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21

小白黄条条猫
首页 > 论文问答 > 当代教育科学投稿经验分享心得体会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KellyYin0816

已采纳
初一级学生学习心得 对于学习,我们应该去适应它,而不是让它来适应我们。那我们应该怎样去适应学习呢 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学得平衡 学习,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平衡不能说你喜欢这一学科,就一味地学习这一学科,而放弃其它学科但也不能因为你这一学科较弱而总学习这一学科,自己较强的学科却不去学习这些都是不平衡的现象,到最后只会是两手空空我们应该做到科科必学,科科平衡当然,如果自己的弱势学科实在是补不上,我们可以采取"扬长避短"的学习方法,让自己的优势学科学得更好,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二,学得透彻 学习,就是要有敢问敢钻研的精神我是一个提倡"不懂就问"的学习方法的人要想学得透彻,不光上课要认真听,课后还要找出不懂的地方问老师,与同学探讨,力求把每一个不懂的地方都弄懂,每一个知识点都学懂不能将不懂的知识都藏起来,要记住把不懂的知识变成为自己的知识,是一件有利于自己的事 。 三,学得有趣 当你把所有的知识都学懂之后,你会发现,原来那一道道如拦路虎般的练习题都变成了笑脸在向你招手学得有趣就是要在学得透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把做练习题变得像做游戏一样有趣,那你的学习之旅就会变得既轻松又愉快了。 以上所说的是学习方法,接下来该说说学习态度了学习态度对于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学习态度就是:考得好,不能骄傲,心中要牢记"骄兵必败"这句话考得差,不要气馁,振作精神,鼓足力气努力冲刺。学习是一件困难而又轻松的事,只要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与态度,就能化难为易,轻松学习。 在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5】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了我们初一级部的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有三名同学做了学习经验介绍,他们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和借鉴。 这三名学生之所以在学习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坚强的学习意志,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都选择了较好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人的大脑的潜能是无限的,从脑科学分析,人脑有300万亿个细胞,而有记忆能力的细胞是1000亿个,每一个记忆细胞相当于40G的硬盘。所以我们每一位同学的智商先天是一样的。那么之所以会出现成绩差异,那是后天的因素。在这里,我想先给大家讲个人生的道理: 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抓紧时间干些事情,充实,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2、小组分布:右表 学习有法,而无定法,重在得法。学习方法有上百种,文科有文科的学习方法,理科有理科的学习方法,每一个学科又有每一个学科的学习方法。预习有预习的方法,复习有复习的方法,听课有听课的方法,包括记笔记都有好几种方法。 我不能把这些学习方法都一一地介绍给大家,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获取学习方法的途径很多,也很便捷,只要你打开电脑,不被网上的游戏所吸引,浏览一些关于介绍学习方法的网页,各种学习方法介绍得非常详尽。 下面我想和同学们谈一谈我对学习方法的认识: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叫方法?我认为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样一个问题,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多,哪个办法最好也就是最好的方法。 方法也是规律,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好的方法。 什么叫学习方法呢?我理解就是要符合学习的规律,寻找学习的最佳途径和策略。 其实真正的学习方法是靠自己的学习不断感悟出来的。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看护果园的老者坐在一个高大的梨树下,有一个最大的梨子长在树的最顶端,有一天,三个小男孩从这里路过,这位老者朝这三个孩子摆摆手,三个孩子来到老者面前,老者对他们说:“你们三个人谁愿意帮我把长在树梢上的梨子摘下来,不许把梨子摔坏了。”第一个孩子看着老者,皱皱眉头走开了,第二个孩子看了看树上的梨子,朝老者笑了一笑,也走开了,只有第三个孩子对老者说:“我有爬树的本领,等我爬上树帮您摘下梨子”说着就爬到树上,可是还没有摸到梨子,就觉得树枝左右摇摆,承受不住孩子的身体,这个孩子只好从树上下来,面带愧色地离开了。这时候只见第二个孩子手里拿着两根长长竹竿、一根竹竿的顶端挂着筐,另一根竹竿的顶端绑着铁钩,来到树下用筐接住梨子,用钩子把梨子慢慢地钩下来,梨子落到筐子里。孩子把梨子送到老者面前,仍然朝老者笑了笑,走开了。 这个故事讲给你们听,是为了教育同学们做事要善于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个孩子不仅有良好的心态,而且善于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一个孩子既没有良好的心态,也不善于动脑筋,不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个孩子心地善良,心态不是很好,做事急于求成,方法不恰当,导致最后失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心态+科学的方法=成功。 今天的大会主要是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如同找到了开锁的钥匙,同时也就打开了学习的大门。 我们可以用挖沟的两种方法来比喻文理科学习的方法。理科的学习方法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不能跳跃,重点突破(定理、定律、定义),反复练习、增长能力。 而文科的学习方法是:鬼子扫荡、不要在不懂的地方停下来,大面积反复、温故而知新,充分联想、掌握真知,整体把握、悟透道理。 我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我能行”“我能干”“我能学好”“别人行,我为什么不行”的信念。 所以说学习最大的规律:不是单靠毅力刻苦学习,还要在学习上找到快乐,进入乐此不疲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快乐的学习。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意扬长避短,循序渐进培养自己遵守学习纪律的好习惯,逐渐克服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 有一次我和一个班级的学生交流,我对学生说:“老师一手拿着网,一手拿着鱼,你们是愿意要网呢,还是要鱼呢?”。 大部分学生都说愿意要网,理由是要鱼只能得到一条,要网可以得到很多鱼。” 我说:“同学们,你们都能明白这个道理是很可贵的,古人云:“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但是,在你们的学习实践中,我发现你们希望老师给你们鱼,而不愿意从老师手里接过网。你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把知识灌输给你们,而不愿意接受老师给你们的方法。 另外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条件之一,不是灵丹妙药。我希望同学们得到了网,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噢!那样最后还是一无所获的。”刚才介绍学习经验的三名同学,我希望大家不仅要学习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那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劳则不获。 只有目标明确,一步步靠近并达到目标才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定立更高的目标,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通过这次学法经验交流会,我希望各个班级也要经常召开学法经验交流会,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以自己身边的同学为榜样,在班级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同学们:今天我想用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5周年之日,致信给中国青年群英会,信中在表达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殷切期望时谈到了“四个新一代”作为我今天的讲话的结束语: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最后我想送大家一句话: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 祝愿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刻展现青春的笑脸很高兴为你解答有用请采纳
254 评论

女王大人过司考

1、《学前教育研究》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和长沙师范学校联合主办的《学前教育研究》杂志,从2003年开始改为月刊,每月1日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学前教育理论核心刊物”“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2、《学前教育》创刊于1956年7月,1980年复刊,是中国第一本全国公开发行的幼教专业期刊。几十年来,杂志一直以“幼教工作者的亲密助手,学前儿童家长的有益读物”为办刊宗旨和优良传统,以促进教师与幼儿健康成长、快乐生活为理想和目标,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肯定和追随,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必读参考。3、《当代学前教育》当代学前教育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当代学前教育杂志编辑部编辑出版的有一定学术水准的期刊杂志,具有CN和ISSN刊号,杂志期刊刊号可以在国家新闻出版署查询。当代学前教育杂志社编辑部对投稿的稿子质量要求严格,其编辑出版的当代学前教育刊物在业内享有较高的声誉。扩展资料:学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孩童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也不可小觑。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智发展极不成熟,需要家长及幼师积极的引导。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不懂得分享,因此,作为家长和幼师,应积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分享、乐于分享。参考资料:学前教育研究_百度百科《学前教育》杂志_百度百科

300 评论

菁菁super5man

1、全面、科学地认识教学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  中国学界根据国内大学的性质、种类、层次和规模不同,将国内的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四类。这种分类并不是说研究型大学就只需科研而不用教学,而教学型大学就只需教学而无需科研,此分类只是说明了某一类大学在教学或科研方面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无论是对何种类型的大学来说,教学和科研都是极其重要的两个内容。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前人已经完成的科研成果,属于集体性双边活动;科研则是个人或部分参加者总结、探索和发掘新知识的活动。这两个内容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赖,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两者关系上要协调处理。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在学校的特点,正确定位,教学科研工作要切合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和规划,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发展和调整。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为了更好地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仅必须进行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而且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研究,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他同样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不仅要讲究科研方法,同样要探索教学方法。为了更好把握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了解教学科研方法的基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高等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他们既区别于单纯搞教学的中学教师又区别于单纯的科研机构研究员。大多数的专业课的教师既有很重的授课任务,还要编写教材和开展与教学有关的其他工作,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指导一些刚进实验室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这对矛盾。将对立转变成相互联系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2、教学工作是科研工作的基础  一个人经过多年的学习后,成长为一名能在高校中从事科研的高校教师,与其多年来在学校里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正确的学习、科研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高校里的教学工作可视为科研工作的前提,为科研活动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  教学工作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自己的科研活动整理思路,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可把教学活动视为一种研究过程。对于我们这些新进入高校、从事教师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其体会尤深。当我们将自己曾经系统地学习过、研究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教给学生和向学生讲解时,必定会对自己熟悉的理论再思考,很多时候都要在问问自己是否真的完全懂了,也许还会有一些自己未曾深入思考过的问题,也会设想学生可能会从什么角度提出哪些问题,自己又会如何解答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此刻自己就会作更翔实、更细致的思考。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也会思考能够唤起学生兴致和注意力的要点在哪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势必使自己对所要教授的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从而也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好的基础。  在大学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定理、定律等理论,这些都是在科研活动中经过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这些理论编入了大学教科书,变成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然而课本知识是死的,科学研究是活的,如何将课本知识在课堂里教活是我们教学始终追求的目标。例如在一些专业性非常强的基础理论课中,如材料分析方法,就应该以科学研究的实践知识作支撑,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中出现的知识点,以避免学生在大四学年进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入实验室时,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比如不能正确地解析和区别透射电子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图片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在解析谱图时,把溶剂峰当成了产品峰,甚至出现概念性的错误,认为这些在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其根子都源于教师身上,即由于教师自身经验的缺乏而无法讲清楚。通过这样的知识传递,教师本身理论水平也得到了巩固和提高,甚至有了新的认识。通常我们说,教师的知识传递过程,相当于从自己的容器里舀水给学生,如果该教师只有一杯水,同时要舀一瓢水给学生,就显得很力不从心。如果教师是一缸水,舀一瓢水给学生就是很容易的事。实际上,教师课讲得好与不好,主要是他自己吃透了没有,他自己就懂那么多,又如何能表达清楚呢?所以当我们自己讲授一次后,对一些基础理论会有新的认识。例如,在讲述聚合物增韧原理一节时,其中提到银纹-剪切带理论,作为教师,就要通过查文献,弄清该理论的核心机理,在何种条件下可以应用此种理论来解释共混体系韧性的变化,利用此理论,我们可以从什么方面、选用何种助剂对原有材料进行改性以满足要求的性能指标,最后通过何种手段进行分析和表征,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分析再到应用的过程,就能使学生听起来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也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科研工作是教学工作的促进和补充  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需要时刻追踪本专业相关领域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把握科技发展的脉搏,让自己做到与时俱进;若一名高校教师只是纯粹地进行教学工作,将会面临这知识结构的老化,知识的更新速度更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所授课程也会给学生一种与时代脱节的感觉,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授人以渔的教师工作者,就需要用科研工作来充实并革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缺少科研的教学如营养不良的婴儿,光读书或光教书,意识不到书中理论的要害。只有通过做科研,才能在实践中找到真正的感觉,并用这种感受去开导学生,引导学生;也只有通过一定的科研工作,才能驱使自己进一步学习深造,并用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去丰富学生、指引学生。社会在发展,知识也在日新月异地更新,高校的教学内容就应该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而教材常常是滞后于知识的更新;因此,高校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活动,不断吸收新知识、创造新成果,并把这些新知识、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才能使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超前性;只有通过科研工作的深入,教师才能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方向、最新动态与趋势,了解到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并及时反映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使教学内容跟得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如果教师缺乏科研积淀,上课就容易照本宣科。因此,教师应当深入市场,深入行业前沿,加强了解,深入科研。科研可以使人深刻,科研水平提高之后,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钱伟长院士认为,教师的提高主要不是靠听课,而是要靠做研究工作,这是主要的方法。他说:不搞科研,忙着捧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观点,不会选择内容。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由此可见,科研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在本学科领域深入发展、掌握学科前沿的条件。一名称职的教师,不能不搞科研。教师没有科研为积淀,没有学术交流为拓展,课堂效果再好,也只能维持浅层次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进一步求知的需要。  此外,科研工作还可以更好地培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省以及国家等层面设置的大学省创新训练计划、大学生挑战杯等活动,进而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来,在实践中将课堂上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一一将以验证,更有利于各类知识的融汇与贯通,并进一步得到科学的、有创新性的、前沿的知识;通过这样的科研活动,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与技能并重的高素质大学生。

351 评论

jessiemaomao

许多探究活动是需要借助实验来完成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自身知识、能力水平的有限性,教师的期望不能太高,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就行了。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分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使实验结果更加有说服力。现在学生都有人手一袋科学材料袋,如:四上材料袋中有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不同的云图、风向标、风有力量、磁铁的磁性、制作指南针、声音的高低和大小、土电话等,四下的材料袋中有简单电路、电路检测器、并联电路、串联电路、红绿灯、小开关、接线盒、岩石矿物标本、花的解剖等,借助这些材料可以完成大部分的科学实验,因此要充分利用好。如: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科学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回家利用科学材料袋中的东西,要做一个红绿灯的实验。我做完作业后,把实验用品拿出来,开始实验了。我把电线剪成两段,其中的一头按在电池盒的正极上,另一头按在电池盒的负极上。然后再把电线的另一端连到开关上。再小心翼翼地连接到红灯、黄灯、绿灯上,我想只要一开开关小灯泡就会亮。于是我接通开关,可我万万想不到的是只有绿灯亮,红灯和黄灯连一丝光也没有。我想我不能放弃,于是又开始实验了。仔细瞧着放在眼前的几样东西,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成功。我想电池的电一定是太弱了,我又到街上买了两个电池,我信心实足地自言自语说:“这次你肯定会亮了。”我把新电池连起来。又照原来的步骤做了一遍。可还是不亮,我怎么也想不通,几乎失去了信心。我在材料袋的说明上发现这些小灯泡和平常用的小灯泡不一样,叫做发光二极管,和电池连接时正极要连电池正极,负极极要连电池负极,我恍然大悟。但是哪个是它的正极、负极呢,我苦苦思索,忽然我发现绿灯亮的只要按照绿灯的接法就对了,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发光二极管有两个长短不同的脚,长的接正极,短的接负极,我实在太高兴了,我把电线分别接在红灯和黄灯上。合上开关,啊!红灯、黄灯、绿灯终于亮了。“失败乃成功之母”,如果没有失败怎么会有成功的喜悦呢,我深深地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二、在探究实验中学会观察和分析。观察是发现事物本质,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学会观察,不只是看清事物的各部分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事物众多的属性中本质的东西找出来。这需要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加以锻炼,例如,在了解了共同特征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各种哺乳动物的图片,找出这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让学生观察各种鸟类的图片,找出鸟的共同特征。此外,学会利用一些简单的观察实验工具的使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如:利用放大镜可以清楚地观察解剖油菜花和其它植物的花的结构,利用视频展示台可以把一些实物放大许多倍,清楚地呈现到全班同学面前。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专心探究,利用现有的实验材料和已有的经验与知识,进行各种实验、探究、推测,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玩”得开心,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用多种方式表述,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及想象力充分地调动起来。例如:在上四年级科学《点亮我们的小灯泡》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利用材料袋的材料作实验,动手做一个简单电路,使小灯泡发光,课堂上学生动手做了实验,都成功了,也有一个小组同学汇报说没有成功,我心理纳闷,仔细检查他们的组装电路,是正确的,电池是新的,灯泡是是好的,我就因势利导,问:怎样来检查故障呢?假如电池、灯泡、电线坏了,该怎样检查,他们设计了一个电路检测器,我就请他们马上动手检查,结果他们马上告诉我是电线坏了,是好好的新电线怎么会坏呢?,我叫学生把电线拿来,小斌说这电线是他从小马达上拆下来的,我一听就明白了,马上想告诉他们是怎么回事,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何不让他们自行去搞明白呢,就说:看来问题就出现在这段电线上,你们有没有仔细检查这段电线与其他电线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回去检查后,第二天中午跑过来告诉我:发现其中的秘密了:一个同学说:“我发现这根铜丝与其他电线颜色不一样,猜想是不是外面包了一层其他的东西呢?我用小刀刮开这根铜丝,结果发现里面的颜色和其他铜丝的颜色是一样的,连接好后,小灯泡亮了,证明了我的猜想。”一个同学汇报说:“我放在火上烧一下,发现亮晶晶的铜丝外面有一层能燃烧的东西,把两头烧一下,再连接,小灯泡就亮了,我知道他的外面包了一层不导电的东西。”我表扬了他们的做法和想法,告诉他们这种铜丝叫漆包线,外面包了一层不导电的漆,然后鼓励他们再去想一想,为什么要在铜丝外面包一层不导电的东西的东西呢?他们通过网络查找发现了漆包线的作用:普通导线的外面包了一层塑料,其绝缘皮层厚,体积很大,不宜用作电动机和变压器等电器设备的绕组线圈,而使用漆包线(涂有绝缘漆的导线)能使线圈体积缩小而提高了单位体积内线圈的绕线匝数,从而有效提高了电机的功率。望着学生兴高采烈的样子,跃跃欲试的神情,我不仅为我在课堂上的让学生自己探究的想法而高兴,在以往的常识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形成的过程,忽视学生在新知识学习中的思维历程、情感体验,以及探索实践过程。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在经历动手、动脑、动口的探究过程。所谓重过程,我认为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要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观察、体验、操作、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三、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兴趣对学生行为的作用巨大,但是小学生的兴趣以自发为主,这就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教师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刺激,使其能长时间地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是随之产生了探究活动板块小、活动不完整、自主性不强等问题。设计时必须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中寻找探究的活力。科学来源于生活,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研究具体的生活现象,揭示蕴含的自然规律。比如,教师在上《水的热胀冷缩》时开始从生活中烧开水引入,让学生猜测,水开了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有的说有气泡、水冒出来、壶盖响。这时教师要适时的鼓励学生,目的是培养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的信心。接着,放录像水开的情景。让学生讨论,水为什么会溢出来?上述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探究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信心。是学生带着科学探究的欲望进入下一个环节。当学生想研究更多的液体时,(科学的课堂研究时间不够,大量的研究需要课后去完成),教师出示喷泉实验装置,给学生回家研究提供支持,通过演示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既有水的膨胀,又有空气的膨胀,空气的膨胀体积要增大好几倍,压迫水从管中喷涌出)。又如:在学习电路的连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家中的电灯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为什么?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家中的电灯如果一个电灯发生故障,别的电灯照样能亮,从这个意义上看,一致认为家中的电路是并联电路。联系学生身边事物开展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有发展了能力,同时又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四、从问题中去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科学探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知识来源于生活和社会实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看到了许多事物和变化,也发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就要让学生把这些问题提出来,明确的告诉他,这些问题的研究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科学知识就隐藏在这些不起眼的身边的事物中,并积极指点他们去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与指导。有教育家这样说过,一个不能提出问题的学生,绝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一群不能提出问题的学生,他们的老师就绝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学是为了学会自学”,一个连问题都不会提的人,是不会自学的。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善于发现问题,能自觉地提出问题。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只有让学生研究自己的问题,学生才会发挥出全部的主动性。学生能在课堂中做到举一反三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我们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笔者在上《磁铁的两极》一课时,在教学预设中,教师设计了通过让学生经历用多种实验方法探究磁铁指南北方向的性质,以及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历 “收集事实——整理事实——发现规律”的活动过程。当研究到感受磁铁斥力,了解磁悬浮列车这一活动时,教师安排了两个活动,一是学生通过做一辆磁力小车,应用磁铁斥力的作用推动小车运动;并用手感觉斥力的大小。二是通过课件演示磁悬浮列车的高速前进动画,运用情景体验让学生通过看大屏幕感受磁悬浮列车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应该说设计比较成功,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感受到了磁铁同极互相排斥;异极互相吸引的性质,又对现代高科技磁悬浮列车的模拟体验,激发了科学学习的兴趣。下课时一名学生问老师:磁悬浮列车有没有轮子?教师一下子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只好说等下课我们一起去查资料,后来老师和学生通过研究网上资料,了解了许多磁悬浮列车的知识: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采用无接触的电磁悬浮、导向和驱动系统的磁悬浮高速列车系统。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有速度快、爬坡能力强、能耗低运行时噪音小、安全舒适、不燃油,污染少等优点。并且它采用采用高架方式,占用的耕地很少。磁悬浮列车意味着这些火车利用磁的基本原理悬浮在导轨上来代替旧的钢轮和轨道列车。磁悬浮技术利用电磁力将整个列车车厢托起,摆脱了讨厌的摩擦力和令人不快的锵锵声,实现与地面无接触、无燃料的快速“飞行”。磁悬浮列车的推进系统是位于轨道两侧的线圈里流动的交流电,能将线圈变为电磁体。由于它与列车上的超导电磁体的相互作用,就使列车开动起来。列车前进是因为列车头部的电磁体(N极)被安装在靠前一点的轨道上的电磁体(S极)所吸引,并且同时又被安装在轨道上稍后一点的电磁体(N极)所排斥。当列车前进时,在线圈里流动的电流流向就反转过来了。其结果就是原来那个S极线圈,现在变为N极线圈了,反之亦然。这样,列车由于电磁极性的转换而得以持续向前奔驰。根据车速,通过电能转换器调整在线圈里流动的交流电的频率和电压。从这个意义上说:磁悬浮列车是没有轮子的。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动手实践的过程,科学学习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学生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实验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资料,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亲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209 评论

相关问答