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热学论文参考文献

热学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热学论文参考文献

热学发展史对中学热学教学的启示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由于比较抽象,因此成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热现象普遍存在同学们很早就有了相关的经验,这是进行热学教学的一个很好基石但也正因为这个基石的作用,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很难进行纠正根据教学经验和相关研究人员的调查结论知道,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不管是否学过物理,都有相当多的人对热的理解不科学,其中非常典型的想法就是把热看成是一种可以流动的物质根据当前国际科学教育上富有广泛影响的学习理论即“概念转变”理论认为:科学学习的过程就是概念转变过程,提出了为概念转变而教那么作为中学物理热学部分的教学,其主要目标是让同学们通过热学的学习实现其概念发生转变,建立起科学的分子运动论观点为了实现概念发生转变,很多的教师和研究者进行了多种尝试,如通过“做中学”“实验探究”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热观点,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本文中笔者试从利用热学发展史开展有效教学帮助学生转变概念进行浅析从认知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同学们个体在对某一事物认识的时候,认识水平是在主体与客体间不断地相互作用过程中变化和提高的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因此个体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历史上人类对其认识水平是相对应的也就是说从人类对热的认识发展就可预知学生对热的理解情况那么要进行有效的热学教学,我们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有关热学发展史在历史上,人类对“热”是什么的思考一直没停止过对热的认识不断变化和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一、热质说的形成受古希腊原子论思想的影响,热是某种特殊的物质实体的观点也得到流传法国科学家和哲学家伽桑狄认为,热和冷也是由特殊的‘热原子”和’‘冷原子”引起的,波尔哈夫认为热的本源是钻在物体细孔中的、具有高度可塑性和贯穿性的物质粒子,它们没有重量,彼此排斥这个观念,把人们引向“热质说”‘’热”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就好似水从高处流向低处认为热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它暗藏在物质粒子之间,受到物质粒子的吸引,热质粒子之间互相排斥在18世纪热质说”几乎统领热学各个领域,当时“热质说”能简单地、比较满意地解释当时发现的大部分热现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例如物体温度的变化是吸收或放出“热质”引起的;热传导是“热质”的流动,等等在“热质说”的影响下,热学(主要是量热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到了后来,“热质说”无法解释热缩冷胀、摩擦生热等现象,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二、定性的热动说的形成1658年,伽桑狄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假设,假想分子是硬粒子,能向各个方向运动,使它们以不同形式进行结合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他用这个假说进一步解释了固、液、气三种状态即在固体内部,硬粒子结合得很紧密,粒子之间强大的力使它们保持着固定的形状、粒子排列规则;在液体内部,相距较近的粒子之间的力使它们不易分散开来;在气体中,相距很远的粒子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力,各个粒子自西运动19世纪初,随着化学原子论的确立,分子概念同样也被提了出来,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现象也由实验所呈现出来在1803年时,道尔顿(英国化学家)通过对大气的成分、性质以及气体的扩散和混合现象的研究,提出了他的新原子学说的基本要点即:一切化学元素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的;各种元素的原子以其不同的形状、性质而区别,并具有特定的质量;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整数的比例柑结合而形成各种化合物的原子当时由于“分子”概念尚未建立,道尔顿把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称为“复杂原子”1811年,阿伏加德罗(意大利物理学家)在道尔顿的原子论的思想基础上,开始引入“分子”的概念,并把它与原子概念相区别1827年,由于布朗(英国植物学家)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布朗运动,他在分子运动论方面做出了新发现,为分子运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905年爱因斯坦从统计力学观点最终建立了布朗运动的理论,给分子运动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接着法国的佩兰根据爱因斯坦及他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做了多年的关于布朗运动的实验,并由此相当精确地测定了阿伏加德罗常数和分子的各个有关的数据因此,布朗运动是微观分子运动的宏观表现也是分子存在热运动和分子间存在空隙的有力证据三、定盆的热动说的形成焦耳等人通过大量的实验,认为热和机械运动等同其他运动形式一样,也是运动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热质)之后,人们进一步对热运动作了定量的比较系统的研究使分子运动论得以建立起来在分子运动论方面做出大量工作的有许多科学家,其中克劳修斯、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的工作尤为重要,他们是分子运动论的主要奠基者经过许多物理学家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分子运动理论终于建立起来了它不仅揭示了宏观“热”过程与分子的微观运动状态之间的联系,而且表明了热是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表现,一个宏观系统的热力学状态是由组成该系统的大量分子的统计规律决的这也说明热运动和机械运动是完全不同的运动形式单个分子的运动遵从牛顿力学规律,大量分子的运动遵从的是统计规律性四、热学发展史对中学热学教学的启示中学物理教学,不要求定量地掌握有关分子运动论,所以目前的中学物理教科书中只涉及到分子运动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内容表述为:(l)宏观物体是由大量微粒—分子或原子组成的;(2)物体内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这种运动是无规则的,其剧烈程度与物体的温度有关;(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中学生只要建立起定性的分子运动论的观点就可以了,这是中学热学的教学目标真正有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想办法缩短学生科学认识所用的时间,不必再像历史上人类那样通过那么长的时间去摸索探究,所以在热学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原有经验,设置合适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面临当初科学家们所面临的问题,通过探究来不断发展或改变原有不科学的概念了解在人类认识历史上是如何从热质说发展到热动说,难点何在,怎么突破等问题,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参考意义参考文献1丁帮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2吴瑞贤,章立源热学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卡诺循环 这个好写点 内容也多 容易找啊

在网上搜不到的论文都是要钱买的(而且很专业!),不要太专业的话自己写,不管写得怎么样,都有收获!

发热论文参考文献

可以引用一些,但会占引用率。第一步:初稿一般重复率会比较高(除非你是自己一字一句写的大神),可以采用万方、papertest去检测,然后逐句修改。这个系统是逐句检测的,也就是说你抄的任何一句话都会被检测出来。这种检测算法比较严格,从程序的角度分析这种算法比较简单。因而网上卖的都很便宜,我测的是3万字,感觉还是物美价廉的。(注意:1 这个库不包含你上一届研究生师兄的大论文,修改一定注意 2 个人建议如果学校是用万方检测,就不要去检测维普之类的 先把论文电子版复制一份,保存一份。看检测结果,其中一份复制的备份论文,把检测出重复的部分能删了先删了,把不能删的,15字以内改一改,最好是加减字符,不要改顺序,改顺序没太大用,参考文献删掉一部分,不能删的话,先改下,英文文献可以15个字符换一个词。把修改过的上交,重新过系统检查。保存的原论文稍做改动上交纸质版。那个系统很麻烦的,很多没看过没应用过的文献都能给你加上,可见中国人抄袭的功夫,都是互相抄,但是为了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表述的准确性,不要随意改动,上交的纸质版,一定要斟酌,一般检查完就不会再过检测系统了,所以纸质版的不用担心。第二步:经过修改后,重复率大幅下降了。这时你可以用知网查了,知网查重系统是逐段检测的,比较智能。检测后再做局部修改就基本上大功告成了,我最后在网上用知网查是4%,简单修改后,在学校查是5%。注意:记住,最忌讳的是为了查重,把论文语句改得语句不通、毫无逻辑,这样是逃不过老师的,哈哈,大家加油!关于知网相关抽查规定:  有规定的,可以进行第一次修改,修改之后通过就可以答辩,如果第二次不通过就算结业,在之后4个月内还要交论文或者设计的。这个是在抄袭30%的基础上的。如果抄袭50%以上的话,直接结业在之后4个月内还要交论文或者设计的。1.被认定为抄袭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包括与他人已有论文、著作重复总字数比例在30%至50%(含50%)之间的,需经本人修改。修改后经过再次检测合格后,方可参加学院答辩。再次检测后仍不合格的,按结业处理。须在3 个月后提交改写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检测合格后再参加答辩。2.被认定为抄袭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且与他人已有论文、著作重复总字数比例超过50%的,直接按结业处理。须在4 个月后提交改写的毕业设计(论文),检测合格后再参加答辩。  知网系统计算标准详细说明:1.看了一下这个系统的介绍,有个疑问,这套系统对于文字复制鉴别还是不错的,但对于其他方面的内容呢,比如数据,图表,能检出来吗?检不出来的话不还是没什么用吗?  学术不端的各种行为中,文字复制是最为普遍和严重的,目前本检测系统对文字复制的检测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于图表、公式、数据的抄袭和篡改等行为的检测,目前正在研发当中,且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欢迎各位继续关注本检测系统的进展并多提批评性及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按照这个系统39%以下的都是显示黄色,那么是否意味着在可容忍的限度内呢?最近看到对上海大学某教师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被撤消的消息,原因是其发表的两篇论文有抄袭行为,分别占到25%和30%请明示超过多少算是警戒线?  百分比只是描述检测文献中重合文字所占的比例大小程度,并不是指该文献的抄袭严重程度。只能这么说,百分比越大,重合字数越多,存在抄袭的可能性越大。是否属于抄袭及抄袭的严重程度需由专家审查后决定。 3.如何防止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成为个人报复的平台?  这也是我们在认真考虑的事情,目前这套检测系统还只是在机构一级用户使用。我们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流程。同时,在技术上,我们也采取了多种手段来最大可能的防止恶意行为,包括一系列严格的身份认证,日志记录等。 4.最小检测单位是句子,那么在每句话里改动一两个字就检测不出来了么?  我们对句子也有相应的处理,有一个句子相似性的算法。并不是句子完全一样才判断为相同。句子有句子级的相似算法,段落有段落级的相似算法,计算一篇文献,一段话是否与其他文献文字相似,是在此基础上综合得出的。 5.如果是从相关书籍上摘下来的原话,但是此话已经被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也抄了进去,也就是说前面的文章也从相关书籍上摘了相同的话,但是我的论文中标注的这段话来自相关的书籍,这个算不算学术抄袭?  检测系统不下结论,是不是抄袭最后还有人工审查这一关,所以,如果是您描述的这种情况,专家会有相应判断。我们的系统只是提供各种线索和依据,让人能够快速掌握检测文献的信息。6.知网检测系统的权威性?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并不下结论,即检测系统并不对检测文献定性,只是将检测文献中与其他已发表文献中的雷同部分陈列出来,列出客观事实,而这篇检测文献是否属于学术不端,需专家做最后的审查确认。在网上找了一篇文章——《论文查重算法和修改攻略》,你认真看完之后,肯定有所帮助。现在高校对于硕士和博士论文采用的检测系统,是由知网开发的。但该软件的具体算法,判定标准,以前一直不清楚,本文是从知网内部工作人员哪里拿到的,揭示了知网反抄袭检测系统的算法,如何判定论文是抄袭,以及如何修改来通过的秘籍。发出来造福大家。 1、对格式的要求 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需要将最终交稿格式提交检测,将影响降到最小,此影响为几十字的小段可能检测不出。都不会影响通过。系统的算法比较复杂,每次修改论文后再测可能会有第一次没测出的小段抄袭(经2 年实践经验证明,该小段不会超过200 字,并且二次修 改后论文一般会大大降低抄袭率) 2、对比库 对比库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个人比对库,其他比对库, 部分书籍不在知网库,检测不出抄袭。知网库是国家指定的论文检测对比库,国家指定高校论文检测系统为知网学位论文检测系统,该系统是目前效果最好、范围最广的官方检测系统,所有高校都是知网的检测系统,这是教育部出于全国学术不端公平性考虑而实施的。 3、关于分段和分章出结果 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你学校的目录设置符合知网系统内置的分章判断条件,系统就会按章检测,分章出结果,否则会分段出结果。关于分段或分章主要涉及4 中的阀值。诚信论文提醒,不论是分章还是分段,保持和学校一致即可。 4、引用的能检测出来吗? 有的同学问:“我明明引用了别人的段落或句子,为什么没有检测出来?”也有的同学问:“我的引用标注了出处,为什么还算抄袭?”首先,引用算不算抄袭,与标注出处没有任何关系,引用能不能检测出来,与系统准不准确也没有关系。所有这些都靠系统的阀值来决定。中国知网对该套检测系统的灵敏度设置了一个阀值,该阀值为3%,以段落(或章节)的字数来计算,单篇文献低于3%的抄袭或引用是检测不出来的,这种情况常见于大段文字中的小句或者小概念。举个例子:假如检测段落1(第一章)有10000 字,那么引用A 文献300字(10000 乘以3%=300)以内,是不会被检测出来的。若引用B文献超过300字,那么B文献分布于第一章中的抄袭都会被红字标注,不管位于第一章何处,即使打断成句子,只要超过20字就会被标注。①实际上这里也告诉同学们一个修改的方法,就是对段落抄袭千万不要选一篇文章来引用,尽可能多的选择多篇文献,一篇截取几句,这样是不会被检测出来的。②关于一些同学问引用的为什么也算抄袭,这里主要是因为知网的阀值问题,高于3%的统一算抄袭,也就是说引用于抄袭的临界就在3%之间。一旦你超标,即使你标注了引用也无济于事。所以请同学们注意。我们举例说明:某篇论文第一章有5000 字,那么第一章中,我们就只能引用A文献150 字以下,否则会被系统认为是抄袭。第二章4000 字,那么我们只能引用A 文献120字以下,否则会被系统认为是抄袭。第三章8000 字,第四章7000 字,分别为240 字以下和210 字以下,以此类推。综上所述,引用超标的计算方式是按章计算,这与抄袭的计算方式是一样的。 5、系统对一句话怎么才算抄袭? 一篇论文的抄袭怎么才会被检测出来?知网论文检测的条件是20字单位以上的相似或抄袭都会被红字标注,但是必须满足4里面的前提条件:即你所引用或抄袭的A 文献文字总和在你的各个检测段落(各章)中要达到3%。 6、抄袭的修改方式针对标红文字的修改方式除了3中提到的外,还有改词、换句、改变描述方式(变原句为倒装句、被动句、主动句等)、打乱段落顺序、删除关键词汇、关键句等。经过实践证明,使用以上方法结合,可有效降低复制比,保证顺利通过。总体来说,我们需要在保证修改后句子通顺的前提下,尽量和原句在字面上保持不同。 例1:例如下句:过热故障中的过热与变压器正常运行下的发热是有区别的,正常运行时的其发热源来自于绕组和铁芯,即铜损和铁损,而变压器过热故障是由于受到有效热应力而造成的绝缘加速劣化,它具有中等水平的能量密度。几乎被标红,说明与相似文献存在重合和高度相似,经过以上方式结合,本句可改为: 过热故障中出现的过热容易与变压器正常运行下的发热相混淆,后者是因为其绕组和铁芯会出现铜损和铁损的现象,这是正常运行过程中的发热,而变压器过热故障是受到有效热应力造成的绝缘加速劣化。① 这里所指的300 字是一个大概值,并非临界值。引用的数量越低,就越不容易被检测出来。② 更新以后的CNKI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将这一阀值调整到了3%,以前是5%,意味着检测系统对引用的要求更加严格,但运用我们后面提到的方法也不是很难。具有中等水平的能力密度。这样修改几乎可以降低抄袭率一半。 例2:在看下面一个例句:2 在透明水杯的清水中放入少量纤维进行搅动,便可以直观地发现纤维呈立体悬浮状乱向分散,且长时间放置都不会有太大变化,说明合成纤维的质量较好;质量差的纤维经搅动后可能分散,但时隔不久便会上浮为一絮状层。质量差的纤维在混凝土的实际配制过程中多不易均匀分散。本段完全被标红,修改方式只有一种,就是打乱顺序,重新组织。2 将少量纤维放入盛装清水的透明容器中,边搅动边观察纤维变化情况,如果合成纤维质量较好,那么就可以直观地看到纤维呈立体悬浮状分散,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也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若合成纤维质量较差,那么搅动的过程中,纤维可能分散,并且容易上浮形成絮状层。质量差的纤维在混凝土的实际配制过程中多不易均匀分散。 例3:下句:对施工单位或业主提出的设计变更要求要进行统筹考虑,确定其必要性,同时将设计变更对施工工期和费用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非改不可的要调整施工计划,以尽可能减少对工程的不利影响。修改为:施工单位或业主一旦提出设计变更要求,要进行统筹考虑,考察变更的必要性,同时,将设计变更对施工工期、费用等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而科学的分析,遇到非改不可的变更要调整施工计划,尽可能将其对工程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

可以先用着 ,后期导师给意见了在改

钢的热处理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这个需要花钱买的,知道就能解决?那么容易?

传热学参考文献

综述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在汽车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工程热力学是热力学最先发展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热能与机械能和其他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及其应用,是机械工程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而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研究不同温度的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热量传递规律的学科。在机件的冷、热加工过程中包含有大量复杂的热传递过程。 Abstract: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is one of the earliest development branch of thermodynamics, It mainly studies the heat energy and mechanical energy and other energy between the rule of their conversion to each other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ic subject of mechanical And heat transfer is a subject which studys of heat transfer law, and the heat transfer law between the object with different temperature or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ame In parts of the cold and hot working process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complex heat transfer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 传热学 应用 发展1、什么是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 工程热力学是热力学的工程分支,也是热力学最先发展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能量转换,特别是热能转化成能的规律和方法,以及提高转化效率的途径。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它和工程热力学一起组成热工理论的基础。 2、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应用 1工程热力学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 18世纪,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产生了对热机的巨大需求,各种蒸汽机应运而生。在蒸汽机的众多发明和改进者中,最有名的是英国人瓦特,他在1763-1784年间,主要凭借经验摸索对当时只能用于抽水和灌溉的纽克曼蒸汽机作了重大改进,且研制成功了应用高于大气压的蒸汽和配有独立凝汽器的单位缸蒸汽机,使蒸汽机能耗了75%;1782年,制造了联协式蒸汽机,1784年,发明了调速器并对蒸汽机进一步改进,使其能适用于各种机械运动的原动机。此后,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陶瓷业等工业部门,都先后以蒸汽机作为原动机获得迅速的发展阶段。 活塞式内燃机起源于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用火药爆炸获取动力的研究,但因火药燃烧难以控制而未获成功。1794年,英国人斯特里特提出从燃料的燃烧中获取动力,并且第一次提出了燃料与空气混合的概念。1833年,英国人赖特提出了直接利用燃烧压力推动活塞作功的设计。19世纪中期,科学家完善了通过燃烧煤气,汽油和柴油等产生的热转化机械动力的理论。这为内燃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直到1860年,法国的勒努瓦模仿蒸汽机的结构,设计制造出第一台实用的煤气机。自19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已是比较完善的机械。它热效率高、功率和转速范围宽、配套方便、机动性好,所以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全世界各种类型的汽车、拖拉机、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小型移动电站和战车等都以内燃机为动力。海上商船、内河船舶和常规舰艇,以及某些小型飞机也都由内燃机来推进。世界上内燃机的保有量在动力机械中居首位,它在人类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工程传热学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 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机械工程材料的影响上。材料在加热和冷却的时候都会在微观上产生组织变化,从而引起宏观上的物理性质变化,而这些变化,都会给机械带来非常大的危害,因此,在机械加工制造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在问题未产生之前通过一些方式方法来避免问题的产生。 对于很多在高温下工作的零件,只考虑室温下的力学性能是不够的,因为热会自动由高温向低温传递,而随着零件温度的上升,零件材料的组织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材料的力学性质的改变。因此高温下材料的强度随温度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评定材料高温力学性能指标有:蠕变极限和持久强度。建于某些在高温下时不考虑变形量的大小,只考虑在给定应力下使用寿命的零件,如锅炉管道等,持久强度应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对于在高温下对塑性变形要求严格的零件,如燃气机叶片等,在长期工作中只能许有一定量的变形,设计时则必有用蠕变极限作主要依据。高温下零件的失效和室温下零件的失效相似,主要有过量塑性变形、断裂、磨损等。由于温度和应力的同时作用,更加速了塑性变形、裂纹形成和扩展过程,有时同一零件可同时产生几种失效形式。 另外一方面,空调,制冷机,北方供热系统等都是基于传热学的原理设计制造而成的。分别是制冷以及制热。以空调为例 制冷原理:压缩机将气态的氟利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氟利昂,然后送到冷凝器(室外机)散热后成为中温中压的液态氟利昂,所以室外机吹出来的是热风。 液态的氟利昂经 毛细管,进入蒸发器(室内机),空间突然增大,压力减小,液态的氟利昂就会汽化,(从液态到气态是个吸热的过程),吸收大量的热量,蒸发器就会变冷,室内机的风扇将室内的空气从蒸发器中吹过,所以室内机吹出来的就是冷风;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的蒸发器后就会凝结成水滴,顺着水管流出去,这就是空调会出水的原因。 然后气态的氟利昂回到压缩机继续压缩,继续循环。 制热的时候有一个叫四通阀的部件,使氟利昂在冷凝器与蒸发器的流动方向与制冷时相反,所以制热的时候室外吹的是冷风,室内机吹的是热风。 其实就是用的初中物理里学到的液化(由气体变为液态)时要排出热量和汽化(由液体变为气体)时要吸收热量的原理,同时蒸发热量。 制热原理:热泵制热是利用制冷系统的压缩冷凝器来加热室内空气。空调器在制冷工作时,低压制冷剂液体在蒸发器内蒸发吸热而高温高压制冷剂在冷凝器内放热冷凝。热泵制热是通过电磁换向,将制冷系统的吸排气管位置对换。原来制冷工作蒸发器的室内盘管变成制热时的冷凝器,这样制冷系统在室外吸热向室内放热,实现制热的目的。 3、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发展和趋势 1热力学的发展史 古代人类早就学会了取火和用火,不过后来才注意探究热、冷现象的实质。但直到17世纪末,人们还不能正确区分温度和热量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本质。在当时流行的“热质说”统治下,人们误认为物体的温度高是由于储存的“热质”数量多。1709~1714年华氏温标和1742~1745年摄氏温标的建立,才使测温有了公认的标准。随后又发展了量热技术,为科学地观测热现象提供了测试手段,使热学走上了近代实验科学的道路。 1798年,朗福德观察到用钻头钻炮筒时,消耗机械功的结果使钻头和筒身都升温。1799年,英国人戴维用两块冰相互摩擦致使表面融化,这显然无法由“热质说”得到解释。1842年,迈尔提出了能量守恒理论,认定热是能的一种形式,可与机械能互相转化,并且从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定容比热容之差计算出热功当量。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于1840年建立电热当量的概念,1842年以后用不同方式实测了热功当量。1850年,焦耳的实验结果已使科学界彻底抛弃了“热质说”。公认能量守恒、能的形式可以互换的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客观的自然规律。能量单位焦耳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热力学的形成与当时的生产实践迫切要求寻找合理的大型、高效热机有关。1824年,法国人卡诺提出著名的卡诺定理,指明工作在给定温度范围的热机所能达到的效率极限,这实质上已经建立起热力学第二定律。但受“热质说”的影响,他的证明方法还有错误。1848年,英国工程师开尔文根据卡诺定理制定了热力学温标。1850年和1851年,德国的克劳修斯和开尔文先后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证明了卡诺定理。1850~1854年,克劳修斯根据卡诺定理提出并发展了熵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确认,对于两类“永动机”的不可能实现作出了科学的最后结论,正式形成了热现象的宏观理论热力学。同时也形成了“工程热力学”这门技术科学,它成为研究热机工作原理的理论基础,使内燃机、汽轮机、燃气轮机和喷气推进机等相继取得迅速进展。 与此同时,在应用热力学理论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还发展了热力学的数学理论,找到了反映物质各种性质的相应的热力学函数,研究了物质在相变、化学反应和溶液特性方面所遵循的各种规律 。1906年,德国的能斯脱在观察低温现象和化学反应中发现热定理;1912年,这个定理被修改成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表述形式。 二十世纪初以来,对超高压、超高温水蒸汽等物性,和极低温度的研究不断获得新成果。随着对能源问题的重视,人们对与节能有关的复合循环、新型的复合工质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兴趣。 近20多年,现代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的发展,原子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导、大规模集成电路、机械和生物工程等一系列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传热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其理论体系日趋完善,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中充满活力的基础学科之一。 2热力学的发展趋势 如今,人们将发展看作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和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并在便于取得共识。人类当今的发展需求,向热力学得出了能量发生,能量利用及能量回收诸多领域的新课题。热力学理论将在不断解决诸如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变传热、物体对外部能量选择性吸收、洁净能源利用技术等级新课题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李长友 钱东平《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相瑜才 孙维连 《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第二节热力学的发展概况和趋势第二章基本概念第一节热力系统第二节热力状态及状态参数第三节热力过程第四节热力循环第三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一节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第二节系统的储存能量第三节系统与外界传递的能量第四节封闭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第五节开口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第六节稳定流动能量方程的应用第四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一节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几种表述第二节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第三节热力学温标和提高循环热效率的基本途径第四节克劳修斯不等式第五节状态参数——熵第六节熵增原理第五章理想气体的热力性质与过程第一节理想气体的定义第二节理想气体的比热容第三节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和熵第四节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第五节理想气体热力过程的图示综合分析第六章水蒸气的热力性质和热力过程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水的定压汽化过程和水蒸气的p-v图及T-s图第三节水蒸气表第四节水蒸气的h-s图第五节水蒸气的基本热力过程第七章理想混合气体和湿空气第一节理想混合气体第二节湿空气第三节湿空气的h-d图第四节湿空气的典型过程第八章气体和蒸气的流动第一节喷管和扩压管的截面变化规律第二节气体和蒸气在喷管中的流速和质量流量第三节气体和蒸气的绝热节流第九章压缩机的热力过程第一节单级活塞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第二节单级活塞式压缩机所消耗的机械功和容积效率第三节双级活塞式压缩机的工作过程第四节叶轮式压气机第十章气体动力循环第一节分析动力循环的一般方法第二节往复式内燃机的动力循环第三节内燃机三种理想循环的比较及循环的平均压力第四节其他气体动力循环简介第十一章蒸汽动力循环第一节水蒸气作为工质的卡诺循环第二节基本蒸汽动力装置的理想循环——朗肯循环第三节其他蒸汽动力循环简介第十二章制冷循环第一节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第二节吸收制冷循环第三节吸附式制冷循环第四节热泵第二篇传热学第十三章绪论第一节传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热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第三节导热过程、对流换热过程、辐射换热过程和传热过程第十四章导热第一节傅里叶定律和导热系数第二节导热微分方程第三节平壁导热第四节圆筒壁导热第五节肋片导热第六节固体接触热阻第十五章对流换热原理第一节对流换热系数第二节对流换热过程的数学描述第三节对流换热过程的边界层分析求解第四节对流换热过程的实验求解第十六章各种对流换热过程的特征及其计算公式第一节受迫对流换热第二节自然对流换热第三节蒸气凝结换热第四节液体沸腾换热第十七章辐射换热第一节热辐射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热辐射的基本定律第三节物体间的辐射换热第四节太阳辐射第十八章传热过程与热交换器第一节传热过程的分析与计算第二节热交换器的类型和平均温差第三节换热器的热计算第四节增强传热的方法和热绝缘的应用第五节热管附表附表1附表2附表3附表4附表5附表6附表7附表8附表9附表10附表11附表12附表13附表14附表15附表16附表17附表18附表19附表20附表21附图附图1附图2附图3附图4参考文献

热力学参考文献

前言主要符号表绪论第1章 基本概念第2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3章 理想气体性质第4章 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第5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第6章 热力学一般关系式及实际气体的性质第7章 水蒸气第8章 湿空气第9章 气体和蒸汽的流动第10章 制冷循环第11章 蒸汽动力装置循环第12章 气体动力装置循环第13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附录部分习题参考答案参考文献

前言常用符号表绪论1 能源及我国能源面临的主要问题2 热能及其利用3 能量转换装置的工作过程4 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研究内容5 热力工程及热力学发展简史6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思考题第1部分 热力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第1章 基本概念1 热力系2 状态和状态参数3 平衡状态4 状态方程和状态坐标图5 过程和循环6 功和热量本章要求重点与讨论思考题习题选读之一帕斯卡与大气压第2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1能量守恒原理及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2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3 稳定流动能量方程的应用4 功和热量的计算及其在压容图和温熵图中的表示本章要求重点与讨论思考题习题选读之二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建立第3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任务2 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3 状态参数熵4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达式——熵方程5 热力学第二定律各种表述的等效性6 卡诺定理和卡诺循环7 克劳修斯积分式8 热量的可用能及其不可逆损失9 流动工质的㶲和㶲损10 工质的㶲和㶲损11 关于㶲损的讨论及㶲方程12 热力学第二定律对工程实践的指导意义本章要求重点与讨论思考题习题选读之三 卡诺的热机理论选读之四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选读之五 熵概念渊源初探选读之六 统计力学的奠基人——玻耳兹曼第2部分 工质的热力性质第4章 气体的热力性质1 实际气体和理想气体……第3部分 热力过程及热力循环第4部分 化学热力学基础和能量直接转换及可再生能源附录参考文献

犬瘟热论文参考文献

可以但效果不明显。建议送宠物医院治疗。初期可以用大量血清或单抗。犬瘟热的病程长,死亡率高。病程的后期会有神经症状,表现四肢、头或其他地方抽搐。出现神经症状的犬,建议放弃治疗。即使康复,也会抽搐的后遗症。

正常情况下,这只狗可以退换,因为你拿回来的时候就是不健康的,我这有一个萨摩耶网址,里面不止讲至于狗瘟的,还有很多的东西,建议你看下, -catid-html 里面全是萨摩耶的专业知识,我有很多东西也是那里看来得,包括如何治愈等等

大致提纲可以这样写1 诊断材料与方法1 诊断材料1 试验动物 2 器具和药物 2 诊断方法 1 临床症状诊断 2犬瘟热病毒试剂盒诊断3 血常规诊断 4 尿常规诊断3 治疗 1 分组 2 治疗措施 2 结果与分析 1 诊断1 临床症状诊断2犬瘟热病毒试剂盒诊断3 血常规诊断 4 尿常规诊断 2 各种方案治疗患犬效果的比较讨论1 尿常规检查2对症治疗药物的选择3干扰素、单抗、浓缩血浆、联合用药的选择4 鉴别诊断 1 犬细小病毒感染2 犬传染性肝炎5 病后监护6 犬瘟热的预防措施1 免疫接种 2 加强饲养管理4 结论

别等了,我上次等骨折的东西,到现在也没有满意的,还是自己找吧

  • 索引序列
  • 热学论文参考文献
  • 发热论文参考文献
  • 传热学参考文献
  • 热力学参考文献
  • 犬瘟热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