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微文化对城市社区居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微文化主要是指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短时间、细容量、小渠道中传播的,注重个体与微观的观念模式和行为方式的精神现象 [1]。微信、微电影、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公益等是微文化主要的载体或表现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大众化、平民化,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三个倡导”内化于人们的内心、外践于行动成为一个紧迫而又重要的社会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2]。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有丰富的内涵与功能,城市的发展促进了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社区共同体的形成,社区成为城市人生活的家园,社区居民是生活在这一家园的聚集体 [3]。微文化影响下城市社区居民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故积极探索微文化对城市社区居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选用自编的问卷,采取线上和线下两种调查方式,主题为微文化对城市社区居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问卷设计分为两个方面,具体分为三大维度。第一方面为城市社区居民微文化使用情况,主要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经常使用的微文化载体或方式、借助微文化平台关注的信息类型、使用这些微载体的主要目的、手机上是否有新闻类微信订阅号等;第二方面为微文化对城市社区居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影响。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结合当下城市社区居民微载体的使用内容和特点,具体分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维度。

调查问卷的发放采取分层抽样,以沈阳和大连两市典型社区为调研范围,共涉及到100余个社区,问卷线上线下共发放600份。回收到568份,回收率为94.7%,其中有效问卷562份,有效回收率为93.7% (样本构成详见表1)。针对调查结果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Alpha系数为0.832,表明问卷有效且稳定性较好。正式调查的问卷样本构成如下:

2010年,生物物理学家亚当·科恩(Adam Cohen)漫步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时,接到一个意料之外的电话:“我们捕捉到信号了!”电话的另一端在5 000公里之外的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是他的合作者一铲挖到了宝藏。在实验失败了几个月后,研究者终于发现了一种荧光蛋白,可以反映信号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表1 调查样本总体构成

内容 名称 样本人数 百分比%性别 男 261 46.4女301 53.6企业工作人员 89 15.8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96 17.1公务员 71 12.6教师 58 10.3学生 98 17.4自由职业者 103 18.3其他 47 8.4年龄 15-20岁 88 15.7 20-30岁 99 17.6职业

二、调查数据分析

调查显示,城市社区居民对微载体的使用多样且频繁,微文化对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对其爱国情感、敬业精神、道德情操、人际交往的影响显著,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微文化为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搭建了平台

关于对这一品质的践行度如何的调查中发现,将近2/3(64.5%)的居民表示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随意发布过不真实的消息,35.5%的居民表示从来没有发过不真实的消息,而关于“该行为会给他人带来什么影响”的调查显示,39.6%的居民认识到随意在微载体上发布不真实的消息“是不道德的,会不同程度地给他人带来伤害或困扰”,47.8%的居民认为该行为是“善意的谎言,不会给他人带来什么”,还有少数 (12.6%)的居民持中立的态度。也正是因为多数城市社区居民未能够意识到在微博、微信上发布不真实消息会不同程度地为他人和社会带来伤害或危害,受鱼龙混杂的微文化环境的影响,再加之,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他们需要有一个自由平台发泄他们的情绪、情感,亦或是不真实信息。于是,他们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迷失了自我,网络谣言、虚假信息早已成为他们眼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故自己为了娱乐、戏谑或引起他人的关注也会发布一些不真实的消息。

(二)有利于提升城市社区居民的爱国情感

1.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社区微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汇聚社区凝聚力、传递正能量、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把抽象的理念内化为具体的行动。第一,在营造和谐文明的社区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以诚信、友善、敬业、爱国为主题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如,象棋比赛、广场舞比赛。为了加强不同社区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还可以进行社区与社区间的比赛,不光可以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也可以让其感受友善和谐的生活氛围。第二,根据居民们的兴趣爱好成立不同的社区社团,如,红歌社、书法协会、太极拳社等等。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以家庭为单位的活动,如亲子互动活动、定期评选“最美媳妇”“最美婆婆”等,以增进家庭的和睦。

表2 这些APP或订阅号所承载的内容使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何种态度

选项 人数 百分比很是拥护 162 28.8比较拥护 236 42.0质疑 60 10.7反对 56 9.9说不清 48 8.6

(三)有利于提升城市社区居民的职业道德

诚信作为一个道德范畴,被称为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包括日常行为的诚实、实践活动讲信用,即为人处事守信用、不花俏、讲信誉,诚信是一种可贵的道德品质。调查显示,过半的 (51.8%)城市社区居民认为在使用微载体时践行核心价值观中“诚信”这一道德规范“不重要”,38.2%的居民不同程度地认为“重要”,10%的居民则表示“说不清”。可见,在功利主义极强的经济时代,多数城市社区居民并未意识到诚信这一道德品质在微文化时代的重要性。

“团结友善”作为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在一次次的抗震救灾、募捐公益中更加突显其重要性。团结友善、助人为乐也曾经是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价值观教育,但是无数件“好心扶摔倒路人反遭讹”及碰瓷事件的发生再一次洗刷了包括城市居民在内的公众的价值观。具体数据显示,针对微资讯、微博中频繁报道的“路人好心扶摔倒老人反遭讹”的事件,62.3%的城市社区居民表示“即使身边有老人摔倒,也不再敢扶”,26.3%的居民表示“遇到该种情况应该先留证据再上去扶”,还有11.4%的居民表示“说不清”。在访谈中有些居民谈到,现在在大街上走着如果遇到年纪大一点的老人会主动避让,已不光是尊老的表现,更害怕万一摔倒自己逃脱不了责任。这种心理和举动在让我们感同身受之余更让我们痛心,因为中华儿女间最朴实的情感——友善就这样渐行渐远了。

表3 当您借助微资讯、微博等平台获知“酒店服务员用洁厕灵和厕所刷子刷水杯”,对该行为怎么看?

选项 人数 百分比认为其极其没有职业道德,应该受到酒店处罚和谴责 360 64.1司空见惯,当今社会类似这种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有很多 175 31.1无所谓 27 4.8

(四)对城市社区居民的诚信意识带来了挑战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同时又是职业人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从三鹿奶粉到注水猪肉,从催熟香蕉到漫天的鸦片面膜,从黑心疫苗到玩忽职守的官员,这些违背职业道德、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例不在少数。当代社会由于互联网环境下微媒体的普及,一些丑事或正能量事迹被第一时间曝光后,在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之中如何进行评判和选择成为摆在包括城市社区居民在内的公众的一道难题。这些曝光的真实事例经微媒体的宣传和报道及法律的制裁之后,一方面城市社区居民们会愤怒和担忧,另一方面,也警醒和激发了其内心深处的敬业精神的职业良心,促使其摒弃为了利益不顾一切的害人害己的违法行为。

本研究问卷由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和SL-ASIA文化适应测量量表两部分构成。受访村民先填写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信息,再对潜变量测量问项进行自评。为保证研究的信度与效度,所有变量均采用已有研究文献中的量表进行测量,并用反向翻译法将英文原始量表译为中文。

(6) 利用洛阳铲开挖桩孔,用于灌注泡沫混凝土。泡沫混凝土即时制备,即时灌注,灌注7日之后进行荷载试验。

表4 您是否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随意发布过不真实的消息?

选项 人数 百分比有过,经常 143 25.4有过,偶尔 220 39.1从来没有过 199 35.5

调查表明,82.5%的城市社区居民认为微载体会有利于其对核心价值观的的了解。“关于您借助微文化平台关注的信息主要是什么”一题的回答,得知,超过一半 (52%)的居民对社会新闻类比较关注,63%的居民对“时事政治类比较关注,48%和36%的居民对娱乐类和体育类比较关注,而对养生类、时尚类、其他的关注度则相对较低,可见,城市居民们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一定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情感。此外,微信、微支付、微表情是居民们经常使用的位居前三的微载体或方式,在访谈中了解到,这三种方式主要是通过移动互联网下的手机终端来使用的,可见,手机的贴身性、即时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微文化的传播,进而也可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搭建良好的平台。

(五)为城市社区居民间的友善带来了挑战

此次调查也正证实了这一点。当调查时问到“若在微媒体平台获知酒店服务员用洁厕灵和厕所刷子刷水杯,对该行为您的看法”,64.1%的居民表示“认为其没有职业道德,应该受到酒店的惩罚”,不到1/3(31.1%)的居民认为类似这种现象早已司空见惯,4.8%的居民持无所谓的态度;此外,关于“您在微博或微信朋友圈看见医生做多台手术后累瘫在地上的帖子会为其点赞”一题的回答,居民们的态度更是鲜明,70.2%的居民表示之前总是把“凶巴巴、态度差”作为医生的标签,其实不然,经微媒体这么一报道还是有好多好医生,当看到这类敬职敬业的医生“会为其点赞,并深受其感动”。由此可见,微媒体环境下传递的微文化为城市社区居民们敬职敬责地工作无形中带来了榜样和警醒的力量,有利于其提升职业道德。

数据还表明,有21.2%的城市社区居民表示针对微博上出现的“拯救白血病儿童”等公益募捐事件会“不捐款,也不发布或转发”,34.6%的居民表示会“只转发或发布,而不捐款”,30.8%的居民表示会“只捐款,不转发或发布”,仅有13.4的居民会“既响应捐款,又发布或转发此微博”,可见,在微媒体相对自由无人监督的环境下,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愿意捐款的居民占调查总样本的44.2%,而高于1/2的居民出于各种考虑不愿意捐款。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重自我、轻他人,重小爱、轻大爱,重利轻义,重物质、轻精神已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中华民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德已不再被多数人践行,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强调“友善”就更显其可贵和重要。

三、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加强微媒体平台建设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其所营造的微文化具有诸多的优势和长处,故应因势利导地发挥其对城市社区居民的正面引导作用。首先,在内容方面,微媒体要做好自己的把关人,尽力以积极、乐观、健康、向上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对城市社区居民予以引导。在居民们关注度高的一些微信公众号上经常转载或发布一些榜样人物、鼓舞人心的事迹等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信息,或者要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人民网、中国青年网等代表国家权威和声音的APP和公众号应该建设得更好,因为在网络开放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下,微媒体平台也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一块宝地,和谐、诚信、友善等观念不去占领,功利、欺诈、冷漠的触角就会伸入这块阵地。其次,在技术上也要把好关。主动安装并积极更新过滤和杀毒软件,杜绝黑客和病毒的入侵,利用层层过滤的技术从源头上把好关,避免低俗、媚俗等危害他人身心及危害国家利益和安全等信息因漏洞而传入。

虽善意取得制度是对 “任何人不得转让大于自己权利的权利”法律公理的突破,但也不能理所应当的认为突破该原则就是继受取得。通说认为,善意取得之正当性是因为善意取得制度保护交易安全,因此,确有突破此原则之必要。若认为从无权处分人处取得物权,不仅是对该公理的侵犯,也是对善意取得制度正当性的误解。

(二)加大社区核心价值观教育力度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核心价值观教育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加大社区核心价值观教育力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爱国是每一个华夏儿女最基本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爱国情感作为一种源自内心的朴素的、本分的情愫,在鱼龙混杂的微媒体环境下增强爱国情感,让华夏居民拥有正确、积极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数据显示,微文化有利于城市社区居民爱国情感的提升。88.9%的被调查者表示其手机上拥有新闻类微信订阅号或APP,拥有的社区居民中有66.3%的承认这些APP或订阅号会对其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或国内时事政治的影响较大,仅有4.8%的居民认为对其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或国内时事政治没有影响。将近2/3(65.4%)的社区居民认为这些APP或订阅还对其热爱祖国、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有较大积极影响,将近15%的居民认为会对其热爱祖国、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仅有不到20%的居民认为对其热爱祖国、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什么影响或有一定消极影响。此外,关于“这些订阅号或APP所承载的内容使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何种态度”一题的回答,仅有8.6%的居民表示“说不清”和20.6%的居民表示质疑或反对,其余大于2/3(70.8%)的居民表示不同程度的拥护 (见表2)。最后,86.8%的社区居民在微博或微信中发现有诋毁自己国家、民族、党的言论时会毫不犹豫地反驳,9.6%的居民选择“视情况而言”,只有3.8%的居民会以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之。针对2016年7月的南海仲裁事件,朋友圈、微博上洋溢着网民们浓浓的爱国情感,可见,无论是此次调查数据还是事实都表明微载体普及下的微文化有利于城市社区居民爱国情感的提升。

2.让社区居民从心里上认同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光是宣传栏或宣传牌上的贴示,关键在于能否让居民心甘情愿地认同和接受。个人的发展与集体、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社区是居民们最亲密的组织之一,是一个大家庭,居民们要像爱国一样爱自己所在的社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服务于社区的建设与发展。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无数个城市社区所在居民的敬业奉献,反之,自己的敬业奉献也会为自身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诚信、友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培育的两种可贵品质,有利于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彼此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营造美好的生活氛围。

(三)提升城市社区居民的微媒介素养

城市社区居民的微媒介素养是指城市社区居民在使用微媒体传播的各种信息时应具备的抉择、评判、创造、思辨、回应或抵制等能力及使用微载体、沉浸在微文化中为了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应具备的素质 [4]。微文化时代,微媒介素养是城市社区居民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之一。要想提升城市社区居民的微媒介素养需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即居民自身和社区组织的引导和监督。

综上,春秋时期,卿大夫属于“国人”范畴,无疑。那些将卿大夫摒于“国人”范畴之外的学术观点,不符合春秋史实。

1.居民应主动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马克思曾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5]。自律能力包括自我约束能力、自我督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其最高的境界是“慎独”。微文化亦是一把双刃剑,城市社区居民作为使用网络最集中的群体之一,面对微媒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混杂环境,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判别是非能力、道德底线、基本的法律常识及正确的立场、观点和看法。因为微媒体的信息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去过滤、再吸收,它虽然是自由的、虚拟的,但并非毫无约束的、绝对的自由,同样受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社会公德的谴责,故离不开城市社区居民自律能力的提高。

2.社区积极引导居民的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社区是居民生活的最基层组织,社区应该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微信群和QQ群,一方面以供及时向居民们告知社区活动安排和具体事宜,另一方面可以为社区内的“最美居民”提供宣传的平台。同时,还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创建社区公益事业和关爱儿童、老人等活动,以此来带动其他居民的奉献意识、关爱意识,借此以贴近百姓、平民化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贯穿渗透到社区生活之中,为社区居民判别能力、思辨能力、反思能力的提高提供积极的引导。

参考文献:

[1]于安龙,刘文佳.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107.

[2]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N].人民日报,2014-02-26.

[3]鄢进波.论我国城市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5):17.

[4]马燕.微传播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J].今传媒, 2014(5):151-15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5.

[6]唐平秋.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及治理路径 [J].探索,2015(1):141-144.

王允
《大连干部学刊》 2018年第05期
《大连干部学刊》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