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71

哈皮小暖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文化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想文文静静

已采纳
朋友,你可沉浸在“情人节”的浪漫情海之中,想到七夕节之际,牛郎织女将要在鹊桥相会。朋友,你可当白胡子圣诞老爷爷手中接过礼物时,想到重阳那天携双亲登高远望遍插茱萸时的一幕幕? 朋友,你操着满口的洋语,过着满眼的洋节时,你更应该倾听优美动听的中国话。 朋友,你演奏着萨克斯,喜欢不拘一格的旷野风范之时,你需要为长辈们弹奏民族文化的乐器。 朋友,你在拥护西方文化肤色的同时,可否记得你自己的肤色就是大地的肤色,你的血液里流承着中华的血液啊! 让我们放下手中的酒杯,关掉耳旁的声音,做在窗前的椅子上,看着月光静静思考吧! 当今社会虽说是多元化的,我们尊重学习西方文化,却为何要丢却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呢?其实,中国文化犹如奔腾的长江,闪耀的珠宝,光彩夺人,博大精深,而我们身为中国中的一员,岂不在这片广袤的天地之中畅想? 仅看中国的文化就是一曲听不完的民乐,品不透的香茗,新春佳节,寄意和家团圆,正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缅怀故者,抚慰亡灵,诉说无限的思念,中秋之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名月高悬,清辉洒人间,亲人故友共度良时,重阳之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端午节之晨,龙舟竞发,唱尽胸中豪情,祭奠古人之忠烈,继往开来,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动人的历史故事,每个佳节都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气息,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欢度传统佳节,即是浸足于清泉,沐浴于月光,只觉古贤德佳人在耳边吟唱;享受民族风格,即是置身于森林, 心于波涛, 感今朝之痛快。 春花江月夜,二泉映月,古曲声声,曾震之西方;中秋赏月,七月庙会,曾让世人感怀,难道说佳节不是联系血脉骨肉的纽带吗?古今往来,岁月沧桑,亲爱的朋友,当你在彩色梦幻之中,别忘了,重返故里,坚守故里!
212 评论

WTF=WheresTheFood

序号 文献标题 来源 年期 来源数据库 1 中国文化概论课教学改革探讨 教育探索 2008/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 中国文化的双赢把握——评欧阳友权主编的《文化产业概论》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8/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 一部以多元文化视角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佳作——评王耀华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人民音乐 2007/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 中国文化概论 河北自学考试 2007/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 《中国文化概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6 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序 中国陶瓷 2005/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 浅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8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征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9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两种教法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4/1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0 从文化看税收——《中国现代税收文化概论》读后 湖北社会科学 2004/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2 评论

海螺拍客

浅说中国文化若说中国文化,只怕要从远古时期说起。但这一时期,一来离我们太远,二来我也不太清楚,便从封建时期说起。  许多讨论或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都承认一桩事实:中国文化的基调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我们的圣贤才智,历代著述,大多围绕一个主题,即治乱兴废与世道人心。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欧柳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无论是先民传唱的诗歌、戏曲,还是村里平淡的快板、小说,皆洋溢着强烈的平民特性,以及那无所不备的人伦大爱,同对平凡的留心与尊敬,对于千秋家国的情怀,对苍生万有的期待,激荡交融,缤纷灿烂地构造了平易近人,博大久远的中国文化品格。  然而前头还有一个“近代”。任何东西到了近代都很奇怪,文化也不例外。数不尽的冲击难以详述,单挑最惨的一回——五四运动。  之前已有“弃旧易新”的新文化运动将传统文化砍杀得飘摇欲坠,随后紧跟着爆发了五四运动,彻底树起了“白话文学”的大旗,文言最后成为一件历史文物躲进史书一隅供人瞻仰。  这两次运动大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但在文化上却是严重的“左倾”。白话文学固然激发了俚语俗言的活力,提升了大众文学的地位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参与力,却也设置了与文言文学不可逾越的天堑,几乎削去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力。老一辈学子影响尚轻,对于我们其误就越发明显了。以往属于孩童启蒙的“小学”教育,属于读书人必备的经学常识,都在新式教育的推动下,变得无比艰涩与隔阂,特别是近年来,电视、电脑等大众媒体的普遍流通,更造成了一个“畸形文化”当道、社会价值浮动的生活形态,使我们在现代化的整体架构上模糊了着力的点,漫漶了精神的面,却易于目迷五色地跌入学者所批评的“时尚文化”的辐射圈内,变得中不中,洋不洋。  余秋雨在《风雨天一阁》中写道:“只有文化,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此三言一语道破文化的本质作用,可谓精辟。中国文化历时五千载,到底何去何从,便不是我这个毛头小子可以阐述的了。  只好双手合十,默然祈祷,了我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对母语中文难以割舍的孺慕之情。

250 评论

大力非水手

茶原本不是姓茶,是姓荼、姓槚,是神农尝百草而得之,故先为药用。经过多少人的演化、改进,去粗取精,终于形成了茶。中国唐朝是茶文化的发端,期间不但有陆羽的《茶经》问世和禅宗"吃茶去"公案的诞生,中国茶还漂洋过海到达日本,这也为以后日本茶道的演进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这种说法可能和风行宋朝的"斗茶"有关,除此之外,在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也记载着宋代对茶之产地、茶季、采茶、蒸压、制造、品质鉴评等发展情况。  在公元4-5世纪,中国茶最早传到了朝鲜(古高丽国)。到了明代嘉靖年间,中国茶文化知识开始在欧洲传播,这在威尼斯作家拉摩晓写就的一本《中国茶摘记》里有详尽的说明。明代万历年间,中国茶开始传入沙俄。明崇祯年间,英国威特斯船长专程率船从中国购买茶叶。到了清代顺治年间,中国茶开始传入到德国。十九世纪末期,中国茶叶、茶树、茶种又先后传入了印度尼西亚、印度、锡兰、乌干达、马来西亚等国……中国古代茶文化之花可谓遍地开放,在世界各地显示出不同的文化风采。于是中国这朵民族文化的奇葩一变成为世界的了,及至今日,这个世界已经变成了没有不饮茶的国家,没有不饮茶的民族"了。  中国茶文化的关键不在于茶叶的本身,而在于茶文化的内涵上。从茶文化的内涵上来看,其"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最为重要,它是一种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茶是人生"便由此而发,若再品出更深的境界,就成了"吃茶去"公案的禅宗开示以及茶道的精神之源。茶文化由于有了中国儒、释、道思想的加盟,形成了茶礼、茶德、茶道、茶艺等等,这就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部分。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脱?quot;物质文明"的文化,而是两者相结合。先前,中国老百姓不太注重茶文化,因为每天要饮茶,方知青、红、黄、绿茶之类,这多半是和自己的饮茶习惯有关。但是,真正喜爱和关心茶文化的人,并不注重茶类之分,茶品之分。茶类、茶品他们早已烂熟于心中了。比如龙井、碧螺春、铁观音、君山银针、毛尖、毛峰、云雾等,谁人不知?而是注重着这些茶的"味"外之音--感兴着一种民族的审美趣尚,浸润着一派清雅的文化氛围,涵养着一个廉净的精神境界,充溢着一缕优美茵蕴诗意,提升着一种道德的精神素质。所以我说,茶文化精神层面上的一切是关键。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道体现的较为深刻。   星换斗移,时移势迁,人们常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认为是适用于宇宙间万事万物,茶文化何能例外!在举世审美价值、审美标准、审美观念剧变的情况下,青年人首当其冲。中国的美食甲天下,然而抵挡不住麦当劳、肯德基等等的冲击,茶不也难逃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星巴克咖啡等洋饮料的夹击吗?遑论茶文化!令人难过的是,时下一些"酒文化"、"咖啡文化"、"可乐文化"等这些不在精神文明范畴的亚文化,倒是充塞在各种媒体的时尚版块中大放异彩,真叫人看不懂了。振兴中国茶文化的呼声已经响起了许多年,然而,一直到今天,却收效甚微,有识之士,憬然忧之。我想,现在国内寥寥可数的几本茶刊,如上海的《茶报》杂志、杭州的《茶博览》杂志、广州的《茶文化》杂志等且都是内部刊物,流通范围太小。唯江西的《中国茶文化》号虽为公开发行,但也只能将就在《农业考古》编辑部的名下。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茶文化刊物的悲哀,但无论怎样讲,这些办刊之人毕竟是弘扬中国茶文化的领头羊,他们真是劳苦功高,让读者能深刻而又具体的感悟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文化中有许多细致的情况,圈外人是难以知识的,通过这些刊物,大大地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我想读者对此会十分感激的。   这样能不能就振兴和弘扬中华茶

234 评论

相关问答

  • 文化中国论文

    写作思路:首先可以开篇点题,直接给出文章的主旨,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用举例子的方式来进行阐述论证自己的看法,中心要明确等等。一、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意

    家装工装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中国文化论文

    茶原本不是姓茶,是姓荼、姓槚,是神农尝百草而得之,故先为药用。经过多少人的演化、改进,去粗取精,终于形成了茶。中国唐朝是茶文化的发端,期间不但有陆羽的《茶经》问

    鲜嫩的小豆芽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论中国文化论文

    茶原本不是姓茶,是姓荼、姓槚,是神农尝百草而得之,故先为药用。经过多少人的演化、改进,去粗取精,终于形成了茶。中国唐朝是茶文化的发端,期间不但有陆羽的《茶经》问

    小猪妖嘴巴挑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浅论华夏大一统的正义性 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阪泉之战,炎帝战败,并入黄帝部落。华夏的篇章由此展开。从夏朝第一个封建开始,到清朝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

    小鱼果MM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论中国酒文化论文

    酒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饮品,千百年来为我国人民所钟爱,享有“玉液”“琼浆”之美誉。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酿酒饮酒历史悠久的四川,在成为酒的主产

    丨加小菲丨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