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钦南区水稻机械化发展探讨

更新时间:2009-03-28

水稻是钦南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近几年来,钦南区水稻种植面积在25982hm2~26684hm2之间,约占钦州市水稻种植面积的七分之一。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不仅影响到钦州市粮食生产问题,而且事关粮食安全问题。近年来,钦南区水稻机械化生产推进工作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力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新技术、新装备,引导农户或专业合作社购买联合收割机、旋耕机、粮食烘干机等,努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水稻机械化生产得到稳步推进,但综合来看,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比如机械育秧插秧方面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本文就钦南区水稻机械化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9]蔡立东:《转让合同效力与善意取得构成的立法选择——基于立法技术的考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

一、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

(一)农机装备总量。2016年,钦南区农机总动力达33.9万kW;拖拉机拥有量7829台,同比增长10.92%;水稻联合收割机拥有量275台,同比增长18.53%;机动割晒机457台,同比增长1.33%;农用排灌机械3720台;机动脱粒机766台;水稻插秧机40台;农机原值56316万元,同比增长 2.5%。

(二)机械化作业水平。2016年,共完成水稻机耕面积25563hm2,机插面积3862hm2,机收面积24876hm2,水稻耕种收综合水平达72.54%,比2015年提高了3.61%。

(三)农机社会化服务。初步形成以农机合作社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2016年,钦南区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7个,入社成员166人;农机户18605户,从业人员26051人,其中农机专业户1053户,人员1995人;维修网点64个,114人;农机经销企业11个,39人;农机经销点16个,36人。

二、水稻机械化生产存在问题

(一)农机装备结构欠合理。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少,特别是插秧机、大马力的旋耕机相当缺乏,工厂化育秧只有一间,田间管理机械和收获后处理机械严重不足,小型、高耗作业机械比较多,仍广泛应用于广大农村。

(五)培养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人才。按照“政策扶持、多元投入、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切实加强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加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培养造就一大批既精通农机驾驶、维修技术,又懂农业、农艺栽培技术的新型农机手。

(三)大力发展农机专业组织。通过引导和扶持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开展订单作业、跨区作业、承包作业、租赁作业、代耕作业等生产模式,推进水稻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

功能性成分测定:氨基酸含量和核苷酸含量的测定分别参考文献[7]和[8]的方法;多糖含量和多酚含量的测定分别参考文献[9]和[10]以及[11]和[12]的方法。

三、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制约因素

(一)自然环境差异,制约新型机械的应用。钦南区三面环陆,南濒大海,地势北高南低,属丘陵地貌类型,丘陵交错在山地平原台地之间。除部分镇地势较平整外,大部分镇的耕地都是山地,地块狭窄,小而分散,种粮效益比较差,严重影响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机械化作业效率。机耕道路年久失修,路况差,影响农机下田作业。加上地块小而散,满足不了大型农机作业要求,农机作业效率低、成本高,大型机械的效率高、经济性好的优势难以发挥作用,无法体现农业机械化的价值。

(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土地确权,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把分散的耕地集中成片,由合作社或种粮大户经营,统一规划路网、水利和土地平整,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改善农机化作业条件,提高机械化生产综合能力。

(三)农机技术推广手段薄弱的制约。基层农机推广设施简陋,服务手段跟不上时代,经费短缺,技术知识缺乏,知识断层问题明显,推广机制不灵活,推广方式不够多,还停留在墙报和标语的方式,与信息时代的今天完全不符。

(四)农机农艺不够融合的制约。传统农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与现代的机械化生产的冲突以及繁杂多样种植模式与机械化简约便捷模式的冲突,必然要求农艺与农机强化融合。但行政机制和规范标准尚未建立健全,制约了农机化发展。

学生自主思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教师巡视观察,展示有代表性的解答(不完整的也可以),展示的时候让学生本人自己先讲思路的依据,然后其他同学点评和补充,需要的时候教师进行追问.解题后抽象概括出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特征.

四、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机遇

(一)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利于农机化的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的发布,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加大,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

(二)土地整治流转和水田规模经营有利于农机化的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落实,土地整治流转的加快,各种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的出现,加快集中连片推进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建设,实现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三)技术装备更加成熟,服务领域不断拓宽。随着水稻育秧工厂的建设,以及联合收割机、稻谷烘干机的不断应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已经成熟,从田间管理到粮食颗粒归仓,直至粮食加工等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五、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措施与对策

二是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优先和节约集约的要求来开展改革创新工作。明年工作要把改革摆在重要位置,深度全面地推进各项工作,并在原来基础上要有所拓展。

(四)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按照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服务品牌化的要求,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诚信高效”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农机服务组织的生产潜力和经营活力。

(三)工厂化育秧、水稻插秧机、谷物烘干机的匮乏成为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绊脚石。从水稻生产机械化过程来看,工厂化育秧、谷物烘干机刚刚起步,群众对水稻插秧机接受程度低,而且产中的机械应用率比较低。

(二)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科学制定农机化发展规划,针对重点薄弱环节,制定和完善农机化技术路线、模式和作业规范。并在品种选择、育秧、植保、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加强农机农艺的融合。农机、农业部门要积极配合,结合重点农时,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活动,向农机手传授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和农艺技术。

(二)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平均增长4%左右,但发展极不平衡。机耕整体水平已达98%;机收这几年也增长迅速,机械化水平达95%;机插一直发展滞后,机械化水平只有14.8%。各镇发展也有差异,平原地区地块大发展快、水平高,山区丘陵地块小发展慢、水平差。

(六)加强示范推广。在每个镇打造一块水稻高产示范田,通过示范,直观地宣传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等一系列机械化技术,让机械化生产的高效率充分展现在群众面前,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和接受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

(七)重点推广水稻插秧机。一是加大插秧机购置补贴力度,通过农机合作社带头购机,引导更多农机户购买使用;二是通过召开水稻机插现场会,让农机户更直观地感受机械插秧的效果,搭建厂家、商家、机手沟通平台,让厂家直接了解机手的诉求,让机手更直接地了解插秧机的技术要点和机械性能。

(八)着力解决育秧问题。一是从政策上扶持,对育秧工厂给予补贴,有条件的农机专业合作社都要办育秧工厂。二是各乡镇以育秧为重点,着力推广,没有条件办育秧工厂的可先搞庭园式育秧,争取每个乡镇都有一个育秧点。

由于研究对象的古代文献记载一致(只有两处始建记录且时间统一),故主要问题集中在“两比”的第一点。乡土建筑的地域性差异较大,不应拘泥于研究对象与“法式”对比,应充分研究地方建筑特色,参考“法式”,综合分析判断。本文着眼于总结金溪明代牌坊门楣题注惯例,通过比较综合分析研究对象的建造年代。

教师在实施跨文化教学时,可以以教材为纲,将相关内容加以渗透或拓展,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收集音频、视频及网络课程等相关的文化资源,整理、形成系列跨文化资料库,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相关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教学方式等。由于文化知识包罗万象,教师实施跨文化教学时要遵循相关性、适度性、实用性、系统性原则,将跨文化知识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值得注意的是,跨文化资源所包含的不仅仅是英美等国家的,还应包含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他合作办学国家的文化,以弥补传统跨文化教学中内容上存在的片面与不足。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1959年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著名论断。多年来,钦南区始终把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认真落实,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目前全区农机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军。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高效率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将呈现在钦南大地。

 
章年党
《广西农业机械化》 2018年第01期
《广西农业机械化》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