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94

撒野撒野王子
首页 > 论文问答 > 南京民俗文化论文范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天大宝贝儿

已采纳
南京历史文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1、历史文化悠久。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一脉相传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浓厚的文化底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命谋士范蠡在秦淮河畔的古长干里构筑越城,迄今已有2700多的建城史。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清凉山筑金陵邑。此后,秦朝称之为秣陵,东吴称之为建业,东晋称之为建康,唐朝称之为白下、上元,元朝称之为集庆,明朝称之为南京,清朝称之为江宁府治,太平天国称之为天京,1927年设南京特别市,1930年改称南京市。期间,六朝时期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还有南唐、明初、清末的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南京,共有54位帝王、元首在位,建都历时447年。南京还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结,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更清晰地展现中国近代历史沧桑。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城”,南京文化光辉灿烂,从汤山古猿人类到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乃至当代文化,古都与文化的交融,彰显出南京文化的最大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1982年,南京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2、文化遗存丰富。南京共有市以上文保单位275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4处43个点,省级文保单位110处117个点,市级文保单位129处。2003年明孝陵“申遗”成功,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南京拥有70多座各级各类博物馆、档案馆、陈列馆和纪念馆,收藏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史料标本。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数量之多、门类之全、跨越时间之长及保护手段之有力,位居同类城市之前列。近年来,南京有几十项重大考古成果,其中三处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处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荣誉奖。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和近代革命文化等南京特色文化具有人无我有、异彩纷呈的鲜明个性,成为南京历史文化的品牌。3、文化传统优良。南京经过数千年的风雨,通过各种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不仅留下了丰富的有形文化遗产,而且孕育了无形的独特的文化气质和优良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气质与传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养成了尊师重教的传统。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会,在教育的设置和经费的投入上优于其他地方。因此,南京在历史上曾拥有中国曾经出现过的各类学校,上至太学、府学,下到县学、义学。晚清之后废科举而兴学堂,南京则涌现出各种现代的大学、专业学校和中小学堂。自从南京开办学府之后,尊师重教一直蔚然成风。二是造就了海纳百川的胸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南京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文化交汇的地方。另外,由于战争、政治等因素造成的大规模的人口变动,不同地域文化的人口在南京混合,促成了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南京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风度。三是形成了凝重而不古板的气质。南京历代王朝,由于政权频繁更迭,使得南京在文化上产生不了西安汉唐时期及北京明清时期所出现的盛世文化,但也正是这种偏安王朝的文化特色,形成了南京与其他古都的不同之处,宫廷文化和市井文化在这里相互补充,形成了凝重而又不古板的文化形态。4、名人名作辈出。南京自六朝以来文化名人辈出,文化成果丰硕,文化中心地位延及至今,为世人公认。早在东晋时期,当时的建康就延续了被打破的西晋文明。建康的石刻艺术代表了中国石刻的最高水平。南朝的政治宽松、经济富裕和文化的活跃,使北朝的有识之士纷纷移居建康,南北两朝形形色色的文人才子,在建康施展才华,使文化精品迭出。唐宋和明清期间,先后称为金陵、升州、江宁的南京成为小说、戏剧、书画和诗词的创作热土。李白、刘禹锡、杜牧、韦庄等诗家名士留下了与金陵有关的许多不朽诗篇。结束帝制进入共和,南京积累了可观的民国文化,中山陵就是其建筑文化的杰作。在文化领域,有南朝古经史文学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有以南京为第二故乡的清代《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有总领文坛五十年的清代《随园诗话》作者袁枚;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以南京作为战斗一生之起点的现代文豪鲁迅;还有言情小说家张恨水。在戏剧领域,有踏遍金陵为一剧的清初大剧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有当过梅兰芳昆曲导师的近代词曲大师吴梅;还有国歌歌词作者、剧作家田汉。在书画领域,有著名的六朝画家顾恺之;有清代版画巨著《十竹斋书画谱》的作者胡正言;有“金陵八大家”之首的龚贤;有清代小说家兼园艺家李渔;有美术教育家徐悲鸿;有著名山水画家傅抱石;有诗词书法绘画皆精并以草圣闻名的著名书法家林散之;还有诗人书家并一身的著名学者高二适。在教育、科技、医药等各学科人才济济,贡献卓著。
158 评论

瑷逮云暮

刘铁梁,男,1946年1月生,辽宁省绥中县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4657部队学生连锻炼两年之后,到北京郊区良乡中学任教和担任教研员。1979年入北京师范大学读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钟敬文教授。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任北师大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山东大学教授。在浙江和河北等地的农村,长期进行民俗学田野调查。编著有《北京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手册》、《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门头沟区卷》、《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宣武区卷》、《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经典》等,发表有《村落庙会的传统及其调整——范庄“龙牌会”与其他几个庙会的比较》、《 庙号类型与民间宗教的实践模式——以安国药王庙会为例》、《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等论文。曾获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劳动歌与劳动生活》,《民间文艺学文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 《新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5月。 《两派“花儿”表现手法研究》,《民间文艺学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鲁迅的民间文艺观和他的“国民性” 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1988年。 《雅俗对流中的民间文学》,《民间文艺季刊》,1988年3月。 《俄罗斯的民间故事》,《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2月(译文)。 《关于民俗学本位的思考》,《民俗研究》,1991年4月。 《江南农耕文化调查中的民间文艺》,(日本)福田アジオ主编《中国江南的民俗文化》,1992年。 《“花儿”抒情的审美类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1992年。《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研究》,《中国文学年鉴》(1991-1992)。《民间文学的学习》,《北京自学考试》报,1992年3月26日。《黄帝传说的象征意义及历史成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4月。《中国近年来民间故事的搜集与研究》,(韩国)《比较民俗学》第11辑1994年。《 深入开展民俗的调查与研究》,《中国民俗学研究》,1994年。《 村落集体仪式性文艺表演活动与村民的社会组织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6月。《中国南方求雨传说和信仰》,(奥地利)《Folk Narrative World View》,1995年9月。 《民俗调查中的心理观察问题》,《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3月。 《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6月。 《联村组织与社区仪式活动》,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1月。《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几个阶段》,《民俗研究》,1998年4月。《民俗志研究方式与问题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6月。 《村落庙会与公共秩序》,(台北)《两岸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 《村落庙会的传统及其调整-范庄“龙牌会”与其他几个庙会的比较》,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为公共生活的乡村庙会》,《民间文化》学术专号总100期,2001年。《 姻亲关系、交际行为和自治组织-松江县村落民俗调查报告》,福田アヅオ编《中国江南村落民俗志研究》,神奈川大学大学院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发行,2001年2月 《姻亲关系和乡邻合作-上海郊区张泽镇两个村庄的案例》,《民俗研究》,2001年3月。 《传统乡村社会中家庭的权益与地位-黄浦江沿岸村落民俗的调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6月。 《民间文化遗产的调查与抢救》,《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5月 。《 解放区的民间文艺研究》,《20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3月。 《桐城民俗风情·序》,黄山书社,2002年2月。 《谈年味》,《光明日报·文化周刊》第355期,2002年2月6日B1版。 《丧葬习俗与民间宗教信仰》,八宝山,2002年1月。《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的学科性质与方法论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2月。 《实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漫谈》,《守望家园》,西苑出版社,2002年7月。《 开拓与探索的历程——北师大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4月。 《童话辞典》,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9月(合著)。 《中外民俗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合著)。 《中国各民族神话》,新蕾出版社,1991年12月(合主编、合著)。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沈阳出版社,1991年6月(编委、合著)。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合著)。 《 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合著)。主编 《中国民俗文化面面观》(丛书4册),齐鲁出版社,2000年11月、2001年1月。

188 评论

兔宝宝装饰

南京民风淳厚,有悠久的历史,“华而不佻”、“醇而不俚”是南京民俗的本质。南京向为文化之邦,文化融进民俗;民俗又丰富了文化,南京的民俗娱乐中充溢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民间传统娱乐舞龙灯,高淳区的跳“五猖”、花台会、打水浒,溧水的打社火,江宁的方山大鼓,江浦的手狮舞、玩石担、六合的玩飞镗等,看似朴拙,却是深深扎根于民族沃土之中带露的奇葩,而深受群众喜爱。南京的传统习俗则有爬城头(踏太平)、食乌饭,跳五猖、长芦龙灯(高淳)、金陵灯会等。 春节 以前称元旦,俗称过年。南京人过年要洒扫庭除,张灯结彩,穿新衣,戴新帽,贴春联,放鞭炮。南京人过年大门上贴春联或门神,还有文人雅士在大门贴一幅画鸡,取“鸡日相长”之意。这是他处所没有的。初一早上必饮屠苏酒。宋朝王安石三度以宰相之身知江宁府,在诗中咏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此俗始于南朝,千百年来,南京人一直饮用,而且形成一套规制:日升之时,面向东方“自少至长次第饮之”。年少的先饮,年长的后饮,取旭日东升,蒸蒸日上之意。上午起,亲友至拜新年。在客人到来时,双手合揖,并以茶点相待。还献二枚元宝蛋,称“进元宝”。现在人们过年相见,互祝“恭喜发财”,并敬递茶烟,以时尚糕点相待。 元宵灯会 正月十五是农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元夜,夜与宵同义,便称元宵。元宵节最初由祭祀而起,渐演为隆重热烈异彩纷呈的娱乐节庆。古时为一日,唐代为十六至十八,三日;宋代为十四至十八,五日;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做皇帝,把元宵节一下延长为十日,即初八至十七,十八落灯。食品也由食豆粥,改为品尝元宵(汤圆),南京有“上灯元宵,落灯面”之俗。明清两代,南京元宵灯会,有玩龙灯和挂纱灯之俗。玩龙灯不但老百姓玩,军人也玩,长度也为他处所不及,短的十余丈,长的百余节,玩起来多则上百人。纱灯有楮练纱帛,而且有名人在上面作画,愈是高手价值愈高。商家届时也在店前举办猜灯谜活动,吸引众多游客,猜中者即奖所售物品。有一种由南京人首创的“走马灯”,外罩灯笼,内点蜡烛,利用空气热胀上升的原理,带动灯面转动,灯面上画着各种姿势的骏马疾驰,宛如万马奔腾。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之为中国古代人的一项发明。龙灯气势磅礴,纱灯精美绝伦,五光十色,万象争辉,引得长居逗客倾城出,欢歌笑语动地来,“银烛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灯人”。近几十年来,夫子庙元宵灯会越办越红火,利用新工艺、新材料,声光电控,五花八门,维妙维肖,斑斓夺目。灯会自春节起,为期一月。期间,每天吸引四方游客达二三十万人之多。 清明踏青 清明节自古以来由于注入扫墓祭祖的习俗,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重视。民间届时上坟祭扫、祭洒、烧纸、挖盖坟帽、插柳以表达慎修追远的情思。并带茶点到看坟地者门上看望,看坟者亦留食茶饭,互称“坟亲家”。此时正值春光明媚,男女藉以到郊外牛首山、雨花台、梅花山“携酒游山,谓之踏青”。有谚云“春牛首”。近年牛首山又经修葺增设景点,并与附近新开发的将军山联成一线,成为游人观赏郊野自然风光的绝佳之处。此外,城南雨花台、东郊梅花山也是游人常到之处。近十多年来,梅花山造万亩梅园,还举办国际梅花节。每到春晖融融,万花争放,云蒸霞蔚,暗香浮动,男女毗肩接踵,陶醉在香雪海之中而留连忘返。 端午节游秦淮 夏历五月初五叫端午,又称端阳。这一天,南京人最喜吃粽子、绿豆糕,以及食“炒五毒”(用银鱼、虾米、茭菜、韭菜、黑干杂炒)、苋菜和雄黄豆,饮雄黄菖蒲酒,以求免灾。用经过曝晒的水洗眼,谓之“破火眼”,说可免一年眼疾。还用菖蒲、艾叶蘸水洒地而后插门楣,用以“禳灾”。悬挂钟馗图像及方士刻印的五毒(蟾蜍、毒蛇、蝎子、蜈蚣、壁虎)形图,“驱鬼避邪”。儿童颈项挂五色丝络,络中装咸鸭蛋;臂系五色丝挽成的丝绦,叫“长命缕”,穿虎头鞋,背虎头披,用雄黄酒在额上画王字。妇女鬓也插五彩老虎花。午饭后,全家人去夫子庙观看秦淮河龙舟竞渡。金陵龙舟向有“三帮”,有河帮、江帮、木帮,龙舟之多,规模之大,别处也不多见。各船均饰以彩筝;有少儿扮戏中人物在上作种种游戏。当舟过之时,河岸人家掷银角、铜钱或放鹅鸭,为龙舟竞取之以为乐,谓之“夺标”。岸边男女蚁集,罗绮如云,金鼓齐鸣,欢声雷动。富庶人家还事先订租游船,泛舟览胜。秦淮游船自唐朝兴起,明清直至民国前期为盛。画船箫鼓,桨声灯影是秦淮河上一道斑斓夺目的亮丽风光。这在顾起元《客座赘语》、孔尚任《桃花扇》和余怀《板桥杂记》中均有生动记述。近20多年来,秦淮河又进行了大力整治,定期换水,增添画舫,景色宜人。入夜,秦淮两岸万家灯火,五光十色,流光溢彩。游人置身游船中,船在景中过,人在画中行,自有别样情趣。 中秋圆月摸秋 八月十五中秋节,江南又称八月节。此夜,天上月圆,人间圆月,即使身在外地也要赶回家团聚。南京人喜合家赏月,叫“庆团圆”,团坐聚饮称“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明初,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皆为游人赏月之所,而以游玩月桥为最盛。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为旧院所在地。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是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遂渐衰落,后人有诗云:“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玩月桥。清以下,赏月之风仍盛,人们祭月,陈列鲜果、月饼,燃放斗香(扎香如塔式,上加纸斗,叫斗香),讲《嫦娥奔月》故事,然后分食月饼。月饼以瓜埠“赖月”,民国时期以“金陵套饼”为上乘。此夜,南京女子有摸秋之俗,到茉莉园“摸”(以摸“偷”瓜果取乐)得瓜豆者宜男,此游戏盛传颇久。近20年来,人们又重视中秋节,登台城赏月,或去玄武湖、夫子庙秦淮河划船赏月。自购或单位赠发月饼颇为盛行,圆月之夜情意融融。 重阳登高会 夏历九月初九日,因月日皆为阳数,故称重阳。历史上建康(今南京)人在这一天都外出登高,形成“登高会”。此俗源于一个古怪离奇的避邪传说,南朝梁人吴均写的《续齐谐记》中有详述。从魏晋南北朝及至明清,建康重阳风俗犹盛。当时居城南登雨花台,城中登北极阁,城北登幕府山,尤以幕府山为最著。此山汉时建有一亭,晋元帝渡江传说“马化为龙”,遂命此亭为“化龙亭”;山侧有梁达摩古洞,游者甚众,形成“幕府登高”之俗。清嘉庆十年(1805),由胡兰川太守(江宁知府)等府县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发起,有制军、抚军主其事在山上建“望江楼”,长夜明灯,既为导航灯塔,又可观览胜景,被远近百姓誉为善事。重阳节,南京人喜食重阳糕,“或粉或面为之,又用面裹肉炊之,称骆驼蹄”,饮菊酒,赏菊花,制重阳旗赏给儿女,如此日嫁女必送旗及时鲜盒,谓“重阳节盒”。如今人们逢重阳也欣然登高,但不为避邪,而是欣赏祖国壮丽河山及建设新貌,惬意之感油然而生。

107 评论

毓毓baby

* 立夏尝三新  农历四月初,春去夏来,天气日渐暖和,万物欣欣向荣。三麦油菜已经成熟,樱桃、青梅、枇杷等鲜果陆续上市,各种菜蔬也应时而生。这时,人们自然需要换换口味,南京就有“立夏尝三新”的习俗。“三新”指樱桃、青梅、  鲥鱼。樱桃又名含桃,有朱樱、紫樱两种,味甘美,能调中益脾,美人面颜。古时常用以祀宗庙,作贡品,朝廷  * 送夏  进入夏季,天气不仅转热,各种传染病也增多,有的人消化力锐减,会因此不思饭食,即所谓“疰夏”。南京风俗有“送夏”(父母向出嫁的女儿送凉枕、羽毛扇、夏服)、称体重(据说立夏时称过体重之后,便不会疰夏)。南  京人还喜欢吃豌豆糕,《金陵岁时记》称:“立夏叫小儿骑座门槛,食豌豆糕,谓不疰夏。”  * “蚕月”闭户  农历四月江南人还称之为“蚕月”,因此时正逢蚕儿上簇作茧。南京郊县的养蚕人家,为免除蚕儿疾病,立夏期间家家闭户,禁忌往来,有“蚕家忌客门门闭”之俗。  * 吃“乌饭”  农历四月初八,南京郊县农民一般都要蒸煮江南特有的乌黑发亮、清香可口的青精饭,俗称乌饭,又名“阿弥饭”。它是用南天烛(即青精树)茎叶捣烂后浸泡糯米,再晾干蒸煮而成。古人做时要“九浸九蒸九晒”,米粒紧缩,  碧如坚珠。每天煮食一碗,能强筋骨,益气力,固精驻颜,被誉为“仙家服食”。传说四月初八是浴佛节(释迦  * 江心洲葡萄节  江心洲,南京城西南部长江中的一个岛,风光旖旎,景色优美。每逢7月至8月,岛内千亩葡萄园硕果累累,游人登洲观大江风貌,享天然氧吧,尽情体验采摘葡萄的野趣。  * 南京:六朝古都的市民气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喜欢南京的理由:亲切,朴实,安宁,茂密的梧桐大道,隐秘的艺术沙龙,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不远不近的人际关系…… 在这所有的理由中,最让人着迷的,是这座城市特有的,垂挂着浓重水分子的温暖  和忧郁。 在这所有的理由中,最让人着迷的,是这座城市特有的,垂挂着浓重水分子的温暖和忧郁。它不仅滋  * 汤山文化村节目简介  明皇祭碑仪式是一场大型的古装剧,该剧由35人身着明代皇宫服饰进行演出,每天早晨9:00准时开场。讲述的是皇帝与皇后分别身穿龙袍、凤袍,头戴皇冠、凤冠,在太监与宫女的随行下到“阳山问碑”举行隆重的祭碑仪  式迎接游客的到来;期间还有御林军的开道。魔术队的掌门人芦洪彬老人来自河北吴桥,他所表演的口中吐火、

305 评论

相关问答

  • 南京民俗文化论文范文

    * 立夏尝三新  农历四月初,春去夏来,天气日渐暖和,万物欣欣向荣。三麦油菜已经成熟,樱桃、青梅、枇杷等鲜果陆续上市,各种菜蔬也应时而生。这时,人们自然需要换

    陈达文文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南京民俗文化论文

    ■没爆竹缺了年味10多年来,出于环境、安全等因素,中国共有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深圳、福州、南京、长沙、苏州等282个城市禁放烟花爆竹。但是,对于许多中

    cathryn0603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南京民俗文化论文摘要

    南宁民俗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 作者 陈瑶【摘 要】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

    lingling8826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南京民俗文化论文题目

    自己去写吧,我没时间,拜拜

    o0小惠惠0o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回族民俗文化论文范文

    中国民俗文化 ——风水文化和风水建筑  风水一说被大多数人视为无稽之谈。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风水之说并不是一无是处。大多数人也将其看做中国传统文

    MrStoneLiu 1人参与回答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