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蚕桑旅游的路径与对策

更新时间:2016-07-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应该注意到,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能有效促进“三产”融合,推动农村生态、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实现。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传统的栽桑养蚕业受到冲击,桑园面积和养蚕量大幅减少。但是,蚕桑综合开发利用取得巨大进展,观赏蚕、景观桑以及蚕桑饮品、食品等陆续走进人们的生活,以这些蚕桑产品和生活体验为载体的蚕桑旅游业在不少地方悄然兴起。各地的实践证明,蚕桑旅游不仅是一种新型的乡村旅游模式,还延伸了产业链和产业内涵,对于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蚕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深度关联

乡村旅游指旅游目的地位于城镇近郊的乡村,并以乡村景观和人文特色为亮点,如农业景观及产品、乡野生态和旷野景观、庄园田园以及乡村民俗等,主要满足本地城镇居民逃逸现代城市化喧闹环境的一种旅游[1]。发展乡村旅游,对振兴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乡村旅游最根本的就是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态和人文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特色建筑、服饰、小吃等,做好乡村旅游就要在开发建设的同时保护好这些资源。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具有积极作用。

1.2 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种植业所占比重较大,农副产品加工、服务业相对不发达,农民收入较低。乡村旅游业需要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要求,从而带动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达到了调整农村一、二、三产业比重的作用。

1.3 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安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很多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人口由于自身知识和健康条件及家庭原因不得不留守在家,没有稳固的收入来源。乡村旅游涉及的行业门类和岗位层次多,就业机会多,其中不乏就业门槛低的岗位,可提供给文化水平较低、相对弱势的农村留守人员,从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安置,增加农村家庭经济收入。

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减灾工作。修复1070处水毁灌排工程、86座水毁水库、573处重点村屯段堤防工程,改造水文站91处。完成大中型水库水位特征值复核工作。

1.4 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旅游业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旅游业可带动餐饮、住宿、零售、交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富民产业,利用农业生产的土地、机具等资源让游客亲身体验农业耕作达到吸引、招揽游客的目的,通过出售鲜活农产品及特色手工艺品留住游客,开发建设配套的家庭旅馆、乡俗酒店等场所,使游客体验真正的农家环境和饮食,都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式。

1.5 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

蚕桑生产历史悠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现代科学对蚕、桑进行了细致分类和命名,其中不少蚕品种除了用于收获蚕茧缫丝外,还具有观赏价值,如虎斑蚕、黑缟斑蚕、素班蚕、油蚕等,甚至利用现代转基因工程技术植入荧光蛋白基因的荧光蚕也可能作为观赏蚕。除家蚕外,柞蚕的颜色更多样,且每种颜色都很艳丽,因此,有条件的蚕桑旅游景点可以饲养柞蚕供游客观赏用。桑树除了作为蚕饲料外,还具有很好的生态作用。桑树固碳能力强,1 hm2桑园全年产叶量为36.96 t,一年生枝干为32.4 t,按照桑树生物学理论,1 hm2桑园的年固碳量为9.47 t[2],可作为绿化树种。桑树适应性强,根系发达,在沙漠区、沙化区、戈壁、盐碱地等气候、土壤条件下都能栽植,现在西部地区、长江三峡石坝和水库消落带等的桑树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一些桑树品种如垂桑、龙拐桑等因其树形奇特可作为行道树,既有绿化作用也具观赏价值。此外,桑树制作成桑树盆景,或利用更新换代桑树时淘汰的老桑根做桩嫁接其他观赏性树种制作成盆景,也可获得经济效益。蚕桑副产物的综合开发也更充分地利用了蚕桑养蚕缫丝外的价值,蚕桑相关食品、饮品的面世既让人们领略到传统产业带来的绿色食品的健康体验,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例7:妈以为他老实了呢,他却想着家里那条体己的黄狗。(他想着黄昏的高粱怎样一仰一俯地向他点首。豌豆地里爬了多少勇敢细脆的螳螂。他想着二秃子快积足了的一百零八将的洋烟画片。他想着杜家的大棕驴要下小驴儿了。杜家的猫又快生养了。还答应给环哥一只黑白花的呢。)他想起这场雨秋瓜要完了。梁家园的枣快熟了罢,该约谁扛了小竹竿去偷呢。(括号中为省略部分,笔者所加)

1.6 有利于营造良好村风

乡村旅游形成市场后,农户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售卖新鲜农副产品、开办家庭旅馆、特色餐厅及制作手工艺品等不同方式作为增收途径,人人都用心经营,忙于生意,可有效减少酗酒、赌博、打架斗殴等负面事件发生,有利于构建和谐新农村。而且,乡村旅游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不错的收入,既能避免农民外出打工的辛苦,还能缓解城市流动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及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没人照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一个个家庭来说,阖家团圆、儿童、老人都能得到更好的照顾,家庭氛围自然良好。一个个家庭的氛围好了,整个村子的风气自然会好。

2 发展蚕桑旅游的路径

乡村旅游契合了当今蓬勃发展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模式。传统农业一旦与旅游业结合,势必要创造便于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各种条件,最基础的就是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便利的交通条件、整洁的就餐环境、住宿条件、淳朴的购物体验和多样的娱乐休闲方式等,这都将使农村环境明显改善,更加宜人。

蚕桑文化馆旨在向游客普及蚕、桑、丝及相关产品的知识,让游客在游览、体验过程中有更好的体会。文化馆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动画等方式为游客再现蚕桑传统产业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科普蚕桑、丝绸等基本知识,同时可将具有地方特色的蚕桑生产操作、风俗融入其中,配合栽桑养蚕的用具、缫丝织机等实物的展示和讲解让游客获得直观感受。

2.1 设立蚕桑文化馆

我国地域辽阔,悠久的蚕桑产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蚕桑风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因此,我国开展蚕桑旅游既有良好的硬件基础,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已有较为成功的蚕桑旅游典型,其形式主要有设立蚕桑文化馆、根据各地不同的蚕桑生产方式和特色习俗开展具有区域文化的蚕桑旅游、建立农业生态农业示范区或休闲农庄等几种形式。

2.2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蚕桑旅游项目

长期的蚕桑生产形成了独特的蚕桑习俗,“接蚕花”“祭蚕神”祈求蚕茧丰收,“蚕禁”“请蚕猫”祈盼蚕儿健康、顺利上簇,“演蚕花戏”“做茧圆”保佑蚕事顺利等。许多习俗演变成娱乐活动保留至今,别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对游客极具吸引力,作为蚕桑文化体验活动的有机部分,让游客参与其中,达到留住游客的目的。目前,像浙江湖州的含山蚕花节、新市蚕桑庙会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前来参加[3]。在开展这些民俗活动的同时,再推出风俗中的如“茧圆”、“蚕猫”等特色食品和工艺品,一定能给游客带来新奇的精神感受和物质享受。

目前,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已开发出蚕桑休闲游的生态景点。这些休闲旅游点除了共有的采桑喂蚕、摘桑葚等体验活动和售卖蚕桑相关食品、饮品外,各有各的特色。素有“绸都”之称的苏州盛泽镇有建于道光年间祭祀蚕神的先蚕祠和酬神的小满戏,浙江桐乡的蚕桑产业休闲观光园有极具地方特色的烧野火饭,江西凤凰沟风景区除蚕桑外,还有茶叶、果业、水产等资源,游客的体验项目更加丰富多彩,广东的宝桑园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顺德伦教桑果园生态旅游园区能让游客直观了解桑基鱼塘的生态模式。

蚕桑旅游作为乡村休闲游,起初多从蚕桑产业的自我发展需要出发,没有从当地旅游资源的整体协调发展和改善农村环境、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大局通盘考虑,造成蚕桑资源不能与当地现有的景区、景点相互贯通,以致景点相对孤立,对游客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农村人居环境也没能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得到有效提升。

滑坡形成的力学机制为:动力来源为重力和裂隙水压力(图16、图17),活动机制为滑移-拉裂[3],对此,前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0-13]。简要归结起来,本病害的起动过程如下:

2.3 建立农业生态示范园区或休闲农庄

通过建立农业生态示范园或休闲农庄的方式开展蚕桑旅游,有的单纯以蚕桑为内容,有的则与茶叶、林果、水产等大农业融合在一起,包括无土栽培、智能控温控湿设施等现代高科技农业。游客结束参观后,可以就近就餐,享用以蚕桑为食材制作的桑叶面、蚕蛹、蚕蛾等美味,品尝桑葚酒、桑葚饮料、雄蛾酒等农家特色美食。同时,还可参与养蚕操作,熟蚕季节还能看到蚕儿吐丝结茧,在桑葚成熟的季节可采摘桑葚,亲身感受采桑、喂蚕等生产操作,亲眼观看蚕儿取食、蚕茧形成,享受采摘乐趣,很适合青少年进行自然知识学习。

七要加大水利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广泛推广转化水利先进实用技术。尽快制订、修订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加快实施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水文站网体系,搞好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3 当前蚕桑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我国的蚕桑旅游引起了蚕桑从业者、丝绸企业及政府等的重视,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形式毕竟是处于起始阶段,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尝试、摸索,以找到最佳运作模式,真正将这一产业做大做好。

一些景区的道路规划受限,仅外界通往景点和景点内的路况好,周边路况差,环境也没有改善,游客的活动范围小,停车也不方便,存在信息标识少、不醒目、设置不合理、没有引导人员等问题,以致游客难以快速获得有效信息。此外,景区内的其他娱乐项目少,可供选择的餐饮、住宿设施不多,不能达到游客预期,这些都会降低游客的满意度,难以留住游客。

3.1 布局不合理,缺乏全局规划

1.运用新媒体技术,促进新型政民互动。主动学习并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来创新政府治理是“互联网+”时代地方政府的必修课。在 “互联网+”时代,各级领导干部既是新媒体受众,同时也肩负新媒体管理者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要解决好 ‘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掌握媒体技术和应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新媒体。

3.2 配套设施不健全,娱乐项目少

军功爵制并非封建社会爵位授予制度的首创,最早出现于春秋,确立于战国。在军功爵制出现之前,就出现了“天子一位,公一位,候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1]P217事实上在其出现以前,历史上已经广泛存在着另一种授爵制度,既广为流传的“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2]P309的五等爵制。在这种制度下,贵族享有对国家的统治权,广大人民都在其统治之下:“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3]P1284或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4]P312

3.3 品牌意识淡薄,没有自主品牌

目前,蚕桑相关产品桑叶茶、雄蛾酒、蛹虫草等各地都在研发生产,但有注册商标的少,在全国市场上大量销售的知名品牌更少。由于同类产品在不同地方研制生产会存在某些差异,没有自己的品牌,就难以让游客真正记住自己产品的特点,不利于产品的宣传与推介。除了产品外,景点各版块安排混乱或没有鲜明的主题,游客参观后印象不深,也严重影响了景点美誉度。

3.4 宣传不到位,公众知晓率低

蚕桑旅游虽然已有成型的观光园区等,但游客主要以当地及周边人员为主,较远区域的游客占比较低,原因是各地的宣传主要局限在当地媒体上,且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使用较多,宣传方式单一,公众不了解,游客数量难有突破。

4 发展蚕桑旅游的对策

4.1 科学规划布局,融入全域旅游

蚕桑产业与旅游业接轨,涉及农林、旅游、文化等多个部门,这就要求多部门做好工作沟通、衔接,从发展当地经济、改善农村面貌的大局出发,共同设计、规划景点布局,使蚕桑旅游不仅能融入到当地已有的旅游资源中,协同发展,也能通过蚕桑旅游的开发达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收入。

4.2 健全配套设施,增设娱乐项目

在整体规划、做好硬件工作的基础上,完善景区软件。道路指示牌、景点介绍标牌等清晰明确、摆放合理。各种标识的色彩、造型等应突出景区文化特色,与景区特色相协调。把控住宿、餐饮等商家的入住资质,避免同质化,使游客有更多选择。集中培训服务人员,安排在景区及周边必要处,引导游客参观、就餐、购物、乘车等。同时,要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营造原汁原味的农家氛围,包括向游客展示农用机具、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客栈、观看地方传统风俗表演、参与制作传统小吃、手工艺品、桑树盆景等,确确实实地感受到农家味。

4.3 彰显商标文化,打造特色品牌

商标是区别不同经营者的产品和服务的标记,因此,在各地蚕桑旅游点都出售桑叶茶、桑葚酒、桑葚饮料、雄蛾酒、蛹虫草、蚕沙枕、蚕丝被等蚕桑产品时,拥有自己的商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虽然产品相同,但不同地方生产的总会有差异,尤其是桑叶茶、桑葚酒、桑葚饮料等,由于桑树品种、所选叶位、加工方法等不同,产品的外观或口感也有差别,而利用自己的商标就能将自己的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进行区分,将产品进行包装后售出,游客能更容易记住,也利于产品的宣传。此外,产品包装要多样化,如低、中、高档礼品盒、独立小包装等,依产品而定,不仅使游客有选择余地,还要易于携带。

4.4 加大宣传推介,提升影响力

提升蚕桑旅游景点影响力的途径主要有:借助传统媒体、联合旅行社、举办节会活动和利用新媒体。传统媒体有报纸、电视、广播、车身广告、户外广告等,景区可以和地方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进行合作,高频次播报景区信息,与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合作,在公交车和出租车上展示景区特色,引起人们的兴趣,达到宣传目的。联合旅行社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宣传手段,将蚕桑旅游点纳入旅游线路,旅行社组织人员、车辆,景区负责接待游客参观、就餐等。目前举办较多的活动有丝绸文化节、桑葚采摘节,这些活动既有丝制品等蚕桑产品的展览、交易,也有传统节目表演等,对宣传蚕桑旅游点和提升城市知名度都具有积极作用。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今天,蚕桑旅游点可以借助地方网络平台、微博、微信、论坛、旅游APP等不断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参考文献

[1] 郑运红.不同资源类型的乡村旅游规划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5(4):20-21.

[2] 吴海平,周金钱.蚕桑产业的生态价值[J].蚕桑通报,2015,46(1):1-4.

[3] 刘战慧,刘昕昕.“一带一路”战略下湖州蚕桑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3):431-435.

赵春晓
《北方蚕业》 2018年第1期
《北方蚕业》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