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04

木糖不纯
首页 > 论文问答 > 古代建筑的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贝贝花儿

已采纳
内容摘要:农耕生活特有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建筑方式的选择。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亲和融洽的关系上,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方向。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和优越之处,同它很早就认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关 键 词:古代建筑 亲和 木构架 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溯其源流,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现有的考古材料来看,古代中国在新石器时期已经有了维持生存的农耕技术。农耕技术的出现意味着古代先民已经脱离了居无定所的原始居住状态,开始有意识地构筑与生相随的居住场所。伴随着周而复始的耕种劳作与不断变化的周遭环境,唯一不变的就是躲避风雨的安身之处。不难看出,建筑便成为古代先民生存自由的自觉选择,有意识地构筑安身之屋与本能寻求栖身之处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古代建筑自此便开始了它的历史进程。  农耕生活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建筑方式的选择。古代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寒来暑往,一枯一荣的自然现象;播种、收获,收获、播种的互动过程;与自然和周遭环境紧密相连的命运联系,构成了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全景图画。正因为处在为生存而忙碌的自然环境下,天时变化,节气交替,仰仗春夏秋冬耕种的古代先民,在得到自然的恩惠时,俯仰天地之间体察到宇宙万物循环往复、彼此联系的生命秩序,从而也认识到宇宙自然的不可抗拒,也确认了人与自然亲和融洽的相互关系。经年累月的观察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反映在中国古代知识系统里便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基于这样的认识,天与人的关系便建立在一个互动合理的范围内,绝不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尽管这一思想的历史背景,与当时人们自身的认识水平和有限的生存力量有关,但只有顺应自然,人的生存才得以发展,形而下之器的创造与形而上之道的自然规律才能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才能获得生命存在的确认。“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样亲和关系。”①所以,亲和之道在早先的境况下一方面是环境的驱使,另一方面又是文化价值上的取向。从此,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依恋在自然的怀抱里。  由于有了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中国古代建筑无论从形态上还是材料上都极力从宇宙自然中寻找创造的来源。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树木是自然万物中的有机生命,不同的季节以不同的生命形态与人发生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的应用上特别钟情于木材。面对随处可见的石料而选择木料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这是建筑观念和文化信念的使然。不仅如此,选择木材还在于木材优越的物理特性和易于加工的材料性能,透过所加工的形态从中体现出柔韧、温和的品质,柱、梁、门、窗所散发的木质气息,以及那记录生长历程的纹理,都处处体现了与人的亲和关系,用木材营造的建筑自然会弥漫着家园的温暖。中国古代建筑之所以选择木材,无论是自然之木,还是心性之木,都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心性对木性的认同,然而木性也适应心性的要求。  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把木材作为主要建材,木材良好的物性特质以及易于安装拼接的物理属性,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架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中国古代建筑这种构架体系,柱、梁之间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相互联结、互相共存的结构关系,以相对稳定的构架秩序来应对多变的建筑需求。同样的柱、梁构架可以在往复延伸上构成宽大开敞的空间场所,可以在纵深的推进里形成重重庭院。显然,柱、梁相互共存的结构关系与农耕社会特有的认知方式一脉相承,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无疑建立在统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上,植根在有无相生的变化里,融汇在循环往复的发展认识上。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构筑方式从一开始就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并始终认为人不能从宇宙自然中抽离出来,建筑不应该游离于自然之外。所以,中国古代建筑不刻意追逐房屋的高度,任何脱离地球引力的尝试,均归依到重重的院落里与树木为伴,与山水为邻。在建造房屋时其营造法式规定了“上分”“中分”“下分”,也就是屋顶、屋身、台基,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天、人、地,天人合一的观念已经渗透到建筑的营造之中。“当西方建筑因应功能而改变时,传统中国建筑却以因应维持一种文化的价值或理想而保存,中国文化有多悠长,这三个部分的组合便多悠长。所以,当我们开始去看这几个看来只是基本部分时,其实我们也是在端详着整个中国文化的面目。”②中国古代建筑在木构架的体系里以“三分”的法式,不断满足并组合为各种功能要求的建筑。由此可见,古代中国的建筑从来以亲和的姿态回应自然,并从中寻找创造的灵感,从剖析具体的建筑营造中更能体会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别之处。  中国古代建筑由于采用木柱、木梁组成房屋的基本框架,木梁和木柱承受来自屋顶和楼面的重量,建筑的墙壁实际上并不承重,这就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它可以做成四面毫无遮挡,有顶无墙的亭榭。也可以做成四壁严实、空间封闭的仓房。由于木构架的原因,对于室内空间的划分同样也十分自由,为了在室内获得大面积空间,无须任何隔断,仅剩柱子的排列。与此相反,可以在柱子之间进行围隔,从而获得较小空间。特别是采用半通透的落地罩等隔断样式,既划定了空间范围,又不阻挡视线,做到隔而不断,虚实相间。木构架结构能灵活地适应各种地形,既能把单体建筑聚合成重重院落,形成庞大的建筑组群,又能依山傍水建构楼阁亭榭,不受高低不同的限制,这就为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带来极大的可能性。以木构架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从单体建筑来看,一般都是矩形的平面空间,房屋的几何形体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要想获得建筑空间的丰富性,解决的办法是通过单体建筑的排列组合形成院落,以满足人们对建筑空间的多重要求。如果一座座单体建筑通过平面纵深推进,就会产生迥然相异的空间聚合,如果作横向推移时会形成宽广的空间场所,沿四周修筑房屋和墙体就变成相对封闭的庭院。由此看来,中国古代建筑并不寻求突破自然的高度来体现征服自然的人工伟力,任何寻求建筑高度及征服自然的尝试都消解在平面的展开上,与自然相拥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所遵循的不二法则。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布局的规划既有中轴对称形式,又有依环境而顺势的自由展开方式,从而达到了既有理性的规范又有自然的巧妙。在借用自然的问题上不露痕迹、巧用天工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理想追求。  如果单从外部观看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好似一组封闭而没有生命活力的房屋,但走进中国古代建筑的庭院内,明显感到人与自然密切相处而生机勃勃。庭院空间作为各个单体建筑的联结纽带,促使每一单体建筑的使用功能、交通联系归于一统,形成了一个共享的空间单元。特别是在民居建筑的庭院里房间的通风采光、人流、物流的交通联系、种树养花、儿童游戏、休闲聊天均在这个共享空间里进行。“从庭中阳光的移动,可以感觉‘天时’的变化。从庭中阴雨风雪的来临,可以知道‘节气’的变化。从空气的新鲜、阳光的温暖,可以感到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活力息息相关。”③人与人、人与自然在庭院里和谐相处,人们在这一方庭院里呼吸到生命自由的气息,一种与自然密切交流的回应。  庭院的建筑功能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场所,而中轴对称则是获得整体空间布局的有序方式。中国古代建筑其布局采用对称形式,一方面满足功能上、技术上的要求,这是“天道”。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宗法礼仪、人际规范的要求,这是“人道”。基于以上原因,无论是宫殿、衙署、寺观,还是南北地方的民宅院落,都毫无例外地采取对称方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里以宫殿、坛庙为代表的正式建筑都严格地按照以纵轴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空间格局。由单体建筑排列组合而形成的对称布局,呈现出一种方正、规整、井然有序的空间美感,营造出庄严平静、肃穆平和的环境氛围。一般而言,中轴对称的空间格局,其表现为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次要建筑随横轴左右展开,其他的房屋则以主要建筑为中心沿周边布置,共同形成相对封闭的庭院。重点建筑被周遭的房屋和围墙所围系,在围合的环境下具有压倒一切的中心地位,也形成了通盘布局里的视觉焦点。在对称轴线下的建筑组群还可以沿着纵轴串连成若干院落,每组称一“进”,所谓庭院深深便是这层含义。然而更为宏大的建筑群落还可在主院落的侧边营建次要的庭院和多进院落,形成多条纵轴并列,主轴线称“中路”,两侧为“东路”和“西路”。有鉴于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纵深发展而取得建筑组群与庭院空间的多重变化,才使人们在穿行重重院落的进程中,把人的兴奋情绪调适到恰如其分的程度,起到起承转合、一收一放的心理调节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对自然的尊重,还体现在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的态度上,从建筑非对称的自由布局方式里可以看出践行这一建筑理念的积极表现。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园林和一些民居建筑,因不规则地形和高低起伏的地势,而采取不对称的组群方式。由若干单体建筑沿着地势轴线作纵向移动,单体建筑之间的距离可长可短,在为数不多的建筑物之间便形成了纵深的空间序列,各座建筑之间的联系主要靠人流动线而串联。体察建筑空间的转换则以人流动线的时间过程来完成,形成了步移景移的动态变化。虽然单体建筑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然而采用流观的方法就很容易产生空间的节奏感,细微体察与瞬间把握在静止和流动中完成,不难看出,这是轴线距离的长短变化所带来的空间感受。在中国古典园林平面布局里,其轴线往往偏离直线的规定,根据起伏错落的自然景观,而采取灵活多变的应对方略,单体建筑可大可小、能方能圆;联通路线能曲可直;空间转换更显得曲折有致。所有建筑在起伏交错中进入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境界,把人工的迹象隐于自然境地里而不露声色,这是自由布局的基本手法。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里,还有一种更为开放自由的散点式平面布局,以大隐于山、于水的手法,仰卧山水之间尽显自然亲情。由此可以看到:建筑房屋以点状的方式自由地散布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散点布置的建筑房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苦心经营,它没有沿轴线布局的霸气,也不看重曲折的线性串联。建筑组群的空间聚合、开放,以点的情状围绕在特定的自然区域里,依形就势,顺应构成。有的就山势而高低错落,起伏进退。有的依水流沿岸散布,没有明显的人流动线。散点式布局,不以方位朝向、规则定式为准绳,而是无拘无束、融洽地投入到自然环境之中,借景筑屋、自由空灵。因此,宁静致远、自然淳朴是散点式布局所祈望的空间境界。  我们考察了在“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下,中国古代建筑的构筑方式和空间布局,置身于自然之中的中国古代建筑对自然的回应方式,从来都是建立在天人互动的合理关系上,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核心价值所在。  注释: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P  ②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  ③王镇华华夏意象——中国建筑的具体手法与内涵中国文化新论·艺术篇·美感与造型,三联书店1992,P
262 评论

snake20001981

借助图书来学习只是学习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实际操作,当然如果说楼主只局限与了解一个理论 的话书籍是最好的方法了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 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 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pdf 精装 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44、《佛教建筑与地理风水》pdf   4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pdf【有原书】   4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pdf【有原书】   47、《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pdf【有原书】   48、《建筑考古学论文集》pdf—杨宏勋   49、《刘敦桢文集》pdf第一卷   50、《传统灰作基本操作与应用之研究》pdf   51、《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pdf   52、《风水理论研究》pdg—王其亨【有原书】   53、《古代大木作静力初探》pdf—王天【有原书】   54、《古建筑勘查与探究》pdf—张驭寰   55、《古文物称谓图典》 pdf   56、《华严寺》pdf【有原书】   57、《绘图鲁班经》pdf   58、《匠学七说》pdf—张良皋   59、《美的历程》pdf(插图本珍藏本)—李泽厚   60、《麦地里的飞檐》doc【有原书】   61、《清代匠作则例》pdf 第一卷—王世襄   62、《明式家具萃珍》pdf—王世襄   63、《明式家具研究》pdf—王世襄   64、《明式家具珍赏》pdf—王世襄   65、《髹饰录解说》pdf: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修订版)—王世襄【有原书】   66、《中国古代门窗》pdg—马未都   67、《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pdf—田家青pdf   68、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   《营造法式》解读-密码材栔双全的QQ号   69、《园综》—陈从周   70、《中国园林鉴赏辞典》pdf—陈从周【有原书】   71、《苏州古典园林》pdg—刘敦桢   72、《乡土建筑装饰艺术》jpg—楼庆西   73、《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楼—覃力   74、《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门—覃力   75、《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弄—张锡昌   76、《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墙—尹文 pdf   77、《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台—韦明铧pdf   78、《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亭—覃力 pdf   79、《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园—陈从周pdf   80、《山东寺庙塔窟》pdf—赵浦根   81、《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pdf   82、《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pdf--一丁 雨露 洪涌   83、《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8 私家园林   84、《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2 佛教建筑 (一 北方)   85、《中国古代建筑文献注译与论述》pdf—李书钧   86、《不只中国木建筑》pdg—赵广超   87、《弘一大师全集》pdf·第9册:书法卷djvu   88、《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沈从文【有原书】   89、《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pdf   90、《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pdf   91、《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漆艺pdf   92、《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药炮制pdf   93、《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雕塑pdf   94、《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pdf   95、《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刘致平pdf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原状的探讨》jpg付熹年 (文物7)   中国古代建筑代表博物馆   中国古建筑精粹电子书   中国古建筑图谱   中国全史   《汉语大字典》   《康熙字典》   唐_北宋木结构建筑_平面尺寸_之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二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四卷 第三、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三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二期 【有原书】     1《文物建筑》第一辑 河南古建 【有原书】     2 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 【有原书】     3 东方建筑研究 (上册) (超星)     4 东方寺庙明珠:南禅寺、佛光寺 (超星)     5 敦煌家具资料     6 佛像艺术造型     7 古建筑保护与研究 【有原书】(超星)     8 建筑历史研究 第一辑 【有原书】(超星)     9 江南园林志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0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 【有原书】(超星)     11 刘敦桢文集 (一) (超星)     12 刘敦桢文集 (二) (超星)     13 刘敦桢文集 (三) 【有原书】(超星)     14 凝固的艺术魂魄:晋东南地区早期古建筑考察 (超星)     15 曲阜孔朝建筑 【有原书】(超星)     16 园冶注释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7 中国古代高建筑 (超星)     18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彩画     19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雕刻     20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装修     21 中国古建探微 (超星)     22 中国古建筑 (超星)     23 中国古建筑百问 (超星)     24 中国古建筑全览 (超星)     25 中国江南禅宗寺院建筑 (超星)     26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一卷 (超星)     27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二卷 (超星)     28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三卷 (超星)

177 评论

中国式话

随便翻看一部中国古建筑旅游就有。

300 评论

小囡1234

古罗马和古希腊建筑的比较一提及古希腊的建筑,我会很自然的联想到帕提农神庙,而古罗马建筑,我又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圆形斗兽场。在这两个典型建筑代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的特点。从这些特点中我们探索出形成这种建筑的文化渊源,从而进行两种建筑之间的比较。

319 评论

相关问答

  • 古代建筑的论文

    古罗马和古希腊建筑的比较一提及古希腊的建筑,我会很自然的联想到帕提农神庙,而古罗马建筑,我又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圆形斗兽场。在这两个典型建筑代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

    janelin1002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7
  • 论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论文

    古建筑是一件艺术 。。。。。。。。。。。。。。。。。。。。。。

    小吃客C 4人参与回答 2024-05-08
  • 古代的建筑文献

    可以去网上找找看吧。

    蚊蚊mandy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6
  •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

    史发展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宛若天成的气质,建设者们主要从善择基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

    那一缕幸福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6
  • 古代建筑论文1000

    这个很多 。 要不你把你邮箱发给我。

    pingping28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