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吴哥古迹保护修复的实践与理念发展脉络

更新时间:2009-03-28

引言

作者于2017年初在柬埔寨吴哥古迹调研半个多月,期间查阅不同的中外文献结合实地考察,有感于其古迹保护修复理念及实践方法几乎与国际上的保护修复理念及方法的发展同步。每个国家或者组织修复的古迹,都反映了不同文化语境以及不同时代背景影响下的保护修复理念。中国政府早在1998年就开始参与保护吴哥古迹项目,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王其亨教授及其团队长期

跟进吴哥古迹保护项目,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本文以天津大学伍沙博士的论文《20世纪以来柬埔寨吴哥建筑研究及保护》中各国的保护实践案例为研究对象,结合Andrew Booth《The Angkor Guidebook:Your essential companion to the temples》、Musee Albert Sarraut(柬埔寨金边国立博物馆)和班蒂丝蕾修复展示馆的历史资料为线索,梳理历史上吴哥古迹保护修复的实践与理念的发展脉络,展示不同文化语境下的遗产保护哲学。

  

图1 废墟的中巴扬寺

  

图2 吴哥窟复原图

1 吴哥的历史

最早对柬埔寨有详细记载的是元朝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真腊”,是吴哥王朝盛期都城所在地Siam Reap的音译(一说Siam Reap缅文意思是打败暹罗),也是今天抵达吴哥的城市“暹粒”音译。而“吴哥”是Angkor Wat(吴哥窟)和Angkor Thom(吴哥王城)中Angkor的音译。吴哥王朝从公元9世纪兴起,到15世纪吴哥城被Ayuthaya(阿瑜陀耶王朝,又称大城王朝1350~1767,泰国历史上一个王朝)洗劫,被迫迁都金边。在这之后吴哥遗址逐渐淹没在丛林荒野中,只有朝圣者和修行人进去活动(图1)。

19世纪60年代,法国人“发现”了吴哥(其实当时吴哥窟还有一个富有的、仍在使用的寺庙),法国探险家亨利·穆奥(Henri Mouhot)以其详实、生动的笔触和匆匆勾勒的寺庙草图使吴哥窟风靡世界(图2)。从此,吴哥就成了法国探险队的目标。1901年,法国远东学院(EFEO,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通过资助吴哥的考古寺探险,开始了对吴哥的长期修复。[1]

资产评估行业作为新兴产业进入我国经济市场,相对于其他服务行业,社会对于资产评估的认识程度很低,导致资产评估从业人员在社会上不受重视。由于很多资产评估人员经验不足,导致评估业务出现问题甚至出现评估失败,会对资产评估行业声誉起消极作用,造成从业人员被质疑专业性。这种恶性循环使得社会对于资产评估行业愈加地不重视,继而会影响整个资产评估人才培养,使资产评估专业人才数量相应减少。

2 西方语境下的修复方法与保护理念

2.1 早期EFEO对吴哥的保护

早期的吴哥古迹保护修复理念一直受到西方社会的思潮影响;最早成立吴哥公园,在保护古迹和考古同时也一并发展旅游,直至今天世界文化遗产也遵循这条轨迹;20世纪初,《雅典宪章》同意采用现代技术和新材料,即钢筋混凝土来保护古迹;20世纪30年代在荷兰专家建议下采用的“原物归位法”,为吴哥古迹的保护修复提供了样板;之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全面原物归位法”更是采用多学科交叉,多方面诊断的方法对古迹进行修复。

1900年开始,EFEO早期的主要是对柬埔寨的文物古迹进行大规模的普查(图3),但是当时保护活动缺乏资金,保护法规不健全,盗窃文化的现象频发。这一时期法国殖民当局希望发展吴哥的旅游业,首先提出成立“吴哥公园”。EFEO在这一时期的工作主要是对古迹进行清理和加固工作,修路和开发旅游路线。早期的保护工作主要采取紧急修复措施,如木质支架、混凝土支架、金属构件连接石块等;这样既不美观也不能达到长期稳定的效果。[2]

食品生产过程中,微乳常暴露在不同pH环境下。因此,考察微乳的pH稳定性对于扩大其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考察丁香酚微乳和海藻酸钠修饰微乳的在pH 3.0~7.0稳定性。如图3所示,丁香酚微乳在pH 5.0~7.0时,呈现为乳白液状,粒径均小于200 nm;在pH 3.0~4.5时,丁香酚微乳出现了明显的沉淀与分层,可见在该pH条件下丁香微乳十分不稳定。结合表1可知,在pH 3.0~4.5范围下,丁香酚微乳的粒径及PDI明显增大。酪蛋白酸钠在等电点附近所带电荷量较少,静电斥力减弱,导致粒子发生聚集现象[23]。

2.2 “原物归位法(Anastylosis)”在修复斑蒂丝蕾的运用

因为存在诸多技术和理论上的争论,EFEO的修缮工作起初并不顺利。技术方面,热带气候的丛林生长旺盛,刚清理完又迅速生长,难以根治;而在理论上,学者们对寺庙的修缮方式和范围也存在着争议。直到20世纪20年代,借鉴荷兰人Le Dr van Stein-Callenfels对爪哇波罗浮屠的修复方案,专家才制定出保护吴哥古迹的解决方案:使用“原物归位法(anastylosis)”。使用原来建筑的材料按照建筑最初的形态重新建造,只有当原材料无法找到的情况下才允许使用新材料,同时对新材料的选择也十分谨慎。1964年《威尼斯宪章》中有给出“原物归位法(anastylosis)”的执行标准,必须对建筑原状有科学认识;其次必须决定找回原始构件的正确位置;最后,新添加的构件只能是出于结构稳定的考虑,且具有标识性。强调整体性和原真性的原则(the full richness of their authenticity)。这一策略是当时吴哥古迹保护修复理念与实践的主流,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3]由于斑蒂丝蕾(Banteay Srei,也称女王宫)规模较小,

为确定多港口地区港口投资的均衡,需确定投资人的投资收益函数以及投资策略空间,并模拟港口投资之间的投资博弈行为。

装饰精美,且砂岩构件保存情况完好,EFEO选定其作为首次采用原物归位的方法进行吴哥古迹保护修复的对象

从1931对斑蒂丝蕾动工修复,到1934年修复完成。在

为全面提高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充分体现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应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参照教育部印发的《课程标准》《专业标准》《行动计划》等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从职业师资用人单位的实际用人需要出发,研究和制定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方案。

  

图3 EFEO拉容奎里古迹普查队

2012年,历时10年、15次修订的《吴哥宪章》(Chater for Angkor gardlines for Safgurding the world Heritage Angkor Site)定稿。宪章中就特定的保护修复对象——吴哥古迹的具体问题达成的详细的保护实施措施和技术策略,其中涵盖了保护与修复的理念和技术,针对古迹保护有宏观指导也有具体针对,以及总结了东西方各国针对吴哥古迹保护修复的实践和理念成果[10]

  

图4 20世纪20年代,清理工作开始前的斑蒂丝蕾

  

图6 20世纪30年代,北藏书阁地基加固,背景是已经修复好的塔

  

图5 20世纪30年代,法国研究人员带领当地人开展清理发掘工作

  

图7 20世纪30年代,采用“原物归位”方法重新安装石门

  

图8 修复后的斑蒂丝蕾

2.3 全面原物归位法(Comprehensive anastylosis)在巴芳寺(Baphuon)的运用

1960年代,时任吴哥古迹保护处负责人B·P·Groslier认为,吴哥古迹保护修复需要成为融合学术研究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的古迹保护修复项目,研究主旨为科学调查研究,在保护工程过程中,学术研究贯穿始终。同时吴哥古迹保护修复需要各个学科涵盖建筑、工程结构、考古、历史学、生物学、岩土学和气象学等的密切配合,形成“全面原物归位法(Comprehensive anastylosis)。[2]

第二次是在达里湖区。入景区时也是一派风和日丽、晴空朗朗、雨讯全无,但转来转去终于转到达里湖水边时有人过来问:黄大“教授”,“左大爷”(左光外号)说湖对面的带雨云一转就会过去,威胁不到咱这边,都说让你再看看。

巴芳寺(Baphuon)是EFEO重点修复的遗迹,其修复工作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拼图游戏。在1943年其东北角倒塌后,为了防止造成更大的破坏(图9),1958年起Groslier把寺庙全部拆卸(图10)并做上记号;然后加固地基,再把石块重新原位放置。大约20万块石头被做上标记,拆除后铺在周边10ha的土地上。

但是20世纪70年代,法国殖民结束,柬埔寨内战,红色高棉掌权。修复工作不但被迫中止长达25年之久,而且原有的资料被销毁,技术员被屠杀。直到1995年,负责修建的工作人员来到现场,看到是一片废墟和满地的石块。他们只能把每块散落在周边的石块重新记录,与其他石块进行对比,以确定相对位置。只要有一块石头放错位置,就会打乱所有东西(图11)。EFEO动用了一个巨大的团队,耗费16年才修复完成,2011年才重新对外开放(图12)。

在产业融合过程中,要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充分调动其产业融合的积极性。同时,要采取政策鼓励、设施配套、利益机制创新等方式,引导有条件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向产业集聚区聚集,逐步建立起集聚优势明显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集群。

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典的语段并不会为人们所遗忘,反而会历久弥新,经典的语段往往是整个文本的点睛之笔,比如莎士比亚的传世名作《哈姆雷特》中的:“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几个世纪过去了,在日常生活或是文学作品中人们仍然经常使用这个经典语段,可见它的经典性。

“前年?噢,原来您是老革命啊,失敬失敬。来,您躺在床上,我给您查查体。”我躺在诊室的床上,苏大夫又是敲打腰部,又是抬高我的腿,弄得我右腿又疼了起来。

  

图9 1948年巴芳寺北角坍塌的照片,后面采用原物归位的方法复原

  

图10 巴芳寺修复工地

  

图11 修复后的巴芳寺,可以看到以前入口柱廊的柱础和无法归位的石块

  

图12 修复后的巴芳寺,

  

图13 巴芳寺背面卧佛,保留两个时期的历史信息

  

图15 癞王台修复方法示意

  

图14 斯卡帕修复的维罗纳古堡艺术博物馆

  

图16 癞王台修复后,左边通道展现不同时期的浮雕

3 东方语境下的修复方法与保护理念

3.1 《东京宣言》与《奈良真实性文件》

1993年在日本东京举行了关于吴哥古迹保护及发展的政府间会议,并发表了《东京宣言》,宣言中明确了国际援助精神、框架和其他条款。号召国际社会对吴哥进行保护,设置国际协调委员会,提倡吴哥古迹使用交叉学科的方法,建立保护古迹的法制系统,同时建立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2]之后参与吴哥的国际援助保护与修复行动的包括法国、日本、印度、中国、德国、瑞士、美国等四十余个国家和组织。吴哥的古迹保护修复开始吸收各国的保护理念。

1994年通过的《奈良真实性文件》的保护理念也随着亚洲国家参与修复吴哥古迹,逐渐发挥着重要影响。文书中强调尊重文化和遗产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因而要尊重其他文化和信仰体系的所有方面;而对于信息源是指所有使了解、认识文化遗产的性质、特点、意义和历史称为可能的实物、文字、口头和形象的资料;无法将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原真性置于固定的评价标准时,应该充分考虑文化遗产的文脉关系。[5]《奈良真实性文件》是在《威尼斯宪章》的精神构思基础上延伸而成,在保护实践中考虑信息的原真性,廓清和阐明保护人类集体记忆。日本伊势神宫就最具有有代表性,因为亚洲历史的建筑多为木结构,随着时间流逝,需要修理和更换部件以便对建筑进行修复和保护。日本伊势神宫的所有建筑宫殿建筑按照“式年造替”的祭祀传统,每 20 年重建宫殿;在伊势神宫一块基地的宫殿建成数年后,按传统惯例在另一块相邻基地内原样建设新宫殿,工期约 10 多年;其宫殿建筑的形式是传统风格建筑,形制规格上保存了奈良时代的式样(图17)[6],保存了其信息的原真性,反应了东方语境下的古迹保护修复理念。

3.2 日本工作队修复及保护吴哥古迹的实践及理念

由日本国内多个领域专家组成日本政府保护吴哥古迹工作队(Japanese Government Team for Safeguarding Angkor,JSA)于1994年开始对吴哥古迹进行多学科交叉并行的学术研究和保护修复活动。与其他国家对吴哥古迹的保护工作不同,日本工作队基于东方古迹保护视角下,更注重信息的原真性和扎根于当地文脉。他们着眼于宏观局面,力求研究吴哥古迹与其周边环境的动态平衡关系,探索两者之间如何和谐共存以及可持续发展(图18)。

  

图17 伊势神宫平面及修复示意图

  

图18 JSA组织架构

  

图19 修复后的周萨神庙,可看到新旧结构区别

  

图20 茶胶寺现状图

塔普伦寺是吴哥最有艺术氛围的遗迹,与其他寺庙不同,热带的植物将它吞噬。EFEO在20世纪初期决定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塔普伦寺,正如当初19世纪欧洲探险家发现时候的样貌。巨大的树木根系沿着石缝延伸,撬开和撕裂阻碍它生长的石块,直到与人工精心雕琢的石头融合在一起,共生共灭。但是随着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以及树木对建筑结构的削弱,对塔普伦寺造成新的威胁。印度考古调查组织与吴哥窟国际协调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ng Committee of Angkor and APSARA)从2003年以来一直在寻求对策,他们曾建议对现有的大树主干进行砍伐,但这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论。最后专家研究决定,对危害到结构的大树进行砍伐,但保留树干与建筑融合在一起的部分,并对建筑结构加以支撑(图23);另外通过设置一些木平台,应对大量的游客对建筑遗址的破坏[9]。印度在解决植物与建筑遗址共生的问题中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也获得国际好评。

图1:参考文献[3]:48;

这首诗开篇描绘了三军凯旋而归、恭迎乾隆劳军的场景,表达了将士对君主的尊崇和凯旋荣归的喜悦。“乃命饮至,还家受赐。相臣将臣,既策尔勋”叙述了皇帝对凯旋将士的褒奖和封赏。至于战后向皇帝献俘及接受封赏之事,《清实录》也有所提及,然而此诗描写的皇帝赐饮赐食之事,史书并未记载。故而,就描述的这件事而言,此诗可以补史之缺。

3.3 中国工作队修复及保护吴哥古迹的实践及理念

中国于1998年派遣团队援助柬埔寨保护吴哥古迹一期——周萨神庙(Chau Say Tevoda)。中国专家基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修旧如旧”要求和“原物归位法”针对周萨神庙不同建筑单体现存状态分别采取“原状整修(Restoration to original state)”和“重点修复(Focal restoration)”两种修复方法。前者在于不破坏干扰结构的情况下,修复损坏构件和恢复原状。后者是对结构部分解体,允许增加新的加固构件和替换损坏构件(图19)[2]。周萨神庙历时10年修复完成,虽然成果斐然,但比起法国长期的历史研究和修复经验的积累以及日本的样板保护工程和对吴哥文化的保护宣扬而言,中国的第一期项目周萨神庙成果不是十分突出。

在二期项目——茶胶寺(Ta Keo)保护与修复工程中(图20),中国工作队吸取经验,结合新的科学技术,创新地引入BIM技术,对茶胶寺的遗产信息进行管理。BIM指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的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在整个保护修复古迹的过程中,针对古迹历史环境的全部活动、资源调查、研究资料和评估、制定规划、实施干预与检测维护,形成全一个生命周期。这是BIM与古迹保护新思潮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对于东方木构古迹基于信息原真性的保护与修复具有很的大指导意义(图21、22)。 [8]

EFEO的成功在于按既定的“原物归位法”,用混凝土加固了基础,并在平台内部设置排水系统,然后再将石块归位。而对于建筑背面的卧佛,在考古研究后,其保护修复方案决定同时保存建筑被修改的两个时间段的状态,既保留11世纪的建筑门廊也展示16世纪的卧佛(图13) [4]。这种将不同时间段的遗迹层层相叠,构成历史事件的时间坐标的手法,与斯卡帕的1964年竣工的维罗纳古堡艺术博物修复有异曲同工之妙(图14)。而在象台(Terraces of the elephants)中的癫王台(Terraces of the Leper King)的修复,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浮雕分离出来,形成前后两层浮雕,中间预留参观通道(图15、16)。这都反应了西方语境下古迹保护修复的哲学,尊重各个时代的历史信息并予以展示保护。

2017年9月2日,上海玉佛寺大殿的平移就是采用数据驱动模型技术与BIM模型相关联,通过远程客户端即刻实时监控大殿的位移进度,这也是采用多元方式对古迹进行保护与修复的新技术和新理念。

3.4 印度工作队修复及保护及哥古迹的实践及理念

  

图21 基于BIM技术的遗产保护流程图

  

图22 BIM模型运用功能举例

  

图23 对机构进行加固支撑

印度考古调查研究所(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ASI)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参与到吴哥古迹保护活动中。1989年印度政府曾花费296万美元对吴哥窟的巨石表面进行全面清洗和防风化处理。但是印度使用了化学药剂清洗石材表面,数百年留下来的青苔印记都被冲洗掉了;导致建筑缺乏了层次,吴哥窟变成了银白色, 因此受到柬埔寨和各国专家的反对。不过在另一个寺庙塔普伦寺(Ta Prohm)的保护修复中,由于受到其宗教理念的影响,印度采用了另外一种古迹保护方式:即植物与古迹共生的古迹遗址景观s。

日本工作队对吴哥地区的水文、地质、森林、气候、旅游、城市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分析吴哥古迹在开发后所面临的问题和原因,同时以科学合理的样板工程为目标,探究古迹保护修复对策,并在当地培养了具有独立研究及工作能力的专家、技术人员,同时建立巴扬信息中心进行宣传及教育活动[7]。同时在工作中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发扬日本传统的保护修复理念,努力构建合理的保护工作体系。比如建立多学科的研究平台,各个学科协同研究;严谨的工作流程和完整的保护工程报告体系;以及新新技术的运用,比如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对巴扬寺的塔殿及浮雕进行数据资料收集和图像学研究。另外其工作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有利于吴哥古迹的长期修复与保护。

4 东西方语境下吴哥古迹修复方法与保护理念比对

在吴哥文明的所有遗址中,除了吴哥窟在16世纪由柬埔寨王室修缮并作为佛教圣地外,其他的遗迹则逐渐被遗忘在丛林之中。建筑的木构部分在岁月洗刷下然荡然无存,剩下的砂岩和砖石部分在潮湿的环境和人为的盗窃破坏中,逐渐坍塌。雨林中虬结的树,从石缝中窜出,与建筑共生、共灭。1)

人们总是要用什么东西填满移动时花费的时间,阅读与吃都是消磨时间的手段,也算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帮助人们度过飞驰的时光。现在人们的时间都贡献给了各种APP,看蛇精脸女生跳舞或者看宠物视频之类各种视频或者骇人听闻的各种网帖,让人没有空再来拿瓜子磨砺自己的牙齿。

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方的古迹修复理念和方法开始在世界崭露头角。随着《奈良真实性文件》的颁布,以及保护领域新思潮、新技术的运用,对吴哥古迹保护修复产生新的影响。对于古迹保护修复的具体手法被弱化,更多关注环境、地质、水文条件等对古迹保护长期发展的影响,更强调信息的原真性。BIM的全生命周期理念也随着遗产检测和先进管理理念开始引入吴哥古迹保护领域。印度团队提倡的“共生”理念更是反映了东方语境下的保护哲学。

通过对不同工作团队对吴哥古迹保护修复理念及实践方法的研究,可以发现吴哥古迹的保护修复理念与实践一直与国际社会的保护修复理念及方法同步,即受到国际宪章和保护思潮影响,也为国际遗产保护领域提供前沿的思想和技术(表1)。

结论

柬埔寨的吴哥古迹是人类历史上璀璨的遗产,从早期法国EFEO对吴哥古迹的保护开始,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机构自发对吴哥古迹保护修复援助。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在时间的积累下不断探索和取舍,在相互碰撞中融合与交流,也反应了东西方不同语境下的保护哲学。纵观吴哥百年的保护历程与发展脉络,其实就是国际上文物古迹保护修复理念和技术的缩影。

粘液腺囊肿需要与血管瘤、早期粘液表面样癌和粘液腺癌相区别。血管瘤是一种闭合性腔隙,受到压力时血液进入血管,体积可缩小,色泽变浅,触诊无波动感,刺穿内容物为血性。早期粘液表面样癌和粘液腺癌多发生在腭、颊粘膜以及上唇等部位,通常基底与周围组织粘连,较硬,存在实质性肿块。粘液腺囊肿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表1

  

保护工作团队 时间 保护对象 保护理念 具体措施法 国 远 东 学 院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EFEO)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 吴哥地区古迹 无明确理念 成立吴哥公园,对古迹进行清理和加固工作,修路和开旅游路1931-1934年 女王宫 原物归位法 更换部分垫层的砂岩。用铁和混凝土修补消失的建筑构件1958-2011年 巴芳寺 全面原物归位法 把寺庙全部拆卸,并做上记号。然后加固地基,再把石重新原位放置。修复中反映各个时期的历史片段。西方语境下对吴哥古迹修复方法与保护理念日本政府保护吴哥古迹工作队(Japanese Government Team for Safeguarding Angkor,JSA)1994年至今 吴哥地区、巴扬寺等《东京宣言》的多学科交叉和多层次人才《奈良真实性文件》强调信息原真性原则对吴哥地区的水文、地质、森林、气候、旅游、城市发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设置了科学合理的样板工程,探古迹深层破坏极致及保护修复对策,并培养专家、技术人员同时建立巴扬信息中心进行宣传及教育活动中国政府保护吴哥古迹工作队(Chinese Government Team for Safeguarding Angkor,CSA)东方语境下对吴哥古迹修复方法与保护理念1998-2008年 周萨神庙《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修旧如旧”要求和“原物归位法”“原状整修(Restoration to original state)”和“重点复(Focal restoration)”两种修复方法。2011-2014年 茶胶寺《奈良真实性文件》强调信息原真性原则;建筑生命周期管理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用于遗产信息管理与利用印度考古调查研究所(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ASI)2003年至今 塔普伦寺《奈良真实性文件》强调信息原真性原则;印度教中“共生”理念保留树干与建筑融合在一起的部分,并对建筑结构加以撑;另外通过设置一些木平台,应对大量的游客对建筑址的破坏。

3工程中,EFEO的专家们更换部分垫层的砂岩,用铁和混凝土修补消失的建筑构件(图4~7)。通过修复斑蒂丝蕾的整体格局和建筑形制使其以辉煌的形象重建天日(图8)。EFEO的吴哥古迹修复工作从1930年对斑蒂丝蕾的修复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修复工作达到顶峰。2)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文中通过梳理历史上吴哥古迹保护修复的实践与理念的发展,展示东西方文化古迹遗产的保护哲学,为国内的遗产保护提供参考与借鉴。

图、表来源

日本工作队以其新兴科学技术手段和先进的保护理念,为吴哥古迹保护领域注入新的理念和思潮。也是吴哥古迹保护修复的新价值观的选择代表,利用科学技术的方法,提升和发展对保护对象现在状况及破损原因的分析研究、建立档案[2]。把古迹修复与保护提升到价值判断范畴,着眼于为何保护、如何保护的决策过程,强调修复过程中技术决策的透明性。科学研究工作成为具体行动前的基本条件和依据。这也是国际上对于文化古迹遗产修复与保护思潮的转变。

图2:参考文献[2]:76;

汉代,有限皇权在司法领域中亦有显著体现。皇帝通常不能更改既有判决,皇帝常常会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在遇到重大疑难案件无法解决时,常常将案件交给大臣讨论,官员的讨论结果,往往会被皇帝采纳。汉代,皇帝坚持罪行法定原则,将更多的司法裁量权让渡给司法机关,有限皇权在司法领域中得以实现。有限皇权在司法领域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3:参考文献[2]:90;

图4~7、11~13、16、24:作者拍摄自斑蒂丝蕾修复展示馆;

图8:http://www.quanjing.com/imgbuy/ul0664-5440.html;

室内大理石地板常见的劣化迹象有锈斑、盐霜、失光、污垢结壳、磨蚀、崩裂、剥落、缺失等.依据劣化类型、部位以及程度的不同,可以使用清洗、成型修补、加固、替换等适宜修复技术手段.

图9:参考文献[3]:44;

图10:参考文献[2]:152;

图14:www.dongmengdesign.com;

图15:参考文献[2]:184;

图17:作者根据网络来源图片整理;

图18:参考文献[2]:211;

图19:http://you.big5.ctrip.com/travels/siemreap599/1636785.html;

图20:https://www.vcg.com/creative/816940875;

图21、22:参考文献[2]:205;

图23:http://you.big5.ctrip.com/travels/siemreap599/1789537.html;

表1:作者绘制。

注释

1)早期的EFFO保护历史资料由作者翻译自金边国立博物馆展馆。2)文中班蒂丝蕾的历史信息和照片均由作者翻译和翻拍自柬埔寨班蒂丝蕾修复展示馆。

参考文献

[1]尼克·雷(Nick Ray),格雷格·布鲁姆(Greg Bioom).柬埔寨/澳大利亚LonelyPlanet[M].齐浩然译.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5:123.

[2]伍沙.20世纪以来柬埔寨吴哥建筑研究及保护[D].天津:天津大学,2014.

[3] Andrew Booth.The Angkor Guidebook:Your essential companion to the temples[M].Thailand:Amarin Printing and Publishing Public Company LImited,2016:82.

[4]温玉清.法国远东学院与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修复概略[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2):45-49.

[5]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93.

[6]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方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249.

[7]伍沙.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与修复活动的启示——从日本工作队的工作谈起[J].建筑学报,2015(1):100-104.

[8]侯卫东.从周萨神庙到茶胶寺—中国参与吴哥古迹研究与保护记实[J].建筑遗产,2016(2):100-109.

[9] Andrew Booth.The Angkor Guidebook:Your essential companion to the temples[M].Thailand:Amarin Printing and Publishing Public Company LImited,2016:104.

[10]侯卫东.“吴哥保护国际行动”二十年和《吴哥宪章》[N].中国文物报,2013-02-22(005):.

 
肖磊
《南方建筑》 2018年第02期
《南方建筑》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