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84

瑶瑶然然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关于启蒙教育的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笑笑之笑0

已采纳
在这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钢琴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样的关注下,音乐教育被摆上了更高的台面,学童的年龄越来越小,钢琴的普及越来越广泛,这不仅仅带动了整个钢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同时也给许多人心中留下怀疑的隐患,这些都迫使我们以清晰的思路来进行冷静的反思。   音乐,对于个人成长与身心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点不容忽视。而在近几年,随着时代的进步,素质教育越来越被重视,不难发现,一时间“钢琴热”成了普遍现象。反观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这其中有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影响,也因为一个个钢琴家如朗朗、李云迪的出现,带动了大家对于钢琴的好奇与推崇心理,更因为全面素食教育的开展使然。这一现象的出现,带动了如此局面:钢琴启蒙教育飞速发展,儿童学琴的年龄越来越早,钢琴培训机构飞速增长,教师随之增多等等。一方面,真的很庆幸钢琴得到这样的重视,这在早期的中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上是没有的,不过出现这一现象有着它的必然性,并且这也正是“乐器之王”应有的礼遇;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从一个现象背后进行反思,毕竟钢琴教育功利化的现象也在随之普及,这种状况的背面,有着什么样的隐患?最为大众,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首先我想说的是,在目前的钢琴教育方法下,很多学童在匆匆学完一系列教材以后,你去问他(她)诸如“钢琴有多少个黑键?”这样的问题,他们都无以应对,它们居然无以应对?!所以,盲目的学琴考级背后,我们有必要首先把钢琴这个“乐器之王”拿出来好好鉴赏一番。在成千上万种古今乐器当中,经过历史的沉淀,钢琴被世人誉为“乐器之王”,这其中有它的必然。这不仅是由于它的体积之大、内部结构之复杂,还由于它美妙动听的音色以及更广泛的用途,这些都是其他任何乐器无法与之相比拟的。从十六世纪末开始,大键琴和古钢琴这两种键盘乐器逐渐盛行起来,直到十八世纪末,才被钢琴取而代之。钢琴大约是在1709年由意大利人克利斯托弗利发明。现代钢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为直立式钢琴,一为三角平台式。钢琴基本上有88个琴键,2~3个踏板,最重要的踏板有两个,一个在右,叫强音踏板,促使所有断音装置被解除,令任何弦被击时能自由地震动,直到踏板被解除;在左边的叫柔音踏板,是一个能造出柔和声音的踏板。就是这些,构成了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无论你懂不懂音乐,不可否认的,正就是这些黑白色看似呆板的木质品,在带给我们绝妙感受的同时,丰富了生活,点缀了生命。就如音乐家海顿曾说过的这么一句话:“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   在当下,钢琴早已不被挂上“奢侈品”的标签,人们时常从电视里看到它,从路边听到它的声音,喜爱和学习它的人日益增多。最近还有了这样的报道,在冰城哈尔滨中老年学钢琴的人数,约占全市学钢琴总人数的30%,且有不断增多的趋势,那么人们是本着什么样的目的去朝着钢琴蜂拥?记得英国作家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三把钥匙是:字母、数字、音符”。学习钢琴能很好地开发人类的智力,演奏钢琴时调动了人体手、眼、耳、脚、口、脑、身等多个器官,锻炼了人的协调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与此同时,培养了人的气质,锻炼了人的毅力等等,好处是数不胜数。如果就这些出发点来引导人们学习钢琴,算的上是好的开始。但就目前看来,出现的情况另有,部分家长把钢琴考级放在首位,来逼迫孩子学琴,使得孩子学琴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也让教师指导起来费心而成效不大。更有甚者为了一己私心,把琴行等教育机构看成托儿所,把孩子放之不管不问。暂且不论孩子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就家长的行为而言,已经给孩子的教育抹上了难看的一笔,这对孩子自身和对钢琴教育本身都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孩子的天性是自由的,即使孩子的启蒙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鉴于钢琴学习对少儿的全身心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家长是完全有理由让他们体验到音乐殿堂的美妙之旅,这些都应该在不阻碍孩子个性发展和不破坏孩子对音乐的兴趣的前提下进行。   就中国的钢琴音乐教育而言,它正是融合了欧洲钢琴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传统,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首先,在学琴的初期,我们会使用到许多例如哈农在内的国外教材,我们会接触到许多例如布格缪勒之类的钢琴家,作曲家。大多在这些之后,我们才会接触到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作品,而往往这些民族的精华都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从赵元任《和平进行曲》到贺绿汀《牧童短笛》,王建中《百鸟朝凤》等,这些美妙的作品,都标志着中国特色钢琴音乐作品的日益成熟。它们以其新颖的创作收手法,独特的民族特特点,经典的艺术形象,悠扬的意境,理应得到更多的解读与重视。这是在钢琴教育中是首先应该得到重视的。只有民族的,才是最好的。   其次,“钢琴热”的社会浪潮下,教师在钢琴启蒙教育中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教师的指导方面,现今许多人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就创新而言却乏善可陈。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怎样教好学生合理高效利用练琴时间,这是一个较少被谈及的点,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暂不说当今社会教师的专业程度,就算在一个再好的老师教导之下,课后不去细细消化所学所得,依然是成效不大。其实在练琴学琴的过程中,好的听力才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前听些丰富的国内外作品,学会鉴赏品味,是热爱、并学习音乐的首要条件。在学习过程中,更要学会运用耳朵,去听音色、强弱、感情处理等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练琴的效率,并给以后的视唱练耳等专业基本功打下基础。由此也可看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即使是一对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也应该把课堂的少量时间用来教会学生欣赏聆听。   已然,耳朵只是个渠道,它给了音乐一个通向心灵的路径。在钢琴教育中不容忽视的还有一点,吴英莲在《音乐教育发展中钢琴教学的重要作用》中谈到“在钢琴教育中,注意教书育人”这点是非常难得的。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钢琴教师在实施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始终不离开育人这个最终目标。所以在此“钢琴热”的社会浪潮之下,也呼吁社会上的教师们,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自身的职责与使命,在家长们带着一张张笑脸,捧着一份份希望到来的情况下,细心的了解每一个孩子,能够为他们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能够用心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奉献一份力量。   这家公司在去年制造了10万架钢琴——珠江钢琴公司。这几乎意味着在工作日的每分钟就有一架钢琴被制造出来。工作人员说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产量。这里有3千名员工奋战在8条生产线上,这种感觉更像是在汽车工厂,而不是在生产钢琴这种精细的、需要触感的物件。钢琴教育是一项长久性的且投资较大的教育,这样的消耗给大多普通家庭带来的压力并不小。并且它在时间上的消耗也不少,有人做过统计,一个合格钢琴手需要 5万小时的琴上训练,这样的训练时间对于孩子来讲也是无形的压力,从小学琴的孩子会出现,不想上钢琴课,不想练琴,缺少与同学间的沟通,性格内向等等情况,这些都是不难发现的。在这样的家长儿童双方受累情况下,钢琴却还不是只要努力刻苦练琴就一定会有成果的。一个音乐家不仅需要一定的天赋,拥有欣赏美的眼睛与心灵,还要有良好的物质基础来在学琴的过程中接触到更高雅的更好的教育,关键还要有一个良师。这其中就有两点是可遇不可求的。就连成年人想学好钢琴都要有非凡的自制力,更何况孩子。所以,在发现孩子并非学琴的“料”的时候,家长不该指责或盲目攀比,而应该尽快找到孩子其他的闪光点,不要进行无谓的盲目投资。   我们不难理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愿,也不难理解孩子有着爱玩的天性。在“钢琴热”的浪潮之下,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细心的发现孩子小小的愿望与兴趣点,不盲目跟风,才是家长们应该做到的。而对于孩子而言,就像一颗小草,细心的培育下,请给予满满的相信,它们便一定会还您一片草原。
97 评论

久美雍希

薛涌:《美国人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包括作者相关的书,如《精英的阶梯》。推荐理由:可以把“别国的教育与别国的教师”作为一个类型,与之相关的推荐书目是:《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唯一的遗憾是“旧”了一点)、《我在美国教高中》(珊伊著)等等。 对中国教师来说,最紧迫的任务是了解“别国的教育”,而不是简单地排外。如果有人在当今这样的时代竟然因害怕“全盘西化”而排斥“别国的教育”,那是可耻的。 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推荐理由:《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其实并不是一本书,而是杜威几本书的合并。这几本书并不是杜威最有理论地位的书(一般认为杜威最有理论含量的书是《民主主义与教育》),但这几本书讨论的都是当时美国社会变化与教育变革的大是大非问题。从社会转型的状态来看,中国当今的社会状态与美国当时的状态类似,中国当今的教育状态与美国当时的教育状态也比较类似,这使杜威的系列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编为一本《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特别适合现时代的教师阅读。李泽厚著:《论语今读》(相关的图书包括《道德经》,二者虽然在很多观点上有冲突和张力,但可以正因其相反,乃可以相成)。推荐理由:如果说第一紧的任务是为了理解“别国的教育”,第二紧要的任务是了解“自己的文化”,包括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化。不见得古典的都是好的,但是经典图书经历了时间的淘洗和选择,纵使不少后人对它提出批评,但它既然够格成为经典,自有它构成经典的力量。既理解“别国的教育”,又立足于“自己的文化”,这是比较开明的“文艺复兴”道路。 [日]黑柳彻子著:《窗边的小豆豆》推荐理由:对学者来说,可以直接经由学术著作和调查报告来研究“别国的教育”和“自己的文化”,但是,对大众而言,需要借助于“文艺”的道路。 在教育领域,较少有“教育文艺”,但也不是没有,比如卢梭的《爱弥尔》、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爱弥尔》乃世界公认名著,但节奏太慢,教训口气太重,所以,我们推荐《窗边的小豆豆》。若论“教育文艺”,自然包括教育小说和教育电影。后者如《春风化雨》(电影)、《音乐之声》(电影)、《大国崛起》(电视片),等等。 除“教育小说”之外,尚有一部比较奇特的“动物小说”值得阅读,那就是姜戎的《狼图腾 》。它可能让某些读者热血沸腾,感受到生命本原的激情与力量。而这种品质,恰恰是某些教师所严重匮乏的。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相关图书包括“周国平散文”、“余秋雨散文”等相关“文章”)。 推荐理由:依然看重的是“教育文艺”与“教育启蒙”的意义。张民生、于漪:《教师人文读本》(上下修订本)推荐理由:如果说中国教师第一紧要的任务是理解和领会“别国的教育”,第二紧要的任务是立足于“自己的文化”,第三紧要的任务是进入“教育文艺”,那么,第四紧要的任务便是承担“教育启蒙”(包括“自我启蒙”与“启蒙他者”)。相关图书包括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教程 》、《大学人文读本:人与国家 》;《大学人文读本:人与世界》、《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 可以从“教育文艺”与“教育启蒙”的线索把这几本书找出来并推荐给老师。谢泳编:《胡适还是鲁迅》(相关的图书包括《鲁迅全集》、《胡适全集》)。推荐理由:就思想领域而言,这“两兄弟”几可以撑起整个近代中国。他们的思想在当今依然可以担当“启蒙”的大任。张文质著:《唇舌的授权》(以及作者相关的《幻想之眼》、《保卫童年》等等)。推荐理由:张文质老师的书几乎都可以视为“教育文艺”作品。好的“教育文艺”总是悄悄地不显山不显水地把“教育道理”隐含在作品中。按照这个标准,张文质老师的书堪称优秀的“教育文艺”作品。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作者相关的书包括《教育的真情与智慧》)。我们所憧憬的“教育启蒙”是指“对教育现实问题表达关注,并对真实问题勇敢地做出批判性思考,让中国教育更自由、更平等、更民主、更人性”。在这条道路上,肖川老师的作品是闪闪发光的灯塔(尽管也还只是一座微小的灯塔)。 若“教育启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主题,那么,肖川教育博客、刘铁芳教育博客、许锡良教育博客三者便值得每日观看。三者之间,刘铁芳老师的《守望教育》、《走在教育的边缘》等是值得阅读的;而许锡良老师的《教育观察》(我个人自做主张的命名,尚未出版,文章尚在他的博客中)会令老师们眼前豁然一亮,或许会在阅读许锡良老师的文章当下便发誓不再过“旧式的生活”。[美]亨特著:《心理学的故事》推荐理由:一本有关心理学史的书,非常适合心理学爱好者阅读

173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启蒙教育的论文

    在这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钢琴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样的关注下,音乐教育被摆上了更高的台面,学童的年龄越来越小,钢琴的普及越来越广泛,这

    flower99sunny 1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130部高评分英音双语字幕电影链接: 提取码: tqkz据研究发现人类感知语音语感的神经中枢在9-10岁之间达到活跃巅峰,所以孩子越早学语言越好。希望英语早教

    yangguangsnow 7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论文

    一、科学素养及其重要性  美国学者赫德在《科学素养:它对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中最早提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科学素养代表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国际上普遍

    陌陌上阡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关于教育的论文

    建议你参考下(教育进展、创新教育研究)这两本刊物吧

    二階堂真红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科学启蒙论文

    科学,如今,它早已是现代人们议论得最热烈的话题了。这扇大门再一次向我招手,我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现在,我要讲的一个话题是--------空气。空气,大家应该都知

    fishmoon00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