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遥感技术在西藏当雄地区活动断裂调查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16-07-05

当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对其进行研究能为揭示整个青藏高原的构造运动模式及应力状态提供有效参考。目前众多学者已经对当雄地区作出深入研究,其中包括对活动断层的研究,但是相关的研究成果不够完备。活动断层[1]是地壳运动的表征,与地震存在紧密的关系。但当雄地区地理条件恶劣,传统的活动断层研究手段难以有效实施[2-3]。本文在前人基础上,选择当雄地区的亚东-谷露断裂和嘉黎断裂为研究对象(图1),采用多种遥感图像处理方法[4-5],对目标断层进行遥感解译,并进一步结合地震资料和震源机制解数据分析解译结果的地震学和地球动力学意义。

1.猪球虫病。在本市散养和规模化的猪群中常有球虫病的发生。主要是由艾美属和等孢子属的球虫寄生于肠上皮细胞造成的上皮细胞损伤而引起的腹泻性疾病。球虫在成猪体内寄生,一般只呈带虫状态而不表现临床症状,对7~10日龄的仔猪危害较大。病畜发生水样腹泻,衰弱,脱水,发育迟钝,时有死亡。

图1 研究区目标断裂解译后展布及地震震中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of active faults after interpretation and earthquake epicenters

1 数据及方法

本文收集了多种类型、多种分辨率的遥感及DEM数据(表1),其中包括成像于2000年左右的多光谱波段分辨率为30 m、全色波段15 m的ETM数据,用于断层构造展布及交切关系宏观分析;多光谱分辨率10 m、全色波段2.5 m的ALOS数据,用于断层细节特征的分析;分辨率达到cm级的Google Earth影像,用于定量分析断层水平位移量;具有较强穿透力的Sentinel-1雷达图像,其能有效减少高原地区冰雪层的影响;空间分辨率为25 m的ASTER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即DEM),用于辅助遥感数据进行地貌分析以及断层三维可视化信息提取。

本文使用的图像处理手段主要包括彩色合成、比值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影像融合。

表1 数据源信息 Tab.1 Information about data source

数据源空间分辨率/m波段特征ETM15/30/60可见光-近红外谱段包含7个波段,波段1~5及7分辨率为30m,波段6分辨率为60m,波段8为全色波段,分辨率为15mALOS2.5/104个分辨率为10m的多光谱波段,1个分辨率为2.5m的全色波段GoogleEarth4.78/0.6全色星下点:61cm,黑白:445~990nm;多光谱星下点:2.44m,蓝450~520nm,绿520~600nm,红630~690nm,近红外760~900nmSentinel-15×5(stripmap模式)/5×20(干涉宽幅模式)C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5.405GHzDEM25无波段组成,主要用于高程辅助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亚东-谷露断裂

亚东-谷露断裂位于研究区西侧,总体走向NE,全长约200 km,可以分成3段(图1),其中北段走向NNE,长约40 km,断层部分隐伏,遥感图像中没有明显的破裂痕迹。图2(a)为断层经过处的一个拉分盆地,附近可见河流水系弯曲,其应形成于右旋走滑断层构造背景,是两条走滑断层相互运动形成的拉张构造。对该区进一步解译后发现,局部还存在明显的水系同步转折(图2(b)),且近乎直角,应为右旋走滑活动断层的标识。在图2(b)的东南部,可见水系沿着一条平直的陡坎汇集,而这种陡坎处的地形逆差往往形成于正断层地貌。北段局部地区还可以发现断层三角面(图2(c)),在该断层三角面处形成近200 m的地势高差,进一步表明该处存在明显的拉伸断陷活动。可以确定,亚东-谷露北段是正断层与右旋走滑断层相结合的结果。

亚东-谷露中段走向NE,长约120 km,断层裸露,沿断层可见一条明显的大型线性破裂带(图3),长达20 km。图3中可见一条明显的地表裂缝,切割多条河流和沟谷。断层的水平运动可能会使断层两侧的上下游河沟发生分离,在上游形成断尾河或断尾沟,下游形成断头河或断头沟。断尾河或断尾沟失去的下游河段,往往会在错断的端点处积累而形成断塞塘,如图3。如果河流的上下游没有完全分离,则往往会因断层的水平运动而出现同步转折的现象,这种同步转折明显揭示了亚东-谷露断层中段的左旋走滑性质。通过使用0.6 m超高分辨率的Google Earth影像可以对断层的水平位移量作出估算。如图3,本文沿该地震地表破裂带挑选10个代表性位置点进行水平位移量计算。在一些研究点处使用河道两侧的前缘或者后缘陡坎作为定量计算的参考线,以减少计算误差,如图3中黄色实线所示。经过测量,该地震地表破裂带的水平位移量在6~66 m,考虑到研究区附近8级历史强震所能造成的最大地表水平位错在12 m左右[6-7],故判断该破裂带处的水平位移不可能由一次强震所产生,而是多次历史强震继承叠加的结果。经测算,该处存在6 m、7 m及12 m左右的水平位移量,应是最近一次历史强震即1411年当雄南8级地震的结果,而12 m可能标定了该次地震的最大水平位移量,这个结果同前人成果[6]一致。而22 m至66 m的左旋水平位移量则表明,该处在1411年之前已经发生过多次强震,并且这些强震同1411年当雄南8级地震所造成的地表破裂在位置上和运动方式上具有良好的继承性,这个结论与吴章明等[6]的研究成果一致。由于该处存在持续性的左旋运动,所以发育丰富的错断地貌,在图4中的三维Google Earth影像中能明显看到地表破裂使得山下冲积平原出现地貌上的错断和不连续现象,而同一位置的野外照片也进一步验证了这类错断地貌的存在。

广西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报告 …………………………………………………………………………………………… 刘倩玲(1/50)

图2 亚东-谷露断层北段遥感解译图 Fig.2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Yadong-Gulu fault

图3 亚东-谷露断层中段大型地表破裂带及水平位移定量分析图 Fig.3 Large surface rupture zone in the middle segment of Yadong-Gulu fault and calculation of its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结果表明,有效震源机制解主要分布在亚东-谷露断层、嘉黎断层以及西北角的崩错断层等大型活动断层附近,其中嘉黎断层对应构造应力场反演的R1区,亚东-谷露断层主要对应应力场反演的R2区。R1区内主要发生走滑型地震事件,震源深度在8~40 km,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E-SW,应力机制为走滑型。R2区的震源机制解类型较为复杂,其主要表现为存在深度差异性:在0~8 km深度范围内主要发生走滑型地震活动,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S,应力机制类型未知;而在8~15 km深度处发生正断型地震活动,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NE向,应力机制为正断型。这种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所反映出来的深度差异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索,推测可能与该处深部构造及地球物理化学环境有关,也可能与目前得出的该处闭锁深度为10 km的研究成果有关[11]。本文反演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总体上同印度板块北向挤压所产生的应力效应吻合,说明本文的反演结果真实可靠。

本文从文献[9]中收集到研究区1950年以来34个震源机制解,并用MSATSI应力反演程序[10]对该区部分构造应力场进行反演得到最大水平主应力(SHmax)方向的最优解,如图8所示。

图4 亚东-谷露断层中段错断地貌图 Fig.4 Offset landforms along the Yadong-Gulu fault

亚东-谷露断层中段除分布有大型地表破裂带外,还存在局部微小地表破裂带(图5(a)),这些微小地表破裂带正处于初级阶段,未来极有可能扩张。断层处还存在微型陡坎(图5(b)),难以通过遥感图像识别。亚东-谷露断裂中段在地貌上存在一个典型现象,如图5所示,其中a为山地上部的第四纪地层,主要由泥雪构成,中间有多条河沟流过;b为断层切割处裸露的基岩,在比值合成图像中形成黄色条带,其上下间距可能标志了正断层的位移量(图5(e));c为河沟下游的第四纪泥沙堆积地层;d为走滑断层形成的拉分盆地构造,同时也是地貌中负地形最强烈的区域,往往是河流或者湖泊的形成地;e为断层陡坎,同样为正断层形成,在高分辨率Google Earth影像中能清楚看到(图5(d))。综合发现,亚东-谷露断裂中段是一个大型走滑式地堑结构,揭示了该区域的拉张性区域构造背景。

图5 亚东-谷露断层中段遥感解译图 Fig.5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middle segment of Yadong-Gulu fault

图6 亚东-谷露断层南段遥感解译图 Fig.6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Yadong-Gulu fault

2)嘉黎断裂第四纪活动性差,断层无明显裸露,局部地区可观测到拉张运动,同时西段存在右旋运动,往东南则开始出现左旋运动。

2.2 嘉黎断裂

嘉黎断裂分为南北两支(图7(a)),北支长约35 km,而南支长约120 km,是嘉黎断裂的主要部分。嘉黎断裂在光学遥感图像中整体并不凸显,而在Sentinel-1雷达图像中表现为两条明显的负地形痕迹。嘉黎断裂沿易贡藏布河分布,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地表破裂痕迹,不过前人在野外考察中依然发现了破碎带(图7(b))。局部地区的遥感影像中可发现断层三角面(图7(c)),表明嘉黎断裂具有正断层性质,曾发生过拉张运动。嘉黎断裂的走滑运动并不十分明显,这同前人判定其属于一条活动性不强的断层观点一致[8]。不过笔者在局部发现一些构造湖以及拉张构造,如图7(d)所示,湖呈平行四边形,两侧属于断层崖,而其形状应是右旋走滑运动的结果。同时在该断层的东端进一步发现了拉张性盆地构造,如图7(e)所示,该处拉张作用使其形成局部负地形,并使得河水在此处汇聚积累,具有明显的成湖趋势。推测该处拉分盆地产生于左旋运动背景,说明嘉黎断裂并不是整体右旋,在断裂的东南段存在左旋运动,该发现同宋键等[8]观点一致。从遥感图像中看出,亚东-谷露断裂的北段同嘉黎断裂西段的交接位置断层均已处于隐伏状态,遥感图像中并未发现两条断层相互交切的标志,故本文认为两条断层在地表并不存在交切关系,但在地壳深部是否交切还需要更多地球物理学资料的验证。

图7 嘉黎断裂遥感解译图 Fig.7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Lhari fault

2.3 震源机制解与遥感解译结果对比分析

柳红喜欢闻公公身上的烟味儿。或许不仅仅是烟味儿,公公身上有着香烟味、汗臭味以及其他气味混杂在一起的男人味儿。这男人味儿很尖,很刺鼻,但柳红就是喜欢闻。都说男人是臭男人,但这臭男人身上的味儿,却让柳红心醉。每次洗衣服时,柳红都会偷偷地闻苏长河换下的脏衣服,那上面就有着她喜欢的气味。

图8 研究区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反演图 Fig.8 The distribution o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in the study area and results of stress field inversion

1)亚东-谷露断裂北段断层部分隐伏,地貌特征表现为正断拉张及右旋走滑综合作用的结果。中段断层裸露,存在拉张运动与左旋走滑运动,并发育地堑。根据该处大型地表破裂带沿线的冲沟位错可以估算该处存在6~66 m的水平位移量,其中1411年当雄南8级地震在该处产生约6~12 m的水平位移。南段次级断层充分发育,总体上表现为右旋运动,往南开始表现出左旋运动特征,同时地堑充分发育。

3 结 语

震源机制解所反映出来的地震事件类型和应力机制类型同遥感解译结果是对应的。遥感解译得出亚东-谷露南段主要发育正断地堑结构,并伴随有走滑运动,结合震源机制解可以推测,正断型地堑结构控制着该区震源深度在8 km以下的地震事件的发生,而断层走滑运动分量则主要影响震源深度在8 km以上的浅层地震的发生。同时,近南北向的亚东-谷露断裂南段的地壳深部存在正断型应力机制,指示正在经历强烈的拉张运动,而浅部应力机制复杂,存在走滑运动,控制着该处走滑断层的发育。近东西向的嘉黎断裂在遥感图像中表现出较低的第四纪活动性,这同其整体地震活动性不强相吻合。但是受东构造结的影响,嘉黎断裂西段应力易于集中,从而地震活动性有所增强。震源机制解揭示嘉黎断裂处地震事件以走滑型为主,应力机制也主要为走滑型,这同该断层处存在大量拉分盆地的现象相吻合。

亚东-谷露断裂南段走向NNE转NS向,在研究区中长度约40 km,断层部分隐伏,同时次级断层发育充分。该处依然可见河沟的同步弯折现象(图6(a)),指示该处的右旋性质。图6(b)可以看到明显的断层陡坎,在次级断裂广泛分布的亚东-谷露断层南段属于常见现象。如图6,该处发育有次级断层陡坎、频繁的构造活动形成的阶地以及一些正断拉伸作用形成的山前堆积。在图6(c)中的东西两侧依然可见断层三角面,说明地堑式的结构依然延续。值得注意的是,在南段某些地区还发现一种特殊的菱形拉张构造盆地(图6(d))。对该盆地进行地质解释后发现,其应形成于左旋走滑断层形式,说明亚东-谷露断裂南段并非单一的右旋模式,南部断层开始出现左旋运动。

沙沟内崩塌、不稳定斜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和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比较多,且沙沟上部区域的沙坡滑坡变形严重,雨季已有较大量松散岩土体冲出,因此,在强降雨情况下,其发生较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大。

3)根据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推测,亚东-谷露南段正断型地堑结构控制着该区震源深度在8 km以下的地震事件的发生,而断层走滑运动分量则主要影响震源深度在8 km以上的浅层地震的发生。亚东-谷露断裂南段的地壳深部存在正断型应力机制,控制该处大型地堑构造的发育,而浅部应力机制复杂,存在走滑运动,控制该处走滑断层的发育。嘉黎断裂处地震事件以走滑型为主,应力机制也主要为走滑型,这同该断层处存在大量拉分盆地的现象相吻合。

参考文献

[1] 邓起东.活动断裂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Deng Qidong.Active Fault Research[M].Beijing:Seismological Press,1991)

[2] 郭慧,江娃利,谢新生.1976年唐山MS7.8地震乐亭-滦南地区NW向地裂缝带赵滩点位调查[J].地震学报,2016,38(4):644-655(Guo Hui,Jiang Wali,Xie Xinsheng.Investigation on Zhaotan Site in NW-Trending Ground Fissure Zone of 1976 MS7.8 Tangshan Earthquake in Laoting-Luannan Region[J].Acta Seismologica Sinica,2016,38(4):644-655)

[3] Guo H,Jiang W L,Xie X S.Multiple Faulting Events Revealed by Trench Analysis of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1976 MS7.1 Luanxian Earthquake,Tangshan Region,China[J].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17,147:424-438

[4] 齐信,邵长生,陈州丰,等.多源遥感数据在断裂构造解译中的应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2,32(4):90-93(Qi Xin,Shao Changsheng,Chen Zhoufeng,et al.Application of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in Fault Structure Interpretation[J]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dynamics,2012,32(4):90-93)

[5] 张景发,姜文亮,田甜,等.活动断裂调查中的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应用方法研究[J].地震学报,2016,38(3):386-398(Zhang Jingfa,Jiang Wenliang,Tian Tian,et al.High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Research in Active Fault Surveying[J]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2016,38(3):386-398)

[6] 吴章明,曹忠权,申屠炳明,等.1411年当雄南8级地震发震构造[J].中国地震,1992,8(2):47-52.(Wu Zhangming,Cao Zhongquan,Shentu Bingming,et al.Seismogenic Structures of the 1411 Southern Damxung Earthquake of M=8.0 in Tibet[J].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1992,8(2):47-52)

[7] 韩同林.西藏当雄-崩错一带1951~1952年地震形变带的初步考察[J].地震地质,1983,5(4):1-11(Han Tonglin.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Deformation Belts Caused by Earthquakes in 1951-1952 in the Dangxiong-Bengcuo Area of Tibet[J].Seismology and Geology,1983,5(4):1-11)

[8] 宋键,唐方头,邓志辉,等.青藏高原嘉黎断裂晚第四纪运动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9(6):973-980(Song Jian,Tang Fangtou,Deng Zhihui,et al.Late Quaternary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Jiali Fault in Tibet Plateau[J].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2013,49(6):973-980)

[9] 谢富仁,陈群策,崔效锋,等.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J].地壳结构与地壳应力文集,2004(S1):1-9(Xie Furen,Chen Qunce,Cui Xiaofeng,et al.Database of Crustal Stress in China and Adjacent Area[J].Crustal Structure and Crustal Stress,2004(S1):1-9)

[10] Martínez-Garzón P,Kwiatek G,Ickrath M,et al.MSATSI:A MATLAB Pachage for Stress Inversion Combining Solid Classic Methodology, a New Simplified User-Handling, and a Visualization Tool[J].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2014,85(4):1-9

[11] 喻成,乔学军,王伟,等.亚东-谷露断裂带与块体运动的特征[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4,34(2):36-40(Yu Cheng,Qiao Xuejun,Wang Wei,et al.Characteristics of Crust Deformation in Yadong-Gulu Fault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with GPS Data[J].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dynamics,2014,34(2):36-40)

王德华,张景发,杨佳佳,姜文亮,焦其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