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校训异构与英译同构——以“德”字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前 言

大学校训是一种呼吁和规约,对培养对象在道德、修养和做人的品行等方面提出要求,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映射、承载、渲染和传播。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历来重视受教育者的品德教育,因而在高校中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代表的“德”字校训占有较大比例并形成了一个聚合。“德”字校训多出自《大学》、《中庸》、《周易》等文化经典,其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则反映了传统文化外向传播的向度。近些年高校校训的英译逐渐受关注,曾利沙(2013)以功能-目的论视角论及“厚德”、“明德”的翻译,但中国对“德”字校训英译的研究仍显得不足。通过对“德”字校训聚合及其翻译的对比分析,发现“德”字校训主题词存在着源语异构和英译同构的现象。本文尝试对“德”字校训主题词的源语异构现象进行描述并对其在英译中的同构进行分类探讨。文中涉及的校训及相关译文均采集自各高校官方网站。

二、“德”字校训异构

德,升也。升当作登。德训登者。登来之也。得来之者。齐人名求得为得来。得即德也。今俗谓用力徙前曰德。(《说文解字注》)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这些古训成为大学之人的指路明灯,“中国大学校训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并体现为强烈的国家道德主义”(何雪莲,2009),“德”作为校训主题词为众多高校所倚重。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共同认知,校训出现了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管子》曰:“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扶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因此,民国时期甚至出现将“礼义廉耻”作为学校共同校训的现象。对于现代中国高校校训雷同,丁东等(2008:31)认为是“大学从制度、管理模式和教学理念完全相同所致”。但中国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受教育者的品学德行提出要求并在校训中体现这种诉求,这是对原典追溯的结果,也是对传统文化认同与传承的表现,这才是校训雷同或相似的重要原因。如今,在现代大学建设中,大学形象识别系统(UIS-University Identity System)逐渐为人们所接受。UIS 体系包含理念识别(MI-Mind Identity)和视觉识别(VI-Visual Identity)两个系统,“校训属于理念识别部分,被喻为‘头’(head),起着引领的作用”,校训“标准模式”或雷同“折射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共同价值观的认同”(麦新转,2010)。为避免校训主题词与他者重合而导致UIS外向识别失效,在与传统文化保持同一时,校训制定者努力追寻词汇上的新搭配以满足文本的唯一性要求,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文本异构。它是校训制定者在源语中的异化构建,即运用相同元素在结构形式和排列次序上的差异使之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厚德”与“德厚”:“厚德,博学,唯实,求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和“德厚学博,文精武杰”(广州体育学院)。另外一种异构是语言学上的异构,即有些校训主题词,表面形式相同或相近,但内部结构和功能相异。这种现象也称为同形异构,如“厚德”:“博学笃行,厚德重法”(西南政法大学)和“厚德求真,砺学笃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此中,源语受众难以辨别“厚德”原文本是否产生同形异构并在偏正结构和动宾结构之间转化。而译文To learn widely, to act sincerely, to stress morality as well as law和Great virtue, truth-seeking, endeavor to study, honesty in behavior则更便于人们认识到原文本“厚德”同形异构的存在。

校训制定者及其译者所处的两难境地为校训异构之缘起。在校训主题词选取上,源语文本制定者常面临这样一种境地:一方面是汉语语内趋同,即校训要体现它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共同价值观的认同。校训是文化的声音,是传统、理念和共同价值观的回响。源语制定者要引经据典,寻求校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同一,以体现文化底蕴之厚重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现代化、科学化和国际化又助推校训以“大学名片”的方式承担对内渲染和对外宣谕的文化传播功能。校训在源语和目的语中抉择的“两难”由此产生:一则要求同,校训要响应国家道德主义诉求,回响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国家、社会对人才“德智体美”的一贯诉求,使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其译文则要与经典外译保持一定程度的同一。另则要求异,它要满足UIS要旨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他者以达到识别效果,否则无论源语文本还是目的语文本,校训语间同一会导致一则校训同时指向两个或多个对象,从而造成理念识别混乱。

此外,汉字审美要求进一步加剧了校训主题词抉择时的异构,“德”字校训聚合也因此得以建构。汉语双音词文化背景浓厚,“德”字校训在意义指归上虽然相对简单,但在建构形式上却呈现显著的双音异构。在组合方式上, “德”字成为中心,异构以动宾、偏正、并列等结构形式展开,如图1、2、3所示,图表以主题词排序:

 

1 动宾结构校训

  

主题词校训学校崇德崇德尚文,兼收并蓄大连外国语大学敦德敦德励学,知行相长西安工业大学弘德弘德尚医桂林医学院厚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建德建德明志,筑能笃行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进德进德修业,博文达理重庆文理学院立德求实创新,立德树人华中师范大学明德明德尚行,学贯中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浴德澡身浴德,修业及时台州学院尚德尚德励志,博学笃行兰州交通大学重德重德重能,求实求新天津理工大学养德养德崇医,见贤思齐甘肃医学院育德育德育能,力实力新天津职业大学修德修德求真绍兴文理学院

 

2 偏正结构校训

  

主题词校训学校大德博学达真,大德至理大理大学德高志远行敏,德高业精百色学院德厚德厚学博,文精武杰广州体育学院峻德克明峻德,格物致知山东财经大学盛德博学笃行,盛德日新湘潭大学懿德懿德睿智,笃行臻美湖南女子学院正德正德厚生,笃学敏行南京师范大学

 

3 并列结构校训

  

主题词校训学校德才德才并育,知行合一广西师范学院德技德技共举,知行合一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德能德能并进,勇毅翔远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德学会通中外,德学双馨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德业中外求索,德业竞进天津外国语大学德艺传承创新,德艺双馨新疆艺术学院

除以上双音的结构形式异构外,一些被高度认同的双音“德”字词组通常又与其他主题词进行双数组合构成区别性校训,例如“厚德博学”则构成了泛化聚合,如图4。

 

4 “厚德博学的泛化聚合

  

校训学校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湖北经济学院厚德博学,强军兴国国防科技大学厚德博学,求实创新湖北工业大学厚德博学,求实去浮长江科技大学厚德博学,唯实求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给排水管线的设计与施工从整个建设过程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文从这3个阶段分别进行分析和介绍。

三、校训英译同构

(三)品牌意识和行动缺少持久力导致轻重失衡。品牌是持久实践的产物,持久的探索和完善方可铸成品牌。品牌的标准有哪些?我们可否作这样的基本概括——业内认同、认可并支持;引起社会关注,吸引公众参与;党政满意。这三条指向三个侧重面,目标是育品牌、打品牌,凸现文艺界人士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智慧。而现实是,绍兴的文艺品牌不多。其原因在于较大程度存在“品牌意识不强,今年办了,明年再说,活动缺乏示范性”、“重活动组织,轻谋划和总结提炼”、“重活动,轻原创”、“活动组织各自为政,统筹力度不够,活动资源在地域、时间上分布不平衡”、“重本级轻基层,重运行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等失衡问题,必须加以思考,逐步改良和完善。

同构(Isomorphs)指形式相异结构相同,或形式相异功能相同的文本。“人们在表情、想象力、语法结构、语义类别、认知和描述能力上存在着部分同形结构,使交际活动成为可能”(时和平,1987)。“要了解翻译的原则和过程,同构对于理解某些方面等效是必不可少的”,“同构实质上是看待等效基本问题的方法” (奈达、许丹,1991)。西方有“七德”(seven principal virtues):忠诚(faith)、希望(hope)、仁爱(charity)、公正(justice)、审慎(prudence)、坚毅(temperance)和节制(fortitude)(《钱伯斯英语字典》)。亚里士多德讨论过十二种德性(moral virtues):courage,temperance, liberality,magnificence,magnanimity,proper ambition,patience, trustfulness,wittiness,friendliness, modesty和 righteous indignation(《尼各马可伦理学》)。东方文化经典中亦有几德之概说,如三德(知仁勇)、四德(仁义礼智)、五德(仁义礼智信)、七德(仁义礼智信忠勇)以及《朱子家训》列举的十三种德行:仁忠慈孝友,恭和柔礼信,敬爱尊。尽管中西方德性论历史源流不同,但其“德”却有共通之处。校训英译主要通过以下同构途径来实现文本等效:

(一)语义同构

语义同构是翻译得以开展的基础。“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之间,通过翻译可以找到语言对等的桥梁,对于语系与文化差异较大的难点翻译,关键是要重新组织信息和语义结构,这样任何语言之间的翻译就成为可能”(刘军平,2009:144)。在中西语境中,“德”可指抽象的德性、德行、品德,也可指具体的美德。德之为性,德需行之,这些是校训翻译语义同构的基础。为求异和识别之需,校训制定者在源语中对“德”进行了异构,用“厚德”、“明德”、“修德”等形式表达,而译者则通过语义同构,在译文中体现对同一的回归,用moral, virtue和integrity来译写。人本身的趋异性思维和UIS识别上的诉求导致了这种回归倾向。求异可视为创新,也意味着一定程度的重构传统。从更广的角度来看,虽然人类发展需要创新、求异和重构,但值得探究的是校训源语制定者和译者对传统的同一是否会迷失在此类求异和重构的往复中。不同语言文化间对应的形式特征可能非同构,但语义特征却是同构的,这也是文本实现语间翻译的关键所在。

审美是语言的功能之一,校训主题词的提炼、制定与翻译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制定者和译者的审美追求。“语言除了传情达意之外,还有其美学职能,如文学语言,审美构成了其主要特征之一”。“不同语言表达美的形式手段固然存在差异,但这些形式因素所反映的美学特征与审美功能则存在着相当大的共性。译者不妨从这一共性出发,即透过原作品表现美的形式因素,力求准确把握原作的美学特征与审美功能,采用相似的或相异的手段来再现原作美”(许钧,1987)。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4项“问题探讨”的内容,并启发学生思考:遗传物质可能具有什么特点?教师随机提问几名学生,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引导其完善答案:遗传物质应具有信息性、传递性、复制性和变异性等特点。

(二)结构同构

翻译是一种语言行为,语用也是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凡语义翻译所不能完全达到的效果,则应考虑从语用关系的角度入手,采用读者熟悉的表现形式,使之再现原文的内容实质和所产生的效果,加强读者对译文的感受和理解,以弥补单纯的结构翻译和语义翻译所造成的损失”(张亚非,1987)。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释义是“要求每一个清华人无论求学治业,都要坚忍强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不能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要善于克己制胜,为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息”;“以博大的襟怀待人接物,宽宏大量,责己严,待人宽,以高尚的道德风貌和精神境界去主动承担历史重任”(教育部政治思想工作司,2014:2),而其英译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则是一种语用等效,即语用同构。校训属于呼吁型文本,其依存的语境就有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对话的交际活动;译者把原文本基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训的“严己”、“责任”的理念,通过同构在译文中体现出来,表达了严于律己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声音;译文与原文意义同一,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和理解,实现情感呼吁的语用功能。

(三)语用同构

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它们有着“在结构方式上的‘一元’结构与‘二元’结构倾向性的差异。所谓‘一元’结构倾向,就是指倾向于用一个整体单元(一句话或一个词组)来表达思想感情;‘二元’结构倾向,就是指倾向于用两个单元(两句话或两个词组)来表达思想感情”(杜争鸣,2006:149)。结构指校训中语段的构词组合方式,体现为一元结构或二元结构,如“大德”和“修德”。校训翻译中常会出现结构对等同构或动态同构。首先,“二元”结构与“二元”结构等效同构。如“修德求真”(绍兴文理学院)To cultivate moral integrity, to pursue the truth和“求实创新,立德树人”(华中师范大学)Seek truth, make innovation, enhance morality and foster talents中,cultivate moral integrity和enhance morality都采用“动词+名词”结构,与“修德”和“立德”的动宾结构组合同构。在“博学达真,大德至理”(大理大学)Wide learning for truth, great virtue for good中,great virtue “形容词+名词”结构与“大德”的偏正结构组合同构。同样,“德才并育,知行合一”(广西师范学院)Walk and talk, with both good morals and intelligence中,good morals and intelligence“名词+名词”结构与“德才”的并列结构同构。其次,结构同构也体现在由汉语文本二元结构与英语译本一元结构同构。在“立德立志,善学善行”(河北工程大学)Virtue and aspiration, knowledge and practice中,单个名词virtue与“立德”的动宾结构动态同构。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的共同认知让校训无法避免“标准模式”,只能通过校训源语的文本异构和构词异构来呼应UIS的诉求从而避免与他者的同一。但是,由于中西语言文化间存在差异,要通过两种语言同构使汉英文本达到等效,的确给译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四)审美同构

在抽象语义上,“德”是抽象意义上的德性,它与英语的moral,morals或morality德性同构。区别性语义特征同构则是把“德”具象化,使之成为概称或具称美德。前者以virtues译出,后者则可译为benevolence, integrity, justice,piety,knowledge,trustiness和righteousness等。如“博文明理,厚德济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其释义为:知识渊博,缜密思维,识高才优,求真去伪,守身崇德,人格完备,报国为民,服务社会,其译文则是Learned,rational,virtuous,devoted。而“厚德博学,唯实求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译文则是Integrity,learning,truth,innovation。这两则校训的翻译都更强调文本意义上的同构,而非源语和目的语文本在形式上的等效。

节律和音韵是校训源语审美诉求的主要表现途径。节律指校训字词音节的多少和音节构成的节奏状态,即“几言几字”,如“厚生,厚德, 厚技”(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即为三言六字。译者在译文中主要通过词数和音节数的动态同构来表现源语校训节律的声音效果。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其译文主题词发音分别为/selfdisplin/和/suʃlkmitmnt/,文本在词性和音节数上基本对应,同时含有头韵/s/,实现了文本在节律功能上的同构。音韵主要指校训字词的押韵和反复,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大学)中“志”(zhi) 和“思”(si) 押韵,“有志,有识, 有恒,有为”(汕头大学)中“有”的反复。译者在翻译中常运用押韵和反复来实现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的音韵审美同构。凯撒名言“Veni, vidi, vici”的翻译是反映音韵审美同构的佳例之一。文本拉丁文发音/we:ni: wi:di: wi:ki:/包含头韵/w/、半韵/i:/ 和谐元韵/wi:/。英译文本“I came, I saw, I conquered”和汉译文本“我来,我见,我征服”是以代词“我”(I)的反复和动词“来、见、征服”(came, saw, conquered)的语音递进叠加来同构源语文本的音韵效果。而对于意大利格言“Traduttore, traditore”译为“The translator is a betrayer”,雅各布逊则认为“we would deprive the Italian rhyming epigram of all its paronomastic value”(刘军平,2012:53)。而“如果译成Translators, traitors可谓力求形、音、义兼顾了;汉译成‘译者,逆者也’,保持了意义、押韵及对仗”(何孟良,2012:23)。 “厚生,厚德,厚技”译文To build a profound foundation for a life of usefulness, moral virtues and solid skills则试图以半韵/z/同构源语“厚”之反复形成的音韵美。审美追求是校训源语制定者和译者的内在语言本能。如“博学,求是,明德”(江苏大学),若简洁译写为“Erudition, truth, virtues”亦可达意,但译者选择了Erudition, truthfulness, virtuousness,试图通过尾韵/nis/ 来展现译文的音韵美。“厚德博学,崇实去浮”(武汉科技大学)的译语“Motivate morality, advocate academy, promote pragmatism, impede impetuosity”之例亦然, m、a、p和impe在短语间的形成了极强的似音韵和视觉美感(麦新转,2010)。

实时跟踪系统就是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得到大量的学习数据和教学数据,并智能化分析这些数据,得出有建设性的结论和建议,为改进教学和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指导。这一功能模块与铜职院的质量管理办公室所做的工作切合,质量管理办公室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诊断改进分析研判。实时跟踪系统不仅对单个教师的教学提供帮助,更是对整个学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供大数据支持。因此这是学校应该重点建设的第二个模块,此方面可能涉及到人脸识别、智能跟踪定位、数据存储等相关的技术。

除此之外,对称审美也体现在校训翻译的同构中。如云南大学原校训“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译文Perfection in moral integrity, excellence in scholarly attainments and greatness in career pursuits体现两语间形式结构上对称美的同构。但是,汉语校训还有一种嵌入式审美,即把学校汉语校名简称或相关专名嵌入到校训中,以达到校训与校名或学校属性等相呼应的效果,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四川大学)中的“川大”、 “博学达真,大德至理”(大理大学)中的“大理”和“建德明志,乐能笃行”(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中的“建”等。要在目的语中实现嵌入式校训审美的语间同构,译者需要另辟蹊径克服语言文化缺项造成的不可译性。而校训“重德重能、善学善建”(天津城建大学)译文“Morality and capacity,learning and creating”则是较好地实现节律、音韵和嵌入式审美同构的范例。

四、结语

中国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观是校训的源泉,大学人在历史性、独特性和创新性中寻求“应然之风”(校训)与理想学人的定位。在中西方语境中,“德”是德性、德行和美德,是种种具象化的品质,更需践行的卓越。校训英译在形象识别语境中发生求同与求异的博弈,因而呈现多变性。为避语间雷同和追求文本新颖性及与传统文化的同一,校训主题词在源语中发生异构。而译者则要兼顾“德”字的抽象及具体意义,使用一元或二元结构,以文本意义的等效为中心,采用音节、反复、韵及对称审美等手段,以便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之间在语义、结构、语用和审美上实现同构。校训体现大学人对传统文化和对学校、学人自身的认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更新升级,校训亦不断推陈出新。只要认知共性存在,源语异构和翻译同构就会一直存在,这不仅仅是呈现于“德”字校训聚合翻译的现象,其他校训的翻译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丁东,谢泳. 2008. 教育放言录[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杜争鸣. 2006. 外语·翻译·文化[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何孟良. 2012. 翻译局限研究[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何雪莲. 2009. 大学校训:一个无涉时代的场域[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109-112.

教育部政治思想工作司. 2014. 百所高校校训、校徽、校歌汇编[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刘军平. 2009.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刘军平. 2012. 西方翻译理论名著选读[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麦新转. 2010. 浅谈UIS视阈下的大学校训英译[J]. 贺州学院学报(3): 80-83.

麦新转. 2010. 大学校训的音韵特征与翻译策略[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2): 66-70.

时和平. 1987. 功能翻译理论的补充与发展——介绍奈达近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J]. 中国翻译(3): 43.

许钧. 1987. 论翻译的层次[J]. 中国翻译(5): 12-16.

尤金·奈达,许丹. 1991. 同构关系和等效翻译[J]. 上海科技翻译(4): 38-40.

张亚非. 1987. 试论双语翻译的结构等值、语义等值和语用等值[J]. 现代外语(1): 23-28.

曾利沙. 2013.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校训英译的主——客观理据论——以“明德尚行 学贯中西”英译剖析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5): 60-64.

 
麦新转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