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14

王颖880804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东南亚佛教文化论文选题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lover2011

已采纳
不知道你是否有信仰,但是个人感觉似乎是为了完成什么任务而提出的这个问题。佛教,我们应该怎么看他呢?首先,他是一个正教,他是可以度人的,我们需要了解他的缘起,他的修炼方法,他的戒律,他的经书;其次,就为了完成任务的论文而言,我们需要找到我们想说的话,最后去求证他。可是,我想你如果把佛法当成哲学来看待,很多事情你是没有办法了解的。释迦牟尼传的法,是要求实修的,也就是“定”,只有通过实修你才能明白更高深的道理,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去研究,怎么也弄不明白的。可偏偏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当然也包括一些和尚,把念经当成修佛的全部。不管怎么样,不管你是什么想法,我建议你先到百度贴吧中的正见吧看看,用传统文化的观点去看这个世界,可能更接近真实,祝好~~
342 评论

19870629侠女

_niupengzayi/ 季羡林(1911- )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 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在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 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会”成立。 夫人:彭德华。 季羡林 季羡林(1911~ )著名学者,一级教授。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人。 1930年考取北京国立清华人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同年秋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专修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 1940年获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受聘于北京大学任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84年后改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多次被推选为中国南亚学会、中 中国印度文学会、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中国亚非学会、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外国文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学术团体的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 季羡林教授主要从事印度古代语言、文学以及印度史、佛教史、中印文化关系史、吐火罗文的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包括:中国西藏所藏梵文贝叶经整理与研究、吐火罗文残卷译释、印度文学史、。印度佛教语言及历史、中印文化关系史、糖史及东方文学史等。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一59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入《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大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选集入《大唐西域记校注》(与他人合作)等。主要翻译作品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入《罗摩衍那》、《家匿中的泰戈尔》、《大唐西域记今译》(合译)等。此外,近年来还发表了《印度文学在中国》、《关于大乘上座部问题》、《一张有关印度制糖法传人中国的敦煌残卷》、《古代印度沙糖的制造和使用入《商人与佛教》、”摩奴法论”汉译本序入《以文会房一记印度与世界文学国际讨论会及蚁蛙国际诗歌节》、《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一)提婆达罗问题》、《um问题-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一个例证》、《中印智慧的汇流》、《唐太宗与摩揭陀-唐代印度制糖术传入中国问题》、 《“梨俱吠陀”几首哲学赞歌新解》等论文。 季羡林,1911年出生。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羡林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 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 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后,季羡林走上东方学研究道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 《浮屠与佛》(1947),揭示梵语Buddha(佛陀)一词在早期汉译佛经中译作“浮屠”是源自一种古代俗语,译作“佛”则是源自吐火罗语,从而纠正了长期流行的错误看法,即认为佛是梵语Buddha(佛陀)一词的音译略称。这里顺便指出,季羡林在1989年又写了《再论浮屠与佛》,进一步论证汉文音译“浮屠”源自大夏语。 《论梵文d的音译》(1948),揭示汉译佛经中用来母字译梵文的顶音和d是经过了l一个阶段,而>d>l这种语音转变现象不属于梵文,而属于俗语。因此,依据汉译佛经中梵文d的音译情况,可以将汉译佛经分为汉至南北朝、南北朝至隋和隋以后三个时期。前期汉译佛经的原文大半不是梵文,而是俗语或混合梵文;中期的原文也有很多是俗语和混合梵文,但梵文化程度有所进步;后期的原文是纯粹的梵文。 季羡林的这两篇论文在中国佛教史研究领域中别开生面,用比较语言研究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汉译佛经最初并不是直接译自梵文,而是转译自西域古代语言。季羡林也据此提醒国内运用音译梵字研究中国古音的音韵学家,在进行“华梵对勘 ”时,一定要注意原文是不是梵文这个大前提。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方面,以往国内外学者大多偏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甚至有论者据此认为中印文化关系是“单向贸易” (one-way-traffic)。季羡林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文化交流的历史实际。因此,季羡林在研究中,一方面重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着力探讨为前人所忽视的中国文化输入印度的问题。他先后写成《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1954)、《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1955)和《中国纸和造纸法最初是否是由海路传到印度去的?》(1957)等论文,以翔实的史料,考证了中国纸张、造纸法和蚕丝传入印度的过程。 与此同时,季羡林兼治梵文文学,翻译出版了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迦梨陀娑的剧本《沙恭达罗》(1956)和《优哩婆湿》(1962),并撰写有《印度文学在中国》、《印度寓言和童话的世界“旅行”》、《〈五卷书〉译本序》、《关于〈优哩婆湿〉》和《〈十王子〉浅论》等论文。 季羡林随着80年代进入古稀之年,但他学术生命仿佛进入了黄金时期。尽管行政事务和社会活动缠身,他依然故我,“咬定青山不放松”,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潜心研究,勤奋写作。 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其实,季羡林近10年来积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季羡林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也是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 季羡林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实为中国东方学之福祉

357 评论

重庆渝祥居

《“佛教哲学”的非佛教》

188 评论

土耳其电信

可以研究佛教的发展历史,这样是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可以看《印度佛教史》英渥德尔

147 评论

皛白白皛

楼主可以看看季羡林教授的《我和佛教研究》,深入浅出,很有帮助。

330 评论

may123456789

佛教为何能在东南亚盛行;自秋蓉;201251406213;2012级对外汉语;摘要:佛教在东南亚的盛行以及在东南亚盛行的原因;关键词:大小乘佛教、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一、东南亚的佛教佛教传入东南亚,最早的地区应在今;公元10世纪以后,由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受到大部分东;二、东南亚佛教盛行的原因;东南亚佛教盛行局面的形成有长期的历史积淀;1、东南亚的地理佛教为何能在东南亚盛行自秋蓉2012514062132012级对外汉语摘要:佛教在东南亚的盛行以及在东南亚盛行的原因。关键词:大小乘佛教、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一、 东南亚的佛教 佛教传入东南亚,最早的地区应在今日下缅甸之卑寮或泰国中部之佛统。古代东南亚佛教,小乘和大乘彼此兴废交替,以南传上座部势力较大。西元七世纪末,下缅甸、泰国中部信仰上座部;爪哇、苏门答腊则在婆罗门教支配下。十二世纪,锡兰大力改革佛教,统归为大寺之上座部佛教。此后二百年,缅甸、泰国、高棉、寮国均弘扬以锡兰为传承之上座部佛教。越南受中国文化影响,受传大乘佛教。至于马来西亚、爪哇、苏门答腊则始终婆罗门教、大乘、小乘佛教并行。 东南亚佛教是以南传上座部为主的佛教。信教群众主要分布于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以及越南中、南部的部分地区。据记载,公元纪年前后,南传上座部佛教已经在东南亚地区流行。公元2世纪到6世纪,南传上座部佛教已经成为东南亚地区最主要的宗教。但不可否认的是,比佛教传入更早的婆罗门教,在经过与佛教文字并存和融和的阶段之后,虽为佛教所取代,但对佛教的影响仍然存在。在东南亚佛教中,很多的佛教名胜和佛教仪式都带有一定的婆罗门教的影子,譬如婆罗浮屠、吴哥寺、薄甘王朝的塔寺等。公元10世纪以后,由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受到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封建领主的推崇和提倡,佛教也被尊为国教,上座部佛教流传的地区几乎都是全民信教的地区。同时,南传上座部佛教也为东南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各地信教群众根据巴利语音序创立本民族文字,用以写定音译巴利三藏典籍。从公元18世纪到现代,以泰语、缅甸语、高棉语和老挝语为主的的巴利三藏音译编纂工作逐渐完备,使的东南亚佛教得以更加广泛地流传。二、东南亚佛教盛行的原因东南亚佛教盛行局面的形成有长期的历史积淀。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优势为佛教的传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东南亚地区处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交接地带与印度半岛隔海相望,交通便利,经济文化交流来往密切。因而佛教得以从印度传入斯里兰卡,再从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东南亚的佛教以南传上座部佛教为主。越南的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佛教约于公元2世纪由中国传入越南,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是越南佛教发展史上的鼎盛期。公元初期,大乘佛教和婆罗门叫一度流行与老挝南部。14世纪中叶,柬埔寨的两名高僧将上座部佛教传入老挝,当时的老挝国王法昂王尊奉佛教为国教,老挝的佛教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柬埔寨在公元前1世纪称为扶南国,而在公元初印度教和上不座佛教就已传入扶南。公元3世纪左右,从中印两国传入大乘佛教,到6世纪时,扶南已成为东南亚佛教中心。公元前3世纪前后,佛教传入缅甸、泰国等中南半岛地区。公元4至11世纪,大乘佛教在泰国北部、中部盛行。公元前7世纪至13世纪,大乘密教曾在泰国流传。公元11世纪,缅甸和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佛教先后传入泰国。11世纪中期,蒲甘王朝统的阿奴律陀统一缅甸后,从斯里兰卡引入了上座部佛教,并尊崇佛教为国教,缅甸开始成为清一色的上座部佛教的国家。2、历史上东南亚各国家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推崇是其在东南亚兴盛的重要原因。例如,越南在公元16至17世纪,越南出现了南北封建割据的局面北方的郑氏与南方的阮氏试图重建佛教以赢得民心,佛教开始复兴。16世纪中期老挝,在国王昭塞塔罗多的扶持下,老挝成为东南亚佛教中心之一。17世纪中叶,国王苏里亚旺萨在位期间,老挝佛教进入全盛时期。13世纪泰国素可泰王朝第三代国王兰摩甘亨确立上部座佛教为国教。14世纪后,阿瑜陀耶王朝和曼谷王朝的历代统治者都笃信佛教,以不同的方式扶持佛教的发展。朱拉隆功国王执政后,继续推进宗教改革制度。1902年《佛教制度法》出台,新的佛教制度在泰国被正式的确定下来。缅甸,在11世纪至13世纪的蒲甘王朝是缅甸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几代王朝的悉心护法,传教长老的竭力弘法上座部佛教在全面发扬光大。13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时期是缅甸佛教大发展的时期。上部座佛教经过蒲甘王朝的辉煌后继续蓬勃发展。13世纪后,佛教上部座在东南亚大陆确立为占主导地位的宗教表现形式,穿橘色袈裟的僧侣在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普遍存在。3、近代东南亚地区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小乘佛教的发展。例如,20世纪初,尤其在1930年后,随着老挝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到来,老挝佛教开始复兴。20世纪初期,柬埔寨人民在反抗法国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中,虽然许多佛寺收到破坏,但佛教仍有一定的发展。成立于1933年的泰国佛家协议,现在全国已有70多个分会,该会以弘扬佛法为宗旨,专门成立自愿的弘法团,到全国各地宣扬佛法。综上所述,东南亚地区佛教的盛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受到内外各因素的影响,但佛教最终还是在这一地区得以继续存在并发展。佛教在东南亚盛行也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佛教文化也是东南亚人民传承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参考资料:《东南亚概论》中国出版集团 祁广谋、钟智翔主编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生活休闲娱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专业论文、39佛教为什么能在东南亚盛行等内容。

114 评论

miumiu2002

比较一下佛教三乘在哲学上的不同吧这题目对你佛教的造诣要求很高呦:)

263 评论

juan娟娟123

佛教哲学与现象学之比较

134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