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09

YIFAN的新家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关于地质学的创新小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吃货和世界

已采纳
近些年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了环境教育,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大纲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教材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列举了大量事例,尤其在思想教育方面,要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认识问题,通过教学过程,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要树立起一种观念:发展经济必须因地制宜,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为此,广大地理教师应努力加强环境教育,力求将环境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念。通过环境教育不仅使学生增加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使地理科学在联系经济和生产实际中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更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环境教育的进行,学生会自然懂得:地理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与社会的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环境教育给地理科学增添了新的活力。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历史性文件,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发展的数量与速度,而且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1993年中国政府结合国情实际,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这是一个按照国际规范制定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至此,可持续发展在政策规划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有理论作基础,理论使政策的根基稳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地理学的参与,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必然会进一步给地理学带来发展的机遇。环境教育并不等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因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有联系的两个问题,尽管二者联系相当密切。与可持续发展比较,环境教育强调了协调人地关系,但缺少突出发展的思想,尤其缺少突出资源、环境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常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际仍是将人作为一方,将资源和环境作为地的一方,是人地协调问题,或者说是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或平衡。从地理学看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发展为目的,使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或者说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这与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第15届会议确定的“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相一致。这是地理科学理论和实践面临的一个重要新课题。可持续发展,具有它独特的涉及面广的特性和内涵: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与优先事项是发展,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永恒的主题,它是人类生存和进步所必需的,也是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的物质保证;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脱离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要实行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发展战略,保护和改善环境;可持续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具有和谐性,进而保持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可持续发展具有公平性。包括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性,以及当代人与下代人之间的公平性。只顾自己或局部利益即不公平,也不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还具有持久性,它不是局限在某一时段,更不是短期行为,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依靠科学进步促进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动态的、适当的平稳过程找到连接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的最佳机制,这个最佳机制能支撑国民经济系统持续、健康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必须公众参与,必须实行全民战略,全民动员一起“迎接我们共同的未来”。学生是未来时代的主人,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尤显得意义深远。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途径来实现:一是在教材中突出可持续发展主线。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应自始至终沿着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动态机制、影响意义,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例如:说明人口时应十分明确“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1994年联合国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突出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会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地球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影响会跨越区域和时界。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前提,人口与资源要达到互动平衡发展,是全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联系到中国有12亿人口,要认清人口与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以此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首要考虑因素。二是在地理第二课堂和地理调查中注重可持续发展内容。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查找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推选代表发言,直接参加到活动中,结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效果会更好。在地理野外参观、访问、观察、调查中,组织学生参观了解生态农业模式,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例如:珠江三角洲有基塘农业模式;海南岛有多层多年生热带经济植物群落模式;江南地区有稻田水旱轮作系统模式和低洼地的深沟高床生产系统模式;“三北”风沙地区的防护林网系统模式;北京南郊的大兴县有试验性生态农业模式;以及各种充分利用废物、废料的食物链系统模式等等,都是可持续农业的形式或雏型。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参观调查,使学生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感性知识。三是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在地理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潜移默化,逐渐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头脑中深化和升华。进而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美德。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作为群体将会对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好,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职责。
122 评论

Gemini9524

浅谈教学创新2009-3-21 1:56:22 来源: 原创 作者:站长 录入:admin 访问:54 次 被顶:5 次 字号:【大 中 小】核心提示: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服务于社会,教学创新一个个有关创新的话题被提起,在碰撞之间,创新教育这一概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笔者作为一名高级职业学校的教师深知:社会综合实力越来越体现在民众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这一本文来自大学生毕业论文网,原文地址:

213 评论

鱼米芝香

地质调查科技工作的定位地质调查科技工作应遵循“以人为本、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推动自主创新、解决地质调查关键问题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地位,努力实现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因此,地质调查科技创新首先要满足地质数据的采集,不断提高所采集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其次,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在积累海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实现地质理论的创新。因此,一方面,地质科技创新要以地质调查工作为驱动力,直接为地质调查服务;另一方面,地质科技创新源于地质调查,是对地质调查成果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地质调查的科技工作定位应不同于中国科学院和高校对地质科技创新的定位,应充分依托地质调查数据的积累,突出区域性、全国性的地质规律研究。在地质调查工作中,广泛使用现代高新技术,使传统地质调查工作向现代地质调查工作转变,实现地质调查工作的跨越。然而,地质调查数据的积累不能跨越,只有进行广泛而持续的基础地质调查数据积累,才能孕育出异军突起的地质科学创新,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复杂的大国,靠少量的数据观测是不能实现地质理论创新的。“邯郸学步、步人后尘”难以真正技超群雄、引领世界新潮流。如果不进行基础数据的持续不断的积累,那么我们在地质理论研究方面,只能验证国外先进理论和模型,重复国外已有的研究,而不能实现自己的理论和知识创新。地质调查科技攻关的主要方向(1)引进、研发一批高新技术,加速实现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加快实现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主流程信息化,推动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重视地质调查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消化和集成,建立新的地质调查技术体系。(2)针对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开展重大地质问题科技攻关,实现成矿理论和成矿模式的自主创新《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明确了将11个含油气盆地、13个大型煤炭基地、16个重要金属成矿区(带)作为将来勘查部署的重点。针对这些重点成矿区(带),优选出关键的地质问题攻关,创建具有中国的特色成矿理论体系。另外,研发非常规油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及勘查开发技术。研发低品位、难利用矿产资源以及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积极开展矿产勘查关键技术及其装备攻关,努力实现找矿的重大突破针对西部地区景观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的状况,通过对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和钻探技术的集成和优化,制定区域快速有效的勘查技术组合。针对东部找矿目标埋深大、背景干扰强、要求精度高等技术难题,进行大探测深度、高分辨率地球物理和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研制、集成和试验示范,通过对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和资料中地质信息的提取、识别和处理,建立矿体定位的综合信息系统。(4)建立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的技术和理论体系发展地下水勘查和监测装备技术,提高地下水监测水平。发展地质灾害监测关键技术,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围绕全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流域、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区和重要城市,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价研究。(5)开展地质调查中的基础性、立典性、示范性研究,为地质调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以我国区位优势为突破口,加强地质调查成果区域集成和综合研究,关注区域之间的联系及全球背景对比研究,提高我国地质研究水平。对于具有我国特色的基础地质问题,要抓好立典研究,创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地质理论,建立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理论示范基地。对于重大的、具代表性的地质工作,要抓好示范工程,推动地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建立促进地质科研与调查有效结合的机制地质科学与地质调查旨在认识自然,帮助人类科学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科学研究渗透于地质调查的全过程,地质调查则支撑着地质科学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讲,地质调查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因此,地质科学研究与地质调查工作结合是地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地质先辈们十分注重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调查与科研的结合,首先要从体制上给予保障。现有的地质调查队伍既要承担调查任务,又要承担科研任务。只有这样做,才能从调查中提出科学问题,再以科研指导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现有直属队伍是从原有的科研院所转制过来的,缺乏从事野外调查经验的一线地质工作者。要通过业务结构调整,带动人才培养与发展,使中国地质调查局成为地质调查工作主体。实现地质科研和地质调查有效的结合,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与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以及一些矿业公司联合,组建了一些全国性的合作研究中心,如澳大利亚矿产勘查技术合作研究中心、南极与南部大洋环境合作研究中心、澳大利亚地球动力学合作研究中心、澳大利亚景观演化与矿产勘查合作研究中心等。这些合作研究中心,以董事会形式进行管理,是一种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试验基地,科研院所为合作中心提供技术支撑,矿业公司为合作中心研究提供经费支持,技术研发一旦成功,矿业公司优先使用所得的资料与技术,从而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地质科研和地质调查有效的结合,还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料,通过对已有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不断提高认识,总结新的理论。地质科研必须从地质调查中发现问题,为调查工作解决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真正实现地质科研从地质调查中来,再到地质调查中去。积极发展地质教育、加快地质人才培养以科技为先导,实现地质调查现代化,尽快地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地质工作水平的差距。其中,教育、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发展地质教育,加快人才培养和人才资源开发。20世纪50~60年代,报考地质院校是年轻人很豪迈的事,现在地质院校不像过去那样吸引人,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改变目前的状况。要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为今后的地质工作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改由国家教育部直属后,大大削弱了与原业务部门的联系。有的院校与其他大学合并后,原有的特色和优势逐步丧失。在学科建设方面,实施“211工程”建设的大学,地质类学科也存在实力逐渐减弱、后继乏人、结构不佳、方向老化等问题。当前,地质专业的设置必须适应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通过与相关地质院校联合,共建地质人才培养基地。应加强地质科学知识普及,推进地球科学文化建设,实现地质学服务于社会。

252 评论

爱多肉的milk

近40年来,航天遥感对地观测的宏伟发现和贡献就是直观形象地揭示并证实了地球表面到一定深度处存在不同类型、尺度规模、新老世代重叠、稠密交织、成群布列的圆环形地质结构。滤却了由于风水外动力作用、浮土、植被的干扰之后,使人们吃惊地发现,地球也如同月球、水星、火星一样满目尽是环形山的地质景观。其实表面满布环形结构的还有很多固体行星和卫星,不少表面为液态、气态的星体,同样也还存在流体旋涡,看来圆涌结构是太空星体的共有的动力物质形态。成因众说纷纭,如星体内热核爆炸圆筒涌射、火山爆发、小行星撞击等。就地球地质科学而论,基于大量的遥感数字、影像信息,已有的地质矿产资料,现代地质学知识,参照超高能喷射流变力学原理、地下核试验的地质动力特征,对地球的圆环形喷涌结构进行了长期系统的分析对比研究,包括对圆环(筒)状构造的地质学研究、专题编图,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带、哈密地区、白银厂、中条山等矿区的野外验证调查,于1977年提出“地球的圆涌构造与深源高能强爆热动力学”的新理论假设。认为这些源于地幔、下地壳岩石圈的竹笋形垂直筒状、饼状地质体,可划分为根基热核动力部,修长的管颈部,顶盖头部,以强大的热力、压力和气液固混合态,按流体力学规律,喷涌到地壳-岩石圈的不同深度,其中有部分头盖出露到地表,保有现实热动力源的,在海水中、大气圈中仍保持有明显的热动力晕梢,如同休眠火山。地球早期形成圆饼状原始地壳和结晶基底,后期根源逐步加深,直径越来越小,射喷动力越来越强,包括根基较浅,规模较小的金伯利型岩筒、强爆角砾岩筒、基性-超基性岩株、碱性和碳酸岩小岩颈,圆涌的定义范围,要比地幔柱(Mantle plume)更深广些。这一群地质体密集林立,新老包容,构成比地壳总质量大50多倍的岩石圈和上、下地幔,巨大的物质能量构成了地球的地质主力层。其注入形式为高能态的固液气混融的喷射流体状态,而不是中能态的固塑状态,更不属低能区的表浅固体状态。多数产生于急剧热核强爆灾变,是否有缓慢形成的,则有待考究。形成期内它们在岩石圈-地幔中吞蚀一切,自形程度和热力学独立性很强,根基部能量耗尽后停止喷涌,失去活力的躯体固化、消亡。不少个体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后期还持续热动力效能。这类地质体对周边特别是顶盖部地质形态有极强的统领控制作用,即主力地质体,也是解析受控地质环境的强力核心。这些遥感发现的圆形结构,多数在已有地质图件、资料中都能找到一定反映。地球物理的磁力场、重力场、电磁场、热力场、放射性场、地球化学场等资料中也有对应的显示。深源强热动力的矿产聚集过程也很特殊,超高的热力可将地内根基部几立方千米,几十乃至几百立方千米的岩石充分熔融、析离、聚合,在强大的喷射动力推动下,运移到表浅部的特定地段,一次或多次地形成元素高度浓集,有用矿物高纯度的富矿,形成大矿和叠加矿床,如同一个高能的热分馏烟囱出矿口,众矿喷涌的“宝瓶口”,矿床成串的“烟囱”、百宝聚集的矿产树、矿产“百果圣诞树”。矿床可能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并存的多态系列结构,其中包括石油天然气的深源无机聚合,地下热能、深层地下水的上涌等。无数实例证明,越是大型、超大型的多组分的富矿越与这种圆涌结构的特定部位高相关,而且成矿模式几何对称、对应性极强,预测的可靠性很高。世界上很多知名的大矿、富矿都和特定的圆环形结构密切相关,与地内极高热强爆有关,与隐爆地域相关,例如加拿大的肖德贝里镍铜矿,澳大利亚的蒙特艾萨铅锌矿,奥林匹克坝铀矿,朝鲜的检德铜矿,中国的白云鄂博稀土-铁矿,中条山、白银厂的铜矿,长江中下游的铜铁矿床,金川白家咀子的镍铜铂矿,大庆油气田等。环境灾害也发生在现活动的强热动力圆涌结构顶部,如百慕大海空罹难区,1908年的通古斯大爆炸,1662年的北京王恭厂大爆炸,印度的死丘事件,1556年的华县地震,三河-平谷地震,山丹地震,唐山大地震,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2008年5月的四川汶川地震,多次火山喷发,大型、特大型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每年多次的台风,异常气象灾难等。在后来的研究中,我们还陆续推衍出: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态环境圈强热动力共驱链;矿产-环境-灾害垂直强热动力贯通协动链;深源强热动力成矿系列;石油-天然气深源无机聚合;地下热能、地内深水资源的上涌;地气控制天气,生物-人类兴衰背景强热动力谱,地球与天文背景的热共振谱等次一级理论,在这条理论链上有许多待探索的无穷奥秘。30年来,我们结合遥感地质的推广,以培训、宣讲、座谈、会议论文交流、专题讨论咨询、对口探索等方式向社会和地质界宣传、介绍了新的深源高能强爆热动力学理论的科学原理和应用技巧,不少单位结合自己项目进行了试探性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河北省、云南省的地质工作者已应用本理论在进行矿床研究预测。但是理论推广和提升工作却不尽人意,可谓鸡鸣早而起舞缓慢。理论假说的提出也已30多年了,当时可谓很先锋了,至少尚未发现类似完备的说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设立理论研究专题。现在国内外地质界都在探索类似的地幔柱问题,但常规地质知识、物化探技术和深部钻探尚无法攻克这一难关。从研究策略上讲,以遥感圆环形结构为切入点,组织遥感、地质、物化探专业的多学科攻关项目,尚不失为一条快捷途径。围绕矿产开发、环境变迁、灾害研究等实用问题,将圆环形地质结构与已知地质矿产资料系统对比分析,提出一批预测验证方案,动员有关勘探、环保、防灾部门经过10年左右的探索,争取矿产资源储量翻番,重点解决环境灾害防治任务,还是有可能的。同时在理论研究上将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提高。笔者深信本理论一定能快速发展起来,获得伟绩奇效,成为近期深部地质构造的统领性理论,在地质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优化、防灾减害,推动地质理论、勘查科技发展中为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不要再使原本创新的地质科学理论生长点继续停滞萎缩,错过时机,丧失机遇,给地质科学新发展带来损失。(内部资料,2007-03-20)[美]阿拉斯加卡特迈火山

210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地质学的创新小论文

    近40年来,航天遥感对地观测的宏伟发现和贡献就是直观形象地揭示并证实了地球表面到一定深度处存在不同类型、尺度规模、新老世代重叠、稠密交织、成群布列的圆环形地质结

    夜未央周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6
  • 关于地质学的创新小论文题目

    你是借用还是原班,网上有的是亚

    zeeleemoon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7
  • 关于地质学的创新小论文初中

    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1、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与分类(1)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 旅游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个正在发展的新的分支学科,也是介于旅游科学和地质

    木易小青争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7
  • 关于地质学的创新小论文怎么写

    说详细点,地质也分好多方向。你是什么方向呢?写好地质论文需要的是扎实的野外工作

    小小荷尖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9
  • 关于创新创业的论文

    生命因创新而轻舞飞扬当今社会,缺乏创新者总是会被时代遗忘,善于创新的人总是被尊以高位。年轻的牙膏厂经理只将牙膏口扩大一毫米,便让销售业绩大大增加这样的人谁会不赞

    火野丽Q 4人参与回答 202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