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深圳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研究——硅谷的经验与启示

更新时间:2016-07-05

2016年深圳市GDP总量20078.58亿,经济总量首次居全国城市第三位,人均2.5万多美元,继续位居内地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深圳市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再用6年左右的时间,在人均GDP方面追赶西欧和日本。深圳要完成这个任务将面临新的巨大的挑战。为此,深圳必须将发展的主动力放在创新上,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美国硅谷是迄今为止全球最优秀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深圳市要以硅谷为榜样,根据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一般规律,结合自身实际,比照学习,扬长避短,努力追赶,并力争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与硅谷的并跑,甚至赶超。

家人及朋友的理解与支持对病人服药依从性有重要影响。病人8:“吃药都是女儿提醒,都成习惯了,有时她出门在外,偶尔也会打电话提醒我吃药。”病人9:“我每次住院,都是老伴陪我一起去,儿子在外地工作,不能每次回来,老伴年纪也大了,有时候也会忘记提醒我吃药。”病人10:“医生不让我太劳累,可家人认为我总不工作也不是办法,不能光靠1个人(工作)。”病人12:“每次出院都不敢找朋友谈心,总感觉他们会用异样眼光看我,渐渐地就和朋友疏远了”。

一、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概述

(一)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概念

学术界对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学术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让技术为人类发展服务》一书中,提出世界“技术成长中心”有三个共同特征,即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特别是制造业基础优势;与顶尖的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毗邻;集聚了该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和科技人才。再如国内学者杜德赋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定义为“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大,从而在全球价值网络中发挥显著增值功能并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区。”

笔者认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能够充分利用全球的科技成果、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发展自己城市的科技、产业创新;二是这座城市的科技、产业创新成果,包括科技进步、产业化产品、新兴产业市场占有率等具有世界影响力。因为对于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来说,创新成果具有世界影响力是最本质的规定性,而能够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是必要条件,其他因素都不是构成要件。

(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构成要素

从构成要素来看,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本质上是一个由多要素组成的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由9个要素构成,即人才、大学、企业、政府、创新金融、创新基础设施、创新专业服务、创新产业基础和创新文化。这些要素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核心层,即人才。人才是最高层次的要素,它渗透到其他各个要素之中;第二个层次是主体层,包括大学、企业和政府;第三个层次是支撑层,创新金融、创新基础设施、创新专业服务、创新产业基础和创新文化等5个要素是最主要的。

在作品中,时雄因家庭等原因,抑制了芳子的爱,牺牲了芳子。而且,芳子的恋人田中也选择了自己的光明前途,舍弃了芳子。但是芳子牺牲了自己。男性为了实现自己而牺牲爱。女性正好相反,为了爱牺牲自己的人很多。这是心理学上所证明的问题。

1.人才

苏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朗道把每个理论物理学家所做的重要科学贡献以对数坐标表示出来,籍此将他们分为几个等级,从0到5,处于上一个等级的人要比下一个等级的人对物理学的贡献大10倍。“朗道排名”的规律同样反映了科技、产业创新领域人才作用的特点。构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人才主要包括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管理者、风险投资者、技师、科技服务人员等,其中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是建设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人才队伍中的关键部分。而与一般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相比,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聚集了全球最顶端的从事科技、产业创新的企业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群体。正是他们,创造出了引领世界科技、产业创新的潮流,引导城市走在科技、产业创新的最前沿。

2.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机构

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机构,是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一个必要条件。原因在于,一是世界一流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机构是城市吸引大批一流的科学家、青年才俊入驻的重要载体;二是世界一流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机构是产生重大前沿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三是世界一流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往往是产生重大颠覆性产品、产业的创新企业的衍生地。

3.企业

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它拥有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占有市场份额优势、位于产业链和价值链顶端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同时它还不断涌现出大量新的创新型初创企业,并不断从中产生出许多独角兽企业、行业领先企业。

4.政府

在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城市中,城市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并不一样,有的奋发有为,有的则尽量恪守守夜人的角色,还有的介于两种角色之间。其中的一个共同规律是,这些城市政府都是从本城市的实际出发,紧扣时代脉搏,找准自己最适当的位置,成为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优秀推手。

5.创新金融

对于一个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城市来说,它一定要有世界级数量的风险资本聚集,要有发达的创新企业股权交易市场和创新银行业。

6.创新基础设施

创新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科技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科技基础设施是指大型科技工程、科技研究实验基地、大型公共科技仪器设备、科技数据文献、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网络科技环境等。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网络、住房、能源供应、水供应、电信设施、智慧城市建设等。城市公共服务主要包括由城市政府提供政务服务和教育、医疗、文化、休闲、健康、环境等公共服务。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往往拥有世界一流的创新基础设施。

(2)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同步提升人民道德素质。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素质提升与之不匹配、不同步,在某些群体中甚至严重不匹配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西藏地区人们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但是网络化进程丝毫不落后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西藏互联网用户总数甚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当互联网经济为藏区人民带来巨大实惠的时候,遵守法律法规的约束感、遵守经济秩序的道德感同金钱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产生,网络版权保护问题凸显。对假冒、以次充好和恶意篡改等侵权行为在法律制裁、加强监管的同时,应该从根本上提升民众道德素质。

7.创新专业服务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学期初教师制定并坚定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理顺班级内部中的人际冲突与需要,后期的教学工作必定轻松高效很多。

创新专业服务是指为科技、产业创新各个环节以及各环节的有机连接提供服务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两大类:生产性服务和创新中介服务。生产性服务主要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外贸、管理、咨询、猎头、工程、传媒、广告、会计、律师、运输等。创新中介服务则是专指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和企业需要新技术增加企业效益之间能够连接而开展的经营活动,组织机构主要包括相关的行业协会、商会,以及各种形式的创业孵化中心、创新服务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都拥有比较发达的创新专业服务。

8.创新产业基础

2.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空间转移的原因

9.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的核心要义就是在共同的创新价值观基础上的开放、包容。创新价值观的内涵主要有两条,一是实践理性,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生产力第一的标准,保持思维方式、思想判断的开放进取,不僵化,不保守。二是追求成功,包容失败,奋发有为。在这样的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城市形成自己的创新文化,比如尊重企业家精神、崇尚创新、敢于创业和冒险、宽容失败、积极进取、忘我敬业、能者至上、在竞争中开展合作、尊重创新的市场价值和人才的自由流动,等等。

(三)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类型

1.从影响力来区分,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城市可分为区域创新中心、国际区域创新中心和国际创新中心

区域创新中心是指只能积聚一国区域内的创新资源,其创新的影响力也只涉及这个国家区域内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城市。国际创新中心是指那些能够吸引、汇聚全世界的科技、产业创新资源,特别是能够吸引、汇聚最顶尖的科技、产业创新人才和企业家,而且其创新影响力具有全球性。

5.发展初期有大片空地

道路选线是道路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高复杂性与综合性的工作,为达到理想的选线效果,需要在实际的选线工作中采用GIS技术,设计一套以GIS为核心的辅助选线系统。

天上繁星点点,如颗颗忽闪着的眼。地上月光淡淡,如丝丝散落的绸缎。万籁俱寂,只有深林中的飞鸟时不时被惊起,发出一声声凄凉惨淡的鸣叫。黑云迅速包围并吞噬着一切,重重地压上了大地—是的,夜降临了。

在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形成过程中,强调政府规划、投入的关键作用,这样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即为政府扶持型,如新加坡、新竹;政府只是提供法律制度环境,主要靠市场因素成长起来的即为市场导向型,如印度的班加罗尔;那些拥有世界一流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城市,发展成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即为科研驱动型,如美国的硅谷、波士顿。

电力自动化系统在电力工程中的运用,实现了系统对设备的监控,维护与管理。再结合了各种现代化通讯技术的同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这其中包括对电网数据用户,电网结构以及离线数据等多种信息的保存和处理。

产业创新主体主要为本国的公司,则是自主创新型,如中国的深圳、美国的硅谷。产业创新主体主要为外国的公司,则是外围依赖型,如印度的班加罗尔。

4.从成长阶段来定位,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城市可分为初创型、发展型、成熟型和停滞型

城市主流文化积极、健康、向上,“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成为城市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为城市绝大多数市民所推崇。

(四)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历史变迁

1.历史上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空间转移

13—15世纪是意大利,17世纪后期是英国伦敦,18世纪后期法国巴黎崛起,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前半叶德国柏林和美国波士顿并起。20世纪中后期,美国领衔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加州硅谷一跃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同期,由于抓住了电子工业革命机遇以及精益生产体系、质量管理革命等的普及、推广,推动东京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一座城市因创新而形成一条产业链时,这条产业链上的创新越发生机勃勃,也越发根植于这座城市,并进一步推进这座城市的繁荣;二是指科技、产业创新城市不能走制造业空心化的路,要想方设法保留城市的制造业基础。这是因为制造业越发达,制造业内部的分工就会越细,这种不断细化的产业分工会推动创新的产生。同时,一座城市拥有了制造业的基础,才能迅速地、经济地将创新产品化、产业化,才能反过来促使创新在这座城市落地生根、成长壮大。

一是科技革命。每次科技革命的发生,都是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重新洗牌的机遇期。二是制度创新。科技与产业进步的时代特征要求科技、产业创新资源的组合配置方式要紧跟相随。三是经济发展水平。各国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国力变迁直接推动了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空间转移。

3.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空间转移的趋势

一是向以亚洲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转移。2009—2014年亚洲研发支出占全球的比重由33.6%上升到39.1%,超过了美洲,成为世界第一。二是我国迎来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机遇期。2016年中国R&D投入占GDP的比重是2.1%,美国是2.7%。2016年中国人才总量1.75亿,世界第一。中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1年的39%提高到2016年56.2%。2016年中国专利申请量100万件,居世界第一。未来10年内,中国必然会出现1~3个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技术要求较高的学科,对于人才的专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才对这项技术进行专门的学习,截至目前,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平仍然不算太高,也造成了专业技术尖端人才的稀缺。但是,随着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人才需求却非常强烈。所以,对于电气工程尖端人才的培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科技、产业创新的时代特点

(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科学技术在不同尺度上不断向纵深演进,物质科学不断向宏观、微观和极端条件拓展;生命科学走向精确化、可再造和可调控;信息、生物、新能源、智能制造领域不断突破和相互融合;新兴学科加快发展,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深入,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学技术的这些发展态势和特征,导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边界日趋模糊,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金融资本深度融合,带动众多学科和技术群体跃进,持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业空间,科技、产业创新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蓄。

(二)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指将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创新活力,从而实现创新的深度合作,取得创新的成功,特征是多主体(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科技中介、国际同行)协同攻关、多学科交叉研究、多目标重叠并存、多功能(人力资源培养开发、科学发现、技术进步、产品开发、产业开拓)集成化创新。

3.从产业创新主体的来源来辨别,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城市可分为自主创新型和外围依赖型

(三)创新网络化

创新网络是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等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的各种正式、非正式的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它能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使得创新资源在网络内快速流动,实现各创新主体间的资源互补、知识共享和创新合作,从而降低创新风险和成本,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

(四)创新资源向少数城市集聚

创新资源向全球少数城市积聚的原因,一是协同创新和创新网络化让科技、产业创新成为开放式创新,创新资源的流动性不断增强。二是科技、产业创新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人才,是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他们都是极为稀缺的创新资源。三是科技、产业创新严重依赖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四是科技、产业创新要有相应的产业链和制造业基础。

(五)科技、产业创新正在重构国际竞争格局

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一直是支撑经济中心地位转移的强大力量。当前,全球创新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科技、产业创新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再平衡、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国家力量对比,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竞争格局。同样,科技、产业创新也正在重塑全球城市竞争格局。

1) 报警制度制订与报警设计包开发。根据ANSI/ISA 18.2—2009 Management of Alarm System for the Process Industries和IEC 62682—2014 Management of Alarm System for the Process Industries ,结合该公司各项要求与制度,制订报警制度并进行了完善。在制定相应报警制度基础上开发报警设计包。

三、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形成规律

一座城市之所以在众多城市中变成了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根本点在于这座城市不仅能够将创新要素吸引来,汇聚在一起,而且更重要、更关键的是这座城市能够将这些创新要素有机组合,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创新生态系统。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更是营造、维护这一生态系统的顶尖城市。总结归纳起来,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城市形成的规律主要有以下10条。

(一)城市宜居宜业

宜居是宜业的前提条件,宜业是宜居的物质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着城市发展。为此,作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城市,要拥有规范高效的营商环境、适当合理的生产生活成本、先进高端的产业结构、持续繁荣的城市经济、安全永续的生态环境、紧凑宜人的城市空间、平安和谐的社会、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绿色便捷的出行、健康丰富的文化等。

(二)综合创新收益与创新成本之差全球最大

无论是对于从事创新的个人还是组织,作为理性经济人,选择一座城市的理由,最根本的是在这座城市能够让他或它的创新收益减去创新成本后的差额最大化。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看,就是城市的集聚经济与集聚成本之差具有全球竞争力。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总是能够不断放大城市的集聚效益,减小城市集聚成本,或者延缓它的快速上升,从而让创新个人或组织能够获得比在其他城市更多的创新净收益。

(三)市场机制健全

在经济资源配置上市场发挥了基础作用,在创新激励上比较充分,在劳动力流动上比较便捷自由,在专利保护与反对利用专利阻碍技术进步上大体平衡。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8月临沧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心脏手术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37例,年龄3~44岁,平均年龄16.88岁,均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同时我院在进行心脏手术之后的交接过程中会有麻醉师2名、主治医师2名、手术室接送人员2名完成与ICU病房的交接流程,同时患者会在身体上放置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动脉置管等等。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月为对照组,2018年3月~2018年6月为实验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四)全球顶尖的创新型企业家和科研技术专家资源聚集

与其他科技、产业中心相比,这是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一个突出特点。

(五)创新金融发达

创业投资的总量、投资水平全球领先,保证科技进步成果产业化能够有充足的资本保证。创新企业的股权交易市场发达,交易的总量和效率全球领先,能够保证创投资本退出比较方便,创新企业能够高效利用股权市场发展壮大。银行能够根据创新企业的特点开展创新银行业务。

1)Fe0-PRB技术的除铀机理.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氧化还原形成难溶矿物,还是铀在零价铁墙样品中以U(Ⅵ)的形式被吸附在水合铁氧化物上面,又或者是其他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六)创新的产业配套好

创新企业集聚,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使产业链上的各个创新企业相互支撑、相互激励。创新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保证创新的思想、设计能够高质量、高效率产品化、产业化。

(七)拥有世界领先的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机构

城市拥有的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机构能够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入驻,有充足的科研经费,不断产生全球领先的科学研究成果,引领全球知识创新。

(八)专业服务齐备

生产服务业发达,能够为创新提供最好的物流、贸易、中介、法律、咨询、会计、广告、培训等服务。

(九)专业化劳动力资源丰富

各种高质量的专业工程师、技师数量众多,并且能够源源不断地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

(十)创新文化流行

创新资源比较分散,没有相对集中于某个产业或部门,创新产出比较少,影响也小,处于向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迈步、起始阶段,即为初创型。在有了创新的“种子”“萌芽”后,有些城市很快就会将创新资源向自己擅长的产业或部门集中,涌现出几家创新型的大公司,少数创新成果具有世界影响力,这就意味着这些城市已经进入发展型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还有一些城市能够利用不断积累起来的实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丰富城市人力资源,着力建设、维护良好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吸引大批国内外创新公司入驻,扶持、支持本市创新型初创公司发展,大企业和大量初创企业通过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不断消亡与生长之中爆发出持续不竭的创造力,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并进入世界前列,创新向宽领域、多产业延展,创新产出在很多方面都有世界影响力,处于这个阶段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即为成熟型。停滞型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些城市在进入发展型阶段后,不注重创新基础设施的完善,不注重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创新型初创企业生长不出来,创新领域拓展不开,城市创新长期依赖初期建立的几家大公司,城市的科技、产业创新长期处于生长停滞状态;另一种情况是,城市创新进入成熟期后,伴随科技、产业创新的巨大成功,城市经济步入繁荣,而以房地产、人工成本为主的城市营商成本也快速上升。如果这个时期的城市创新收益不能快速同比例上升,或者不能有力地扭转、抑制城市综合营商成本快速上升的趋势,则形成了对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巨大的成本压力,迫使城市创新资源向相对收益高的城市转移,导致城市创新水平停滞不前,甚至萎缩。

理想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是那些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上述条件的城市或城市群,因此理想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首先是一座庞大的城市或者一个城市群,拥有2000万以上的人口,从中心到城市边缘在100公里左右。其次,它应该是全球重要的科学教育中心、新兴产业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创意设计中心。另外,它应该还是一座生态城市,一座治理典范的城市。

四、硅谷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实践及总结

硅谷通常是指加州北部旧金山湾区的旧金山市、圣马丁县、圣塔克拉拉县、阿拉密达县、圣塔克鲁兹县和伯克利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宽约10到15公里,人口450万~500万,面积占全美的0.2%,人口大约是全美的1.5%,生产创造了全美5%以上的GDP和15%的专利。

(一)硅谷的发展历程

从生产不同产品和服务的角度来看,硅谷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是国防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阶段;第二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后期),是集成电路的研发和生产阶段;第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是个人电脑(PC)的研发和生产阶段;第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是因特网的开发与服务阶段。

(二)硅谷在全球科技、产业创新领域的影响力

人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键技术大多是在硅谷研发并产品化、产业化的,比如晶体管、集成电路、互联网等,硅谷引领了人类第三次科技革命。硅谷目前在人工智能技术、生物技术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诺贝尔奖获得者60多人。

硅谷地区集中了近万家大大小小的高科技公司。普华永道根据全球企业2017年3月31日的股票市值排出“2017全球最有价值的100大企业”排行榜中,硅谷公司占7家,全部是科技公司,而且在前10名中占了4席,苹果公司连续6次位居首位。英国品牌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2016科技品牌百强榜”,美国苹果公司以1459.18亿美元名列榜首,在前10中硅谷公司占7席。

(三)硅谷成功的经验总结

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最耀眼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有些条件别的城市也有,有些条件别的城市没有,或者在其他地方表现得不如硅谷那么突出。前面那类条件主要有:世界一流大学、地中海式气候、政府扶持、风险投资、自主创新、发展初期有大片空地、对员工跳槽的宽容、知识产权保护适度等;后一类条件主要有:崇尚创新创业、聚集顶尖的人才、工程师优先、追求卓越、全球化意识、扁平化管理、创新文化等。

1.世界一流大学

硅谷的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有3所: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斯坦福大学的突出特色是文理兼修,综合实力在当今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理学、工学、人文学科的专业大部分可以排在全美国的前五名,其中约有1/5一直排全美第一名。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是一所专业的医科大学,长期排名全美第3名,近年来才被同在硅谷的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超过,排名第4。1920年后美国诞生的比较有影响的公司大约4500家,其中由斯坦福大学校友创办的有350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友创办的有150家。斯坦福大学师生和校友创办的企业,其产值占硅谷的50%~60%。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一去不复返的经典车设计在今天存在的意义只在于历史书或者博物馆,但在吴滨看来,自己的收藏更多时候是一种抛开铭记经典之外的欣赏与赞同。

2.地中海式气候

旧金山湾区全年气温基本维持在15℃~28℃,气候温润,四季如春,大部分时间晴空万里,是最适合人类生活的气候。

3.政府扶持

硅谷在其早期的发展中,获得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扶持,主要是军事订货和对硅谷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硅谷初期的订单有1/4来自政府,20世纪50年代为40%,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购买集成电路产品数量一直占企业全部产量的37%~44%。另一种政府扶持是对小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和放开政府资金支持的专利的商业化。此外,美国政府还两次对风险投资利润实行减税政策,有力地促进了风险投资的产业化。

4.风险投资

女人一下午一下午的坐在咖啡馆里喝茶,有时她也要一瓶红酒,纯法国产的那种干红,加冰块喝,一瓶酒要刷掉几百块钱。但女人不心疼,她觉得对于她来说,钱已经是身外之物了,这种东西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硅谷是全美风险性创业投资的主要活动中心,有风险投资公司200多家,美国几乎50%的风险投资基金都设在硅谷,而且硅谷拥有许多全世界知名的成功风险投资机构,如凯鹏华盈、红杉资本。硅谷的风险投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硅谷拥有高水平的风险投资家,其中有不少人就是从成功的创业者转换而来。

2.从政府与市场关系来看,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城市可分为政府扶持型、市场导向型和科研驱动型

二战以前的硅谷一直是美国的水果基地,没有自己的工业基础。当电子产业和半导体产业在这里崛起时,这些空地就保证了硅谷能够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让企业可以获得足够低的营商成本和生活成本,从而保证在此进行的创新净收益在全球处于最高行列。

6.对员工跳槽的宽容

加州不允许雇佣合同中存在竞业禁止的条款,加州法院没有积极执行有关商业秘密和私人信息的有关法律,因此使得跳槽相对容易,这就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流。在加州,没有企业能强迫员工留下,或者因为他们离职诉诸法律。

7.崇尚创新、创业

从其早期开始,或者出于个人的科学技术兴趣,或者基于利用科技服务人类的理想,或者是用创新、创业来创造财富,来到硅谷的科技人员、工程师、企业家、风险投资者,始终把创新、创业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使得硅谷长年保持着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在硅谷,最有才华的人的第一目标是创新、创业,而不是找一家待遇不错、比较稳定的大公司就业。“工作就是生活”这种拼搏精神,在硅谷创新企业中很普遍,特别是在早期的硅谷。

8.聚集全球顶尖的人才

硅谷除了吸引美国最优秀的人才外,更大量吸引全球精英,第一代移民的冒险精神、拼搏精神让硅谷人的创新、创业保持着浓郁的狼性。2016 年硅谷总人口中白人占 35%,亚裔与西班牙裔分别占 33%和 26%,非洲裔占 2%,跨族裔和其他族裔人口占 4%。73% 的成年人受过高等教育,22% 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第一代移民占硅谷人口的 38%,25~44 岁高技术领域从业人员中第一代移民占 67%,这一年龄段的女性中,第一代移民比例高达76%。这些人多数具备理工科背景,是支撑硅谷高技术产业的中坚力量。

9.工程师优先

硅谷的工程师优先,首先体现在工程师在硅谷的创新公司中地位高,这些公司人员主体是工程师,大多数管理者是从工程师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决策中工程师的分量很重。其次是工程师收入高,工作相对稳定。硅谷工程师的收入不仅在公司内是最高的,而且与全国其他高收入职业相比,旗鼓相当。遇到公司需要精简员工时,工程师往往是最后被解雇的员工。第三,工程师内部收入差别很大,在硅谷创新企业尤其是明星企业里,工程师之间的收入差别不是几倍计,而是数量级计。

10.追求卓越

许多高科技产业存在“赢家通吃”的规律,即行业的领头羊要吃掉70%的市场份额,第二名20%,其他的共分余下10%的份额。作为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大多数硅谷创新企业把目标定位为行业领头羊企业。为了成为行业领头羊企业,硅谷企业往往从产品的功能定位、质量设计、市场首发时间等诸多方面都要求做到行业第一,或者至少要按行业第一的标准去努力。

11.全球化意识

硅谷创新的全球化意识,首先体现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阶段,创新者、投资人会估量这项创新是否能够帮助到全世界的人,是否有革命性突破,以此来决定是否投入这项创新。其次,创新企业的产品一开始就着眼于占领全球市场,而不仅仅是美国或者北美市场。

12.扁平化管理

硅谷创新公司的管理精髓在于,减少公司层级,着力避免公司管理上出现官僚化,目的是始终保持初创公司、小公司的做事方式,即组织体系上保持足够的灵活性和强大的执行力,这样扁平化管理就成了硅谷创新公司在管理上的共同特征。

13.自主创新

硅谷的自主创新,一是体现在创新主体上,绝大多数创新由美国公司完成。二是体现在硅谷的创新大部分是自主研发的,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从外国购买的知识产权迄今为止还只占硅谷创新的很小比例。

14.创新文化

硅谷创新文化首先是积极、健康、向上,硅谷人的主流价值取向是为理想而拼搏、奋斗。其次是动脑与动手同等重要的观念,即不仅重视发现问题,同样重视解决问题。第三是不迷信权威,只相信实证。第四是宽容失败,认为失败是成功的必要阶段,甚至硅谷的创投公司把创业者是否有失败经历作为是否投资的一个指标。第五是包容跳槽,认为员工跳槽是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同时也是人才价值最大化的自然现象,不把跳槽与背叛画等号。第六是人际关系上比较平等。硅谷创新公司对待员工普遍不重资历,重实力;公司付给员工的薪金与贡献直接挂钩,待遇与职级的关系不是很明显;员工按照契约忠于公司,而不是直接忠于上级。

(四)硅谷的几点不足

对照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理想化条件和硅谷的现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营商成本和生活成本上升过快

硅谷地区的办公和生活成本,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就超过了美国的平均水平。2016年硅谷每天因为堵车造成的时间损失超过5万车时。2016年美国住房均价每套24万美元,而硅谷为88万美元,旧金山市达到115万美元,帕洛奥图等硅谷地区的部分城市则超过250万美元,且住房开发满足不了新增需求。根据目前的居民住房收入比,硅谷房价已使一多半居民买不起一套中段价位的住房。由于成本的原因,一些初创企业和科技人才开始选择离开硅谷地区,到西雅图、圣地亚哥等美国其他创新创业活跃的地方寻求发展。

2.城市群效应不明显

由于地处半岛和山谷,硅谷地区土地资源供应和开发受限,可利用的产业空间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减少,并趋于饱和。同时,滞后的基础设施对承载高速发展的创新创业也力不从心。而且旧金山、奥克兰两座最大城市与硅谷其他创新集中地在城市功能上不怎么相关,其余39个市镇又在功能上几乎雷同,硅谷的城市群效应不明显。

3.缺少一个奋发有为的政府

在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前提下,在一个城市或者城市群的范围内,一个奋发有为的政府对于提高城市的集聚效益,减少集聚成本,或者减缓集聚成本的快速上升,是有着巨大的作用的。硅谷在地域上分散在加州北部的几个县和旧金山、奥克兰之间,这些县及县之下的市镇政府恪守市场守夜人的角色,既没有意识,也没有现实能力去扮演一个积极的推动者角色,致使硅谷作为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所需要的很多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缺失,或者不够到位,影响了硅谷创新的潜力。比如,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短缺长期得不到解决,41个城市(包括旧金山、奥克兰两市)保持独立,难以统一规划和投资建设贯穿硅谷地区的新交通干线和地铁等基础设施。

4.创新动力减弱

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灵活,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新本能,历来是硅谷最有活力的创新源泉。大企业往往不愿意推出颠覆现有产品的技术,而斗志旺盛的新兴企业则无此顾虑。美国小企业局的统计资料表明,小企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平均约为大企业的2.4倍。现在硅谷的公司越来越大,苹果、谷歌、脸书、甲骨文、英特尔、思科、Airbnb等成为各自领域里的佼佼者,硅谷的创新正在转变成由这些大企业主导,这一趋势日益明显。很多一流的技术人才来这些大公司是为了求得稳定的工作,这已与硅谷最初的创新精神相悖。同时,风险投资如今早已没有早年的胆魄,对新创小企业的扶持作用在慢慢减弱。

5.高端制造业流失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硅谷高科技企业将制造环节迁移到东亚、印度、拉美等地,以致整个硅谷完全没有了高端制造业。

6.知识创新正在弱化

美国联邦政府是国家基础科研的主要资金来源,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联邦政府研发投入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硅谷的创新高度依赖基础科研成果。同时,硅谷的大公司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也在不断下滑。

7.环境污染严重

硅谷的土壤、湿地、近海海水的重金属污染、危险废溶剂的地下储罐泄漏、大气污染等均比较严重。

五、深圳市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基础

(一)深圳市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已经取得的成绩

1.深圳是全球重要的科技、产业创新城市

深圳市2015年GDP比上年增长8.9%,2016年继续增长9%,高技术制造业成为驱动深圳高质量增长的核心力量。2016年深圳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60%,占GDP的40.3%,战略新兴产业占GDP的比例越过1/3,对GDP增长的贡献越过50%。

深圳市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840多亿元,占当年GDP的4.1%,接近全球排名前两名的国家以色列、韩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深圳已拥有中国最好的高科技企业集群,如华为、中兴、腾讯、大疆、大族激光等。2016年深圳市新增国家级高技术企业 2513 家,是上年增量的 3倍以上,累计达 8037 家,占广东省总数的一半以上,且全国领先。同时深圳还拥有一批活力无限的新兴高科技企业,而且新的创新企业、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

2016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1.33万件,占全国的46.9%,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深圳市PCT国际专利的累计授权量已跃居全球城市的第二名;获国家科学进步技术奖14项,中国专利金奖获奖数占全国的20%,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3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2014年PCT国际专利申请排名前25中,仅中美两国作比较,美国的高通、英特尔、微软、联合技术、谷歌、惠普等6家巨头一共申请了8161件,而中国深圳的华为、中兴、腾讯、华星光电等共申请8031件,毫不逊色。现在深圳市生产着上万种高新技术产品,是十年前的十几倍,其中半数以上拥有知识产权。

截止到2016年年底,深圳市拥有35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在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20多家,还有130多家在香港、美国等地上市。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城市拥有这么多上市公司。

2016年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等创新载体210家,累计达1493家,其中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70家。

2016年,深圳市人才资源总量510万人,其中全职院士26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526人。

深圳的城市创业氛围浓郁,2016年新增商事主体超过56万户,增长26.2%,累计达265万户。按照常住人口平均计算,是中国人均商事主体最多的城市。

2.深圳是重要的金融中心

2016年底深圳全市银行业总资产7.85万亿元,证券业总资产1.25万亿元,保险业总资产3.6万亿元,三者合计约12.7万亿元,金融业资产规模居全国第三。在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深圳排在全球第22名,在中国城市中排名仅次于香港和上海。深圳是中国创投机构的集聚地,2016年全市VC/PE机构近5万家,注册资本约3万亿元,创投资本占全国的1/3。

3.深圳交通枢纽地位正在加强

深圳港在世界港口中位居前列,深圳机场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升级为“国际枢纽机场”,正日益成为国家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

4.深圳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城市

深圳拥有中国最多的创意设计公司和最大的创意设计人才队伍,早在2008年深圳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被誉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第一展”。2016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949.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11%,是城市重要的经济支柱,而同期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6%。

5.深圳是一座生态城市

在2016年全国74座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指数排名中,深圳名列第8,是前10中唯一的一线城市,广州名列第20,上海第31,北京第64。2016年深圳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建成区绿地率39.2%,森林覆盖率40.9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45平方米,是全国重点城市中公园密度最大的城市。

(二)深圳市科技、产业创新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具体来讲,深圳科技、产业创新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较早实践用自主创新来打破比较优势陷阱

深圳市在实践中较早认识到,当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是低廉的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时,最合理的投资取向自然是低端制造业。如果完全按照比较优势来组织生产和贸易,落后国家、落后城市的低端产业结构会固化,导致技术进步缓慢,在国际贸易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在这个阶段要让外资企业搞研发,无异于缘木求鱼。比如,即使到了2009年,在深圳市的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主要从事打印机、复印机、电视机、电话机、照相机、计算机等电子消费品及其配件的生产,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1.1%,专利申请只占深圳的1/5,研发主要集中于制造工艺技术。因此,深圳只能转而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科技、产业创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深圳市就不完全依靠比较优势即低水平工业化来谋求发展了,转而依靠内资企业的科技、产业创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依靠创新型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的迅速升级突破,形成在新兴的知识产业领域迎头赶上的产业升级模式,成功实现了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攀升。正是在这一个过程中,深圳市的科技、产业创新事业日新月异,迅猛发展,建成了今天中国重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2.为创新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制度

20世纪90年代正是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期,对于如何发展高科技产业,深圳市政府的根本措施是建立一整套科技、产业创新必需的市场经济制度,用市场来引导企业,激励创新,即“政府创造市场,市场激励企业创新”的发展模式,从而保证最大限度地将创新的收益归于参与创新的生产要素,而不是寻租。相比深圳市区两级给予企业创新的补贴,这一模式才是关键点。

3.市场发挥配置创新资源的基础作用

深圳的创新是以有效市场为基础的。深圳研发的突出特点是“六个90%”,即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科研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于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立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研项目由企业承担。深圳的人才虽然总量上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不突出,但人才主要集中在企业,并集中在若干方向上搞研发,其结构与激励机制不同于传统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冲击力和凝聚力。“六个90%”显著提高了深圳研发的效率,这也就是单纯从大学、科研单位、科技人才等的数量、级别不能解释深圳创新成就的原因。

4.政府奋发有为

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都毫不动摇地推进产业升级,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毫不动摇地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自己努力的根本方向。市政府多年来坚持把传统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进行合理区分,科学有序推进;出台政策强化产业集群发展,以高端重大项目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构建规划有序、定位明确的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空间布局;对产业升级制订财政支持政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制订强力政策,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淘汰低端落后产能等,较好地把握了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既“有所不为”,也“大有所为”之间的度。

5.产业链创新

198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诞生时,恰逢中国电子工业生长时期,因缘际会,深圳及后来的周边地区建立起了全球最大规模、产业链条最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而恰好人类最近一次技术革命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主体。深圳市在电子信息产业上,不仅有强大的研发、设计能力,而且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各种零配件生产具有无可比拟的规模效应和分工效率。正是依靠这条产业链,深圳的科技、产业创新生机勃勃,并不断向其他产业扩散。

6.人才队伍

以1987年深圳出台《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为标志,深圳先行先试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在人才方面先后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创办人才市场,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人才配套效率不断提高,这些让深圳像磁石一样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中国一流的人才。在这个人才队伍中,既涌现了中国乃至世界最杰出的企业家、工程师,也有庞大的专业劳动力大军。

7.城市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撑

深圳是一座快速崛起的金融中心,尤其是创新金融发达。金融业发展对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功不可没,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资本市场的作用。

8.创新文化

30多年来,深圳形成了以移民文化为基础的独特“深圳文化”,它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积极、健康、向上,追求成功,宽容失败,不墨守任何传统俗规,视野开阔,胸怀开放,崇尚创新理念,吸纳各方精华,包容各种差异。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的理念和氛围,催生了整个城市持久不衰的创新热潮,塑造了整个社会浓郁的创新精神。

(三)深圳市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面临的挑战

1.营商成本上升比较快

深圳市国土面积只有1997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的1/3,广州的1/4,北京的1/8。2016年深圳市每平方公里的GDP产值高达9.76亿元,是第二名上海的两倍多。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深圳市的土地规划用地指标基本耗尽,尤其是产业用地极度匮乏,房价居高不下。深圳市的住房价格和住房租金国内仅次于北京、上海,住房价格已高于东京,按每平方米价格计算,也高于硅谷。目前深圳以房价、人力资源价格为核心的综合营商成本上升很快,与国际主要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相比,已没有优势可言。要素成本持续上涨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很多前景较好的产业项目落不了地,一批优秀企业产能不得不向外迁移,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的长远竞争力。

2.持续创新的基础还不够牢固

深圳市的创新发展已进入原创型创新阶段,科学产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都要求深圳要有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硅谷、东京等世界创新中心相比,与国内的北京、上海相比,目前深圳没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缺乏国家布局的行业性大院大所和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支撑产业升级、引领未来发展的技术储备不足,新兴产业领域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3.制造业中心有不断弱化趋势

在市场经济规律下,高营商成本必然会驱离城市的制造业,再加上深圳本来就是一座面积狭小的城市,制造业搬离是迟早要发生的。

4.现代法治水平不够

与世界主要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相比,深圳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等方面还有差距。

5.优质基础教育和医疗资源缺乏

基础教育学位供需十分紧张,学位缺口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方面,医院布局不够合理,尤其缺少国内一流的优质医院。

(四)深圳市情与硅谷的对比

1.政府的角色不同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州、县、市镇的职能分工明确,县、市镇对城市管理的作用有限,财力也有限,虽然硅谷地区是一个紧密联系的都会区,但硅谷范围内的41个市镇政府和相关县政府并不能采取统一协调的步骤去处理这个都会区产生的共同问题,也没有财力去解决它们共同面对的发展难题。而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深圳市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作用的前提下,可以积极主动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并着力布局长远,而且深圳市政府也有相当的财力和多种手段去实现它的意图。

2.城市的功能不同

对比理想的国际科技、产业中心,硅谷是科教中心、高科技产业中心、创新金融中心,它的其他功能显得比较弱。深圳市相比较而言,科教中心的功能比较弱外,其他功能则比较全面。

3.集聚国际创新资源的能力不同

对于硅谷和深圳来说,它们已经跨过了资本缺乏的发展阶段,它们在全球主要是争夺顶尖的创新人才。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总量远未达到土地承载限制,每年都会从全球吸纳移民,以充实它的劳动力大军,改善它的劳动力结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接近其土地的承载极限,是全球移民管理最严格的国家之一。这样,硅谷在吸收全球技术移民、吸纳全球顶尖创新人才方面,比深圳有巨大的优势。

六、深圳市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对策

对照理想化的国际科技、产业中心的条件,基于两地市情的不同,学习硅谷经验,鉴戒其不足,深圳市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减缓城市物业价格上涨速度

一是积极构建“高端有市场、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的城市住房体系,多渠道筹集和建设保障性住房,探索建立住房保障城际合作机制。二是严格执行住房限购政策。三是在城市新增建设用地中,保证住宅建设用地的合理规模。四是积极推进城市更新改造,释放城市空间潜能。严格控制城市工业用地更改为商业、住宅用地,加强对村集体工业园区的整备、改造、转型,调整、整合村集体用地分布状况,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科技、产业创新园。五是改革住房制度。实行城市租售同权,大幅提高公租房、廉租房、人才公寓在整个住房市场的比例;推行农民房等小产权房的同权化改革,维护业主的管理主体地位,实现小产权房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六是大力推进特区一体化战略。

(二)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一是主动、积极贯彻中央、广东省委关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广深创新走廊”的发展规划,发挥出深圳在这个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功能。二是大力建设珠江口东岸都会区,形成各城市间的合理功能定位。在这个都会区中,深圳本身拥有2000万左右的人口,是全球重要的新兴产业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创意设计中心和文化中心。深圳市的罗湖、福田、南山、前海和宝安中心区构成了都会区的南部发展带,是都会区的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和总部经济、生产服务业集聚地和研发基地。深圳市的坪山、龙岗、龙华、光明、宝安北部构成了都会区的北部发展带,是都会区的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积聚区。临深的东莞、惠州、汕尾、河源则是都会区的制造业基地。

(三)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和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实施高校卓越发展计划,提升办学规模和质量,构建有深圳特色的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体系。支持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鼓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探索境内外合作新经验,推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建成招生。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基础设施,形成重大源头创新与前沿突破的强力支撑。支持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团队等创办多种模式的新型科研机构,积极与国内外先进科研机构共建高水平的研究机构。

(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体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改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准入管理,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创新产品和服务采购政策体系,推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一体化发展。

(五)进一步优化城市营商环境

一是要大力推进法治城市建设。打造法治政府,提高司法公信力,构建国际一流法律服务体系,加快建成公平、公正、安定、有序的一流法治城市。二是建设廉洁深圳。三是提高城市公共行政服务效率。四是建设诚信深圳。

(六)加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供给

加大中小学学位供给,实施基础教育名校长、名教师引进和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多渠道扩大优质资源供给。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整合优质医学科研资源,打造高端医学研究平台,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大力引进国内外名医、名科(诊所)、名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综合医院。

(七)先行先试构建开放创新体系

创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招聘、科研资助制度,完善外籍人才居留权制度,开展技术移民试点。探索链接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新机制,建立科研项目全球悬赏制度,试点外籍科学家领衔国家科技项目。深圳发挥产业技术优势,参与国家对外合作科技伙伴计划。依托高交会、创新创业大赛等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吸引国内外顶级科技组织、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来深设立研发中心。深化“深港创新圈”建设,与香港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国际技术贸易交易平台、创投融资服务平台和科技服务中心。

(八)进一步繁荣创新文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丰富特区精神,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创意等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实施文体惠民工程,着力扩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以文化凝聚力量、创造活力、增强软实力,全面提升城市文化的开放包容度和传播影响力,建设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创新文化名城。

注释:

①杜德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动力与模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

②2014 Global R&D Funding Forecast.

③2017 Silicon Valley Index.

④吴军.硅谷之谜.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1.

⑤阿伦·拉奥,皮埃罗·斯加鲁菲.硅谷百年史.中国工信出版集团,2016,9.

⑥2017 Silicon Valley Index.

⑦唐杰,赵登峰.图表中的宏观经济.中信出版社,2010,12.

⑧南岭.创新驱动的深圳样本——观察的维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参考文献:

[1]威廉·米勒,玛格丽特·韩柯克,亨利·罗文.李钟文译.硅谷优势.人民出版社,2002,1.

[2]埃弗雷特·M·罗杰斯,朱迪思·K·拉森.硅谷热.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8.

[3]安纳科·萨克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9.

[4]乐正,黄发玉.深圳之路.人民出版社,2010,8.

[5]南岭.创新驱动的深圳样本——观察的维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何国勇
《城市观察》 2018年第2期
《城市观察》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