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62

liuyuecao110
首页 > 论文问答 > 历史文献翻译理论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坠落的梦天使

已采纳
according to 一般是指“根据。。。”而show则表示表明了。。。
120 评论

此夏若空820

英语语言学偏重学术科研。你如果愿意攻读博士学位、以后在高校任教或在研究所做学术研究,应选考此专业。外国语言与应用语言学偏重实际运用。你如果愿意取得硕士学位后做各种语言培训等工作,应选考此专业。我是川大的,我给你看看川大的硕士专业的课程: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现当代英美文学、美国文化研究、加拿大文化研究、欧洲文化研究;主干课程:第二外语、英语写作、西方文论、文化批评、作家与作品专题、美国文化与文学专题、加拿大小说、论文写作、两次大战间美国小说、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美国重要历史文献选读、莎士比亚戏剧、英美诗歌、英国文学专题、美国文学专题、加拿大历史文献选读、加拿大研究引论、加拿大文化专题、欧洲文明史、欧洲一体化研究、欧洲国别文化与文学专题。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以英语为例)研究方向:现代英语及语音理论、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主干课程:第二外语、外语写作、应用语言学(英)、语言理论研究(英)、语言哲学(英)、翻译通论(英)、英汉互译实践(英)、语义学、词汇学、语音语调学、文学翻译基础(英)、口译理论与实践(英)、名译评析(英)、论文写作、心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俄语口译、阅读与翻译。

252 评论

尼古丁00144

区分就在在formal和informal上。第一个比较口语。

169 评论

加杰特侦探

翻译translation把已说出或写出的话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这种语言活动,人类几千年来一直在进行,它影响到文化和语言的发展。翻译这种活动,促进了不同语言间的交流和转化,也促进了各种语言的发展。与翻译有关的可变因素很多,例如文化背景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难译易译不同,读者不同等等,很难把各种不同因素综合起来,都纳入一条通则。翻译在其他领域比如计算机生物中的含义跟转换转化意思接近。[编辑本段]生物化学名词中的“翻译”:翻译(translation):在蛋白质合成期间,将存在于mRNA上代表一个多肽的核苷酸残基序列转换为多肽链氨基酸残基序列的过程。什么是翻译?"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文本来替代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JC卡特福德,1994)"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巴尔胡达罗夫,1985)"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按近、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EA奈达,1969)"翻译乃是与语言行为抉择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沃尔夫拉姆·威尔斯,1982)"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其本质是传播。"(吕俊,1997)诸如众多定义中,哪种更准确、贴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翻译活动本身。翻译的具体形式很多,有口译、笔译、机器翻译等,从翻译的物质形态来说,它表现为各类符号系统的选择组合,具体可分为四类:(1)有声语言符号,即自然语言的口头语言,其表现形式为电话通讯、内外谈判和接待外宾等;(2)无声语言符号,包括了文字符号和图象符号,其表现形式为谈判决议、社交书信、电文、通讯及各种文学作品等印刷品;(3)有声非语言符号,即传播过程中所谓的有声而不分音节的"类语言"符号,其常见方式为:说话时的特殊重读、语调变化、笑声和掌声,这类符号无具体的音节可分,语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信息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得以传播的,比如笑声可能是负载着正信息,也可能负载着负信息,又如掌声可以传播欢迎、赞成、高兴等信息,也可以是传递一种礼貌的否定等。(4)无声非语言符号,即各种人体语言符号,表现为人的动作、表情和服饰等无声伴随语言符号,这类符号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性,比如人的有些动作,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所表示的语义信息完全不同,不仅如此,它还能强化有声语言的传播效果,如在交谈时,如果伴有适当的人体语言,会明显增强口头语言的表达效果。这四大类符号既可以表达翻译的原码,也可以表达翻译出的译码,它们即可以单独作为原码或译码的物质载体,也可以由两种、三种、四种共同组成译码或原码的载体。从翻译的运作的程序上看实际包括了理解、转换、表达三个环节,理解是分析原码,准确地掌握原码所表达的信息;转换是运用多种方法,如口译或笔译的形式,各类符号系统的选择、组合,引申、浓缩等翻译技巧的运用等,将原码所表达的信息转换成译码中的等值信息;表达是用一种新的语言系统进行准确地表达。翻译的形式和内容如此纷繁复杂,从中抽象出一个具有哲学高度的翻译的定义也是一项非常艰难的重任,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对此作出了许多努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活动作出了概括和总结。在众多的定义中,有些学者(如,吕俊,1997)将翻译纳入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将翻译学视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这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它更明确了翻译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充分注意了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影响作用的其它诸多因素,如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目的、传播的不同对象等,它可以更广泛地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或对其它学科的研究起到影响和指导的作用。上文的诸多翻译形式,我们可以归纳为一点,翻译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传播。整个翻译活动实际上表现为一种社会信息的传递,表现为传播者、传播渠道、受者之间的一系列互动关系。与普通传播过程不同的是,翻译是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操纵者所选择的符号不再是原来的符号系统,而是产生了文化换码,但其原理却是与普通传播相同的。生物学上的意义:以mRNA为直接模版,tRNA为氨基酸运载体,核蛋白体为装配场所,共同协调完成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

123 评论

fangfang19880923

两种都可以啊,但是第二种明显更简洁。而且英语中经常用抽象名词做主语的。

160 评论

嘟嘟198887

中国的历史起源  中国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礼记》已有关于翻译的记载。《周礼》中的“象胥”,就是四方译官之总称。 《礼记·王制》提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为了"达其志,通其欲",各方都有专人,而"北方曰译"。后来,佛经译者在“译”字前加“翻”,成为“翻译”一词,一直流传到今天。   由于中国早期历史所处的环境,中华文化的近邻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直到佛教传入前,翻译并不广泛存在。历史  宗教文献翻译在历史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如在佛经翻译中,译者在翻译经藏的时候往往会在文件中修饰,令译文更切合中国文化。他们会在译本中增加一些中国的传统观念,如孝道等。   据中国君友会佛教文献记载:玄奘(公元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时期,是一个立志高远、意志坚强的僧人。二十八岁时,他抱着「一睹明法了义真文,要返东华传扬圣化」的宏图大志前往印度求学。唐太宗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对玄奘西行有如下的描述:「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飞,空外迷灭。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窗,蹑霜雨而前跃。」玄奘西行印度一十七载,其间历经艰辛,回国时已是四十五岁左右。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译经,总共翻译了佛教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共计一千多万字。玄奘的译着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印度学者柏乐天认为玄奘的译着是中印两国人民的伟大遗产,指出「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在中国,佛经的翻译自后汉至宋代,历一千二三百年,这样历久不衰的翻译工作,在世界上是空前的。从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以佛家为最有系统,最深刻。晋代道安(314~385)主张质,即直译。他提出了"五失本",意思是,在用汉文翻译佛经时,有五种情况允许译文与原文不一致。他又提出了“三不易”,意思是,三种不容易做到的情况。苻秦的鸠摩罗什(344~413)则主张除“得大意”外,还须考虑到“文体”。他说:“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隋代彦琮(557~610)最推崇道安的理论,他主张直译,提出“八备”和“十条”。“八备”指翻译者必须具备的八项条件;“十条”指他对译文体例、格式的十种规定。到了唐代,玄奘(602~664)是中国翻译史上集大成的人,文质并重,但似以质为主。他没有留下专门阐述翻译理论的文章。《翻译名义集》中记载了他的“五种不翻”的学说,指出有五种词语只能译音。北宋赞宁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翻译佛经的"六例",详细探讨了翻译中六个方面的问题。他给翻译下的定义是:"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这个生动的比喻,说明翻译是一种艺术(如翻锦绮),它将(语言的)形式加以改变(左右不同),而内容不变(背面俱花)。   北宋(960~1127)初期还有翻译活动,以后逐渐衰微。它的重新兴起始于明代(1368~1 英汉翻译644)永乐五年(1407)。那时由于对外交通的需要,创立了四夷馆,培训翻译人才。明代末期,西学东渐,翻译工作更活跃起来。但此时翻译的方向已完全改变, 不再是印度的佛经,而是欧洲的天文、几何、医学等方面的典籍,中国翻译史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代一些著名的翻译家对翻译工作也提出自己的看法。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说:“且东西文理,又自绝殊,字义相求,仍多阙略。了然于口,尚可勉图;肆笔为文,便成艰涩矣。”这是说,中西语言结构不同,文章脉络不同,西方有的术语为中国所无,口头解释一下还可以做到,笔译成文,人家就看不懂了。同时代的一位中国科学家李之藻(?~1631)在描写当时外国传教士的译书态度时说:“诸皆借我华言,翻出西义而止,不敢妄增闻见,致失本真。”此时的翻译往往用合作方式,同初期佛典翻译相似,即中国学者与外国人合作翻译,润文的责任则放在中国学者身上。

97 评论

相关问答

  • 历史文献翻译理论

    中国的历史起源  中国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礼记》已有关于翻译的记载。《周礼》中的“象胥”,就是四方译官之总称。 《礼记·王制》提到“五方之民

    mirandamly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历史文献翻译

    两种都可以啊,但是第二种明显更简洁。而且英语中经常用抽象名词做主语的。

    umaumauhauha 6人参与回答 2024-05-17
  • 历史文献英文翻译

    第二种是直译 第一种显得语言有水平 老师批卷的时候比较喜欢第一种

    虎斑宝贝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历史官方文献翻译

    两种都可以啊,但是第二种明显更简洁。而且英语中经常用抽象名词做主语的。

    国王的咖啡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6
  • 历史文献英语翻译

    这个还没有没到最后是不会有的

    游走老者 7人参与回答 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