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97

Nice甜甜圈
首页 > 论文问答 > 现代主义美术赏析论文范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爱鸡爪啊

已采纳
《红、黄、蓝的构成》,蒙德里安作,1930年,布上油画,45x45厘米,苏黎世私人收藏。  在《海堤与海》组画中,所有曲线的痕迹都消逝殆尽,直线统帅了画面。虽然,形式因素越来越显示出其自身的生命力,然而蒙德里安并未感到满足。他后来曾这样写道,“看着大海、天空和星星,我通过大量的十字形来表现它们。自然的伟大深深打动我,我试图表达那种浩瀚辽阔、宁静和谐、协调统一……但是,我感到我仍然象一个印象派画家那样,表现的是某种特殊的感受,而不是真正的现实。”   他的所谓“真正的现实”,就是隐藏在自然表象之下的“纯粹实在”。对于热衷通神论的蒙德里安来说,自然界的一切物象,无论是山水、树木,还是房屋建筑,都有其潜在的“纯粹实在”。虽然自然物外观各有差异,然而其实质却是相通的。画家的任务就是在画中把那隐秘的纯粹实在和普遍的相通性揭示出来。   他的这种思想,随着他与荷兰数学家、哲学家苏恩梅克尔的交往而日益成熟起来。  1916年,蒙德里安在拉伦偶然遇上苏恩梅克尔。此后,二人便经常会晤,并热烈交流思想。苏恩梅克尔是一位曾做过天主教牧师的通神论者,他提出了一种新柏拉图体系的哲学思想,称作“实证神秘主义”(PositiveMysticism,亦译为“积极神秘主义”)或“造型数学”(PlasticMathematics)。对于这两个看上去似乎毫不相干的名词,他这样解释道:“造型数学以创造者的观点看,意味着真正的有条不紊的思想。”而实证神秘主义则指出一种创作法则:“我们现在研究着把我们想象中的现实转变成可以为理性所控制的结构,以便随后在'一定的’自然现实之中重新发现这些相同的结构,从而凭借造型视觉去洞察自然。”苏恩梅克尔称,他的新哲学体系能够使人们”通过冥想深入自然,透察现实隐秘的内在结构。”他说,“大自然虽然在变化中显得活泼任性,基本上总是以绝对规律性来经常执行任务的,意即以造型的规律性来起作用。”关于造型的规律,他指出,自然中相互对立的一对对要素,如积极与消极、男性与女性、空间与时间、黑暗与光明,等等,都可以通过简化而压缩为水平线和垂线。在他看来,这两种线与宇宙的力量是相通的——垂线与太阳的照射有联系,水平线则与地球绕太阳的不变运行相关联。苏恩梅克尔对色彩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仅有三种原色存在,而三原色均具有象征的意义——黄色象征阳光的四射运动,蓝色象征着天空的无限延展,红色则是中性和搭配色,是“黄和蓝晨曦时的细语交谈”。  苏恩梅克尔的思想,对于蒙德里安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启示。它提供了所有其他抽象艺术的先驱者都未能发现的东西,即一种途径,一种使一幅画被赋予精神意义,而与外在世界毫无瓜葛的途径。抽象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性,使它与装饰图案迥然不同,这也是作品自身所固有的特质。根据苏恩梅克尔的思想,这是因为精神可以“通过纯造型的因素,诸如原色,以及黑暗与光明、水平线与垂线的对比,而得到最佳的表达。”  蒙德里安用了一两年时间,把这些思想运用于他自己的绘画实验,创造了独特的几何抽象的绘画语言。他排除了所有的曲线而起用直线。他把有色的长方形置于白底上,并以一种覆盖整个画面的直线网格把它们框起来。到1921年,他最终发展出那种简化和提炼到极致的几何抽象图式:三种原色、三种非色(黑、白、灰),以及“水平线——垂线”的网格结构。通过这种图式,蒙德里安寻求诸视觉要素之间的绝对平衡。其作品的每一构成要素都经过精心推敲,被谨慎安排在适当位置,显得恰到好处。  这幅作于1930年的(红、黄、蓝的构成)是蒙德里安几何抽象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我们看见,粗重的黑色线条控制着七个大小不同的矩形,形成非常简洁的结构。画面主导是右上方那块鲜亮的红色,不仅面积巨大,且色度极为饱和。左下方的一小块蓝色、右下方的一点点黄色与四块灰白色有效配合,牢牢控制住红色正方形在画面上的平衡。在这里,除了三原色之外,再无其他色彩;除了垂直线和水平线之外,再无其他线条;除了直角与方块,再无其他形状。巧妙的分割与组合,使平面抽象成为一个有节奏、有动感的画面,从而实现了他的几何抽象原则,“借由绘画的基本元素:直线和直角(水平与垂直)、三原色(红黄蓝)和三个非色素(白、灰、黑),这些有限的图案意义与抽象相互结合,象征构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  蒙德里安将他的新型绘画称作“新造型主义”,并专门写了一系列文章来诠释这个名词。他是从苏恩梅克尔那儿借用的这一术语。在他看来,新造型主义比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优越,因为它使艺术超越个人,而蒙德里安的主要宗旨便是在艺术中消除自我。艺术所表达的东西,应是艺术家对其所处世界的不自觉的反应,是那存在于我们所有人心灵深处的宇宙之力。新造型主义艺术的宗旨,便是获得和谐与平衡;失去和谐与平衡便会产生悲剧,而这是“对人类的诅咒”。从而,蒙德里安的艺术必然显示出一种乌托邦的色彩,正如他所说:“新的观看方式……犹如其导向新的艺术那样,必须导向一种新的社会;一种兼具两类等值因素(即物质与精神)的社会,一种和谐而平衡的社会。”他的绘画,提供了这—宇宙和谐的完美范例。它们平衡、有序,乐观,展示了非躁动的、宁静而清澈的人类本性。“在充满生机的抽象的现实中”,蒙德里安称,“新的人类发展已超出了怀旧、欣悦、狂喜、悲伤、恐惧等感情的作用范围:美使感情永恒,在这感情中,这些情感被表现得纯净而清澈。”
101 评论

轻松小绿植

1、《东方后现代》(修订版) (专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22、《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 (专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3、《卡夫卡与中国文化》 (专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4、《吃的后现代与后现代的吃》 (专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75、《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 (参与撰写)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6、《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第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7、《西方文学史》(第三卷) (与刘象愚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8、《比较的世界文学史纲》(第三卷)(第一作者)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49、《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 《东方论坛》2002、 《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艺研究》2002、 《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 《创作评谭》2002、 《后现代主义诗歌辨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 《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学——兼及卡夫卡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 《卡夫卡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今日文坛》2002、 《女性视角:阅读卡夫卡》 《外国文学动态》2002、 《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特征》 《台州学院学报》2002、 《“耗子王国”的歌手——卡夫卡与犹太文化》 《外国文学评论》2003、 《沃塞克的阴影——卡夫卡与弗洛伊德》 《湘潭大学学报》2003、 《基督教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 《告别“崇高”之后——后新时期小说一面观》《河南社会科学》2003、 《卡夫卡研究在中国》 《外国文学研究》2003、 《“既不是死的,又不是活的”——论艾略特的〈荒原〉》《东方论坛》2003、 《价值重估:巴尔扎克与左拉》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 《再论后现代主义小说》 《晋东南师专学报》2003、 《“从摇篮里盗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 《外国文学评论》2004、 《意识流:从西方“流”到东方》 《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 《女性视角与男性眼光:阅读卡夫卡》 《译林》2004、 《卡夫卡的亲戚们》 《外国文学动态》2004、 《论卡夫卡创作中的后现代特征》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 《重构“通天塔”神话——读卡夫卡的〈城徽〉》 《名作欣赏》2004、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传统》 《东方论坛》2004、 《论卡夫卡的中国情结》 《中西文化研究》(澳门)2004、 《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思想》 《东方论坛》2004、 《卡夫卡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 《论卡夫卡及其创作的跨文化特征》 《枣庄师专学报》2004、 《后新时期小说叙述方法的转换与变形》 《山东文学》2004、 《卡夫卡与老庄哲学》 《东方丛刊》2004、 《卡夫卡与聊斋志异》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 《失去了寓意的寓言》 《名作欣赏》2004、 《无家可归的异乡人》 《三峡大学学报》2004、 《论卡夫卡〈判决〉的叙述策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 《法门内外——论卡夫卡的〈诉讼〉》 《湘潭大学学报》2004、 《卡夫卡的中国情结》 《德国研究》2004、 《卡夫卡与尼采》 《天津师范大学》2005、 《没有谜底的谜语——〈城堡〉论略》 《名作欣赏》2005、 《论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体系》 《东方论坛》2005、 《城堡研究综述》 《外国语言文学》2005、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 《外国文学》2006、 《后现代主义戏剧辨析》 《河南社会科学》2006、 《跨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及其创作》 《东方论坛》2006、 《为何变形?——卡夫卡〈变形记〉解析》 《名作欣赏》2006、 《跨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2006、 《跨文化语境中的万里长城——论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 《中西文化研究》2006、 《敞开心扉直至超越极限——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解读》 《名作欣赏》2006、 《吃的后现代与后现代的吃》 《中国图书评论》2006、 《跨文化语境中的语文教学和研究》 《语文教学通讯》2006、7- 《来自古老中国的手稿——论卡夫卡的〈往事一页〉》 《中西文化研究》2007、 《谁爱上了卡夫卡》 《中国图书评论》2007、 《“文化”是什么》 《世界文化》2007, 《作为“他者”的西方文化》 《世界文化》2007、 跨文化的“万里长城”——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解析  《名作欣赏》2007、 《卡夫卡与陀斯妥耶夫斯基》 《东方论坛》2007、 《跨文化语境中的西方文学经典》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 《学术研究的困惑和悲哀——卡夫卡〈乡村教师〉的启示》 《名作欣赏》2008、 《外国文学学科的困境与出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 《卡夫卡在中国:1930~1980》 《中国文学研究》2008、 《托斯妥耶夫斯基与卡夫卡》 《俄罗斯文艺》2008、1 1、《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全文转载于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2、12 主要内容被摘入《高校学报文摘》2002、62、《沃塞克的阴影——卡夫卡与弗洛伊德》全文转载于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63、《“耗子王国”的歌手——卡夫卡与犹太文化》部分内容转载于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84、《“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论艾略特的〈荒原〉》全文转载于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115、《“从摇篮里盗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全文转载于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4、56、《论卡夫卡创作中的后现代特征》 主要内容被摘入《高校学报文摘》2004、47、《卡夫卡与尼采》全文转载于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5、9

316 评论

早秋2013

可以去汉斯的官网上下载吧~他们有(设计)这本oa期刊

210 评论

刘二蛋蛋蛋

其它主要参考书目: 1、《美术史的观念》邵宏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自我的迷宫》顾铮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3、《黄昏后的契机——后现代主义》『英』奥顿奈尔著王萍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文艺学美学方法论》胡经之王岳川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艺术鉴赏讲座》『美』劳丽•S•亚当斯著时易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6、《Self-PortraitWithaBandagedEar,VanGogh》J

292 评论

相关问答

  • 现代主义美术赏析论文范文

    其它主要参考书目: 1、《美术史的观念》邵宏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自我的迷宫》顾铮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3、《黄昏后的契机——后现代主义》『英』奥

    平凡yifen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现代主义美术赏析论文

    一 传统美术的特点二 产生特点的原因三 现当代美术的特点,包括对传统美术的继承和对外来文化元素的融合四 传统美术与现当代美术的比较,举例说明现当代美术的发展历程

    好吃鬼玲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8
  • 现代主义美术赏析论文选题

    一 传统美术的特点二 产生特点的原因三 现当代美术的特点,包括对传统美术的继承和对外来文化元素的融合四 传统美术与现当代美术的比较,举例说明现当代美术的发展历程

    可爱谈心 6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现代主义美术赏析论文题目

    声乐系论文题目: 陕北民歌艺术研究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 陕南民歌的艺术特色 青海花儿之我见 秦声初探 秦腔音乐特色 老腔艺术初探 长安乐鼓探究 声乐小组课利弊谈

    紫茎泽蓝2011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现代主义美术论文1000

    《红、黄、蓝的构成》,蒙德里安作,1930年,布上油画,45x45厘米,苏黎世私人收藏。  在《海堤与海》组画中,所有曲线的痕迹都消逝殆尽,直线统帅了画面。虽然

    茵为有你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