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80

三鲜豆皮皮
首页 > 论文问答 > 李白诗歌鉴赏论文1500字怎么写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uayingxiong6

已采纳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李白诗歌有两个显著特征:一个是豪放,一个是飘逸。这两个特征许多时候是浑然一体的。我们把它独立开来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毫无疑义,《蜀道难》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体特征——豪放。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说:“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因此,从李白的代表作入手,分析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200 评论

诗诗2009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一)  一、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提出了两点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能力层级是E。  二、考查方式  诗歌鉴赏采用主观题的方式,选择古代诗歌作为考查内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由此可知,诗歌鉴赏的命题应该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  诗歌题目的设置,一般会涉及以下方面:  ①在重点字词上设置考点,要求能够读懂关键的语句,体会语言的精妙。  ②在理解形象(意象)上设置考点,要求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  ③在理解意境上设置考点,要求把握、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④在体会风格上设置考点,要求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  ⑤在表达技巧上设置考点,要求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了解典故的含义。  ⑥在内容上设置考点,要求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应考方略  解答诗歌试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鉴赏古诗大致要经过的阶段: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  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可见: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想像)——理解形象和意境——④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理解诗情——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自己心目中的新的形象,才是鉴赏诗歌的正确步骤。  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怎样写法,最后读懂为何而写。通过诵读(默读),深入体察作品,鉴赏古诗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反之,就可能步入误区。  2.鉴赏古诗应具备的条件  为了读懂古诗,我们还要“知人论诗”,应该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了解掌握诗人的经历和风格;要充分利用联想、想像,还原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把握诗的主要特色,以便抓住诗的主旨;推敲诗歌题目,以便明白诗的意旨;利用古诗的体裁,求得鉴赏的中肯;对古典诗歌的寄托(托物寓意、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手法和细密的结构模式(起承转合)也要特别关注,等等。  回答诗歌鉴赏试题要特别重视答题策略。主要包括:  (1)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2)依据题目,突出文体特点。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3)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4)就诗论诗,不枝不蔓。高考诗歌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或引用其他作品比较。  (5)适当运用文学评论语言。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等常见的文学评论语言,运用恰当,可以使答案显得技高一筹。  (6)回答古诗鉴赏试题,应该“因题而异”。  对“问答型”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对“综述型”试题,一般可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来回答问题。具体说来,就是:①概括诗歌特色(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自己的审美观点)。②依据试题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审美特点。③揭示诗作这样写的好处。  对“对比型”的试题,应该这么做:①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之间的异同点。②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常常可用到这样的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回答“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试题,离不开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  回答“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题,要马上联想到以下内容: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联想、想像、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等。  3.各类试题答题要领  第一、形象类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意;(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第二、意境类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可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如雄壮开阔、高阔深远,情韵浓郁、生机勃勃、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凉等;(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第三、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  (1)先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2)抒发了什么感情,暗寓了什么。  第四、语言炼字类  (1)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2)用一二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3)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4)适当展开联想、想像,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第五、“诗眼”类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3)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诗句中描摹景象;(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第六、句意类  (1)阐明诗句的语表义,有时还要发掘它的深层(语里)义;(2)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第七、表达技巧类  (1)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2)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怎样的旨趣。  第八、关键词类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305 评论

小猪行天下1212

桃花潭在今安徽省泾县,据记载它“深不可测”。李白游桃花潭时,曾受到当地乡民汪伦的款待,临离开时汪伦又赶到潭边相送,李白便即兴书写此诗赠给汪伦。我们现在用“情深似海”之类的词,已不觉新鲜了,但在唐代,李白即兴指潭水喻深情,则是个创新,因而令后人赞赏。问题是:李白是名动天下的大诗人,而据说汪伦只不过是一介乡村青年,且只是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偶尔结识,那么,李白对汪伦如此深情热烈的赞颂是否有足够的感情内蕴呢?“深不可测”的桃花潭犹不及“汪伦送我情”该不会是诗仙虚与委蛇的应酬夸张吧?其实不然。细揣诗意,李白是把汪伦对自己的毫无私利之心的纯洁的友谊同世态炎凉相对比,是有着丰厚的现实生活感受作为基础的。李白这人,有大志,也有大才,诗名早就响震天下。但因他禀性兀傲,不愿阿附权贵,低眉俯首,因而长期遭受排斥,很不得志,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着深切的体验。这次,他游桃花潭一带,自然会结识许多当地人士,但在离开时,却只有汪伦组织了一队人唱着歌,用脚踏着节拍前来热烈送行。这自然使潦倒失意的李白深为感动。当然,作为一首短小的绝句,他只能如此含蓄地写,因此,只有细加品味,才能体会到。“李白乘舟将欲行”,写诗人登舟时有所期待,而又惘然若失。句首直呼己名,含有一种深沉的感叹意味,犹如说:李白呀李白呀!“将欲”这两个字读起来是很感滞重的,似乎连招呼船家起程这样简单的事还得狠狠心才行。他为什么心情这样沉重呢?可以想见的起码有这样几个方面:其一,“舟”为小船,当不会有许多人同行。“行”有“往”义,但不象“前往某地”那样有明确的目的地;有“去(离开)”义,但也不强调离开某地。这样看来,诗人用“行”字是为了表现一种欲行不行的矛盾心态。为什么呢?试想,诗人将要乘一叶孤舟继续他的漫游,在漫长的旅途中,其孤独可想而知。此时,他回望桃花潭岸边,这些天来所见之美景怎会不使他恋恋不舍?但终究是要离开了。这就会令人深深感叹。其二,诗人性格豪放,喜结交天下豪杰。此时,若有好友相送,金樽清酒,一饮“三百杯”,无论是放歌还是悲吟,总能渲泄胸中郁郁之情。可现在,孤零零地悄然离去,心中自然深感失望和怅惘。总之,第一句写诗人欲行不行时的怅惘,为下一句蓄足了情势。

327 评论

sherryaigigi

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品析

241 评论

相关问答

  • 李白诗歌鉴赏论文1500字怎么写

    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品析

    jessica0930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李白诗歌鉴赏论文1500字

    李白《将进酒》鉴赏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

    A这点小事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李白诗歌鉴赏论文1500字怎么读

    李白《将进酒》鉴赏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

    huahuaxiaoer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李白诗歌鉴赏论文1200字怎么写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六月她妈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李白诗歌鉴赏论文2500字怎么写

    桃花潭在今安徽省泾县,据记载它“深不可测”。李白游桃花潭时,曾受到当地乡民汪伦的款待,临离开时汪伦又赶到潭边相送,李白便即兴书写此诗赠给汪伦。我们现在用“情深似

    缌喵喵喵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