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9

哆啦爱梅
首页 > 论文问答 > 语文研究期刊点评稿范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angmiao1211

已采纳
[求助]小学语文评课稿怎么写? 继承传统 努力创新 建设语文教学新体系 ——全国小学语文第五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上的发言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柯孔标 受全国小语会的委托,对本会场的8节高段阅读课作点评。和大家一样,刚刚欣赏完精彩的课堂,来不及系统地整理和消化,只好把写在教案边上的感想和大家共享。大家认为说得对的地方,那是受全国小语会多年教育的结果;大家认为说错了的地方,那肯定是本人理解上有偏差。再次声明,我的发言只代表本人的观点,不代表评委们的集体意见,也不代表全国小语会的意见。为了节省时间,我采取“偷懒”的办法:每节课说一个亮点,说一个值得讨论的地方。这不是对这8节课的全面评价,仅供各位参考。   辽宁李文:《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  亮点:比较好地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课文对父母的言行描写中体会到:母亲的赞扬是一种宽容的爱,父亲的批评是一种严格的爱。又从巴迪的成长过程的反思中(如“越来越”一句的品味)感悟到,儿女体会父母的爱需要时间,需要经历。巴笛不是一开始就明白父亲的意图,从当初的委屈地“痛哭”,到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总之,这些感悟都是在朗读课文,品味词句中得出的,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精神教育的特点,整堂课很有“语文味”。  讨论:在本节课引入拓展文章《父爱,在拐弯处》,时机似乎早了一点。这篇文章是从“父爱特点”的角度与课文构成联系,冲淡了课文主题的多元性和深刻性。另外,为了阅读这个拓展材料,老师只能把前面的两个环节([1]让我们从头再来读一次课文,想想你有哪些新的感受,新的收获?[2]读课文,想想你喜欢课文什么地方?为什么?)匆匆走过,使学生失去从局部感悟再次回到整体理解的机会,有点得不偿失。   陕西温侠:《军神》  亮点:教学思路清晰,教学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老师在教学中,以沃克对刘伯承的态度变化为主线,以“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为问题情境,通过自主阅读,自主讨论,领悟刘伯承的勇敢、坚强、镇静性格。  讨论:可惜这节课没有围绕一个大问题将研究性学习进行到底。老师似乎不太放心学生,生怕学生出错,于是先给他们提供了回答问题的唯一思路:按事件发展顺序理解和领悟,还提了十几个小问题,使整节课处于肢解状态。假如先放开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学生把讨论的结果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教师在小组讨论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那么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训练,对刘伯承的军人性格和超凡意志力的理解会更加立体、全面。   云南吴克伟:《蟋蟀的住宅》  亮点:教师抓住几个语言训练点,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整个课老师上得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学生知道了说明事物的几种方法(用数据、打比方等),初步领悟到蟋蟀的耐心、勤奋、一丝不苟等特点。课上到最后,老师把一本《昆虫记》送给同学们,显示了对学生的真诚态度。我们不是提倡上公开课的教师都自己掏腰包买书送学生,而是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不欺学生,不要随便许下永远不打算兑现的承诺。  讨论:这是一篇很有情趣的文章,课文与其说是在写蟋蟀的住宅,不如说是在写蟋蟀的可爱的性格,写像蟋蟀一样的人——勤劳,智慧,会工作,会享受。课文作者仿佛是蟋蟀的好朋友,对蟋蟀充满了赞美和欣赏,这是这篇课文的人文性所在。老师在这点上体会不够深,挖掘不到位,因此课堂上就少了一点情致和趣味。另外,有6大类18个小项目的《课堂评价表》,很费师生时间,作用却不大,建议不用。   江苏强洪权:《船长》   亮点:这是一节掌声雷动的好课。教师以自己高超的朗读技巧,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情感,表现危机到来时的紧迫和危险。尤其是朗读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等人的对话这一段,充分表现了船长的威严、镇静、果断、忘我的性格和品质,以及船员的训练有素、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师、学生和观众都受到深深的感染。  讨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什么?通过默读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文内涵,提高阅读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是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但已经不是重点,因为这时候朗读已经自动化,成了阅读教学的一种训练手段。到了高年级,仍满足于学生读好课文、获得零星的感悟,是远远不够的。这节课如能适当增加一些语言转换训练和开放式质疑问难的环节,就是一节比较理想的高段阅读课。   河南张贵民:《军神》亮点:整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好,板块合理,环节清晰。每个环节做到预设和生成相统一,教学目标、学情预测、指导策略都十分明确。教师试图围绕“为什么刘伯承被称为军神”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朗读指导比较到位,背景资料补充恰当有效。  讨论:很可惜,张老师似乎没有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当学生提出这节课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后,老师不是让学生自主寻找信息,整合信息,解决问题,多数时候是让学生用朗读课文片断代替理解和感悟。学生没有进行深度的思维,也没有时间把读书所得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语文研究性学习,一要读书、研究、感悟,二要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表达,两者缺一不可。   香港陈碧琪:《论反省》  亮点:运用CIPP 模式设计教学流程,科学,合理。每个环节有目的、有教学策略、有学生活动安排、有教学效果检测方法,非常容易操作。教学设计把听说读写融为一体,从理解到运用层层推进,在整体理解中,感悟写作方法,体会词语意思。以写促读,通过运用进一步理解课文。  讨论:陈老师的教学风格自然、质朴、随意,使我们想起了参加广西赛课的黄锦燕。然而,为什么这么好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不那么令人满意呢?本人认为,主要原因是祖国大陆的语文教材中很少这样“理性”和“刚性”的课文,大陆学生缺少议论文的阅读经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显得过多过难,学生学起来难度很大。时间允许的话,有些环节可以处理得更扎实一些。如,关于吃火锅的议论。学生提出了好多自己的看法,稍加整理便是一篇不错的说理文章:提出论题(来重庆不吃火锅是你的遗憾),解释论点(吃火锅能去潮湿;辣的味道帮助吃饭吃得快;吃火锅还能联络感情),加强论点(吃火锅还造就了重庆美女的泼辣性格),重申观点(火锅好吃,不能不吃,但不能多吃)。假使学生看了他们自己合作写的论文《论重庆火锅》,再读《论反省》,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广东刘晓伟《两小儿辩日》  亮点: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讨论:古文教学类似于古诗,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这节课除了读书外,大量时间在梳理课文内容,因此第一、三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够。文中“问其故”“不能决”“孰为汝多知乎”这些词句所有学生都明白了?本文的人文内涵大概有两种理解: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课堂上学生的感悟都没有错,但不全面,不确切,教师没有及时进行评价和引导。   西藏陈萨荣:《十里长街送总理》  亮点:课文内容离学生太远,课文中的强烈情感现代学生很难体会。选这样的课文来上观摩课,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教师上得很努力,在传统意义上应该说是一节不错的课。  讨论:情感型的课文除了让学生体会情感,是否还要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教师是否应该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媒体(哀乐、录像等)应用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一个值得大家注意的问题  所有的阅读课,从低段到高段,都十分重视朗读训练。可是,很多老师在训练朗读时候,经常不顾课文的整体情感基调,把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独立出来,要学生读出这样那样的感情,给学生以错误的朗读指导。请听以下教师给学生发的指令:   (1) 你能带着美丽的春天的感觉读读“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吗?(应该读出“伤感”)  (2) 你能用朗读把神州5号在碧空中画出美丽图画表现出来吗?(应该读出“自豪感”“幸福感”)  (3) “克利亚就这样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呆呆地望着窗户。”你能读出“静静”的感觉吗?你能不能读得再轻一点?(应该读出“无聊”“无奈”的感觉)  (4) 你能带着坐船、赏桥、听故事的感觉读这段话吗?(应该读出“愉悦”“怀念”的情感)  (5) 谁有本领通过朗读送我们“进入梦乡”?(应该读出“恬静”“怀旧”的情感)  (6) 你能把丹顶鹤的嘴读得再长一些吗?(应该读出“喜爱”“赞美”的情感)  也许,我的体会也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有感情地朗读到底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是什么?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282 评论

shally9073

外语教学与研究》 现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 该刊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审稿制度和编辑体例均严格遵从国际惯例,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编委会,由北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负责编辑,并实行同行专家匿名审稿。其被长期列为“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编制,自1991年首评以来一直名列外国语类核心期刊第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制,在该系列中位列第一)、“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教育部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科评价中心编制,在全国16家语言学类期刊中位列第一),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还获评“北京市十佳社科学报”和“北京市一等奖社科学报”等。并为《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本刊以学术性、规范性得到国际学界认可,为美国《语言学与语言行为研究文摘》(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Behavior Abstracts)、《社会学文摘》(Sociological Abstracts)等著名文摘检索刊物收录。

144 评论

萌萌尛宝贝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研究课题名称: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设计者姓名 所在学校 所教年级 高二 研究学科 语文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课题组参与成员 指导老师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 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3、课题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农历一月一日) 、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等。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传统节日入手,探究它的来源、各个地方的习俗、蕴含中国那些文化以及如何传承这种文化等。也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切入点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1、知识与技能:(1)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4)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2、过程与方法:(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3)小组探讨,对资料进行整合。(4)形成总结论文,制作课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不让它流失。(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3)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4)培养团结合作、创新精神。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1、学生对研究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2、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3、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4、学生对问卷调查、采访等活动比较熟悉。5、学生的上进心较强,好奇心也强,思维活跃,善于与人交流。6、大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比较好。7、每个学生都具备不同的特长。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1、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了解中国民风民俗来历的基础上,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积极参与并设计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3通过走进“研究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文化”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培养思考、探究的能力。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是:做好查找资料的内容记录、采访人物的记录、写好活动体会心得、制作相应宣传小册子和摄影作品、完成“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习作文章。六、资源准备1、提供学校计算机室、图书室、多媒体电教室设备。2、学生自制调查采访表。3、学生自行准备数码相机。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研究性学习的阶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起止时间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1、让学生初步接触和讨论“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课题的有关问题。2、了解本课题的学习目的。3、学习了解本次活动的步骤、方法、各项要求和要注意的地方。4、制定研究计划表。5、了解相关技术的要求,商议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1、出示一组关于民风民俗的照片(包括节日、娱乐活动、食物)2、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3、组织学生对研究课作提问和谈想法。4、让学生了解本次活动的目的、要求和上步骤。 2个课时第二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 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2、中国各个地方的传统节日有什么传统的习惯?处理过程是什么样的? 3、了解地区的传统节日活动有哪些?这此活动表现了什么意义?4、随机采访百姓对这些传统风俗持怎样的态度?从中反映了什么?我们应不应该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谈谈自己的体会。5、查阅资料和调查访问,收集各项中国各项民风民俗,并从收集了解到的民间风俗资料中,谈谈自己产生的一些想法,对中国风俗的继承与发扬有什么好建议? 1、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各个问题。2、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并协助学生选好研究内容与课题。 3个课时 成立课题组 1、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喜好确定自己的选题,每7人组成一个课题小组,选出组长,填写小组分工合作表。2、各小组成立后,学习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3.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小组分工。 1、合理调配各组成员,以利于能力强弱搭配,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工作到位。2、制订合作学习评价量规提供给每一位学生。3、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1、各小组根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2、合理分配研究时间和研究内容。3、制作调查采访表,预定成果等。 1、设计本次“研究方案”模版,为学生制订研究方案提供指引等。2、设计“调查采访表”为学生调查记录提供指引。3、设计成果展示模版,为学生展示研究结果提供指引。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1、收集有关中国各地民风民俗资料活动。初步收集相关资料。本活动采取的形式多样,例如:到图书室查阅、到计算机室上网搜索资料、网上采访各地少数民族。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取小组分小队的分散方式。让一部分同学上网搜索资料,其余的同学到图书室查阅广泛搜集各类相关书籍资料。第二阶段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采访有关群众,特别是采访一些老一辈老人家。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收集有代表性的相片。2、讨论活动心得体会。各小组扼要汇报研究情况,重点是各小组向其它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收集的资料内容中进行分类处理,并做好记录工作。讨论活动过程的心得和体会。3、汇编研究活动作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组员将研究活动中的各项材料整理成宣传小册子、摄影作品、完成“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习作文章。 1、通过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2、联系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关人员和采访人员。3、给学生一些明确的走访线路。4、给小组长发放“活动记录表”,以用作每次小组活动后收集整理信息。5、及时跟踪了解各小组活动进行情况,为学生出谋划策,当好参谋指导作用,让学生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活动方式,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6、提供有关作品材料模板。例如:宣传小册子制作向导、摄影作品制作向导、“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习作文章写作指南等。 2个月八、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在2个多月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们走进了社会、走进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了解了很多关于当地人民的传统文化与传统习俗,与很多本地民众交流、学习。学生们以全新的视野来重新审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民风民俗,以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的观念与做法。并从中溶合了语文教学之中,以生活实际体现语文。学生的参与面广,积极性高,提高了调查、访问、合作、分析、评价等能力;同时,经过了一系列的展示、制作活动和写作活动,学生们懂得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的方法与意义,使学生有了更大的提高。在“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活动中,还有待提高评价方面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待提加强对较被动的学生作好指引,以及团队合作协调能力。评价表1 学生自评自评内容 方式(1)你是否一直积极主动参与主题活动? 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填写“综合实践活动记录与评价表”或用描述性语言的方法对以上内容进行一次自评,完成后经指导教师审阅后收入档案袋中。(2)你是否对过活动主题进行认真思考、精心甄别筛选? (3)你通过哪些途径收集信息、资料? (4)你在活动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5)本次活动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6)你对活动成果是否满意? (7)本次活动中,你做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8)本次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评价表2 同学互评互评内容 方式(1)小组成员合作是否愉快? 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组长执笔用描述性评价方法对以上内容进行评价,完成后经指导教师审阅后收入档案袋中。(2)你们在活动中遇到哪些障碍? (3)你们是如何克服障碍的? (4)你们认为下次活动还应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突破? 评价表3 教师评价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等次(星级评定)1、活动态度方面 A、态度是否积极,是否主动组织或参与活动。B、与小组同学合作是否良好。C、活动是否勇于创新。D、是否勇于克服障碍。 2、知识技能方面 A、查阅资料技能。B、采访记录能力。C、研究能力。D、整理材料能力。 3、完成活动任务综合情况方面 A、运用工具能力。B、交往与表达能力。C、报告写作能力。。D、分析总结能力 4、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 A、选题新颖、独特性。B、研究问题方法的积极性、多样性。C、活动方法的灵活性。D、独立设计活动、开展活动能力。 评价表4 综合评价《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量规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得 分 自 评 互 评 教师评价一、提出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有新颖性、创造性。2分。 为提出主题查阅了资料,有比较多的资料。2分。 找到了合适的协作者。2分 确立主题前与协作者充分协商。2分 设计了初步研究计划。2分 二、完成研究阶段 收集相关资料,使用手段的多样性。2分 是否较多地、有效地了解了相关资料。2分 是否针对主题进行反复研讨。2分。 是否根据研讨内容对研究的方向进行过合理的修改。2分 形成了研究成果或者新的观点。2分 与协作者分工合理,承担了主要任务,合作愉快。2分 三、主题成果交流 完成了对主题研究成果的交流活动。2分 在媒体、班板报、校报发表与展示。3分 有完整的研究总结报告。4分 有继续研究计划。2分 总 计 注:90~100为非常优秀,80~89为优秀,60~79为良,60分以下为尚需努力。本表以定量评价为主,重在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评价。

175 评论

相关问答

  • 语文研究期刊点评稿范文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研究课题名称: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设计者姓名 所在学校 所教年级 高二 研究学科 语文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课题组参与成员 指导老师

    飞云纵览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语言研究期刊点评稿范文

    课 题 研 究 报 告 写 作 格 式 简 介 第一部分 a引言; b慨述; c研究背景和意义; d研究方法和角常; e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二部分 a研究结果;

    红月光薇儿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语言学研究期刊点评稿范文

    语言学论文在的 你是做什么用?可以帮你。

    小懒虫菲菲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语文研究期刊点评稿

    新闻出版总署查无此刊,至少不能界定为正规刊物。

    翻滚的小鱼人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语言战略研究期刊点评稿范文

    内容,主题,参考资料,字数,数据和事实支持,格式,思路和逻辑,新颖性,是否解决问题

    阿雯雯777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