾陵景区网站:   景区联系电话: 0910-5510222 5510061 5510004  推荐景区: 秦始皇陵 华山 华清池 关山牧场

The Qianling Mausoleum  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the Qianling M Today l will introduce you to the unique Because it is the only mausoleum in China in which is buried two emperors, and there is the only female emperor in Chinese   The Qianling Mausoleum lies in the Liangshan Hill about 80 kilometers northwest of the city of Xi’ It belongs to the 3rd emperor of Tang dynasty, Li Zhi, who was later known as Gao Zong, and his empress, Wu Z  Now let’s look at the three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y like? Y The folk call the two peaks “Nipple Hills”  Ok this way We are going thought the holy On both of the holy way in front of the tomb, 124 exquisite and lively stone statues are lined up-a pair of cloud pillars, a pair of flying horses, and ten pairs of They were built to protect the emperor’s   Outside the south gate there are two tablets: The tablet to Holy Deeds of Emperor Gao Zong and The Wordless Tablet to Wu Z I suppose you are interesting the female Wu Zetian ‘s name was Z She was chosen as Cai Ren by the second emperor of the Tang dynasty, Tai Zong, at the age of She was sent to a temple to be a nun when Emperor Tai Zong She was then only Three years later the third emperor of the Tang dynasty, Gao Zong, called her to come back to the Palace as his Wu Zetian was a very intelligent woman and became so powerful that she helped Emperor Gao Zong govern the When she was almost 60 years old, her husband, Emperor Gao Zong, She became the Emperor at the age of She changed the Tang dynasty into the Zhou dynasty and so became the only female emperor in Chinese This dragon lady died at the age 82 and was buried in Qianling Mausoleum with her   Now we have arrived at the behind of the Wordless T It is 3 meters Why was a wordless tablet set up for Emperor Wu Zetian? Some say that she was the first female emperor and her accomplishment was immeasurable and beyond Others say that she wanted the people of later generations to give her a just and fair Still some others think that it was probably set up by Emperor Zhong Zong, who was dissatisfied with her arbitrary decisions and peremptory actions and unwilling to flatter But as her son, it was inappropriate for him to reproach So he set urap the wordless tablet to let people of later generations appraise Anyway, such a tablet has not been found before any other imperial mausoleums in our   Let’s look at the other tablet- The tablet to Holy Deeds of Emperor Gao Z It consists of seven joints, so it is called the Seven-joint T The ancient Chinese believed that the universe was composed of seven elements-the sun, the moon, metal, wood water, fire and The inscription on the tablet was composed by Wu Zetian and written by Emperor Zhong Z It contains over 8,000 characters, singing the praises of Emperor Gao Zong’s political achievements and military As we know, the Seven-joint Tablet was the first one of all tablets in emperor’s   Beyond the two tablets there are 61 stone statues standing in two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heads of the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and the envoy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that attended Emperor Gao Zong’s Unfortunately all but two of the characters are already   Besides there are three famous satellite tombs of Qianling Mausoleum-the tomb of Princess Yong Tai, the tomb of Crown Prince Zhang Huai and the tomb of Crown Prince Yi D A lot of murals were They can be regarded as masterpieces of painting from Tang   Ladies and gentlemen: I hope you have enjoyed my introduction to The Qianling M Have a pleasant trip! See you!

希望对你有帮助 乾陵规模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9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安史之乱”后,乾陵地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唐会要》记载,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乾陵修葺时曾造屋378间。此后,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乾陵地面的宏丽建筑已荡然无存,唯陵园内城朱雀门外司马道两侧沿主轴线列置的120余件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群,成为盛唐社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让人感受到它所体现的盛唐时代精神。从梁山南二峰的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接着是1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它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紧接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称直阁将军)。传说翁仲姓阮,是秦朝镇守临洮的大将,威震夷狄。秦始皇树翁仲像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世的帝王以翁仲石像守卫陵园。翁仲之北是两通石碑,西边的一通是唐高宗的金字“述圣纪”碑,它是女皇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纪念碑,碑高30米,宽86米。碑文约5600余字,武则天亲自撰文,中宗李显书丹,笔画初刻填以金屑,现今个别字的金迹尚在。东侧一通是武则天的无字碑,通高53米,宽1米,厚49米,重约8吨。碑身雕有八条互相缠绕的螭龙,左右两侧各四条。碑身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两侧各线刻高12米的“升龙图”。碑座阳面线刻“狮马图”,长14米,宽66米。整个无字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美,为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无字碑唐时立,但不铭唐人一字,留下诸多待解之谜。目前主要有“德大说”、“遗言说”等。“德大说”是武则天认为自己以女子称帝,“功高德大”,难以用文字表达,故仅立白碑;“遗言说”是说武则天临终前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故不铭一字。从北宋崇宁二年(1103)至明崇祯六年(1633)的530年间有“往来登眺者题咏诗篇刊其上”,计39人42段。其中无字碑阳面正中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朗君行记”题刻是用被称为“二十世纪之谜”的罕见的契丹文字镌刻的,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在两通石碑的紧北边,竖立着61尊蕃臣石像。东群29尊,西群32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武则天为炫扬高宗及武周朝的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气势。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陕西乾县城北的粱山上,距西安八十公里,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治(公元628-683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贞观十七年立为太子,二十三年即皇帝位,在位34年。弘道元年十二月死于洛阳贞观殿,年56岁。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八月葬于乾陵。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原为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太宗死后,得幸高宗,被立为皇后,渐拥实权。 高宗死后,先后废中宗、睿宗,自立为大周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位21年。神龙元年十一月死于洛阳上阳宫之仙居殿,年82岁。翌年五月,与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 粱山三峰耸立,峥嵘峻峭,主峰海拔9米,地宫建于其中 ;南二峰东西对峙,浑圆挺秀如乳,远眺乾陵,酷似一尊“睡美人”,她是女皇武则天仰卧大地的绝妙象征。 文献记载,乾陵原有城垣两重。内城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门,总面积230万平方米;外城周八十里。陵园内有献殿,下宫、上仙观、阙楼等建筑378间,其依山为陵的宏大场面,仿唐长安城格局营建的陵园,众多精美的巨型石雕,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成为后世诸帝陵仿效的楷模。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得知,乾陵可能是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乾陵陵园东南隅分布有17座陪葬墓,1960年至1972年先后发掘了五座,出土唐三彩等珍贵文物四千余件,唐墓壁画1200多平方米,石雕线刻画近300平方米,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筑以及对外关系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依据。目前,乾陵陵区、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对外开放,供中外游客观光游览。

乾陵文化研究投稿经验介绍

现代中考古的书籍还是非常多的,考古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学习的过程,不仅从古代钱币、古代文化、古代民俗、古代衣着等多方面考虑,所以需要看的考古的书也是非常多的下面这些考古的书籍在图中右下角可获得考古书籍目录:《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_唐兰》《先秦货币文编商承祚》《新出楚简文字考》《青铜器漆器古玩杂项张怀林》《西清砚谱2册不分卷清于敏中等编清内府写绘本史语所藏版》《西周青铜器铭文历代史征唐兰》《宋代金文著录表一卷 附重编宋代金文著录表一卷(民)容庚编》《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考古图、续考古图、释文-[宋]吕大临撰》《秦金石刻辞》三卷(丛书集成三编)》《古器物范图录》三卷《附说》一卷雨楼》《敦煌零拾(上虞罗氏自印本)》《历代符牌图录》《本朝学术源流概略民国丛书》《流沙坠简罗振玉王国维编著》《盛世吉金:陕西宝鸡眉县青铜器窑藏》《商周彝器通考容庚》《商承祚文集》《商承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商承祚 说文中之古文考》《三代吉金文存释文罗福颐》《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历代钟鼎彝器款识 (宋)薛尚功》《考古图_续考古图_考古图释文》《解字说文:中国文字的起源 郑若葵著》《江汉吉金 湖北省博物馆典藏商周青铜器》《甲骨文合集释文_2+胡厚宣》《甲骨文合集释文_1+胡厚宣》《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_下编》《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_上编》《甲骨文合集补编释文1》《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7册》《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6册》《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4册》《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3册》《说文释例江沅咸丰刻本》《殷墟卜辞研究[日]岛邦男著 濮茅左 顾伟良译》《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辞研究》《殷墟甲骨非王卜辞研究常耀华著》《殷墟文字记唐兰》《殷墟文字记唐兰》《殷墟甲骨非王卜辞研究常耀华著》《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辞研究》《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殷墟卜辞研究[日]岛邦男著 濮茅左 顾伟良译》《殷契粹编》《新出楚简文字考》《先秦货币文编商承祚》

1、《唐代俘虏政策述略》,《唐都学刊》1992年2期。2、《唐代蜡烛小考》,《人文杂志》1994年1期。3、《唐代南方金银器的发现与特征》,《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4期。4、《试论唐代金银制造地的分布》,《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5、《从考古发现看春秋战国时期的金银制造业》,《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2期。6、《唐长安城崇化坊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7年),文物出版社。7、《试论唐代北方金银器的发现及特征》,《文博》1997年5期。8、《西安财政干部培训中心汉、后赵墓发掘简报》,《文博》1997年6期。9、《江苏と浙江の东晋墓の时期につぃて》(独立),(日)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汇报《青陵》第104号。10、《唐代香供养具(金属香炉)につぃての试论》(独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纪要《考古学论考》第23册,2000年3月。11、《唐代金属香炉研究》,《文博》2000年2期。12、《万县中坝子遗址发掘获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1998年11月11日第1版。13、《重庆市万州区上中坝遗址发掘》,《文博》2000年第4期。14、《陕西安塞毛庄科石窟调查简报》,《文博》2001年第1期。15、《重庆市万州区中坝子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3期。16、《万州中坝子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年度),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17、《万州上中坝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年度),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18、《重庆云阳乔家院子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文博》2002年第1期。19、《重庆万州中坝子遗址第四次发掘简报》,《文博》2002年第3期。20、《重庆云阳乔家院子遗址唐宋时期遗存》,《江汉考古》2002年第3期。21、《略论唐代公主的婚姻生活》,《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22、《辽代香炉的初步研究》,《文博》2002年第4期。23、《西安南郊明代墓葬发掘报告》,《文博》2002年第5期。24、《〈唐故贵妃豆卢氏志铭〉考释》,《文博》2003年第2期。25、《重庆万州中坝子遗址发现唐代金铜佛教造像》,《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2期。26、《陕西安塞新茂台石窟调查简报》,《文博》2003年第6期。27、《略论北魏至隋唐时期的舍利瘗埋制度》,《丝绸之路学研究》(日本)第21册,2004年。28、《唐代舍宫为寺考略》,《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29、《略论隋代的舍利瘗埋制度》,《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1辑,三秦出版社,2004年。30、《陕西安塞云山品寺石窟调查报告》,《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4期。31、《隋唐时代的金银器与陶瓷器的造型关系》,《文化史学》第60号(日本),日本同志社会大学,2004年。32、《略论唐代僧尼的葬制》,《乾陵文化研究》(一),三秦出版社,2005年。33、《帝陵建寺之制略论》,《西部考古》第一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34、《唐长安城崇化坊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9期。35、《重庆云阳县乔家院子六朝及明代遗址的发掘》,《考古》2006年第5期。36、《唐代金银器社会角色的文化诠释》,《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4期。

1、《唐代藩镇供军案例解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4期。  2、《从出土文物管窥唐代私家藏书印》《江汉考古》2011年第2期。  3、《隋唐时期中外贸易纠纷及其解决》《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1年5期全文转载。  4、《唐代甲仗库史事寻踪》《西夏研究》2010年第2期。  5、《大明宫太液池出土左策铭文砖考释》《丝绸之路》2010年第24期。  6、《隋朝畜牧成毁初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7、《唐代河东承天军史实寻踪》《人文杂志》2009年第6期。  8、《唐代地方长吏交接替代》《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7年5期全文转载。  9、《唐肃代之际河西军费问题试析》《敦煌研究》005年第2期。  10、《唐代外交出使费用探析》《人文杂志》2004年第3期。  11、《唐代军籍虚占与军费》《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  12、《唐代羊业研究》《中国农史》2002年第1期,等。  13、《唐魏系墓志考释》《唐史论丛》2011年第13辑。  14、《唐代军市问题研究》《唐史论丛》2008年第10辑。  15、《唐代供军使院及其相关问题探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1年第18辑。  16、《唐代剑南道军费刍议》《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2年第19辑。  17、《唐代地方长吏的交接替代问题》《周秦汉唐文化研究》2007年第5辑。  18、《唐中后期长行制度考》《乾陵文化研究》2008年第4辑,

乾陵文化研究投稿经验介绍稿

希望对你有帮助 乾陵规模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9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安史之乱”后,乾陵地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唐会要》记载,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乾陵修葺时曾造屋378间。此后,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乾陵地面的宏丽建筑已荡然无存,唯陵园内城朱雀门外司马道两侧沿主轴线列置的120余件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群,成为盛唐社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让人感受到它所体现的盛唐时代精神。从梁山南二峰的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接着是1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它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紧接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称直阁将军)。传说翁仲姓阮,是秦朝镇守临洮的大将,威震夷狄。秦始皇树翁仲像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世的帝王以翁仲石像守卫陵园。翁仲之北是两通石碑,西边的一通是唐高宗的金字“述圣纪”碑,它是女皇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纪念碑,碑高30米,宽86米。碑文约5600余字,武则天亲自撰文,中宗李显书丹,笔画初刻填以金屑,现今个别字的金迹尚在。东侧一通是武则天的无字碑,通高53米,宽1米,厚49米,重约8吨。碑身雕有八条互相缠绕的螭龙,左右两侧各四条。碑身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两侧各线刻高12米的“升龙图”。碑座阳面线刻“狮马图”,长14米,宽66米。整个无字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美,为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无字碑唐时立,但不铭唐人一字,留下诸多待解之谜。目前主要有“德大说”、“遗言说”等。“德大说”是武则天认为自己以女子称帝,“功高德大”,难以用文字表达,故仅立白碑;“遗言说”是说武则天临终前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故不铭一字。从北宋崇宁二年(1103)至明崇祯六年(1633)的530年间有“往来登眺者题咏诗篇刊其上”,计39人42段。其中无字碑阳面正中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朗君行记”题刻是用被称为“二十世纪之谜”的罕见的契丹文字镌刻的,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在两通石碑的紧北边,竖立着61尊蕃臣石像。东群29尊,西群32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武则天为炫扬高宗及武周朝的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气势。

有一句顺口溜这样说:“江南才子,山东将,陕西黄土埋皇上。”在20多万平方公里的三秦大地上,遗存了59 座帝王陵墓,其中唐帝陵就达18座之多。今天我们要参观的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最西边的一座,也是“唐十八陵”中最具个性的一座。乾陵是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处的梁山上,距西安80公里。梁山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东西交通的咽喉,如今仍为西兰公路之要冲。梁山由三座山峰形成鼎立之势,巍巍壮观,挺拔峻秀。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南边二峰稍低,东西对峙,形成主陵的第二道天然门户,人们俗称奶头山或乳峰山;你若从远处眺望乾陵,就会惊奇地发现,这座陵园恰似一位睡美人,悠闲而肃穆地躺卧于天地之间。高耸的北峰是她微微抬起的头,笔直的神道是她的玉颈,苍翠欲滴的松柏是她秀美的长发,南二峰为其胸,起伏的峰峦是她舒展的双腿,于檬陇缀纱中伸向一望无际的远方。只有这时,你才会赞不绝口地感叹依这座天然形成的山峰建造的陵墓,竟是如此地与它的墓主人联系在一起,成为女皇的绝妙象征,真可谓巧夺天工,惟妙惟肖。   武则天生平   说起武则天,大家一定不陌生,可能从小说和电视剧中了解了她。她的确是一位好学又勤奋的女人,很有才干的女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是今天的山西人,少女时代的她美貌聪颖,14岁被选进皇宫当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太宗死后,26岁的武则天削发入寺为尼。高宗李治即位后她再度入宫被册封为“昭仪”,几经周折后来又当了皇后。高宗去世后,公元690年67岁的武则天突破了太后临朝的惯例,在高度男权化的古代中国,身为女子的武则天,做出了许多男子想做而不敢做、做不到的事情,亲登皇位,改唐为周。她更为自已起下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响亮名字:日月当空的“曌”,这需要何等的胆量和勇气,需要何等的挑战性与斗争性,需要何等的批判社会传统观念的思想深度!此时此刻,还有什么“男尊女卑”可言!难怪人们称赞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歌颂她是 “一个最伟大的女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还不曾有过另外一个女人,像她那样经历过那么多的坎坷,遭遇过那么激烈的反对,又享受到那么多的荣耀,拥有那么高的权威。她两次踏进皇宫,当了28年皇后、6年皇太后、15年女皇,参与执政和独掌大权长达40余年。公元705年,风烛残年的武则天一病不起,死于洛阳上阳宫仙居殿,时年82岁。第二年5月,她的儿子李显将她与早逝的高宗合葬于乾陵。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龙子,母亲为长孙皇后,因得到他舅舅长孙无忌的帮助,16岁时被选为太子。公元649年,太宗驾崩,孝梯忠厚的李治登基,成为大唐时代的第三位天子。执政初期一切都较顺利,显庆以后,他的风疾 (当今称为中风)日益严重,许多政事交由武则天代理。公元 683年病逝,终年56岁,公元684年葬于都陵。两人合葬时,中间相距22年。   这样看来,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座两位帝王合葬陵,陵墓的两位主人,一位是唐高宗李治,一位是武周女皇武则天,虽各为一朝天子,却代表两个朝代,还是一对夫妻,人们称乾陵是唯一的双帝陵,这正是乾陵最具个性的体现,这种现象在世界陵墓史上都非常罕见。根据史书记载,乾陵陵园的格局完全仿照唐代首都长安城营建,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分为宫城、内城和皇城,宫城占地面积230万平方米,外城周长40公里,原有亭台楼阁等各类房屋建筑378间,陵园布局整齐,富丽堂皇。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乾陵地面雄伟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我们今天参观乾陵,除了欣赏它的自然风貌之外,主要观看陵园内保存的大型精美的石雕。   司马神道   我们眼前这条气势宏伟的石阶瞪道是国家投资150万元、沿御道遗址、历时两年修建的一条旅游石台阶路,全长8米,宽11米,全部用富平墨玉石砌成526级台阶和18座平台,比举世闻名的南京中山陵还长8米,多建134级台阶。设计者们匠心独运、赋予石阶平台以诸多的象征意义:18座平台象征着唐代帝王在陕西关中的18座陵墓,第一道坡的34级台阶,象征着高宗在位34年;第二道坡的 21级台阶,象征唐王朝21位皇帝;第九道坡的108级台阶,象征着一年12个月、24节气、72候之和,或佛教中的108颗念珠,因而,也表示108个 “吉祥”,第十八道坡的8级台阶,象征八卦的乾、坤、坎、离、震、艮、巽、兑。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这条路左为山崖,右临深谷,前后是青石台阶,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竟能产生回音。特别是在第八平台中部,回音非常响亮,据说轻击四掌,就能听到“消除烦恼”四字回音,再击四掌,便可听到“降来吉祥”四字的回音。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其所以能听到回音,纯粹是自己心理的作用。各位如有兴趣,不妨亲身体验一番,试试自己的听力与感受。当我们拾级而上,到达最高平台处,就是陵园的第二道天然门户。乾陵石刻   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曾咏诗称赞:“岿然没字碑犹在,六十王宾立露天。冠冕李唐文物盛,权衡女帝智能全。黄巢沟在陵无羔,述德纪残世不传。待到幽宫重启日,还启翻案续新篇。”乾陵原有100多件大型石刻,分布在宫城四门之外,唯朱雀门外最多,也就是我们面对的神道两侧的精美石刻。从南往北,依次对称排列。这批石刻气势恢弘、造型逼真,充分代表了唐代高度发展的封建文化和雕刻艺术水平,是唐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现在已成为乾陵陵园非常重要的文化遗存,被人们赞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博物馆。一对华表挺拔高大,位居所有百雕之首,高8米,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浑然一体,它是帝王陵墓或宫殿前的标志,也是皇权的象征;一对翼马,是人们想像当中长有翅膀会飞的马的造型,它的设置为这座陵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一对鸵鸟,采用传统的浮雕技法,只淡淡几刀,便将鸵鸟的形象勾勒得活灵活现。虽经千余年的风雨剥蚀,百雕上现已斑痕点点,但它不仅没有损害鸵鸟的形象,反而使它显得更加古朴粗扩,憨拙可爱。乾陵设立鸵鸟就是因为在唐朝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种来自遥远异域,带有儿分神秘怪异色彩的神鸟。据说高宗生前特别喜爱,所以在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特意在乾陵安置鸵鸟。五对石马与牵马石人像,是帝王死后继续拥有千军万马的象征,但现在已残缺不全,具体损坏原因不清;十对双手握剑、高大魁梧的石人,是守卫陵墓的卫士,又叫翁仲,其名称来源于一位名叫阮翁仲的古人。相传他是秦始皇身边的大将,力大无比,武艺高强,秦始皇统一六国时,让他镇守边关,威振夷敌。阮翁仲去世后,秦始皇大为悲伤,为了纪念他,就按照他的原型雕刻镐像立于当时的宫城司马门外,后世帝王便仿效秦始皇的做法,在陵墓前也雕刻翁仲像用于守陵。以上给大家介绍的都是石人、石马、石鸟,现在我们去看一看乾陵另外一种类型的石雕,也是这座陵园中最具代表性的石雕——两通高大的石碑。   讲到这里,给大家出一则谜语猜一猜:“生在高山,长在平地,头顶日月,一身文气。”谜底是什么?对,当然是石碑。中国古代的石碑因为写满了文字,所以就显得一身文气。这不,左前方的这通碑叫《述圣纪碑》,因为碑上刻有武则天撰文、他的儿子书写的记述高宗皇帝生平事迹与文治武功的文章而得名。碑上原刻有密密麻麻的文字6000余个,由于风雨侵蚀及人为破坏,现仅剩1000余宇。据说碑文刻好后,每个文字还填以金屑,不但使文气的碑身金碧辉煌,也使整个陵园显得更加宏伟、壮丽。这块碑从上到下通身是由7部分组成,高3 米,宽86米,当地老百姓又称它 “七节碑”,取 “七曜”的意思,包含日、月、金、木、水、火、土,就是说高宗李治的功德如同日月星辰一样光照整个天下。此碑曾经倒塌,是新中国成立后重新修复起来的,碑顶是新修建的。檐角的护法力十原有4个,现在只有2个,也都残缺不全。   与这通碑遥遥相对的便是被誉为历代群碑之首的无字碑,是为女皇武则天所立。碑是唐代人所立,却没有刻唐代人一个字,故名 “无字碑”。为什么没有刻文字,有三种流行的说法:一是武则天认为她是女子称帝,功高德大,无法用文字表达;二是有人说武则天临终遗言:自己的功过,留给后人评说,所以只立碑石,不刻文字;三是中宗李显为母亲武则天所立此碑,武则天曾经做过武周王朝的皇帝,死后却是以李唐皇后的身份葬于乾陵,李显在称母亲为皇帝还是皇后的称谓上举棋不定,因此留下无字碑。现在我们看到碑上的文字都是唐代以后的宋、金、元、明各朝的文人墨客留下的。最有名的是中间那篇用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的碑文,旁边有汉字译文。内容为1134年金人重修乾陵地面建筑的事情。文字专家考证它们是—批至今难以读懂,也几乎绝迹的契丹文字,因此弥足珍贵。无字碑是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通高8.3米,总重量达98.84吨,碑首两侧各浮雕4条缠绕的螭龙。相传龙有九个儿子,螭是其中的一个,它喜欢登高,所以作为一种装饰品古代人常常把它雕刻于碑首或宫殿柱身上。碑身两侧还有线刻的升龙图一幅,因为龙自古就是皇帝、天子的象征。碑虽然当初没刻一字,也不具备一身文气,但各式各样的10条龙,就是最高雅的文气了,达到了“无字胜有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最强大和具有高度文明的国家之一,也是我国各民族统一的、封建王朝最兴盛的时期,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十分显赫,它同世界上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相互往来。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使节和少数民族首领来往于当时的首都长安,还有数以万计的外国人和少数民族来唐朝经商、留学和侨居。比如现在的日本、朝鲜、印度、伊朗等都曾与唐朝保持着友好往来。唐朝政府在长安设置了专门的接待机构,叫鸿胪寺、礼宾院,负责接待外宾。在当时的大学设立太学馆,接待日本、朝鲜等国的留学生。政府每年用于安排外宾食宿、资助外宾日常生活用品、发给他们回国路费等方面的费用是相当高的。唐朝建国30余年后是高宗和武则天执政,这时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同唐朝建立了外交关系,一些小国家纷纷来到长安朝拜。我们看到的这些没有头的石人就是当时一些国家、地区及唐朝西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的使节或首领。武则天为了显示当时的国威便把他们刻成石像立于乾陵朱雀门外两侧,我们称之为王宾像,东群29尊,西群32尊,按队列形式整齐排列。雕像和真人大小相似,穿紧袖袍,腰束宽带,足蹬皮靴,双手前拱,造型逼真,神态生动。从那时起,这61尊王宾像就在乾陵这个地方站立了1300余年。今天,这些王宾像的头部大都不见了,只剩躯体,仅存两尊头部完好的、深目高鼻的王宾像可供我们观赏、研究。   我们在对这些精湛石刻艺术赞叹之余,无不为61尊王宾像头部被损而惋惜。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些王宾像的头是在什么时候、被谁、为什么被打掉的?在当地老百姓中间还有一段离奇的传说:唐代初年,北方有位突厥族可汗名叫阿史那元庆,文稻武略,智勇双全,深受部落民族爱戴,不知何故,有人雕刻了他的石像立于乾陵,他的儿子阿史那石明得知后,极为不满,于是便扮作喇嘛来到乾陵,一看果然如此,顿时怒从心中起,举起石块就要砸碎石像,却被护陵人发现,毒打一顿赶出陵园,他因此怀恨在心,便想出借刀杀人之计。一天,趁夜黑窜人石像附近的农田大肆践踏庄稼,却造谣说是石像作祟,只有砸掉他的头,才能免除祸殃。老百姓信以为真,纷纷冲上乾陵,砸碎了石像头。阿史那石明趁机捡回了父亲的石像头,用包袱裹着背回家,从此乾陵上的王宾像就成了无头石像。传说毕竟是传说,但由此不难看出,这些石像的丢失与损坏无不与人的有意或无意的破坏有关。其实经过专家们的研究考证,这批石人像的头部大约是在距今五六百年前的明末清初时期的屡次战火中被毁掉的。   狮子是百兽之王,而人们雕刻的狮子却有着“第一守护神”的美称,让它镇守在陵墓、宫殿、衙署、宅院门前,成为人们心中忠诚、无畏、威严和庄重的绝对象征。把蹲狮作为陵墓的守护神,是从唐朝开始的,更确切地说,正是从我们现在所处的乾陵,从我们眼前的这一对蹲狮开始的。这对石狮是用整块的纯色青百雕刻而成,身高3米有余,每尊重约42吨。看,它们呈现的是蹲坐的姿态,这种姿态不是在休息,而是正在值守岗位,正在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它们的头部抬起,前肢直立,圆睁的双眼注视着前边的神道,眼神中包含着警觉、自信和威严;它们张着大口,露出巨齿,似要发出震撼山谷的吼声,令人望而生畏。除此之外,陵园的东、北、西三门也都放置一对造型相同的石蹲狮,以显示勇猛威严和帝王陵寝的神圣与不可侵犯。唐朝人打破了传统的习俗,毅然将外来的狮子取代了老虎,作为最神圣的帝王陵的主要守卫者,这里还包含着唐朝人对外开放,从一切外来文化中汲取营养的巨大热情。   刚才从神道上走过来看到的就是石刻最集中的地方,多达113件。这些华表、翼马、鸵鸟、石人、石马、石碑、石狮等造型逼真,神态生动,件件都是艺术珍品,个个都能讲出一段有趣的来历,给人以美的享受。制作这些石刻的材料都是来自梁山西乳峰南面的采石场内。是无名工匠们用当时先进的铁锤、钢凿、錾子等工具,一锤一凿、日夜不停、加班加点雕琢出来的,至于如何运到指定位置,又如何竖立起来至今都是未解之谜。据史书记载,雕琢一件石刻大约要经过10道工序,又经过测量计算,一件体积最小的石刻也重约10吨 (东列北数第三个石人),用料3立方米。它从开山取石到加工雕琢再到最后安装完毕需要1089个工日,以每日工作8小时计算,意味着1人要干1089天,又考虑到工作面较小,最多可能容纳四五人同时施工,则5 人要干218天才能凿出这样的规模。最小的石刻如此,那么陵园里最大石刻的用料、费功、耗时就可想而知了。很难想像在当时的条件下,唐人竟能雕琢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在没有电作动力、没有任何机器的条件下,仅靠手工劳动创造出这样的石刻,不能不说是创造了奇迹。献殿遗址   现在来到了陵园一处面积较大的建筑遗址跟前,就是当年的献殿,也是1300多年前帝王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地方,干余年前的建筑已倒塌无遗,建筑基址也被深埋于黄土之下,在它的上面我们只能看到两通青石雕成的碑。一通是由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唐高宗乾陵碑》,一通是由我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诗人、作家郭沫若先生书写的《乾陵·唐高宗与则天皇帝合葬之墓碑》。两通石碑,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看起来都是帝王陵墓前的墓碑,但仔细分析碑文内容却大不一样,前者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石碑后面的高山里埋葬的不只是唐高宗,还有女皇武则天,是两位皇帝的陵墓,这不是书写者的笔下之错和遗漏,而是他的有意之作。封建时代的清王朝,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观念非常严重,碑文的作者毕沅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官员,理所当然地要遵循当时的社会风尚和思想观念,因此,为乾陵题写碑文也只能如此。后者的碑文,提名叫响武则天也是皇帝,死后也葬在乾陵陵园,不但肯定了武则天的皇帝地位,也写明了她的葬身之处,符合历史事实,也符合实际做法。   现在面对大家的是两座用青砖垒起来的高大的建筑和中间宽阔笔直的神道。高大浑厚的青砖建筑是当年阙楼的遗迹,是陵园里不可缺少的礼制性内容。神道是通向祭奠和陵前的导引大道,又称御道、司马道,这种神道每一座陵园都有。再往前看,两座乳峰顶上也有一座呈梯形状的建筑,它们也是当年阙楼的遗迹,像这样的遗迹在浩大的陵园中共有12座,陵园南边因为有三重门,每座门外都有两处阙楼,所以仅南边就有6处遗迹。   阙,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在高等级的都城、陵墓、宫殿外都有设置,它有四种作用:一是观望、守卫;二是区别等级尊卑;三是张贴政令;四是思过反省。完整的阀除了我们看到的这些遗迹外,在它的上面还建有单檐或重檐的楼阁式建筑,建筑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它们的结构形式在唐墓壁画中可以找到。为了保护当年阙楼的遗迹,文物部门在4处阙楼遗址外面用青砖按照原来的形状进行了保护,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地宫   帝王陵园里的重要部分是地宫,地宫又称 “玄宫 ”、“幽宫”。因其结构豪华富丽,堪与帝王的人间宫殿媳美,俗称地下宫殿。地宫里的随葬品最能引起人们种种遐想。古人认为,墓葬是人的灵魂的归宿,所以,非常讲究 “厚葬”。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把大量的财富埋进了神秘的墓室之中,除了金银财宝之外,还有大量的日用器物、工艺美术品、文房四宝、图书绘画以及生产工具和科技成果等。这些埋葬物品之所以珍贵,还在于它们都是当时最流行、最时尚的东西,又都是特别制作的,如衣冠服饰,丝麻织品,铜、玉、陶、金银器等,它们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当时的生产能力、生活习俗、艺术风格和科学技术水准。可以说这些宝贝是我国一笔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财富,其中帝王陵墓中的随葬品尤为丰富多彩。乾陵地宫深藏着千余年前男女两位皇帝,因此是最吸引人、最迷人的地方。地宫的所在就是这座高大的山峰,在山的东南面半山腰处有一条打交叉的小道,这就是地宫的洞口所在,也是进入地宫的起点。当年地宫里的金银珠宝等所有随葬品包括先后入葬的两具大型棺橔就是从这里进入地宫的。洞门用4000多块长方形的石条按次序全部封堵,石条之间用铁细腰拴板拉固,空隙之间再灌以锡铁汁,便整个石条混为一体。然后在石条上面用黄土覆盖,以图内部永久保存,与外界永世隔绝。从此乾陵地宫以及大量的随葬品伴随着巍巍梁山在这里默默沉睡了1300多年。千百年来,多少人都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探测其中的奥秘,但都苦于史书记载得甚少和未曾科学发掘的缘故,神秘地下宫殿内的秘密至今还是无人知晓,以至于成为乾陵最大的谜团之一。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全面勘察,在地宫外面的所有地方都没有发现任何盗掘的痕迹,并根据史书记载,推测乾陵可能是目前唯一没有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地宫里价值连城的随葬品一定完好无损,这是我们值得欣慰的事情。由于目前我国在出土文物的保护技术、保护方法、保护手段等方面还达不到一定程度,所以对这座人类文化宝库我们的政府还没有做何时发掘的计划,估计现在发掘还为时过早。但是我们相信,揭开乾陵地宫神秘面纱的日子不会太远,因为科技在发展,国力在增强,等到乾陵地宫重启之日必是石破天惊之时。   乾陵气势恢弘,石刻众多精美,但这都是地面上人们能看到的东西,然而它远远没有满足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好奇、探测之心,因为地下宫殿神秘莫测的东西,我们仍一无所知。现在我们去参观距离乾陵东南方向2公里左右的一座陪葬墓。兴许会满足你的好奇之心,会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因为它是仿照帝王陵墓建造的一座墓葬。这座墓葬就是唐永泰公主墓。乾陵博物馆就建在这座墓的遗址上。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由死而产生的丧葬风俗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的人,身份地位不同,享受的墓葬等级也不同。比如,一国君主活着的时候叫皇上,死了叫“驾崩”,埋葬他的地方叫“陵”;其他人包括皇帝的子孙和王公贵族死了叫“薨”,安葬的地方叫“墓”;而老百姓死了就叫“死”,安葬的地方叫“坟”。这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所形成的严格等级制度。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我们刚才参观的地方为什么叫陵,而将要参观的地方为什么叫墓。

乾陵文化研究投稿经验介绍怎么写

乾陵是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西安城80公里。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乾陵以山为陵,坐落在海拔5米高的梁山上。梁山有三座山峰,北峰最高,即乾陵。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陵前司马道两侧排列有雕刻精美、神态生动的石刻124件。从南往北有八棱柱形华表、翼马、朱雀各一对,石马五对,戴冠持剑的直阁将军石人十对,四个门外各有石狮1对,北门外有石马3对,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甄广全: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前总工程师: 发掘乾陵最早是郭沫若于上世纪进入60年代时向中央提议的。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陕西省又几次提出这个请求。发掘乾陵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是很明显的,但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发掘乾陵未能实现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清楚的,那就是有不少专家担心发掘乾陵会造成文物损坏,认为对将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特别是丝绸字画等易损的有机质文物,我们的保护技术还不过关。 从郭沫若提议发掘乾陵到现在,时间已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以“移植”为主要特征的文物保护技术,这些年来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比如人们最担心的丝绸纸质文物保护方面,近些年来已取得多项成果,有的成果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如陕西省考古所已成功开始揭取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呈团块状的丝绸文物,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成功地揭取保护了1996年在陕西白水出土的宋代粘连糟朽的丝绸文物,另外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研究成功的保护丝绸、纸质文物的生物技术方法更是世界领先。 从全国角度整体地看,目前我们所达到的文物保护技术水平,已经奠定了可以去完成保护好发掘乾陵出土文物任务的坚实基础。只要文物保护技术完全过关了就能发掘乾陵。如果组织全国文物保护科技力量积极扎实地、不停顿地再奋战3-5年,在已有基础上全面提出解决发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题,预计出土各类文物的保护对策,拿出确保安全,科学发掘,并对出土文物(特别是易损的有机质文物)进行有效保护的实施方案和工艺措施,我想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是实现发掘乾陵的一个好时机,至少能赶上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 乾陵的发掘是一个有计划的、重大的主动发掘项目,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稳妥细致地做好各项发掘前的准备工作。做这些工作不能采取边发掘、边研究、边解决的办法,希望等中央同意发掘后才去着手研究解决是不现实的。

---一个大学教授、审稿专家的写作经验给全国十五、六种学报、杂志审稿占用了我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每年的审稿量少说有100篇。近年来,觉得稿件质量大不如前。在我前几年开始审稿时,一审的通过率在90%以上;这一年来大概只有20%,有各种问题需要改后再审的约占60%,不能录用的约占20%。我常常想,是不是稿子看多了,眼 睛看刁了,什么都看不惯;仔细想想,确实不是,实在是近来稿件质量滑坡太明显。有一次,在某学报编辑部开座谈会,主题是如何提高学报的水平。提高水平的前提是稿件的质量要高,这是大家公认的。大家对近年来稿件质量的下降也是有同感的。至于原因,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志认为是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有的同志认定为是论文数作为指标被定在某些对个人或单位的评价体系中,造成单纯追求数量而粗制滥造。应该承认,这些都可以是原因,但其中有些问题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该看到,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是必然趋势也是好事,尤其是年轻作者正处在创造力旺盛时期,是出好文章的重要保证。我认为,论文质量下降从面上看严重了一些,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论文写作的基础训练不够。这种情况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因此,我把在审稿中碰到的问题总结了一下,希望对一些作者写作有所帮助。一、科技论文的内容中学时就学过,文章的体裁最主要的有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记叙文说的是某一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也点作者的感想。议论文要说的是对某些问题的论点和为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而做的求证工作,即提供论据,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因此,这两种体裁是很不相同的。还有一种接近议论文但严格说来不算议论文的体裁是只对某些问题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感,虽有观点但并不刻意去证明观点的正确性,这种文章属于散文中的随笔,本文即属于这种文章。科技论文应该是议论文,至少应该有观点。通俗地说,科技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是什么”,而是“怎样做” 和“为什么”,对于“怎样做”的文章,最好要有“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内容。有的作者很容易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特别是在做了某个项目的研究后的总结性文章,只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很少去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可能是这样写很顺,因为工作是他(们)做的,过程很清楚,用不着费劲就可以说明白。这样的文章深度不够。近年来受到大家重视,但类的文章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加之的头绪一般很多,要说明白了,不分粗细,面面俱到,篇幅不短,很有点雾里看花的味道。科技论文不是工作总结,也不是说明书。论文内容的正确性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不同领域的出错情况很不相同,很难概括。然而,有五点是应该注意的:⑴ 要有创新,至少要有新意。是否有创新,是很多刊物考虑录用的最主要出发点,特别像《中国科学》这样的权威性刊物,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录用。可以说,创新有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两种。工学类论文中,原始创新比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算法,或是以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属于集成创新。虽然这也是可取的,但论文必须雄辩地说明采用采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结果。有一篇论文写基于hermit样条的彩色图象道路提取方法,方法本身并没有错,但有两个结论有问题。一是说用hermit样条对提取的间断的道路标志线拟合后可以得到连续的标志线,实际上,一般的三次样条或多项式拟合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说hermit样条更适于表达图象上的弯曲的道路标志线,但是没有数据表明为什么其它的拟合曲线就不适合。这样一来,虽然别人在道路提取中没有用过 hermit样条,这篇论文的新意也就荡然无存了。⑵ 论文的写法一定要突出重点。有篇文章谈及机器人的灵巧手,这个项目本身做得不错,但这篇文章把灵巧手的结构、手指驱动、抓握控制面面俱到地说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说得不透彻,没有深度。如果这篇文章能集中论述尺寸受限制的灵巧手的驱动,就要好得多。还有一篇谈遥在技术的文章,先泛泛地讲了微型摄像头的结构,再从一些书上摘录了人所共知的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二者之间又没有有机联系,这样的文章根本没有内容。如果集中论述在视觉系统微小型化中所解决的问题,恐怕还能写出点东西。⑶ 论文的内容要真实、正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弄虚作假是良好的科学道德。如果让人看出虚假的东西,这篇文章就肯定不能用。有一篇写控制算法的文章,对算法做了仿真。仿真时用的关节角函数是q=1sin(3πt),周期显然是(2/3)s,而做出的仿真曲线的周期却是8s,角速度的最大值也小得 多,这样的结果至少使人怀疑作者并没有真正做了仿真。⑷ 关于综述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前人对某一专题做过哪些研究、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对这一专题继续研究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综述性文章实际上是比较难的,需要占有大量资料,而且,对资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高屋建瓴。千万不要看了几篇发表过的论文就写综述。⑸ 关于论文中的公式。科技论文一般少不了公式。公式推导的正确固然很重要,但也并非一定要把一步一步的推导过程写清楚。有的文章虽然写出了公式,但是,不注意对公式中所用符号的说明,不注意说明公式的适用条件,这样的公式是没什么用的。有一篇文章论述以三条人工肌肉作为作动器的并联,作者试图建立它的数学模型,前面写出了人工肌肉输入气压与肌肉长度的关系式,又列出力平衡方程,然后就说把前一式与后一式相结合,得到一个非线性的状态方程,把它作为数学模型。方程中有很多系数,显然是与及肌肉参数有关的,作者恰恰没有写出系数与参数的关系,这就使人怀疑这个模型是不是推导出来的。即使是,这样的模型只 是通式,没有用处二、论文的标题论文的标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应该与文章的内容非常贴切。这一点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标题过大;有的又过于局限。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 “服务机器人仿人手臂运动学研究”,内容是作者在研制一种服务机器人时对一种七自由度手臂运动学所做的分析。“仿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这种冗余自由度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这样的解法并不只能用于服务机器人。如果把标题改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则既有学术意义,又兼顾了作者的研究项目。还有一篇论文的题目是“登月机器人关节润滑技术的研究”,内容是一种固体润滑膜的制备和特性。论文的题目太大,而且,如果题目中就明确提出登月机器人,就需要有在模拟月球超低真空、超低温、强粉尘环境中的实验,目前尚无条件。如果将题目改为 “mos2基固体润滑膜制备方法及特性的研究”,既缩小了范围,又避开了尚不能进行的实验。还有些论文题目本身就有问题,例如,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 “仿人机器人的动态行走控制”,行走有静态的吗?肯定没有,连原地踏步都是动态的。这样的标题岂不让人笑话?三、摘要摘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摘要应写得简练,只需说明写论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结果即可。写得不好的摘要中常常有一些没用的话。例如,“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阔,某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之类的话就没有用。四、引言论文引言的作用是开宗明义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引言应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有的写机器人的文章,一开始写捷克一作家写的戏剧中一个机器奴隶叫 robota,美国1950年制造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这就绕了太大的圈子,有点“言必称希腊”。很多论文在引言中简要叙述前人在这方面所做过的工作,这是必要的。特别是那些对前人的方法提出改进的文章更有必要。应该注意的是,对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断章取义,如果有意歪曲别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优点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论文中,对前人工作的概括应尽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如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这类段落了。文献的引述要正确。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献,别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时不注意正确性,就可能以讹传讹。有一篇谈遥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国《自然》杂志的文章,提到在相距 7000km的两地进行遥操作,从操作端发出操作命令到执行端反馈回信息只用了150μs。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电波直线传播,至少也需要 67ms。后来查明是作者引用时单位写错了。如果文章发表了,以《自然》杂志的权威性及这篇文章作者的影响力,这个错误的数据肯定还会接着被引用。一些论文也开始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和消息。网上文献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消息的可*性不高。我们曾用装甲车为某试验基地研制了一台遥控靶车,在《兵器知识》上曾有过报道。由于某些内容不便公开,对文章做了一些技术处理。这个消息到了网上却变成了“我国研制成功遥控装甲车”,“蚂蚁”成了 “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网上的消息,一定要通过其它渠道对消息进行核实。不少论文在引言中还说明了文章的结构,虽然话不多,但并非很必要。对于学位论文,因篇幅大,在绪论中交代一下整个论文的结构是应该的。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就没有这个必要。五、实验验证论文中的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论文提出的理论或方法的正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一个阶段我不太同意把仿真叫做实验,但随着仿真技术的进步,至少它可以成为一种验证的手段。理论的正确性并非总是要用实验来验证的。那些用公认的定理证明的新定理就不需要验证。方法可行性的验证相对简单一些,实验只要说明所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即可。方法(特别是算法)有效性的验证在很多论文里做得不好。所谓有效性,应该是比别的方法更快或更简单地解决了问题,或是计算复杂性低,或是计算速度更高,或是占用的内存小。要说明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较,不能“老王卖瓜”;二是要有相应的数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文中的实验往往是一种为说明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实验。实验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要说明某一因素的作用,就要设法将它孤立起来。我曾连续审了四篇关于构建机器人仿真球队的论文。这四篇论文除了叙述性的内容偏多以外,写得还是不错的。文章的内容涉及个人技巧、决策机制及整体协调,并不重复。而且,球队两次参加了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仿真组的比赛,都取得亚军的好成绩。这就是说,在构建球队时代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还是有成效的。但是,这四篇文章都用参赛对阵的得分来说明技术措施的有效性,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足球赛的成绩只是一种排名,只说明参赛队实力的相对强弱。如果对手的实力太低,即使己方取得冠军,也不能有效地说明自己所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而且,如前所述,一个队能否取得胜利与个人技巧、决策能力、整体协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取得较好成绩倒底是哪个因素起了作用往往是说不清楚的。作者在最近的两篇文章中用了相同的比赛结果来说明不相同的技术措施的作用,显然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对同一对手以采取论文中的措施和不采用这种措施进行两次比赛,则比赛的结果就能较好地说明这种措施的作用。有不少论文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用严格的理论证明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也暂时做不了实验,于是就用仿真的方法来说明。这时应注意的是,尽管文章中只能给出个别的仿真实例,但做仿真时应该尽可能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一些实例,因为,用一、两个实例的仿真结果说明的结论很可能被另一个实例推翻。有一篇论文要在相互距离已知的几个点中寻找一条最短的遍历路径,论文的篇幅很长,所用的方法兜了不少圈子,方法倒也对,但没有证明。最后用了一个实例做仿真。我在审稿时写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与论文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这样一来,这篇文章所提出的方法虽然不错,但一点意义也没有了。六、结论结论中出现的问题不太多,不过精彩的结论也不多。由于word等文字处理提供的“复制”、“粘贴”的方便,论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话也就被拷贝到结论中,还没看到结论就知道结论说什么,这样的结论已经没味了。不过偶尔也碰到“过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问题在结论中突然冒了出来。比较罕见的情况是,有的论文的结论把文章中的论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七、文字以前用笔写字的时候,常听人说“字是人的脸面”,意思是说,一手好字会为你增添光彩,看着也舒服。现在,论文上的字都是打印机打出的印刷体,文章是不是通顺就很突出了,也就成为“人的脸面”了。俗话说“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问题太多,念不顺口,作者给人的印象也不会好。送审稿中,比较突出的文字、标点方面的问题有;⑴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语气、语意不连贯。⑵ 语意重复,用词罗嗦,不善运用代词。⑶ “而”、“故”、“然”、“其”之类的虚构词用得别扭。⑷ 技术术语使用不当或生造术语,这是在论文中最不应出现的文字问题。如果某一领域的名词术语已经有了国家标准,虽然这类标准一般是性标准,但也应首先使用标准核定的术语,为的是与别人有“共同语言”。在论文中不应使用俗名,即使这样的名词已被较多的人使用。术语是有内涵的,在制定术语标准时,对收纳的每条术语都有严格的定义。如果在论文中不得不创造一条新的术语,对它的内涵一定要说清楚,要有严格的定义。我对一篇论文中的“轨迹跟踪控制”提出过质疑。表面看来“跟踪控制”还说得过去,细想想,能与“控制” 相连的无非是两类词,一是对象,如“温度控制”、“压力控制、“位置控制”、“力控制”等等;另一是方法,如“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等。“轨迹跟踪控制”是什么?“轨迹跟踪”既不是控制对象,也不是控制方法。实际轨迹对期望轨迹的跟踪正是对运动轨迹进行控制的效果。所以,“轨迹跟踪”和“轨迹控制”都是可用的术语,而“轨迹跟踪控制”则站不住脚。还有,在学术性文章中不应使用“电脑”、“光碟”这类商业化和港台化的名词。⑸ 乱用标点符号。错得最多的是句号,或是长句不断,或是断句不当。最不容易用错的只有问号和感叹号。⑹ 近年来有个很时髦也用得很滥的词“基于”。有时侯翻开一本杂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标题有“基于”二字。“基于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应该说“基于”一词翻译得还是不错的。“基于规则的系统”比早年译的“规则基系统”、“以规则为基础的系统” 听起来要顺耳一些。问题是要把“基于”用得必要、得当。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来追求文皱皱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础上”,x就应该是个可以被当做基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一篇文章用了“基于任务级……”,这个“任务级”就不是实在的东西。还有一个用得不当的词就是“智能”,有些根本没有智能的东西也被带上了这个帽子。其实,解决文字方面的问题并不难。作者在写完文章后只要念一、两遍,大部分文字问题都可以发现。不过,如果作者在口语表达上就有不规范的地方和固癖,这样做的收效不大。八、英文稿的特殊问题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用英语写作论文当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大多数人还不具有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好的做法是先写中文稿再译成英语,这样至少能避免直接写英文稿时容易出现的语意不连贯的问题。英文稿中最容易出现的用词问题是:⑴ 按汉语硬译,形成所谓的“中式英语”。虽然不大会看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类“洋泾浜”,硬译的情况还是常见的。有一篇论文把“车载的”译为“tank-load”,其实,单词“vehicular”的意思就是车载。⑵ 介词的使用不当,用“of”、“to”较多,其它介词用得少。⑶ 代词“this”、“that”用得多,“it”用得少,而后者恰恰在科技文章中用得多。⑷句型单调,喜欢(或不得不)用“to be”构成句子。⑸ 不注意动词的词性。有些动词既可是及物动词也可是不及物动词,应该优先用不及物动词成句,而不要用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成句。⑹ 冠词“a”、“the”的使用不当,尤其容易忘记使用定冠词“the”。⑺ 不注意名词的单、复数,不注意主、谓语的人称配合。⑻ 论文中的用词应该比较正式,尽量少用一词多意的词,例如,口语中“get”有“获得”的意思,但论文中最好用“obtain”。⑼ 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使英文稿带有“中国特色”。有一篇稿件的作者很谦虚,在文章的结尾分析了所提出的方法的缺点,说在今后的研究中会逐步克服这些缺点。外国人就不会这么说,他们总是向前看,即使看到了缺点,也会说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方法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些文章的作者介绍中非要在“教授”后面加个“博士导师”,外国人就相象不出不是博士导师的教授是什么样子。九、论文的署名毫无疑问论文的第一作者应该是执笔者。这不仅体现了对他劳动的尊重,而且有对文章的责任。不少文章是在读的研究生写的,导师的名字署在后面,这无可非议。但是,从有些文章可以明显看出,在投稿前导师并没有看过。甚至有的文章已经发表,导师还不知道。这种情况不好。导师即使在成文前参加过意见但成文后不看,这是导师没有负起责任;如果学生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署上导师的名字投稿,从好的方面理解是对导师的尊重,从不好的方面理解则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近来论文署名还有人数增多的趋势,甚至一篇不长的文章署了五、六个人的名字。这种情况在某个项目的总结性文章中比较多见。诚然,项目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意是很难分清楚的,但是,论文不是工作总结,在写论文时不太可能集中很多人的想法。至于在署名时多写几个人送人情或者写上根本没有参加工作的领导的名字的做法,更是不应提倡的风气。一般来说,投送的稿件至少要经过一次技术性审查,英文稿还有一次文字性审查。这种审查通常是学报或杂志的编辑部聘请同领域的专家进行的。编辑部的责任是统一论文的格式、审查文字、处理审稿意见。审稿人的责任是对论文的创新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查,审稿意见一般应包括为提高稿件质量而应做的修改的建议。作者对审稿人提出的审查意见首先应很重视,考虑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审稿人的意见毕竟是来自一个旁观者的意见,俗话说“旁观者清”,他的意见总有一定道理。有的作者觉得审稿人没有读懂自己的文章(我并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对他的意见也就不认真考虑,这是不对的。审稿人是论文的第一读者,如果他都没有读懂,作者也得考虑自己的文章有什么问题让人家不懂,否则发表后如何面对更多的读者?当然,对审稿意见也要分析。虽然编辑部聘请的审稿人是同领域的专家,但是,隔行如隔山,领域很宽,审稿人可能并不熟悉文章作者所研究的某个具体专题,提出一些并不十分中肯的意见也不奇怪。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去做。审稿后,如果要对稿件做修改,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应付审稿人。我给某学报审过一篇关于类刚毛表面减阻效应的论文,一审时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改后再审,作者的态度倒也是谦虚的,承认所提出的问题都有道理,作了一些修改。但是我提出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对实验的疑问,作者就有点敷衍,将实验结果用与第一稿不同的另一种曲线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曲线明显地是不能由以前的实验结果得出的。我就有了更大的疑问,提出修改后再审。第三稿中,作者又换了一种方式,有了更多的漏洞,后来,这篇稿件再也没有出现过。不少编辑部对审稿采取了双盲制,即审稿人不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道审稿人是谁。不管这种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我认为它把作者和审稿人的交流限制在文字上,有的编辑部甚至只将审稿人的部分意见转述给作者,这样的交流往往是不充分的,很可能成为提高稿件质量的障碍。既然是做学问,就不应该有所顾忌。有的杂志的编辑部似乎不审稿。你刚把稿件发过去,它就来函说拟在某期发表,要寄版面费。这是不负责任的编辑部,应该离远点。说到标题,本文的标题也太大了,不过,本文只是随笔,用这样题目是追求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并不是说,注意了本文所提到的这些事就能写出好论文。打个不十分准确的比方,论文好比一棵树,内容是它的主杆和分支,本文所述的标题、引言、实验、文字等等,或许可以算是一部分叶片,这棵树植根于真才实学的沃土上。要想写好论文,刻苦钻研,增长学识才是关键,论文是用心血浇灌出来的。

学术简历旨在对某人的受教育状况、经历和职业生涯做提纲挈领式的简介,一位学者的简历往往又被称作“履历书”。考虑到本文的目的,为简洁起见,笔者在下文中仅称"简历”。本文意欲为学者们提供一份一目了然的撰写常用简历的指南,叙述了一位学者的简历中应涉及的内容及最常见的形式。尽管已有许多现成的、已为人接受的格式,本文讨论的却是对学者简历的特殊要求,是笔者二十年来帮助美国教师和研究生撰写简历之经验总结,亦是阅读过数百份简历后概括出的一种程式。  你的学术经历越长,你必须写入简历的内容便越多,往往无法得体地全部载入一份简历中。在这种情形下,须慎重选择最重要的、通常是最近的资料写入简历。相反,如果你的学术生涯才刚刚开始,也无须担心自己的简历显得过短。可以如实写出。在科研和教学两方面努力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你亦会积累越来越多的、可载入简历的经历。 为什么需要写一份简历美国及其他国家,简历是以简明的格式说明一位学者有关背景情况的标准方法。简历在下列情形下使用:  1、申请教学或科研职位。  2、申请博士后教学或科研奖学金。  3、申请攻读博士学位。  4、与同一研究领域内的同行通信。  5、向不熟悉你的研究工作的出版者投稿时附上简历也即向他提供了你的背景情况。  6、出版著作或文章时供出版者在护封或文首(尾)处介绍你的生平。  7、为一所大学的公共关系处提供有关自己的情况。  8、向职称(务)晋升委员会提供有关自己的情况。  9、应邀在会议上以来宾的身份演讲、做访问学者或做接受别人咨询的专家时供邀请者在向公众介绍你的场合中使用。  l0、其他用途。

乾陵文化研究投稿经验总结

1、《唐代藩镇供军案例解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4期。  2、《从出土文物管窥唐代私家藏书印》《江汉考古》2011年第2期。  3、《隋唐时期中外贸易纠纷及其解决》《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1年5期全文转载。  4、《唐代甲仗库史事寻踪》《西夏研究》2010年第2期。  5、《大明宫太液池出土左策铭文砖考释》《丝绸之路》2010年第24期。  6、《隋朝畜牧成毁初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7、《唐代河东承天军史实寻踪》《人文杂志》2009年第6期。  8、《唐代地方长吏交接替代》《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7年5期全文转载。  9、《唐肃代之际河西军费问题试析》《敦煌研究》005年第2期。  10、《唐代外交出使费用探析》《人文杂志》2004年第3期。  11、《唐代军籍虚占与军费》《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  12、《唐代羊业研究》《中国农史》2002年第1期,等。  13、《唐魏系墓志考释》《唐史论丛》2011年第13辑。  14、《唐代军市问题研究》《唐史论丛》2008年第10辑。  15、《唐代供军使院及其相关问题探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1年第18辑。  16、《唐代剑南道军费刍议》《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2年第19辑。  17、《唐代地方长吏的交接替代问题》《周秦汉唐文化研究》2007年第5辑。  18、《唐中后期长行制度考》《乾陵文化研究》2008年第4辑,

书很多都写上来详细介绍写不完的来看下这个书单吧考古学专业教材清单(2018最新发布书单)书籍有pdf格式的,点击书名支持在线看哦!

现代中考古的书籍还是非常多的,考古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学习的过程,不仅从古代钱币、古代文化、古代民俗、古代衣着等多方面考虑,所以需要看的考古的书也是非常多的下面这些考古的书籍在图中右下角可获得考古书籍目录:《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_唐兰》《先秦货币文编商承祚》《新出楚简文字考》《青铜器漆器古玩杂项张怀林》《西清砚谱2册不分卷清于敏中等编清内府写绘本史语所藏版》《西周青铜器铭文历代史征唐兰》《宋代金文著录表一卷 附重编宋代金文著录表一卷(民)容庚编》《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考古图、续考古图、释文-[宋]吕大临撰》《秦金石刻辞》三卷(丛书集成三编)》《古器物范图录》三卷《附说》一卷雨楼》《敦煌零拾(上虞罗氏自印本)》《历代符牌图录》《本朝学术源流概略民国丛书》《流沙坠简罗振玉王国维编著》《盛世吉金:陕西宝鸡眉县青铜器窑藏》《商周彝器通考容庚》《商承祚文集》《商承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商承祚 说文中之古文考》《三代吉金文存释文罗福颐》《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历代钟鼎彝器款识 (宋)薛尚功》《考古图_续考古图_考古图释文》《解字说文:中国文字的起源 郑若葵著》《江汉吉金 湖北省博物馆典藏商周青铜器》《甲骨文合集释文_2+胡厚宣》《甲骨文合集释文_1+胡厚宣》《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_下编》《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_上编》《甲骨文合集补编释文1》《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7册》《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6册》《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4册》《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3册》《说文释例江沅咸丰刻本》《殷墟卜辞研究[日]岛邦男著 濮茅左 顾伟良译》《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辞研究》《殷墟甲骨非王卜辞研究常耀华著》《殷墟文字记唐兰》《殷墟文字记唐兰》《殷墟甲骨非王卜辞研究常耀华著》《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辞研究》《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殷墟卜辞研究[日]岛邦男著 濮茅左 顾伟良译》《殷契粹编》《新出楚简文字考》《先秦货币文编商承祚》

  • 索引序列
  • 乾陵文化研究投稿经验介绍英文
  • 乾陵文化研究投稿经验介绍
  • 乾陵文化研究投稿经验介绍稿
  • 乾陵文化研究投稿经验介绍怎么写
  • 乾陵文化研究投稿经验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