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33

一点流殇
首页 > 论文问答 > 互联网经济学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汀臭崽儿

已采纳
浅谈互联网支付模式支付宝、微信支付 、中国银联发展趋势与变化浅谈支付宝、微信支付 对中国银联的影响浅谈新兴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快速发展对中国银联的影响
286 评论

糊涂妞呀

选题概念及意义选题是选择研究某一专业的某方面或是存在的某些问题,其本质是要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选题要尊重五个原则即:需求原则、重点原则、创新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选题的意义在于探究一下这个选题有没有可以研究的价值,有没有理论支持和实践可行性。就拿我研究生的第一篇论文《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物流配送的问题及对策》来说。当初导师让我以“互联网+物流创新”为大方向来选题,由于是导师的项目论文,自然就满足了需求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在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后,我发现大部分的论文都是在研究物流产业存在的问题以及与互联网如何结合,因此我决定把论文题目定为《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一题目点出了“互联网”、“物流业”“问题与对策”,三个关键词,明确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满足了重点原则,因为是借鉴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在此基础上的归纳总结与提升,所以也满足了可行性原则。可唯独创新原则没有满足,这一原则也是论文的闪光点。题目被驳回后,我又重新搜集文献,并百度了一些与物流业相关的时政新闻,发现农村物流在当时是鲜有学者涉及到的领域,见刊的论文不多,却是物流研究领域的一片新蓝海,再加上当时马云提出要向农村进军的口号,京东也要来抢占农村这片市场,于是我就将题目改为了《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就满足了创新原则。这个题目虽然满足了五大原则,但是题目显得有些冗长,“基于……下”这个修饰语虽然显得题目高大上,却是可有可无的成分,所以最后定稿的时候,将题目修改为《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01 评论

番茄妹妹11

在某种意义上,图书出版的关键在于选题的策划与实施,绝大多数图书的面世,都是出版人精心策划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从已出版的图书中发现出版人和出版机构的理念,对此已有很多文章进行过梳理。本文想从学科发展的视角来讨论图书选题策划,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优秀图书,二是如何策划出版优秀图书。 一、什么是优秀图书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作为出版人又必须很好地思考这一问题。现在绝大多数人用“双效”来衡量,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否能统一以及统一的程度。对社会效益,很多人又以获奖的数量和级别来衡量,一个出版社图书获奖的数量越多,获奖的级别越高,说明它的社会效益越好,对某一本书来说,也是如此。经济效益则以发行数量、码洋和利润等指标来衡量,若某出版社或某本书的发行量、发行码洋和利润高,则说明它的经济效益好。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北大学者曹文轩写的,他说:“一个出版社出版的书在书架上待不住,这是一件非常成问题的事情。总得有些书,必须得有些书能够在书架上待住,这个出版社才有它的未来。”我觉得他为我们思考什么是优秀图书提供了另一个视角,那就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判断图书的价值。现在随着生活越来越富裕,买书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买书的数量也越来越大,但除极少数藏书家和拥有豪宅的人外,绝大部分购书人的书架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在搬家的时候,哪些书必须从书架上撤下来,是摆在很多人面前的问题。如果几经权衡,某本书还能留在主人的书架上,就说明它质量高,有价值,至少对该书的主人是这样。如果一本书经过很长时间,还舒舒服服地躺在很多人的家庭书架上,那么说这本书是优秀出版物甚至称它为经典,我看是可以的。因为它的价值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明显贬值。 此外,衡量某一图书是否优秀还有第三个视角,这也是本文想重点表述的内容,那就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判断图书的价值。一个有地位的出版社一定是与它所致力的学科发展史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一个出版社如果出版了许多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那么这个出版社就可以成为后人从事文学史研究、文学史写作的一个话题,就会成为文学史的一部分。 从学科发展角度评价出版物的标准涉及对出版社使命的理解。出版社的使命是什么?我认为,出版社的重要使命是整合与传播知识,以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福祉。出版社主要不是知识的创造者,而是根据一定的理念和规则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知识整合好并传播出去,因此,世界上很多出版社都对自己的知识整合和传播倾向有明确的表述。比如,世界上最大的五家科技出版公司之一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的使命是“为全世界学术、科技、职业和学生社团开发顶极的基于知识的产品和服务”,剑桥大学出版社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知识、教育、学习和研究的发展”为己任,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则致力为小学、中学、大学,以至于终身专业学习的教育提供服务。 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知识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比如,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海湾战争是何时爆发的?这类知识通常被称为信息;第二类“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指自然原理和科学理论方面的知识,这类知识的生产在专门的研究机构如实验室和大学完成;第三类“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指做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其典型是企业发展并保存于内部的诀窍或专有技术;第四类“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涉及谁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识,这在高度分工的社会经济中尤为重要。各种知识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不断沉淀,形成某些具有共同范式的知识,如共同的概念、方法、逻辑等,而且能相对稳定,那么这种知识就形成了学科。因此,学科是在知识发展中不断分化和整合而形成与发展的。有的学科是知识分化产生的,有的则是通过知识整合生成的,特别是综合性学科和交叉学科。 学科也可以进行分类,但分类的标准很多,比如,有国标分类,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的分类,有图书馆的分类,有大学教育的分类等,但不管怎么分,有些学科分类是非常基础的,比如说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等。因此,出版社的图书是否优秀,就可以具体到它是否对某些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 如何衡量某一出版社对学科发展贡献的大小呢?办法之一是看相关学科专家的评价,如果很多专家都认为某一出版社所出的图书质量好、影响大,都以在此出版社出书为荣,或都认为此出版社对其成长产生过重要影响,则可以认为该出版社对这些专家所专学科的发展是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王培元同志在一组名为《在朝内166号和前辈的魂灵相遇》的文章中,提到了很多文学界名家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高度评价。比如,李国文先生就把它叫做“中国作家心目中的文学殿堂”,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书,等于“认证了我从事文学事业的资格”,“像是给了我一张毕业文凭”。王蒙先生也曾写道:“有一个讲文学讲质量讲信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中国文学事业的幸运。”周梅森先生深情地追忆了22年前第一次走进朝内大街166号大门的情景,说这是“去朝拜我心中的文学殿堂”,此后这里便成了“我的文学之家”。这么多的文学名家这么高度地评价人民文学出版社,我们可以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 衡量出版社对学科发展贡献的第二个办法是看重要学术刊物所发表的论文对该出版社图书的引用情况,引用越多,说明其图书的影响越大,它对该学科发展的贡献就越大。有关图书引用情况的数据来源很多,在此,通过南京大学开发的CSSCI系统,来查询我比较熟悉的经济学科的情况。代表我国经济学最高学术水平的刊物是《经济研究》,我们查询了该刊2000—2004年所发表论文的参考文献情况,并依据被引次数对出版社进行了排序(见右表),发现在《经济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出版社是上海三联书店,被引了180次,第二、第三名分别是经济科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因此,我们可以说,上海三联书店对中国最近几年经济学的发展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 一个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可称为优秀的图书,可能是偶然的结果,但若出版了一系列优秀图书,对某一个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肯定是策划和规划的结果。上海三联书店之所以能在《经济研究》中名列被引用出版社的第一位,主要原因是它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策划出版了“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该丛书包括四个子系列,分别是“当代经济学文库”、“当代经济学译库”、“当代经济学教学参考书系”和“当代经济学新知文丛”。“当代经济学文库”收录国内学者的经济学原创作品,是中国当代经济学人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见证实录,代表了中国经济学界当前的最高水平,多部著作先后获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励——孙冶方经济学奖。“当代经济学文库”的许多作者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主力和领军人物。“当代经济学译库”是改革开放后国内最早大规模系统引进和介绍现代经济学理论专著的大型丛书。“当代经济学译库”推出以来的近二十年里,正是中国新一代经济学人成长的时期。“当代经济学教学参考书系”收录国内外高等院校一些经典教材,为国内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现代化、标准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本。“当代经济学新知文丛”则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国际上当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现在活跃在经济学研究第一线的经济学家,要么是这套丛书的作者,要么是这套丛书的读者,因此,这些图书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中国经济学发展的非凡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在某种意义上,图书出版的关键在于选题的策划与实施,绝大多数图书的面世,都是出版人精心策划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从已出版的图书中发现出版人和出版机构的理念,对此已有很多文章进行过梳理。本文想从学科发展的视角来讨论图书选题策划,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优秀图书,二是如何策划出版优秀图书。 一、什么是优秀图书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作为出版人又必须很好地思考这一问题。现在绝大多数人用“双效”来衡量,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否能统一以及统一的程度。对社会效益,很多人又以获奖的数量和级别来衡量,一个出版社图书获奖的数量越多,获奖的级别越高,说明它的社会效益越好,对某一本书来说,也是如此。经济效益则以发行数量、码洋和利润等指标来衡量,若某出版社或某本书的发行量、发行码洋和利润高,则说明它的经济效益好。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北大学者曹文轩写的,他说:“一个出版社出版的书在书架上待不住,这是一件非常成问题的事情。总得有些书,必须得有些书能够在书架上待住,这个出版社才有它的未来。”我觉得他为我们思考什么是优秀图书提供了另一个视角,那就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判断图书的价值。现在随着生活越来越富裕,买书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买书的数量也越来越大,但除极少数藏书家和拥有豪宅的人外,绝大部分购书人的书架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在搬家的时候,哪些书必须从书架上撤下来,是摆在很多人面前的问题。如果几经权衡,某本书还能留在主人的书架上,就说明它质量高,有价值,至少对该书的主人是这样。如果一本书经过很长时间,还舒舒服服地躺在很多人的家庭书架上,那么说这本书是优秀出版物甚至称它为经典,我看是可以的。因为它的价值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明显贬值。 此外,衡量某一图书是否优秀还有第三个视角,这也是本文想重点表述的内容,那就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判断图书的价值。一个有地位的出版社一定是与它所致力的学科发展史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一个出版社如果出版了许多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那么这个出版社就可以成为后人从事文学史研究、文学史写作的一个话题,就会成为文学史的一部分。 从学科发展角度评价出版物的标准涉及对出版社使命的理解。出版社的使命是什么?我认为,出版社的重要使命是整合与传播知识,以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福祉。出版社主要不是知识的创造者,而是根据一定的理念和规则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知识整合好并传播出去,因此,世界上很多出版社都对自己的知识整合和传播倾向有明确的表述。比如,世界上最大的五家科技出版公司之一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的使命是“为全世界学术、科技、职业和学生社团开发顶极的基于知识的产品和服务”,剑桥大学出版社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知识、教育、学习和研究的发展”为己任,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则致力为小学、中学、大学,以至于终身专业学习的教育提供服务。 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知识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比如,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海湾战争是何时爆发的?这类知识通常被称为信息;第二类“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指自然原理和科学理论方面的知识,这类知识的生产在专门的研究机构如实验室和大学完成;第三类“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指做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其典型是企业发展并保存于内部的诀窍或专有技术;第四类“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涉及谁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识,这在高度分工的社会经济中尤为重要。各种知识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不断沉淀,形成某些具有共同范式的知识,如共同的概念、方法、逻辑等,而且能相对稳定,那么这种知识就形成了学科。因此,学科是在知识发展中不断分化和整合而形成与发展的。有的学科是知识分化产生的,有的则是通过知识整合生成的,特别是综合性学科和交叉学科。 学科也可以进行分类,但分类的标准很多,比如,有国标分类,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的分类,有图书馆的分类,有大学教育的分类等,但不管怎么分,有些学科分类是非常基础的,比如说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等。因此,出版社的图书是否优秀,就可以具体到它是否对某些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 如何衡量某一出版社对学科发展贡献的大小呢?办法之一是看相关学科专家的评价,如果很多专家都认为某一出版社所出的图书质量好、影响大,都以在此出版社出书为荣,或都认为此出版社对其成长产生过重要影响,则可以认为该出版社对这些专家所专学科的发展是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王培元同志在一组名为《在朝内166号和前辈的魂灵相遇》的文章中,提到了很多文学界名家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高度评价。比如,李国文先生就把它叫做“中国作家心目中的文学殿堂”,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书,等于“认证了我从事文学事业的资格”,“像是给了我一张毕业文凭”。王蒙先生也曾写道:“有一个讲文学讲质量讲信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中国文学事业的幸运。”周梅森先生深情地追忆了22年前第一次走进朝内大街166号大门的情景,说这是“去朝拜我心中的文学殿堂”,此后这里便成了“我的文学之家”。这么多的文学名家这么高度地评价人民文学出版社,我们可以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 衡量出版社对学科发展贡献的第二个办法是看重要学术刊物所发表的论文对该出版社图书的引用情况,引用越多,说明其图书的影响越大,它对该学科发展的贡献就越大。有关图书引用情况的数据来源很多,在此,通过南京大学开发的CSSCI系统,来查询我比较熟悉的经济学科的情况。代表我国经济学最高学术水平的刊物是《经济研究》,我们查询了该刊2000—2004年所发表论文的参考文献情况,并依据被引次数对出版社进行了排序(见右表),发现在《经济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出版社是上海三联书店,被引了180次,第二、第三名分别是经济科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因此,我们可以说,上海三联书店对中国最近几年经济学的发展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 一个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可称为优秀的图书,可能是偶然的结果,但若出版了一系列优秀图书,对某一个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肯定是策划和规划的结果。上海三联书店之所以能在《经济研究》中名列被引用出版社的第一位,主要原因是它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策划出版了“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该丛书包括四个子系列,分别是“当代经济学文库”、“当代经济学译库”、“当代经济学教学参考书系”和“当代经济学新知文丛”。“当代经济学文库”收录国内学者的经济学原创作品,是中国当代经济学人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见证实录,代表了中国经济学界当前的最高水平,多部著作先后获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励——孙冶方经济学奖。“当代经济学文库”的许多作者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主力和领军人物。“当代经济学译库”是改革开放后国内最早大规模系统引进和介绍现代经济学理论专著的大型丛书。“当代经济学译库”推出以来的近二十年里,正是中国新一代经济学人成长的时期。“当代经济学教学参考书系”收录国内外高等院校一些经典教材,为国内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现代化、标准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本。“当代经济学新知文丛”则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国际上当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现在活跃在经济学研究第一线的经济学家,要么是这套丛书的作者,要么是这套丛书的读者,因此,这些图书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中国经济学发展的非凡意义是不容置疑的。 二、如何策划出版优秀图书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优秀图书的策划和出版,需要把握下面几点。 出版社的学科定位及其产品线 知识种类繁多,而且正以几何级速度增长,一个出版社要想在各个领域都进行知识的整合和传播,是不可能的,而只能在某个或某些领域进行耕耘,确定有限目标。在这方面,兰登书屋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兰登书屋在全球每年销售的图书在4亿册左右,年销售额达20亿美元,但它仅限于出版面向大众消费者的图书,既不以出版参考书为主要业务,也不出版科学教育类图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经过26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较多图书品牌的出版社,在某些领域为中国的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在学科定位上的一个基本考虑是,立足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遵循“特色、优势、强项”原则。所谓“特色”,主要是指教育、心理学科。我们要把教育学、心理学和相关学科的图书做强做足,使它成为王牌。为此,我们成立了专门的编辑室,负责与有关院系的沟通与资源整合工作。所谓“优势”,是指北京师范大学经过百年积淀所形成的一些优势学科,比如文史哲、数理化等,我们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发掘与维护,以学科优势来提升出版社的出版优势。所谓“强项”,是指一些学科虽然不是处在全国教学与科研的最前沿或最领先,但在某些领域上却是强项,出版社也要把这部分资源利用好。比如经济学这一学科,北京师范大学起步比较晚,整体实力并不处在全国前列,但在教育经济学这一领域则是最强的,因此,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出版了一套“教育经济研究丛书”,并还在继续出版。这套书不仅获得了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其他很多学术成果奖,而且发行量也挺可观,特别令人高兴的是,这套书已经成为教育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品牌,也是这一领域引用率最高的文献之一,很多学者以自己的著作能入选这套丛书为荣。秉承这一原则,我们在“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时间,仍将坚持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学术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成为现代教育资源的集成者、开发者和提供者。为此,我们将打造和做强下列产品线:巩固、完善基础教育教材,进一步发展幼教图书;重点发展高校教材、职业教育教材和教师教育教材;扩展助学读物的形态和内涵,打造新型教辅;以师大重点学科带动学术著作和大众读物出版;以美国“大学汉语和中国文化预修课程及考试项目”(简称AP中文项目)带动 对外汉语教材的开发和出版。 以全世界作为整合与传播知识的舞台 知识和学科有地域特性,但从整体来说,则是不分国界的。知识一旦生产出来,就应该为人类所共享。实际上,人类的进步正是得益于知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中国当前的改革与发展能顺利进行,并创造了世界性奇迹,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很好地引进和吸收了其他国家所创造的各种知识。我们有些出版社最近十几年能快速崛起,也与世界性的知识整合密切相关。因此,出版社在进行图书选题策划的时候,必须有世界眼光。毕竟不同性质的知识和学科,其生产中心是不一样的。如果眼光仅限于国内或者一个学校,就难免会遗失一些优秀的知识,所谓的知识整合就会是残缺不全的。我喜欢把优秀图书的策划与出版比喻为珍珠和项链的关系,如果把潜在的好书比喻为珍珠,那么,世界包括我国各地到处都散落着这样的珍珠,关键是你有无识珠的能力,并将你识别的珍珠收集起来,加工后拴在一起成为能卖好价钱的项链。前述“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既有中国经济学家撰写的原创性著作,也有大量从国外引进的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和教科书,是策划者根据事先设计好的产品线不断加以充实的结果。 在整合世界范围内的知识方面,国内出版社目前主要采取版权引进的方式,其实,我们也可以直接与世界各地的知识生产者建立联系,将他们的成果纳入到我们的产品线中来,使他们成为我们的签约作者。实际上,就我所知,国外有些出版社已经深入到了我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直接找作者为出版社写书,或按出版社的要求写书。这说明,国外同行在整合世界知识方面走在了我们前面。 图书策划编辑或出版人必须具备三种素质 首先是学科意识。现在的分工越来越细,知识生产的手段和过程发生了重要变化,我们虽然也强调编辑要当杂家,但在今天这种变化了的条件下,还是要高度重视编辑的专业和学科背景。策划编辑不仅要知道本学科和相关领域的空间分布,知道本学科知识生产的主要人物和群体,也要知道本学科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头脑里有幅清晰的学科图谱。只有如此,他们才能看准作者、看准作品、看准市场、看准读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策划编辑或出版人应该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其次是国际视野。策划编辑或出版人要能知晓知识生产和出版的国际格局,能从看似杂乱无章的知识矿山中发现有价值的矿脉,并进行跟踪和挖掘。这种能力不仅仅是一种学科能力,还涉及语言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最后是长远眼光。策划编辑或出版人要注意眼前的效果,更要注意长远的收获。也就是说,既要将眼光盯紧当前活跃的“意见领袖”的作品,更要有发现和培养未来“意见领袖”的眼光和魄力。周国平在他的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中提到,1985年他完成独立写作的第一本书《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后,谈了几家出版社都未果,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邵敏先生眼光敏锐,把书稿拿过去后很快出版,并因此与周国平建立了很好的友情。后来,周国平先后将《人与永恒》、《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交给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算是一种回报。无独有偶,在去年的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兰登书屋主席兼总裁彼得·奥尔森也强调了对未来作者的重视。他说,他们会花几百万美元与丹·布朗这样的大作家签订出版协议,但更经常开展的交易却是与小说界新秀的合作。他们并不指望从这些新秀创作的第一本小说中赚到大钱,但仍致力对新秀进行投资,为以后的长期合作打下基础。因此,在兰登书屋每年出版的数千种图书中,只有几百种能畅销,其他许多图书则是针对作者进行的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好的出版人是一个好的老师,一个好的出版社是一所好的学校。 参考一下吧

190 评论

莮Renissodifficult

一般论文的结构都是一样的~重要的是你打算怎么写~写什么~,你的思路是啥样的,这样~你可以去参考下(世界经济探索),下载些文献~找下自己的写作思路

221 评论

相关问答

  • 互联网经济学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般论文的结构都是一样的~重要的是你打算怎么写~写什么~,你的思路是啥样的,这样~你可以去参考下(世界经济探索),下载些文献~找下自己的写作思路

    逍遥石子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1
  • 互联网经济学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主题的写法经济学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

    沐沐渔的天堂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3
  • 互联网经济学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

    选题决定着论文的价值也关系着学术研究的成败,有人说,选对了题等于完成了一半,“选对了”包涵两层意义:①选题与客观需要相符合;②选题与主体状况的适应。选题为科学研

    阿达殿下 5人参与回答 2024-05-22
  • 发展经济学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很重要

    YIFAN的新家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1
  • 土地经济学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意义  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领域为土地资源经济、土地财产经济、土地资产(资本)经济问题,分别涉及到土地实物、土地财产以及这二者的

    泰迪熊Teddy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