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44

瑾年凉薄
首页 > 论文问答 > 论佛教的人生观论文题目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癞皮狗旺旺

已采纳
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即: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的‘行’指一切有为之法,因缘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无形的心法皆属行法。‘无常’粗分讲,有生就有灭,变化无常;细分讲,任何事物都无一刹那的恒常,在一刹那之间起著生灭的变化。前一刹那的我,已非此一刹那的我。生即是灭,生中包含著灭,生与灭之间,没有刹那的间隔。任何事物若有刹那的不变状态,就意味著「常恒’。‘有漏’的‘漏’指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烦恼是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水,漏水的船,若不及时堵塞漏洞,定会沉船。人的烦恼,就是使人下堕之因,下沉苦海之因。凡受烦恼心影响的任何思想行为都结苦果。诸法无我的‘我’,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因缘的独立自性和实际存在的规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众缘形成之物,并无任何自性(我)实际存在的规定性,所以是诸法无我。‘涅槃’是指生命消除烦恼,脱离业力轮回的自由平静状态,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恶业报不虚,珍惜难得的人身,皈依三宝,戒恶行善,下世求得人天之身,享人天之乐,——这是下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得人天之乐,也终究无常,要想常乐,就要出离苦海。因此,修德修慧,追求脱苦涅槃,——这是中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轮回无穷的生命逻辑中得出一切众生曾经是自己的父母的结论。为报父母之恩,放下自己的享乐,尽心尽力,为众生的利益服务,为最大限度地利乐众生,一心一意追求成佛——这是上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佛教共分大小二乘,小乘的价值观是约束自己诸恶莫作,大乘的价值观是无我无私,奉行诸善,利乐众生。佛教和其他宗教之间的根本差别是,有的宗教信仰上帝,认为上帝是生命和万物的创造者,造物主,人类的拯救者,救世主,一切苦乐靠上帝。佛教认为众生的业力创造世界,也创造自身。世界上没有造物主,生命自己是自己的创造者、拯救者,觉悟要靠三宝的启示,离苦得乐要靠自身努力。
146 评论

有多久没见你

这个题目应该细分一下才能写一篇论述完备的论文。例如,关于道家内丹的养生辨析。学佛对人生观转变的作用分析。基督徒的思维方式。佛教徒的思维方式。关于打坐修行者对人生看法的问卷调查分析。道教信仰者的行为模式分析。等等。如果能深入的话,这些列举的每一个论题都可以写一本书。细分好的论题确定了才能进入明确的研究,然后撰写出有意义的论文。南无阿弥陀佛!

112 评论

我豆是我

楼上不要妄语,影响修行。建议你历史课的论文,要写深入点的话,可以写写乔达摩悉达多,本身是太子,生活优越,家有贤妻。为什么要出家苦行。手头没有合适的文章,抱歉了。

112 评论

兜里五块糖

你写批判佛教的文章,首先你要去了解佛教极其理论,单纯性的批判会让你站不住脚,立意不清也会达不到批判目的。给你一个建议,试试剑走偏锋的方法,不直接进行批判,一个宗教的存在上千年必然有其道理,况且所有的宗教最根本的都在倡导一个宇宙因果循环往复的真理,引导人们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抱有希望,行善行止恶意,包括一个国家稳定某种程度上也在依靠宗教对国民产生的宗教效应。你的批判方向不应当针对佛教本身,而是那些扭曲宗教真实理论的人,释迦牟尼佛祖本身是不倡导迷信的,而现在有很多人歪曲佛教理论、制造迷信假象,借此愚弄大众去钱财、宣传不义,你要批判的是借由佛教怂恿和传播迷信的人群;并且提倡正确信仰宗教,有选择性的传播优良文化理念。

144 评论

yoyo爱生活2012

你也许可以这样写!佛教可以分成两部分,创教之始是没错的,释迦摩尼家破人亡后,经受人生大起大落,世间人情冷暖,他创下的教义和经文的确是有大道理,大智慧的。后期传教者的愚昧其实已经更改了教义,甚至被别有企图的人利用。那么这后来的佛教就是可以拿老批判的。例子举不胜举,当然好的也很多。最早佛教就是人生哲理,没有轮回邪说的。“轮回”就是变质的开始!传到中国就被统治者利用,用来愚民。历来大凡长久点的封建王朝建国之初是不倡佛教的,他们的创建者大多来源于现实,知道民间疾苦。所以注重“黄老学说”,所以大凡封建君主的国家矛盾尖锐后,那么佛家的天命论,和轮回说就会被利用起来,然而好景都是不长的,几乎都成为王朝开始衰亡的象征!有趣的是朱元璋小时候是和尚的,他作为开国皇帝,却是信道教的。像武则天、慈禧这样的霍乱者更是推崇佛教思想。更容易愚民,利于统治。当然佛教教人向善,让人平心静气,百忍成金,某些意义上也是右可取之处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你找找相关材料吧!

327 评论

俊之独秀

佛法在人间,要能普遍、要活用。佛法不只是深山闭关,佛法不只是念佛往生,不只是放在藏经楼,是要能深植人心,要能活用在日常生活,要能用佛陀的慈悲、智慧加入群众团体中,付之行动,表现在行为上,才是「佛法不离世间法」。 同心协力走入人群 每个佛弟子所要做的,不只是个人的念佛、拜忏、消灾,更应四众弟子同心协力,走入人群,结合智慧与力量,传播佛法,甚且更具体的了解众生的疾苦与需要,而给予不同的帮助,行菩萨道。 执教佛教禅宗史学的宣方老师谈到,他自己很幸运地在大学时代接触佛教,这对他的信仰、人格及知识上的吸收,都有很大的助益,对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她提出三点,供大家参考:一、丰富的学识,不仅是佛学上的,各宗教间的,及一般世俗常识,应有一定程度的学养,佛弟子不仅该拥有出世的胸襟,更该兼具世间的学识,学佛的三阶段:闻、思、修,其第一即重多闻,以高深的理论、学术为基础,才易令人信服,正如名和利,地位和头衔,是渡化的工具、手段,使之达成弘法、利众的目的。行住坐卧如法实践二、对佛法的体认:包括义理上、修行上。义理上包括名相、哲学思考,佛学与其他宗教不同,对佛教典故应有基本认识,才有机会跟有缘众生谈道。在修行上,不论是修禅、净、密、律,佛弟子每天应把握一段时间,如早上起来,或临睡前,作一段功课,或诵经,或持咒,或打坐,或礼佛,使心灵净化、安详,才能有智慧去面临日常的各种困境、考验。三、戒律清楚:佛法浩瀚,莫不以戒律为纲领。持戒而后禅定而后智慧。日常生活中,不论说话、行为,心念皆能以戒为师,则不难随地自在,随时清凉!把佛法如法的在行、住、坐、卧间实践出来! 在工作中实践佛法 一位居士表示,他本身从事公车驾驶员工作,大多时间在公车上,于是他心持佛号,每一乘客上下车时,他皆念佛回向与之结法缘,他觉得每一乘客都是佛,他多有福报可载送他们到各处啊! 一位报社记者也提到,因工作采访的因缘,他得以认识各道场、师父,把这些事迹、人物,以笔写下,来与各众生结缘! 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英培同学,多年来默默把每个月的打工钱,捐到寺庙,或儿童。佛七时,买些礼物送给小朋友。前日,又捐两万元辅助儿童夏令营的创办经费。 另外一位人大法学院的同学表示:佛法是在工作中、学习中实践出来,多做少说,做了十件事,再讲半句,能做人所不能做,忍人所不能忍。欲成佛教龙象,先为人民牛马! 又有一位窦亚萍同学表示,佛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心态是最重要的,要能对人付出关怀,对众人慢慢沟通,接引到道场,才能对佛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战胜心魔唯有放下 提及「战胜心魔」最为重要。人,常常对无谓的人与事起烦恼,要能找出烦恼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心结要靠自己来解开,否则佛陀在世也无法转众生的业。 过去,有一位忠厚老实的农夫,家徒四壁,仅有一把锄头赖以维生,他对这把锄头,总是心存感激,也十分爱惜它。 有一天,这农夫忽然领悟到,自己生命一天天的老化,锄头也会随著时日消逝而逐渐磨损,所以自己应看开一切,赶紧修行。于是把锄头收藏好,决心剃度出家,并发愿:「此生此世如果烦恼不断,决不罢休。」说也奇怪,当他听经闻法,心定下来的时候,忽然想起那和他相依为命的锄头,便不顾一切还俗;回到家中,拿起锄头左瞧右看,爱不释手。又一段时日后,又回到师父面前虔求忏悔, 然后再出家,又经一段时日,又再还俗。如此来来复复已是六次了。对锄头爱恋不断,道业何能成就?这一次他抱定决心,拿起锄头跑到恒河边,对锄头说:「我这一生的生命是你养活我,慧命却断在你手中。今天我要丢弃你,永远不要和你见面。」闭上眼睛,毅然将锄头抛进河内。 当锄头脱离手中,此修行者忽然感到无比轻安和满足,不禁手舞足蹈,大声喊叫胜利!平常我们也和这农夫一样,为世间的人、事、物,爱得那么执著,以致荒废道业,徒增痛苦。要迈向成佛之道,当于时时刻刻,每一当下提起毅力和勇气,战胜自己的心魔。 逆境来时冷静省思 在日常生活中,有顺境也有逆境。尤其于研究历史、佛法史迹,常有“求不得苦”,资料不足,或有困惑百思不解时,陈老师会暂时停止钻研,让头脑轻松,以冷静态度安定一下,有时,反更容易得到解答,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印度、日本、韩国、泰国、中国大陆,凡有关佛教史迹,陈老师大都参访过。身历其境常常使陈老师感动,感受到各高僧大德的愿力及悲心,他们悲智双修,以智慧来了解众生的苦,众生的需要,以悲愿来渡化,本著无量的愿力,全心全意地贡献给每一众生! 每一佛弟子,日常生活中应常常「观心」。遇困难烦恼时,观察了解其因缘,并从中解放出来。勿失出发心,随时省思,调整心态、作法、行为,再出发,怎么走就看自己了! 做个无执的修道人《六祖法宝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又云“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所以,成佛的道场就在人世间,世法的圆满,就是佛法的实践。人成即佛成,即要以无所得的安详心态做一个无为、无执、无心的修道人,让每一个当下,皆能活在责任义务、般若法喜中,散发生命的光与热。

237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佛教的人生观论文题目

    佛法在人间,要能普遍、要活用。佛法不只是深山闭关,佛法不只是念佛往生,不只是放在藏经楼,是要能深植人心,要能活用在日常生活,要能用佛陀的慈悲、智慧加入群众团体中

    小米一箩筐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论佛教的人生观论文

    任何一篇佛经都是佛教的人生观,去找一本来抄就是

    傻傻的双子 7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佛教的生死观的论文

    在十二因缘的基础上,佛教更有业力论与因果报应理论来完善其生死观与命运观。 “业”为梵文的意译,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

    丁锋8934 8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佛教的论文题目

    佛教主宰了中国的历史,唐朝和清朝全中国人民信佛教,清朝建立了世界最大的佛教帝国

    爱吃爱玩007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佛教的人生哲学论文

    金钢经200卷拿去,毕生最恨抄袭,

    天晴小猪猪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