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32

bingdaoyu16
首页 > 论文问答 > 哲学是第一科学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rayyeung23

已采纳
他可以是哲学方面的论文讨论他们两者的关系。
329 评论

1987分撒风

1.人类活动论导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2.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3.社会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4.复调文化时代的来临,(合著,第1作者)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5.现代唯物主义导引,(合著,第2作者),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6.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合著,第2作者),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合著,第1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马克思主义与哲学(柯尔施著),重庆出版社1989年。2.知识与想象的起源(布朗劳斯基著),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 1.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三重意蕴,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2.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路之检视,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3期。3.社会哲学何以可能,学海,200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7期。4.哲学的分化:公域哲学与私域哲学,江海学刊,200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4期。5.社会哲学研究什么,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6.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有意义的对话何以可能,学术月刊,2001年第8期。7.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什么,学术研究,2001年第10期。8.重思人文精神,福建论坛,2001年第5期。9.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的重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层中国化,南开学报,2002年第1期。10.重思国家与经济的关系,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11.走向现代实践哲学的理路,开放时代,2001年第3期。12.新的全球秩序何以可能,河北学刊,2002年第4期。13.论全球化时代的价值趋同与价值多元,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范式转换:从本体论、认识论到人类学,南开学报,2000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2期。15.交往概念与哲学思维范式的转换,求是学刊,2000年第3期。16.重建人类学思维范式,哲学动态,2000年第7期。17.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18.重建亲切的精神家园,求是学刊,1999年第6期。19.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现状论评,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9期。20.社会哲学的视野与意义,(合写),南开学报,1999年第5期。21.启蒙及其超越,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22.论哲学思维的三种范式,江海学刊,1999年第5期。23.论辩证法的三种形态,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5期。24.社会哲学的观念,(合写),哲学动态,1998年第9期。25.探索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有效方式,学术界,1998年第4期。26.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5期。27.哲学应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合写),南开学报,1997年第3期。28.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三个维度,江海学刊,1997年第3期。29.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统一的层级分离性,人文杂志,1997年第3期。30.外王而内圣是否更为可行,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31.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之命运,求是学刊,1996年第1期。3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期发展与批判传统的复兴,学术月刊,1995年第10期。33.论转型社会的道德价值疏离化趋势,求索,1995年第5期。34.历史合力论新探,南开学报,1995年第3期。35.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代价问题,(合写),求是,1994年第23期。36.传统文化超前论——一种虚妄的文化回应模式,学术交流,1994年第4期。37.探求公平与效率的具体关系,哲学研究,1994年第6期。38.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运作方式,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39.21世纪中国哲学精神展望,求是学刊,1994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7期。40.论价值是人类存在规律的实现,人文杂志,1994年第4期。41.文化的新生与社会发展,(合写),光明日报,1993年10月4日。42.论自然必然性、历史必然性与人的活动,江海学刊,1993年第1期。43.现代唯物主义:实践性、辩证性、历史性之统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44.现实的个人: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汇合点,求索,1993年第2期。45.主体性问题的理论根由及一种可能的解决方式,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46.论交往与社会结构,江汉论坛,1993年第7期。47.科学进步、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天府新论,1993年第1期。48.世界历史进程的第三阶段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49.社会可否被视为主体,哲学动态,1992年第12期。50.论文化观念变革的意义,(合写),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51.论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52.论交往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主客体理论中的独特作用,人文杂志,1992年第4期。53.简论人类精神生活,求是学刊,1992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2年第9期。54.交往与主客体关系的社会历史规定性,哲学研究,1992年第4期。55.融合不能作为矛盾的一种解决方式吗,争鸣,1991年第5期。56.马克思唯物主义基本含义探析,南开学报,1990年第1期。57.物质实践一元论,江海学刊,1989年第1期。58.中西辩证法的区别与融合,晋阳学刊,1988年第2期。59.论人的感性活动原则,哲学研究,1988年第8期。60.认识过程的“四层次”“三阶段”说,争鸣,1985年第3期。61.本体论的三种形态与马克思的本体论,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62.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新型的日常生活,(合写),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4期。63.认识论的文化视野,人文杂志,1996年第6期。 走向真实的主体,长白论丛,1996年第4期。65.日常生活视野中的现代化图景,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66.市场经济与道德价值的疏离,天府新论,1995年第6期。67.中西辩证法的一种综合,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1992年第4期。68.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理念,南开教育论丛,1999年第3期69.实践观的变迁与哲学的实践转向,吉林大学学报, 2002年第6期; 新华文摘,2003年第4期。70.文化“精神还乡”的意蕴,(合写),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6期。71.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科学教育的意义,求是学刊,1997年第4期。 交往方式的革命——互联网的社会后果,(合写),学术研究,2003年第5期。 实践、艺术与自由,哲学动态,2003年第6期。 作为实践智慧的辩证法,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6期。 一种个别性的实践哲学,(合写),哲学研究,2003年第10期。 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现代哲学2004年第1期; 新华文摘,2004年第17期。 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看科学的发展观,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 论中西哲学对话的四种范式,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7期。 实践哲学视野中的辩证法问题,光明日报,2004年8月31日。 实践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合写),吉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形而上学的遗产与实践哲学的发展路向,(合写),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2期; 新华文摘,2005年第14期。 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矛盾论》,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辩证法与实践智慧,哲学动态2005年第4期。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与异化问题,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历史唯物主义再理解,(合写),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 论实践作为哲学概念的理论意蕴,(合写),学术月刊,2005年第12期。 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再思考,浙江学刊,2005年第6期。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内在张力,江海学刊,2005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期。89.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运作方式,《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90.传统文化超前论——一种虚妄的文化回应模式,《学术交流》,1994年第4期。91.论价值是人类存在规律的实现,《人文杂志》,1994年第4期。92.探求公平与效率的具体关系,《哲学研究》,1994年第6期。93.21世纪中国哲学精神展望,《求是学刊》,1994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7期。94.文化的新生与社会发展,(合写),《光明日报》,1993年10月4日。95.论自然必然性、历史必然性与人的活动,《江海学刊》,1993年第1期。96.现代唯物主义:实践性、辩证性、历史性之统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97.现实的个人: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汇合点,《求索》,1993年第2期。98.主体性问题的理论根由及一种可能的解决方式,《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99.论交往与社会结构,《江汉论坛》,1993年第7期。100.从经验到实践——对实践唯物主义基础的一个历史考察,《理论与现代化》1993年第6期。101.科学进步、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天府新论》,1993年第1期。102.论哲学的精神,《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103.世界历史进程的第三阶段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104.社会可否被视为主体,《哲学动态》,1992年第12期。105.论文化观念变革的意义,(合写),《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106.论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107.略论社会规律的历史性,《社科信息》,1992年第9期。108.发展哲学:思辨与现实的汇合,《学术研究动态》,1992年第8期。109.中西辩证法的一种综合,《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1992年第4期。110.论交往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主客体理论中的独特作用,《人文杂志》,1992年第4期。111.简论人类精神生活,《求是学刊》,1992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2年第9期。112.论机器思维的限度问题,《理论与现代化》,1992年第7期。113.交往与主客体关系的社会历史规定性,《哲学研究》,1992年第4期。114.融合不能作为矛盾的一种解决方式吗?《争鸣》,1991年第5期。115.马克思唯物主义基本含义探析,《南开学报》,1990年第1期。116.物质实践一元论,《江海学刊》,1989年第1期。117.中西辩证法的区别与融合,《晋阳学刊》,1988年第2期。118.论人的感性活动原则,《哲学研究》,1988年第8期。119.物质第一性与实践第一性的同一 ,《哲学动态》,1986年第5期。120.实践的普遍性究竟是什么? (合写),《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1期。121.反对主观主义思想的中国特色和逻辑结构浅探,《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4期。122.认识过程的“四层次”“三阶段”说,《争鸣》,1985年第3期。

348 评论

麦兜的秒杀季

资料我发给你吧,这类有

140 评论

Doubleflower

《宇宙哲学》对“哲学”的定义弈之哲学是人类对宇宙整体系统的最概括定性认识。哲学是人类最概精神物。真哲学是科学的摇篮。科学对宇宙物作分类整理,哲学对宇宙事、物作整体思辨。科学主要用的是对现实物作实际切割的解剖方法进行局部定量研究;目的是要开发出对现实物的各种分割和重组技术,造就新的人工物。哲学主要用的是对精神事、物作概念分析的思辨方法进行整体了解。目的是要揭示出所有宇宙现实物和精神事物的共同演化规律和过程。

349 评论

相关问答

  • 哲学是第一科学论文

    《宇宙哲学》对“哲学”的定义弈之哲学是人类对宇宙整体系统的最概括定性认识。哲学是人类最概精神物。真哲学是科学的摇篮。科学对宇宙物作分类整理,哲学对宇宙事、物作整

    沫沫晓七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哲学动态期刊排名第一的是

    没有。我说没有的

    夜雨初晴999 5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期刊排名第一

    哲学期刊:1、《管子学刊》简介:本刊是综合研究齐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性刊物。宗旨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致力于《管子》及整个齐文化的研究和探讨

    孑子孓COMIC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哲学动态期刊排名第一

    没有。我说没有的

    cocomooner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中国哲学杂志排名第一

    《孔子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研究现代哲学道德与文明

    蛋蛋love祺祺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