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教学改革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我国许多地方本科高校是从过去的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随着90年代中后期高校往大众教育方向发展,地方高校的办学规模随之得到了快速扩充。同时,各高等学校也纷纷往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建设方向转型,当然美术学专业也不例外。美术学专业与其他的文理科专业有诸多办学不同点,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美术学专业四年中主要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支撑,纯理论课很少。培养方案中以大量的动手操作为主的美术基础练习课程与方向拓展课程组成,毕业创作实践环节是对前期各单元课程的最后总结。

3.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我们不妨试想,学生如果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他怎可能会自觉地预习语文?所以,要想学生自觉预习语文,不可忽视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当下,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关于美术学专业说明“与以往相比,美术学培养目标由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转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应用范围由原来的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文博艺术管理、新闻出版等行业向更为广泛的行业方向发展。除以上几个方面外,又增加了视觉文化活动策划、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等方面的工作”[1]。同时,也没有对其专业属性出现师范还是非师范的限定。鉴于此,作为地方高校的美术学专业就应该将办学方向、人才培养与区域地方对美术学专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可以根据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群,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论证与设定,走校地、校企合作的道路,真正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培养有用之人。当下许多地方本科高校美术学专业实施了以毕业创作代替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师生投身教学改革的热情。各校在经历几届毕业创作的具体教改以来,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毕业创作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评价模式等方面综合分析研究,以期探究符合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

1 朝综合应用性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系列毕业创作教学实践环节转变

从课程的设置和时间的安排上看,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的毕业创作实践普遍在第七、八学期独立开设。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如此设置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我们设置此教学环节应该达到的理想培养预期。形成此窘境的原因主要有:(1)从毕业创作的规律来看,其教学实施运作通常要经历生活体验、感情酝酿、素材收集、创作构思、材料与技法选择、草稿、正稿的制作等实践环节,各环节的完成均需师生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另外,学生进入大四时都面临着见习、实习的教学安排,也包括部分同学参加考研、考编、考教师资格证以及求职等,均需要投入大量时间;(2)新生从进校至大三,虽然经历了静物、人物、风景等基础绘画动手能力的训练,但囿于均是各单元课程练习,每个授课教师也是从各自的单元练习出发为目的,普遍没有在单元课程练习的基础上同步做创作思维训练及其相关练习延伸;(3)当学生进入到大四时,由于没有前期的单元创作训练作铺垫,面对突如其来的毕业创作,普遍呈茫然、不知所措的尴尬状况。基本上对如何创作、如何切入、如何表达搞不清楚,也不知从何入手,完全被动服从指导教师的所谓引导。正因为如此,接下来的具体教学实施,也就难免会出现学生没有生活体验、没有平时创作积累,普遍依赖照片拼贴、投影描摹、“借鉴”名校优秀毕业作品的创意,以及依赖指导教师修改等尴尬的窘境了。

结合上述现象分析,如何往以综合应用性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系列毕业创作教学改革转变,可尝试作如下课程设置方面的综合改革:(1)首先从新生进校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推出有责任心、有创作经验、成果丰硕的教师作为导师。可按1:10左右的比例设置师生比。导师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美术专业新生进校后因单元练习造成程度不同的课程内在逻辑联系之间的“割裂”。因为设置专门的固定的“学业导师”,其完全可以胜任将新生快速带入状态,了解四年美术学专业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可以促进创作思维训练、各单元创作的连贯性及创作能力达成,从新生进校后着手指导、帮扶与打造;(2)虽然美术学专业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后期毕业创作总服务,但作为每个单元的课程实施,其实均应该包括创新思维和创作实践成分的教学渗透,但在常规教学实践中并未被重视。可见,相应增加的“阶段性创作教学环节”完全可以由学业指导老师与单元课程授课教师共同组织实施,相辅相成;(3)定期安排校内外美术学各方向建设的创作名家、具有创新观念的理论家作系列讲座。包括外请在创作成果上表现优秀的往届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更具有说服力。可结合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创作案例、艺术表现的多元化发展现状,更好地拓展同学们的创作视野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准,更好地关注当下的审美趋向、弘扬时代的主流精神;(4)实施校校、校地、校企合作,定期举办单元课程习作与单元创作展以及与兄弟院校开展作品交流展、小型创作论坛等形式。建设纸质专业刊物、网站、其他数据平台等供师生创作作品发表、文字相互交流,提高师生的参与热情与投入创作工作的积极性。

2 从被动向主动、单一向系统培养导向下的毕业创作具体教学实施转变

美术学专业的各门实践课程以及后期的发展方向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均含有创新思维和创作实践教学成分,只是在平时具体的实践当中没有被大家重视,似乎被人为地从各门专业实践课中抽离,并相互割裂,失去了各单元练习中创作成分建设的“延续性”打造。例如在人体解剖课教学当中,其教学目的并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人体的比例、结构、运用解剖和人体运动规律等知识,也包括了解人体美的美学规则,以及人体美在艺术作品创作当中的实践运用。正因为普遍对此忽视,造成了后期进入毕业创作时段,师生共同遇到许多困惑的原因所在。若要解决,师生可尝试作下列相应的教改转变。

大多数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初衷都是经过科学合理论证的,也考虑到方案设计中各类课程群对于学生的专业创作能力进行打造时的前后逻辑关系。但问题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因为是不同教师组织不同单元的课程的具体实施,大家对“各自为政”实施教学开展早已习以为常,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该门课程在整体课程群中的具体地位与作用。其实,每个课程群均对应着相应的能力打造,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专业方向能力等。另外还需要关注的是:课程与课程之间、能力与能力建设之间并不是地位平等、平均向四周扩散的关系,而是专业基础课程向专业方向课程拓展的呈底座大顶部小的“金字塔”式逐层往上发展建设打造的逻辑关系。下为上的基础,上为下的结果,所有的努力均是为“塔尖”上的专业方向能力建设达成而设置。

综上可见,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教学改革必须要“跳出”过去仅仅着眼于后两个学期的短视,而是应该要重新站在高处着眼于新生从进校后整个四年中的基础造型训练与创新思维创作训练相结合的整体系统规划的教改实施。同时,还要将过去师生对待毕业创作工作的消极被动状态向积极主动参与方向转变,并逐步完善相应的综合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做好学生的艺术创作与创新思维方面的文字或等级评分的归档。具体以结果与过程性管理综合评价毕业创作工作的依据可以有下列层面组成:第一层面的等级评定依据可以为专业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专业方向能力的不同分类。将其中的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艺术表达剥离出,并进行系统的梳理。可以由授课教师与学业指导教师共同开展实施。学业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四年的全程观察培养,并定期向单元课程指导教师集中反馈学生全部信息。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反过来对教学实施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校正;第二层面的等级评定依据是根据四年的课程方案的安排,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单元课程教学系列汇报展,并将展览的形式与内容进行必要的系列教学改革品牌展览打造建设,提高全体师生参与的热情;第三层面的等级评定依据可以由学业指导教师对四年全程被指导的学生的创新创意与综合艺术表现组成;此层面的等级评分可以在整体评分比例中占主要成分;第四层面的等级评定依据主要由学业指导教师和社会相关用人单位共同组织评定组成,针对学生的毕业创作作品以及学生的毕业答辩进行成绩评定;第五层面,可以在同类院校之间开展校校之间的毕业作品以及单元课程练习的的联合巡展,相互学习与交流。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进行互相的成绩评定。

3 从单一以结果评价方式向与过程性管理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机制转变

参考文献

从学生方面谈转变:造成目前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含其他美术类专业)学生进校时普遍专业水平差的原因,大概包括几个方面:(1)随着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招生人数呈几何式翻倍快速增长,造成许多应届生考入大学门槛降低;(2)目前美术类高考的学生几乎都是以“快餐式”默写所谓的范本应付高考,反复临摹再默写,专业考试发挥时“以不变应万变”,进入大学后,学生普遍不会写生;(3)许多考生因为文化课差的缘故,被逼转学美术类参加高考,投机性很大,许多考生不是真正热爱这个专业。若要解决,从学生的角度可做下列转变:首先在学业导师和单元课程教师的引导与帮扶下,加强对美术专业的认知、对美术创作的喜爱,真正认识到艺术创作对于大众审美提高的重要意义;另外要强化写生能力,提高对于美术创作的重视度,并结合学业导师和单元课程教师的安排,大力进行系统的写生训练;“在教学上,应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求基础学习和创作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早点接触创作,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在学习中不断提高,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创作状态。到高年级我们要加强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并挖掘学生的艺术天赋,让学生在作品内涵、精神品格、艺术语言和技法表现等方面达到一定高度。”[2]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展览与相关学科竞赛,培养积极的艺术探索精神。师生只有经历了上述的教学转变与艺术创作实践的历练,才能真正将美术学专业的毕业创作工作在根本上从前文中例举的诸多窘境中解脱,进入到良性循环建设的教改轨道上来。

2.支付食宿费用,同时通过捐款为她购买衣物等必需品。该笔捐款是一位欧洲女士通过一名医生捐赠给社会服务部的。

从教师方面谈转变:随着上世纪末,高校的扩张带来了美术各专业的大面积扩招,也增加了大量的师资,但师资队伍的普遍创作水平不乐观是不争事实。作为以实践运用为主要特色的美术学专业,在人才培养建设上,更加强调的是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够用”的相关理论学习与掌握。当前,真正投身艺术研究、艺术创作的指导教师少之又少。真正甘于寂寞、投身艺术创作的人在如今高校美术学专业中越来越少。解决的办法唯有将上述教改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奖、教学质量评价等挂钩,也包括与学校的教学、人事部门、二级学院等单位从人才建设的角度共同研究策略,齐抓共管,才能从根本上激发教师投入专业创作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综合创作表达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目前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的成绩评定几乎与毕业论文的评价相类似,最后成绩评定主要由指导教师的成绩、专业评定小组成绩以及学生的答辩成绩按不同比例的规定分值综合评定而成。此种评价方式只能看到学生在最后一年或半年中的毕业创作过程性结果,并不能看到学生四年中持续对艺术创作的不断进步与积累的过程。鉴于前文探讨的毕业创作工作的教学改革,其最终的结果评价机制也要作相应的转变与完善。只有相应的评价机制渐趋完善,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毕业创作工作的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才能更大程度地促进美术学应用型人才的全面打造与实现。

恩格斯主张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考察社会历史条件,进而对文学现象做出评价,并提出文学批评所依据的尺度和标准是“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这一“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6]586。在笔者看来,所谓“历史的标准”不仅意味着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评价文学作品,而且意味着将文学作品置于文学发展历程中加以考察,唯有如此,才能发现作品在艺术上的独创之处,得出公允确当的结论。令人赞赏的是,尚继武非常重视在文学发展与变迁的历史中考察《聊斋志异》的叙事艺术,沿着三条“历史之线”分析论述相关问题。

大数据驱动下,信息融合的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图书馆的各类数据库资源、信息系统资源,还包括各类感知设备所采集的信息,以及图书馆用户行为数据等。将这些信息进行全面整合,最终实现终端应用、大屏展示和移动APP上的信息联动,是智慧图书馆信息系统实施的基础。

[1]郭泳儒.美术学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与实践——基于2012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J].美术教育研究,2014,(3):164.

[2]洪利标.高校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课教学之我见[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3,(6):61.

李勇
《巢湖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
《巢湖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