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5

芳宝女郎
首页 > 论文问答 > 吉林农业大学论文格式模板图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吴晗晓美眉

已采纳
我是一个马上跨入大三的农大学生教学质量方面农大不必任何一般本科高校差学校管理方面农大的绿化治安巡查等都做的不错占地面积方面学校现有22个宿舍,5个食堂,两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两个图书馆,一个综合教学楼,一个实验楼,还有各学院各部门,两个湖,外加据说是亚洲最大试验田 呵呵 详细的之后资料中有学校风气和学生素质我一起说了:感觉农大学生还是很“老实”的打架很少就业方面其实各学校都一样的,都看自己,人才总不会被埋没的吉林农业大学创建于1948年,坐落在长春市净月旅游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1164公顷。经过58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融农、理、工、医、文、管、法、教于一体的多学科省属重点大学。学校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有全日制在校生17961人,其中本专科生15935人,硕士研究生1268人,博士研究生126人。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达标双基实验室4个,省部级各类科研创新中心8个,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1个,研究机构26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2亿元。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170余万册,电子图书55万种,中外文数据库17个;有多媒体教室41个,语音室8个,教学用计算机2683台,运动场馆面积71982平方米。 学校现有教职工1635人,其中,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438人;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有21人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有吉林省高级专家7人;有4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3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有9人入选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二、三层次;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有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有吉林省特聘教授1人,有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有吉林省主讲教授2人,有吉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有长春市知名教授2人.学校是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设有农学院、园艺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中药材学院、工程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筹建)、成人教育学院等14个学院,另外在长春双阳区有一个二级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还设有军体教研部、研究生部和教育技术中心。共有52个本科专业,4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13个博士学位二级授权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部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学校有国家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有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国家囊虫病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心、吉林省畜牧业研究开发中心、长白山特产研究所、菌物研究所等24个研究机构。建校58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九五”以来,学校坚持面向“三农”服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施开放式办学,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学校教务处199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务处;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学校;连续17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获得了双丰收。2001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随机性水平评估并达到“优秀”标准。学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星火计划先进集体,国家科技扶贫先进集体,被教育部评为“十五”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学校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学校,全国高等院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被评为吉林省普通高等教育先进学校,连续两次被吉林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学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两次被评为吉林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吉林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被评为全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科教兴农先进单位,吉林省高校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先进单位,吉林省高等院校与地方科技合作先进单位;被评为长春市文明单位标兵,连续6年获得“高校文明杯”竞赛优胜单位。学校涌现出了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学求,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胡全德等一大批先进个人。 目前,吉林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办学规模适度、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等农业院校。 学校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依托自身条件和教学资源优势,加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面向经济主战场,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提高贡献率。“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863”、重大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586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91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59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发表学术论文2589篇,被SCI、EI、ISTP收录58篇,编写专著67部,主编教材72部。 学校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十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和省级教改项目145项,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1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8篇;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优秀课程41门。 学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强教学工作,从严治教,严谨治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中,共有224人次获得88项奖励。近年来毕业生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工作作风、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都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高度评价。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处于吉林省高校前列。 学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不断拓展办学空间,先后与美国、日本、意大利、乌克兰、加拿大、英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478人次,派出中青年骨干教师、科研与管理骨干赴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访学、科研合作、参加学术交流会议234人次,对外交流日益加强,国内外影响不断扩大。吉林农业大学是吉林省唯一一所重点高等农业学府,她是由北安农业学院、长春畜牧兽医大学、长春农学院筹备处、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吉林特产学院等院校先后合并成立并发展壮大起来的。 黑龙江专科学校是1948年7月成立的黑龙江农业干部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校址克山西门外,1949年迁到北安北岗,1956年改建为北安农学院,4月30 日全院师生隆重召开农专改学院大会,热烈庆祝北安农学院的诞生。设有土化和农学两个系。1956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全体职工集体转业到地方,改名为长春畜牧兽医大学,设有畜牧、兽医和军事兽医三个系。1957年10月28日高教部和农业部联合报请国务院批准将北安农学院调整给吉林省,与长春畜牧兽医大学合校,成立吉林农学院。并争取于1958年暑期进行迁校,1957年11月12日,国务院、中央高教部、农业部先后批复:“北安农学院与长春畜牧兽医大学合并,成立吉林省农学院。”1958年4月初,顺利完成了从北安到长春的迁校任务。 1957年8月,中央农垦部将长春畜牧兽医大学迁移交给吉林省领导。在此期间,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也在酝酿将北安农学院调整给吉林省。基于这种情况,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于1956年4月组建的长春农学院筹备处暂时不招生,并向中央报告,请求将北安农学院拨给吉林省与长春畜牧兽医大学合并,成立长春农学院。 1958年9月,吉林省农业厅和教育厅决定并报经省人委批准,将长春农业机械化学校升格为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为了保证教育方针的贯彻,提高教学质量,1959年1月,经农业厅报请省人委批准,将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并入吉林农业大学,改为吉林农业大学农业生产机械化系,并附农业机械化学校。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改为农机系。1960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又将农机系从农大分离出去,交由省农业机械局主管,该为长春农业机械学院。1961年3月,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决定将长春农业机械化学院再度并入吉林农业大学,该为吉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学院。 吉林特产学院创建于1958年,校址在左家镇。1961年春,中共中央东北局和吉林省省委对我省高等农业院校开始进行调整。1961年4月省委决定将吉林特产学院并入吉林农业大学,改为吉林农业大学特产学院。1962年8月,吉林农业大学特产学院改为特产系。不久“文化大革命”即开始,吉林农业大学蒙受动乱迫害之苦。直到1978年3月,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恢复吉林农业大学。 1978年6月学校开始全面回迁到现在的吉林农业大学校址—吉林省长春市。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姚秋杰;校长:秦贵信。
144 评论

张大羊羊

10201是北华大学院校的代码,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学校简介                                    北华大学(Beihua University),简称北华,坐落在吉林省吉林市,是吉林省人民政府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吉林省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吉林省省级博士立项建设单位。学校为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首批成员高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吉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合作共建高校。北华大学是吉林省唯一举办林学、林业工程等涉林一级学科的高校。学校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2012年12月,学校获批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14年10月,学校获批为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东、南、北三个校区和一所附属医院,占地面积269万平方米(含教学实验基地),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亿元,馆藏图书9万册;设有28个学院,1个工程训练中心;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领域)15个,本科专业89个。历史沿革学校前身吉林师范学院1906年,清政府在吉林崇文书院创建吉林省初级师范学堂。1952年8月,学校迁到江南(今吉林二中校址)。1966年7月,吉林师专与四平师专合并,仍称吉林师范学院。1978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吉林师范学校恢复为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1928年,孙宗尧创办吉林私立助产学校。1947年12月,被国民党吉林教育厅接收,改名为“吉林省立助产学校”。1948年3月,吉林市解放,省人民政府将原吉林省立助产学校和华英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合并接收。1949年6月,改名为“吉林省卫生干部学校”。9月,校址迁到崇文胡同,即现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所在地。1958年,升格为吉林医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1959年6月,又调整为吉林省吉林医学专科学校。1973年11月,恢复为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                                    1952年,吉林林业学校创建,校址在长春市何家屯。1953年10月,学校迁往吉林市江南。1958年3月,吉林林业学校改名为吉林省林学院。1960年5月,吉林省林学院更名为吉林林学院。1964年3月,吉林林学院改建为吉林林业工程学院。1972年,吉林省林业技工学校、吉林省林业干部学校和吉林省林业学校三校合一,成立吉林省林业学校,校址在吉林市江南泰山路32号。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教育部批准,在吉林省林业学校的基础上,恢复和改建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1920年9月,吉林省立职业学校成立,原址在吉林市德胜门外,北山脚下。1935年,吉林省立职业学校改为吉林省立吉林工科两级中学。1946年,吉林解放后,划归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领导,改名吉林工业专门学校,选定江北人造石油工厂住宅区作为新校址(现北华大学北校区)。1952年秋,学校改由重工业部领导,改名为吉林工业技术学校。1958年,学校创办了吉林电气化学院。1959年6月,经冶金部批准,升格为吉林冶金电气化专科学校。1984年10月,吉林冶金电气化专科学校改名为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领导。合并组建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北华大学。2004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吉林农垦特产高等专科学校与北华大学农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吉林特产学院。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7年5月,学校将原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和临床检验诊断实验室、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实验室、生物医学研究所等整合,成立北华大学医学部。2012年12月,学校获批为全国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承担“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两项改革试点工作。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5月,入选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2014年2月,国家确定学校为教育部第二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10月,学校获批为全国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高校,承担“林学类卓越农林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2015年,学校被遴选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7年4月2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局函签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北华大学协议书》。9月27日,北华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网络学院正式成立。师资力量截至2019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2510人;共享4名两院院士,153位校外高级专家作为兼职或客座教授,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2人,“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一层次)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具有长白山学者、省高级专家、省拔尖创新人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等称号高层次人才百余人。院系专业截至2021年3月,学校设有1个医学部,28个学院,1个工程训练中心,有本科专业88个。教学建设截至2016年10月,学校有6个国家特色专业,13个吉林省级“十二五”本科特色专业,10个吉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9个吉林省品牌专业,1个吉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吉林省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吉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精品课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吉林省精品课程31门,吉林省优秀课程60门;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吉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机械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园林、医学检验、林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木材科学与工程、药学、护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林学、医学检验技术。吉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机械类、园林、医学检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临床医学、林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工商管理、英语、医学检验。吉林省品牌专业:林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药学、临床医学、机械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医学检验技术、历史学、园林。吉林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吉林省级“十二五”本科特色专业:临床医学、机械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园林、医学检验、林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工商管理、药学、护理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吉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吉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木材科学与工程、园林、临床医学、护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森林植被与生态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北华大学-吉林省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农学)、北华大学-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方广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医学)。吉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三师为统领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林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工程能力核心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森林资源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医学检验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吉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检验与测试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临床医学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森林植被与生态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汽车工程实践教学中心经济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学科建设截至2016年10月,学校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涵盖10个学科门类;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涉及38个专业领域),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7个吉林省重点学科,2个吉林省中之重学科。学位授予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翻译、农业推广、临床医学、林业工程、制药工程、全科医学。重点学科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林学一级学科、森林培育二级学科。吉林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电气工程、林学、临床医学、工商管理、风景园林学。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林学、世界史科研机构截至2016年10月,学校有39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1个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吉林省博士后科研创业基地,14个吉林省级创新团队,10个吉林省卫生厅重点实验室,98个校内科研平台。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解铜电气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长白山药用动植物活性多肽研究与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林业与生态环境实验室、吉林省木质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分子医学实验室、吉林省分子老年病医学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生物大分子功能开发与应用工程实验室。吉林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吉林省长吉图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吉林省色文化(吉林市城市文化)研究基地、吉林省特色文化(长吉图旅游文化)研究基地、吉林省长吉图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吉林省高等教育质量研究中心、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中心。吉林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智能电力电子装备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五味子开发及产业化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智能机械装备控制系统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抗衰老保健技术工程实验室。吉林省级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吉林省采育林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中药生物技术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卫生厅重点实验室: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病理生理实验室、神经免疫与临床免疫学实验室、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心血管病实验室、临床检验实验室、神经病学实验室、整形外科实验室、医学影像实验室。吉林省级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吉林省电力整流装备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吉林省长白山药用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吉林省林木加工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科研成果截至2016年10月,学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1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6年,学校共荣获吉林市科学技术奖25项。其中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8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6项。学术资源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11月,北华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8万册,涵盖林、医、师、工、管、文等多学科,其中纸质图书2万册,电子图书6万余册;馆藏中外文期刊6349种107091份,电子期刊22809种;馆藏古籍图书、港台文献、建国前精装报刊和地方文献等3万余册。有各类专业数据库44个。学术期刊《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创刊,源于北华大学合校前的4家学报:《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创刊)、《吉林医学院学报》(1974年创刊)、《吉林林学院学报》(1985年创刊)和《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2年创刊),设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林业科学栏目和工学的相关专栏。期刊2012年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3年被中国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期刊加入了德国《数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英国《农业和生物科学评价中心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及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等多家国际科技文献数据库。2014年,荣获第五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北华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2000年创刊,其前身为《吉林师范学院学报》,为:吉林省一级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来源期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来源期刊。合作交流截至2016年10月,学校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61所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合作培养,出国留学650人。与英国、芬兰两所大学开展本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韩国江原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学校是国家第二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接受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临床医学(英语授课)本科专业来华留学生教育资格校。

360 评论

会舞蹈的兔子

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创建于1984年,经过几十年来的建设发展,已建成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在下设的四个二级学科中,“食品科学”学科为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现已在粮食深加工、功能性食品研发、食品加工技术与质量安全等领域已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在玉米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研究领域:本学科在“十五”以来,共主持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农业成果转化资金等国家级玉米深加工重大项目10项,省部级玉米深加工重大专项17项。取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12项,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申报专利12项,获得授权3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在玉米食品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新产品研发、功能性糖和功能性淀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玉米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方向等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东北功能性食品资源利用与产品研发领域:主要开展了东北特色药食兼用动植物和药食用真菌等深加工与功能性食品研究与开发工作。“十五”以来,主持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24项,取得科研成果16项,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得发明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在长白山林蛙油制品、坚果果仁发酵饮料、浆果生物降酸及食药用菌、人参等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食品加工技术与质量安全领域:主要开展了畜产食品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大豆与杂粮深加工技术以及食品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5项,取得科研成果9项,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2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功能性乳品、发酵肉制品、荞麦深加工以及食品中有害物质快速检测与毒理学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本一级学科拥有“动物生产与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与动物科技学院联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产后处理与加工研究室”、“吉林省食品生物制造科技创新中心”、“省教育厅农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食品工程与食品安全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建立了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拥有“畜产食品加工中试车间”、“乳品饮料中试车间”、“微型啤酒中试车间”、“葡萄酒中试车间”、“粮油加工中试实验室”等五个校内实验基地、农产品贮藏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发酵工程等六个一级实验室和八个学科研究室,具有完善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条件,形成了高素质的科研创新团队。共获得科研经费达3300万元(纵向经费为2500万元),转化科技成果16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8亿元,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本一级学科的建设为国家和地方食品工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109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