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大学文化力审视与培育

更新时间:2009-03-2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1]在众多社会组织中,大学作为文化育人的场所,以传承、研发和弘扬文化为己任,以研究、改良和创制文化为职能,可以说大学几乎是文化的代名词。文化具备文化力,大学文化亦具备大学文化力。大学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大学在办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元素的总和。大学文化力孕育于大学文化,是大学文化所产生出的“力量”,一经形成便会通过引导、凝聚、约束、感染、排斥、阻碍等方式,对内作用于大学师生员工,对外作用于社会公众,是基于大学文化元素的一种个性化、特色化的力量。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大学文化,一流的大学文化需要具备强大的文化力。在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时代条件下,提升大学文化力无疑应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2)分幅分段施工。在路面改扩建过程中,应用的施工方式为分幅分段式施工,为了降低施工过程对旧公路造成影响,同时也为了保证改扩建施工质量,应尽可能选择交通量较小的路段进行封闭施工。

一、大学文化力特质剖析

(一)自然性

大学文化力作为一种“力”的存在,其构成与作用模式也应符合自然科学中对“力”的描述。物理学认为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大学文化是大学文化力的发出者,是 “力”的作用源头,因此大学文化力的大小主要由大学文化要素的丰富性体现。大学文化力的发力主体——大学文化有积极特性也有消极特性,所以大学文化力亦有方向之分,我们不妨把促进大学发展的力称为大学积极文化力,把阻碍大学发展的力称为大学消极文化力,这两种力即是一对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大学文化力。文化即“人化”,其作用过程是“化人”的过程,因此大学文化力的作用点是“人”,大学文化力的本质是一种“人化”的作用力,表现为对“人”的作用。在这里我们使用“人”这个概念,而不使用“大学人”这个概念,是因为一个大学的大学文化力不仅作用于内部师生员工,亦作用于社会民众。大学文化力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作用力,它在大学综合实力中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渗透到大学综合实力其他构成要素中,通过放大或缩小其他要素的作用来对大学综合实力产生影响。

As a teacher, the happiest thing is to see students become talents. So write a letter to your teacher on Thanksgiving Day and tell him about your situation about learning. When the teacher receives the letter, he must be very happy.

(二)非线性

大学文化力作为一种无形的、观念形态的力,是一种非线性的作用力,使得大学文化力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效果并非简单的等于部分之和[2]。大学文化力源于大学文化,其生成应遵循大学文化的生长规律,故大学文化力的非线性特质主要是由大学文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大学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既有其母文化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性。第一,积淀性。文化是缓慢沉淀、积习而成的[3],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与不断传承的过程,一所大学的大学文化的形成也必然是该大学各种文化元素的长期累积、凝结与升华的结果。第二,导向性。文化的核心体现为价值观念,具备一定导向性[4],大学文化的导向性体现在大学精神、价值取向、办学理念等对大学成员起到的规范思想和匡正行为的作用。第三,渗透性。相较于自然力、经济力、科技力等“硬实力”,文化力作为“软实力”,主要靠渗透和辐射产生影响。对内,大学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师生员工发生作用;对外,大学文化辐射至一定区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众并产生影响。第四,创生性。文化是人类一种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实践成果,大学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亦可通过自身发展与对外交流不断创生出新的文化。第五,保守性。文化经过长时间的浸润和积淀,一经形成就会产生一种文化惯性乃至惰性,缺乏自我变革,大学文化亦如此。中世纪后期的大学经常被社会诟病,甚至面临被取消的危险就是一个实例。

大学消极文化力包括: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中国磷肥出口价格水涨船高,二铵出口年初价格为405美元/吨(FOB),目前价格 417-420美元/吨(FOB)。据王涤非介绍,2018年1-6月份,我国二铵出口量为249万吨,一铵出口量估计在90万吨左右。预计2018年我国二铵出口总量将达到660万吨,一铵出口总量将达到190万吨。

导向力。大学文化最重要的是其核心价值理念,学校的一切发展战略、目标定位、教学体系、规章制度等等都应围绕大学的核心价值观运行。核心价值观取向明显且有强大指引力,能够有效引导大学成员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对广大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思想、言行等起到导向作用。

(三)复杂性

“复杂性是作为系统要素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模式的结果而涌现出来”[5],作为非线性的大学文化力的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效果可能出现不同于线性叠加的增益与亏损。大学文化力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大致可以分为积极力系统与消极力系统,若用P1i表示大学积极文化力系统中第i个子系统(或第i个要素)的力量,用P2j表示大学消极文化力系统中第j个子系统(或第j个要素)的力量,则大学文化力系统的整体能力TP可用如下的概念性公式描述:TP=(∑i P1i+ΔP1)-(∑j P2j+ΔP2),式中为大学积极文化力系统各子系统(或要素)力量的非线性叠加,ΔP1表示大学积极文化力系统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协同性程度(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若ΔP1>0,表示大学积极文化力系统各子系统(或要素)匹配恰当,和谐合作,大学积极文化力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若ΔP1<0,表示大学积极文化力系统各子系统(或要素)匹配不当,彼此摩擦,力量内耗,大学积极文化力系统整体功能小于部分之和。∑j P2j与ΔP2的涵义同理,不过力的性质由积极转为消极。大学文化力的整体能力TP可用两者之间的差值表示。差值若大于0,则大学文化力系统整体表现为正效应,其产生的正能量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若小于0,则大学文化力系统整体表现为负效应,其产生的负能量会阻碍大学的发展。

二、大学文化力构成要素

(一)大学文化构成要素

大学文化力剖析应当溯本求源,首先应厘清大学文化的构成要素。冯天瑜先生从文化形态学出发,认为文化由外到内由四层组成,分别是由各种器物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各种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和人在社会实践与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出的各种价值观念构成的心态文化层[6]。大学文化同样由表层的物态文化、浅层的制度文化、内层的行为文化以及深层的心态文化构成,只不过这四种文化在大学文化的视域里有了更为具体的含义。

大学文化力由大学文化孕育而生,故应丰富优化正向的文化元素并合理统筹,使各要素之间产生正向的协同作用。大学正向文化元素的建设应从大学文化的具体层次及构成要素入手。

(二)大学文化力构成要素

形象力。大学文化的形象力是指大学整体形象对大学内部成员和社会公众所具备的印象力和吸引力,主要通过大学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加以显现。良好的校纪、教风、学风、班风以及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可以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的教师与学生,这是大学形象的“活”名片。同时,大学标志性建筑、校内网站、广播台、橱窗、校标、校徽等一些最容易被观察注意到的物质性文化元素也彰显出一所大学的文化性格与文化品位,对于大学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积极文化力包括:

工作队在入户走访时发现,一些落后的风俗习惯是曼来村部分佤族村民致贫的重要原因。例如,一些佤族村民下田干活,上山砍柴,出门打工都要“算日子”(即通过占卜选时间),但往往“日子对了,机会也没了”,既没有庄稼收成,也错过打工的机会。有的村民生病不看医生,而是按旧俗“杀鸡驱鬼”,杀一只鸡病不好就杀两只,还是不好就杀猪,往往病没好,好不容易养大的家禽家畜却都杀光了。

凝聚力。大学文化是一种人本文化,在长期的办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大学逐步积淀起为大学人所普遍接受的大学精神、思想理念、发展目标等一整套思想体系与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有效促进每个大学人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增加大学成员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与组织之间的融合度,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

辐射力。大学文化具有很强的扩张功能,体现为一种辐射力。大学文化不仅会渗透到大学内部各个运行环节之中,熏陶启迪大学师生员工的思想,引导约束大学师生员工的行为,而且会与家庭、社会产生交流与互动,影响到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辐射力强大的大学文化甚至会对他国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学文化一经形成,便会产生大学文化力,基于大学文化力特质以及大学文化构成要素,我们认为大学文化力主要包括导向力、凝聚力、教育力、形象力、创造力、辐射力、阻碍力以及排他力。其按作用范围可分为内力与外力,内力作用于大学内部师生员工,外力作用于社会公众;按作用方向可分为大学积极文化力与大学消极文化力,积极文化力促进大学发展,消极文化力阻碍大学发展。目前研究多认为大学文化力都是积极向上的力,而很少考虑到大学文化力同样存在消极落后的力。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皆具有两面性,大学文化力亦然。事实上,大学文化亦可生成消极文化力,这主要是由大学文化组成中的消极元素和大学文化的消极特性所导致的。

创造力。大学乃研究高深学问之地,肩负着传承与创造知识的重任。大学想要成为社会文化的主阵地,必须拥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必须具备创造与创新的力量。大学中各式各样的创新课程、社会实践、学术交流活动等都可以使大学成员的创新意识得到萌动、创新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方法得到开发,进而不断提升大学成员的创新能力,也不断创生出新的大学文化。

教育力。大学文化是一种学校文化,其生成的大学文化力必须要为教育服务、为人才培养的大学基本使命服务,这样才能有别于其余性质的文化力。大学德育、智育和体育课程是大学文化的显性部分,很好地体现出学校“育人”的天职。此外,诸如大学精神等隐性文化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把大学的价值理念等融入师生的思想中,这种隐性的教化过程即是一种教育力的体现。

印顺的观点与太虚相反,他认为佛教的弊病在于法理的失真,偏离了佛陀本怀,那么这种指引下的现行佛教也一定发展不好。不仅中国佛教参入了很多不适合于佛教的本土思想,佛教事实上在印度流行期间就已经蜕化了,其指向的便是后期融入天梵思想的秘密乘,即是“法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21世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十四条坚持”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基本方略。

阻碍力。大学文化构成元素并非皆是积极向上的文化。目前,大学中存在的“官本位”思想以及学术不端等行为即是大学文化中的消极元素。这些消极文化元素会对大学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们把大学文化中存在的这些消极文化因素所形成的阻碍大学发展的力称为阻碍力。

排他力。大学文化具有积淀性与保守性,其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且一经形成就会产生一种文化惯性乃至惰性,不容易被改变或消失。大学文化的这两种性质决定了大学文化会产生排他力,即大学文化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与完整性,会固步自封和排斥外来先进文化,封闭的大学文化所形成的排他力势必会影响大学的健康发展。

三、大学文化力建设基本架构

大学文化力作为一种“力”的存在,其大小不仅取决于力的发出者——大学文化的能量大小,即大学文化力的丰富程度,也取决于大学文化力各种构成要素方向的一致性程度。文化要素的丰富只是形成强大大学文化力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文化力方向上的一致,那么再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不会产生强大的文化力。大学文化“力”在严格意义上很难和物理学中的“力”划等号,物理学中的力有明确的方向,大学文化力则不然,其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力,作用方向异常复杂。我们权且把大学文化力的方向分为两类,有利于大学发展的力称作大学积极文化力,方向积极向前;不利于大学发展的力称作消极文化力,方向消极向后。因此,大学文化力建设的基本架构即增强大学积极文化力,削弱消除大学消极文化力。

2010年扩建、改造16县道时曾发生塌陷,但未留下资料,其位置、范围、塌陷深度等不详。2013年进行治理设计时现场观测,16县道路面与附近民房没有明显的开裂现象,未发现较明显的塌陷坑(带)。扩建、改造县道时,残留的民采井(硐)绝大多数被回填。在矿区开采范围的西部、16县道南侧,民采井(硐)分布比较密集,其位置、井(硐)直径与深度等不详。仅有的2个残留民采井见表1。

(一)丰富优化,统筹协同,增强大学积极文化力

大学物态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支撑,主要包括大学楼宇、景观雕塑、花草树木、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校内网站、广播台、橱窗、宣传栏、教室、课本、校标、校徽、校服等等。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基础,主要包括以规范制度文本体现出的校训校规、培养目标、组织形式以及各种教学制度、科研制度、管理制度等等。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标识,主要包括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社团活动、学术活动、领导作风、管理作风、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等。大学心态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主要包括价值理念、大学精神、办学特色、办学方向、人才特点、学校传统、校训、校歌等等。

第一,物态文化建设。物态文化直观可感,体现出大学文化的形象力。大学的山水园林、花草石路和亭台楼阁在具备使用与审美功能的同时,更要使其成为校风、校训、大学精神、办学理念等的物质载体,体现出熏陶与教育功能。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楼宇、道路、雕塑、景点、广场等设施的命名、规划与建设工作,增加他们对大学文化的认同感。其次,要加强大学内部网站、校报、校刊、宣传橱窗、广播电台等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舆论宣传阵地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正向作用。

第二,制度文化建设。大学制度文化的作用在于通过成文的制度体系对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使大学内部的人、财、事、物的运行都要与大学的发展目标与发展使命相一致,体现出一种凝聚力与约束力。同时,大学是育人的场所,故制度的设计要淡化约束与控制,强化自觉与引导,应当在合法、合情、合理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的境界。

第三,行为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应以构建良好的教风、学风与“管风”为重点。教风是指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作风,大学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研究者,还是教育者[7],大学教师应保持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树立诲人不倦的教育态度,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良教学方法以形成良好的教风。教风与学风密切相关,良好的教风会对学生产生教育力与约束力,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与此同时还应营造良好的“管风”,大学管理应当以人为中心,在理顺各种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关照人的利益诉求[8]

第四,心态文化建设。大学心态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是大学心态文化的核心[9]。相较于物态、制度与行为文化,大学文化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校深层精神文化的培育[10]。正如A·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那样:“大学精神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比任何组织与设施都有效。”[11]大学精神一经形成便会不断渗透到大学不同的文化载体中,发挥导向力、塑造力、凝聚力、教育力和辐射力。故办学历史较长、文化根基深厚的大学,应创新教育教学文化,不断充实、更新大学精神。办学历史较短、文化根基不深的大学,应明确办学方向,不断发掘、提炼大学精神。两类学校在大学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尤要注重发挥校史的作用和大学名师治学精神的提炼。

(二)去芜存菁,合理“扬弃”,削弱大学消极文化力

大学消极文化力主要体现为阻碍力与排他力,减弱这两种力的作用即可有效减弱大学消极文化力。

第一,去芜存菁,削弱大学文化阻碍力。去芜存菁指消除大学文化中的消极元素,目前大学文化中的消极文化元素主要表现为“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与学术不端之风盛行。官本位思想使大学日益脱离育人的本质,不像学术机构而似官僚体制的附庸。官本位思想所导致的权学交易和趋炎附势等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阻碍了大学前进的步伐。“官本位”思想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若要根除绝非朝夕之功。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官本位”思想的危害性,其次在行动上逐步采取一些去行政化的措施,让大学回归大学之人的大学,凸显大学作为大学问的根本意义[12]。学术不端之风盛行已让我们的大学出现诚信危机、学者斯文扫地、求真务实之风式微。针对学术不端,我们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惩处机制,此外,更要加强对师生员工的正面引导,捍卫学术尊严。

第二,合理“扬弃”,削弱大学文化排他力。大学文化的积淀性和保守性决定了大学文化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会产生一种排他力,表现为大学文化为了保护现有文化的独立性和整体性而排斥外来文化。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固步自封的大学文化必将被时代所抛弃,只有海纳百川的大学文化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面对外来文化,要做到合理消化而非全盘照抄、共赢互补而非此消彼长。现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过程本质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扬外来文化之精华,弃外来文化之糟粕。只有做到合理的“扬弃”,才可以在去芜存菁的过程中减少大学文化排他力在大学建设过程中的消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2.

[2]魏诺.非线性科学基础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3.

[3][4]王国柱.关于文化力的思考[J].学术交流,2004(12).

[5]保罗·西利亚斯.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理解复杂系统[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6

[6][9]何顺进,刘国新.大学文化力审视及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7]高田钦.现代大学教师的社会批判论略[J].江苏高教,2008(4).

[8]胡仁东.人·关系·方法:大学组织内部治理的三个维度[J].大学教育科学,2015(3).

[10]俞国良.学校精神与学校文化力[N].中国教育报,2008-05-06(6).

[11]Abraham Flexner.Universities:American,English,German[M].Cambridg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354

[12]刘铁芳.大学文化建设:何种文化如何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4(1).

 
张凡,高田钦
《江苏高教》 2018年第05期
《江苏高教》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