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1

jimmy吉米吉米
首页 > 论文问答 >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在线阅读官网招聘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臭豆腐精

已采纳
胡适和古史辨派对《诗经》的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论清代《诗经》研究的继承和革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试论郭沫若对《诗经》研究的贡献(《文学评论》1982年06期)《诗经》的“言志”与美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闻一多对《诗经》研究的贡献(《齐鲁学刊》1983年03期)《毛诗大序》论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燕赵——《诗经》流传和研究的故乡(《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评中国古代第一次文艺论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6期)《文赋》札记三题(《河北学刊》1984年02期)燕赵和元曲的源流(《河北学刊》1984年05期)《曹操集注》序(《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6年01期)论曹丕政德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曹丕集注》序(《河北学刊》1986年06期)从六经到十三经的发展(《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5期)浅论经学和经学研究(《河北学刊》1989年06期)初论刘章(《河北学刊》1992年02期)《商颂研究》序(《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诗经》研究的三个问题(《学术研究》1995年03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课题(《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3期)中国文学与日本中古前期文学(《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02期)略述国外《诗经》研究的发展(《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现代诗经学的发展与展望(《文学遗产》1997年03期)诗经学四大公案的现代进展(《河北学刊》1998年01期)《诗经名著评介》序(《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元代经学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程朱之学的发展(《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04期)《诗经》难题与公案研究的新进展(《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21世纪诗经学展望(《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国外《诗经》研究新方法论的得失(《文学遗产》2000年06期)中国诗在日本的流传和影响——在日本宫城学院女子大学本课题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关于新诗和旧诗的创作问题(《河北学刊》2002年01期)《诗经》新注释本的创造性实践——评刘毓庆教授编著《诗经图注》两卷本(《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关于《诗经》再评价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02期)沙中淘金 别开生面——评《诗经百家别解考》(《中华读书报》2002年10月23日)我的治学之路(《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02期)从传统诗经学到现代诗经学(《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新中国前十七年《诗经》研究的得与失(《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现代诗经学开端的十年(《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论燕赵诗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诗经》出土文献和古籍整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诗经发祥地初步考察报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台港的《诗经》研究——《20世纪诗经学》之十(《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11 评论

陶小唬同学

杨状振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导师欧阳宏生教授,是当年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仅有的五名提前攻读博士学位资格获得者之一。就读及工作以来,杨状振博士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评论》《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媒体卷》、上海大学《世界传媒产业评论》、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中国版协《中国图书评论》、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视》、中国广电协会《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央电视台《电视研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当代电视》、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广播影视学刊》、新华社《中国传媒科技》、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广东/深圳电视台《南方电视学刊》、《北方传媒研究》、《南方传媒研究》、《西部电视》、《郑州大学学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人民代表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及评论类文章二百余篇。所撰文章及观点先后被《新华文摘》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或收录,流传于各大网站,先后获得宝钢教育奖、光华教育基金优秀研究生奖、人民日报社-人民网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第七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奖、2013中国农村电影发展论坛优秀论文表彰等奖励。2010年引进入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工作,次年晋升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河北省社科基金、河北省软科学、国家广电总局中广协会、中国外文局、河北省动漫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等省部级以上项目6项,成果被中央新闻战线专项教育活动督导组收入成果汇编,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2013年被遴选为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首批“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优秀青年人才,2014年被确认为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 。

269 评论

jack99huang

樊骏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有着重大的建树。在学科的总体建设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有着突出的贡献。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历史与现状、成就与问题、经验与教训,都做过相当系统深入的考察。结合着半个多世纪以来学科的沉浮起伏,他写了不少“研究之研究”的相当扎实的文章,不仅对过去的状况进行了总结,并且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意见。他的学术论著上承前辈,下启后学,产生过相当广泛的影响;数量虽不算最多,但几乎每篇都很厚重而有分量。其涉及材料之丰富,行文思虑之周严,学术内容之深广与透辟,凡是读过的人,无不感到佩服。 《火光在前》评介,《人民中国》(英、俄、日本版)1954年24期 批判路翎的短篇小说,文学研究集刊1955年2月 茅盾的《蚀》和《虹》,文学研究集刊1956年4月 文学的阶级性党性,文艺学习1956年1月 从乌鸦是不是象征革命谈起——评现代文学中“索隐”方法错误的实质,文艺学习1956年6月 新版《鲁迅全集》第一、二、三卷的注释,文学研究1957年1月 两本关于茅盾文学道路的著作,文学评论,1960年 02期两本关于茅盾文学道路的著作,文学评论1960年2月 《社戏》的若干特色,文学知识1960年2月 批判李何林同志的“唯真实论”,文学评论1960年3月 关于编写中国现代文学教材的几点看法,文学评论1961年1月 《归家》的思想倾向和艺术倾向,文学评论,1963年 04期 倾吐不尽的感情,《文学评论》1964年3月 中国现代进步文学中描写资本家的作品的概况,《文学现状简报》(增刊)1965年10月 要按艺术规律办事,《文学评论》1978年第6期 论《骆驼祥子》的现实意义,《文学评论》1979年第1期 何其芳简介,《中国现代散文》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中国现代文学创作选集》出版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一部新编的现代文学史,《文学评论》1980年2月 革命文学的历史经验——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新港1980年3月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访问日本时的讲稿,未发表1980年4月 一九八○年现代文学研究概述(集体项目),《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1年 从《鼓书艺人》看老舍创作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第3期 具有历史意义的回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新文学的发展,《百科知识》1982年第5期 近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新晚报》1982年6月7日,12日 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回顾和展望,《文学报》1982年7月8日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考察和思索,《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2期 既要分工 又要综合,《文学评论》1983年第2期 赞文学理论队伍的新人,《文学评论》1983年第4期 一九八一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集体项目),《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2年 一九八二年现代文学研究述评(集体项目),《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3年 现代文学的历史道路和现代作家的历史评价,《文艺报》1983年第9期 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学评论》1984年第1期 一九八三年现代文学研究述评(集体项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第3期 由衷的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 04期 关于开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局面的几点想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第1期 老舍的创作道路和文学业绩,为人民文学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联合出版的《老舍》选集写的,此文发表在《南通师学报》1985年第2期(略作压缩) 重评小说《四要同堂》引起的思索,《文艺报》1985年12月7日 老舍:一位来自社会底层的作家,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1986年 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 取得重大突破后的思考——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现状和前景的几种看法的述评,《文学研究参考》1986年11期 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探讨——关于讨论近一百多年文学历史分期的几点理解,《文学研究参考》1986年12期 茅盾:现代中国的文学巨匠,《中国文学》(外文版)1986年冬季 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为高等自学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析》(林志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写的1986年 老舍的“寻找”,《文史哲》1987年第4期 富有个性的探索——读《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人民日报》1988年2月9日 胡风——尚未结束的话题,《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 论罗淑——兼及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改变的若干轨迹,《齐鲁学刊》1988年第1期 期待于民族文学研究的,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第4期 “五四”与新文学的诞生,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工作的总体考察,《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1、2、3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十年(1979-1989),《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2期 王琼先生 :在会长与主编的岗位上,《新文学史料》1990年第3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十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 01期 “五四”与新文学的诞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 01期 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高长虹研究文选》(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年4月 《对学科建设的贡献》,《中国话剧研究》1991年第4期 “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年4月 唐弢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学评论》,1992年 04期 陈瘦竹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中国话剧研究》第4期1992年 死者与生者共有的遗憾——记唐弢几项未了的工作,《新文学史料》1993年第1期 “表现人生的真善美”——试论荒煤晚年的散文,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 04期 关于近一百多年中国文学历史的编写工作——为祝贺《19—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出版而作,《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 05期 论马宗融——兼及现代民族文学史的若干问题,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 01期 关于近一百多年中国文学历史的编写工作,《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 留在记忆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 04期 论文学史家王瑶──兼及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文学评论,1994年 05期 《论文学史家王演——兼及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文学评论》1994年第5期 我们的学科:已经不再年轻,正在走向成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 02期 且换一种眼光打量——《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对话录,读书,1996年 05期文学史研究格局和编写模式的突破,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 03期 认识老舍(上),文学评论,1996年 05期 认识老舍(下),文学评论,1996年 06期 关于学术史编写原则的思考——从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谈起,文学评论,1998年 04期 杨义治学的特点与经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 03期 《丛刊》:又一个十年(1989——1999)——兼及现代文学学科在此期间的若干变化(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 02期 《丛刊》:又一个十年(1989——1999)——兼及现代文学学科在此期间的若干变化(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 04期 能否换个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 02期 近现代通俗小说评论——能否换个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年02期 田老:一位可敬的学术前辈,新文学史料,2003年 01期 编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若干背景材料,新文学史料,2003年 02期

248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