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47

一17777777
首页 > 论文问答 > 传播学核心路径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吃遍全宇宙!

已采纳
人大传媒考研书籍 中国新闻传播史 方汉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二版) 陈力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或换成外国新闻史纲要, 陈力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理论教程 杨保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 陈力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最近一年出版的 新闻写作教程 刘明华、徐泓、张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新闻写作精要 高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新闻编辑学 蔡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广告学教程(第二版) 倪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危机传播管理,胡百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传播学纲要,陈力丹、闫伊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新闻评论 马少华 中南大学出版社 传媒经济学教程 , 喻国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电子媒介新闻教程 ,饶立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91 评论

78海吃不胖

武汉金融》不是北大图书馆核心期刊,《武汉金融》武汉金融杂志社主办,北大核心期刊,综合影响因子:280。武汉金融反映经济、金融改革动,剖析金融热点问题,探索经济金融体制改革路径,传播经济、金融新理念,注重宣传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主办单位:中国金融学会;《武汉金融》杂志社;国际刊号:1009-3540;《武汉金融》(月刊)创刊于2000年,由中国金融学会、武汉金融杂志社主办。注重宣传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反映经济、金融改革动,向剖析经济、金融热点问题,探索经济金融体制改革路径,传播经济、金融新理念。它注重实践,以应用理论、对策研究为主,是集工作指导性、学术理论性、实用研究性于一体,进一步面向金融职工个人和普通百姓。荣获第六届优秀期刊;第七届湖北优秀期刊。

144 评论

万有引莉

传播学理论有:子弹理论:早期大众传播学有“子弹论”,认为传播如同打枪,传播者一说话,接受者就会被语言的枪弹击中,传播效果就达到了。后来,这个理论受到了否定,传播效果的产生被认为由传播者与受众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传播流:“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有限效果论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议程设置功能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沉默的螺旋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这一理论假设人们总是在判断什么是公众的观点,而且他们经常通过媒体来判断。理论同时假设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被孤立的恐惧,而且我们知道什么点可以导致我们被主流群体孤立。培养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第三人效果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①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②行为假说: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人们可能支持对传媒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传媒对他人的不良影响。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该事件,“第三人效果”理论对这种因信息传播而引起“恐慌”的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据“第三人效果”理论,受众倾向于认为传媒信息对其他人(第三人)的影响更大。在此次碘盐危机中,受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家里缺不缺盐,而是预计其他人会因为碘盐恐慌而抢购。因此,为了避免“后下手遭殃”的结,就必须“先下手为强”。当群体不约而同形成这种共识时,“恐慌购买”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媒介霸权了论媒介霸权理论是葛兰西在其著名的《狱中札记》中提出的一个理论,对大众文化和媒介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制度的真正力量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或其国家机器的强制性权力,而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世界观的接受。霸权的产生、再生产以及转换是市民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用的结果,这与国家暴力机器的强制性不同。对于葛兰西来说,国家实施压制,而市民社会则行使霸权。霸权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运作时必须通过市民社会的各种机构,如教育、家庭、教会以及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等社会机制来实施。  参考链接:传播学理论_百度文库  

108 评论

casa1363007

传播可以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一)人内传播(自我传播):自我互动理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在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即「自我互动」。(二)「主我」和「客我」理论人的自我是在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的「主我」和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三)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我们之所以能够快速有效地认知、分析新事物或新信息,是我们大脑中有一种被称为「认知基模」的东西在起作用,它来自于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四)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每个人都会以两种不同方式处理信息,一种是详尽、严谨的思考和处理,称为沿「核心路径」处理信息;一种是简单、粗略地处理信息,称为沿着「边缘路径」。有详尽分析发生的概率主要跟当事人与问题的相关性、认知需求和能力相关。(五)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没有什么成文的理论,但不能忽视,因为在大众传播中他们会发生巨大的作用(六)群体传播:群体传播:群体规范对外部信息的作用:美国两位传播心理学家以美国中学生的课外团体——「童子军」为对象进行的实验,实验证明,成员的群体归属感意识越强,对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外部宣传也越能表现出较强抵制态度 。(七)信息压力和趋同心理: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大于少数人;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 。(八)集合行为:不同于一般的群体行为,集合行为指的是在结构性压力下,在触发性事件刺激下形成的非常态社会聚集。例如地震、火灾之后的群众骚乱,处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示威、种族冲突,流言下的抢购风潮等等。拓展资料传播学社会科学学科传播学是关于传播的一种视角,通过汇集各种观点和方法论来研究各种传播活动。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即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它具有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等特点。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传播学

214 评论

美食大卡

发展传播研究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将发展和传播看做是从传统社会结构转变为现代社会结构的过程,并假定运动、变化和转化,导出相应的阶段。传统社会的人要变成现代人,必须改变或调适其态度和行为,已转向现代化的个体,而这种转变是借助传播来完成的。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勒纳、施拉姆和罗杰斯等。1 勒纳的“移情模式”勒纳以中东国家为分析对象,以识字率、都市化率和传播体系为指标,发现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他以此为标准划分出三种社会形态,即近代社会、过渡社会和传统社会。并由此得出结论:传播体系的变动,既是整个社会体系变动的结果,又是其变动的原因。通过上述分析,勒纳形成其理论核心:现代化过程,就是城镇化、教育、大众传播的普及和公众的参与这四个因素互相作用的过程。工业化发展以后,人口相对集中,使社会城镇化;城镇化带来教育的普及;教育为大众传播的发展准备了社会条件,使社会成员有能力分享信息资源;在城镇化、教育和大众传播普及的基础上,公众获得政治经济参与的条件和权利,从而逐渐形成一个理想的社会。社会的发展,总是从传统社会趋向现代社会,介乎它们之间的则是过渡社会。勒纳进一步指出,传统社会成员的个性结构内在的固定性质,形成了发展的主要障碍。他认为,发展要求社会的个体成员具有新的态度和价值观。而西方社会的现代个性,是由历史上出现的地理流动和社会流动造成的,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类似的条件,因此有必要强调移情概念,即“从别人的境地来观察自己的能力”或“把自己投射到另外一种角色的能力。”勒纳把转变人的想象力的角色归于传媒,将大众传媒形象地称为“奇妙的放大器”。他提出,应扩张大众媒介,使其提供那些发展中国家快速的社会变迁所需要的新观念、新习惯和新行为的“线索”。勒纳的观点被称为发展传播学的经典之作。对勒纳观点的批评和补充:1)他对三种社会形态的分析过于粗疏,未能清晰地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2)他对整个社会和传播的互动关系的描述也是粗线条的。3)他只论述了国内的传播要素,忽视了国外要素的作用。4)他的研究是以西方,特别是美国为中心和参照系,忽视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2 施拉姆的传播发展战略施拉姆于1964年出版的《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从宏观战略角度出发,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充分重视大众传播的作用,加大力度、提高效应,以促进现代化。他全面提出了关于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大众传播事业促进社会发展的系统理论、发展战略和政策意见,第一次具体而全面的阐述了传播与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这既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总结,又把发展传播学推进到更富有实践性的新阶段,对学术界、传播界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部门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施拉姆进一步发挥了勒纳关于传播形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说,认为传播业的发展是同社会总体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传播与社会其他部门相互作用。他反复论证和强调了信息传播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没有准确有效的传播,现代工业化所需的技术、教育和经济基础就不能建立起来。”从大众传播的三大基本功能(守望、角色和教育)出发,施拉姆提出,媒介可在四个方面发挥直接的作用:推广农业技术、普及卫生知识、扫除文盲、实施正规教育。为此,施拉姆具体分析了第三世界国家在传播事业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各国应对国内流通的有关国家发展的信息进行全面公正的检查;有哪些经济社会发展信息被发出,有多少被接手,被什么人接收,而什么人没有接收到,哪些方面的信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信息时单向流动还是双向流动的;国家应制定计划以保证各种媒介均衡发展,使各种媒介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在负责传播事业的政府部门与负责教育和其他事业的部门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应大力发展地方性媒介,建立本国的传播设备制造工业,对传播人员进行充分的训练;应从广大人民群众中尽可能获得大量反馈;应在顾及本国需要与可能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传播新技术;各国应分享如何应用媒介和其他信息渠道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经验。施拉姆力求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和具体需要,注意避免简单照搬西方的现成模式,值得充分肯定。但今天看来其观点也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一些设想不切实际,难以付诸实践。3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模式罗杰斯的贡献是,使有关发展传播的理论和假设趋于精细和深入。在1962年发表的《新技术的普及》一书中,罗杰斯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模式,把发展传播学研究进一步引向定量化,使其具有更强的应用性。他认为,传播是社会变革的基本要素之一,并把新思想、新事物的普及推广看做是特殊的传播形态。他将社会的变化分为内生型和接触型变化两类,前者的动力来自社会内部,后者的动力来源于外界的新思想、新信息,而第三世界国家大多为接触型变化,即由于西方新观念、新技术的影响,促使传统社会发生变革。因此,社会变革过程也就是创新和发明的推广过程。他提出了一个以“接触大众传媒”为中心环节的传播与发展模式,包括五个投入环节、一个中心环节和五个产生环节。投入环节包括:读写能力、教育水平、社会地位、年龄、世界主义精神,它们决定一个人能否接触大众传媒;中心环节是接触大众传媒,包括订阅报刊、收看电视等;产生环节是接触大众传媒后产生的效果,即移情性格、务农和治家的创造性、政治知识、成就冲动、教育和事业方面的进取心。罗杰斯把接触大众传媒比喻为一种“神奇的转换器”,只要具备了前五项条件,经其转换,就可神奇的发生后五项成果,实现个人层次上的现代化。他侧重于个人层次的现代化研究,但同时注意到,社会结构、社会规范及其造成的社会风气,对创新扩散产生的影响,强于个人特质的作用。但是,除了落实到个人特性的社会影响外,罗杰斯和以前的学者一样,没有对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如何促进或阻碍创新传播和国家现代化作深入研究。 发展传播理论一度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制定传播政策的理论依据,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表明,这些理论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参考价值,同时也不乏局限性和片面性。据此而制定的政策,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和消极效果,不少发展中国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传播学界开始反思早期的理论,以勒纳、施拉姆为代表的第一代发展传播理论范式,受到质疑和修正。1970年代,第二代范式兴起,出现了修正和批判两种观点。罗杰斯等人指出,西方模式假定不发展的主要原因,更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内部而不是外部,很少认识到外在限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如国际贸易条例、跨国公司的经济帝国主义等。因此,第一代范式把发展中的问题主要归咎于发展中国家自身,而未意识到或较少意识到发达国家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复合作用。其实,这一范式并没有抛弃以往的观念,尤其是大众传播有可能促进国家发展的信念,只是从一成不变的统一模式转变为因地制宜的“国家媒介政策”模式。与此相对,批判学派的研究者则从社会的整体形态和结构、传播体系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传播秩序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他们指出,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达到某些经济数字,而是为了从总体上满足基本的人类生活需要。但是早期的发展传播学过于强调发展工业和经济,忽视了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与西方国家不尽相同,因此不能照搬西方经验,不能把现代化仅仅理解为“西化”。并且不能迷信大众传媒的强大效果,而应该与传统渠道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效力。他们指出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也体现在传播领域。对此,他们提出了尖锐批评,并形成了“媒介帝国主义”和“依附理论”。批判学派的观点有助于深化人们对媒介与国家现代化的复杂关系的认识,其缺陷在于侧重批判发达国家的媒介体制和发展状况,而未能为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发展路径提供切实有力的建设性见解。 1980年代以来,传播技术飞速发展,为发展传播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研究者进一步肯定大众传播对于推动社会发展能起到的重要作用,普遍以多元的立场对待不同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认为各发展中国家应选择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发展目标和道路,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发展传播模式。在批判学派的影响下,发展传播学者更重视政治和经济环境对传播的影响,进一步意识到传播无法独立产生效果,从而把传播视为整个社会发展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第三世界国家传播事业的发展,必须以其整体发展政策、战略为前提。当代学者泰拉尼安的思想,代表着发展传播学的一种比较新的变化和趋势。相对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他提出了第三条发展道路即“社群主义”道路。他认为,与自由主义侧重于自由、马克思主义侧重于平等、极权主义侧重于秩序而形成对比的是,这一模式要保存的最高价值是“社群”,发达工业社会的环境保护主义、绿色和平运动,第三世界国家摆脱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都可视为它的表现形式。在传播与发展问题上,泰拉尼安提出了几个要点:一,传播与发展的参与性模式,既有赖于传统的媒介,又有赖于现代的媒介;二,采用平行的而不是垂直的传播途径,它是自愿结合的和网络性的,而不是单项的和无反馈的;三,注意媒介技术的双重性,以及选择性的发展策略。

163 评论

rayyeung23

将传播学这门新学科打入美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并顺利地在大学中完成了制度化建设的历程是“罕见的”,是因为自现代大学体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起分学科的建制之后,新“学科”的创建是难之又难的,而施拉姆成功了。 施拉姆之前,传播问题早在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就已凸显,“所以,在20世纪初,电影和广播才出现不久,大部分人都认为媒介影响巨大,可以操纵大众,因而也是危险的。在这种理论框架的指导之下,对大众传播影响的经验型研究开始了。”[美]洛厄里[美]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M]刘海龙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诸如奇尔顿·R·布什(Chilton R Bush)、拉尔夫·O·纳夫齐格(Ralph O Nafziger)、保罗 F·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ld)等[美]迈克尔·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M]新华出版社,2001:605,他们都对传播问题做过种种富有价值却属零星的探究,“在施拉姆之前,先驱者们开始研究传播,在这个领域里停留了几年时间,然后又返回到他们各自的母体学科。”[美]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470拉斯韦尔(H D Lasswell)在为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报告中提出了经典的传播研究的五大问题后返回了政治学的母体学科,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sfeld)在提出了经典的“二级传播论”后返回了社会学科的母体学科。在这里,现实社会中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媒介传播影响力的凸显所带来的传播问题无疑是推动传播学先驱性研究的基本推动力,纳夫齐格、拉扎斯菲尔德等的先驱性成果也为施拉姆创建“传播学”提供了巨人的肩膀。

104 评论

相关问答

  • 传播学核心路径

    将传播学这门新学科打入美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并顺利地在大学中完成了制度化建设的历程是“罕见的”,是因为自现代大学体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起分学科的建制之后,新

    玉帝偶吧 5人参与回答 2024-05-05
  • 期刊新闻传播投稿途径

    国内外主流媒体采用代理授权发稿模式,企业可通过媒体代理商联系发稿,或者自己投稿,投稿是免费的,但投稿被媒体记者采用的概率非常低,除非文章很有深度价值。通过媒介平

    dp73754458 6人参与回答 2024-05-04
  • 传播学核心概念

    传播学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八宝爱上粥 4人参与回答 2024-05-02
  • 传播学核心期刊

    中国传媒科技 , 但是作者仅限限电视台、广播站的科技传播 ,国家级知网收录的学术期刊、新闻文化建设,新媒体研究,审核时间比较长,如果不着急,可以投稿试试中国报业

    凉风正正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3
  • 传播学核心理论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传播研究方法、市场营销学、网络传播、网络新闻传播原理与应用、新闻媒体与信息技术、视觉传播、公共信息写作、媒体技术应用与发展、移

    贪嘴森淼 4人参与回答 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