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叶天士“和阳法”论治思路的相关研究概况

更新时间:2009-03-28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是清代温病学派的代表医家,因其医术高明,被时人誉为“天医星下凡”,叶天士先后拜名师多人,因其一生忙于临证诊务,无暇亲笔著述,但其门人、私淑者或其后裔所辑而成叶氏医案众多,现今学术界较为公认就有《临证指南医案》《种福堂公选医案》《叶氏医案存真》《未刻本叶天士医案》等[1]。在叶天士的医学思想中,除了在温病学领域的巨大贡献之外,在内科杂病亦成就卓越,如“胃阴学说”“理虚大法”“络病理论”“阳化内风说”等,在治疗杂病的过程当中,叶天士尤其注重纠正阴阳偏颇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以治疗人身之阳气的异常变动为主要思路,通过“和”法调和阳气,使阴阳恢复平衡。

胡马强斜着眼看了胖子一眼,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最后他说,何泽,看在我们合作两年多的面子上,给你十八万算了,多一分钱拉倒。

1“和阳法”论治思路主要内容

1.1 和肝之阴阳 李赛等[2]认为,叶天士所论“肝体阴而用阳”是对肝脏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的高度概括。“体阴”一指肝脏位置属阴,二指肝藏血,而“用阳”含义亦有二:一指肝主升、主动,二指肝阳易亢、肝风易动。“体阴”与“用阳”二者相互为用,生理状态下,肝藏血,血养肝,体得阴柔。肝能平和的发挥其条达舒畅的特性,在于肝得到了血的濡润,这是肝体阴而用阳的巧妙配合。病理状态下,肝的各种病症多是因为肝血不足而导致的肝阳亢奋无制,肝气升发过度的证候。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准确地把握“体阴”和“用阳”二者的关系,顺肝体阴柔之性,养肝阴以敛亢劲之肝阳,是叶天士以“和阳”思路论治肝阳上亢类疾病的理论基础。王新智[3]对叶天士论治肝风内动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叶氏“阳化内风”说是指“身中阳气动变”而导致的“内风动摇”,是因肾阴不能滋养肝阳,阳气失所御制便亢而生风,所以肝风的发生不总在乎肝,也与其它脏密切相关。耿来军等[4]对叶天士调肝医案进行了总结归纳,认为叶氏所谓“甘缓以益肝”即指以甘缓养阴之药益肝体,使其调达和畅,以治肝体阴不足而横逆。

1.2 和脾胃之阴阳 杨星哲[5]对叶天士脾胃分治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叶天士在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胃喜润恶燥”,创立了胃阴辨证论治理论,并以胃阴辨证论治理论为核心,提出了脾胃分治、胃分阴阳的观点,治疗时根据脾胃生理功能的不同辨证用药,在重视脾阳气升发的同时,也重视胃阳的温通,调节脾胃升降燥湿等病理变化,平衡脾胃阴阳,丰富和完善了中医脾胃理论,弥补了李东垣脾胃学说的不足,拓宽了后世医家治疗脾胃病和从脾胃论治各种疾病的临床思路。陈延[6]在深入对比了李东垣的升脾阳法和叶天士的养胃阴法之后,认为李东垣在脾胃学说内容中,更多的是论述升发脾阳清气以养元气,重视脾阳为后天元阳之本内涵,而对脾阴和养胃阴较少论述,这样使其脾胃学说不够完善和全面。叶天士指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治疗上应遵循“宜凉、宜润、宜降、宜通”法则,“存津液为第一要著”,创立甘凉濡润、酸甘养胃、甘缓益胃等法,补充了李东垣刚燥温升,健运脾阳的偏颇,完善了脾胃学说。吴春玲等[7]认为叶氏在论治脾胃方面从其特性出发,不仅脾与胃区别而治,且细分阴阳论治。在治脾方面,脾喜刚燥,故治脾宜凉润脾阴,温运脾阳;在治胃方面,胃喜柔润,治多宜清养胃阴、温通胃阳。

1.3 和三焦之阴阳 曹峰祥[8]认为,叶天士的潜阳论治中所蕴含的三焦潜阳治法内容十分丰富,其主旨以重视三焦脏腑气化功用为特点,用药或从上焦太阴处入手,采用滋阴清热的治法,以清凉甘降润肃修复肺金治节;或从中宫后天入手,升养胃阴、摄纳上泛之浮火;或从下焦癸元入手,益肾填精、潜纳浮阳;或从中下二焦入手,脾肾双调,培补先后天,从阴引阳双调元气,摄纳上奔下窜之阴火。诸如此类治法,以恢复三焦脏腑气化和谐与机体的阴平阳秘为出发点,达到治疗人身阳气之变动的目的,极大的丰富了中医潜阳思想的内涵。王裕颐[9]认为,叶氏治疗湿热病的主要方法是分消走泄。湿为有形之邪,湿热相合,热蒸湿动,就会弥散三焦,导致三焦气机不畅,气化不行。而分消是因势利导应用开上、畅中、渗下的方法祛除湿邪,通过祛湿使阳气通达。李杰等[10]认为,叶氏在治疗湿温病时,辨证病位三焦后,还根据患者素体阴阳体质和传变特点辨别气分、血分。

2“和阳法”论治思路的理论基础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其中,男65例,女25例,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44.1±4.8)岁,病程2个月~20年,平均病程(8.2±2.5)年,辩证分型:肺气虚患者26例,脾气虚患者30例,肾气虚患者3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补脾肾以扶阳 茅晓[17]认为,扶阳是扶助补益人体阳气、纠正因阳气虚弱或阴寒内盛等所致病证的理念和治疗方法。曹峰祥等[18]认为,叶天士扶阳治法包括了温润兼修,阴中求阳法;脾肾双调,动藏求阳法;温益中宫,后天求阳法三种。其中温润兼修,阴中求阳法是指根据阳化气,阴成形,阴阳互根互化的原理,在治疗阴阳两虚的疾病时,采用温剂生阳为主,重温润,防燥肾,重视阴中求阳,以期阳得阴助泉源无穷;脾肾双调,动藏求阳法是指脾肾两脏阳气互为相关,脾阳功用正常,阳动有度,可荫及肾阳补充,同样,肾阳功用正常,元阳蓄涵生旺,自可温煦脾阳,助脾功用,充分地认识到先后天的辩证关系,动静相求;温益中宫,后天求阳法是指重视温扶脾胃中焦阳气,以温润扶阳之法护及上下二焦,以收调养心营肺卫与先天元真之功。在用药中,汤辅康[19]认为叶天士灵活掌握经方特点进行运用,将真武汤运用在温阳、通阳、益阳、护阳等方面,体现了叶天士“和阳”的思想。

2.4 治三焦以潜阳 三焦是一身水液的通路,张天星[20]认为,三焦行使着将水液从肺布达周身,并从周身下输膀胱的重要职责,可以说,三焦是周身水液的通路,一身肌腠的润养都仰赖于三焦的水道功能。李伟然等[21]认为,叶天士在治疗湿邪致病的过程中,以三焦主气机的升降出入,司通调水道,三焦阻遏必致气机郁滞,水道不通,而出现以湿邪致病的理论为基础,根据湿邪为病的临床表现,分为上焦、中焦、下焦,通过三焦辨证对湿病进行施治。宣发在上之肺阳,运化在中之脾阳,温煦在下之肾阳,即叶氏所云“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使阳气得通而水湿自化。在治疗原则上,邱健[22]认为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病第七条指出“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化,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以温胆汤走泄”,是叶天士“和阳法”思路的重要应用之一。

2.2 降胃土以通阳 基于叶天士“胃阴学说”,何伟峰等[14]对叶天士的“肝-胃”思想进行了探析,认为叶天士除了重视肝在“肝-胃”类疾病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也重视胃对肝的制约作用,认为胃土可震慑肝木的冲逆。谭蔡麟等[15]认为,叶天士所论脾胃分治,认为脾与胃同属中焦,为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关系,揭示了脾胃病理表现之寒与热、虚与实的差别。叶氏根据“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脾胃分治理论,结合辛能通阳、淡能趋下的特点,配伍使用半夏、茯苓辛降性淡之药以通胃阳,和合胃阴胃阳,达到涤饮、泄浊、除痹、补虚等治疗的目的,用药时根据病证特点的不同,分为甘凉濡润通阳、辛热开浊通阳、温润柔剂通阳、淡渗利湿通阳等组方特点。杨豪杰等[16]认为,茯苓是叶天士“通胃阳”学说中重要的一味药物,善通胃阳,引阳入阴。叶氏根据“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脾胃分治理论,结合辛能通阳、淡能趋下的特点,配伍使用半夏、茯苓辛降性淡之药以通胃阳,和合胃阴胃阳,达到涤饮、泄浊、除痹、补虚等治疗目的,用药时根据病证特点的不同,分为甘凉濡润通阳、辛热开浊通阳、温润柔剂通阳、淡渗利湿通阳等组方特点。

生燕麦片是把燕麦粒直接压成片的产品,没有经过加热处理。快煮燕麦片可能是经过加少量水再蒸汽加热或轻微烤制的,根据压制的薄厚不同,加热程序不同,熟化效果也不一样。

2.1 利小便以通阳 唐宇姣[11]从诠释学的理解、解释和应用三个方面对叶天士所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进行了分析,认为此句的的原始文本含义是,使机体阳气通达的方法不是补益阳气或者温补阳气,而是通利小便,用以治疗湿邪阻滞气机,湿邪化热,湿热混杂,热伏假寒,阴津和阳气两伤的病证,使用通利小便的手段达到疏通气机,恢复阳气运行的目的,体现了叶天士以治疗阳气异常变动为目的的核心思路。冯珂[12]认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治疗范围已从单纯治疗湿温病,扩展到因饮停湿聚、痰凝瘀阻所致的阳气不通的内伤杂病等,对临床治疗研究起了不少积极作用。王玉生[13]在总结了叶天士利水通阳以治疗湿温病的用药特点后,认为叶天士治疗湿温证不在于温化,而在于清利小便以通达阳气,是以通达阳气为治疗目的,不能理解为应用温性药以利小便。

叶天士使用“和阳法”治疗疾病的思路,主要以肝、脾、胃为治疗的切入点,但又不局限于此三脏疾病,而是以治疗人身阳气的异常变动为核心,涵盖多种疾病的多种证型,以及不同的辨证方法与用药特点的基本治疗思路。

2.5 熄风以平肝阳 叶天士所论风,是阳亢化风,亦名肝阳化风、阳化风动,是内伤杂病中最为常见的肝风病机,由肝肾阴液不足,水不涵木,肝阳无制,亢逆浮越所致[23]。沈晓东等[24]认为,中风病的发生并不简单是身中阳气之变动,而是深层次的阴阳、气血、营卫等诸多方面的不和所引发的阳气亢胜状态。何莉娜[25]认为,叶天士以“阳化内风”理论为基础,在治疗上提倡育阴熄风、平肝潜阳,用药时以“介以潜之,酸以收之,厚味以填之”为主要思路,使育阴熄风、平肝潜阳成为治疗中风病的大法,并对后世张锡纯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和阳法”论治思路的临床应用

金诚[26]报道应用叶天士养胃阴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一例,用药黄芪、白芍、肉桂、大枣、饴糖、柴胡、葛根、白术、枳壳,取得了显著疗效。耿来军等[4]报道运用叶天士柔肝体而养肝阴的思路,治疗肝郁化火、风阳内动的案例,用药以柏子仁、生地、阿胶、小麦、白芍为主,辅以菊花、山栀、丹皮、郁金,3剂而痊愈。郭全等[27]按照“异病同治”的理论运用由丹参、潼白蒺藜为主要药物组成的活血潜阳方,治疗中风先兆证患者共60例,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片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袁玉红[28]应用益气镇阳的方法治疗中老年眩晕的临床对照试验,患者共43例,治疗组使用以黄芪、太子参、川芎、丹参、天麻、牛膝、益母草等药物组成的益气镇阳基本方,对照组给予口服西比灵、尼莫地平、复方丹参片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7%,对照组为67.50%。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袁静等[29]报道在临床应用“和阳熄风”法治疗30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观察,对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给予以石菖蒲、陈皮、半夏、云苓、天麻、钩藤、桑叶、菊花等柔肝药物为主要组成的和阳熄风方剂,取得显著疗效。季菲等[30]报道运用滋阴和阳法治疗激素无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在3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中,以墨旱莲、卷柏、仙鹤草、萆薢、穿山龙、锁阳、生黄芪、女贞子、土大黄、仙灵脾、白芍、巴戟天、桂枝、当归组成基础方,按照患者的具体辨证进行加减化裁,2个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达90.63%。

姓名:李彩霞,性别:女,出生年月:1967,12,民族:汉,籍贯: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平顶山学院。

4结语

叶天士论治疾病时的“和阳”思路,是以人身阳气异常变动,阴阳失调的病机为基础,以调节阳气为目的,以阴柔敛降重镇类药物为用药特色,广泛应用于中风、温病、水肿、虚症等疾病的治疗中,在叶天士的现存著作中,未见有关“和阳法”的记载,在目前有关的文献研究中,亦未见对“和阳法”概念的明确提出。本文所论“和阳法”论治思路是基于叶天士通阳、扶阳、潜阳等理论进行的总结与阐发,将叶天士以治疗人身之阳气异常变动的治法治则及方药进行整理,探索辨证及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及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郑李锐,陈庆伟,刘兰林,等.叶天士生平事迹与主要医著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2):125-127.

[2]李赛,张国霞.浅议“肝体阴而用阳”[J].河南中医,2014,34(7):1217-1218.

[3]王新智.略论叶天士的阳化内风学说[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8):534-535.

[4]耿来军,孙立波,董廷汉.叶天士柔肝三法及临床应用[J].中医药学刊,2006,24(6):1105-1106.

[5]杨星哲.叶天士胃阴学说与脾胃分治思想初探[J].四川中医,2013,31(3):19-21.

[6]陈延.升脾阳法与养胃阴法对脾胃学说形成的理论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6):281-283.

[7]吴香玲,张跃明,谢丹.叶天士关于脾胃分治的理论浅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5,38(1):45-47.

[8]曹峰祥.叶天士潜阳治法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5):712-713.

[9]王裕颐.叶天士分消走泄法临床应用探讨[J].山西中医,2010,26(5):1-5.

[10]李杰,胡浩,沙塔娜提.叶天士“通阳利小便”法应用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2):30-31.

[11]唐宇姣.从诠释学浅析“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5):69-70.

[12]冯珂.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9):1741-1743.

[13]王玉生.利水通阳治湿温[N].中国中医药报,2017-08-10(004).

[14]何伟峰,李舒婷,黄显伟.叶天士“肝-胃”学术思想探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19):1-3.

[15]谭蔡麟,杨永宏,王先兵,等.叶天士“胃阴学说”的临证价值[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51(8):37-39.

[16]杨豪杰,孙芳园,马金苗,等.茯苓通胃阳探析[J].吉林中医药,2015,35(9):952-955.

[17]茅晓.扶阳法历史沿革剖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4(2):6-9

[18]曹峰祥,杨阳.浅谈叶天士扶阳思想及其临床应用[J].江苏中医药,2017,49(2):13-14.

[19]湯辅康.叶天士运用真武汤初探[J].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5(6):26-27.

[20]张天星.贺娟三焦探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11):725-728.

[21]李伟然,林晓峰.叶天士三焦辨证治湿浅述[J].江苏中医药,2015,47(3):15-16.

[22]邱健.分消走泄法在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7):3-5.

[23]张安玲.肝风概念、病机与证候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27-28.

[24]沈晓东,张晓瑜,于才,等.浅谈叶天士“阳化内风”学说[J].中医学报,2017,32(9):1666-1668.

[25]何莉娜.试论“叶天士育阴熄风,平肝潜阳之法源于仲景”[J].四川中医,2013,31(6):40-41.

[26]金诚.叶桂养胃阴法及其临床应用[J].甘肃中医,1997,10(1):23-24.

[27]郭全,王佑华,周端,等.活血潜阳法治疗中风先兆证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9):1039-1040.

[28]袁玉红.益气镇阳定眩汤治疗中老年眩晕43例[J].河北中医,2001,23(1):11-12.

[29]袁静,赵久龄,王玉水.“健脾豁痰、和阳熄风”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30 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2):271-272.

[30]季菲,肖海燕,胡晓梅.滋阴和阳法治疗激素无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1):131-133.

 
史诚智,张倍齐,周楠,蓝毓营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