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39

邮政邮政
首页 > 论文问答 > 传统文化相关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拉菲兔兔

已采纳
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圭臬。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176 评论

艺海秦声

“中国传统文化”分类,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下面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定义的综合论述,不知你看后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何认识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定义的综合论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第一场专题讨论的文章提交基本结束了,今天我们将举行集中讨论。在集中讨论之前,我想就这些天来提交的文章尝试进行综合论述,不到和不完善之处,还请网友们指教。 这次讨论,原想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和表现形式做一个考察。事先我也知道,分歧一定很大。当然没有分歧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不过从这次的讨论中我感到了一点共性,就是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什么地位的关注,好象很少有全盘否定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了。不过,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我们这里持“传统主义”的人居多的缘故。 就所提交的文章来看,涉及传统文化的定义和态度的居多,也有从具体文化现象入手的,比如唯美之思兄的《嵇康与中国的个人主义传统》,孔仰木兄的《传统文化和武侠文学和金庸》和管剑刚兄的《胡适与传统文化》,由于第一次讨论不涉及传统文化的具体论述,所以放到以后来谈这些问题。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就提交的文章来看大致有这几种看法: 1、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科学、艺术、教育等等,无一不可以入咱们的话题,但记得一定是在全国来说有一定普遍性的,并且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色的文化,才是咱们讨论的范畴(不管精华还是糟粕),切不可把自己的家训一类的搬到台面上来。 2、说到了传统文化人们往往就说到了儒释道三教不管怎么定义,我都反对将释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 这是以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替代定义的。 3、我以为,一切过去的东西都应当是传统的组成部分。爱国的,卖国的,抗挣的,奴性的等等都是传统。再一点就要说说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大家一定不能忽视,中国地大人多,风俗人情各不相同,当然也有各自的文化特点——这也是传统的组成。 这个意见强调了地域性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4、中国传统文化严格说应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以强力严重干扰\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现实功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等等鸦战前外部文化虽然也有参入\流入,甚至有的规模还很大,但那都是文化的自然融合这种融合由于是在中国文化根基自愿\缺补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这种融合是有机的,融合后的文化不断形成新的传统中国文化这这种融合文化,同外来文化强力参入\并对中国社会发展逐渐起主导影响作用的所谓"融合"有本质不同"强力融合"的文化,结果只能是两个水火不容的结果----根本方面的同化和被同化 此点是以阶段性替代定义,符号兄也有此意见,但他提出以“五四”为分界线。 5、我个人提倡使用外延定义来代替内涵定义,即历数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目前的讨论显然主要侧重在“思想”的方面。从一个文化的思想主流出发,我们还会涉及到与此相关的宗教信仰、社会道德共识、政治体系和风俗习惯等等,另外还会涉及的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与这些宗教信仰、社会道德共识、政治体系和风俗习惯的相互作用。我们这个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的对象无疑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以中国为地理中心的、有可靠文字记载的思想主流。 6、我同意将传统划为五四时期之前,是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思想、作风、制度等。但传统文化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是在某一段时间相对稳定,这段时间定位多久?可定义为至少100年。传统文化就是传统和文化二者的交集,一句话,它是在五四时期之前稳定相传100年以上的具有特点的人类适应社会与自然的生活手段和模式。 7、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一部人类历史上最高层次、最完美的哲学,是人类最高层次的真理,是解释宇宙、人生、社会和宇宙万事万物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吴俊善) 8、中国文化,从本质上讲,不能称之为中国文化,而应当称之为中土文化(从文化意义上讲,有佛法的地方才能称中土),他是一个修炼生命的完整而科学的体系,它的巅峰就是禅宗。我用一句话来总结----易经(不完全是周易)是根本,禅宗是巅峰。 9、我所说的传统文化,指历史悠久的那一部分,而不是指近代甚至明清时代,一般说来,我只看唐朝以前的书,唐后,宋代看一些词散文元代看些散曲戏剧、明清则看些小说,但这只是一般的阅读,与真实的阅读是有些区别的。 这话其实也是以时间定义传统文化的,而且走得更远了,以唐以前的文化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10、传统文化研究的方向,我想可以简单分为两部分:一是整理国故,上溯中华文化源流,下考历代兴亡,发微阐幽,订正谬误,还历史本来面目的;二是进行扬弃,为今所用,或者为目前中华崛起开路,或者为后来万世开太平。 传统文化起作用的领域,我想主要是政治模式,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教育科技、社会经济的组织方法,再就是百姓的思想观念所支配的日常行动。其实也是有点“士”和“百姓”分开的意思,这个分法可能为人垢病,可惜,中国的传统如此,我对传统文化读书观察的结果也如此。现在的中国,这个鸿沟也存在着。 传统文化研究的样本,一是大陆,二是海外。大陆传统文化的中断和变革彻底,其实已经“全盘西化(马克思列宁化)”了,传统文化,多数停留在学术层面,对百姓生活影响不大。海外则主要是港台东南亚和西方各国唐人街社会,这些地区的早期移民文化水平不高,保留到现在的,多是平民化的中华文化,从这些地区的迷信传统也可略见一斑。 满楼兄此旧贴很有价值,所以我从以前的讨论专辑中特地转了过来。 11、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本质上大不相同,不宜追求统一的定义。因为中西文化的核心源流完全相反,在路向上根本不同,要把这样截然不同的东西糅合到统一的“文化”概念里,其所能够概括的内涵与外延也碍难重合,最终不能够对认识问题和讨论问题提供有益的帮助。 中华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于:氏族社会的道德主义遗产、农耕社会的人生经验和宗教情感主义,其核心源流是道德主义;西方文化的三个相应思想来源是:丛林法则、游牧社会的人生经验和宗教极端主义,其核心源流是丛林法则。 老田兄对传统文化的定义明确地置于中西文化比较中,很有启发性。 12、文化,是实践领域最广;时代象貌最真实、完整的人民大众对最贴近生活、最现实的--现实中最突出及至最不突出的;科学理念浅化到惯常状态下(随生活用品渗入)最扎实、实用的;情感交流中最敏感、深刻的直至社会体制上最细微、晦涩的……事物及其发生,取得种种狭缢浅显的或广域深邃的;或是正统、非正统;有渊源、无渊源的……有关真、善、美的感觉感悟或是洞察。当这些个人思想中的积极涌现以文字及某种范式的形式发泄并传播给另一些人时,就形成了文化。 传统,简单而言,就是一种对某一地域的人群的存在被证明是有效和负责的精神主宰。它以零散、圆韧和普遍的形式蕴藏在生其养其并取用于其的自然领地和繁盛不衰的人群之中。它上至宗教、社稷,下至生活习俗;大到思想体系,小到格调情趣;远可追至祖先创造文字,近可随意出入五官七窍。表面上,传统是一种流淌于文字底下(如:四书五经)、散布在街景市集之中的古旧风气。实事上,传统就是一个人的血肉之躯,一种禀赋了始祖历经千万年磨砺、适择从而恒固、传延至今的优秀神经脉络。传统的根里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思辨模式。 于先生虽未对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明确定义,但他对“文化”和“传统”的论述,特别是他说的“传统的根里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思辨模式”非常独到。 13、很多人都要求给传统下一个定义,我想这种呼声大可不必,中国人讨论传统这个话题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至今还未能有任何一个定义得到普遍的认同。传统这个词本就是不定义概念,定义必须使用概念,而一旦使用了概念,传统这个词就成为形而上学(科学)的东西,因为我们本就生(在)活(在)传统中,我们有什么理由科学(形而上学)地去理解传统呢? 对传统的任何解释、讨论最好还是用日常生活语言,引导人们去思考、体会传统的意义,传统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传统不是一个对象性的东西,对传统的任何讨论都必须远离哲学或历史学概念,因为日常生活语言更能引导我们去思考、去体会。 现实就是传统(因)之果。现实是活生生的传统,要看清传统的面目,不在圣人之言中,也不在古经史中,更不在以往的史实中,传统就在眼前,就是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我们是传统的背负者,是传统的信使,不停地向世界透出传统的消息。我们背负着传统面对世界,面对一个已正进入盛壮时代的古希腊传统的西方世界,并不断地与之交锋,并诞下一幕幕悲喜剧。 14、“传统文化”是指文明史上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发生过的、被今天记忆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变异有所发展的上述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中国”和“文化”不仅指今天国家地理版图的中国,也包括历史上的中国(版图有变化),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其它地域和其它民族;而且还涉及到中国出现之前的、中华民族形成之前的有关地域和民族的文化。 重构先生在文中并罗列了几点对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之讨论的评判角度。有助于我们接下来的专题讨论。 综上所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分成几种方法或者角度。 一、以泛文化的广义的全面的角度来定义,此种定义实际包含了形而上的和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文化。而有些网友提出的“地域性文化”也是这种定义的一种补充。 二、以代表性的或者绝对代表性的“文化”来定义。比如以儒家文化或者以儒、道、释文化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者为是。 三、以时间性来作为区分“传统文化”的,大致有以五四、鸦片战争、唐三种分类法。此类定义很具有讨论性。 四、以“传统文化”起作用的领域为来定义的,比如满楼兄的提法。而桑子拒绝形而上学的论述方式,主张以现实生活来讨论其实也可以归入此种定义方式。 五、以比较方式来定义传统文化,比如老田先生的论述如是。这其实也是一种以全球化(世界化)视角来定位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这种视角,很多网友在定义中或有不自觉的对比,但没有明确提出来。 可以说,这次讨论所罗列出来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极其表现形式已经非常全面。我们原本就不希望能有一种统一的定义,但就所提出的论述来看,基本上已经从各种方法、方式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有了这样的基础,我相信接下来的具体讨论我们一定能有更大的收获。而就论题如何进一步的完善,这就是现场讨论的目的所在。 另外,网友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定义或者提出自己的看法的时候,往往涉及个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此种态度将影响到其对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不可否认的。我们不企图说服或者改变各位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这里略过不述。我将在自己的文章中进一步分析这些观点并提出自己的态度。 最后,关于传统文化的定义,我推荐阅读李慎之先生的《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兼论中国的专制主义》一文。李慎之先生的思想比较芜杂而且不成系统,我个人尊重他的求索精神,但在这里我只是提请注意他文章中所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概念的区别,这将有助于我们的讨论,关于“文化传统”据他自己说是由庞朴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但他把中国的“文化传统”归之与“专制主义”,不知道各位网友的意见如何?我个人是不太同意的。

322 评论

雨天依然美丽

那你直接去找下(社会科学前沿)上的文献吧

123 评论

秋风扫落叶

那你们看看(世界文学研究)吧,学习参考参考

276 评论

starlight0503

浅谈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摘要]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在长期发展熔融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本文谈一下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关键词]道教 中国古代科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道轻器,把科学技术当作“奇淫巧技”,向来不为社会重视,但中国却出现了“四大发明”等对世界发展影响深远的科技。这里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的影响,本文从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看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一文中提到“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在《小杂感》里说到:“人们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基督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者,懂得中国大半。”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也说:“道家思想和行为的模式包括各种对传统习俗的反抗,个人从社会上退隐,爱好并研究自然,拒绝出任官职……中国人性格中的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自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从这些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对古代化学研究的推动。  在一般人看来,宗教是迷信,是反科学的。但事实上,道教与古代尚未与冶炼术分家的化学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道士们从神仙方士那里接受了追求长生的观念与方法。道士们认为,人可以长生,但要长生,必须服食不死之药。那么,这种不死之药是什么呢?其不可能是草木药之类,因为草木药本身易腐烂,在火中会化为灰烬。由于草木药自身没有坚固性、永恒性,移入人的身体中,自然不能使人长生不死。因此,必须发现一种坚固不朽、无变化的药物,通过服用这种药物,使其不朽性传入人体中,服用者便可以长生不死。这种不朽的药物,就是金丹。“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出生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道家炼丹学说把服食还丹金液看作修行的最上乘的方法,故此十分重视对矿物质药材的烧炼。晋代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里讲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即朱砂,化学成分是硫化汞(HgS),性状呈红色,经过烧炼(HgS+O2→Hg+SO2),硫被氧化成了二氧化硫(SO2),把汞(Hg)分离出来。这样就得到了炼丹术里重要的药物——水银(道教外丹术中称“玄明龙膏”)。  道教炼丹理论认为经常服用“玄明龙膏”可以成仙,在《阴真君金石五相类》一书中提到“玄明龙膏……服食一道,有不可思量之功。”“积变又还成丹砂”就是把汞(Hg)与硫磺(S)化合(Hg+S→HgS)变成硫化汞(HgS),性状呈黑色,经过升华成硫化汞的结晶,性状呈红色,即又变成丹砂。黄金不易与其他元素化合,难于溶解。  二、道教与古代医学、药物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说“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一方面,道教为了修炼成仙,首先得祛病延年,而医学、药物学正是为了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另一方面,医药不仅可以使自己得到保健,还可以治病救人济世。道教通过施药治病接近群众,达到宗教宣传,扩大影响的目的。  道教炼丹家发展成为医学和药物学专家。晋葛洪、南天师道代表人物陶弘景都有大量的医学著作,对古代医学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特别是隋唐之际的著名道士孙思邈,对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著有《备急千金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合称《千金方》,共收集八百多种药物,5300多个处方。他首创复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主张独立设科,重视妇科和儿科,孙思邈对今天的医学和医学院的学生仍有影响。  道教的外丹术促进了中国古代药物学发展。外丹术的发展,为医药学积累了知识,加深了对铅丹(pb3O4)、铅白[pb(OH)2?2PbCO3]、石灰(CaO)、丹砂(HgS)等矿物的产地、特性和用途的了解;并对钠硝石(NaNO3)与芒硝(Na2SO4?10H2O)等形态类似的矿物,有了简易可靠的鉴别法。炼丹方法和中医实践相结合,推动了古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国药物学的内容。两汉前的医学文献中,基本上无化学药剂,也不使用膏药。  道教徒把药分成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长生不死,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只能治病。这是对药物学的一种分类方法。南朝陶弘景著的《本草集注》中对药物作了更详细的分类,按药物的性能和治疗功效分八十多类。  在中国文化中道教居隐性地位,但它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在长期发展熔融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所以,中国古代科技虽然在主流的儒家文化社会不被重视,但却能够获得巨大发展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詹石窗。关于道教思想史的若干思考[J]哲学动态,2009(02)。  [2]黄永锋,王艺。道教思想学术研究的新成果——《道教科学思想发凡》评介[J]世界宗教研究,2005(04)。  [3]白盾。“中国根柢”何以“全在道教”?——论鲁迅对道教、道家思想的批判[J]社会科学辑刊,1983(05)。

225 评论

相关问答

  • 传统文化相关论文

    浅谈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摘要]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在长期发展熔融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

    敏足一世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传统文化相关的论文

    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特征密切相关。可以说,作为文学观念之理论化形态的文论话语乃是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直接体现

    原谅未来的未来 5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传统文化相关论文摘要

    浅谈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摘要]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在长期发展熔融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

    心泊-李伟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7
  • 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论文

    你去参考下(社会科学前沿 )这本期刊,找一些自己想参考的论文,参考下吧

    加菲慢半拍oO 5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传统文化相关论文选题

    是干嘛用的呢,可以帮忙

    sunxiaoyan85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