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目录外二级学科“纳米物理与化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初探*

更新时间:2016-07-05

目录外二级学科是暂时还没有正式纳入国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一般是在某个一级学科里,还有一些交叉的学科领域或新的研究方向,国家教育部没有全面承认,而高校已经开始研究的学科方向。我国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个级别,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二级学科是学位授予单位实施人才培养的参考依据。为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学位[2009]10号)规定,高校可在有关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教育部积极支持有关高校自主设置二级学科。近年来,很多高校除了在目录内学科领域进行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外,还依托自身办学条件,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促进学科建设和探索人才培养,如厦门大学2016年共设置了48个目录外二级学科进行人才培养。“纳米物理与化学”是重庆师范大学结合学科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条件,于2010年在一级学科物理学下自主设置的目录外二级学科,并于2011年在该领域培养硕士研究生。目录内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有比较成熟的模式,高校也积累了较多经验,但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各高校还需探索。“纳米物理与化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能更好地促进我校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是我校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

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纳米物理与化学的背景

(一)科学发展需要高校在学科建设上探寻新的学科方向

纳米材料是材料科学领域的新宠儿,其应用非常广泛,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物质颗粒尺寸小到纳米级时,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会发生突变,这种纳米级结构的材料称之为纳米材料。纳米材料特点的发现为科学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纳米科学已成为科技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据统计,近年来美国《化学文摘》每年摘录的文章中,带有nano-的文章不下5 000篇[1]431。纳米材料的制备和研究是整个纳米科学的基础,其中物理学和化学是纳米科技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近年来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关注和研究纳米材料的重要原因。

纳米科学融合了化学、物理、生物等基础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是一种典型的学科交叉模式[2]。纳米科学的这种模式也推动了学科发展并不断寻找新的方向,纳米物理与纳米化学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纳米颗粒的特点最早是物理学家发现的,20世纪60年代从理论上预测了纳米材料特殊的物理性质,20世纪90年代又从实验上得到证实,金属或半导体的颗粒尺寸减小到纳米范围时,其电学性质、光学性质、光电性质等发生突变[1]431-444。纳米物理研究主要关注的就是纳米材料特殊结构下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性质,为纳米材料的合成和纳米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纳米化学是研究物质在纳米级别时的化学问题。纳米化学为化学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为化学合成、物质性质及其他问题带来了新的科学研究内涵。

3.该电磁阀在发动机运转时处于通电状态,真空执行器处于工作状态,熄火后电磁阀断电,执行器放松,这个动作是可以观察到的,所以,如果怀疑线路存在间歇性断路/短路故障,在发动机运转时,晃动插头和线束,观察执行器的动作是否中断,也可以对故障进行判断。

我国纳米物理与纳米化学的研究已经开展多年,并涉足多个领域,掌握了很多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物理问题和化学问题。未来,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还将继续配合,大力开展化学制备方法的研究,制备出具有明确结构和有序排列的纳米物质。纳米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研究仍将继续,以便开发出新的应用途径。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学科间的交叉学科,科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纳米科学的发展使得纳米物理和纳米化学产生更多的交叉和融合,纳米物理与化学已经成为新的研究方向,而且,这种交叉融合必将成为未来新的学科发展方向。

(二)时代发展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重视交叉学科背景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了经济腾飞,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科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传统单一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很难深入认识和解决,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背景。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综合国力等越来越依靠现代科学和高技术,而高新科技需要技术创新,需要人才支撑。科技创新过程中既需要专门人才,又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综合的知识背景和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开发一个新产品,既涉及技术原理,又涉及设备、能源和原材料;既涉及产品的物理性质,又涉及所用原材料的化学性质;既要考虑产品的功能和外观,又要考虑产品生产和使用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就要求一个称职的发明者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分科理论功底,而且还应有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结构。

本实验所用碳纳米管纤维采用阵列纺丝法制备.碳纳米管阵列由苏州捷迪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高度约为320µm.将2 cm宽的碳纳米管薄膜从阵列中以150 mm/min的速度连续拉出,并同时以1 000 r/min的速度对薄膜进行加捻从而纺成连续、均匀的碳纳米管纤维,如图1所示.碳纳米管纤维的直径约为18.5µm,纤维表面扭转角约为15°.

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通常采取导师制,由导师负责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工作,如传授知识经验、培养专业技能、引导科研方向、审核科研成果等。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导师自身的学识水平、科研能力、学术前瞻性都会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另外,导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格特性、学术素养等也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很多老人存在口腔构造和功能上的问题,如缺齿、装有义齿、口腔干燥或有面瘫、假性球麻痹、吞咽及构音障碍,或者同时有肺脏以及胸廓功能差、语音低微等病状,交流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

在交叉学科领域培养硕士研究生是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和探索的重要方向。迄今为止,我国各高校在“化学”“物理”这两个一级学科下虽然增设了很多目录外二级学科,但未有将“纳米物理”与“纳米化学”的交叉融合方向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进行专门设置的,设置“纳米物理与化学”作为目录外二级学科,既符合学科发展的需要,为学科结构优化寻找方向,又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能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提供具有综合知识背景的跨学科专门人才。

、“纳米物理与化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培养工作的定位,能反映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包含了课程设置的价值观,是课程设置的原则,能指导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对课程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取向都有重要影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既要考虑社会需求,又要兼顾研究生教育自身的发展。不同专业有不同培养定位,即便同一专业,因不同学生有不同培养规格和就业趋向,也应有不同的培养定位。另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种层次,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定位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对这一层次人才的需求。硕士研究生曾经是科研、高等教育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博士研究生规模的增长,博士研究生能以更高的科研水平满足社会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社会要求硕士研究生是能适应社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3]

美国在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充分考虑了学校的基础和特色。比如,同是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定位就有很大差异。哈佛大学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能够胜任政府部门、仲裁机构、非盈利性组织、各类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工作的战略领导者;斯坦福大学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能够运用多学科和跨文化知识,采用比较分析方法解决地方教育问题的教育从业者[4]162-163

培养方式应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涉及培养年限、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导师指导以及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纳米物理与化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借鉴国内外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的经验,结合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基础,以及2013级、2014级“纳米物理与化学”硕士研究生的试验情况和就业反馈,我们认为,“纳米物理与化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能综合运用纳米科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实验方法的复合型人才,为他们进一步在相关专业攻读博士和从事纳米材料企事业单位的开发、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该领域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应体现在“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和实际应用能力”。

(一)培养年限

依托长水国际空港,发展以航空货流和商务人流为支撑的临空经济。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滇中地区设立总部机构或分支机构。加快推进昆明中心城区与滇中新区融合发展,发挥昆明区域性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群产业联动互补发展,打造产业整体优势。

“纳米物理与化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刚开始也是全日制学术型学制定为3年,全日制专业型学制定为2年,特殊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但是在对2013级、2014级“纳米物理与化学”硕士研究生的调查发现,即便是专业型硕士,2年时间依然显得太紧张。“纳米物理与化学”具有跨学科、交叉学科特点,该领域研究生需要跨学科学习基础理论,相比传统学科,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更多的理论课程。另外,这个方向实践性很强,学生需要深入实验室进行学习,需要时间完成论文。我们认为,可以在国家弹性学制管理背景下,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年限可调至2年半到3年。

(二)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来源,是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中介,也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研究发现,我国研究生课程一般比较重视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其设置大多存在课程要素“本科化”、课程设置“统一化”、课程结构“学科化”、课程实施“弱学术化”、课程编制“随意化”等问题[5]。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上,除了重视基础理论课程之外,还重视设置一些交叉课程和前沿课程以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在课程实施上强调课程的灵活性。

目前,印度大型设备管理主要有两个体系,首先是政府所属科研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中心,称作科技部体系(DST体系);其次是大学拨款委员会(UGC)下设的校际中心,既高校体系(UGC体系)。

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was used to amplify cell-mediated immunity for benefitting BC prognosis in experimental BC rats,6 especially TILs,such as T helper and effector lymphocytes.7,8

(三)导师指导

硕士研究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对象,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与时代发展接轨,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研究生考虑问题往往更加全面,能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解决问题。而且,交叉学科能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交叉学科背景的研究生是科学发展、技术创新的人才基础。

课程体系构建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应结合培养目标,充分考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纳米物理与化学” 方向要培养研究生的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和实际应用能力,故课程设置应有利于学生获取宽广、综合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结合2013级、2014级“纳米物理与化学”研究生的课程开设情况,我们认为课程体系的类型构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中除一些基础型课程外,还应增设一些前沿型课程、学科交叉型课程、研究方法型课程等。前沿型课程应该涵盖纳米物理、纳米化学研究领域的所有热点、难点、及有争议、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这对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思维有积极影响,有利于他们学术思想的萌发。交叉型课程往往跨越多个学科界限,能培养学生更宽广的视野以及更综合的问题解决能力。“纳米物理与化学”是“纳米科学”“物理学”及“化学”彼此交叉融合的发展方向,纳米物理、纳米化学等学科交叉课程应该在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研究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向保障,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导师平时的科研方法指导有限,开设研究方法课程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比较关键,最好有专门的研究方法课程能有针对性地提高“纳米物理与化学”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治疗组:34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4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0.5岁;双侧血肿9例,单侧血肿25例。

传统导师制是一种单一导师负责制,即“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中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事务,责权明确。但单一导师制也存在问题,比如导师精力有限,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自然也有限;另外,单一导师的指导能力会受到个人学术视野和科研资源的限制。“纳米物理与化学”这样的交叉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我们认为,应该成立来自多个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导师组,指导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各导师的科研资源和研究优势,对研究生全面、全程指导。“纳米物理与化学”研究生导师组成员构成既要有物理学领域的专家,又要有化学领域的专家,还应有材料学领域方面的专家。而且,导师组导师作用的发挥不能只体现在课程开设方面,不同方向的课程应由不同领域导师承担;导师组对研究生的指导,更多地应该通过开展由多个研究领域导师组织的学术讨论和学术交流体现,起到导师组协同培养的作用。

(四)能力培养

硕士研究生的能力水平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外在表现,也是他们走入社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能力培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硕士研究生期间,重点要培养他们三种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不同类型的硕士研究生会各有侧重。创新能力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学术交流与讨论、科学研究等得到锻炼和提高。科研能力需要通过平时科研训练和导师指导进行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则需要通过具体应用体验培养。要想有效提高“纳米物理与化学”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在培养过程中要多注意加强前沿热点、难点的讨论,多让他们参与科学实验,并增加他们提供专业实习机会。

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很长一段时间推行精英教育模式,旨在培养专门研究型人才。但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校就业压力的增大,有些硕士研究生并不想从事学术研究,于是出现了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科技部、教育部于2002年6月28日联合发出《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规定,逐步推行与国际接轨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取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的统一规定,实行弹性学制。对硕士研究生教育年限,国家只有一个大致的要求,一般为2~4年,不同的学校根据培养人才的规律和市场的需要而选择教育年限。现在各高校在培养年限要求上,通常和培养类型相关,一般学术型硕士为3年,专业型硕士为2年,可根据研究生实际情况弹性调整培养年限[4]162-163

、“纳米物理与化学硕士研究生的质量评价

对硕士研究生进行质量评价是硕士研究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检验和保证硕士研究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我校硕士研究生的质量评价体系涉及考核制度、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学术活动考核、论文考核等方面。

我们认为,硕士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存在明显差异,在课程考核上也应有所不同。应体现研究生培养的特点,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实践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考核方式应采取不同方式,理论课程要侧重考核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课程要侧重考核实践应用能力。中期考核主要考查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时的态度、表现以及他们平时科研训练和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学术活动的考核包括听取学术报告、参与学术研讨、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

论文研究是研究生科研训练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论文质量是反映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其中,学位论文是体现研究生学习和培养质量最重要的依据。对此,对学位论文的要求,应该因学位层次和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纳米物理与化学”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应该鼓励跨学科选题,从纳米科学最前沿的领域选题。这样,不仅增加研究生对该领域的了解,也能拓展其创新思维,有利于纳米材料学的发展。重庆师范大学在纳米物理与化学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中,要求研究生的选题必须能体现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先进性、开拓性和前沿性。论文的成果要能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是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纳米物理与化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在“纳米物理与化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重点以2013级、2014级该领域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进行了两轮试验,根据结果对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进行了反思,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做出了一定调整。但从国外在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以及现有培养情况来看,我们认为“纳米物理与化学”硕士研究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该学科方向要想完全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受,以下两方面尤其需要加快建设。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和完善性

几乎所有研究生教育都强调研究生课程体系要合理建构,但不同的学科方向,特别是像“纳米物理与化学”这种还不够成熟的目录外二级学科的课程体系建构,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才算合理,这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对课程的外在要求以及研究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加强研究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和提高他们社会竞争力为目标。由于“纳米物理与化学”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既要考虑基础,加强专业课程教育,又要考虑学生背景,加大选修课程和补修课程开设力度,同时要兼顾“纳米物理与化学” 的研究前沿,增加前沿课程和交叉课

程。显然,这两种课程目前很难找到成熟的参考,那么,前沿课程和交叉课程如何开发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毕业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况应当及时反馈给学校,可以作为学校修订调整课程计划的依据。

(二)导师组的组成和指导方式

我国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实施单一导师制,在很大程度上是采用“学徒式”培养模式,严重阻碍了研究生学术思路,影响他们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构成。理论上认为,目录外二级学科一般是传统学科的交叉领域,具有跨学科性。交叉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应让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指导,可以成立有别于单一导师制的导师组。导师的指导工作应该不单单只是上课,多个领域的专家组成的导师组应全程参与指导并全面负责研究生培养,以增强指导力度和提高指导能力。导师组应定期组织研究生开展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讨论,在此过程中,各导师应充分发挥自己领域的优势,对研究生进行指导,不同领域的交流讨论往往能碰出更为激烈的思维火花,这对提高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极为有利。但是,这个学科方向的导师组到底由哪些领域的专家构成、几个导师组成导师组比较合适、导师组责权如何分配、指导过程中各导师如何发挥指导作用、其指导如何落到实处,同样都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明确。

参考文献

[1]薛群基,徐康.纳米化学[J].化学进展,2000,12(4):431-444.

[2]于田,王名扬,于光.纳米科学的学科交叉模式演变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1-7.

[3]谭立章.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30-31.

[4]陈建,赵万里.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变化及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162-163.

[5]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43-46.

曹书梅,付文升
《高等理科教育》 2018年第02期
《高等理科教育》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