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53

沈阳老五0459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关于地貌的论文题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冷0623

已采纳
桂林旅游景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貌形成原因:(1)峰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为特征。石山四周峭峻,是由于石灰岩体多被溶蚀而成向下透的通路。因此,石山坡面是以崩塌为主。它和土山以流水冲刷坡面,并使山坡由急向和缓演化相反,石山山坡上无散流、暴流产生。反之,山足多为地表水下透入地下地点。因此,石山四周有不少山溪、小河和冲沟流入。因而使石山山足成为流水侵蚀、溶蚀地区,小河的侧向侵蚀,落水洞的形成,都会使石山山坡由和缓变为急陡。例如在肇庆七星岩区,有个禾婆岩,它就是由西江支流蚀成,今天岩内还堆积着一层厚达2米的河床卵石层(鹅卵石),表示是河床相沉积。这个岩成立后,岩口处崩塌,而使石山形成峭壁了。这种洞可以称为“侧洞”。由于地面水流以石山为集中下透区,因而使石山四周陡立。形成拔地而起的孤峰。有时悬崖千丈,雄伟非常,如桂林的独秀峰即为一例。石山崩塌实例,可以在石山脚下发现巨大崩石来证明。如肇庆七星岩区,在1970年雨后即产生崩塌,巨石直径在二米以上,由崖壁上崩落,打穿了水泥建筑物的屋顶。崩塌可使崖壁成为悬崖,即额状突出崖顶的峭壁地形。又如肇庆含珠洞、双珠洞等,也都是巨石崩落时。刚好卡在岩隙中形成的,表示崖坡是以崩塌作用为主。(2)峰林石山地形特征是“逢山有洞”:有的不止一个,如桂林七星岩即有5个洞口。但是最奇特的要算“脚洞”了。脚洞是在石山山脚形成的洞穴,故名“脚洞”。它的地形特征是沿着地下水面发育的。所以,脚洞内部一般都有广大的洞穴系统。例如肇庆七星岩的大岩,即在洞中有一大厅堂,沿厅堂四周分支出了小洞和走廊,在大厅堂处还有一个地下湖形成,表示脚洞是由地下水面附近有强大的溶蚀力所致。因此,脚洞洞顶一般按地下水面形成,故顶部平坦是脚洞的一大地形特色。“顶平如割”是各地县志称呼这种脚洞相似的形容词。但是脚洞洞顶也并不是平坦如板,而是有不少石锅、石钟地形分布着。这种地形是其他洞穴少见的。石锅是一片分布的多个浅平半圆穹形凹入洞顶中的石穴,大小在1米以内,凹入洞顶不到半米,半圆形态完整,互不干扰,说明石锅是溶蚀出来的,并且以中心部分溶蚀、冲蚀较强所致。石锅一般大小相似,这是洞穴充水时水流呈素流状态的结果。水流一般分层流和紊流,层流即水层中各点速度相同,在石灰岩裂隙中流水即是层流,它的速度较慢,每秒在1厘米以下。洞孔大了,水流较畅,流水中各点速度不同,即成紊流,流水按速度分成多股,彼升此降,彼急此慢。如在3厘米溶孔中,流速为0.1厘米时,即可由层流转为紊流。雨期溶洞充水,水股冲击处溶蚀力更大,因为冲击地点压力大,溶蚀量增加,如按实验资料,地下水在不承压状态下,岩隙每年扩大为0.35毫米,而在充水承压后,可增加到每年扩大岩隙达5毫米,即承压后溶蚀力增加15倍。冲击洞顶的急流就可以在汛期冲蚀、溶蚀出石锅地形。石钟成因全然不同。它是由于地下水沿节理下透并在洞顶滴下处,进行溶蚀成一深穴如钟形的结果。如果地下水丰富,沿节理齐流出时,则石钟形态可变成一条凹入的顶槽。石钟只是一孔滴下水量所成,所以钟顶即见一溶孔存在,这在石锅中是没有的。整个石锅就是在一块岩面上形成的,而石钟分布是依据溶孔所在地而形成,多呈疏落分布,也和石锅成片分布不同。洞两侧还有边槽发育。这是由于地下水面季节性存在的表示。因为水面附近溶蚀力最大之故。凹入的边槽在古书中称为“石床”,因为边槽底部是平坦如床的。如果边槽有几层就表示地下水面季节性有变动了,正象河流有枯水期水面,洪水期水面那样,洞中常有小河流贯(如在凌霄岩、燕岩等)。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幕等石灰华沉积不多,也是脚洞沉积地形的特点。因为脚洞雨期充水,紊流冲蚀,石灰质很难沉积在岩面之上,形成灰华沉积。有亦是小型的,如形成了“团龙”、“飞凤”、“蛇”、“果子”、“花”等薄而小的形态。脚洞是地面流水流入石山体内的通路。因此,洞口一般比洞内高,呈广阔低平洞口,常为较冷空气积聚洞内,属于“冷洞”型洞穴。因为冷空气比重较大,不易上升和排出洞外,无怪夏日人们在此避暑了。广东云浮凌霄岩且有地下河贯通。脚洞沿地下水面向四周沿节理伸展,如果遇到石山外面的河流时,地表上的河流会立即把水量转向脚洞流下,使地面河流下游成为无水旱谷,这种现象叫做“地下掠水”。早在宋代我国已有脚洞进行地下掠水或劫夺的记载。当脚洞贯穿了整个石山山体时,就被称为“穿洞”了。桂林北面的灵川就是这样形成和得名的。   (3)峰林石山上的“穿洞”当脚洞上升之后,高出地下水面时,穿过石峰的脚洞,就叫做“穿洞”。这是由于地壳上升了,或者地下水面下降了。从前的脚洞就成为没有流水、积水的干涸洞穴,洞底也高出平原地面,变成为于半山上的洞穴,由于洞穴穿过石山,故名“穿洞”。穿洞可以由于不断侵蚀、崩塌,变成一个半山上的洞穴,有如窗口,这种奇异的地形,每成为当地风景区,如阳朔的月亮山,即因穿洞有如半月形状得名,故又名明月洞。此外,桂林穿山的月岩,坪山的穿岩都有象明月高悬天空美景,成为名胜。它们都是上升了的脚洞所成。即在中更新世时(60多万年前),这里是一条地下河所在。当时地面即今天的40~60米比高的阶地面。目前桂林峰林石山中最好的穿洞,却不呈月亮山形态,而是保存良好的脚洞地形,例如平坦的洞顶,边槽有多层,石锅、石钟的发育,平坦而有地下河堆积的洞底等。不过,穿洞毕竟和脚洞不同,因为地下河消失了,洞穴中水流向下流失了。于是无水的洞穴给石灰华沉积带来良好的保存环境,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幕、灰华阶地(包括灰华田)最为发育,还有平缓洞底可发育出深深陷落的落水洞,被称为“无底洞”。洞口及洞顶每因长期受侵蚀、溶蚀而崩塌,使洞口高而广大,崩石塞道,洞内大厅又可因崩落而显得特别高大,破坏平坦的洞顶地形。例如桂林芦笛岩就是以各种石钟乳出名,游览道路要靠凿开钟乳石林来开辟。桂林七星岩更突出,它以四十五个洞连成,主洞长达814米,贯穿着八大厅堂,五个出口;全部洞穴长达3公里,分为三层,最下一层仍为脚洞;中层大洞厅堂高27米,宽48米,由二层脚洞崩陷合成;有边槽(称白石天篷),脚下听到地下洞穴的“空谷传声”。中心部分较低,即大教场处,为古地下湖所在。落水洞分别被命名为“无底深潭”、“癞子潭”、“双狮守龙潭”等。在茅茅头石山(即光明山),除芦笛岩外,还有大岩(长达875米,唐代僧人墨迹亦已被钙膜保护起来,墨迹如新)、飞丝岩、穿岩等四个穿洞贯穿,这种穿洞是战时避难地点,因为洞底平坦,厅堂广大,支洞众多,战时工厂、学校、医院仓库均可利用。在峰丛石山区亦常有穿洞发育,如广东怀集燕岩,广西靖西穿岩等,即为公路利用穿行【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能好评或者采纳!谢谢{右上角采纳或者正下方好评}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不要追问。另外提问,图片多了占屏幕空间。不好答题。谢谢】
205 评论

qingqing829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2、国内外研究现状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4、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扩展资料:围绕研究的课题来写啊结合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展望、特征、功用等总结出研究的必要性。全面深入地进行市场分析、预测。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产品国内、国际市场的供需情况和销售价格;研究产品的目标市场,分析市场占有率;研究确定市场,主要是产品竞争对手和自身竞争力的优势、劣势,以及产品的营销策略,并研究确定主要市场风险和风险程度。以地貌学的研究手段而言,研究初期受到客观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研究多停留在描述性的感知认识上,但这些通过地貌考察得到的结论可为定量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研究方法

355 评论

我们是MJ

攀枝花地区位于康滇南北向构造带中段西侧,出露的地层较全,以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最发育,新生界分布少而零星。总厚度为36010— 47870米,出露地层约占全市面积的一半,其中以巨厚的中生界地层占主要地位。  元古界的前震旦系变质岩主要分布在盐边新坪、渔门、桔子坪一带及米易北部的普威和市区中部的仁和;震旦系为砂页岩、白云岩沉积,分布在雅砻江与鱼敢鱼河汇合口附近及盐边西部和市区西北的老鹰岩至竹林坡一线。古生界的滨海—浅海相沉积,地层仅在盐边西北部的择木龙至大坪子成片出露,只有上二叠系的火山喷发岩——峨眉山玄武岩大片露出于米易东部的龙肘山、雅砻江的二滩一带及盐边北部,市区大黑山至格里坪也有分布。中生界的沉积岩主要是三叠系砂、砾岩夹煤和侏罗系的砂岩夹泥岩等陆相沉积地层,分布范围相当广,包括米易马颈子至盐边红坭、仁和区务本、宝鼎山和保安营等大片地区,其中上三叠系是主要产煤地层。新生界的沉积以第三系昔格达组粉砂质泥页岩为主,分布在市区东部红格一带及安宁河、金沙江河谷阶地上;第四系现代堆积仅零星分布剥蚀面、河流阶地上和河谷之中,为河流、湖泊相沉积,面积较昔格达组为小。 攀枝花位于攀西大裂谷的中南段,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起伏,高差悬殊,属于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水系发达,干支流纵横,以钒钛磁铁矿为首位的多种矿产资源高度富集,水能资源巨大,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旅游资源大有潜力,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下面介绍一下攀枝花的地质——  攀枝花地质构造复杂,岩体破碎,地质史上岩浆活动频繁,新构造活跃,滑坡、泥石流时有发生。  一、地层  攀枝花地区位于康滇南北向构造带中段西侧,出露的地层较全,以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最发育,新生界分布少而零星。总厚度为36010—47870米,出露地层约占全市面积的一半,其中以巨厚的中生界地层占主要地位。  元古界的前震旦系变质岩主要分布在盐边新坪、渔门、桔子坪一带及米易北部的普威和市区中部的仁和;震旦系为砂页岩、白云岩沉积,分布在雅砻江与鱼敢鱼河汇合口附近及盐边西部和市区西北的老鹰岩至竹林坡一线。古生界的滨海—浅海相沉积,地层仅在盐边西北部的择木龙至大坪子成片出露,只有上二叠系的火山喷发岩——峨眉山玄武岩大片露出于米易东部的龙肘山、雅砻江的二滩一带及盐边北部,市区大黑山至格里坪也有分布。中生界的沉积岩主要是三叠系砂、砾岩夹煤和侏罗系的砂岩夹泥岩等陆相沉积地层,分布范围相当广,包括米易马颈子至盐边红坭、仁和区务本、宝鼎山和保安营等大片地区,其中上三叠系是主要产煤地层。新生界的沉积以第三系昔格达组粉砂质泥页岩为主,分布在市区东部红格一带及安宁河、金沙江河谷阶地上;第四系现代堆积仅零星分布剥蚀面、河流阶地上和河谷之中,为河流、湖泊相沉积,面积较昔格达组为小。  二、岩浆岩(火成岩)  攀枝花市辖区内岩浆岩十分发育,分布面积约占全市面积一半。岩浆活动种类复杂,形式多样,分布不均并具多期性。岩体出露严格受南北向为主的构造控制。各类岩体集中分布在金河一箐河断裂东南的南北向构造带内,形成南北向延展的“杂岩带”;金河一箐河断裂西北除玄武岩有大片分布外,其它岩类出露很少。  晋宁期岩浆岩以酸碱性岩浆的喷发和侵入为主,出露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南北向断裂带附近。包括同德、大田、岔河、水陆乡、南坝和大火山等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岩体及冷水箐、麻陇、干巴塘等基性超基性岩体。华力西期岩浆岩主要分布在元谋一昔格达南北向断裂带和攀枝花断裂带之间,即从米易的白马一直延伸到攀枝花、芭蕉岩及红格、新九一带,形成北东走向的岩浆岩带。本期的岩浆活动以玄武岩的喷发为其特征,其次是超基性、基性和碱性岩浆入侵,形成断续出露橄榄岩、辉岩、辉长岩、正长岩等岩体。这个时期的岩浆岩是渡口市多金属共生矿的主要成矿岩体,著名的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即产于基性、超基性岩岩体中,在正长岩岩体中,也发现一些稀有元素的矿化。  自晋宁期到燕山期,全市辖区均有花岗岩岩浆的入侵,形成各个不同时期的花岗岩岩体,主要分布在盐边的百枝,仁和区的攀枝花、巴斯箐、红格及米易的白石岩、撒莲等地。  三、断裂构造  青藏和川滇构造及其活动,对市区的构造成生及活动均有影响。川滇南北向断裂构造带的中段经市区东侧,是影响市区构造和地震的主要断裂带。市区断裂构造主要有:  昔格达断裂 该断裂指川滇南北断裂带中的磨盘山一绿汁江断裂中段,于九道沟(新九)以北分为东西两支,向南经昔格达、红格至拉鲊以南,区内长150公里,是市区规模最大、地震活动最强的断裂。总体走向呈南北,倾向时东时西,倾角一般60—70o,局部地段达85o,为压性断裂。该断裂切割了前震旦纪至中生代地层,局部地段在昔格达组和全新世地层中有迹象。破碎带宽度一般在1—5米,局部达30—80米。  李明久断裂带 北起雅砻江东岸的荒田附近,向南经溜巴湾、李明久、了垭坪丫口、黑古田、小得石、柳树湾、簸箕鲊至安宁鲊附近消失,长70公里,总体走向近南北。断层面主要倾向东,局部西倾,倾角53—85o。  桐子林断裂 位于李明久断裂东侧,主要展布于桐子林之南,经老台子梁岗、大平地、棉花地、石门坟至叭喇河桥一带,长20公里,总体走向呈北北西向,与李明久断裂南段近于平行展布,断层面倾向东,倾角50—60o。  树河一普威断裂 北西端始于树河,向南东过雅砻江、火烧桥、张家闸、林海桥头、普威盆地至兰坝附近消失,全长46公里,构成共和断块北东界。断层总体走向呈北30—35o西,倾向北东,倾角60o左右。局部地段可达80o。破碎带宽2—1米,影响带宽7—8米,具有反扭特征。  金河一箐河断裂 北起里庄,向南经金河后,逐渐向西偏转,经盐边县的箐河进入云南省,与永胜一宾川断裂相接。该断裂在市区一段的走向为北40—45o东,倾向北西,倾角60—70o,长85公里,破碎带宽50—70米,最宽达250米,属压扭性。  西番田断裂 该断裂在白岩脚地带与金河一箐河断裂相交,向南过鱼敢鱼河,向东偏转至务本,为盐边断块与共和断块的分界断裂。走向南北,倾向西,倾角60—73o,长60公里,破碎带12—30米,浅层断距2公里,深部为500—600米,属压扭性(反扭)。  纳拉箐断裂 南起云南阿拉地,向北东经纳拉箐,于二台坡与西番田断裂相交,全长80公里。走向北15—35o东,倾向南东,倾角40—80o。破碎带宽几米至27米,最大达200米。  倮果断裂 走向北35—40o东,倾向北西,倾角60—80o,长26公里,破碎带宽数米至10米,属压扭性(反扭)。  惠明一红石岩断层带 位于纳拉箐断裂西侧,北起盐边的永兴,南经惠明、格里坪至红石岩附近,由若干南北向的基本上向东倾斜的断层组成,总体为北北西向,断续延长50公里左右,属压扭性,反时针扭动。  除上述断裂外,还有麻陇断裂、大石头断裂和头滩断裂。攀枝花位于攀西大裂谷的中南段,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起伏,高差悬殊,属于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水系发达,干支流纵横,以钒钛磁铁矿为首位的多种矿产资源高度富集,水能资源巨大,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旅游资源大有潜力,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下面介绍一下攀枝花的地貌—— 攀枝花市属于侵蚀、剥蚀的中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地史上,燕山运动后,该地区相对稳定,形成了广阔的剥夷面。自喜马拉雅山运动开始,原来统一的剥夷面遭到破坏。一方面沿着古老的断裂,有的地方升为山地,有的地方下陷为断陷盆地;另一方面河流下切作用加剧,形成深山峡谷,使地貌具有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的特点。  地势由西北一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起伏,高差悬殊,山地地貌为主。山脉走向近于南北,是大雪山的南延部分。东部为小相岭—螺髻山—鲁南山系,中部为牦牛山一龙肘山系,西部为锦屏山—柏林山系。最高点位于盐边县柏林山穿洞子,海拔5米,最低点位于仁和区平地乡师庄,海拔937米,相对高差达3200米以上,一般相对高差1500—2000米。  地形被金沙江、雅砻江分为三大片区和两个峡谷。  金沙江以北,雅砻江以西为西北片。其地形主要可分为四大支脉和两个河谷,即盐边县西北部的柏林山向南扩展的四大支脉:东支有青山、女儿山;中支有光头山、龙头山、大火山;中西支有五爪山、关刀山;西支有铜瓦山、尖山。山势横亘峻险,相对海拔在937—5米之间。两谷:即金沙江支流巴关河河谷和雅砻江支流三源河河谷。巴关河河谷由北向南发展,在民政乡的谷底标高是1120米;三源河河谷由西向东发展,在健康镇的谷底标高是1083米。  金沙江以北,雅砻江以东为东北片。其地形主要为两山两河谷。两山是米易县西部的白坡山,主峰3米;米易县东部与会理接界的龙肘山,主峰光头坡海拔1米。两河谷是:雅砻江支流安宁河河谷,在米易县攀莲镇的谷底,海拔为1118米;金沙江支流崖羊河河谷,在红格乡的谷底,海拔为1250米。  整个金沙江以南为江南片。地形分为两山夹一谷。两山为西列山,由先锋营、乱板凳梁子、宝鼎山等组成,最高峰为乱板凳梁子,海拔3米;东列山由宝兴山、马桑岩、保安营等山组成,最高峰宝兴山,海拔6米。两列山之间为大河河谷,在仁和镇的谷底,海拔为1147米。  介于三大片之间的两谷,即金沙江峡谷和雅砻江峡谷。金沙江峡谷的炳草岗江边,海拔为976米;雅砻江峡谷的小得石江边,海拔为1030米。  攀枝花地貌成因类型,主要有侵蚀堆积地貌、剥蚀构造地貌、溶蚀构造地貌。  一、侵蚀堆积地貌  分为河谷阶地、山间盆地、蚀余台地。  河谷阶地,主要分布在安宁河、金沙江、大河、鱼敢鱼河等河谷地带。市内安宁河堆积地带一般宽1—3公里,主要由冰水堆积扇和洪积扇所占据,在湾丘一丙谷间河谷较开阔。发育有I一Ⅳ级阶地:一般I级阶地高出河面1—5米,阶面平坦;I级阶地高出河面5—12米,零星分布;Ⅲ一Ⅳ级阶地与冰水扇、洪积扇、坡积裙相接,高出河面50—100米。金沙江河谷有I—V级阶地:I级阶地高出江水面16—20米,沿江断续分布;I级阶地高出江水面48—112米,阶面完整平坦;Ⅲ级阶地高出江水面93—140米,阶面常被河谷切割;Ⅳ级阶地高出江水面200—240米,阶面呈浅丘状起伏;V级阶地高出江水面340—350米,零星分散于两岸浅丘包上。其他河谷仅I—Ⅱ阶地较为发育。  山间盆地为昔格达盆地,分布在昔格达至红格等地,盆地底部海拔高程1364米左右,呈南北向展布,长约24公里,宽约5—6公里,面积约75平方公里。盆地内广泛出露第三系昔格达组成地层。经剥蚀侵蚀作用,显出浅丘地貌。  蚀余台地为第三系昔格达组半成岩地层(主要为粉砂岩、粉砂质泥页岩),由于地壳上升、河谷下切、加上剥蚀作用所形成。零星分布于金沙江两岸斜坡及山间盆地,在金沙江与大河之间、桐子林—箐门口一带分布较集中。这些台地也呈浅丘状,顶平或浑圆而围陡,冲沟发育。  二、剥蚀构造地貌  分为:褶皱中山、褶断高山、褶断中山、断块中山。  褶皱中山,主要分布在雅砻江、金沙江以西的碎屑沉积岩区,由近南北向的向斜山、背斜山、单面山等构成,一般山脊海拔大于2000米,切割深度大于1000米,山脊呈尖棱状、浑圆状,山体多单面山地貌。  褶断高山,分布在柏林山、青山一带,山脊海拔大于3500米,切割深度大于1000米,由单面山构成,南东坡陡,呈绝壁,北西坡缓,有较明显的山原面。  褶断中山,主要分布在白坡山一带,由一系列近南北向的断块单面山构成,海拔标高1000—3500米,山脊海拔大于2000米,切割深度大于1000米,多为高中山,山顶尖峭,丛林密布。  断块中山,主要分布在安宁河西侧盐边、仁和一带,由岩浆岩及变质岩构成,山脊海拔大于2000米,切割深度大于1000米,多为高中山,只有金沙江与大河之间山脊海拔小于2000米,切割深度500—1000米,为中山。  三、溶蚀构造地貌  分为溶蚀构造高山和溶蚀构造中山。  溶蚀构造高山分布在柏林山区,山脊海拔3500米以上,切割深度大于1000米,以峰丛—洼地为主,具有一级夷平面(山原面)。  溶蚀构造中山,分布在金沙江以北、雅砻江以西的大片灰岩、大理岩区及市区南端金  沙江西侧大理岩区。山脊标高一般大于2000米,切割深度大于1000米,多为高中山。盐边地区的溶蚀构造地貌主要有台丘—洼地、峰丛—洼地或漏斗、峰丛一峡谷3种形态。其他地区多为溶沟、溶槽、石芽、漏斗、溶洞、溶蚀洼地等形态。 攀枝花市西跨横断山脉,东临大凉山山脉,北接大雪山,南抵金沙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攀枝花市东部为小相岭-螺髻山-鲁南山系,中部为牦牛山-龙肘山系,西部为锦屏山-柏林山系,山脉走向近于南北。境内最高点为西北部盐边县境内的百灵山穿洞子,海拔5米;最低点是东南部仁和区平地镇的师庄,海拔937米。城市区海拔在1000~1200米之间, 主要农业区海拔在1000~1800米之间。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大河、三源河及其支流深嵌在山地之间,形成雄伟的川西南峡谷区。攀枝花市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可分为平坝、台地、高丘陵、低中山、中山和山原6类,以低中山和中山为主,占全市幅员面积的38%。

304 评论

晴朗的海01

切真是自己不动脑什么都捡别人的。

346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地貌的论文题目

    切真是自己不动脑什么都捡别人的。

    执念梦浮生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关于地质地貌的论文题目

    其实大部分地质地貌都可以用美学的角度去看,以喀斯特地貌为例,它的地貌形态包括峰林、孤峰、石林、暗河、溶洞等,所有的都是极具价值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溶洞,其壮观是难

    yiyiling1221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关于地貌的论文立题

    桂林旅游景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貌形成原因:(1)峰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为特征。石山四周峭峻,是由于石灰岩体多被溶蚀而成向下透的通路。

    misskissfion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关于地貌的论文标题

    地球科学概论是地质各专业大一时候的基础课,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科学的一些知识,包括所谓的天文、地理等,主要是培养我们的地质思维。我想论文可以写的东西很广,选择余地比

    太仓站沈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论文题目

    几乎不可能有原创的

    蓝色晚风blue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