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内蒙古额济纳旗疙瘩井金矿区构造-蚀变-地球化学综合方法找矿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0 引 言

北山中南带东段处于塔里木和中朝古板块汇聚地带(李锦轶等, 2009), 前中生代地层出露广泛, 各类岩浆岩十分发育, 深大断裂纵横交错, 糜棱岩化带横贯东西, 与韧-脆性构造蚀变岩有关的金矿床(点)星罗棋布, 是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金成矿带之一(聂凤军等, 2002, 2003; 丁建华等, 2016)。从区域上看, 北山中南带存在一条巨大的韧性剪切带,并控制形成一条大型金成矿带(于海峰等, 1998)。王军(2005)认为, 金的物质来源于长城系和前长城系变质岩系以及华力西期岩浆岩, 成矿早期为韧性剪切变形变质作用过程中形成含金变质流体, 后期多次的变形变质作用叠加及岩浆流体叠加改造, 使金进一步富集成矿。陈柏林等(2002)认为, 构造变形引发的动力分异作用形成的动力变质热液是金成矿流体的主要来源, 而脆-韧性剪切构造既是唯一的赋(含)矿构造, 也对矿化带(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及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刘伟和潘小菲(2006)总结的北山金矿南带的成矿模式为岩浆去气和流体对流、岩石挤压破碎、流体弥漫性渗透淋滤, 成矿构造体制经历了从早期裂隙张开和热液充填到晚期逆冲推覆破碎的转变。到成矿晚期, 又从韧性剪切发展到脆-韧性剪切。众多矿床(点)的构造剖析亦发现(高永伟等, 2012; 陈柏林等, 2003), 韧-脆性变形构造控制着北山中南带金矿体(化)的形成、就位, 并与特定的蚀变配套。可见, 趋向一致的认识是构造尤其是韧-脆性变形构造控矿和成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陈柏林等, 2001;吴德超等, 2002; 曾长华等, 2002; 王龙成, 2007)。

含矿热液在应力作用下, 在韧-脆性变形带内运移弥漫并沉淀, 最终表现为石英微细脉型矿化或极小范围构造蚀变岩型矿化, 并形成配套的系列蚀变及不同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此类矿化的显著特征是石英微细脉或构造蚀变岩含矿且富, 而围岩则几乎不含矿, 短距离内金品位变化剧烈。尽管如此,微小矿化体高频产出, 工业意义仍可观。近几年在北山中南带的大量找矿实践表明, 构造地球化学研究对寻找此类微矿化线索非常有效, 因此本文运用构造-蚀变-地球化学综合方法找矿的思路进行了找矿研究(钱建平等, 2013a)。

1 矿区地质特征

1.1 矿区地层

研究区位于磁海-红柳圆-白山堂晚古生代裂谷带, 区内出露地层有下二叠统双堡塘组、下二叠统金塔组、中二叠统方山口组、下白垩统赤金堡组和第四系, 其中金塔组和方山口组在区内分布最为广泛(杨合群等, 2012)。

下二叠统双堡塘组三段(P1sb3): 岩性为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灰质白云岩、粉砂质泥岩、石英砂岩及硅质灰岩等, 反映滨浅海相沉积环境,可见厚度大于720 m。

下二叠统金塔组(P1j): 可划分为一段、二段。一段(P1j1)以安山岩、玄武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砾岩为主, 夹流纹岩、灰岩、硅质灰岩、凝灰岩等, 火山熔岩比火山碎屑岩、正常沉积岩发育, 可划分为多个火山喷发韵律, 总体表现为滨浅海-半深海环境下不稳定类型的火山喷发沉积, 可见厚度大于2735.51 m, 该岩组为一套重要的含矿层位, 主要是赋存于火山岩、碳酸盐岩中的沉积型、热液型铁矿、热液型锑矿及热液石英脉型金矿; 二段(P1j2)主要岩性为砂岩、含砾砂岩、泥质砂岩、泥岩、灰岩、含炭硅质板岩等。岩层中发育有水平层理、透镜状层理、粒序层理、冲刷面等沉积构造, 反映滨海环境沉积特征, 可见厚度大于279.81 m。

中二叠统方山口组(P2f): 岩性为流纹斑岩、英安岩, 局部夹流纹质集块熔岩、凝灰质砾岩、凝灰质砂岩、碎屑岩等透镜体。岩性总体较稳定, 可见厚度大于730.25 m。

褶皱构造: 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 出露的二叠系多表现为倾向北北东的单斜构造, 倾角变化较大,一般在 30°~5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需要增强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城市文化形象的全面升级。在此过程中应该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资源及其蕴含的深层次文化价值,并且通过城市文化营销来让社会大众熟悉和了解。城市文化营销的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体验营销、事件营销、口碑营销、影视营销、网络营销,等等,在对各种城市文化资源进行营销时,这些手段可以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取得最佳的营销效果。

第四系(Q): 主要为分布于矿区山前地带的各种松散堆积物。

对于保肢失败的患者,不仅身体上痛苦,心理上也有巨大伤害,经济上需承受巨大压力[1]。导致患者截肢的危险因素众多,本研究所指的保肢失败主要有以下2种情况:一种是保肢手术后肢体未能成活,另一种是肢体虽成活但由于引起严重并发症、中途放弃保肢或后期肢体功能差、畸形严重而延期截肢[2]。

其次,“语法”要求我们从功能和形式两个层面来审视语言现象。在功能层面,不同的过程类型、级阶和性状具有相应的功能,而概念语法隐喻正是这些功能的“失常”:过程间出现相互转换,级阶出现转移(常为降级),性状出现转化(常为转向实体/名词,即名物化)。在形式层面,语法隐喻理论要求具有妥协性或灵活性的语法观,以满足功能“失常”导致的多个编码形式的需要,具体而言就是概念语法隐喻的一致式和(往往是多个)隐喻式,即Halliday所说的“不同的能指”。

1.2 矿区侵入岩

研究区位于北山古生代裂谷型岩浆岩带(王永江等, 2009), 侵入时代分别为加里东晚期、华力西晚期和印支期, 其中晚志留世英云闪长岩(S3δγ)、石英闪长岩(S3δo), 早二叠世辉长岩(P1ν)、石英闪长岩(P1δo), 晚二叠世花岗闪长岩(P2γδ)规模较小, 呈岩株、岩枝状产出。早三叠世文象花岗岩(T1γA)、球粒花斑岩(T1γΛ)及晚三叠世英云闪长岩(T3δγ)规模较大, 呈岩基状产出, 其中球粒花斑岩和英云闪长岩在区内分布局限。

1.3 矿区构造

下白垩统赤金堡组(K1ch): 为河湖相碎屑岩沉积, 岩性为紫红色砾岩、含砾中粗粒砂岩、钙质杂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 厚度大于142 m。

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 按构造走向可分为三组, 近东西向、北西西向、北东向。

硅化、钾化、绢云母化、钠长石化蚀变带呈近东西(90°~100°)带状分布在北西西向主干断层上盘,长约7000 m, 宽300~500 m, 探槽揭露矿化体均向北倾斜(0°~10°), 与矿区内的北西西向控矿断裂和韧性变形带内的片理、线理产状一致; 赋矿石英细脉群、网脉主要沿与韧-脆性构造变形有关的片理、线理及次级劈理裂隙充填, 石英脉频率、规模与片理、线理及次级劈理裂隙频率、规模正相关; 系统采样发现, 厚大矿体(更准确地说应为矿脉分布频率高、夹石分布频率低且厚度小的矿体)或富矿体主要分布在流纹斑岩与英安岩接触带靠流纹斑岩一侧,两种岩性存在岩石能干性差异, 界面处形成构造突变或应力转换, 有利于成矿(图2、3)。

2017年和2018年,《星火》的编辑部主任、发行部主任先后被评为全省期刊优秀工作者。这意味着《星火》的新作为、新风貌也得到了出版管理机构的肯定。

北西西向主干断层分布在矿区中南部, 在西部、北部亦有小规模断层分布, 均为逆断层或性质不明断层。其中主干断层倾向北北东, 倾角36°, 构成了方山口组和金塔组间的断层接触界线。岩石硅化强烈, 构成线状正地形, 上盘岩层韧-脆性构造变形强烈, 石英细脉、网脉发育。

北东向断裂可见两条, 均为倾向北西的逆断层,一条位于黑青山, 将近东西向断层组错断, 一条位于矿区西部, 形成宽 10~20 m的构造破碎带, 破碎带内可见石英脉充填(图1)。

图1 疙瘩井金矿区地质-构造-蚀变图 Fig.1 Geology-structure-alteration map of the Gedajing gold mining area

1. 第四系; 2. 下白垩统赤金堡组; 3. 中二叠统方山口组; 4. 下二叠统金塔组二段; 5. 下二叠统金塔组一段; 6. 下二叠统双堡塘组三段; 7. 晚三叠世英云闪长岩; 8. 早三叠世球粒花斑岩; 9. 早三叠世文象花岗岩; 10. 晚二叠世花岗闪长岩; 11. 早二叠世石英闪长岩; 12. 早二叠世辉长岩; 13. 晚志留世英云闪长岩; 14. 晚志留世石英闪长岩; 15. 花岗闪长岩脉; 16. 辉绿玢岩脉; 17. 萤石矿点; 18. 褐铁矿化; 19. 绿帘石化;20. 钠长石化; 21. 绢云母化; 22. 硅化; 23. 钾化; 24. 碳酸盐化; 25. 萤石矿化; 26. 黄铁矿化; 27. 绢英岩化; 28. 角岩化; 29. 孔雀石化; 30. 推测性质不明断层; 31. 实测性质不明断层; 32. 实测逆断层; 33. 破碎带; 34. 韧-脆性构造变形带; 35. 岩层产状; 36. 糜棱面理产状; 37. 地质界线;38. 构造蚀变分区界线; 39. 探槽; 40. 化探及石英脉规模、频率测量范围; 41. 金矿点; 42. 岩体与围岩内外接触带构造系统-岩浆热液蚀变区;43. 复杂断裂裂隙系统-构造热液蚀变区; 44. 北西西向主干断层上盘成矿热液蚀变带; 45. 构造蚀变欠发育区。

2 矿化蚀变特征

通过本次构造-蚀变-地球化学综合方法找矿,在矿区中南部发现一条金矿化石英脉带, 该带呈北西西走向, 宽200~400 m, 延伸约4 km。围岩为中二叠统方山口组流纹斑岩, 岩石普遍线理化、片理化,矿物具拉长定向, 显示韧性剪切变形特征, 其内有钠长石角砾, 可能有火山角砾岩筒存在。金矿化赋存在密集分布的石英细网脉中, 细网脉高频产出构成石英细网脉带(图版 I-1)。蚀变强烈, 且显示一定分带性, 近矿围岩蚀变为绢云母化、钠长石化, 远矿围岩蚀变为硅化、钾化, 石英脉普遍具褐铁矿化, 个别石英脉偶可见零星孔雀石化或方铅矿。

于该带施工 2条探槽 TC3、TC4, 其中TC3控制了1条金矿化体, 宽约5 m, 金品位0.30~1.44 g/t,平均品位0.73 g/t。TC4控制了3条金矿化体, 第一条矿(化)体宽约4 m, 金品位2.67~12.60 g/t, 平均品位7.26 g/t; 第二条矿(化)体宽约1 m, 金品位0.18 g/t;第三条矿(化)体宽约2 m, 金品位0.16 g/t。另在金矿化带南缘下二叠统金塔组灰岩内见一条孔雀石化带,带宽2~10 m, 长约200 m, 其内局部地段可见零星孔雀石化。在前人施工的小样槽内采拣块样2件, 金含量分别为0.12 g/t、0.54 g/t。

面对新常态下食品安全监管形势的新状况、新要求,该科不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机制体制,做到以制度促规范,以制度促工作。在食品生产环节初步完成“食品生产企业追溯体系”建设,不断强化获证食品企业事中事后监管;在食品流通环节建立“食品风险分类管理机制”;在餐饮服务环节推行“标准图示法”和“明厨亮灶”工程;在保健食品环节实施生产企业量化分级管理,制定《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建立专业化的良好生产规范(GMP)检查员队伍。积极推进食品安全三级网络建设,建立村居监控点和食品安全协管队伍。积极完善食品安全应急体制建设,制订《静海区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多次开展应急演练。

3 控矿构造分析

矿区控矿构造类型主要为北西西向韧性变形带、主干断层及与之相伴的次级裂隙、劈理、变形构造等。

本文使用的是FLIR A310相机,其使用网络传输图像,提供7~8 Hz,16位,320×240像素的图像流[7].智能装甑系统由三轴伺服电机驱动,主要由底盘、立柱、机械臂、伺服电机以及蛟龙电机组成[8].用于酿酒工序的装甑环节,一套系统兼顾两个甑桶.通过上方可移动红外相机对甑桶内物料的温度变化进行测量,实时检测出撒料区域反馈给执行机构进行铺撒物料,重复这样的方式直至装甑结束.

3.1 构造控矿的分级性

近东西向断裂分布在矿区北部, 其中西北段由多条近平行的逆断层组成, 局部走向扭转或被北东向后期断层错断牵引, 东北段由两条逆断层组成,断层倾向北, 倾角40°~70°。西北段其中一条形成宽10~30 m的构造破碎带, 构成双堡塘组和方山口组间的断层接触界线, 东北段一条亦构成文象花岗岩与方山口组间的断层接触界线。该组断层地貌上多表现为线状沟谷, 在沟北形成断层崖。断裂带两侧岩石劈理发育, 可见糜棱岩, 带内有石英脉充填。

3.2 构造突变或应力转换与成矿

矿区尺度看, 矿化蚀变带分布在近东西向主干断层走向扭转处(图2)。露头尺度看, 韧-脆性变形在流纹斑岩与英安岩接触带处发生构造突变, 流纹斑岩侧以脆性变形为主, 英安岩侧以韧性变形为主,英安岩内表现出挤压特征, 而流纹斑岩内则形成弥漫碎裂空间, 岩石节理裂隙数量、规模均增大, 矿化细脉和网脉更加发育(图3); 由于岩性差异甚至同类岩石矿物含量的微小差别, 构造应力在此发生转换或消亡, 并形成一些特殊构造或含矿石英脉, 如折膝构造、帚状石英脉(图版I-2)、马尾状石英脉等(图版 I-3), 上述位置均是矿化异常发育地段, 其矿化强度和规模明显强于单纯的张性裂隙。

图2 疙瘩井金矿化蚀变带地质简图 Fig.2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of the ore related alteration zones in the Gedajing mining area

1. 第四系; 2. 方山口组英安岩; 3. 方山口组流纹斑岩; 4. 金塔组二段; 5. 金塔组一段; 6. 褐铁矿化; 7. 硅化; 8. 钾化; 9. 绿帘石化;10. 钠长石化; 11. 绢云母化; 12. 金矿体及编号; 13. 地质界线; 14.实测逆断层及产状; 15. 韧性变形; 16. 脆性变形; 17. 岩层产状;18. 糜棱面理产状; 19. 探槽及编号。

图3 疙瘩井金矿区TC3探槽矿化示意图 Fig.3 Sketch of the TC3 trench in the Gedajing mining area

1. 英安岩; 2. 流纹斑岩; 3. 石英脉; 4. 地质界线; 5. 脆性变形; 6.韧性变形; 7. 褐铁矿化; 8. 硅化; 9. 钠长石化; 10. 绢云母化; 11. 金矿(化)体。

3.3 派生构造与成矿

总体来看, 该区以近南北向的挤压应力为主,但挤压作用下亦形成两类具张性特征的派生构造,一类是应力不协调地段, 单纯的挤压应力转换成剪切应力, 进而在大面积的韧性变形带内形成范围比较狭小的脆性裂隙系统(韦昌山等, 2004)(图版 I-4);另一类是岩性不均一地段, 单纯的挤压应力会在局部(如大韧性岩石内的强脆性岩石透镜体内)派生出垂直于挤压应力的拉张力, 形成次一级张裂隙(邱骏挺等, 2011)。在这种大范围挤压环境内的有限张性空间, 具备最适宜矿质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 本矿区内, 挤压作用派生的局部张性构造是非常重要的赋矿空间。

3.4 构造复合与成矿

从成矿机理角度来看, 本矿区具剪切性质的北西西向主干断层切割较深, 断裂面平直, 并将其上盘表层韧-脆型构造变形带与深部连通, 为深部含矿热液进入表层弥漫空间而富集沉淀提供了通道,进而形成分布在主干断层上盘的受韧-脆型构造变形带控制的脉型或蚀变岩型金矿化(图 2)(张栋等,2015)。另外, 该区具明显的构造或热液活动叠加痕迹, 如糜棱面理被后期张性裂隙错位及石英脉的多期交代等, 表现为早期形成的韧性剪切变形被后期脆性破裂叠加, 进而形成韧-脆性构造变形带, 早期构造形成低品位蚀变糜棱岩型金矿, 后期叠加改造使矿质进一步迁移、富集而形成高品位含金石英脉型矿化(Kerrich et al., 2000)。

4 构造-蚀变填图

(1) 北西西向主干断层上盘-成矿热液蚀变带:Ag多个单点异常呈串珠状分布; Au呈带状分布, 但Au、Ag异常浓集中心在空间上具异构特征, 即 Ag正异常分布在Au高背景区, 而Au正异常则分布在Ag背景区, 可能是地球化学活性差异的反映; Pb、Sb、Sn呈带状分布; W呈多个单点异常分布。

4.1 北西西向主干断层上盘-成矿热液蚀变带

该区主体构造背景是北西西向主干断层上盘,自主干断层向北东, 热液蚀变由中高温→中低温递变, 且在中低温蚀变区形成金矿化, 应是成矿热液自主干断层迁移至地表, 然后在地表分散弥漫形成活动轨迹。

按不同构造蚀变分区计算了各元素含量三个参数(表 1), 分别为: 浓集克拉克值(C)[元素均值/地壳元素丰度](黎彤和倪守斌, 1990), 元素原始数据变化系数(Cv1), 背景数据(剔除畸变数据之后的数据)变化系数(Cv2)。

区内的金矿化主要分布在该区, 构造蚀变带受北西西向主干断层控制, 在主干断层走向扭转处蚀变带范围变大, 整体构成“线节”状。构造蚀变带表现出一定的分带性, 自断裂破碎带向外, 可划分为硅化带→钾化带→绢云母化、钠长石化带, 矿化赋存在绢云母化、钠长石化带内。

硅化蚀变带位于断裂破碎带及其外缘, 走向及分布严格受控于主干断层, 形态呈长条状, 长约7000 m, 宽20~50 m, 带内岩石劈理裂隙发育, 岩石破碎, 可见构造角砾岩或碎裂岩, 石英微细脉发育,宽一般0.1~2 cm, 延长5~80 cm, 多呈柳叶状, 部分形态不规则。钾化带分布在硅化带外缘, 走向及分布亦受控于主干断层, 形态呈长条状, 长约6300 m,宽 50~200 m, 带内石英细脉、小脉发育, 单脉宽一般 0.5~5 cm, 长 2~10 m不等, 脉体产出频率一般20~40条/m, 众多脉体平行产出, 构成石英脉群。蚀变表现为流纹斑岩内次生钾长石的各种交代蚀变,微观可见交代石英和斜长石。①交代石英: 钾长石从边缘交代石英, 交代界线呈港湾状, 甚至在石英团块内见钾长石集合体; ②交代斜长石: 可见钾长石呈不规则港湾状交代斜长石, 偶可见钾长石呈脉状或火焰状交代斜长石。可见石英细脉、网脉发育,脉体内褐铁矿化普遍。绢云母化、钠长石化带分布在近东西向主干断层走向扭转处之断层上盘, 呈近椭圆形, 长约1400 m, 宽10~200 m, 带内石英脉特征基本同钾化带, 但石英脉单脉规模有降低趋势。蚀变主要表现为大量次生绢云母、钠长石等矿物的出现, 带内岩石破碎程度减弱, 岩石粒度变细, 石英细脉、网脉发育, 脉体内褐铁矿化普遍, 已发现的金矿化体均分布在该带内。

4.2 复杂断裂裂隙系统-构造热液蚀变区

主导该区蚀变分布及地球化学场的是复杂断裂裂隙系统, 化探异常和蚀变分布受控于断裂裂隙构造, Au、Pb地球化学场显示后期构造热液活动叠加改造了早期成矿热液活动痕迹, 可见地球化学异常和各类蚀变应是构造热液活动的产物。

该区受近东西向、北东向断层及与之相关的断裂、裂隙、劈理系统控制。构造蚀变总体无规律, 但在不同走向断层交汇处、断裂裂隙构造密集分布处、断层走向扭转处, 蚀变强且广泛。该带内主要见透镜状石英脉, 脉宽0.1~2 m, 长1~50 m不等, 脉体岩石乳白色, 局部烟灰色。主要蚀变类型有硅化、钾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萤石矿化、碳酸盐化。一般硅化多分布在断裂破碎带内, 钾化分布在断裂破碎带外缘, 褐铁矿化多分布在硅化、钾化、绢云母化等蚀变极强地段或透镜状石英脉内(图版 I-5),另在石英脉外缘也形成宽约2 cm的褐铁矿化带(图版 I-6)。

4.3 岩体与围岩内外接触带构造系统-岩浆热液蚀变区

主导该区蚀变类型、分布及地球化学场的是岩体与围岩内外接触带构造, 各蚀变分布受控于下述三类接触带构造, 远离接触带则蚀变不发育, 可见各蚀变应是岩浆热液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的产物。

该区受岩体与围岩内外接触带构造控制, 具体有三类构造: 第一类为岩体与围岩内外接触交代蚀变带, 相伴的蚀变有钾化、硅化、角岩化、褐铁矿化; 第二类为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处的放射状断裂裂隙系统, 相伴的蚀变有钾化、硅化、萤石矿化、褐铁矿化; 第三类为围岩内由于岩浆底辟作用形成的断裂裂隙系统, 相伴的蚀变有硅化、黄铁绢云岩化、褐铁矿化。该构造蚀变带内主要见二长花岗岩脉,规模较大, 局部见小规模石英脉、萤石矿脉。

4.4 构造蚀变欠发育区

该区构造不发育, 岩石较完整, 仅在局部见小规模断裂裂隙及揉皱构造, 脉体主要见透镜状或面积<5 m2的团块状石英脉及方解石小脉, 蚀变仅在局部见零星绿帘石化、硅化、褐铁矿化。

5 构造地球化学测量

5.1 工作方法

本次工作对矿区及周边900 km2范围内系统地开展构造地球化学测量, 按自由网布样, 主要采取褐铁矿化石英脉、构造蚀变岩、构造角砾岩及碎裂岩等。共采集样品777件, 1∶20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显示该区有Au、Ag、Cu、Pb、Zn、W、Sn、Mo、Sb等单元素异常分布, 且该区南有白山堂铜矿产出, 西有阿木乌苏锑矿产出, 同时近几年甘蒙北山地区在W、Sn、Mo、Rb、Li、Sc, 尤其是稀有金属找矿方面取得新进展, 因此确定本次分析项目为Au、Ag、Cu、Pb、Zn、W、Sn、Mo、Sb、Rb、Li、Sc 等12种元素。

5.2 元素含量参数统计

治疗后两组的PT、APTT与TT值都高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也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全区: C>1的元素为Mo、Sb、W、Pb, Cv1>2的元素为Cu、Mo、Sb、W、Pb、Au。

北西西向主干断层上盘-成矿热液蚀变带: C>1的元素为 Mo、Sb、Pb, Cv1>2的元素为 Zn、Mo、Sb、W、Pb、Au。

设初始点为(xi,yi,zi),i=0,1,2,…n,采用RANSAC算法剔除错误跟踪点,优化步骤如下:

岩体与围岩内外接触带构造系统-岩浆热液蚀变区: C>1的元素为Mo、Sb、Pb, Cv1>2的元素为Cu、Sb、W。

复杂断裂裂隙系统-构造热液蚀变区: C>1的元素为Mo、Sb、Pb、W, Cv1>2的元素为Cu、W。

构造蚀变欠发育区: C>1的元素为Sb, Cv1>2的元素为Cu、Sb、W。

总体来看, Ag、Pb、Zn、Sn、Li、Rb、Sc 变化系数低, 背景数值较多, 富集成矿可能性较小, 但不排除局部成矿可能性; W、Mo、Sb变化系数大, 离散值多, 但主要是低背景值, 富集成矿可能性一般;Cu变化系数大, 离散值多, 主要是高背景值, 具一定成矿的可能性; Au变化系数大, 离散数据多, 且主要是高异常值, 富集成矿可能性极大。可见, 该区的主攻矿种应为金(图4)。

图4 疙瘩井金矿区12种元素离散程度图 Fig.4 Plot showing dispersion degrees of 12 elements in the Gedajing gold mining area

5.3 元素的分布型式

图5 疙瘩井金矿区不同元素的分布型式图 Fig.5 Histograms of metal elements in the Gedajing gold mining area

表1 疙瘩井金矿区不同构造分区内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统计 Table 1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ce elements in different structural divisions of the Gedajing gold mining area

注: Au含量单位×10-9, 其余元素×10-6

?

通过不同构造分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的统计, 编制了分布频率直方图(图5), 可见Au、Cu呈单峰式非正态分布, 无极低值, 高异常值较多, 其背景值代表了岩石中Au元素的自然含量, 高异常值代表了成矿作用的叠加分布; Ag呈双峰式非正态分布,其背景值代表了岩石中Ag元素的自然含量。高背景值代表了构造热液作用使该元素在局部富集, 但富集趋势不强烈。高异常值代表了在局部成矿作用的叠加分布; Li总体呈正态分布, 反映全区岩石中Li元素呈自然含量分布, 但高背景值分布频率稍大于低背景值, 反映有地质过程使该元素在局部微弱富集; Mo、Pb、Sb总体呈正态分布, 反映全区岩石中该三种元素总体呈自然含量分布, 但该三种元素仍有一定量的高异常值分布, 说明局部可能有成矿作用的叠加富集; Zn、W、Rb、Sc呈近似正态分布, 但低背景值分布频率稍大于高背景值, 反映全区岩石中上述四种元素相对贫化; Sn呈双峰分布,其背景值代表了岩石中 Sn元素的自然含量, 高背景值代表了岩浆热液使该元素含量在岩体与围岩内外接触带处广泛富集, 但富集趋势不强烈(钱建平等, 2013b)。

5.4 元素组合分析

对全区12种元素开展了R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从聚类分析谱系图6可看出, 在0.4相关水平上,测区元素可分为以下 7 类组合: ① Pb、Ag、W; ② Zn、Sb、Mo; ③ Rb、Sn; ④ Cu; ⑤ Au;⑥ Li; ⑦ Sc。主成分变量的R型因子分析以累计方差贡献率85%为准, 提取5个因子, 从表2可见, F1因子为Zn、Mo、Ag、Sb、W、Pb, 同前述①、②组合; F2因子为Rb、Sn, 同前述③组合; F3因子为 Cu, 同前述④组合;F4因子为Li、Sc, 同前述⑥、⑦组合; F5因子为Au,同前述⑤组合, 可见, 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结果具可对比性。

图6 疙瘩井金矿区12种元素R型聚类分析谱系图 Fig.6 Cluster analysis hierarchical diagram of 12 elements of the Gedajing gold mining area

表2 疙瘩井金矿区12种元素R型因子分析结果 Table 2 R-factor analysis of 12 elements of the Gedajing gold mining area

元素名称 F1 F2 F3 F4 F5 Li 0.089 0.020 -0.025 0.801 0.073 Sc -0.066 -0.208 -0.088 0.705 0.097 Cu 0.431 -0.460 0.490 0.010 0.338 Zn 0.783 0.099 -0.222 0.101 -0.316 Rb 0.217 0.750 0.488 -0.009 -0.070 Mo 0.835 -0.121 -0.133 -0.051 -0.325 Ag 0.528 0.331 -0.559 0.040 0.254 Sn 0.286 0.709 0.502 0.177 0.001 Sb 0.659 -0.348 0.189 -0.019 -0.006 W 0.621 -0.394 0.359 -0.070 0.057 Pb 0.507 0.259 -0.465 -0.137 0.307 Au 0.091 0.102 0.041 -0.110 0.729累积因子方差贡献百分比(%) 25.001 40.060 52.559 62.733 71.335

据此, 将12种元素分为5种组合类型。组合一:Zn、Mo、Ag、Sb、W、Pb应是一期构造热液活动的反映, 高温元素W、Mo异常分布在复杂断裂裂隙系统-构造热液蚀变区, 中温元素 Zn异常主要分布在北西西向主干断层上盘-成矿热液蚀变带, 低温元素 Pb、Ag、Sb则主要分布在北西西向主干断层上盘-成矿热液蚀变带和构造蚀变欠发育区, 自北向南形成W、Mo→Zn→Pb、Ag、Sb异常空间递变序列, 反映了一期构造热液自北向南迁移、温度降低、元素沉淀富集的过程, 该组合Pb、Ag相关性强,空间套合, 与勘查实践发现的北山地区普遍规律一致; 组合二: Rb、Sn异常空间分布受控于岩体与围岩内外接触带构造系统-岩浆热液蚀变区, 且二者形态异常, 空间分布高度相关, 应是一期岩浆热液活动的反映; 组合三: Cu异常空间分布受控于北西西向主干断层上盘-成矿热液蚀变带和复杂断裂裂隙系统-构造热液蚀变区, 显示多期、多类型热液活动叠加特征。大量的磁法和化探测量表明, 北山成矿带是一个富Fe、Cu、Au的地球化学块体, 几乎各时代、各类型的热液活动都有 Fe、Cu、Au参与的痕迹; 组合四: Au(Pb)与其他元素相关性较差, 表明其迁移、富集规律明显有异于其他元素, Au(Pb)异常空间分布高度受控于北西西向主干断层上盘-成矿热液蚀变带, 是成矿活动的产物, 北侧构造热液显示一定程度叠加, 其中Au为微弱叠加, 但从地球化学图上看, Pb为高强度叠加; 组合五: Li、Sc为亲石元素, 空间分布明显有别于其他所有元素, 主要分布在构造蚀变欠发育区, 即后期构造-岩浆活动改造不强烈的地区, 应是岩石地球化学背景的体现(刘崇明, 2006)。

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6 个月后,对病人集体进行1次 60 min的骨质疏松预防知识讲解,同时为每例病人免费提供1本 2 型糖尿病病人骨质疏松预防小册。

5.5 石英脉规模、产出频率与金矿化的关系

为了探讨石英脉规模、产出频率与化探异常的关系, 提出了 2个统计概念, 用长乘以宽代表石英脉规模, 多条石英脉则算规模之和, 用 1 m之内石英脉条数代表石英脉产出频率。对全区开展了 234个点的观测, 之后以3作为石英脉规模下限, 以6作为石英脉产出频率下限做出规模、频率异常图(图7)。数据统计可见, 石英脉规模与石英脉产出频率具一定负相关性。从石英脉规模等值线图可见, 异常主要分布在复杂断裂裂隙系统, 高背景区主要分布在复杂断裂裂隙系统或岩体与围岩内外接触带构造系统, 低背景区主要分布在构造蚀变欠发育区, 而负异常则分布在北西西向主干断层带。从石英脉产出频率等值线图可见, 异常主要分布在北西西向主干断层带, 高背景区主要分布在北西西向主干断层外缘, 少量分布在岩体与围岩内外接触带构造系统,大面积的负异常分布在复杂断裂裂隙系统、构造蚀变欠发育区及岩体与围岩内外接触带构造系统。总体来看, 石英脉规模负异常-石英脉产出频率正异常-金矿化蚀变带空间分布高度配套。

图7 疙瘩井金矿区石英脉规模、频率等值线图(规模单位: m2, 频率单位: 条/m) Fig.7 Contour map of the quartz vein scale and frequency of the Gedajing gold mining area

5.6 各构造蚀变分区内的异常特征

由各元素地球化学图可见(图8), 四个构造蚀变分区内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一定规律性:

通过对全区开展构造蚀变填图, 将全区划分为四个构造蚀变分区。

(2) 北西西向主干断层上盘内, 构造突变位置或构造转换位置蚀变范围大, 分带性明显, 并往往有成矿元素异常浓集中心分布; 带内蚀变具由硅化带→钾化带→绢云母化、钠长石化带的递变序列,其中绢云母化、钠长石化为低温蚀变, 应与金成矿关系更密切; 通过构造地球化学分析, 金是唯一的成矿潜力最大的元素, 且在该带金异常呈带状分布,高度受控于北西西向主干断层上盘内的韧-脆性构造变形带, 浓集中心明显, 分带性好。综合构造-蚀变-地球化学, 认为“构造突变位置或构造转换位置-绢云母化、钠长石化蚀变-金异常”的配套组合地段为矿体潜在地段。

(3) 岩体与围岩内外接触带构造系统-岩浆热液蚀变区: Rb呈高背景分布; Sn呈面状异常或高背景分布; W呈面状高背景分布。

①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协助制定的《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认为中小物流企业的内涵所谓中小型物流企业,是根据企业固定资产年营业额、年上缴利税和企业员工规模划分的一类企业形态[5]。当前一般指那些固定资产1000万元以下、年营业额数百万至数千万、企业员工500人以下的为中小型物流企业。多数为单向型物流企业,它仅仅承担和完成某一项或少数几项物流功能[6]。

(4) 构造蚀变欠发育区: 12种元素均形成大面积的背景、低背景或负异常, 仅Cu、Li、Pb、Sc形成少许单点低缓正异常。

总体来看, 成矿元素Au、Ag、Pb、Sb主要在北西西向主干断层上盘-成矿热液蚀变带形成带状异常。成矿元素Cu、Zn主要在复杂断裂裂隙系统-构造热液蚀变区形成面状低缓异常或单点异常。与岩浆岩有关的元素 Rb、W、Sn、Mo主要在岩体与围岩内外接触带-岩浆热液蚀变区形成面状低缓异常或高背景。亲石元素Li、Sc在全区呈背景分布, 仅在局部形成一些凌乱无规律的低缓异常。

6 讨论和认识

(1) 矿区可分为四个构造蚀变单元, 分别为北西西向主干断层上盘-成矿热液蚀变带、复杂断裂裂隙系统-构造热液蚀变区、岩体与围岩内外接触带构造系统-岩浆热液蚀变区、构造蚀变欠发育区,并与特定的化探异常相配套。其中北西西向主干断层上盘自断裂带向外发育高温蚀变→低温蚀变序列, 分布有Au、Ag、Pb、Sb带状或串珠状异常;复杂断裂裂隙系统内发育高温蚀变, 分布有 Cu、Zn面状低缓异常或单点异常; 岩体与围岩内外接触带构造系统内发育接触交代蚀变, 分布有 Rb、W、Sn、Mo面状低缓异常或高背景; 构造蚀变欠发育区仅在局部发育零星蚀变, 各元素异常多呈大面积的背景、低背景或负异常分布。综合构造-蚀变-地球化学, 并结合北山中南带金成矿地质特征认为, 北西西向主干断层上盘控矿的可能性较大。

(2) 复杂断裂裂隙系统-构造热液蚀变区: Cu的多个单点异常分布在不同走向断裂裂隙交汇处; Mo形成局部高背景或单点异常; Pb、Ag形成受断层控制的高背景; Sb形成面状高背景; W形成局部高背景或异常; Zn形成不规则状高背景。

图8 疙瘩井金矿区各元素地球化学图(Au含量单位×10-9, 其余元素×10-6) Fig.8 Contour maps of 12 elements of the Gedajing gold mining area

(3) 北山地区的金矿化普遍具如下特征: 含矿体为石英微细脉或极小范围的构造蚀变岩, 含矿体密集分布构成宽数十米, 走向延伸数公里, 倾向延深上百米, 品位能上百克/吨的矿化带, 工业意义巨大, 但走向和倾向上的形态均可能呈豆荚状, 多不连续, 找矿勘探难度大。该类型金矿其围岩几乎不含矿, 且金品位在短距离内即可发生剧烈变化, 给发现、追踪带来困难, 传统的找矿思路无计可施(David et al., 2003)。如此情况下, 即需要通过构造、建造分析确定控制矿体分布的主控因素, 然后通过蚀变分析进一步缩小靶区, 最后通过构造地球化学测量发现微矿化线索。当众多微矿化线索被发现后,矿化带的形态、产状、规模逐渐明了, 进而矿化带或矿化集中区就可勾勒出来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第四象限包括“8”、“10”、“11”、“14”和“19”共5个感知指标。游客对这5个指标的评价低于重要性感知得分的总体均值,但高于满意度感知得分的总体均值,表明这些指标在游客心中期望值不高但得到了认可。所以,青秀山现阶段可以维持在洁手设备、照明、外观、装饰等方面的管理和建设,合理配置资源进行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的项目改进。

陈柏林, 吴淦国, 叶得金, 刘晓春. 2003. 甘-新北山金窝子金矿田构造控矿解析. 地球学报, 24(4): 305–310.

陈柏林, 吴淦国, 叶得金, 刘晓春, 舒斌, 杨农. 2001. 北山地区金矿类型、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 地质力学学报, 7(3): 217–223.

陈柏林, 杨农, 吴淦国, 叶得金, 刘晓春, 舒斌. 2002. 甘肃北山南带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构造控矿解析. 矿床地质, 21(2): 149–158.

丁建华, 邢树文, 肖克炎, 马玉波, 林健宸, 邓刚. 2016.东天山-北山Cu-Ni-Au-Pb-Zn成矿带主要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 地质学报, 90(7): 1392–1412.

高永伟, 曹新志, 张旺生. 2012. 新疆北山210金矿床断裂构造控矿作用及成因机制. 矿产与地质, 26(2): 114–118.

李锦轶, 张进, 杨天南, 李亚萍, 孙桂华, 朱志新, 王励嘉. 2009. 北亚造山区南部及其毗邻地区地壳构造分区与构造演化.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39(4):584–605.

黎彤, 倪守斌. 1990. 地球和地壳的化学元素丰度. 北京:地质出版社: 1–136.

刘崇明. 2006. 金属矿床原生晕研究进展. 地质学报,80(10): 1528–1538.

刘伟, 潘小菲. 2006. 新疆-甘肃北山金矿南带的成矿流体演化和成矿机制. 岩石学报, 22(1): 171–188.

聂凤军, 江思宏, 白大明. 2002. 北山地区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403.

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军事纪律要求来看,简洁的军事训令和一贯的思想训练是不是军队万众一心、赴汤蹈火、令行禁止、无往不胜的重要原因呢?

聂凤军, 江思宏, 白大明, 刘妍, 张义, 赵月明, 安存杰,王新亮, 苏新旭. 2003. 蒙甘新相邻(北山)地区金铜矿床时空分布特征及成矿作用. 矿床地质, 22(3):234–245.

钱建平, 黄德阳, 谢彪武, 陈宏毅, 赵小星. 2013b. 西藏谢通门县斯弄多铅锌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1): 29–41.

钱建平, 覃顺桥, 谢彪武, 程小珍, 朱森林. 2013a. 云南江城大团包铜矿区构造-蚀变-地球化学综合方法找矿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2): 213–224.

邱骏挺, 余心起, 吴淦国, 屈文俊, 狄永军, 张达, 罗平,杜安道. 2011. 北武夷篁碧矿区逆冲推覆构造及其与钼、铅-锌成矿作用关系. 地学前缘, 18(5): 243–255.

王军. 2005. 甘肃北山南带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点)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地质找矿论丛, 20(S1), 33–39.

王龙成. 2007. 甘肃北山南带西段金成矿带控矿因素特征.黄金科学技术, 15 (2): 15–19.

王永江, 耿树方, 李长江. 2009. 北山大地构造深部成因与浅部成矿特征遥感综合分析. 中国地质, 36(3):714–727.

韦昌山, 蔡明海, 蔡锦辉, 汪雄武, 车勤建, 杜海燕. 2004.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控矿规律探讨. 地质力学学报,10(2): 113–121.

吴德超, 孙传敏, 何政伟. 2002. 新疆北山金成矿带控矿构造解析. 矿床地质, 21(S1), 257–260.

由于镍基复合管道属于异种材料的热轧钢,镍材料的熔点温度较碳钢要低、散热能力较碳钢要差、线膨胀系数较碳钢要大等因素,造成焊接过程中镍基材料与碳钢层相熔合时熔敷深度较浅,易出现层间未熔合和侧壁未熔合,所以每层的焊缝厚度以不超过焊条直径的1.0~1.5倍为宜,在坡口两侧边角增加停留时间,以使镍材料能够良好的与碳钢基层相熔合。

杨合群, 赵国斌, 李英, 姜寒冰, 谭文娟, 任华宁, 王兴安, 熊中乙, 张小平. 2012. 新疆-甘肃-内蒙古衔接区古生代构造背景与成矿的关系. 地质通报, 31(2- 3):413–421.

于海峰, 梅华林, 李铨, 左国朝. 1998. 甘肃北山南带巨型韧性剪切带一条大型金矿成矿带. 中国地质, 25(3):23–25.

曾长华, 吴大江, 夏文彬, 王卫国, 曹伟. 2002. 北山成矿带金矿成矿规律与远景. 新疆地质, 20(3): 219- 223.

张栋, 范俊杰, 刘鹏, 潘爱军, 王治华, 张峰, 赵军, 雷文大. 2015. 新疆东准噶尔松喀尔苏斑岩型铜金矿床的火山构造系统及其控矿作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9(4): 616–632.

David I G, Richard J G, Francois R and Craig J R H. 2003.Gold deposit in metamorphic belts: Overview of current understanding, outstanding problems, future research,and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 Economic Geology, 98:1–29.

Kerrich R, Goldfarb R, Groves D, Garwin S and Jia Y. 2000.The characteristics, origins, and geodynamic settings of supergiant gold metallogenic provinc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43(S1): 1–68.

张善明,贺中银,胡二红,王亚楠,范立新,郝海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