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21

識食過人
首页 > 论文问答 > 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论文怎么写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薰衣草恋人

已采纳
一、 建筑工程中环保问题的分析及改良随着建筑工程的规模逐年加大,在建筑工程中环保问题也日益得到了工程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由于建筑工程对于环保管理的不够重视,导致建筑工程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已经影响到了质量和基础管理上来。文章就目前建筑工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的现状以及一些具体问题做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理性的思考,以供同仁们参考。建筑工程在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不断发展壮大的建筑工程如果要想保持长效的发展,就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面临资源和环保高度突出的局面,在建筑工程的环境保护,资源耗费,建筑垃圾产生以及回收再利用等问题已经成了建筑工程中的基础管理项目。因此,要想实现建筑工程的高跨度长效发展就要清楚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改良这些问题的现实意义,只有从根本上治理这些问题,改善管理机制,研究制定相应的举措,才能确保建筑工程长远发展。下面本人简单谈几点看法。一、建筑工程施工中环保的现状建筑工程施工是我国经济建设中最为普及的建筑模式,其作用和规模已经日趋具有代表性。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也逐渐地在施工中暴露的越来越多,因为各个施工单位的环保意识较差,对于因施工所带来的环保问题不够重视,甚至有的是对此视而不见,导致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的平衡,严重影响了施工的先进理念和工程施工的基础管理。随着大批的建筑工程的上马,相应而出的是建筑垃圾的产生,对于施工料材的耗费,尽管这样的耗费是无意识的,却由于对环境保护问题和能源问题的认识不足,使的建筑垃圾和建筑原料的耗费同样成了建筑工程与质量管理一项重要问题。目前国内的3%的建筑工程项目或多或少存在着资源耗费的现象;其中85%的建筑垃圾因为得不到妥善的处置和再利用严重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还有38%的建筑单位并没有针对建筑垃圾而带来的问题采取任何措施。由此我们必须看到治理土木建筑工程中的环境问题,有效改善资源的耗费,打造生态施工环境已经迫在眉睫。二、工程建筑中存在的主要的环保问题1) 施工噪音严重扰民。大多数的建筑工程现在位置基本上处在城市或者城乡结合部,类似的地点的显著特点就是居民相对集中。从“人本”的角度上来说,噪音对施工地点所居住的居民,工作的民众已经形成了生活影响,尤其是夜间施工。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因为噪音而遭遇投诉的施工企业在2004年就多达2000余家。2) 建筑垃圾带来安全隐患。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垃圾的产生首先是从工程的拆迁就开始了,继而是施工的开始,原料的耗费也相应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尤其在工程施工中,因为对于建筑垃圾的管理不妥当,不仅没有使本可利用的建筑垃圾得到合理的利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建筑垃圾的清除,转运不及时还为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3) 环保意识差加巨了施工成本。无论是什么工程,安全管理是重要的 ,质量管理也是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管理依旧应该是工程的成本,对于环保问题的认识不足,在建筑垃圾的转运,清理方面长期忽视。加上对于施工中的有毒害原料的控制不严,一方面使原料的耗费过大,另外一方面也使原料的泄露,不合理使用导致了环境的污染。在紧接着处理这些遗留问题的时候,工程施工的成本也就随之增加。4) 排减技术不能够科学运用。在建筑工程中,有效的排减技术是保证施工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有很多的施工单位对现代化的科学的排减技术理解和掌握不够,有的甚至缺乏专业的管理,在实际的施工中不能做好排减工作,因此对工程的施工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5) 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容忽视的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对于绿地的保护,有的建筑项目开工过快,对于项目的绿化项目规划不合理,往往是先破坏,再改造,使得项目本身的环境生态平衡得到了破坏,而且改造的周期比较长,在建筑施工中,对未破坏的环境也不能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在整个施工项目中,无疑加大了对环境管理的投资。三、关于建筑工程中环保问题改良的几点思考为了改善建筑工程中的环保问题,防止由建筑工地的施工造成的作业污染,施工噪音,排减物体,建筑垃圾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本人认为有必要针对上述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和环境改良,以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1) 加强环保管理,促进建筑工程综合管理。环保管理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或者说不能立竿见影,但是在施工中由于环保问题的不够重视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却屡见不鲜。建筑工程中的环保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管理,和技术处理的问题。它已经延伸到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上,对此,加强施工项目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地做到组织机构高度负责,落实到人,对于管理职责明确而具体,是加强管理的根本办法。2) 加强设施建设,防止作业过程中出现环境污染现象。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环境污染的现象主要集中体现在排减设施,物流运输通路,电力设施,运输工具的停放场所,作业工具的仓储场所等环节的完善和建设,尤其是具有危害性的,污染性的设施更要从严治理,在源头上控制污染从施工工地由内到外的蔓延。3) 加强废旧材料的处理和再利用对于拆除而来的建筑垃圾和施工中的施工料材,工程管理中应当注重对于该类物品的管理和妥当处置。可能转化为成本作为基础的设施材料的废旧物品,合理的科学的进行转换,不仅能使工程项目的成本能节省下来,更重要的是对于建筑垃圾是一个更好的利用,对于环境保护省去了必要的处置,无形中为工程施工节约了时间。4) 加强施工作业人员的环保知识培训对所有的作业人员要进行环保培训,在实际的操作中,要高度把环保理念融与实际的作业中。尤其是对工程施工中可能被破坏的绿地以及生态环境要尽量的保护,及时根据图纸进行避让。对于工程施工中的绿地再建设,要切合实际,不科盲木地赶时髦而导致生态失衡。培养全员的环保意识和高度的责任心,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施工种出现的环保问题要及时的对待,并进行研究,使得施工中的环保问题内部解决。5) 有效控制工程投入成本。加强工程施工的成本管理,成本投入,并加大环境保护预算,切实做到环保问题不因为资金投入的问题被忽视或者不予解决,否则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加大工程的成本,而且为工程的质量也留下了隐患。四、具体举措1) 实现建筑垃圾的处理和资源转换,使可能对环保产生影响的建筑垃圾要做到处理得当,合理科学的再利用。2) 对施工场地进行硬化和绿化,经常洒水,减少粉尘的污染。3) 进行有粉尘的作业时,要尽可能地封闭进行。4) 建筑脚手架要进行封闭,防止污染物的泄露。5) 严禁向建筑地外抛洒垃圾,对于运输车辆要有专人进行清洗,保障作业中不污染环境和道路。6) 加强建筑中的噪音控制措施,一是要采用低噪音的工艺和施工办法;二是要建立定期的噪音监测制度,发现噪音,立即查找原因,及时整改;三是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噪音超标,应当向当地的行政管理部门申报,得到核准后再继续施工。7) 做好排水设施的建设,对工地道路进行全面整改,,保证工程废水的流通顺畅。要在工地建设明显坡度的排水渠道,并要在明沟上加盖钢板,并做好标识。8) 加强对绿地的保护和改造工作。建筑施工中的环保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专业人员更应该遵循实际,切实制定出合理解决办法,把建筑工程中的环境保护这一问题有效地解决好,为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而做出自己的贡献。二、论文格式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 (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问题-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259 评论

umaumauhauha

三峡工程第一个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结论是该工程弊大于利,因而不为中国政府当局所喜,于是以评价过程中的一个程序瑕疵为借口否决了整个报告。第二个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不是在另行调查的基础上重新撰写,而是片面地选择性利用原有的调查资料,在短短的6个月中就完成了分析、报告书写、上报审批的全部过程,结论却成了利大于弊。饶有意味的是中国政府对待法律程序的态度:在第二个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还未上报审批的情况下,国务院就批准了三峡工程,这完全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所规定的审批程序,比第一个报告的程序瑕疵严重得多,但所有的人似乎都刻意“忘记”了这个法律程序错误。 一、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的建立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和审批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内容和程序等方面的规定。美国在1969年制定了环境政策法,是全世界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的国家。此后,瑞典、澳大利亚、法国、日本、加拿大、英国、德国、新西兰等国也相续建立了法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如今无论是工业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纳入法律的轨道。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是预测和评估拟兴建的工程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影响,提出防治或减少环境损失的方案,为工程的决策提供环境科学依据[1]。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 中国环境保护法律的逐步建立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开始于1979年。这一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简称《环保法(试行)》),其中第6条规定: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建设和生产,都必须充份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书,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审查批后才能进行设计。 《环保法(试行)》中的这一规定标志着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的开端。以后在1982年5月,由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国家经委和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联合颁布了关于“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4年国务院国发(1984)135号文件“关于加强乡镇企业、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指出,所有新建、改建、扩建或转产的乡镇企业、街道企业,都必须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1988年,国家环保局发布了“关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问题的若干意见”,对“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的一些问题作出解释。1989年国家环保局修改和重新发表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这样,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正式确立。[2] 1989年《环境保护法》(简称《环保法》)正式颁布,1990年国家环保局在《环保法》的基础上又发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序,可视为一种完善与补充。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写和审批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写和审批程序,在中国称为管理程序,分为5个阶段[3]:环境影响评价的确立和委托,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批。按照这个管理程序,一个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要经过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两次审批,一次是审批大纲,一次是审批报告。这是中国的特色,其它国家都是一次审批,只要审批送交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什么建设项目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保法》中的建设项目的定义为:建设项目是指一切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区域开发建设项目,包括涉外项目(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建设项目的总称)。根据这个定义,所有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经环保部门批准后,建设项目才能批准上马。 从没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到在各行各业全方位对所有的建设项目都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也是专业主管部门争权的结果。在绝大多数国家,只要求对生态环境有大影响的建设项目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这里的所谓“大影响”,主要是指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而对那些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不大的建设项目,则不需要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建设项目,更不必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尽管中国的《环保法》规定,所有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但在实际运作中则是根据1986年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办理,首先由建设单位到相应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汇报建设项目的概况,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见。如县级以上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认为此项工程为非污染型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很小,可以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建设单位可直接上报计划部门,申请批准此项工程。如果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认为该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大,可能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就必须作环境影响评价,建设单位必须委托评价单位制作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上报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只有在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批准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之后,计划部门才能批准此项工程。如果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认为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严重,而评价报告中提出的措施又不能有效地减轻或部份抵消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则不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计划部门也不能审批、更不得批准这项工程。建设单位只有对工程内容进行修改,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是增加更有效的保护措施,重新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重新上报审批。 中国学术界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到底应该多大讨论颇多[4],是“一切项目”还是“一切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或“一切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项目”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争论很大。其实,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可分为两大部份,一是评价部份,二是措施部份,评价是提出防治措施的手段,只有通过防治措施的实施,才能达到减少环境损害的目的。在《环保法(试行)》第6条中只提到要作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而没有具体提到防治措施;而在《环保法》第13条中特别提到,必须对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这是一个完善和进步。根据第13条的原意,只有那些对环境有污染有影响的工程,即对环境有较大负面影响的工程,需要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规定防治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必须特别指出,从时间程序上来说,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批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在前,而决策部门(如计划部门)最终批准工程上马在后。这个程序保证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在工程决策过程中的技术地位,也保证了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在决策过程中的法律地位。如果决策部门批准工程上马在前,而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在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也就失去了其意义,因为不管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是否批准这个报告,工程上马都已经是“生米煮成熟饭”了。明确这一点,对于理解在三峡工程上中共政府的违法行为至关重要。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之一,就是全面地预测和描述工程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什幺样的破坏和影响,并对这些破坏和影响作出评估,比如这些破坏和影响是可逆转的还是不可逆转,是永久的、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是区域性的还是地方性的,并对影响程度定量评价。在定性和定量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止和减少环境损失的措施。只有评价,而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就没有意义了。 二、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得出了领导不喜欢的结论 三峡工程决策程序倒置:先决定上马、再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1958年中共中央批准兴建三峡工程,后因经济政策失误,计划搁浅。70年代后期,又重新提出兴建三峡工程,1984年国务院原则批准三峡工程上马。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要进行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到1992年,国务院、中共中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批准了三峡工程。从70年代后期到1992年这一个过程,正好和上面所叙述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是平行的。因此,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书写和审批,就成为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的重头戏。 根据《环保法(试行)》和其它行政管理条例,首先要由三峡工程建设单位(水利部),向国务院环保局汇报建设项目的概况,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见,由国家环保局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决定三峡工程是否需要制作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如果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小,或者是利大于弊,或者三峡工程是个保护生态环境的工程,那幺三峡工程就没有必要制作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当时,绝大部份人(包括许多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环境保护机关的行政管理人员、一些政治家)的共识是,建设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是严重的,三峡工程必须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保护生态环境。所以,三峡工程必须制作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上报批准。1982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的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50米方案中,就有一章是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承认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弊远大于利。 1984年,国务院原则批准了三峡工程上马,受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的委托,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科研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编写“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及对策的研究”。这个项目也被列为国家科委“‘七五’攻关项目”(编号75-16-6)。这正是一个法律程序倒置的实例,国务院批准三峡工程上马在前,而委托编写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评价报告在后,失去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制度作为环境保护重要手段的意义,同时也违反了《环保法(试行)》。 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中的结论:弊大于利 就在中国科学院的这个研究课题进行之时,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三峡工程进行可行性论证。可行性论证由水利部负责,分14个课题组进行,其中一个课题就是“生态和环境”,这个课题是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科研项目”的延续,其人员也是原班人马的扩充。 “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生态环境组”负责人是中科院学部委员马世骏和侯学煜,马世骏任组长,侯学煜为顾问。侯学煜(1912─1991)是植物生态学家、地理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他是中国植物生态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负责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研究室,最早发现中国不同土壤的指示性植物,并开创了中国植被图工作。他注重农林业与气候的关系,对中国农业生产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马世骏(1915─1991)是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5],对昆虫种群生态学及生态地理学有深入的研究,为我国生态学特别是昆虫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作出贡献。70年代提出经济生态学原则,80年代又提出生态工程理论。 从1986年开始到1988年,生态环境组初步完成了研究报告。1988年11月下旬,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召开第9次扩大会议,由生态环境组汇报他们的工作结果。组长马世骏发言时说明,中科院对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报告的结论是有利有弊,弊大于利。侯学煜认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深远,工程是否上马应该慎重。[6] 虽然马世骏和侯学煜都认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但马世骏认为,采取人为措施可以减少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侯学煜则认为,三峡工程是个超大型的水库大坝工程,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还认识不足,有许多问题还根本没有认识到,提出的防止措施是否能起作用也未经过实验证实,是否有效值得怀疑。[7] 马世骏的观点代表了参加论证的大部份专家的意见,最终的生态环境组专业报告也是以这个结论上报的。马世骏和其它参加人员在专业报告上签了字。报告的主要结论是:“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有利有弊,弊大于利,但是一些弊病是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加以限制或减轻。”侯学煜不同意结论中的后半句,他把名利置之度外,拒绝在专业报告上签字,单独向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提交了自己的意见书。此后侯学煜接受了记者朱剑虹的采访,阐述了对三峡工程的意见。他强调指出:“从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来看,三峡工程不是早上或晚上的问题,坝高多少的问题,而是根本要不要上的问题”。[8] 可行性论证领导小组技术负责人潘家铮的态度 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共14个分报告,包括生态环境组的分报告)本应于1989年5月完成,后因tuananmen事件推迟到当年8月份完成。参加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的有412名各学科的专家,其中403位在各自参加编写的分报告上签了字,只有侯学煜等9位专家没有在报告上签字。从1989年到1991年期间,长江水利委员会在生态环境组分报告的基础上,按照环保部门规定的格式,编写了“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结论仍然是,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有利有弊,弊大于利,但是一些弊病是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加以限制或减轻。 不过,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中生态环境组学者专家们得出的上述结论令论证领导小组的负责人大伤脑筋。该领导小组的副组长、技术总负责是潘家铮(原新安江水库技术负责人,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两院院士),负责生态环境组的两位学部委员侯学煜和马世骏给他出了个大难题。侯学煜坚决反对三峡工程;马世骏虽然比侯学煜“灵活”一些,但仍然坚持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结论,要让马世骏更改这个结论显然也不可能。潘家铮虽然对生态环境论证组的结论非常不满,但他无法将这个官定的立场强加给侯学煜和马世骏主持的生态环境论证组,他也无法与侯学煜、马世骏等人通过平等的科学争论改变侯、马等学科带头人的观点。 于是这位技术总负责独辟蹊径,写了一篇小说“三峡梦”来表明他的立场。[9]。潘家铮在小说中写道,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有利有弊,他认为利远胜于弊。针对生态环境组报告中的论证内容,潘家铮在小说中讽刺了“在三峡撒泡尿会污染上海以及大洋彼岸美国之说”。这谈的是三峡大坝工程对长江河口和邻近海域的影响以及对河口泥沙和侵蚀堆积过程的影响,但真相绝非潘所说的只是“撒泡尿的影响”而已。《中国百科年鉴1988》发表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85─1986年的研究成果表明,长江河口是海水与淡水的交汇区,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兴建三峡工程将改变长江径流原来的季节分配,因而对河口和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例如,三峡水库若保持180米水位,就可能使长江口和舟山渔场的渔业资源量下降8-10%;10月份流量减少,对冬季带鱼捕捉有利,但对资源保护不利;三峡建库后,输送到河口的细颗粒泥沙会减少,将引起长江三角洲的海岸遭侵蚀,险工地段增多,对上海的堤防十分不利;海水倒灌的问题将加重,影响范围会从镇江上溯到南京。 其实,潘家铮本来并没有必要为生态环境组的这个“弊大于利”的结论大动肝火。在决策过程中,一个工程是否应该上马,是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以及政治需要综合评价的结果。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方面,但绝不是全部。一个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否弊大于利,并不一定说明这个工程就不能上马。中国的《环保法》也没有规定,一个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结论是弊大于利,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就不能批准这个工程。可以说,绝大多数技术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都是弊大于利。学者专家的本职是实事求是地评价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定影响的形式、范围、强度和时间,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者专家们为迎合政府意图而费尽心机。可是在中国的制度环境里,有些专家却甘愿让科学充当政治的婢女。1990年7月6日,潘家铮在国务院召开的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上,将三峡工程论证生态环境组的弊大于利的结论改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他又说:“我们认为,除水库淹没以外,影响生态环境的基本因素是建坝引起河流水文、水力情势的变化。三峡水库对河流天然径流量的调节有限,水库各月平均下泄流量只在枯水季节比天然情况有变化,而且均在天然流量的变化范围之内。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不致成为工程决策的制约因素。

96 评论

cat20121028

浅谈土木环境中的绿色施工  摘要: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近几年来,建筑业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是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难以摆脱粗放型增长方式,整个行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较强,消耗性过高,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不够。  关键字:环境污染 绿色施工含义 施工原则 施工措施 施工方法  1前言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在消耗资源和环境污染方面建筑业占的比例比较大。建筑业耗用了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原材料的50%以上,消耗了全球可利用能源的50%左右,建筑施工污染比例占到了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各种污染总和的34%,并排放出了相当于人类活动垃圾40% 的建筑垃圾。由此可见, 倡导建筑企业实行“ 绿色施工”,对于控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何等重要。因此,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绿色施工是在建筑业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2施工对环境的污染  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建筑业的发展也不断提高。相应的土木工程施工也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危害。建筑施工对环境影响问题的主题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的异常变化。垃圾填埋造成的污水渗漏,基坑开挖对周围地质体、环境、生态等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即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建筑材料对室内空气污染,建筑施工垃圾的处理等等。  2环境影响的识别和评价应考虑以下因素  (1)对大气的污染。  在施工阶段会引起尘土飞扬, 施工工地内堆放水泥、灰土、砂石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物料, 爆破或者拆除建筑物、构筑物等都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2)对水的污染。  施工破坏该地的生态环境引起水土流失,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的维修保养产生油垢以及施工阶段用水的同时都会对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3)对土壤的污染。  施工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及由水体污染都会给土壤带来危害。  (4)废弃物。  (5)噪声。  建筑噪声具有突发性特点。建筑工程通常是按照人们建设、改造城市的要求而进行的一项活动。其噪声干扰是随着建筑作业活动的发生而出现的,对于周围城市居民来说,这是一种突发性的干扰。建筑噪声干扰具有非永久性特点。建筑噪声会随着建筑作业活动的结束而结束,因此,其对居民的干扰是非永久性的。另外,建筑施工噪声还具有强度大且持续时间集中、技术强制性强、噪声控制难度大等特点  (6)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大型公共建筑全年能耗较大,单位面积耗电量远高于一般民用建筑。些大型公共建筑在设计上盲目追求形式,忘记了节约能源,很多都搞大玻璃幕墙,完全不考虑避阳、绝热等措施。同时,建筑体与室外相连部分少,无法有效利用室外低温,导致建筑内部发热量大,很多空调制冷机春秋季仍连月运转,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  (7)局部地区性环境问题,例如一般情况下,震动、无线电波可不视作环境影响,而在特殊条件下,这些因素可成为环境影响。  3确定环境因素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环境因素的识别。  (2)确定重大环境因素。  (3)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材料对环境影响。  (4)是否处于环境敏感地区。  (5)活动、产品或服务发生变化对环境因素有什么影响。  (6)环境影响的频度和范围。  4地球上可以居住、生活和耕种的土地和资源是有限的,而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断加快的。因此,人类为了争取生存,必须很好的保护环境、绿色施工是基本国策的必然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这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建设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施工又是建设业重要的一环,所以施工企业实施绿色施工是我国基本国策的必然要求。  3绿色施工的含义  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或技术,被称为绿色施工技术或可持续施工技术。它不是独立于传统施工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用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的重新审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本宗旨的施工方法,在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对场地及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严格控制噪声污染、光污染和大气污染。建筑企业要把发展和环保的矛盾统一起来,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实施绿色施工。  4绿色施工所遵循的原则  传统的施工模式以追求施工进度和控制项目成本为主要目标, 虽然各个工程项目也有对于施工质量、安全生产和环境包含的目标, 但是它们都处在从属于进度和成本的次要地位。为了节约成本和加快施工进度, 施工企业往往会沿用落后的施工工艺, 采用人海战术, 拼设备、拼材料, 造成资源的浪费资源和环境破坏。  绿色施工是清洁生产原则和循环经济”3R”原则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清洁生产原则要求在建筑施工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以最小量的资源和能源消耗, 使污染的产生降低到最低程度。清洁生产不仅要实现施工过程的无污染或少污染, 而且要求建筑物在使用和最终报废处置过程中, 也不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损害。循环经济所要求的“3R”原则包括“Reduce,Reuse,Recy-cle” 即“ 减量化” 、“ 再使用” 、“循环再生利用”的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建筑施工项目应当用较少的原材料和能源投人来达到完成建筑施工的目的, 即从源头上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使用原则是要求建成的建筑物应当有一个相对较长的使用期限, 而不是太过频繁的更新换代, 即所谓“ 造了就拆, 拆了又造”再循环原则是要求建筑物在完成其使用功能而被拆除后, 原来的建筑材料还能够被重新利用, 而不是变成建筑垃圾。  5我国建筑业企业绿色施工  现状目前,建筑企业追求快速发展,忽视绿色施工,建筑耗能巨大造成的污染也很大。业主在招标文件中,没有将绿色施工作为一项指标进行评分,或者没有给予合适的权重,而是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拼命压价;由于施工人员大多文化程度偏低,对绿色施工没有很好的意识,对施工过程的环境护、能源节约尤为不重视,同样也造成绿色施工推广的困难;绿色施工的经济性差也带来了推广的困难。一些绿色施工技术的运用需要增加一定的设施或人员投入,或需要调整施工作业时间,从而导致建筑成本的增加,如无声振捣、现代化隔离防护、节水节电等新型设备(施);有利于可持续的建造方法的研究与确定等。  6 推进建筑业绿色施工的措施  1 建立绿色施工的法规标准和制度  当前我国绿色施工尚处于起步阶段,实施绿色施工,必须要实施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从被动地适应转变为主动的响应,使企业实施绿色施工制度化、规范化。在推进绿色施工的实践中,及时总结地区和企业经验,对绿色施工评价指标进一步量化,并逐步形成相关标准和规范,使绿色施工管理有标可依。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我们将把一些企业的好经验及时总结和研究, 条件成熟时上升为标准,有些还可以上升为强制性标准。  2 绿色施工与环境结合  工程施工过程会扰乱场地环境,这一点对于未开发区域的新建项目尤其严重。场地平整、土方开挖、施工降水、永久及临时设施建造(如:在满足施工、设计和经济方面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清理和扰动的区域面积,尽量减少临时设施、减少施工用管线)、场地废物处理(如:场地内哪些区域将被用作仓储和临时设施建设,如何合理安排承包商、分包商及各工种对施工场地的使用,减少材料和设备的搬动)等均会对场地上现存的动植物资源、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造成影响。因此,施工中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地方文脉,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绿色施工与当地气候结合  承包商在选择施工方法、施工机械,安排施工顺序,布置施工场地时应结合气候特征,以减少因气候原因而带来施工措施的增加,资源和能源用量的增加,有效的降低施工成本,减少因为额外措施对施工现场及环境的干扰, 可以有利于施工现场环境质量品质的改善和工程质量的提高。如: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土方工程、基础工程的施工,以减少地下水位上升对施工的影响,减少其它需要增加的额外雨季施工保证措施。  4 绿色施工减少环境污染  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大量灰尘、噪音、有毒有害气体、废物等会对环境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 也将有损于现场工作人员、使用者以及公众的健康。因此,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品质也是绿色施工的基本原则。  7实施绿色施工的方法  绿色施工并不是完全独立于传统施工的施工体系,它是在传统施工的基础上按科学发展观对传统施工体系进行创新和提升,其主要方法如下:  1 系统化  施工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准备(场地、机具、材料、后勤设施等准备),施工运行、设备维修和竣工后施工场地的生态复原等等。如前所述,传统施工也有节约资源和环保指标,但往往局限于选用环保型施工机具和实施降噪、降尘的环保型封闭施工局部环节,而绿色施工要求从施工组织设计开始的施工全过程(全系统)都要贯彻绿色施工的原则。制度  2 社会化  在传统施工中,设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主要是施工企业的现场施工人员,而绿色施工要求全社会(政府主管部门、施工企业、广大民众)达成绿色施工的共识,支持和监督绿色施工的实施。按照绿色施工的全体人员(领导成员、现场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都担负着绿色施工的相应任务,如中铁三局在青藏铁路工地举办青藏铁路环保培训班培训员工,除了在施工环保外,对生活垃圾和施工污水也进行无害化处理,以保护环境  3信息化  在施工中工程量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施工的推进,工程量参数实时变化,传统施工是粗放型施工,施工机械的机种和机台数量往往采用定性方法选定,固定的机种和机台数量不能有效地适应动态变化的工程量,所以会造成机种不匹配、机台数量偏多或偏少、工序衔接不顺畅或脱节等弊病,很难实现高效、低耗、环保的目标。  4一体化  1一体化的体现  施工实践表明,在确保完成工程任务的前提下投入的工程机械和机台数愈少,则工程的工效、耗料、环保的指标数就愈好,所以一体化施工方式成为实施绿色施工的又一重要施工方式,一体化作业工程机械成为国内外著名工程机械厂商竞相开发的新机种。一体化施工指使用单台工程机械可以连续地顺序完成工程的多个或全部工序,从而减少进场的工程机械机种和数量,消除工序衔接的停闲时间,减少施工人员,从而提高工效、降低物料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2实施一体化施工主要有2种方式:  (1) 使用多功能工程机 械进行一体化作业,即一机作业,化(工序)繁为简。如俄罗斯开发的凸块式压实轮多功能压路机,主机为凸块式压实轮压轮机,压实轮前置推土板,机后置平板式振动器,可代替推土机、静压压路机、振动压路机同时完成(一体化)土质路基的回填、推平、静压实和振动压实作业,减少进场的机种和数量,从而减少了工程机械对环境的污染并节约作业成本10%,还加快了施工进度。  (2) 连续运输。运输作业是施工中重要的一环,据统计资料分析,运输作业时间占施工总作业循环时间的1/4~1/2,环境负荷(有害气体排放、振动、噪声、扬尘等)的1/10-1/2。近年来,由于电动式皮带运输机等连续式运输机械的技术进步,连续运输已成为绿色施工的运输方式获得推广运用。与间歇式的运输方式相比,连续运输采用清洁能源电能,环境负荷小、运输连续、无二次运输环节、效率高、作业成本低。  5其它  除上述四化以外,实施绿色施工的方法还有:尽量少占施工用地,在施工中尽量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开发和使用环保型工程机械,重视建设副产物(建设固体废弃物、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推广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努力提高工程机械及零部件的3R率(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率)等。  8结束语  1绿色施工是世界施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世纪8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进入循环经济时代,其施工企业也相应实施绿色施工(亦称清洁施工、环保施工)。为了促进施工企业实施绿色施工,日、美、德等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对具有绿色施工能力的企业,给予奖励。随着循环经济理念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绿色施工技术也随之成为世界施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2绿色施工在我国前景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 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现象和施工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不断加强施工环境管理、改进施工工艺、使用环保材料和机械、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绿色施工是施工企业所要追求的目标, 也是施工企业的社会责。21 世纪是生态建设的世纪,企业的竞争不仅是质量、成本、进度、服务等方面的竞争,而且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竞争、企业绿色形象的竞争,积极主动地把绿色施工能力作为企业的竞争力予以培养和完善,充分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将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 1 ] 王利平土木工程环境导论概论 科学出版社  [ 2 ]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16889 - 1997  [ 3 ] 刘永平建筑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  [ 4 ]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 ]199 号) [ R] 2005  [ 5 ] 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 ]223 号) [ R]   [ 6 ] 王有为中国绿色施工解析[J ] 施工技术,  [ 7 ] 土壤、固体废物、噪声和振动分册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54 评论

小乐乐9

施工项目环境保护 2008-5-27 13:9 一、基本要求 建设工程项目应当确定所进行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输入、输出和实现过程中有关的环境因素。并且进行评价,找出重大环境因素,制定或修订环境管理方案,进行实施、检查和改进。 确定环境因素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环境因素的识别。 (2)确定重大环境因素。 (3)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材料对环境影响。 (4)是否处于环境敏感地区。 (5)活动、产品或服务发生变化对环境因素有什么影响。 (6)环境影响的频度和范围。 在确定因素时应考虑正常、非正常和潜在的紧急状态。建筑业的特殊性是产品固定,而人员流动。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也是不相同的。如不同的施工工艺也产生不同的后果。如选择现场潜水灌注桩,并采用泥浆护壁,则产生了噪声、泥浆对环境的影响。而选择静压柱工艺则对环境影响较小。因此,对建筑业的环境因素分析必须针对项目进行。 环境影响的识别和评价应考虑以下因素 (1)对大气的污染。 (2)对水的污染。 (3)对土壤的污染。 (4)废弃物。 (5)噪声。 (6)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7)局部地区性环境问题,例如一般情况下,震动、无线电波可不视作环境影响,而在特殊条件下,这些因素可成为环境影响。 对以上因素的评价应从法规规定、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结果的重大性,是否可获得预报以及目前的管理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应确定重大环境因素,并制定运行控制以及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 二、污染及其管理 建筑施工的污染种类和防止措施 (1)大气污染:工程项目应尽量避免采用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建筑材料。 特殊需要时,必需设有符合规定的装置,否则不得在施工现场熔融沥青或者焚烧油毡、油漆以及其他会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对于柴油打桩机锤要采取防护措施,控制所喷出油污的影响范围。 (2)建筑材料引起的空气污染也是环境保护的内容之一。主要有氨、甲醛、VOC(苯及同系物)、氧及石材本身的放射性。其中氨最为严重。氨是由于冬季施工加入了含有尿素的防冻液,这种防冻液能挥发出氨气而产生的。铺设不合格的复合地板会造在甲醛超标。2001年9月卫生部颁发的《室内空气质量卫生规范》对于空气质量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其中规定室内环境的检测标准为甲醛≤08mg/m_3,氨≤2mg/m3,苯≤09mg/ (3)此外,办公室使用的复印机应安置在通风良好的地点,并配置排风机。 (4)水污染:对建筑施工中产生的泥浆应采用泥浆处理技术,减少泥浆的数量。并妥善处理泥浆水和生产污水,‘水泵排水抽出的水也要经过沉淀。洗车区应设沉淀池,再与下水接通。食堂下水应经排油池处理方可排出。未经处理的含油、泥的污水不得直接排人城市排水设施和河流; (5)土壤污染:在城市施工时如有泥土场地易污染现场外道路时可设立冲水区,用冲水机冲洗轮胎,防止污染。修理机械时产生的液压油、机油、清洗油料等不得随地泼倒,应集中到废油桶,统一处理。禁止将有毒、有害的废弃物用作土方回填; (6)噪声污染:噪声是施工现场与周围居民最容易产生争执的问题。我国已制定对于城市建筑施工场地适用的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l2523-90)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12524-90)。标准中规定的噪声限值见表9- 由于该噪声限值是指与敏感区域相对应的建筑施工场地边界线处的限值。因此实际需要控制的是噪声在边界处的声值。《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12524—90)具体规定了噪声测量的方法。

283 评论

可乐狗DOGS

大型工程方面可能会造成地质灾害,甚至影响局部小气候;小些的工程,对相邻建筑基础、交通通行、周围住户或行人安全造成影响。建筑工地施工噪声、扬尘、固体物撒漏、夜间施工灯光等也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如果采取相应措施,大多数影响是可以克服或最大限度减少的。只是给您提供一下论文写作思路吧,不一定对头,仅供参考。

216 评论

相关问答

  • 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论文怎么写

    大型工程方面可能会造成地质灾害,甚至影响局部小气候;小些的工程,对相邻建筑基础、交通通行、周围住户或行人安全造成影响。建筑工地施工噪声、扬尘、固体物撒漏、夜间施

    维生素ci 5人参与回答 2024-04-30
  • 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论文

    浅谈土木环境中的绿色施工  摘要: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近几年来,建筑业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有目共

    垂杨紫陌 3人参与回答 2024-04-30
  • 土木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论文题目怎么写

    我们当时是好多题目自己选择。你可以选一些你感兴趣的,或者是直接选老师,然后看他名下会有哪些题目之类的。其实本科论文还好了,加油。

    叶子晓桐 3人参与回答 2024-04-30
  • 土木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论文摘要怎么写

    4月20日 20:45 随着城市建设和公路建设的不断升温,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近年持续走高。找到一份工作,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讲并非是难事,然而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

    梦想空间小编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8
  • 化工对环境的影响论文摘要怎么写

    在现代社会中,化工企业是连续性生产的流程型企业,其中的 企业管理 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了化工企业管理 论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瓶座A型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