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99

cn是一颗溏心蛋
首页 > 论文问答 > 本土资源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圣莱德厨房电器

已采纳
一、促进了法学理论在价值观、方法论等方面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变革及法学研究的进步,我国的法学理论逐渐走出了苏联的模式,开始寻找自己的发展路径。但是,仍然存在过多注重研究“应当是怎样的法”,而忽视“实际上是怎样的法”;过分强调“书本上的法律”,而忽视“行动中的法律”等缺陷和不足。 20世纪80年代,法社会学逐步走入中国法学研究的视野,它注重法的社会性,重视研究法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强调法与民族传统模式及心理结构的关系,要求法学家走出书斋,改变繁琐的注释方式,从事社会实证的考察分析,致力于解剖社会的“活法”,这些对旧有的法理学的僵化模式和教条化理论不啻是一种强有利的冲击和改造。受法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影响,我国出现了一批倾向于社会学研究的法学家,他们从社会对法的实际需要出发,将“习惯法”、“民间法”等概念纳入法学研究的范畴,并试图从“本土资源”、“本土文化”中探索适合于中国的法治之路,提出了很多大胆而创新的观点,逐渐推动着法学理论在价值观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变革。 二、促进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 法社会学在中国起步虽然较晚,但是发展的却很迅速。随着法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广泛传播与运用,法学理论在价值观和方法论上的变革及我国法制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很多学者看到了我国社会中实践与理论严重脱节的现象,在对原因进行探讨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这是对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等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体现了法及法治的最终目标和追求。在这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是善、功利、义,也不是将法治理念单单界定为正义,而是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从内容上来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法治的大背景下,结合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在平衡了法与社会的关系的前提下而得出的。这种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一种法社会学的方法。法社会学不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社会学理论及方法与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而取得的成果,它看到了法与社会的互动和制约关系,并将这种关系进行处理和总结,从而得出一个适合于中国社会的法治理念。自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被提出来以后,全国各地除了理论上认真学习和体会以外,还将其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联系起来,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将该理念贯彻于立法、执法、的各个环节,并取得了很多切实的成果,使我国的法治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为解决价值冲突提供了广泛的途径 法的价值冲突是我国实践的困境之一。法的价值冲突导致实践中出现很多有争议的案件,甚至冤假错案的出现。冲突的解决必须从社会入手,必须将法与社会融合起来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法社会学的研究在这个时候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了。 首先,法社会学者为我们提供的解决价值冲突的基本原则---最佳利益原则。在当代中国,解决价值冲突的原则包括法定价值优先原则、合阶级性原则、综合测评原则等等。但这些原则在适用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其他原则作为补充,最佳利益原则可以作为其中一个。权利冲突是价值冲突的表现形式,而权利冲突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冲突。最佳利益原则是利益原则和效益原则的统一,是解决价值冲突的有效途径。利益原则源于庞德关于法律任务的理解。他认为,法律的任务在于以最小的浪费来调整各种利益的冲突,保障和实现社会利益。庞德的社会利益理论受到了耶林社会功利主义法学的影响,可以说这种社会利益理论,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当利益发生冲突时,需要对利益进行一种权衡,同时还要考虑一种成本,这也是功利主义的应有之意,这里被称为是效益原则。当然,现实中的冲突往往很复杂,而且很多时候不是一个原则就可以解决的,在必要的时候将利益与效益统一结合,从而实现一种最佳的利益。至于选择的方法问题,庞德的理论是立足社会利益,通过经验的方法、理性的方法、和权威性观念的方法在最小的阻碍和最少浪费的情况下给予整个利益方案以最大的效果。 其次,关于价值冲突的解决途径。就我国目前价值冲突的解决途径来看,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主体认同方式和外在统一方式、民主方式与专制方式、不违法方式与违法方式。在法治实践中,这些价值冲突的解决方式确实存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方式还不够具体。法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更广泛更理性的途径。 (一)谨慎立法。这不但是解决价值冲突的有效途径,也是预防价值冲突的前提。谨慎立法的关键在于立法者。首先立法者要有正确的、统一的法价值观。在价值多元的时代,要建立法的信仰,立法者就必须要明白法的价值是什么,法追求的是什么。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着立法者的价值观,也指导着我国的法治实践。谨慎立法还要求立法者在正确、统一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制定出良好的法律。良好的法律一定是适合于一国实际的可以被普遍实施的法律。这就要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不能脱离一国国情而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法的价值寓于“法的精神”之中,立法者一定要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充分的理解法的精神,根据法的精神去挖掘法治的“本土资源”,变“送法下乡”为“下乡寻法”,然后制定出适合于本民族、本国家的法律,这样的法律才是良好的法律。在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上制定出的良好的法律,可以预防并解决法的价值冲突,也才能被普遍的实施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发挥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这是解决法价值冲突的必要途径。 在我国,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可以说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到现在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在我国的审判中并没有真正的发挥。长期以来,法官只能严格依法办事,被动地适用法律,使法律适应已经变动的社会需要那是立法机关的事,法官只是一个没有意志的生灵。事实上,法官的作用和地位不止于此,作为最重要的法律职业者之一,在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法治实践中,法官发挥着举足轻重地作用。埃利希作为自由法学的创始人,主张“自由判决”,发挥法官个人对法的创制作用。他在《法律的自由发现和自由法学》一书中说:“法律是社会有机的基础,法官只适用国家制定的法律是不够的,法律适用的任何学说都不可能摆脱下面这些困难,即:第一次制定出来的规则,从本质上说,都是不完整的,一旦当它被制定出来时,它在实际上就变成了旧的东西了。这种规则,既难治理现在,更不用说治理将来了……负责适用法律的人,既然是本民族和本时代的人,它就会根据本民族的时代的精神,就不会根据立法者的意图,用以往世纪的精神来适用法律”。霍姆斯,美国一位重要的法社会学家,也是法官,他认为“法律的发展不是来自历史,也不像分析法学家认为的完全来自自身逻辑的演绎,而主要是来自执法者自身的经验。也就是说,发展法律的任务主要落在法官身上”。以上两位法社会学家的论述,充分说明了法官的作用。法律的具体生命需要法官来赋予,法律的血肉最终隐藏在法官的具体判决中,在没有制定法和解释予以规范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来解决价值冲突。 (三)正视类法律规范的作用。 类法律规范包括党的政策、组织纪律、习惯规范和道德规范等等。这些类法律规范就是“活的法律”、“行动中的法律”。庞德说社会控制的手段除了法律还有道德、宗教和教育等。在法律不能或者不及时,我们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问题。在我国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多元文化的共存和相互撞击,以及社会生活复杂性和多样性等原因, 在社会生活中,类法律规范在规范组织和个人行为、弥补制定法的不足、调解矛盾和冲突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正视类法律规范的作用,不但可以健全我们的法制,还可以在价值冲突时多一种选择,从而使法制建设和法治实践更顺利地进行。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89 评论

Sissy有福相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表6 999-2000年国土资源科技机构论文被SCI收录情况说明:(1)括号内的数字是指发表在国际刊物上的论文数。(2)本检索采用SCI年度光盘,文章类型不含会议文摘和书目。(3)本统计数据由中国科学院文献研究中心提供。(4)原国土资源部所属院校,仍沿用原来的名称。(5)SCI论文被引用次数是该机构于1995年—1999年间在SCI发表论文在2000年被引用的次数。表7 1999~2000年国土资源科技机构论文被CSCD收录和被引用情况说明:(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CSCD)的基本结构和选刊原则与美国SCI接轨。它的统计源为中国出版的582种中文科技核心期刊。(2)被引用频次是指1994~1998年和1995~1999年间发表的论文分别在1999年和2000年被引用次数。表8 1998~2001年国土资源科技机构论文被中国地质文献库收录情况说明:(1)本检索采用中国地质文献库年度数据,文献类型含期刊和专著。(2)本统计以第一作者为统计源。(3)中国地质文献库从2000年起开始收录“土地类”文献。(4)本统计数据由中国地质图书馆提供。表9 国土资源部系统科研人员在《Science》和《Nature》上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1997~2002年)

359 评论

熊大熊二喜羊羊

早就很多人推荐这本书,终于在期末的时候拜读了。在别处看到的书评,感觉还不错,拿来了-------这是一位曾经在美国留过七年学的法学家写的书,但任何学科的人都可以读懂它,并或许可以从中受益不少。并不是因为他有野心做启蒙者,而仅仅因为他一直深情地关注着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他“有强烈的社会、民族责任感”,是一名“很有责任感的中国共产党员”、并希望中华民族繁荣、强大。”(《阅读秩序》,苏力著,山东教育出版社,序言3页)   面对那个概念法学和政治哲学充斥法理学研究的时代——当大部分法学专家们还沉醉于谈论或者附和“法律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以及“法制现代化”的1990年代,他作为一个年轻的学者对这些热门词汇却不以为然。   他不是在愤世嫉俗,也没有抨击那个时代的种种不太满意的地方,相反,他强调学者要“理解中国”,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合理之处;他也不是在标新立异,试图抢占学术领地、圈地为牢。相反,他追求把“通俗”的东西纳入理论分析的视野。他似乎离经叛道,竟然研究这样的故事——在当时有人看来简直是没有任何研究价值的问题:一个叫秋菊的农村妇人为她丈夫被村长踢伤而去“讨说法”以及一名偏远山村的党支部书记(山杠爷)惩罚不孝顺的村民的故事等等。这本书里没有高深的词汇和故弄玄虚的成分,更不会有指点江山、为这个“落后的”文明如何实现现代化而激扬文字的痕迹。   当一些朋友善意地批评苏力“不够专一”,建议他应该系统地著书立说的时候,他依然面不改色,还为自己辩解,“在现代,已经无法在理性上发现一个坚实的学术基础,学术也许只是去研究、回答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因为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阅读秩序》,苏力著,山东教育出版社,序言2页。)就这样,他在一阵阵怀疑的浪潮中毅然前行。他不断提醒自己,“关注现实、反思自我和认真读书,大致构成了我认为一个法学家的‘应为’。”   他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广,也越来越杂。他关注农民回避法律选择私了解决纠纷、最高法院对奸淫幼女罪的批复以及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中的问题。甚至,他对戴安娜之死也有话要说。这些问题都很杂,而且和法哲学中那些“权力”、“义务”和“正义”等等主题想去甚远。   二   时间就是检验一切的最好方法。   当年他那曲高和寡的论文如今已经变成了入门读物了。说句毫不夸张的话,今日若有人想研究中国社会的法治问题,必定绕不过的一道门槛,便是苏力的这本《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这是苏力的第一本著作——严格意义上,它只是一本论文集。   他以“什么是你的贡献”作为序,既是对整个中国学术界,或者主要是指法学界的拷问,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反思和鞭策。也许,他想对那些善意的批评者作一个交待吧,表明他的问题意识以及对中国问题的关切。这里说的“贡献”是指,中国学术本土的知识生产,而不是搬用外国的东西来诊断中国。他说,“因此,从理论上说,我们这一代学者完全有可能根据我们的经验做出我们的贡献……,这种贡献并不是以我们的经验、体悟为目前主要是由西方学者提供的理论、模式提供一些脚注,充实或者补充他们的理论框架,而是一种真正的无可替代的贡献。”(序言第三页)   紧接着,他还进一步解释了“本土资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历史传统、我们的众多的人民(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变革时代给了我们一个学术的‘富矿’,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因此,关注现实生活,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是中国学者有可能做出独特学术理论贡献的必由之路。”他特别指出,我们学者应该如何对待历史,不是以一个‘他者’的身份来品头论足,抑或褒贬,而是“真正的贡献,只能产生于对中国的昔日和现实的真切的和真诚的关怀和信任”。这就是苏力的立足点。   苏力主张一种实证的、解释性的法律社会学进路,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这一点。譬如在序言中,他说“首先是研究中国的现实”。对于法理学的研究,他还主张“交叉学科”的研究,这不仅在他的书评中体现出来了。例如,在“什么是法理学”一文中,他赞赏波斯纳的“法律经济学的分析”,并提倡从各个学科的角度研究法理问题;在“法学研究的规范化”一个章节中,他对《走向权利的时代》的批评更是对法律社会学方法的一种强调和修正,强调考据和例证。   他毫不掩饰自己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是美国式法理学的崇拜者。他主持翻译了波斯纳的几乎全部文章,对于法律经济分析和后现代法学的浸淫路人皆知;他还介绍了美国法理学的发展,并在阅读了波斯纳的《法理学问题》后,写了“什么是法理学”的文章,洋洋洒洒地介绍美国的法理学,还乐此不疲地列出了这对于中国法学的借鉴意义。在研究中国问题时,他把这些理论发挥到了极致。例如,在“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一文中,他用经济学观点分析了中国农民规避法律的原因;在“后现代思潮与中国法学和法制”中分析了后现代法学对于中国法学研究和法制进程的利弊。   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这些观点都是但开风气的。当“法学是幼稚的”还弥漫在法学世界上空的年代,能够且敢于对法理学研究提出这么多根本性的反思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在我看来,这也许是中国法理学的一个转折点。   三   就我的阅读感受而言,苏力、黄宗智和季卫东的研究风格各有千秋。苏力喜欢解剖麻雀,黄宗智重视知识考古和田野工作,而季卫东能将理论论证和社会调查结合起来。   比较巧合的是,关于中国法学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季卫东、黄宗智和苏力的观点也很不同。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法与社会》中,季卫东认为后现代思想的引入对于中国法学和法制的发展不利,理由是,后现代思想的破坏大于建设,而中国目前还没有完成现代化。据苏力分析,季的论点有两个前提预设:一是单线社会进化的理论,社会必然是从现代进入后现代;二是法学研究和法制建设的紧密联系。苏力否认了这两个前提预设。苏力虽然也觉得自己不是后现代主义者,但他觉得后现代思想对于法学的建设还是有一定裨益的。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的反思和批判,这有利于现代的建设;并且,哪怕它存在“破坏”作用,但只是在研究层面。在中国的语境下,研究不一定会对制度产生、直接影响。黄宗智则与以上两者的观点都不同。黄认为,中国法律的“现代性”不在于理论上如何界定,而在于实践中。“现代性”在法律实践过程之中存在,而不在于性质的层面。三者的观点虽然迥异,但都是对中国问题的关切。这些都是有意义的。毕竟,学术在于争鸣。   然而,尽管苏力对本土资源的挖掘下了很大的功夫,他的考据工作还是有些瑕疵的。仅仅以《秋菊打官司》和《山杠爷的悲剧》这两部电影,以及相应的官司来刻画一个民族的法律文化,这是值得商榷的。这类似于国内的影评家们批评张艺谋的电影一样,往往把中国人丑陋的一面展示给外国人看。虽然苏力先生不至于展示中国国人的丑陋,但他仅仅从这两部电影来作分析中国的法律文化,难免陷入以偏概全的境地。没有田野

274 评论

Lily20131010

选题可以做答辩都有模板

86 评论

阿布kingnine

《幼儿园纲要》要求我们,应该综合开发、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挖掘利用本土化教育资源,让幼儿“与资源亲密的对话”,是我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一大举措。这些资源成为我园幼儿生活、学习的活教材,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我园地处闽西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和发达地区相比,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基础贫乏,可直接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有限,但我们发现山区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广阔的自然资源,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蕴藏在大自然中的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的价值。但是如何将这些家乡的本土资源变为适合孩子学习、探索的资源呢?又如何将本土资源有机整合、促进幼儿发展呢?在《纲要》精神指导下,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立足三明本土,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并将本土资源有机地加以整合,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探索性活动,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幼儿的本土意识,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一、利用家乡本土文化,丰富教育活动内容幼儿的生活非常切实地根植于他所处的文化土壤,日常生活是文化的浮现。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内涵,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在幼儿熟悉的地方特色文化中获取教育的资源,利于扩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利于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构建新的经验。然而,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活动内容一般只局限于省编教材内容的选择,造成孩子对本土情感的缺乏。这样,一些孩子生活中最为熟悉、最容易诱发孩子感兴趣的本土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不能很好地实践《纲要》中所倡导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三明有神奇的景观、有丰富的特产、有美味小吃等这些本土资源所隐藏的富有教育价值的教育资源,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精心选择、设计主题教育活动《可爱的家乡》,从名胜古迹、家乡特产、特色小吃等线索构建主题网络。1.结合家乡的旅游胜地,开展教学活动三明山川秀丽,风光独特,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旅游风景区有泰宁金湖,永安桃源洞、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等等,其中泰宁地质公园为世界地质公园,泰宁金湖、永安石林—桃源洞、将乐玉华洞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鉴于上述的认识,根据本园实际情况,在遵循让孩子们亲历探究过程的精神而确定教育目标后,我们利用这些优势开展了子课题《家乡的景点》:首先,发动家长利用双休日或五一、国庆等黄金周带孩子到周边的旅游点去旅游。接着在班级布置家乡的旅游点,把幼儿收集的各景点图片和照片张贴在活动室的墙上,并贴上该景点的名称和卡片。然后请几位去旅游过的孩子当“导游员”介绍每处景点的壮观建筑、一些典故及传说,我则以“游客”身份提出问题或作补充。或组织幼儿通过观看VCD了解三明的名胜古迹,引导幼儿主动去发现石头像什么,给他们讲每处石景的动人故事,让幼儿尽情领略大自然风光,并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并提供积塑、积木或废旧物品,开展结构游戏,引导幼儿建构家乡著名景点、宏伟建筑物,及在美工区活动中画家乡的名胜古迹。2.结合家乡名特产多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家乡的人民勤劳勇敢,家乡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家乡的人民更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创造许多特产、名产。如:建宁的莲子、猕猴桃、宁化的老鼠干、明溪的肉脯干、沙县板鸭等等,随着交通业的便利发达,越来越多的家乡特产流向社会,家喻户晓。为了让幼儿了解家乡这一特产,了解家乡人民制作特产,拉近他们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我们特地设计了子课题——《家乡的土特产》。我们发动家长收集有关家乡土特产的实物、介绍特产的VCD,通过观察认识特产的生产过程、食用特色,并制作工艺品等,从而使幼儿对家乡的特产有较全面的认识。3.了解饮食文化,激发主动探究三明市又是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东西南北美味一应俱全,享誉盛名。如:沙县的拌面、馄饨、夏茂芋包、宁化的烧麦、生鱼片、永安的果条筒、圆子等等。为充分展示三明风味独特的“美食文化”,我们从它的起源、制作材料、工艺等线索展开。如:开展了子课题《美味小吃》,本次活动是根据本地特产和社区环境有利的教育资源来设计的。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活动即贴近幼儿生活,又扩展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在操作探索活动前,我给他们布置了任务和操作环境,让家长带幼儿到社区内的“原家小吃”、“永安小吃”了解家乡的风味小吃,设置了劳作区、家乡风味小吃展等主题展示区,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小吃的收集,使幼儿对这一主题产生一种亲切、熟悉的情感。活动中我们与幼儿通过谈话、操作、交流等形式让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尝试、探索、体验,知道小吃的种类、特点、制作方法等。在幼儿探索过程中,我们做好他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亲切、热情、友好的态度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活动的乐趣。这些饮食文化不仅拓展了主题的内容,又整合了各个学科,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促进幼儿的发展。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扩充教育内容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大自然的环境,这是纲要中的新理念。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利用自然资源,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具有很好的良性作用。它不仅培养了幼儿自发的探索精神、创新的初步意识和动手能力,而且还增强了自我意识,陶冶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操,萌发了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107 评论

相关问答

  • 本土资源论文

    《幼儿园纲要》要求我们,应该综合开发、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挖掘利用本土化教育资源,让幼儿“与资源亲密的对话”,是我园实施“

    winwing168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2
  • 国土资源论文

    国土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土资源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管辖的含领土、领海、领空、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在内的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其它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狭

    号仔在厦门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土地资源学论文

    土地资源管理学本科毕业论文把你的具体要求告诉我我可以帮助你的

    燕然铭石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2
  • 土地资源论文文献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高,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提出了“既

    月光下的芙蓉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乡土资源论文题目

    关于乡村振兴这样的题目,通常就是找到一些经济支柱或者是创业的产业,这样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雪莉小姐的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