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作为交流实践方式的胶东饽饽

更新时间:2016-07-05

饽饽是荣成市院夼村的主要面食,而花饽饽则是一种可食用的民间面塑,也是节庆场合重要的礼俗用品,已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无论是春节祭祖、谷雨节祭龙王,还是红白喜事、乔迁过寿,都少不了花饽饽的身影。巧妇们将一块块平凡无奇的面团,经过揉捏镶滚,嵌上喜庆的红枣,将对日子的期盼、子孙的疼爱、神灵祖先的敬畏揉进这面团中,蒸制出可赏玩可食用、喷香扑鼻的胶东饽饽。

一、从面塑到饽饽:胶东饽饽的发展概况

“民以食为天”,足见人们对食物的依赖,其中主食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小麦和水稻的种植,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古代人民的饮食问题,同样形成了以面食和米饭作为划分标准的饮食圈。华北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种植小麦(甘肃民乐曾发现5000年前的小麦),在甘肃、山西、山东等地曾出土过新石器时期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小麦磨粉、蒸煮的加工方法,从此开启了华夏儿女食用面食的悠久历史。

秦汉时期我国的面食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了南方食稻、北方食麦的饮食格局,汉代面食以饼类制品为主。汉朝史游《急就篇》中记载“饼饵,麦饭,甘豆羹”,后人注解《急就篇》时认为“溲面而蒸熟之”,可见,这种“蒸饼”类似于如今的馒头。鲁汉考证,“馒头即民间面花的滥觞”,“民间面花应该起源于汉代”。[注]鲁汉:《民间面花》,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面食的种类增加,面塑开始出现。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了十余种饼类的制作方法,发酵方法在这个时期也已经开始广泛使用。晋人何曾有言“饼不坼作十字不食”,这种“坼作十字”的饼即是后来花馍的雏形,这说明人们对面食的期待不再仅仅停留在果腹上了,而是产生了审美的需求,这是面食向面塑艺术发展的第一步。[注]唐家路:《民间面塑艺术的源流与技艺特征》,《湖北美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12期,第31—50页。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南征孟获,当地人多用人头祭神,诸葛亮发明了面包裹肉制作“人头”祭神。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面塑已经开始用来祭祀神灵了。

面塑,是“面花供”和“面人”的统称。隋唐时期是面塑艺术的形成时期。宋人所著《唐语林》对唐朝的面塑有“宴诸司以面及蒟蒻之类,染作颜色,用像豚肩、羊、脍炙之属,皆逼真也”的描述,显然这一时期的面食已经向装饰化、艺术化方向发展,真正意义上的面塑由此产生。[注]苗晟:《山东民间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宋代是面塑艺术的成熟时期,很多民俗习惯和面塑称谓延续至今。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清明节“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为之‘子推燕’”;七夕“以油面蜜糖造为笑靥儿,谓之果实”;寒食节食枣糕、馓子、乳饼等“炊熟”;九月九重阳节食粉面蒸的“重阳糕”等。[注]苗晟:《山东民间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到了明清时期,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时所食用的面塑基本定型,也融入更多的民俗文化内涵,现在流行的面塑花样在当时就已经存在。从春节、元宵节到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从乔迁过寿到红白喜事,都离不开面塑的装饰。面塑作为一项珍贵的传统民间手艺发展到今天,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省份,并且呈现风格迥异的特点,长江流域的面塑一般比较细致、精巧、优美,以上海为代表,而黄河流域的面塑则古朴、粗犷、豪放,山东面塑便是黄河流域民间面塑艺术的典型代表。[注]同上。

俗话说:“近代面塑出山东。”处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自古就是小麦的主要产区,早在几千年前,已经开始用面粉调和后捏成的三牲代替真实的动物,在祭祀中供奉神灵,这被称为“花供”。当代山东面塑可分为四大地区,每个地区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分别是以菏泽为代表的鲁南地区、以冠县郎庄为代表的鲁西北地区、以济南为代表的鲁中地区以及以莱州为代表的胶东地区。

综上所述,对于Hcy与Cys C的检测对于高血压早期肾损伤具备较高的特异性与灵活性,基于早期发现的高血压疾病患者我而言,肾功能损伤的具体程度显得极其重要,此外,早期治疗能够显著的降低患者治疗与预后产生的费用,在临床上非常值得推广应用。

胶东地区的面塑又被称为“胶东饽饽”。胶东地区,指的是胶莱河以东的半岛地区,三面环海,胶东饽饽既有农耕文化特征,也有着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尤其是祭海仪式供品中必有饽饽的出现。莱州饽饽来源于祭海,随之渗透到百姓生活的各种民俗活动中来,例如,春节时他们会制作供奉祖先神灵的“大圣虫”,元宵节制作“十二生肖豆面灯”等。在春节后举行“上网节”,供品便是用面制成的背插红枣、口衔硬币的彩绘“渔龙”,表达了渔民在新的一年里出海平安、满载而归的愿望。[注]苗晟:《山东民间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荣成市院夼村是典型的渔村,其饽饽同样有着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谷雨节龙王庙祭海活动的供品中,开口笑的胶东大饽饽是必不可少的。

荣成市院夼村位于黄海之滨山东半岛的东端,北依巍峨葱郁的槎山,三面环山,南临黄海,形成了一个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的渔村。院夼村依山而建,现今村内没有耕地,南面为渔船港口,村民世代以打渔为生,是一个典型的胶东渔村。院夼村虽然没有土地,但是周围村落都有耕地,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因此渔民们主食是面食,这也为胶东饽饽在院夼村兴起奠定了基础。

二、日常交流实践中的胶东饽饽

院夼村民将馒头等面食花样均称为“饽饽”,饽饽是渔民日常生活中的主食之一。胶东饽饽不仅是村民们的重要主食,还是岁时节日、人生礼仪、祭祖敬神以及其他生活中重大场合的民俗食品,是人们日常交流实践的重要媒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祖先神灵的敬畏、子孙健康快乐的期盼。

(一)岁时节日

1.春节

过了小年之后,年味在制作节庆美食的忙碌中逐渐浓郁起来,春节食物主要分为三类:熟肉、饽饽、油炸食品。

看喜指的是庆祝生子添丁之喜。在孩子出生的第7天或者第9天或者第12天,姥姥会带着饽饽和礼物来看望新生儿,谓之“看喜”。看喜时的饽饽由孩子的姥姥制作,奶奶不做。主要是制作句子、老虎等。句子,又称为句句,中间呈船型,两头各有一个面球,是院夼村看喜必备的饽饽,除此之外,还会蒸老虎,寓意孩子像老虎般健康强壮地成长。

(1)我校建有由中国红十字会捐赠的标准心理咨询室“心灵绿洲”,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保健操、小团体心理训练等;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利用心理测评系统可建立学校、地区乃至全省的寄宿生心理档案,可对整体环境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监控,及时发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避免发生重大恶性事件。

院夼村家家户户都有蒸饽饽的习俗,即使现今年轻人不会蒸饽饽,家中会蒸饽饽的长辈也会代劳。春节饽饽的种类有很多,有米饽饽、豆饽饽、枣饽饽、元宝饽饽、糕饽饽等。元宝饽饽,形似元宝,有发财之意;豆饽饽是将红豆蒸熟,搽成粉,蒸成饽饽;枣饽饽是镶嵌红枣的饽饽;米饽饽是包黍米的;糕饽饽是米面蒸制的,分为白黏米蒸的白糕、黍米面蒸的黄糕、高粱米蒸的红糕。除此之外,家中有孩子的还会蒸些卡通造型的饽饽,比如小刺猬、小猪、小兔子等,来逗孩子开心。[注]资料来源:1.李凡、王玮:《威海市荣成人和镇院夼村春节调查报告》,《中国节日志·春节(山东卷)调查报告》。2.被访谈人:人阿姨。访谈人:魏甜甜。时间:2018年4月18日。地点:荣成市院夼村。3.被访谈人:王艳红。访谈人:魏甜甜、尚小芳。时间:2018年4月19日。地点:荣成市院夼村。侯成业[注]被访谈人:侯成业,女,1948年生,荣成市院夼村人。访谈人:魏甜甜、尚小芳、陈科锦。地点:荣成市院夼村。有两个孙子两个孙女,孙子孙女小的时候,侯成业会根据他们属相捏饽饽。俩孙女属猪,就捏两只猪;俩孙子属马,就捏两匹马。现在孙子孙女都长大了,有的在外地打工,有的还在上学,都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对奶奶捏的生肖饽饽充满热情,不愿再吃,侯成业也不再为孙子孙女蒸制生肖饽饽。生肖饽饽一般是祖父母蒸给孙子孙女的,侯成业的孙子孙女是有福的,而侯成业的婆婆不会蒸生肖饽饽,所以侯成业的两个儿子也没有吃过饱含奶奶疼爱的生肖饽饽。

春节期间所蒸的饽饽一部分供自家人食用,食用的时间和场合没有禁忌,另一部分用来敬神祭祖,如枣饽饽、元宝饽饽等,撤供之后,再供家人食用。春节敬神祭祖的场合主要是除夕祭龙王、祭财神、祭祖先。除夕上午,院夼村的村民带着大饽饽到龙王庙祭祀龙王。下午,村民们上坟请祖先回家,然后在家中摆供桌供奉祖先,现在有的家庭供类似家堂的纸质家谱,有的家庭只摆放已故父母的照片,供品有三种点心、三种水果、两盘饽饽、饺子和米饭。到了晚上11点吃完饺子之后,在院子里摆祭财神的供桌,供桌上摆的供品有饽饽和水果,然后燃放鞭炮,烧纸请神,称为“发纸”,祈求平安发财。除了龙王庙上供的大饽饽必须八斤八两之外,其他饽饽的重量和大小没有规定,一般都是馒头大小。供自家人食用的饽饽并非一次蒸成的,而是随蒸随吃,只有过年之前蒸得多一些。

老人过寿是人生的重要礼仪,侯成业的60岁大寿就过得十分热闹。她为自己蒸了八个寿桃,儿孙们都回家为她祝寿。孙子会吹萨克斯、葫芦丝,孙女会弹古筝,孙子孙女们都为她表演了节目。她的生日在6月,已经非常炎热,孙子为了给她买一个蛋糕,在没有空调的蛋糕店里等得汗流浃背,使她非常感动。如今,院夼村也有人开始用像蛋糕的饽饽代替奶油蛋糕,给老人祝寿。

她坐在一块青色的大石头上,掏出背包来喝水,又碰到了那一团柔软的羊皮。眼前闪动着一个高个子男人深深的眼睛,忽然有了分享的冲动。这么多年,她一个人行走,赚钱,再行走,已经忽略了分享的快乐。

元宵节是春节后另一个重要的节日。院夼村的元宵节有摆供祭祖的习俗,正月十五清晨摆上,正月十六一早撤供,供品中同样有饽饽。在院夼村,元宵节的习俗中,最具有标志性的文化是元宵上灯。这个灯,不是灯笼,而指的是在祖先坟前点燃的豆面灯儿。

豆面灯儿也是胶东饽饽的一种,由玉米面与豆面混合,或者掺入白面,揉捏成生肖的形状,中间再制作一个凹槽作为灯碗,灯碗中放置灯芯灯油的一种面塑。豆面灯儿出现在各地正月十五的挂灯习俗中,挂灯的习俗起源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而点“豆面灯”则在晋代宗懍的《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正月十五用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注]王江:《中国民间面塑艺术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院夼村的豆面灯儿应与《荆楚岁时记》中的豆糜相同。正月十五,院夼村民根据自己家人的生肖制作豆面灯儿,点上灯挂在门口,祈求家人平安,被称为“上灯”。在过去食品匮乏时期,过了元宵节,老百姓会把豆面灯儿切成片当成“肉”来吃。现在会做豆面灯儿的村民已经很少了。

2013年,河砂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广东省水政执法工作的重心仍然是河道执法,特别是河道采砂执法,兼顾水土保持执法、水资源执法和水工程执法。

③下游面。坝体下游面震损检查信息包括渗漏、管涌、散浸、流土、滑坡、塌陷、纵横向裂缝以及排水沟与马道踏步的损坏情况等。其中,管涌信息应包括管涌的位置、流量等,散浸信息包括散浸的位置和程度,流土信息包括位置和现象,滑坡信息包括滑坡位置、面积、面积比、体积、体积比等,纵横向裂缝信息包括裂缝的位置、长度、宽度以及深度等。

3.过寿

1.1 油茶产量资料及质量控制 数据为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油茶局提供的1954—2010年单位面积油茶产量,转化成单位为kg/hm2[20],并对油茶产量资料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由于本文根据安徽省1982-2010年农业产出投入的数据,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各个解释变量的系数,样本数据会影响到参数值的估算,难免出现数据误差[7]。随着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农业生产函数的形式也会出现变化,所以,对于如何使生产函数随着农业不同生产阶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更精确地测算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心力衰竭与糖尿病有密切的关系,其中糖尿病患者中发生心脏病的危险性增加了2~4倍[2] 。而严重感染是诱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机体抵抗力低,易合并感染,尤其长期使用胰岛素,血糖控制未达标者易感率更高一些。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在于阻断AngⅡ的病理作用[3] 。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在于降低血糖水平,降低对患者肾损害、预防其他心脏事件发生的危险。

“渔民除了要捏这个属性灯,他们还要捏一条鱼,这就是我们渔民和其他农耕文化不一样的地方,他们要做一条鱼,用面做的,制作成一条鱼,那么这条鱼他们把它放在瓢里边,那水瓢过去都是葫芦做的,它在水上面是漂着的,漂在水上面。他要把这个鱼放在瓢里边,过去每一家都有一个水缸,我就把这个装鱼的瓢放在水缸里边,渔民要把这个瓢转一下,等待这个瓢什么时候停下来,停下来看鱼头朝哪个方向。一看朝南,他明年打渔的地方就要离我们岸边远一些;鱼头朝北,就靠岸近一点;朝东的话就是打渔位置朝东一点,就是自己为自己指示一个方位,但是现在,这个东西逐渐没有了。”[注]被访谈人:王巍岩,男,64岁,院夼村前书记,渔民开洋谢洋节传承人。访谈时间:2018年4月18日下午。访谈地点:院夼村委。

3.清明节

清明燕归来,院夼村民在这一天蒸老燕儿吃。老燕儿其实是一种饽饽,早在宋朝就有清明蒸“子推燕”的习俗。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提到,清明节有“用面造枣旗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院夼村的老燕儿不是插于门楣的,而是给孩子吃的,除了老燕儿,长辈们还会蒸刺猬等小动物,逗孩子们开心。

4.谷雨节

除了制作豆面灯外,村民还会用面制作一条鱼,做好后会把鱼放在水缸的水瓢里旋转,等水瓢停止后看鱼头所指的方向。村民会根据鱼头所指的方向预测来年打渔的方位。但随着人民科学水平的提高这一习俗现在也基本消失了。

在埋设沉降板时,相应的观测人员应当以四等水准对首节管顶,以及底板的具体标高进行详细观测,将其走位初始观测数据,完成相应的观测后,应当依据实际情况绘制一张水准点,以及沉降点观测位置图,将其作为每次对固定仪器位置进行观测的主要依据[3]。进行接管观测时,应当对接管的上顶管和下顶管的标高就行详细观测,下节管顶标高主要用于对第一次沉降量进行计算,而上节管顶面表格要则用作对下一次沉降量的初始值进行计算,依次循环,逐节升高,不断重复上述各项操作,直到完成最终的观测为止。

院夼村有着“谷雨百鱼上岸”“鱼鸟不失信”的说法,谷雨节是比春节更为隆重的节日,在这一天,渔民们会带着胶东大饽饽和猪头到龙王庙祭拜,祈求平安发财。胶东大饽饽是谷雨节祭祀中必不可少的供品,重量一般要求八斤八两,形状似馒头,大小接近一个八英寸蛋糕,与馒头外形不同的是饽饽的顶部像成熟的石榴一样张开三道裂缝,被称为“开口笑”,每两道裂缝中间都镶嵌三到五颗红枣,看上去十分喜庆。

祭祀用的大饽饽要求每五个一组,一艘船一般要准备十个大饽饽,因此,大饽饽准备起来要比日常食用的饽饽复杂得多,往往需要提前一天开始准备,且需要几位妇女共同配合。

一位老船员回忆说:“在困难的时期,人都吃不起猪肉,哪里有整猪作供品?只能用大饽饽祭海。那时的大饽饽也不比现在的讲究。”可见,相比供品猪,大饽饽是使用时间更长、范围更广的一种祭海供品。这种供品由渔家妇女亲手制作。因为院夼村至今仍延续着女人不出海、女人不上船的习俗,妇女“名正言顺”地参与到祭海活动中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准备献祭用的饽饽。过去,小船捕捞时期,一艘船由五到六名船员组成,妇女们会以船为单位准备大饽饽作为供品,一艘船上的一家或几家人共同准备一起祭海。进入大船捕捞时期,准备供品的活动由船老大的家庭成员承担。大船捕捞时期的渔船一般都是成对出海,因为船只十分昂贵,几家人凑钱才能拥有一对渔船的这几家人就自然形成了生产共同体,男人们一起经营渔船,每逢祭海女人们就共同为两条渔船准备大饽饽。[注]于晓雨:《山东荣成院夼村龙王信仰与祭海仪式研究——以民间信仰发生、功能论为视角》,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制作精美、“开口笑”成功的大饽饽不仅是妇女们比拼技艺的重要标准,而且还被认为是对龙王的尊敬,能够换来家人出海平安。

一方面,胶东大饽饽是人与神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渔民出海所面临的危险不计其数,难以预计,增强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龙王信仰的虔诚。这一虔诚的表达,不仅表现在磕头上香这些方面,而且表现在供品的制作上。重量大小的严格要求、复杂的制作过程,增强了大饽饽的神圣性,精心制作的大饽饽被认为是取悦神灵的有效工具,因而也会得到神灵保佑。另一方面,大饽饽是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重要媒介。大饽饽体量大,制作不易,往往需要多名妇女的共同完成,尤其是几家共同拥有一艘船时,更需要几家妇女共同准备,这一过程便是妇女们的交流实践,她们互相学习,点评手艺,交流谈论生活琐事,实现了有效的村落信息交换。

2.丧事

七月七,乞巧节。村民有烙花、烙糖饼的习俗。“烙花”是用蒸饽饽的木头模子将和好的面刻出各种形状后烙制而成的食物。模子形状有鱼、莲花、桃花等。此外还会蒸小饽饽、点心、莲子花等。

除了以上几个节日之外,院夼人日常也会蒸制饽饽,只是比较简单,花样形状都比较少,基本类似于馒头。

(二)人生礼仪与重要民俗场合

婚丧嫁娶、看喜过寿,是院夼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人生仪礼,其中也离不开饽饽的身影。另外,乔迁等重要民俗场合同样是胶东饽饽大放异彩的时候。

1.看喜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发生不可逆转坏死而形成的病理过程,心肌出现缺血性的坏死后可引起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出现心力衰竭[1]。心力衰竭多伴恐惧或焦虑的心理反应,因而在急救的过程中除了提高急诊的效率以缩短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同时还不可忽视患者的心理反应[2]。舒适护理是1995年由Kolcaba提出的,其更注重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感[3]。2016年6月~2018年2月,我们对45例心肌梗死致心力衰竭患者在临床护理路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5.七月七

人过世后,第21天被称为三七,第35天被称为五七。三七、五七也蒸饽饽。当天,则是集体前往坟地祭拜,届时会摆上饽饽、猪肉等各色贡品,祭拜结束后则要宴请宾客。

“农业解决方案,对巴斯夫来讲一直是小而优的业务,虽然规模不大,但对我们非常有吸引力,一直对巴斯夫的利润贡献非常大。”Markus Heldt表示,假设将巴斯夫作物保护2017年的业绩和所收购的拜耳业务2017年业绩加起来,农业解决方案对集团销售额的占比应该是13%,而利润却达到20%。相信农业解决方案业务相对于整体业务贡献的比例在未来进一步优化。”

2.元宵节

4.温锅

温锅,意为乔迁后亲友聚在一起庆祝搬入新居之喜。前来温锅的亲友主要有舅妈、姑姑、姨、姥姥等近亲,她们会带着蒸好的饽饽去温锅,同样,主人家也会蒸制饽饽庆祝自己乔迁之喜。饽饽的种类有老财神、鱼、石榴等,老财神寓意着发财,鱼寓意着年年有余。

饽饽出现在院夼村的民俗活动的各个场合,是不可或缺的标志性食品,是村民们日常交流实践的重要媒介。

三、胶东饽饽的制作

胶东饽饽分为很多种,有体量庞大的大饽饽,有制作精巧的动物饽饽,也有简单的小饽饽。体量庞大的大饽饽需要几位妇女共同协作,而其他饽饽可以由妇女们独立完成。于晓雨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荣成院夼村龙王信仰与祭海仪式研究——以民间信仰发生、功能论为视角》[注]于晓雨:《山东荣成院夼村龙王信仰与祭海仪式研究——以民间信仰发生、功能论为视角》,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中非常详细地描述了胶东大饽饽的制作过程,本文不再赘述。下文将描述院夼村民侯成业家制作普通饽饽的流程。

(一)引子粑、饽饽模子

引子粑是院夼村的发酵引子,功能类似于老面,是用玉米面做成的饼状引子,平日晾晒在院子里。侯成业的院子里晒了很多引子粑。据她介绍,一个引子粑就可以蒸一锅饽饽,蒸出来的饽饽比酵母蒸的好吃。

首先用温水把引子粑泡开,泡开后用来和面,面发之后醒醒,再揉面,揉面之后再发面,第二次发面之后,面团才能使用。

面团发好后,侯成业将面团揪成一个个小面团,放进模子里开成形状。她家日常吃的饽饽是馒头大小,中间用刀划一道口,饽饽从中间裂开,像饽饽张开嘴在笑。

(二)土灶大锅

侯成业认为,好吃的饽饽必须得用大锅土灶来蒸,煤气蒸的饽饽不好吃。大锅里加上水,放上笼屉,揉好的一个个面团放在笼屉上蒸。蒸的时候必须用一整根木头来烧,火势猛,蒸出来的饽饽才会好吃。她家的饽饽喷香扑鼻,有着小麦独有的香甜味道。

四、胶东饽饽的现代化发展

山东荣成院夼村是一个城市化程度非常高的村落,村内有将近一半的外来人口,来自全国各地,村内城市社区化的单元楼林立,港口的渔船经常出国打渔,近处去韩国,远处能到达南非、南美等地。就连普通平房民居的布置,都已经添置了明厨亮灶、抽水马桶等现代化设施。可见,院夼村正在经历着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同样,胶东饽饽的制作也与村落现代化发展同步。

(一)机械化

轧面机的发明和使用,给妇女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每次谷雨节祭海,一艘船都要准备十个体积庞大的大饽饽。十个大饽饽需要每一个面团都揉得均匀、到位,揉面成为费时费力的工作,过去妇女们都是轮番上阵,才能完成揉面。现在,电动的轧面机逐渐取代了手工揉面,妇女只需要将面片揉成团状放入轧面机即可。一位大娘说:“这种机器特别好使,我们女人的力气小,一个人揉面开始还可以,揉到最后就没力气了,两个人呢,力度又不一样,没有机器揉得充分。”从这里更不难看出轧面机短时间内得到大部分人接受的原因了。[注]于晓雨:《山东荣成院夼村龙王信仰与祭海仪式研究——以民间信仰发生、功能论为视角》,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二)饽饽坊与制作群体精英化

制作群体精英化只是相对而言,不少有老人的家庭还是会亲自动手制作饽饽,尤其是日常食用的小饽饽。但是现在老人们纷纷表示,自己的儿媳妇、女儿都不会蒸饽饽。部分老人不愿制作那些复杂的饽饽,因此饽饽坊和饽饽艺人应运而生。

院夼村谷雨节开洋谢洋节开幕式当天,广场上聚集了不少民间工艺品摊位,其中不少是制作胶东饽饽的饽饽坊。饽饽坊雇用心灵手巧的饽饽艺人来制作,这些饽饽都是为了婚丧嫁娶、看喜过寿、春节谷雨节等节日准备的礼俗性饽饽,制作非常精巧,色彩鲜艳,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制作不同形状功能的饽饽,这些饽饽坊还改良了饽饽制作工艺,在面粉里添加牛奶等改良口感,做出来的饽饽更像是面包,并且可以通过快递送货上门,简单方便,很受当下年轻人的喜欢。

饽饽坊的出现,减轻了家庭妇女的负担,是村落现代化的一种重要标志。

这些诗、词名句都是诗人、词人在特定的心境下创作出来的,都表达了特定的修辞语义。但这些修辞语义蕴含在诗句和词句之中,蕴含在典故之中,潜藏在字里行间,不显山不漏水,不直白不浅显,需要读者结合整个修辞语篇和创作背景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比如例④,所表达的修辞语义可以理解为:数不尽的寺庙楼宇,在濛濛细雨中交相辉映,更显出南朝时期对佛教的热衷。修辞语义含蓄委婉,意在言外。

不久,老板发现,环卫工人和菜市场的商贩每天四点多起床,起床时吃不下饭,忙到六点左右,正是轮换吃早饭之际,早点又没开门。为此,把营业时间改成六点。

结 语

胶东饽饽是院夼村重要的日常食品,也是节庆场合重要的礼俗用品,更是日常交流实践的重要媒介。

(一)饽饽手艺的习得,是代际交流的重要方式

当问起妇女们如何学会制作饽饽时,她们都不屑一顾地说,就是自然而然会的。当然,村里也有妇女不会制作胶东饽饽。这就意味着,胶东饽饽的制作工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的学习过程。饽饽手艺都是家庭妇女所拥有的,她们在制作饽饽时,女儿自然也会在帮忙或者观看,两代人甚至三代人在轻松的交流中完成了教学,既传承了手艺又增强了感情。

(二)互相学习,是村落妇女交流的重要方式

有的人手艺精致,制作出来的饽饽花样众多,就会有村内其他妇女去请教。手艺精湛的人会捏几个样子出来,让学习的人拿回去琢磨,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妇女的交往交流,甚至能够体现出妇女日常交流圈。

(三)胶东大饽饽的制作,是拥有同一艘船的妇女交流渠道

在20世纪80年代集体化结束时,村集体拍卖渔船给村民,有的几家共同购入一艘渔船,同在一艘船上的男人们必然结成了命运共同体,而家中的女人们也通过共同准备胶东大饽饽参与到这一共同体中来。

(四)饽饽的馈赠,同样是代际交流的重要方式

逢年过节,老人们会制作小刺猬、小老虎、老燕儿等动物饽饽给孙子孙女,表达出对孩子的疼爱和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期盼。孩子们也通过食用奶奶或者姥姥制作的饽饽,接受到来自祖父母的感情,形成了连接祖孙感情的纽带。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外出打工或者外出求学,他们不再食用奶奶的花饽饽,但是童年时的感情纽带不会断,甚至会延续到下一代。

(五)作为供品的饽饽,是人与神、人与祖先沟通的重要媒介

作为供品的饽饽多制作优良,程序复杂,增强了神圣性和信仰虔诚,通过这些饽饽,人们祈求神灵和祖先保佑,也认为精美的饽饽可以促使他们获得这种保佑。

魏甜甜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8年第0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