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37

中国式话
首页 > 论文问答 > 岭南文化简史论文选题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ailanlan75

已采纳
岭南文化史称“五岭以南,自李唐以前,声名文物远不逮夫中原”〔33」,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交通梗阻不便。自唐张九龄奉开大庆岭体p大梅关)新道后,这一状况才有所改观。自此,大庚岭道成为广东北上主要交通线。另外,唐代广州崛起为世界性贸易巨港,也是“广州通海夷道”的起点,而自隋开京杭大运河,改善了五岭南北交通,广州港腹地更扩大了,促进了物资和人口流动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岭南文化被滋润和吸收了新养分,在前代积累基础上持续但又不平衡地发展起来,改变了过去的文化格局和景观。一、汉俚文化融合深化文化形成与民族融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六朝移民高潮的结果,是汉人在岭南的人口比重显著提高。加上上述经过洗夫人的努力,汉俚文化融合过程在隋唐强大封建政治经济力量推动下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程度也更加深刻。例如移居海南的汉人,唐代以前为 2万人,唐代增加到 7万,分布地区也从岛北部沿海逐步向比较偏远、开发迟而瘴病较严重的南部和东南部扩展。以往是汉在北,俚在南。环岛建置的完成,形成汉在外、俚在内的分布格局,表明有一部分俚人被汉化。在汉俚杂居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有显著提高,岛上不但有不少土特产作为“贡品”输入中原,而且生产的商品也很精美。琼山郡守韦公干驱使俚人家奴“织花练文纱”,制角器,熔锻金银,用珍木造家具和大船,舶运到广州出卖。这说明汉文化已为越来越多俚人所掌握,否则不会有这样的工艺制作。俚人另一居地雷州,唐代还从闽南移入一批居民,壮大汉人队伍,进一步开发雷州半岛。类似这样的民族迁移和民族融合事例,实质上反映汉文化越来越处于优势地位,汉俚文化界限在这里逐渐消失了。俚人中还出现一批掌握汉文化的知识分子,如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在汉未央宫大宴群臣,曾“命突厥颔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戴咏诗。既而笑日‘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35〕。这。雅事历被传为俚人汉化的佳话。二、开疆文化的贡献 汉文化在岭南的传播除以大量移民为载体以外,个人历史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唐代岭南在中原人心目中,仍是一个瘴病之地、化外之区,因而成为朝廷处置政敌和罪犯的场所。许多在党争中败北者,都被一贬再贬,最后流落岭南。他们中不乏有见识的政治家或文化人,来到岭南后,多致力于传播中原文化,推动当地文化发展。这种以开发落后地区为目的,在边睡地区传播的汉文化被称为“开疆文化”。秦汉进军岭南所产生的文化后果,当然可以说是开疆文化在岭南之始。唐代开疆文化在岭南进入一个重要阶段,流寓人物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这些人物著名的有杜审言、宋之间。李德裕、韩愈、刘禹锡、李宗阂、杨嗣复、王义芳、韩援、韦方质、李孝逸、韦执谊、敬晖等,他们都各有建树。例如韩愈贬潮州,在那里驱鳄鱼,放免奴婢,办学兴教,正乡音等,促进潮州风气改变。为纪念韩愈而命名的韩江、韩山、韩文公词、思韩亭、思公帕等,皆为中原文化在潮州扎根的见证。唐代贬惠州的有同平章事张锡、兵部尚书牛僧孺、著名诗人李尚德等,他们对惠州文化建设也起过一定作用。唐代贬海南的高级官吏更多,李德裕是他们的代表人物。李贬潮州再贬崖州(今琼山县境),在逆境中不忘著述,在崖州城修建望闭亭,民间还有其子孙化为黎人的传说,作为一代名相,千百年来一直为海南人所纪念和赞扬,这与其滴居时对海南文化发展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三、海外文化移入 我国与海外交通要地,首在广东。秦汉以来,从徐闻、合浦港发航的海上丝绸之路已很兴旺,所以海外文化假道前来,流布岭南也势在必然。唐代以前,岭南文化正处在形成阶段,尚未成熟,故更容易接受外来异质文化,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也是岭南文化多元性的一个原因。 秦汉时,集散香禹的一些土特产采自南海周边地区和民族,包括香药、琉璃、玛瑞、水晶等,《史记•货殖列传》和椒书•地理志》记载了番昌与海外交通的盛况,可以说,这是有文字可稽的海外文化进入岭南之始。据考证,汉初在我国栽培最早的海南岛棉花,是从印度经越南传人的〔36〕。至于中国官员、商人、使者外出交流,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向我国进贡珍奇宝货之事史不绝书。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州发掘多座汉墓,除了出土大量上述物品,还有不少托灯男女 陶涌,他们的人种学特征和服饰异于汉人,也不同于当地越人,而很有可能来自东南亚、西亚或东非〔37」。这类陶涌在徐闻、合浦、贵县、梧州一带亦有发现。从文化主要依靠移民传播而言,不管这些陶涌真正身份如何,这都可视为海外文化传入的佐证。但只到了唐代,随着海上交通发展,那些来自异国他乡的民族文化才更多地移入岭南,极大地丰富了岭南文化内涵。这主要包括佛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作物品种、特殊材料、器皿等。例如唐代岭南生产各款陶瓷制品,如瓦当、板瓦、筒瓦、砖石等建材,多有贴附坐佛或莲花瓣纹。佛教寺院、塔、雕刻等建筑大量兴起,与佛教传入有关的菩提树、蒲桃也在岭南安家落户。伊斯兰教清真寺、塔,伊斯兰教徒聚居善坊等在广州出现。伊斯兰教著名补品补骨脂也随同其他舶来品一起传进来。还有许多身穿奇装异服,“镍耳贯胸之类,殊深绝限之人”卜别也往来于各交通大道,歇息于哪店驿站之中。只有在岭南,才更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外来文化景观。四、文化发展反差 隋唐岭南社会发展还很不平衡,开发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并存,个别先进经济据点被大片蛮荒地区包围。这种区域发展的核心性也表现在文化上,形成较大的区域反差,成为这一时期岭南文化发展的重要特点。大庚岭道开通,“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原之声教日近矣,遇则之风俗日变矣”〔39〕。这是中原文化南下在交通沿线产生的结果。主要包括粤北、西江和珠江三角洲某些地区,刀耕火种和火耕水褥面积在这些地区还有所减少。9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考尔大贝列举当时中国四大商港,内有“广府”(广州)一地。这些地区生产水果。蔬菜、稻米、大小麦和甘蔗等,渐渐跟上中原农业发展步伐;所产陶瓷,釉色纷呈;所产葛、麻、蕉、竹、棉等纤维织品,别具一格,为中原人所珍视,多以购得自炫;所酿酒类众多,其中荔枝酒为其中珍品,受到诗人白居易赞美;城镇在这些地区也很兴旺。广州过去被称为‘茅草都市”,唐宋憬任广州都督,《新唐书•宋憬传》称,宋原“教之陶瓦筑堵,列哪肆”,取代茅草修茸房屋,将中原建筑文化引入岭南。珠江三角洲兴起金利、龙江、容奇、桂洲、黄连、北水、马齐、香山、青歧等圩镇。圩市作为一种文化景观也在它们中形成。佛教文化在惠能传教韶州时十分隆盛,唐天宝年间“韶州生齿登皇籍者三万一千户,削发隶寺曹者三千七百名,建刹为精舍者四百余区”〔40),即不到 10户有僧舍 1区。从中可以窥见,这类地区文化色调很浓重,这当然是文化内外交流的结果。反观沿海低地和东江、韩江流域及海南五指山地区,不是多种野生动物渊豪,野象出没、鳄鱼为患,就是“皆雕蹄凿齿、绣面鼻饮”卜川俚人所居。不少志书都说,“自岭已南二十余郡,大率上地下湿,皆多瘴病,人尤夭折……推结箕踞,乃其旧风”〔42」,土著文化仍占一定优势。这种地区反差,恰好说明岭南文化各个组成部分这时仍处在激烈的碰撞和整合之中。
304 评论

starjing99

佛山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 陈恩维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数量统计方法和人文地理学理论,考察佛山文化在广府以及岭南文化中地位,认为无论是历代人才的量与质,还是遗留文献的多与寡,佛山均在岭南各地中占首要位置,这决定了佛山在岭南文化中的中心地位。而佛山文化之兴盛,则取决于佛山地域环境、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关键词:佛山 广府文化 地位作者简介:陈恩维(1975-),男,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中文系副主任) 屈大均在论述广东文化及其兴起历程时说:“广东居天下之南,故曰南中,亦曰南裔。火之所房,祝融之墟在焉,天下之文明至斯而极。极故其发之也迟,始然于汉,炽于唐于宋,至有明乃照于四方焉,故今天下言文者必称广东。……嗟夫,一国之人文,天下之人文也。知天下于一国,知一国于一人。……广东者,吾之乡也,一桑梓且犹恭敬,况于文章之美乎。文者道之显者也,恭敬其文,所以恭敬其道。道在于吾乡之人,吾得由其文而见之,以为尚友之资,以为畜德之本,岂非吾之所以为学者乎。”[[1]]在这里屈大均阐明了广东文化的兴起取决于广东地理的学术观点,提出了人——文——地——国的地域文化的考察视角和地域文化研究的意义。本文拟继承并发展先贤对于乡土地域文化的考察方法,运用数量统计方法和人文地理学理论,考察佛山之“人”“文”、“地”,以图科学准确评估佛山在岭南(广府)文化中的地位。 一、佛山为岭南人文渊薮在封建时代,一地文化之盛,可从朝廷从地方选拔的人才数来考察。为此本文根据《广州府志·选举表》,制定《广州府历代乡贡、进士地域分布简表》,以了解佛山在广府文化中的地位。(1)佛山在广府文化中居中心地位。广州府历代乡贡进士总人数为1283人,其中番禺为260人,占20.3%,南海357人,占8%,顺德238人,占6%,东莞193人,占0%。佛山所辖南海、顺德、三水、高明四县历代的乡贡和进士人数占广州府历代乡贡进士总数的7%,几占半壁江山。佛山在岭南文化中的中心地位,由此可见。(2)佛山区域文化以南海和顺德为中心,其发展是不平衡的。南海所提供的乡贡、进士人数居第一,占广州府总人数的8%。显然是广府文化的中心地。晋代郭璞称:“南海盛衣冠之气”。清代吴荣光也指出:“国朝制科,广东九郡举人中额七十有二名,每科广州郡几居其半,广州十四属,南海又居其半。”[[3]]顺德占6% ,论比例似乎逊于南海,但是明代以来顺德从南海分离、单独置县后,文化崛起的速度是惊人的,尤其是清代,其进士人数竟然超越了南海、番禺而跃居第一。相比之下,三水仅占0%,高明仅占1%,这与它们建县较晚、文化开发较迟有关。《高明县志·列传序》承认:“高明本广肇错壤,半山半泽,风气朴茂,自画疆开县曾不数十年,而人才继起,德行文学载在通志、郡志者不一书。”[[4]]高明进入选举的人数,历代仅有一人,因此县志编纂者,只好强调记载在《广东通志》中的德行、文学之士,其文化相对落后是不争的事实。从广东全省来看,佛山文化也是居领先地位的。这一点可以从《广东历代状元、榜眼、探花分布简表》中看出。从上表可以看出,广东历代状元远远有9人、榜眼8人、探花9人,佛山在这个排行榜中无论是状元、榜眼还是探花,数量均是第一,所占比重也有三分之一多。2007年广州市越秀区建成南粤先贤馆,首批入馆56位对岭南文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南粤先贤,佛山入选10人,占17。8%,居各地之首。[[5]]这也说明了佛山在岭南文化的地位。以上主要从文化人才的数量分析,就人才质量而言,佛山历代涌现了方方面面的人才,成为了广府文化的丰碑。在经学方面,佛山自明清以来出现了方献夫、郑毓、庞嵩、区大伦、何维柏、曾钊、桂文灿、温汝能、简朝亮等人,或通一经,或兼通数经,皆为岭南著名经学家。史学方面,周克明、黄衷、邝露、梁廷楠、李文田、汪兆镛等人,皆学有专攻,自成名家。文学方面,明代初期南园前五先生开岭南诗派,五子中佛山人居其二,顺德孙蕡被誉为“岭南诗宗”;明代中叶,南园后五先生继起,引领粤海诗坛,其中顺德欧大任、梁有誉影响遍及全国。明末清初,“南园十二子”中佛山人占一半;顺德陈邦彦与南海陈子壮、东莞张家玉并称“岭南三忠”;陈邦彦之子陈恭尹与番禺黎遂球、南海邝露并称“岭南前三家”。清中叶,顺德黎简与同县张锦芳、黄丹书、番禺吕坚因擅画被誉为“岭南四家”;顺德胡亦常、张锦芳与钦州冯敏昌因善诗并称“岭南三子”。晚清至近代顺德黄节与番禺梁鼎芬、曾习经、罗瘿公以诗文并称为“岭南近代四家”;吴趼人开近代谴责小说之先河,康有为成“诗界革命”之代表……。上述历史文化名人,“风节可仰而思也,德业可考而法也,论议可诵而服也,……后贤继兴,将亦藉声光以自壮矣。表南海者着,其在于兹。”[[6]]他们生于佛山、长于佛山,建设佛山,奠定了佛山在广府文化中的中心地位,是佛山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名”片,也是佛山“文化名城”建设的文化资源。例如,我们今天讨论佛山人精神,我认为历史文化名人身上的风节德业,治学精神、重文传统,完全可以成为其重要内涵。 二、佛山为岭南文献之邦我们讨论一地文化的地位,最为重要的依据是当地所遗留的文献典籍。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一文语“刘御史集”条云:自韩昌黎入粤,粤之人士与之游,而因以知名于世者,在海阳则有赵德,在南海则有区册、区弘。于时昌黎于德有牒,又有诗以别之,于册有序,于弘亦有诗送之,至今粤人以为荣。……若汉之时,吾粤文始于西,为陈钦、陈元父子。唐之时,吾粤文始于北,为张文献(九龄)与君(刘轲)。文献与君,其又为粤北之终而南之始者也。[[7]]汉唐时期,岭南文献中心分别在粤西之广信(封开)和粤北曲江(韶关),至唐宋以来,以番禺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迅速崛起,成为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佛山岭南也随之发展为最为重要的交通重镇,文献也随之累计发展。,逐渐成为岭南的文献中心。罗志欢先生曾制《岭南作者及文献分布简表》,目的在于反映岭南文献分布,我们借此以观察佛山地区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1.自汉至清,佛山有作者258人,占总人数692人中的37%,高出广州的21%;惠阳的12%;佛山历代见于著录的经史子集四部著述592种,占29%,高于广州的22%、惠阳的16%。无论是作者人数,还是著述数量,佛山都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佛山在岭南文化中的中心地位,由此可以见出。2.从佛山文献遗存的类别来看,经、史、集部文献数量均居岭南第一。就各部在所占比例而言,经部占佛山总文献数量的13%,史部21%,集部56%,子部占10%。由此可见,佛山文化中文学与史学尤为发达。3.从历代作者分布的朝代来看,佛山自明清时期才成为岭南的文献中心。明清两代,佛山共有作者248人,占佛山历代总人数96%,占岭南作者总人数的35%。由此可以推出,佛山文化的崛起时期是明清两代。佛山历代的文献遗存中,史部文献数量较为可观。而史部文献中地方志的数量所占比重最大。据统计,佛山地区历代地方志著录43种,现存58种,现存数量在整个岭南地区居第一,著录数量居第二。[[9]]地方志是记录一定行政区域自然和社会风貌、历史与现实材料、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综合性文献。因此,地方志的制作与保存,实际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自觉构建。一个地域的人们基于某种文化认同——种姓、方言、风土、产业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和荣誉感,出于对地域文化共同体的历史求知欲,会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手段来构建和描写传统,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历史编纂,因为“历史编纂的任务是确立和完善关于过去的形象。批判的或科学的历史编纂所探究的,是已为人们所接受的、或是传统的过去之形象,并且对他们进行考证和加以完善。”[[10]]这从清代中叶著名史学家顺德人梁廷枏对广东地方史志的研究可以得到验证。梁廷枏曾著有《顺德县志》、《南越五主传》、《南汉书》、《广东海防汇览》、《粤秀书院志》等一批地方史志。在这些著作中,他一方面通过精细的史料考证,试图准确再现地方历史,另一方面则结合自身对于岭南文化的体认,自觉参与对广东文化特质的构建。如《南越五主传》记南越政权的开创者汉人赵佗 “和集百越”[[11]]、北通中原;《南汉书》中,记烈宗父子“所招应多中朝名士”[[12]],提升了岭南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水平。这实际上是作为历史学家的梁廷枏在刻意凸显岭南文化的兼容性特质,这种著述行为,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构建。[13] 三 佛山为广东之聚佛山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岭南占据中心地位,取决于佛山的地域环境、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明陈洪谟、张瀚《松窗梦语> 卷二载: 自南安逾梅岭,岭高路隘,路盘旋而上,亦不为险。过岭,登舟。经黄塘,平圃,路多奇峰怪石,而清流旋绕其下,良可娱目。至韶州,有白塔堤,英德有观音洞。洞在江中,石山高峙,水浒壁立,而岩洞深奥。过江口横石矶飞来寺,寺在山上,奇峰耸秀,回渚呈澜,一胜概也。历清远,三水,时值潮长,水势湍急,缓缓拽牵而进。登小金山,昔名灵州山,寺曰宝陀,有东坡遗像,前有超然台。登山而望,四面皆水,若登金山观大江,但广狭不同耳。自此经官窑,抵广东之会城,为古南越。城有七门,城东北隅有粤秀山,西北有九眼池,为一方胜概。天气甚暖,乃阳泄阴盛之地,冬不雪,花不谢,草木不凋,民人多湿疾,亦风气使然。其俗贱五谷而贵异物,然珠翠牙玳与五金诸香皆产自交南海岛,非中国所有。[[14]]佛山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西接肇庆,南连珠海,北通清远,毗邻港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确实可以看作是广东各地的辐辏之地,为广东地理之“聚”。从更大的范围来看,佛山乃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西数省进入广州的门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交通环境和气候条件,使佛山物产丰富,贸易发达,成为物资与人员的聚散之敌之。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至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中国的“四大名镇”,曾为中国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商贸重镇,被列为全国“四大聚”(北京、佛山、苏州、汉口)之一。可以说,佛山的地理交通位置之“聚”,使之成为了物资之聚,人才之聚,从而也成为了广东的人文渊薮、文献之邦。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佛山汇集各方物资、人员的“聚”,其实是一种文化的聚,即“兼容”,而这乃是广东文化的典型特质之一,这也可以看作是佛山对广府乃至岭南文化的贡献之一。康熙《南海县志》卷十一《人物列传序》曾不无自豪的总结:“南邑惟时都会,十郡辐辏,岭海灵气于滋郁蟠,故其上下古今,千有余年,发为人文,实冠全粤。或以勋名传竹帛;或以著述流休美;而且殉节封疆;而且高蹈岩穴;下至笄袆闺媛,亦砥砺捐躯,与丈夫等烈。煌煌缃帙,不啻盛矣。”[[15]]佛山文化之所以兴盛,直接取决于佛山的经济发展水平。叶石洞云:“广东好诗辞,缙绅先生解组归,不问家人、生产、惟赋诗、修岁时之会,粤人故多高致乃尔。”[[16]]正是因为广东富饶的地方经济,可以解决退休士大夫生活之忧,故而可以放心进行文化生产。温汝能论顺德云:“顺邑处羊城西南,境接南、番、香、新之交,无地非水,所居山庄村舍,悉水绕其旁,而舟楫往来随潮上下,一望而波光四合,景物超然。故其人士多潇洒出尘,能文章,工吟咏,而其所著见亦无涯无尽,一寓其汪洋浩瀚之势,论者谓地之灵有以钟之也。”[[17]]可以说,自然环境以交通条件,影响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为文化发展奠定基础。佛山经济发展对文化的推动作用,还可以从直接从当地出版业的发展来考察。金武祥《粟香三笔》卷四指出:“广东刻工,在顺德县之马冈。均以书板多者为富,嫁女常以书板为奁资。”[[18]]咸丰《顺德县志》卷三《舆地略·物产》也记载:“今马冈镂刻书板,几遍艺林,妇孺皆能为之。男子但依墨迹刻界画线,余并女工,故值廉而行远。”正是因为有便利的刻书条件,咸丰《顺德县志·艺文略》才可以自信宣称:“吾顺本南海离明地,夙号人文渊薮。大手著作,卓有可观,自来俗尚声诗,操觚家既不可数计,而悠游林下者,往往假吟咏以自娱,故诗集之镌,几等南渡兰亭。”[[19]]佛山之所以成为岭南文献之邦,与明清时期佛山的出版业发达不无关系。 如果说佛山历史名人是佛山文化的“纪念碑”,佛山所遗留的文化典籍是建筑这座纪念碑的“沙石”,那么承载这一座座文化纪念碑的则是佛山之“地”。鉴古可以知今,佛山今天要建设历史文化文化名城,就研究而言当从历史文化名人研究和文献整理入手,就现实发展而言,则取决于以环保、交通和文化产业为基础的经济的振

264 评论

曼丽nilei

更据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目录定义简介构成元素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三是舶来的域外文化文化特质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二、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三、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文化内涵文化构成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画派戏曲音乐工艺美术民俗节庆宗教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侨乡文化定义简介构成元素 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 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 三是舶来的域外文化文化特质 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 二、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 三、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文化内涵文化构成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画派戏曲音乐工艺美术民俗节庆宗教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侨乡文化展开

305 评论

张小电1301

一、 岭南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回归线两侧,为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是我国南方五岭(大庚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越城岭)以南地区的概称。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岭南山水秀丽,层峦叠翠,又濒临沧海,环境风物别具特色,气候湿热,长年繁花似锦。二、岭南文化什么是岭南文化?首先,岭南文化是作为地理和政治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岭南人在岭南地区创造的文化为主体,岭南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岭南文化形成于明清之际,以岭南三家文化形成为代表,由此开始,岭南文化才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时期达到了它的高峰时期。改革开放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地方文化兴起提供了条件,各地文化开始复兴,在这一潮流中,岭南文化发展得最为迅速香港在七、八十年代进入新文化时期,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现代阶段。岭南文化的重要地位首先表现在手工业上,在清中期,岭南丝织业迅速崛起,广州和佛山有数万名纺织工,在质量上更是超出了江南,“金陵、苏、杭皆不及”,被誉为“广纱甲天下”。广州的红木家具与“京作”、“苏作”并立为三大家具流派之一。清代“广州钟”是清宫中最重要的工艺佳作。在工艺美术方面,岭南文化从明代开始酝酿成长,到清朝晚期,岭南工艺美术开始完善,形成独立的风格和体系。源于明代广州民间绘彩的“广彩”, 盛于清代的石湾微雕,为当时远近闻名的佳作。广州牙雕、广绣、金银工艺皆都名扬中外。岭南文化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发展的先导,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康梁变法直到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岭南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主要领导者,是中国近代政治革命主要动力和主要领导者。因而岭南文化精神实质,是战斗、革命、革新精神。正是由于岭南文化的先进性、革新性,才先后自创一体,如特色鲜明的岭南画派、岭南园艺、岭南戏剧、岭南建筑等。三、岭南建筑及装饰岭南建筑及其装饰是我国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南国的自然资源,结合南国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我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简练、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展现在南国大地上。1、岭南建筑装饰的形成岭南建筑装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及文化素养等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常年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空气潮湿多雨、植物繁茂常青,花卉四季常开,环境清新秀丽;由于气候原因,人们喜爱室外环境及活动;这里接近海外,受外来文化、思想影响较快;这里物产丰富,各种建筑装饰材料多种多样。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建筑装饰风格,充分展示了这里的气候、习惯、材料、环境、经济、文化的风貌。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以及方形柱的运用。2、岭南建筑装饰的特点岭南建筑与装饰空间组织比较自由,没有特殊的程式,不追求严谨的纵轴对称,以地形和景物为依托,以连廊为手段进行室内外空间的组织,有机地将不同标高、不同尺度、不同功能的建筑空间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曲径回廊相联、喷泉水池相通,假山叠石相衬,建筑高低错落有致,大小空间组织有序的建筑群体。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由于气候温和,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四、岭南园林岭南园林主要植根于民间,园景构图根据生活内容的需要适当处置,随机应变,各种设施求实重效,顺从人意。岭南古代的园林匠师,综合了多元文化类别,把北方的、江南的、外国的园林艺术兼收并蓄,灵活吸收,使园景布局显得挥洒自如,不拘一格。岭南园林比较鲜明的特色:一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体量较小;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玲珑剔透的织绵。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如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用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的柱头,用条石砌筑形式规整的水池,厅堂外设铸铁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岭南文化特点。求实兼蓄,精巧秀丽。

321 评论

笨笨猫Shirley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珠江系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其中尤以广州话方言区即粤文言区的广府文化,特别是近代前后以来的广府文化为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广州作为广府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开始,有建城前的百越文化、建城后的汉越文化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一直绵延不断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考古文物到文献记载,从历史遗址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到各种文化艺术,都贯穿着一种开放的人文意识,特别是变改意识、商业意识、务实意识和平民意识,反映出广州人的开放观念、兼容观念和改革观念。传统的文化艺术,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到岭南民俗和岭南饮食文化,都反映出岭南文化丰富内涵和独具一格、绚丽多姿的岭南地方特色。从岭南文明史开始,几千年来,广州一直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岭南文化的代表。 广州的文化艺术,包括文学、戏剧、影视、音乐、书画、民间工艺、园林建筑艺术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岭南地域文化特色。其中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工艺等,是岭南文化风格和流派的典型代表。 粤剧是广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享有“南国红豆”的盛誉。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东南亚以至欧洲、美洲、澳洲等华侨、华人居住地区也常有粤剧演出。粤剧是北方一些剧种,主要是戈阳腔、昆腔、徽班、湘班等与广东本地民间曲调如南音、粤讴、木鱼、龙舟等融合而成的。腔调以梆子、二黄、西皮为主。兼容并蓄、通俗易懂、音乐优美是粤剧的主要特点。 广东音乐又称粤乐,它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颗璀璨明珠。广东音乐源于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吸纳了中原古乐、江南小调和昆曲等的精华,与本地民歌、民谣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民间音乐,同粤剧一样也具有明显的融合特点。广东音乐由于曲调悠扬、婉转动听,不单广东人喜爱,全国人民甚至外国人也都十分喜爱,故历来就有“凡有华侨处,即有广东音乐知音”的说法。其中《步步高》、《雨打芭蕉》、《平湖秋月》等广东音乐名曲,已成为乐坛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而经常被各类音乐会演奏。 岭南画派是现代中国画派之一,始创于利“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和陈树人。他们早年师从花鸟画家居廉,曾留学日本。之后他们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台日本和西洋画法,而自创一格,注重写生,多画岭南风物,色彩鲜丽,面目一新,学之者甚众,被称之为岭南画派。岭南画派是随着中国近代民族和民主意识的勃兴而诞生的,有时代的创新精神,是中国画的改革派。岭南画派的创始人物高剑父、陈树人和高奇峰,早年都曾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岭南画派的第二代传人。当代画家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等,继承和发展了岭南画派的优良传统和风格,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培养出大批人才。 广雕、广彩、广绣是驰名中外的岭南民间工艺品。

120 评论

相关问答

  • 岭南文化简史论文选题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珠江系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

    郁敏0729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3
  • 岭南文化简史论文选题背景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珠江系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

    水云间秋忆 6人参与回答 2024-05-13
  • 岭南文化简史论文选题意义

    1,有利于促进岭南地区经济发展,开展开平地区旅游业2,有利于展现岭南建筑文化,让岭南建筑文化得到重视与更好的保护3,有利于让人们更好了解岭南地区的文化、生活、历

    大灵灵小乖乖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2
  • 岭南文化简史论文选题方向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珠江系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

    长草的燕窝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3
  • 岭南文化简史论文题目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岭南文化,博大精深。要而言之,它有三大主要来源,构成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l波波刘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