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01

卡卡7031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训诂学报第一辑第二卷是什么内容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枫糖17苹果派

已采纳
传统国学。《史地学报》阐释国学:“国学之为名,本难确定其义。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国学。分析为言,则中国原有学术,本可分隶各种学科”。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哲学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包括道学佛学百家学等;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它是新一代应该了解的知识之一。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大国学概念的衍生:国学、汉学、中国学。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范畴。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更有宽泛的解释。如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教育  至于大学里设立国学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仅限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国学随着西学渐淫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近来有闻者,200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表示将向有关部门正式提交设立国学学位申请,请问是将国学中哪一门、哪一科目设立“博士”学位?还是该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都设立“博士”学位,如果厚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非中国学问,不该列入“国学”之列耶?。(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国学发展  西学东渐诞生国学。“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国学与西学的论战。深究国学的本名原意,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分流的发展。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351 评论

PK从来没赢过

1、《私家藏书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增刊;2、《明清藏书家印鉴平议》,《中国图书评论》1990年第6期;3、《阮元的学术地位与成就》,《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4、《阮元与编刻书籍》,《图书馆学刊》1991年第3期;5、《阮元与诂经精舍》,《浙江学刊》1991年第4期;6、《敦煌学书林新结硕果》,《敦煌研究》1991年第4期;7、《从日本辑刻的〈古逸丛书〉及其文献价值》,《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8、《发掘与开拓》,《文学遗产》1993年第4期;9、《张元济与中日文化交流》,《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2期;10、《中国古籍索引的回顾与前瞻》,《辞书研究》1994年第2期;11、《古籍分类中增设“方志部”的探讨》,《中国地方志》1994年第4期;12、《古籍丛书的历史贡献与现实价值》,《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13、《阮元与学海堂》,《文史》第41辑(1996年4月);14、《试述古汉语研究中的三重证据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3期;15、《略论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之价值》,《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3期;16、《〈古逸丛书〉与中日汉籍交流》,《中国书目季刊》(台湾)第30卷第3期(1996年12月);17、《关于古籍索引工作的若干思考》,《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第1期;18、《〈四库全书〉绢面颜色考辨》,《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3期;19、《中国古籍丛书的价值》,《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2期;20、《古籍丛书所蕴涵的中日典籍交流》,载《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中华书局,1997年;21、《阮元与〈十三经注疏〉》,《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22、《浅谈清代档案的价值》,《历史教学》1997年第8期;23、《〈皇清经解〉辑刻始末暨得失评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5期;24、《阮元创设诂经精舍考略》,《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冬之卷;25、《略论〈十三经注疏〉及〈校勘记〉》,《文教资料》1997年第6期;26、《论〈经籍籑诂〉的编纂及其功过得失》,《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27、《从古籍丛书看中日典籍交流》,《文献》1998年第1期;28、《二十世纪古籍索引编制概述》,《文献》1998年第2期;29、《〈四库全书〉及其存目书收录外国人著作种数考辨》,《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30、《〈宛委别藏〉考略》,《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2期;31、《中日典籍交流史研究的新进展》,《日本学刊》1998年第6期;32、《日本的汉籍索引编制概观》,《中国书目季刊》(台湾)第32卷第3期(1998年12月);33、《试论阮元在训诂学上的贡献》,《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3期;34、《由训诂以考文化——阮元训诂学成就研究之二》,《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35、《由训诂以明义理——阮元训诂学成就研究之三》,载《’98语言论丛》,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36、《试论阮元在金石文字学领域的成就》,载《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第2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37、《清代杭州灵隐书藏及经藏考略》,《东南文化》1999年第3期;38、《关于图书馆开展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思考》,载《历史文献的开发与利用论文选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39、《杭州诂经精舍教学效应》,《杭州研究》2000年第2期;40、《对〈四库全书〉厥功至伟的清代华籍韩人金简》,《故宫文物月刊》(台湾)2001年第5期;41、《阮元与〈皇清经解〉》,《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2期;42、《关于〈支那学入门书略解〉》(日文),《日本国立福井大学教育地域科学部纪要》(2001年12月);43、《长泽规矩也在编纂、刊刻汉文丛书方面的贡献》,《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1期;44、《长泽规矩也与和刻本丛书》,载《中日关系史料与研究》(第1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45、《〈经籍籑诂〉与汉语辞书编纂》,《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2期;46、《清代私家藏书与学术发展之互动关系》,《文献》2003年第4期;47、《〈经籍籑诂〉在中国辞书编纂史上的地位》,载《汉语史学报》(第3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48、《类书与汉语词汇史研究》,《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1期;49、《国外和台港地区的中国古籍索引编制概述》,《中国索引》2004年第1期;50、《清代学术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扬州史志》2004年第3期;51、《章学诚与索引学》,《书目季刊》(台湾)第38卷第3期(2004年12月);52、《评王章涛〈阮元年谱〉》,《书品》2004年第6期;53、《〈经籍籑诂〉对现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的助益与启示》,载《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3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4、《清代江南地区学术研究兴盛与私家藏书发达之关系初探》,《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4期;55、《试论日本所编的中国古籍索引》,《文献》2005年第2期;56、《阮元与段玉裁之恩怨探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57、《台港地区所编古籍索引综述》,《辞书研究》2005年第3期;58、《长泽规矩也〈支那学人门书略解〉之得失》,《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9期;59、《阮元与朝鲜学人交往考略》,载《中国江南与韩国文化交流》,学苑出版社,2005年;60、《欧美的中国古籍索引编制概观》,《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11期;61、《中日学术交流与古汉语文字学研究》,《东北亚学刊》2005年第4期;62、《孙诒让学术思想与玉海楼藏书特色之关系》,《文献》2006年第2期;63、《中日学术交流与汉语训诂学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1期;64、《俞樾与中日韩文化交流》,《韩国釜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2月)65、《20世纪上半叶“四库学”研究综述》,《汉学研究通讯》(台湾)第25卷第2期(2006年6月);66、《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东华汉学》(台湾)第4期(2006年9月);67、《阮元在中朝关系史上的若干事迹考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68、《经世致用与宏博会通——钱穆治学精神之精髓》,《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69、《日藏汉籍珍本的调查与研究》,《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6年第4期;70、《诂经精舍对19世纪浙江学术发展之重要影响》,《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71、《阮元与朝鲜学者金正喜之交往》,《扬州史志》2006年第2期;72、《日本的中文书店与汉学研究》,载《天一阁文丛》(第4辑),宁波出版社,2006年;73、《俞樾对中日文化交流之贡献》,载《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5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4、《从〈揅经室集〉看阮元的治学方法——以训诂学为中心》,载《汉语史学报》(第6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75、《关于古文献学的十大思考》,载《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书局,2006年。

324 评论

风吹萧萧

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168 评论

尚同家园

一、学术著作:《四川方言词语考释》,巴蜀书社,2002年;《语言文献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春秋公羊传注疏》(点校),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又收入《传世家藏》,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礼记正义》(点校,合作),同上;《春秋谷梁传注疏》(点校,合作),同上;《论语词典》(副主编),西南师大出版社,1994年;《〈五灯会元〉白话全译》(主译),西南师大出版社,1997年;《中国历史文献学》(参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二、学术论文 60余篇,代表作:《释“隐”》,《中国语文》(北京)1998年第3期;《释敦煌变文的“”字》,《中国语文》(北京)2005年第3期;《中国传统文献与研究的现代转换》,《四川大学学报》(成都)2001年第3期,《新华文摘》(北京)2001年第8期全文转载;《〈金瓶梅词话〉校补》,《文献》(北京)1995年第3期;《〈金瓶梅词话〉词语札记》,《文献》(北京)1997年第2期;《〈金瓶梅词话〉词语探源》,《文献》(北京)1999年第1期;《〈跻春台〉三种整理本勘误》,《方言》(北京)2005年第1期;《敦煌变文词语辨释》,《中国训诂学报》(北京)第1辑,2009;《〈中国丛书综录未收之现存宋人别集目录〉献疑》,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古籍整理情况简报》(北京)第224期,1990年4月;《〈金瓶梅词典〉的成就与不足漫议》,《辞书研究》(上海)1994年第4期;《〈金瓶梅词话〉疑难词语杂释》,《中国语言与中国文化论集》,香港亚太教育书局,1993年5月;《敦煌佛教文献部分写卷的著录与定名问题》,《宗教学研究》(成都)2006年第1期。

226 评论

长亭不再送别

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汉学”(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1、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2、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中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拓展资料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清末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原称“中学”,后改称“国学”。它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国学发展在二十世纪,西学的影响下明显受到了巨大冲击。明清近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经世致用”思想兴起,国学一词才因西学而被提出,“国学”被中国传统学者视为“国魂”。清王朝被推翻成立民国以后,各种西洋新思潮传入中国,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影响下,全盘西化派鄙其为“国渣”,许多中间派因此称其为“国故学”,维护传统文化派称其为“国粹学”;学衡派昌明国粹,发扬中国文化,却往往不以国学自居。

107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训诂学报第一辑第二卷是什么内容

    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汉学”(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1、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2、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

    寻找梦想之旅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6
  • 中国训诂学报第一辑第二卷是什么

    1、《〈晋书〉校点志疑》,《江海学刊》1999年第1期、1999年第2期。2、《传国学之真谛——〈嘉定钱大昕全集〉评介》,《文教资料》1999年第2期;又载《江

    笑靥的梦魇 1人参与回答 2024-06-14
  • 中国训诂学报第一辑第二卷是什么书

    一、学术著作:《四川方言词语考释》,巴蜀书社,2002年;《语言文献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春秋公羊传注疏》(点校),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

    甜心派儿596 1人参与回答 2024-06-15
  • 中国训诂学报第一辑第二卷是什么书啊

    1、《〈晋书〉校点志疑》,《江海学刊》1999年第1期、1999年第2期。2、《传国学之真谛——〈嘉定钱大昕全集〉评介》,《文教资料》1999年第2期;又载《江

    火星的星星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7
  • 中国训诂学报第一辑第二卷是什么意思

    1、《〈晋书〉校点志疑》,《江海学刊》1999年第1期、1999年第2期。2、《传国学之真谛——〈嘉定钱大昕全集〉评介》,《文教资料》1999年第2期;又载《江

    我有个性 1人参与回答 202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